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用最恰当语言形容想象中的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帮助学生用最恰当语言形容想象中的景物
感觉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人与外界事物联系并认识外界事物的窗口。
但是与外界事物取得了联系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就认识了所谓的外界事物,只有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真正做到认识事物﹑理解事物以至于得出自己的结论。
所以,感觉就是认识事物的基础随之也就成了思维的基础。
随着人类为自己所创造的社会条件与对其要求的日益提高,社会也反过来为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教育产业化具有创造性思维成了本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
那么,创造性思维从何而来?这其中所包括的开放性﹑灵活性﹑丰富性从何而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造就良好的结果,所以基础是关键,而思维的基础就是感觉。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先生曾评论一事例:一个学生写一篇描写下雪景色的作文时这样写道:“只见一片片雪花从天空中洒落下来……”而老师在修改他的作文时却将本句改成了:“大雪纷飞”,并加注批语:“要注意语言简洁……”,而且也意在教会该学生一个成语。
这位老师的作法并没有错误,他的教学动机和目的都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文,但他却将学生原有感觉的大门关闭了,进而垄断了其本能性的思维,而强加了雪景在自己感觉中的美好和在自己思维中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下雪时的景象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描述,学生所描述的是他自己通过感觉得来的体会和用自己的思维加工后的语言,保留着自己原有感觉和思维的特性,而老师的修改却将他对雪景的另
一种认识强加给了学生。
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个班的学生所写得作文在用词、句的时候出现类同甚至于整篇文章是相同格调没有新鲜感,所谓的独具一格更是难找了。
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天上下着雨我看了看天空想……然后就进了屋又睡觉了。
”出现此类的“打哑谜”或“记流水账”式的作文很常见,而老师在修改时一看可能会不高兴可能将此句改成:“大雨倾盆”或其它他认为能描写雨景的语句。
其实在学生的感觉中这种下雨的情景是不是老师所改的“大雨倾盆”?只是在他的思维中很难找出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个景象,或许不是“大
雨倾盆”而是“绵绵细雨”。
那么学生想象中景象就不能用最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而认为老师的修改就是他感觉中的景象,往后一见下雪便“大雪纷飞”一见下雨便“大雨倾盆”,而老师感觉中的景象也不可能与学生的一样不同得景象却用同一种语言表达,但学生会一直跟着老师的感觉和思维走下去。
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就像被关在笼子里娇生惯养的老虎一样失去其本性,他们的思维将被禁锢,所谓的创造性更无从谈起。
这并不是说为了避免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不能修改作文以保持其“原有风格”,而是要让学生将自己想象中的东西用自己的思维加工后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如何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容他想象中的景物,那么老师就必须知道学生想象中的景物是什么。
如:在布置好作文题目之后先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让他们讲出
自己想象中景物的特点然后再写,往往许多学生在讲的时候对写作对象描述得相当好但在动笔写的时候却不知所措。
此时老师可以根据他口头描述的景象帮助他如何用语言描写这种景象,而且所描写的景象不是出自于老师想象中的而是学生想象中的。
其实不只是在语文这一灵活性较强的课程中会出现对学生感觉的垄断和思维的禁锢这一现象,而且在其他学科教学以至于德育和非在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学生的感觉所得的东西和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单纯的思想往往被“长者”自认为更为成熟的东西掩盖,这会严重阻碍其想象力的发展。
所以,我们只是在培养一群顺从的而无思维自由的人,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