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 1.查找引起室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 2.治疗诱因(包括缺血、电解质异常和药物 中毒等)。 • 3.经导管消融(见附件1)。 • 4.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器械治 疗。 • 5.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 6.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 知情同意。
到达急诊(0-10分钟)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第一诊断为 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
• 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 晕厥等。 • 2.心电图表现: • (1)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 (2)至少连续发生3次。 • (3)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 • 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 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 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 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 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 速。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 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维拉帕 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 室速。
主要护理工作
• 协助患者或家属完成挂号、交费等手续 • 取血、并建立静脉通道,记录患者一般情 况和用药
到达急诊(0-30分钟)
• 请上级医师会诊 • 如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丧 失,则迅速给予直流电复律 • 如果血流动力学尚稳定,未出现意识丧失, 可等待会诊后决定治疗措施 • 如患者出现休克症状,但意识尚清可给予 镇静药物后电复律 • 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 特级护理 • 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
到达急诊(0-24小时)
• 评价病史及基础病,分析各项化验结果 • 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措施,签署相关知情 同意书 • 准备收入相关病房 • AMI/一过性缺血采用 “PCI流程表” • 特发性室速采用“EPS+RFCA流程表” • 需要置入ICD采用“ICD置入术流程表” • 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诱因或无手术指征采用 “药物治疗流程” • 密切观察患者心律情况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1(EPSRFCA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1(EPS+
RFCA)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EPS+RFCA)(ICD-9-CM-3:37.26+(37.34/37.9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三、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执行表单2(ICD)*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34/37.9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6-10 天
附件1.室速的EPS+RFCA常见适应证
附件2.持续性室速临床症状分类及处理方法。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征求意见稿)一、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心律失常学(第二版)》(卢才义主编,科学出版社)1.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指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并至少连续发生3次,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2.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速)是指至少持续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心脏超声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
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亦被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被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心律失常学(第二版)》(卢才义主编,科学出版社)1.终止持续性室速(药物或直流电复律);2.查找引起室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3.治疗诱因(包括缺血、电解质异常和药物中毒等);4.射频消融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手术治疗;5.药物治疗;6.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
(四)治疗目标:1.急性期目标:终止持续性室速,初步筛查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病,确定治疗方案(急诊科);2.远期治疗目标:减少室速发作,预防复发和心源性猝死(住院部)。
(五)标准住院日为6-10天(针对可行射频消融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室速)(六)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47.2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所造成的可逆性室速;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首诊处理(急诊室):1.明确持续性室速的诊断。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A)*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EPS+RFCA)[ICD-9-CM-3:37.26
(37.34/37.9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6~10天
*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非危重抢救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如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疾病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应采用急性心肌梗死流程或择期PCI流程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B)*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34/37.9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6~10天
*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非危重抢救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如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疾病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应采用急性心肌梗死流程或择期PCI流程
附件1.室性心动过速的EPS+RFCA常见适应证
附件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症状分类及处理方法。
心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 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心内科临床路径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护理课件
遵循医嘱治疗
告知患者及家属按时服药、定期 复查的重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
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
提升诊疗水平
加强医护人员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与治疗 方面的专业培训。
掌握护理技能
培训医护人员掌握针对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的护理技能,提高护理质量。
强化沟通技巧
加强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沟 通技巧培训,提高患者满意度。
心理护理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
减轻焦虑和恐惧
通过解释、安慰和放松训练等方式,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 感,提高治疗依从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提高护理效 果。
康复护理
01
02
03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 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 复计划,逐步增加运动量, 促进心肺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 力训练,如穿衣、洗漱、 进食等,提高生活质量。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细 的出院指导,包括药物治 疗、生活习惯调整、定期 复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04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预防与健康 教育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体检
通过心电图检查,早期发 现并干预持续性室性心动 过速的潜在病因。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 晕厥、阿-斯综合征等。
诊断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可作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心电 图表现为连续出现3次或以上的室性早搏,QRS波畸形增宽,心率通常在100250次/分之间。
心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心内科临床路径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 年版 )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 )。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融化治疗(ICD-9-CM-3:)。
(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2009 年)、《 ACC/AHA/ESC 2003 年室上性心律失态治疗指南》 (JACC 2003 , 42 卷,第 8 期 ) 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发源自心房内较小地区,而后离心性扩布,并于今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没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体制,心房率通常在 100– 250 次 / 分。
部分患者能够是多灶性发源,表现为房速频次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 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含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备及晕厥等。
少儿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连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生或连续时间短的房速,假如归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许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致使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生能够致使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居心血管疾病,惹起心力弱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常常能够加重发生。
(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 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次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能够排除AVRT。
( 3)依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 波形态,能够初步判断其发源部位。
P 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 V1 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发源。
别的,下壁导联P 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 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 波形态能够与窦律的P 波形态相像。
但是前者的P 波在V1 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发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心内科临床路径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版(内科)
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01版(2010-01版)维护修订记录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1 社区获得性肺炎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 支气管扩张1.4 支气管哮喘1.5 自发性气胸1.6 肺血栓栓塞症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胆总管结石2.2胃十二指肠溃疡2.3反流性食管炎2.4大肠息肉2.5轻症急性胰腺炎2.6肝硬化腹水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脑出血3.3吉兰巴雷综合症3.4多发性硬化3.5癫痫3.6重症肌无力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2.1初治APL5.2.2 完全缓解的APL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终末期肾脏病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急性肾损伤6.4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 1型糖尿病7.2 2型糖尿病7.3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库欣综合征7.5 Graves病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胃十二指肠溃疡8.2急性乳腺炎8.3直肠息肉8.4 门静脉高压症8.5 腹股沟疝8.6下肢静脉曲张8.7血栓性外痔8.8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9结节性甲状腺肿8.10乳腺癌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颅前窝底脑膜瘤9.2颅后窝脑膜瘤9.3垂体腺瘤9.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三叉神经痛9.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腰椎间盘突出症10.2颈椎病10.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股骨颈骨折10.5胫骨平台骨折10.6踝关节骨折10.7股骨干骨折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肾癌11.2膀胱肿瘤11.3良性前列腺增生11.4肾结石11.5输尿管结石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2.1贲门失弛缓症12.2自发性气胸12.3食管癌12.4支气管肺癌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房间隔缺损13.2 室间隔缺损13.3动脉导管未闭1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3.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子宫腺肌病14.2 卵巢良性肿瘤14.3宫颈癌14.4输卵管妊娠14.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计划性剖宫产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轮状病毒肠炎16.2 支原体肺炎16.3麻疹合并肺炎16.4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先天性巨结肠17.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尿道下裂17.4急性肠套叠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共同性斜视18.4上睑下垂18.5老年性白内障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声带息肉19.3慢性鼻-鼻窦炎19.4喉癌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舌癌20.2唇裂20.3腭裂20.4下颌骨骨折20.5下颌前突畸形20.6腮腺多形性腺瘤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带状疱疹21.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1.3寻常型天疱疮21.4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22.1甲状腺癌22.2结肠癌22.3胃癌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01-10版)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心内科临床路径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 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其机制是绕固定解剖障碍或功能性障碍区的折返。
心内科临床路径 版 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2021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2021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 : 147.203 \行经导管消融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ICD-9-CM-3 : 37.26+(37.34/37.94) ]o(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6,20 (4): 279-320];《2015 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Europace , 2015 ,1 ( 11 ): 1601-1687];《ACC/AHA/HRS 2017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Heart Rhythm f 2018 f 15 : e73-e189 )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 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矇、晕厥等。
2. 心电图表现:(1 )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2 )至少连续发生3次。
(3 )频率>100次/分的心动过速。
3.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虽<30秒但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
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亦称为腺苜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亦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6,20 ( 4 ): 279-320];《2015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Europace , 2015, 17 ( 11 ): 1601-1687 );《ACC/AHA/HRS2017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HeartRhythm ,2018, 15: e73-e189 )等国内外治疗指南,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L1. 查找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心内科临床路径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行经导管消融或臵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26+(37.34/37.9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晕厥等。
2.心电图表现:(1)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2)至少连续发生3次。
(3)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
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速。
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治疗持续性室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臵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1.查找引起室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缺血、电解质异常和药物中毒等)。
3.经导管消融(见附件1)。
4.臵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器械治疗。
5.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6.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47.20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可逆性室速。
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诊处理(急诊室)。
1.明确持续性室速的诊断。
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室速的方式(见附件2):(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者,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终止室速;(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直流电复律;(3)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先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效果不好可择期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初步筛查引起室速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1)存在电解质紊乱或药物毒性等诱因的患者,室速终止后给予补充电解质、停药观察等治疗后进入“药物治疗流程”;(2)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室速的患者,室速终止后进入“急诊PCI手术流程”;(3)一过性缺血导致室速的患者,室速终止后进入“择期PCI手术流程”;(4)特发性室速患者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手术流程”;(5)伴有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有ICD臵入指征的室速患者,进入“ICD臵入术手术流程”。
(七)术前准备(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ICD置入术)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
(八)选择用药。
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如合并高血压病者降压治疗)。
2.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和口服)。
3.用抗凝药物者(如华法林)术前需停用3-4天,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前12小时停用低分子肝素,控制INR在1.5以下。
4.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7天以上。
5.必要时术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九)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根据病情需要)。
明确患者室速的基础疾病后,可选择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或ICD臵入术。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ICD臵入术需要诱发室颤者)。
2.手术内臵物:ICD臵入术中需要“臵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3.术中用药:诱导麻醉药,局部麻醉药。
(十)术后恢复3-7天。
1.需复查心电图。
2.ICD臵入术者出院前,需复查心电图、胸片、Holter、起搏器程控。
(十一)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手术伤口愈合良好。
3.臵入的ICD工作正常。
(十二)变异及原因分析。
1.电生理检查发现不适于行经导管消融术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需要药物治疗及择期行ICD臵入术。
2.消融术部分成功,另需药物治疗及ICD臵入术以确保患者长期的安全性。
3. 臵入ICD的患者需要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服药期间出现血压、心率较大波动,需要延长时间观察调整用药。
4.需要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发作的患者,因药物导致心率降低而需行永久起搏器臵入以保证远期预后。
5.其他情况,包括手术并发症等。
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EPS+RFCA)(ICD-9-CM-3:37.26+(37.34/37.9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6-10天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达急诊时间:年月日时分时间到达急诊(0-10分钟)到达急诊(0-30分钟)到达急诊(0-24小时)主要诊疗工作□描记12导联心电图□评价心电图□询问病史□检查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完成血流动力学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向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所需抢救措施(包括直流电转复及气管插管、动脉深静脉穿刺等),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请上级医师会诊□如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丧失,则迅速给予直流电复律□如果血流动力学尚稳定,未出现意识丧失,可等待会诊后决定治疗措施□如患者出现休克症状,但意识尚清可给予镇静药物后电复律□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评价病史及基础病,分析各项化验结果□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措施,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准备收入相关病房□AMI/一过性缺血采用“PCI流程表”□特发性室速采用“EPS+RFCA流程表”□需要置入ICD采用“ICD置入术流程表”□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诱因或无手术指征采用“药物治疗流程”□密切观察患者心律情况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吸氧□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描记12导联心电图□血清心肌标记物测定□血常规+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凝血功能长期医嘱:□特级护理□每小时测量记录生命体征□卧床、禁食水□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麻醉机吸氧(如需直流电转复)□静脉予麻醉药物(如需直流电复律)□直流电复律(按需)□描记12导联心电图(转复后)□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直流电转复后按需或血流动力学稳定者首选)长期医嘱:□特级护理□卧床□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吸氧临时医嘱:□口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针对异常化验指标进行复查主要护理工作□协助患者或家属完成挂号、交费等手续□取血、并建立静脉通道,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用药□特级护理□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特级护理□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以及ICD置入的患者、非危重抢救的室速患者。
如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疾病引起的室速应采用急性心肌梗死流程或择期PCI流程。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术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分析病因、危险分层、监护强度、治疗效果评估□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完成病历书写□向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所需诊治方案,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完成术前准备□继续调整抗心律失常药□术后ECG□术后伤口观察。
□术后给予抗菌药物□EPS+RFCA术后患者有置入ICD指证,转入“ICD置入术流程”重点医嘱长期医嘱□二级护理□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描记12导联心电图□Holter(按需)□心脏(MRI)(按需)□抗心律失常药(按需)长期医嘱□二级护理临时医嘱□明日局麻下行EPS+RFCA术□术区备皮□术前晚可口服镇静药物□继续调整抗心律失常药(按需)长期医嘱□今日行EPS+RFCA手术□EPS+RFCA术后护理□卧床□心电、血压监测□吸氧□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天临时医嘱□继续调整抗心律失常药(按需)□描记12导联心电图主要护理工作□入院宣教□病房设施及相关规定介绍□心理及生活护理□心理及生活护理□指导患者相关治疗和检查活动EPS+RFCA术中如□穿刺动脉,术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8小时,平卧8-12小时,24小时后解除包扎□穿刺静脉,术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4小时,平卧8-12小时后可下地活动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日期住院第4天住院第5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术后伤口观察,换药等相关治疗□术后预防性给予抗菌药物□安排术后相关检查□确定行EPS+RFCA术的患者是否可以出院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卧床□心电、血压监测临时医嘱□换药一次(EPS+RFCA术后24小时解除包扎,局部听诊有无杂音)□预防性抗菌药物□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按需)出院医嘱:□出院医嘱□出院带药: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按需)主要护理工作□配合医师伤口换药□办理出院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行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34/37.9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6-10天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达急诊时间:年月日时分时间到达急诊(0-10分钟)到达急诊(0-30分钟)到达急诊(0-24小时)主要诊疗工作□描记12导联心电图□评价心电图□询问病史□检查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完成血流动力学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向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所需抢救措施(包括直流电转复及气管插管、动脉深静脉穿刺等),并获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请上级医师会诊□如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丧失,则迅速给予直流电复律□如果血流动力学尚稳定,未出现意识丧失,可等待会诊后决定治疗措施□如患者出现休克症状,但意识尚清可给予镇静药物后电复律□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评价病史及基础病,分析各项化验结果□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措施,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准备收入相关病房□AMI/一过性缺血采用“PCI流程表”□特发性室速采用“EPS+RFCA流程表”□需要置入ICD采用“ICD置入术流程表”□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诱因或无手术指征采用“药物治疗流程”□密切观察患者心律情况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吸氧□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描记12导联心电图□血清心肌标记物测定□血常规+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凝血功能长期医嘱:□特级护理□每小时测量记录生命体征□卧床、禁食水□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临时医嘱:□麻醉机吸氧(如需直流电转复)□静脉予麻醉药物(如需直流电复律)□直流电复律(按需)□描记12导联心电图(转复后)□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直流电转复后按需或血流动力学稳定者首选)长期医嘱:□特级护理□卧床□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吸氧临时医嘱:□口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针对异常化验指标进行复查主要护理工作□协助患者或家属完成挂号、交费等手续□取血、并建立静脉通道,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用药□特级护理□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特级护理□准确记录治疗过程(时间、病情变化)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以及ICD置入的患者、非危重抢救的室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