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向(桃花源中人)详 细地说出。为,对、向。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诉(渔人)说。“语” 不值得,不必。
与“桃”有关的成语
桃红柳绿、世外桃源、李代桃僵、投桃报李、 桃李遍天下、桃花人面、投我以桃、以桃代李、 流水桃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用“世外桃源”一词来形容
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溯源这个美好的寓意。
自然环境优美 生活悠然安逸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郡名,在今
名 (lín)之,字子骥,《晋
河南南阳一带。 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打算,计划。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询问渡口。这里是
“访求、探求”的意思。
成果展示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 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 探寻桃花源了。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于是,就。
全,都。
详细。
同“邀”,邀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

9 桃花源记◎文化自信:增强对富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思维能力: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审美创造: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品味作品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

(重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托尔斯泰对他“无限神往”,罗曼·罗兰称他的作品是“奇迹”,鲁迅说他“伟大”。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陶渊明。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桃花源记》,一起走进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背景链接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动流血政变。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剥削压榨人民,给百姓带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面对现实,陶渊明深有感触,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大约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撰写了本文,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文体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

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梳理行踪。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

②句读要分明。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屋舍.(shè)俨.然(yǎn)阡.陌(qiān)垂髫.(tiáo)怡.然(yí)邑.人(yì)诣.(yì)问津.(jīn)读出节奏: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 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 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① 自然环境优美 ② 社会安定和平 ③ 百姓生活和乐
(三) 离开桃花源,探本心
学习任务: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 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小 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示例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 虚构这样一个社会?作者当时所处的东晋社会现实是士族、地主 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 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处处志之( 名词做动词,做记号

未果,寻病终( 名词做动词,实现

3.详略得当,主题鲜明
本文开头、结尾写得极其简略,中间写得 详细具体,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写 此文的目的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仅用 寥寥数语便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结果,而对进 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得 极为详细。
主旨: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
个没有
,没有
,人人
,彼
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 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 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 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 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 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 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 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下面是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2.武陵:郡名,1913年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及其注释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及其注释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及其注释桃花源记课文原文及其注释《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及其注释,我们来看看。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环节二:悟读课文,剖析作者意图。 1.结合背景,了解社会。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以渔人进 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外桃 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进一步理解桃 花源奇异之处,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 个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源 — 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渔人的行踪 为线索
见渔人,乃大惊( 连词,于是,就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居然 )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 水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新鲜 落花。一说, 美好 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惊异,诧异。这 想要走到那片林子
里是对……感到诧异。 的尽头。穷,尽。 ①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 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 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 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 子的尽头。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可以互相听到。
类。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 来指小孩。
整体感知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 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 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 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 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 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 闲快乐。
2、桃花源人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没有战乱、
3、桃花源人的生活状态怎样?
人们自食其力、
4、桃花源人的民风怎样?
生活和美安乐。
5、读课文第3段,根据内容猜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三读课文
“桃花源”除了内外环境的优美、土地肥沃之外, 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请结合“积累拓展”第六题提问进行分析。
四读课文
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并不存在的“世外 桃源”呢?
• 晋太元中……
• 东晋,也称南北朝,中国分裂成了16个小国,战争频 繁,人口凋零,市场萧条。
• 官场上,昏君、奸臣频现。如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 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 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类的事情不胜枚 举。
三读课文
“世外桃源”,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是怎样的呢?且来 看看“桃花源”的外部环境。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例句】有闻而传之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代词,指“这,这些……”“那,那些……”
【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做助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记公式:主(名、代)+之+谓(动、形)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做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何陋之有
“之”做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音节助词,一般与表时间词语连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做动词,译为“到,往”,助记公式:之+表地点名词
【例句】已而之细柳军
8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 得埋下了伏笔。
《桃花源记》文言文基础
•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源自)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 作者如何描写桃花林的?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 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 花源。 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 了铺垫。
•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 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 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 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

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全解读

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全解读

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重点)3.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难点)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东晋“田园诗人”。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写作背景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文主题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顺序,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间离隔绝;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路,探访。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出自文言文《桃花源记》,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2.武陵:郡名,1913年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交杂。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原文解读+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原文解读+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原文解读+译文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借助注释,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桃花源记①文|陶渊明晋太元②中,武陵人③捕鱼为业。

缘④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⑤,落英⑥缤纷⑦,渔人甚异⑧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⑨。

①选自《陶渊明集》。

②[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③[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④[缘]沿着,顺着。

⑤[鲜美]新鲜美好。

⑥[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⑦[缤纷]繁多的样子。

⑧[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⑨[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

(有一天)他划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这里的)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

桃花源记原文课文

桃花源记原文课文

桃花源记原文课文桃花源记原文课文导语:“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大家认为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吗?如果世外桃源真的存在的话,那同学们想不想生活在那个没有作业困扰,没有尘世打扰的与世隔绝的地方呢?课文中作者所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桃花源记原文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5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5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归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分析
他主动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寻求 这种平凡朴实的农耕生活,这就是他 的生活目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
陶渊明的"天真"
阡陌 交 通, 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 往来 种作, 男 女 衣着,悉 如外 人。
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 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 垂髫, 并怡然 自乐。 老人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见渔人,
乃 大 惊,问所从来,
具 答 之。
(村人)看见渔人,(他们)于是非常惊异,问从什么地方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②便舍船,从口入 (句前省主语“渔人”)
③初极狭,才通人 (句前省主语“山洞”) ④问所从来 (应为“问之所从来”,省宾语)
⑤便要还家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宾语)
梳理文章线索 把握文章内容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离开并再寻桃花源
课文结构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 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 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 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 桃花源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 桃花源记

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 负,阐述某些观点。
碑记 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 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记 杂记 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 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字词学习
邑人( yì ) 间隔(jiàn) 俨然(yǎn) 屋舍(shè) 问津( jīn ) 诣( yì ) 黄发垂髫(tiáo) 缤纷(bīn fēn) 怡然自乐( yí ) 阡陌(qiān mò) 豁然开朗( huò )
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林渔人有什么感受? “忽逢”一词体现了渔人的惊喜之情。“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体现了渔人十分惊异,急切地想探寻桃花林的心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桃林之美和渔人之惊喜。 “忽逢”要读出惊喜,速度稍快,“数百步”三字要强调着读, 以体现桃林的范围之广。“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要以 二二的节奏断开,但前后之间要以语气贯连,读得似断实连,语速 要稍慢,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就像放电影一般,以体现渔人此 刻的痴迷沉醉之情。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得其船,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寻向所志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在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 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鲜美”“无论”,在古 汉语中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妻子”今 义范围比古义缩小,“交通”“绝境”则是古今词义发 生了转移。涉及到这些词,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句子的意 思来分析。古今异义词一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意思和 用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记忆。

桃花源记的原文

桃花源记的原文

桃花源记的原文桃花源记的原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啦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原文,请参考!【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啦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啦,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啦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啦。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何在?
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由 于统治阶级的腐朽,社会动荡不安,老百 性迫切需要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于是作 者就借桃花源表达对现实生活不满,以及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主题思想)
揭秘桃花源,体会作者感情。
背景链接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
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 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
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 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
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同时由于 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同时由于
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 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
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 自乐。
感受桃花源之神秘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桃花源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欣赏
微电影---《桃花源记》
主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何在?
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走近作者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 ,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少时颇 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 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曾做过小官 ,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过起了 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 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被认为是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感受桃花源,描绘桃花源
品读桃花源之美丽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感受桃源之幸福
阡陌交通,
“仙春源桃来何花遍处是寻源桃”花记水 ,不辨
“陶令不知何陶处渊去明 ,桃花 源里可耕田”
坪版权坝所营有镇盗初版必级究中学 吴玲秀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3、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鲜美。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寻 ②未果,寻病终
(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
(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
听读,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 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2、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么?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发现桃花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