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法理学常识@人物志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思想家,抨击古希腊民主制度,教授大量学生,最终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在法哲学史上,它确立了法律必须被遵守的原则,奠定了今天西方法治的基础。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作流传下来,它的言行主要被记载在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和另一个弟子色诺芬的《会饮》中。
色诺芬(约前430~前354)苏格拉底的弟子,曾参加过对波斯的远征,他的著作《长征记》反映了这一事件,并集中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和制度。
他的《会饮》《回忆苏格拉底》都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资料。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苏格拉底最负盛名的弟子,一生为了他的哲学王的理想而奋斗。
一生主要分四个时期,28岁以前主要师从苏格拉底学习。
28岁时苏格拉底被处死,作为他的弟子,柏拉图外出避风头,在接下来的12年里游学各国。
40岁时回到雅典,开始讲学,并撰写了《理想国》等著作,其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区建立学园,门上大书:“不懂几何学者勿入此门。
60岁后,三次前往叙拉古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践其哲人王思想。
70岁后,放弃政治活动,专心著书,完成《政治家篇》,《法律篇》等著作。
《理想国》(即《国家篇》)《政治家篇》《法律篇》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律思想。
争议问题乃是柏拉图法律思想的主题,他的法哲学即“正义之学”,为后世提供了问题意识和思想范式。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 公元前322)柏拉图的弟子,亚历山大的老师,是西方最负盛名的全才,主要著作有《政治学》《尼个马可伦理学》等。
他仍然主张“城邦以争议为原则,但亚里士多德也对柏拉图的正义学说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分配正义和平均正义(矫正正义)的区分,前者是一种个人各得其所的正义,后者是在有人侵犯他人权益时进行的矫正,后者由司法机关执行。
他同时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为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一大进步。
苏格拉底与尤苏戴莫斯的对话
苏格拉底与尤苏戴莫斯的对话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Euthydamus)有关“正义”问题的谈话。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问。
“显示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问。
“肯定有”,尤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也有”,尤回答。
“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是不是也能说它是非正义的呢?”“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当然。
”“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这也是正义的。
”尤回答。
“如果他偷窃、抢劫他们的财物,他所做的不也是正义的吗?”“当然是,不过,一起头,我还以为你所问的都是关于我们的朋友哩。
”尤回答。
“那么,所有我们放在非正义一边的事,也都可以放在正义的一边了?”苏问。
“好象是这样。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做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限:这一类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问。
“完全同意。
”尤回答。
苏接下去又问道:“弱国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因此,就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尤回答。
“又如儿子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而由于用了欺骗的方法,竟使儿子恢复了健康,这中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我看也应该放在同一边。
”尤回答。
“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志沮丧,怕他自杀,把他的剑或其他这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这中行为应该放在拿一边呢?”“当然也应该放在同一边。
西方史学史书目1
西方史学史中文参考书目(一)原著(1)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花城出版社,1994年(2)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3)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1986年(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1986年(5)色诺芬:《长征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6)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61年(7)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8)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年(9)恺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10)恺撒:《内战记》,商务印书馆,1986年(11)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李维:《罗马史》选,商务印书馆,1980年(13)塔西佗:《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14)塔西佗:《历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15)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85年(16)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17)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0年(18)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19)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20)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香港圣经公会,1980年(21)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1989年(22)奥古斯丁:《独语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23)格利高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24)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25)艾因哈德:《查里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26)无名氏:《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27)薄伽丘、布鲁尼:《但丁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8)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29)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0)蒙田:《蒙田随笔全集》,译林出版社,1996年(3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32)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1962年(33)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译林出版社,2000年(34)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35)伏尔泰:《风俗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36)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37)吉本:《吉本自传》,三联书店,1989年(38)席勒:《三十年战争史》,商务印书馆,2009年(39)维柯:《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40)维柯:《维柯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7年(4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42)赫尔德:《人类历史哲学观念》,三联书店,1999年(43)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三联书店,1998年(4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78年(45)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46)朗克:《教皇史》选,商务印书馆,1962年(47)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83年(48)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9)伯伦汉:《史学方法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50)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商务印书馆,1982年(51)蒙森:《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52)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商务印书馆,2000年(53)米涅:《法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77年(54)基佐:《一六四零年英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55)基佐:《法国文明史》,商务印书馆,第一册,1993年(56)基佐:《法国文明史》,商务印书馆,第二册,1995年(57)基佐:《法国文明史》,商务印书馆,第三册,1997年(58)基佐:《法国文明史》,商务印书馆,第四册,1998年(59)基佐:《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60)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6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62)托克维尔:《托克维尔回忆录》,商务印书馆,2004年(63)托克维尔:《回忆录: 1848年法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4)米什莱:《米什莱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65)孔德:《论实证精神》,商务印书馆,1996年(66)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67)瑟诺博斯:《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68)伯克:《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69)格罗特:《希腊史》选,商务印书馆,1963年(70)卡莱尔:《论英雄和英雄崇拜》,新华出版社,1988年(71)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三联书店,1988年(72)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73)卡莱尔:《文明的忧思》,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74)卡莱尔:《生命的沉思》,新华出版社,2000年(75)卡莱尔:《拼凑的裁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6)卡莱尔:《卡莱尔文学史演讲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7)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商务印书馆,2005年(78)卡莱尔:《卡莱尔、爱默生通信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9)博克尔:《英国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32年(80)阿克顿:《自由的历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81)阿克顿:《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82)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83)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阿克顿勋爵说文集》,台北县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84)阿克顿:《近代史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5)柏雷:《思想自由史》,岳麓书社,1988年(86)伯瑞:《进步的观念》,三联书店,2005年(87)普莱斯苛特:《墨西哥征服史》选,1965年(88)普雷斯科特:《秘鲁征服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89)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90)马汉:《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91)马汉:《海军战略》,商务印书馆,1994年(92)幸德秋水:《基督何许人也》,商务印书馆,1982年(93)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63年(94)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95)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6)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97)汤因比:《汤因比论汤因比》,三联书店,1997年(98)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99)汤因比:《艺术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00)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01)汤因比:《未来,属于中国: 汤因比论中国传统文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2)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3)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104)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10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106)韦伯:《韦伯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07)韦伯:《文明的历史脚步》,三联书店,1997年(108)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109)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10)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111)托夫勒:《第四次浪潮》,华龄出版社,1996年(112)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113)托夫勒:《未来的冲击》,新华出版社,1996年(114)托夫勒:《预测与前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115)托夫勒:《未来学家谈未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16)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三联书店,1996年(117)托夫勒:《未来的战争》,新华出版社,1996年(118)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1984年(119)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120)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121)梅卓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三联书店,1988年(122)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123)沃斯特:《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三联书店,2003年(124)庞廷:《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苏格拉底(469—399BC)与孔子(551—479BC)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
千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他们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思想一直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中。
尽管他们分处地理的两极,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热衷于政治,他们的一生都在谈论哲学、道德和政治问题中度过。
苏格拉底曾当选过雅典议事会的成员,参与审理过轰动一时的雅典将军案件;在“三十僭主统治”时期勇敢地反对过里底亚的暴政。
孔子年轻时也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大司寇等职,并且政绩卓著。
两位现实政治的积极参与者都对政治问题抱有自己的理解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是伦理性的,同时伦理也是政治性的。
人世间至高至大的美德是政治美德。
政治美德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艺术。
正是借助这种管理艺术,人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政治家、首长、家长,而对自己和国家的其他公民都有益处。
同时,这种至高至大的美德在人们的私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要根据这种艺术和知识来管理相应的事务。
一个好主人或好管家的本领类似一个好统治者的本领,而且前者能够轻而易举地从事后者的工作。
苏格拉底曾对一个名叫尼各马希代斯的人说,“管理私事与管理公事只是量上的'区别。
在其它方面,二者完全相同。
所以,你不应该轻视善于管理家务的人。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Ⅲ,Ⅳ,12)苏格拉底还指出,雅典有一万多个家庭;如果连一个家庭都料理不好,那么又怎么可能管理好这一万个家庭呢?具备有关事务的相应知识和处世本领的人,必将是一个优秀的首长,而不管他是管理家庭还是管理军队或国家。
孔子也是一个伦理政治的提倡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来感化人民,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前来归附,好象满天星斗都环绕北斗运行一样。
同时治理国家的人本身也必须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苏格拉底之死与自由的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与自由的民主“人们有资格享有文明社会的自由,其资格正与他们愿意用道德铰链约束他们欲望的程度成比例: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热爱正义甚于热爱掠夺成比例。
”——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苏格拉底之死,是一起影响深远意涵丰富的历史事件。
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它进行思考。
也的确有许多人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它进行过思考。
柏拉图,在《申辩》中,显然认为苏格拉底死于民众的愚昧——与其说是不宽容不如说是不明智。
[1]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似乎认为苏格拉底是“自己活得不耐烦”了。
[2]西方近代政治学的主流解释,认为苏格拉底死于民主制下“多数的暴政”,[3]苏格拉底之死由此成为当代种种不信任民主政治之观念的思想源头。
现代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审判》一书中,控诉苏格拉底死于思想和言论自由未受保护[4]——这实际上是用现代自由宪政和法治的话语来向古代雅典人说话。
我国法学界,则流传着一种与斯东观点相近而并不完全相同的解读:苏格拉底之死“并不是雅典民主的污点,而是雅典法制的耻辱或悲剧”。
[5]苏格拉底之死,作为发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事件,仍能激发现代人持久不衰的讨论,只是因为经由这一事件而昭显出来的种种问题及其意义,对于现代人而言仍然极其重要。
这种种问题及意义之中,最显而易见因而也最无可回避的就是:苏格拉底之死,真的表明自由和民主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吗?或者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处理(政治)民主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呢?耶稣基督诞生前400多年,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在雅典的普通法院,七十高龄的被誉为西方孔子的哲学家,被指控“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
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分别是:代表雅典政治家和手工艺的阿尼图斯、代表诗人的美勒托和代表公众的演说家素康。
在受审期间,苏格拉底从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申辩,以平素一贯的淡定自如的高贵态度为自己辩护,并在一次阐述自己的观点。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第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第二,“美德即知识”对我国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美德;知识;道德知识;道德建设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
他的“美德即知识”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认识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漠有关正义的对话。
欧谛德漠首先将虚伪、偷盗、欺骗、奴役等归为非正义,于是苏格拉底以将军为鼓励士兵的士气而欺骗士兵援军到来,父亲欺骗孩子吃药以治好病,有人偷走朋友用于自杀的枪等例子,来提出反问,结果使欧谛德漠去重新思考正义的问题[ 1 ]。
苏格拉底没有对属于“美德”之一的“正义”做直接解答,一方面,体现了苏格拉底与人讨论问题的方法,追问其思考不足之处,使人产生努力求知的欲望,不断反思;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智慧的看法。
西方法律思想史著作精选选
智者学派1柏拉图《泰阿泰德》2高尔吉亚《论非存在或论自然》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4柏拉图《普罗塔戈拉篇》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1伊壁鸠鲁《论自然》柏拉图的法律思想1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雅典政治》波利比的政治法律思想1波利比《罗马史》西塞罗的法律思想1西赛罗《论共和国》《论义务》《论法律》《论演说家》《命题》《论善和恶的界限》《论安慰》《论友谊》《斯多格派之反论》《学园派哲学》罗马法学家的法律思想1盖尤斯《法学阶梯》《法学总论》2乌尔比安《罗马法学注释》《学说汇编》3查士丁尼《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政治法律思想1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宗教主义》奥古斯丁,阿奎那,马西利的法律思想1奥古斯丁《教育手册》《论三位一体》《论自由意志》《忏悔录》《上帝之城》《论真宗教》2阿奎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君主政治论》《反异教徒大全》《神学大全》3马西利《和平的保卫者》《帝国的变迁》马基雅维里和布丹的政治法律思想1马基雅维里《君主论》《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佛罗伦萨史》2让.布丹《简明历史认识方法》《主权论》《国家六论》格老修斯和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1胡果.格老修斯《论海上自由》《战争与和平法》2斯宾诺莎《略论神、人和人的幸福》《知性改进论》《伦理学》《笛卡儿哲学的原理》《神学政治论》《政治论》英国霍布斯和洛克的法律思想1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论公民》《论物体》《论人性》2约翰.洛克《人类理解力论》《政府论》美国杰克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的法律思想1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杰斐逊文选》2潘恩《常识》《人权论》《理性时代》3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法国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法律思想1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2卢梭《政治经济学》《论教育》《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1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法的形而上学-权利的科学》《永久和平论》2哥特利勃.费希特《天启学说批判》《伦理学体系》《搞德意志民族书》《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3.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英国边沁、奥斯丁和梅因的法律思想1边沁《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法律概要》2奥斯丁《法理学范围之确立》《法理学讲义》3梅因《古代法》《古代法制史》《古代法律与习惯》德国萨维尼、斯塔姆勒和拉德布鲁赫的法律思想1弗里德里希.卡尔.萨维尼《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中世纪罗马法历史》《当代罗马体系》2鲁道夫.斯塔姆勒《以唯物史观论经济和法》《正当法的理论》《法学理论》《法哲学》3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法学导论》《法哲学纲要》《法律上的人》《法哲学》新自然法学1马里旦《人权和自然法》《人和国家》2富勒《法理学》《法律的道德性》《法的虚构》3罗尔斯《正义论》4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力》《法律的帝国》《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认真对待权利》新分析法学1凯尔森《纯粹法学》《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国际法原理》2哈特《法律中的因果关系》《法律的概念》《法律、自由和道德》《惩罚与责任》《法理学和哲学文选》社会法学1狄骥《国家客观法和实在法》《社会权利个人权利和国家》《宪法论》《拿破仑法典以来私法的变迁》《公法的变迁》《国家与法律》2庞德《社会法学的范围和目的》《法哲学导论》《法制史解释》《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正义来自法律》《法理学》3弗兰克《法律和现代精神》《初审法院:美国司法神话的实现》《无罪》存在主义法学1迈霍费尔《法与存在》2霍梅斯《存在和法律》3西奇斯《人类生活、社会和法律》4柯英《法哲学原理》经济分析法学1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企业的性质》2波林斯基《法律和经济导论》3卡莱布里斯《关于风险分配和侵权法的思考》《法律现象的经济解释》4贝克尔《对人类行为的经济探索》《犯罪与惩罚:经济分析》5伯克《犯罪与经济学》《理想与现实:种族问题》6考特和尤仑《法和经济学》7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正义的经济学》《法理学问题》8马老劳伊《法和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通向农奴制的计划-法和经济学与商业区开发》批判法学1邓肯.肯尼迪《哈佛法律评论》《私法审判中的形式和实质》《布法罗法律评论》《布莱克斯通释义的结构》2罗伯特安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批判法研究运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1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笔记》2奥托.柯切恩海姆《政治正义》3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言论化危机》《合法性危机》《共产主义和社会进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行为理论》《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与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27-公元前355)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主要著作有:ON REVENUES(《税收论》)、THE MEMORABILIA OR RECOLLECTIONS OF SOCRATES(《回忆苏格拉底》)、THE ECONOMIST(《经济学家》)、ANABASIS(《远征记》)、ECONOMICS- By John Dryden translation(《经济论》)。
其中, 《经济论》著于公元前5-4世纪,是古希腊流传下来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第一部著作。
《经济学》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因为“经济”在古希腊原意是家庭管理,古希腊的生产管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所以统治者把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的各种问题,都列入家庭管理的范围。
色诺芬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试图建立一种有利于奴隶主的经济伦理规范。
他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统治者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增加的学问;他把经济活动看作是创造有用物品,即使用价值的过程,他是古希腊作家中第一个注意到工场内部分工的人。
色诺芬告诫奴隶主,为了发财致富,必须最低限度地满足奴隶的需要。
(一)社会分工思想。
色诺芬观察了社会分工。
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如果人们只做一种最简单的工作,肯定会无条件地把工作做得更好。
他以波斯国王桌上的食物可口为例,认为这是由于厨师有精密分工的结果。
在这里,他是从自然经济角度出发来看分工的,虽然强调社会分工会使产品制造得更精美,还没有涉及到社会分工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色诺芬最先论述了社会分工与市场的关系。
他已认识到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大小,大城市的分工比小城市发达。
他说:“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家”,这种观点在他的另一书《居鲁士的教育》中阐发得更加明白。
在小市镇上,一个工人要制造床、门、犁和桌子,甚至要造房子,即使这样,也还不易谋生。
一个人做这样多的工作,要想做好,当然是不可能的。
苏格拉底之死及其人生伦理意义
摘 要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历史上的著名事件,而他的死因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探讨、追寻伦理道德,他的伦理观也为西方建立起了伦理道德体系,而他更是用死亡证明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他的死是与其伦理观有很大联系的,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是其在个人伦理观的指导下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高于一切,有了美德,人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幸福生活的开始,要建立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通过认识自己了解到自己的无知,而自己无知就要不断的获取知识使自己变得智慧。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拥有了美德也就拥有了智慧,也就获得了最高的善。
正是在这样的伦理观的指导下,苏格拉底面对不公正的审判,为了追寻美德最后选择了死亡。
对于现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感,苏格拉底之死所表现出的伦理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省察自身直至死亡,最终追求的是一种德性的生活,也就是幸福的生活。
苏格拉底生前及至死亡所表现出的这种省察是一种理性精神,当代人也可以通过理性的指导去过德性的、幸福的生活。
苏格拉底之死也表现出了一种对于信念的执着追求,因此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感可以用信仰得到缓解。
苏格拉底之死还表现出了一种对于个人道德自主性的强调,通过个人道德的完善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的普遍幸福,当代伦理道德在建设之时也可以把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建设相结合。
苏格拉底之死表现出一种理性的反思精神和对德性生活的向往,为人类的安身立命建造起了一个精神家园,这就是苏格拉底之死最大的伦理意义。
关键词 善 理性 道德 苏格拉底之死AbstractSocrates’ death is a famous event an Western history and the reason of his death becomes a eternal mystery. Socrates’ all life was discovering and searching the ethics, his ethic view was made a ethical system for Western., and more he used his death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ethic. Socrates’ death is closely releated to his ethical thought, such as to say his death is a rational choice under the leading of his owen ethical thought. Socrates view that virtue is above all, people who has virtue will have happiness. The beginning of happiness life is built on the basic of realise youself. After that you will know you are ignorance and start to get more knowledge to make you wisdom. Socrates think that virtue is knowledge, people who has virtue is mean has wisdom, that is the highest goodness. Under such ethical thought, Socrates facing the unjust judge choose death for searching virtue. To our moral crisis in modern social, the ethical meaning of Socrates’ death can provid some advice. Socrates use his all life to examine himself until death for a life of virtue. Such examining is a rational spirit, we can use it to have a virtue or happiness life. Socrates’ death is also indicate a searching for faith, so our moral crisis can use it to release. And then Socrates’ death indicate a emphasize of own moral autonomy. Troughing the improving of own moral to achieve the entire human race’ happiness. The buliding of modern ethics can combine the own moral and the social ethic form it. Socrates’ death indicate a yearning of rational spirite and virtue life, it builts a spiritual home for human life, that is the highest meaning of Socrates’ death.Keywords Goodness Reason Moral Socrates’ death引言引 言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家庭,当时正值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也是城邦民主制的鼎盛时期。
《理想国》之四:见不到起舞的苏格拉底解读
《理想国》之四:见不到起舞的苏格拉底宽侄:刚开学,就要上补习班?我们出国久了,你讲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听来都很新鲜呢。
美国学生的考试和竞争压力也不小,尤其那些想上法学院、医学院的,给他一个“A-”都会来办公室抱怨;“B+”就仿佛不及格,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此外,高中阶段,华人孩子常在学校课程之外加考一些叫作Advanced Placement的大学课程,学习很紧。
移民家庭底子薄,资源少,孩子缺乏哈佛招生办宣传的那种表现社会关怀、领导才干的“课外活动”机会,只好凭考分硬拼了。
国内大学真够乱的(报道你看了吧),居然培训认证风水师,美其名曰“建筑风水文化执行官”,令人绝倒。
乍一看,像是教授跟风水师抢饭碗,还请来“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终身教授”讲课助阵:如今风水也是洋人的正宗。
可是看看培训班的课表,“周易”“古天文学”“建筑风水与环境”,全是花架子;虽然也贴几个“八宅命理三合飞星”的签儿,比起江湖上的身手,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应该倒过来,请风水师给教授们办班才对。
不过胡闹归胡闹,主办者公布的理由却是有代表性的:“长期以来,风水行业成了地下行当,真正了解风水的人不多”;“与其让没有专业知识的江湖术士行骗发财,不如对风水行业规范管理”,叫风水师“持证从业”(中华网转载《金陵晚报》2005.9.5)。
这话说白了便是,就算风水是骗人把戏,国家管理的专业化的行骗发财,总比放任自流不纳税费的要好。
故而培训认证是件善事,值得列为公立大学的教育科目。
这一套歪理已是近年来一切兜售大学招牌的“管理”专业的共同宪章。
例如不久前开张的博彩管理硕士班,有关专家也是这个论调:彩票复辟已有一十八年,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成了中国彩票业向更高一步发展的瓶颈”(新浪网转载《京华时报》2005.7.11)。
究其本质,则是一种“不违法即善”的市场原则或商家伦理。
然而,大学不是商家,本应承担超乎法律的社会责任。
比如国家禁止重婚,但包二奶一般不算犯法(因双方没有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未满足刑法上定罪的要件)。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及其哲学意义初探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及其哲学意义初探“认识你自己”是希腊宗教圣地德尔斐神庙墙上的箴言。
苏格拉底多次提及这句箴言,视其为实践哲学的精神法则和处世的人生信条,并将其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
在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中,他提到了“认识你自己”的相关涵义,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这句箴言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研究路线。
一、“认识你自己”的涵义(一)自知无知作为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除了知道自己无知外什么都不知道”。
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去了德尔斐神庙,他问那里的神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女祭司回答说没有。
听到这个神谕后,苏格拉底非常困惑。
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智慧,但是神又不可能撒谎。
于是,他决定去拜访有智慧的政治家、有名望的诗人和有本领的工匠。
然而结果让他大失所望,他发现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只不过是不懂装懂罢了。
最后他说:“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而我们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那个神谕无非是他用来告诉我们这个真理的一种方式。
在我看来,神并不是真的在说苏格拉底,而只是在以我的名字为例,他就好像在对我们说,你们人中间最聪明的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
”在他看来,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有,人的智慧是没有价值的。
人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能称得上有知或智慧。
苏格拉底也明确说道:“他们很不情愿承认这个事实,他们在有些地方假装有知识,而实际上一无所知。
”这就是自知己无知和自以为己知之间的重大差别,实际上也证明了“认识你自己”也即自知己无知,无知即智慧。
(二)察看人自己的能力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问曾经到过德尔斐神庙的欧绪德谟是否看过、思考过“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有没有察看过自己是怎样的人。
欧绪德谟说他没想过,但却自以为认识了自己。
后来苏格拉底说:“必须先察看了自己作为人的用处如何、能力如何,才能算是认识自己。
”只有认识了人自己,才能知道什么事适合自己,并且才能分辨自己的能和不能,从而给自身带来极大的益处。
古希腊古典时期家庭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研究
古希腊古典时期家庭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研究古希腊古典时期是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的著名哲学家。
他们在深入探讨善与恶、幸福、正义等道德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家庭中的伦理道德也进行了分析,逐步形成了古希腊时期有代表性的家庭思想。
他们认为,家庭就是为了满足日常重复的各种需要自然形成的第一种联合体,在家庭中包含着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
若使家庭进一步发展,必须使家庭富裕起来,必须对家庭进行管理。
标签:古希腊;雅典;家庭;妇女古希腊古典时期“大体上是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四十年代马其顿统一希腊以前。
”[1]1这一时期希腊哲学进入鼎盛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的著名哲学家。
他们对当时希腊雅典的经济、民主政治、思想观念等进行深刻反思,集中讨论了人和社会的问题,其中包括关于家庭的问题,形成了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家庭思想。
一、古希腊古典时期家庭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古希腊城邦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典和斯巴达。
古希腊众多影响深远的哲学家都来自雅典。
探讨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雅典的经济、政治、古希腊人的观念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研究古希腊的家庭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上,从公元前8世纪到6世纪至古典时期,雅典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雅典地处阿提卡半岛,三面环海,良好的自然条件使雅典适合发展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
随着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完成,雅典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雅典人用银币就可以买到谷物、鱼干、大枣、乳酪等各种物品。
公元前492年—449年希波战争雅典获得了胜利,随后成立了“提洛同盟”,雅典成为盟主,日益强大起来,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经济发展达到了鼎盛。
雅典的經济繁荣为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雅典出现了科学、文艺和哲学空前繁荣兴盛的时期。
”[1]10但同时,雅典和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存在日益尖锐的矛盾,终于在公元前431年爆发了持续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最终战败,经济陷入萧条,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以前的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回忆苏格拉底 段落摘抄
以下是《回忆苏格拉底》中的一些段落摘抄:
- 不要忽略自己的能力,就像大多数人那样犯错误;一般来说,人们尽管渴望知道所有他们邻人的事,但是对自己的一切却未必能够全部知晓。
所以,不要忽略这件事情,努力去让自己履行这样的职责,更好地成就自己。
- 正义的每一种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和善良的行为都是好的和值得尊敬的,而那些认识到这个事实的人,从来不会选择其他的行为;而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的人,就永远不能这么做,如果他们想要这么做,也会犯下错误。
- 那些最好的、对神来说最喜爱的人,在农业上就是农作好的人;在医学上是医术精湛的人;在政治上是履行政治职责的人。
但是一个什么事都做不好的人,什么用处也没有,连神明也不会眷顾他。
- 最重要的是尊重一个人的本性,正确地对待他,因为你即使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获得朋友,就算它是一种容易获得的动物,也要用善意对待,怀着感激来保持友谊。
- 我们应该明确地知道,在任何比赛或事业中,身体锻炼好了不会有坏处,因为人们需要做的任何事都是基于健康的身体,如果身体尽可能处在最好的状态就会有很大的优势。
- 一个人因为向别人致敬没有得到回礼而感到很生气,苏格拉底说道:“这也太荒唐了,如果你遇到一个身体不适的人,你不会生气,但你却为遇到了一个大脑有点不正常的人而感到烦扰!
这些摘抄仅仅是《回忆苏格拉底》中的一部分,如果你对苏格拉底或他的思想有更深入的兴趣,可以阅读完整的作品。
《回忆苏格拉底》——5分钟总结一本书
《回忆苏格拉底》关于作者色诺芬,雅典贵族、将军、哲学家、历史学家,苏格拉底的另一个著名弟子,写作了《论骑兵统帅》《论马术》《论狩猎》《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的远征》和《希腊志》,以及一系列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的作品。
其中,《回忆苏格拉底》是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重要资源。
关于本书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为老师苏格拉底做出了辩护,反对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两项指控,也就是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
色诺芬通过几个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接地气的苏格拉底,他的生活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所裨益。
核心内容呈现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第一,苏格拉底非常虔诚,因此指控他不信城邦的神毫无道理;第二,苏格拉底的言传身教,让身边的学生和朋友变好,因此绝不可能败坏青年。
一、苏格拉底的虔诚色诺芬告诉我们,苏格拉底会参加雅典公共的祭祀活动,不仅自己相信神,而且劝说自己的朋友也要相信神的指引。
他强调神给人的学问设定了限度,人类学问和技艺的最高秘密都掌握在神那里,这个最高的秘密就是“未来”,我们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不可能拥有关于未来的确定知识。
苏格拉底向神祈祷也不同于一般人。
通常人们都会祈求神给自己金钱、官职、孩子等等具体的东西,而苏格拉底只是祈求神赐予自己神认为恰当的东西,因为在他看来,神知道一切,知道对每个人来讲什么才是最好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祈祷得到具体的、自认为适合的东西。
苏格拉底还试图用理性的方式劝说朋友相信神,这里还体现了他说服别人时的一个重要技巧:他总是用带有引诱或者暗示性的话语,让他的对话者自己说出“答案”。
人们总是会试图坚持自己说出的东西,因此也就更容易被说服。
二、苏格拉底的节制在色诺芬看来,苏格拉底是最节制的人,他没有任何多余、过分的欲望。
苏格拉底不仅通过论证告诉朋友生活要节制,他自己就为周围的人树立了节制的典范。
有一次,苏格拉底遇到了智者安提丰,安提丰嘲讽苏格拉底整天教育别人,却从来不收钱,这非常愚蠢,因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而苏格拉底不收钱就意味着自己的知识没有价值。
《回忆苏格拉底》读后感
《回忆苏格拉底》读后感
《回忆苏格拉底》是色诺芬为老师苏格拉底写的一部回忆录,对苏格拉底的学问、道德和石破天惊的口才做了相当逼真的描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和广博,同时也对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对人类本质和存在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他强调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思考和自我反省来探寻真理和智慧,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习惯,不断探索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其次,苏格拉底在《回忆苏格拉底》中探讨了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道德观念的强调,让我更加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最后,我认为《回忆苏格拉底》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和后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苏格拉底的生平和思想,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总的来说,《回忆苏格拉底》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关注人类智慧和道德发展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苏格拉底之死中——法庭弘道
苏格拉底之死(中)——法庭弘道西元前399年,春暖花开,雅典面向大海苏格拉底佇立法庭,卷发如雪三个公诉人的愤怒也再也不年轻可爱的斯科里亚(Skolia)地址诗人迈雷托(Meletus)可怜半辈子默默无闻的修辞学教授赖肯(Lykon)可敬的硝皮匠兼不甚可敬的政客安尼托(Anytus)(他们的名字涉过忘川远播中国,失落了咝咝的尾音)五百零一颗德谟克拉西(democracy)的头颅,在审判席上簇动没有人勘破他们座位前后左右排序的秘密究竟是按家世高低,仍是按钱袋盈虚惟有拿起陶片,定夺哲人一辈子死的一刹时每一个人的鼻子才会像娘儿们似地发酸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定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转折和旋涡”,标志着理知人(theoretical man)的生活方式曾经与雅典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猛烈的冲突。
后人对这一发生事件的了解,要紧源自苏格拉底的门生——色诺芬(Xenophon)的《回忆》(Memor)和柏拉图(Plato)的《申辩》(Apologia)。
伯内特(John Burnet)以为,色诺芬的心智属于退休陆军上校之辈,不免会成心或无心地把苏格拉底的爱智对话转述成乡村绅士的负暄闲谈;与此相反,施特劳斯(Leo Strauss)那么说“让马儿打个滚,牵回家去”之类的隽语妙不可言。
于是,人们转向柏拉图,一方面被他的悲忿所感染——“那个确实是被你们谋杀的人,看看吧,听听他吧”,另一方面也对他的妙笔生疑虑——这是现场报导(reportage)、仍是艺术再造(re-creation)?伏拉斯托斯(Gregory Vlastos)以为,柏拉图确实亲耳听到了苏格拉底的生死之辩,并为之震惊,政治哲学极可能起源于柏拉图的震惊;连年以后,痛定思痛的柏拉图把回忆中的依“法”(nomos)申辩重构(re-creation)为思想中的正“义”(physis)诉求,并为他的同时期人所认可。
除此之外,咱们无权对柏拉图的《申辩》苛求更多的真实性(veracity)。
关于苏格拉底的书
关于苏格拉底的书苏格拉底的书有哪些苏格拉底会死,什么是死呢?佛教死后还分等级呢。
死是一种现象,现象就是本质,就这样在文字及分析里乱跑,能跑出个大块头,书应该看了不少,习得很多概念,架桥跑。
他们到底遇到什么问题?读者若知道,可跳着找也可拿笔杠,剩下百分之一就不错了。
第一个都不知面临什么问题,后来的只能是挖井挖出一个人。
归处有三:实践,找到他们面临时的不可描述——问题,落于生命感悟——归于感性,二合一。
关于苏格拉底的书:《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苏格拉底传》;《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申辩》;《我与苏格拉底相处的日子》;《苏格拉底的审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困惑》;《苏格拉底之道》;《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苏格拉底之死》;《谈话录》;《蝉》;《巫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
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扩展资料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
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
“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
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
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第一位: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1.“美德即知识”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一一“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色诺芬(约前434-前354),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苏格拉底最有名的学生之一。
据说,苏格拉底初次遇见童年时的色诺芬时,用手杖拦住了他,骤然问他什么地方可以购买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商品。
这个孩子十分有礼貌地回答了他,最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哪儿可以买到'高尚'和'善良'?"这一难以解释的概念含有'高尚的人'和'善良的人'的意思。
孩子茫然不知所对。
这位哲学家随即说道:"那么跟我来吧!"这个传说隐约指出色诺芬是一位高尚而善良的人,他思想实际,精神健全,虔诚地皈依宗教。
与柏拉图相比,他思辩能力不高,但他也像柏拉图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道德节操。
色诺芬的主要著作有《万人军远征记》(the Anabasis),《库罗派得埃》(Crapaedeia)、《希腊史》(Hellenica)、《回忆苏格拉底》(Xenophons'Wemorabilia of Socrates)。
《回忆苏格拉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中国一般称此书为《苏格拉底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的吴永泉先生的汉译本,改译书名为《回忆苏格拉底》。
《回忆苏格拉底》共四卷,外加一篇"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
正卷各章前都附有简要的提纲,它们非原著所有,而是后人加上去的。
汉译者一并译出,为阅读正文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该书记载了苏格拉底丰富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择其要者评介如下。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理想及其历史命运在古典时代后期,雅典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领袖人物,它推动了希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有体系的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当时,这种以培养社会领袖人才的高等教育在雅典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教育流派,一是继承智者传统、以伊索克拉底为首的修辞学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演说家;另一派就是起源于苏格拉底、形成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了一定变化的哲学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哲学王"。
两派彼此攻击,竞相争雄,在很长时期内相持不下。
他们都曾对当时和以后希腊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起源于苏格拉底的"哲学王"教育思想,因为它反对民主而倡导一种类似过去"贵族政治"或"寡头政治"之类的东西,因而被认为是一种落后、保守、反动的思想。
但只要结合古希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我们就会认识到,苏格拉底等人所追求的知识或理性以及必然与之相伴的对社会生活的"共性"乃至"专制"色彩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反映。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的雅典,如日之西沉。
在原始部族基础上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希腊城邦,顽固地保持着以地区和血缘关系为生活基础的狭隘性,他们不仅形成不了一个以雅典为中心的统一国家,而且外敌一去,就同室操戈,自相残杀,连年不断的战争以及奴隶的大量逃亡,使希腊各邦的社会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田地荒芜,作坊停闭,到处是流离失所的哀鸿。
智者思想中消极的一面现在日益暴露;会议上的雄辩成了喋喋不休的诡辩,个人的自由、独立成为各行其是的莫衷一是;发展到顶峰的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自己的反面,逐渐变质、堕落,"人民领袖"变成"人民的煽动者"和"蛊惑者";他们假公济私、巧言惑众,不惜把国家推向毁灭的深渊。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期待和平,渴望统一;他们讨厌智者的那些文字游戏、装腔作势、强词夺理,而希望找到更牢固、更可靠的思想标准和行为准则。
于是他们强调真知识、强调理性的作用,宁愿把城邦交给少数具有真知识的人手中。
这就出现了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思潮和"哲学王"政治教育理想。
"哲学王"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要把城邦事务的管理大权交给对政治确有真知和才能的少数人手中,即实行政治的专业化、知识化。
色诺芬回忆录中的许多章节都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记述道:苏格拉底说,君王和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有大权、持王笏的人,也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了签的人,也不是那些用暴力或者凭借欺骗手法取得政权的人,而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
苏格拉底抱怨雅典领导素质低劣,大多数将军没有受过训练,整个国公都由那些最愚昧无知、最微不足道的擀毡工人、补鞋匠、铜匠、农民、批发商、市民组成,他们"从未考虑过管理政务",却处在社会舞台的中心。
苏格拉底对此痛心疾首,极力反对,坚持认为应有那些对政治有研究的人去从事政治,坚信只有好的舵手才能把雅典这条摇摇欲坠的小船引出困境,避免更大的厄运。
他说,政治是一门技艺,而任何技艺都需要请教师傅,不能无师自通,仅凭优异的自然禀赋是不行的。
"奇怪的是,那些想学竖琴、笛子、骑马,或熟练任何一类的事情的人们,对于他们所想学会的技艺,总是毫不间断地勤学苦练,而且不是单凭自己,还要请教那些公认为最精于此道的人们。
他们千方百计,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征求师傅的意见,以为非如此就不足以有可称道的成就。
然而,在那些立志做成功具有演讲和实践才能的政治家的人们中间,却有些人以为不必经过准备和钻研,就可以自动地忽然间取得这些成就。
其实很显然,后者比前者更难成功,因为尽管有许多人从事后一种工作,但成功的却很少,因此很明显后者需要更为巨大的艰苦努力。
"苏格拉底在另一场合还讲道,如果说没有多大价值的工艺,不请教有本领的师傅指导就会自己精通这一见解是荒谬的,那么,认为当他再一次被问勇敢是由教育得来的还是天生就有的时候,苏格拉底回答:"我以为正如一个人的身体生来就比另一个人的身体强壮,能够经得住劳苦一样,一个人的灵魂也可能天生得比另一个人的灵魂在对付危险方面更为坚强;因为我注意像治理城邦这样伟大的工作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做出来,那就更荒谬了。
在苏格拉底那里,政治和教育是不分家的,如何培养合格的政治领袖人才,是他终身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一个中心内容。
根据历史记载,苏格拉底一生很少直接参加政治活动。
按照柏拉图在《申辩篇》中的解释,是苏格拉底知道自己太耿直,不适合直接参加政治活动。
而按照色诺芬在回忆录中的说法,他之所以不直接参加政治活动,是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培养更多的人参加政治活动。
但是,苏格拉底的这种信念并不为他的同时代人所理解,他试图将雅典政治知识化、专业化的努力竟被固守原始民主平等观念的雅典人作为他蛊惑、腐化青年,危及现存政府的罪状之一而置他于死地。
根据色诺芬的记载,指控他的人说:"……我敢指丢斯起誓,他的的确确使得那些和他交往的人们轻视现行的律法,因为他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办法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或任何其它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
无须说得,这样的指控今天读来令人欲笑还哭。
这不仅是苏格拉底个人的悲剧,也是人类历史上无数先驱者的共同悲剧!(二)苏格拉底关子教育的基本观点1.人是可教的。
苏格拉底要培养雅典社会急需的政治领袖人才,其理论前提乃是:人是可教的。
我们知道,在希腊古典时代"美德是否可教"或者"人是否可教"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
柏拉图的一些早期对话就反复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柏拉图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见,以致今人还为此论辩不休。
色诺芬在回忆录中则说得明确多了,原文如下:当他再一次被问勇敢是由教育得来的还是天生就有的时候,苏格拉底回答:"我以为正如一个人的身体生来就比另一个人的身体强壮,能够经得住劳苦一样,一个人的灵魂也可能天生得比另一个人的灵魂在对付危险方面更为坚强;因为我注意到:在同一种法律和习俗之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在胆量方面是大不相同的。
不过我以为,人的一切天生的气质,在胆量方面,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得到提高的。
因为很显然,斯库泰人和色雷斯人是不敢拿圆盾和标枪来和拉开代莫尼人作战的;而拉开代莫尼人也一定不会愿意拿小盾和短矛来和色雷斯人交锋,或拿弓箭和斯库泰人作战。
我看在所有其它方面,人和人之间也都同样天生就有所不同,而且也都可以通过勤奋努力而得到不很多改进。
因此,很显然,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或是天资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在这里对人的先天自然禀赋与后天努力之间的关系,作了非常谨慎但又颇为全面与科学的论述。
这是很不简单的。
在另一个地方,苏格拉底说得更为明确。
他认为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
他指出: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的时候加以驯服,就会成为最有用、最骁勇的千里马,但如果不加以驯服,则始终是难以驾御的驽材而已。
……同样,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2.承认无知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前提。
从教育的角度看,色诺芬回忆录第四卷第二章值得认真研读。
这一章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描绘了苏格拉底施教的情景,不仅为人们展示了苏格拉底精采的教学方法,也给后世留下了苏格拉底的一些重要思想,如"认识你自己"、"有意为恶优于无意为恶"、"知识与自由","道德标准的相对性"等等。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认识你自己"这一思想。
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记载道苏格拉底说:一个仅仅知道自己名字的人并没有认识自己,就像那些买马的人,在没有察看过马是驯服还是桀骜,是强壮还是软弱,是快还是慢,以及骏马和驽马之间的其它各方面的好坏情况以前,总不能认为自己已经认识了所要认识的马一样,一个人必须先察看自己对于作为人的用处如何,能力如何,才能算是认识自己。
接着,苏格拉底又讲了一通人们由于认识了自己而获得很多好处,由于自我欺骗而遭受无穷祸患的道理。
这些论述并没有什么深意,"认识你自己"无非是要人弄清楚如何做人和自己的能力如何。
但是联系上下文的对话,我们会发现这一思想包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原理,即自知是受教育的或学习的前提。
在色诺芬描绘的这场精采的教育对话中,苏格拉底步步紧逼,层层扣问,最后以"是那有意谎骗人的"知道正义呢,还是那无意说谎,骗人的人呢?" 这一问题迫使对话者尤苏戴莫斯承认自己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