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成语学古汉语

合集下载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成语是汉语辞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份。

把握必然数量的成语,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和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一]、熟悉文言现象1.成语中有很多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

如:拨乱终归(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要宠召祸(邀)景从云集(影)知不作愚(智)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被发文身(披)博闻强识(志)厝火积薪(措)衣不重采(彩)殊涂同归(途)暴内陵外(凌)疾恶如仇(嫉)毋庸讳言(用)无动于中(衷)焚林而田(畋)企足矫首(翘)惶惶不安(颤)2.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形成语中也有保留。

如:曾经沧海(曾:曾经;经;经历)言过其实(其;他的:实:实际)提纲挈领(提:举起:纲:纲绳)躯体力行(身:切身:体:体验)求全责备(责:要求;备:齐全)十年树木(树:培植;木:树木)消息盈虚(消:消失;息:滋长)海阔天空(天空:像天一样空阔)他山之石,能够攻玉(可:能够;以:表凭借)3.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昂)廉价行事(方便)教师宿儒(年老而有渊博学问的人)贻笑大方(见地广博的人)4.成语中兼词。

如:付诸东流(之于)用心叵测(不可)心不在焉(于此)5.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份省略形式。

①省略宾语。

如: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②省略渭语。

如: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③省略介词"于"。

如: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付之()东流6.成语中的倒装句式。

①a.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辞不意逮(辞不逮意)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不此之图(不图此)唯利是图(取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b.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得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得固定词组.多为四字格.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 等;不是四字得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一、了解成语得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成语大都有一定得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基本上古代得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基本上历史上得故事.至于截取古书得文句用为四字成语得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纳古人文章成句得也为数非常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在人们口里常讲得一些四字习用语也能够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得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同意外来文化而出现得.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基本上.wcOm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能够理解其意思外,剩下得大部分成语基本上abab得构词结构,我们甚至能够“望文生义”.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非常相似.如此得成语非常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得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得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得意思也就能够“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明白“仗义”得意思,也明白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推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推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依然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然而两个ab得结构依旧是一样得,因此,我们也能非常快推测出其意义.如此得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得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得能力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得成语,我们要灵活得运用已有得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1名词活用做一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整理wlm整理般动词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得“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得名词.再如出自《荀子》得成语“兵不血刃”中得“血”放在否定词“不”得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得名词活用做动词得还有非常多,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等2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①.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蜂拥而至”、“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珠联璧合”、“狼吞虎咽”、“风起云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神出鬼没”等.②.表动作所凭借得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言传身教”等.③.表处所、时刻: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讲”、“风餐露宿”、“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等.但在某些短语中,如“冰消瓦解”中得名词“冰”“瓦”却用在动词“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状态得状语,这确实是文言文汉语中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得现象,例如成语“蝇营狗苟”“蚕食鲸吞”、“风驰电掣”、“星罗棋布”中带点得都属于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得现象.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从现代汉语得语句结构来讲,成语中得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得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得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得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例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中带点得字都属于形容词且处于宾语得位置,这确实是文言文中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得现象,可分不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得盔甲、锐利得武器、旧得知识、心得体会、枯草、烂叶.4意动或使动用法形容词或名词得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汉语中特有得,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如“不耻下咨询”,不以向学咨询或地位比自己差得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不把万里之遥看得非常远;“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再如,意动用法:“贵耳贱目”、“人贵自如”、“兵贵神速”、论文联盟“是古非今”等;使动用法:“多难兴邦”、“玩物丧志”、“一鸣惊人”、“毁家纤难”、“落龙伏虎”、“惊天动地”等.5倒装现象有得成语,例如“时不我待”假如按照我们现在现代汉语得适应,其语序显然是颠倒得.事实上这也属于文言文常见得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陈言务去”、“人莫予毒”等就属于宾语前置.再如“何去何从”属于文言文中疑咨询句中代词做宾语得倒装.还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用“是”提早得倒装句,以加强语气.语言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得要紧工具.随着社会生活得变化进展,语言也在不断变革.了解了语言进展得过程,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使用新得语言,并制造性地运用语言.。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古今异义和句法
一、成语中的通假字:
例:图穷匕见、一曝十寒、拨乱反正
二、利用成语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例:亡羊补牢、赴汤蹈火、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利用成语理解一词多义
例:短兵相接和兵连祸接中兵的不同意思
四、利用成语来理解词类活用
例:“狼吞虎咽”和“蚕食鲸吞”中的、、、都是名词作状语,可理解为“像。

那样”
五、利用成语来理解文言句法:
成语中保留着宾语前置的各种形式,如:何去何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尔无我虞,我无尔诈
介词宾语前置:如:夜以继夜、一言以蔽之
“是”“之”使宾语前置,如:唯利是图、马首是瞻、何罪之有练习:
月晕而风蚕食鲸吞虎踞龙盘星罗棋布土崩瓦解车载斗量口诛笔伐令行禁止不速之客日新月异集思广益日薄西山目空一切雾失楼台飞沙走石正本清源兵不血刃不耻下问不远万里草菅人命有口皆碑草木皆兵不胫而走高枕无忧耳目一新雷厉风行管窥蠡测生死肉骨打草惊蛇气壮山河丧权辱国良药苦口息事宁人赏心悦目鱼肉百姓木雕泥塑不可理喻龙腾虎跃斗折蛇行蜂拥而至耳熟能详独善其身未雨绸缪风雨同舟先礼后兵朝秦暮楚春华秋实焚书坑儒乌合之众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忘乎所以曾经沧海身体力行求全责备风流云散博学审问奉行故事衣锦还乡不伦不类。

巧妙利用成语复习古文词汇及句式

巧妙利用成语复习古文词汇及句式

巧妙利用成语复习古文词汇及句式前言在学习古文时,除了需要熟悉基本的文言文读写技巧外,还需要掌握古代汉语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

虽然有些古文词汇和句式已经不太常用,但是它们仍然是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复习古文词汇和句式,我们可以利用成语作为工具。

在本文中,我将会推荐一些常用的成语,并且和你分享如何利用它们来复习古文词汇和句式。

鸟语花香“鸟语花香”是指春天里鸟语声和花香飘荡在空气中的一种美好景色。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处美景或者形容好的气氛。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

这是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写一个地方。

比如,“古刹千年,此地沉睡了千万人的骨灰,静谧而肃穆”这个句子中,就用到了形容词“古”、“千年”、“静谧”和副词“而”。

“古”和“千年”都是描述这个地方的年代和历史的词语,而“静谧”则是形容这里的气氛。

一衣带水“一衣带水”是指两岸相隔的水流,通常指兄弟地区或友邦间的友好关系。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动词和句式。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动词来描述人物的行动或者事件的发生。

比如,“了然于心,落笔$~\\underline{\\hspace{0.5cm}}~就”的句子中,就用到了动词“了然”,“落笔”和句式“$\underline{\hspace{0.5cm}}就”。

金玉满堂“金玉满堂”是形容家中珍贵财宝多得不可收拾。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复习古文中的名词。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名词来描述人物、场景或事件。

比如,“座无虚席,演讲造诣震惊海内外”的句子中,就用到了名词“座”、“演讲”、“造诣”和“海内外”。

通过学习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意思。

心灰意冷“心灰意冷”是形容人感到失望和疲惫的一种心境。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代词。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代词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名词,避免重复。

比如,“人心本是水,但急流勇退,却阵阵心灰意冷”这个句子中,就用到了代词“却”,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心本是水”,避免造成重复。

巧借成语学古文

巧借成语学古文

巧借成语学古文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大部分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书面语成语,有的来源于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来源于历史事件,(还有的来源于历朝历代名家名篇中的名句)。

因其大都是概括事件,有一定情节,所以也称典故。

在这类成语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文言词的词义和用法。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语言现象借助成语促进文言文虚词、实词甚至语法的教学。

目前,不少中学生学习古文,往往是以今释古,指鹿为马,由于不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和一词多义,在中考、高考答卷中闹出不少笑话。

一般中学生,虽然学了几十篇古文,但大量使用和接触的是现代语言、理解的是现代词义。

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古文词汇,逐个记忆,那是很容易遗忘的。

如果能充分利用有关成语,再对照所学过的古文进行查对比较,从而加深理解,就十分有利于巩固和记忆了。

比如,《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失街亭》:“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与成语“招兵买马”、“按兵不动”、“兵临城下”中的“兵”指的是军队或士兵。

而《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失街亭》:“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与成语“纸上谈兵”、“兵贵神速”、“兵连祸结”、“兵不厌诈”中的“兵”,指打仗、战争、军事。

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与成语中的“短兵相接”、“厉兵秣马”、“兵不血刃”中的“兵”,指的是兵器。

用成语为例归纳文言文多义词的义项,易辨易记。

再如《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

”《辨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中的“汤”,与成语中的“扬汤止沸”,“以汤沃雪”,“赴汤蹈火”中的“汤”都指热水或开水。

在《窦娥冤》:“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洗手作羹汤”中的“汤”,与成语“清汤寡水”中的“汤”指菜汤。

在成语中学习古代汉语

在成语中学习古代汉语

质疑问难 质:质询。 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登峰造极 造:到达。 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怨天尤人 尤:怨恨,归咎。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 别人。 缘木求鱼 缘:沿着。 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 不可能达到目的。
引吭高歌 引:拉长。 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寡廉鲜耻 鲜:少。 旧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不知羞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罄竹难书: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 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 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一词多义
补充成语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负隅顽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 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 抵抗。 因利乘便:因:顺着。凭藉有利的形势。
一义多词
文言文中第二人称“你”
1、汝 吾与汝毕力平险 玉汝于成: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 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 艰难困苦条件下。 2、尔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虞我诈: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 相欺骗。
文言文中第二人称“你”
3、女 三岁贯女
4、若 5、而 6、乃
文过饰非 文: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出类拔萃 拔:超出。 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蔚为大观 观:景象。 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 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寄人篱下 寄:依附。 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补充成语
日月经天(天空):日月每天都经过天空。比喻光 明正大,历久不衰。 江河行地:江河永远在陆地上奔流。比喻事情明显, 无庸置疑,颠扑不破。

最新 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精品

最新 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精品

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文言文难学,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

有的同学说,如果让我去古代生活一两年,天天跟古人对话、用文言写作,我肯定能学好。

真正回到古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可供你学习文言的对象,那就是“成语”,因为成语被称为“活着的文言”。

把学习成语与学习文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由此典型例词重温文言词义、词法和句法,又可彻底弄清成语的含义,从而避免对成语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一、巧借成语辨词义许多成语都含有古今异义词,这也正是造成被望文生义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词义进行辨析可以一举两得。

例如“正襟危坐”中的“危”含义为“端正”,它是由古代诗歌“危楼高百尺”的“危”的含义“高耸的,直立的”引申而来的,与“危在旦夕”中“危”的“危险”这个现在常用义不同。

而“危言耸听”中的“使感到恐惧”也不是现在的常用义,它其实也是从“危”的本来义“高耸”引申来的:高耸的则容易倾倒,倾倒的则是危险的、“使感到恐惧”的。

如此辨析自然可避免对“危”字的望文生义了。

又如“钟灵毓秀”中的“钟”的含义与“古代乐器”(如“钟鸣鼎食”)和现代常用义“计时器”(如“钟表”)大相径庭,是“集中,专注”之义,与现代常用词“钟爱、钟情”中“钟”的含义相同,也与杜甫《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中的“钟”一模一样。

此外如“怒火中烧”中的“中”并非“中间”之义,而是“内心”的意思,与“情动于中…‘外强中干”的“中”同义,也与《诗经》中“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中的“中心”同义。

再就是“不刊之论”中的“刊”,并非现在常用的“刊登”之义。

“刊”是形声字,“干”为声旁,“刂’为形旁,表“砍削”之义,由此引申为“订正、修改”之义,与现在常用的“刊谬补缺”中的“刊”含义相同。

二、巧借成语温词法文言中存在大量词类活用现象,这是学习文言的难点和重点所在,而借助成语中存在着的大量词类活用现象温故知新,正是提高文言学习效率的一种短平快的好方法。

1.名词用作动词兵不血刃、洞烛其奸:这两个成语中的加点词都是典型例子,“血”解作“染血”,“烛”解作“照亮”(成语中还有“火光烛天”)。

如何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2019年文档

如何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2019年文档

如何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成语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凝缩,其中包含历史典故、哲理故事等,反映了古代汉语的意义变化,同时存有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

学生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一方面可以丰富对成语和文言文的认识,了解古代汉语在意义、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还可以了解文本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包括人生哲理、人生态度等。

一、通过成语看古文字的意义变化我们通过成语来学习文言文是一种捷径,因为成语简洁明了,便于识记,而且可以发现汉字意义变化的诸多规律,如有利于我们识记文言文的实词部分,也便于我们将成语中所学到的实词意义迁移到文学文本中来。

下面笔者就举一些成语中汉字意义变化的现象:1.识记实词通过成语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识记文言文中的实词,因为成语是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而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将成语中的汉字意义熟记,我们在阅读其他古代典籍的时候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

如成语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以己度(推测)人、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等,我们将这些重要词语的意思记住了,不仅有助于识记成语,而且还可以在成语的使用中识记这些汉字的意义,这对阅读文学文本大有裨益。

2.存有汉字的原始意义成语是从古代文化作品中凝练而来,保存了大多古代文字的原始意义,通过对这些原始意义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字意义的演变历程,如成语“兵不血刃”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

这里的“兵”使用了“兵”的原始意义。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是汉字发展的一种重要规律。

因为汉字随着使用的范围的广泛不免会产生诸多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成语的了解,认识到汉字的多个意义。

如“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4.通假字通假字也是成语的一种意义变化形式。

这些通假字有一部分是被通假字的原始字形,有的是一种意义的假借,通过对这部分成语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通假现象,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的文本意义。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4.语法现象
1.古音通假
博闻强识: 拨乱反正:
厉兵秣马: 再接再厉:
矢志不移: 一倡三叹: 华而不实: 秀外惠中:
流言蜚语:
图穷匕见: 受益匪浅: 一暴十寒:
2.词义演变
词义扩大
五体投地:
云集响应: 声色俱厉:
词义缩小
无声无臭:
清宫除道:
固若金汤: 巾帼丈夫:
词义转移
走马看花: 痛哭流涕:
省略句
养尊处优:
习以为常: 车水马龙: 一叶知秋:
宾语前置
时不我待: 人莫予毒:
唯命是从: 何罪之有:
状语后置
持之以恒: 相敬如宾:
相濡以沫: 运筹帷幄:
缘木求鱼:
赴汤蹈火: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亡羊补牢:
夸父逐日:
人去楼空: 苟且偷生: 拍手称快: 不速之客:
高屋建瓴: 不刊之论: 休戚与共: 文不加点:
感情色彩变化
时乖命蹇: 风流倜傥: 楚楚可怜:
危言正色:
程度轻重的变化
口诛笔伐:
抱恨黄泉:
以怨报德:
3. 词 类 活 用
狼吞虎咽:
鳞次栉比:
生死肉骨:
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披坚执锐: 激浊扬清: 从善如流: 驾轻就熟:
扬长避短:
去伪存真:
弃暗投明:
挑肥拣瘦:
近悦远来: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不白之冤:
羽毛未丰:
善善恶恶:
厚此薄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循循善诱:
形容词意动
不远万里: 是古非今:
不耻下问: 安贫乐道:
形容词使动
富国强兵: 赏心悦目:
自圆其说: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本文主要谈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

关于熟练运用成语学习文言文,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很多不理解的问题,比如如何熟练地用文言文说。

今天小樱就来说说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1、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

“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巧用成语学文言

巧用成语学文言

巧用成语学文言一、依据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词成语保存了大量的鲜活的古汉语实词,是学生记忆和推求文言词语意义的最好的载体。

对那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去记忆或推求其词义,那么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就会迎刃而解。

如:1、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

2、动辄见尤,欲益反损。

3、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三个句子中,“尤”是理解句意的难点,且古今意义差异较大。

前两句,可以依据成语“怨天尤人”推求出“尤”的意义是“责怪、归罪”;第三句,从“以儆效尤”(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

)中也可以推求其意义是“过失,过错”。

再如:1.人亦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四例中,前两句“堪”都是“经得住,能承受”的意思,今天也不常用,可联系成语“疲惫不堪”、“狼狈不堪”来推求其意义;后两句“堪”都是“能够”的意思,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

当然,许多古今意义差异较大文言实词或虚语还很多,大多都可借助成语记住其含义。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哪里)、巧言令色(令:好,讨好)、毫厘不爽(差错)、如期而至(期:约定)、乳臭未干(臭:气味)、举国同庆(举:全)、欲盖弥彰 (彰:清楚、明白)、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不刊之论(刊:削除、更改刻错的字)、防患未然(然:这样)、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假借)、缘木求鱼(缘:沿着、顺着)、亡羊补牢(亡:丢失)等等。

二、利用成语来掌握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如“穷”、和“因”在古汉语意义非常丰富,但是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意义,并借以记忆。

穷:穷形尽相(尽致) 穷兵黩武(用尽)穷凶极恶(极端) 日暮途穷(尽了)穷乡僻壤(贫穷)穷奢极欲(极为)穷追猛打(彻底)穷当益坚(困窘)穷山恶水(自然条件恶劣)因:因噎废食(因为)因地制宜(凭借、依据)因循守旧(沿袭)前因后果(原因)三、成语中含有大量的通假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通假字如:水清石见(见同现),受益匪浅、匪夷所思(匪通非),拨乱反正(反同返),再接再厉(厉同砺),博闻强识(识通志,意思是记),待贾而沽(贾通价),一暴十寒(暴同曝),秀外惠中(惠同慧),短发文身(文同纹),华而不实(华同花),不亦说乎(说通悦),被发左衽(被通披),不敢旁骛(骛同务),将取固予(固同姑)等等。

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知识

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知识

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知识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感到费力大收效小,特别是文言词语、句式,纷繁复杂,仅凭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我们如果从其他途径中理解掌握一些文言知识,那么对学习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事半功倍的。

比如从成语中学习文言知识,既能巩固掌握文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勾连、善联想的意识,进而开拓解题思路。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成语知识。

成语是长期使用流传下来的具有固定形式的词语,是一种表意丰富而又精炼的语言形式。

成语大部分是四字,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八字乃至十几字的。

结构上大都为并列式、动宾式、动补式等。

节奏上为二二形式,如,怨天/ 尤人、不学/无术等;四一形式,如,风/花/雪/月、之/乎/者/也等;一三形式,如,迫/不及待、乐/不思蜀等;三一形式,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

来源有,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古代诗文,民间口语等。

第二,利用成语中古今词义的差异,掌握文言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达到理解文言文之目的。

如,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常见义为“讨厌、厌恶”;爱莫能助,意思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喜爱”有区别;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 的意思;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 ,而今义为“迅速”;因人成事,“因”不是“因为” 的意思,而是“依靠”,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 不是“水池、池塘”之意,而为“护城河” ,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赴汤蹈火,“汤”为“沸开的水”,不是“带汁的水”;吊民伐罪,“吊”是“慰问”,不是“凭吊”之意;刮目相看,“相”为“他”之意,偏指一方,不是“互相”的意思。

第三,通过对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句式特征的整理积累,更好的理解掌握古汉语,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之目的。

比如,名词做状语的,草行露宿,意思为“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住宿” ;蚕食鲸吞,“蚕”“鲸”解释为“像蚕那样” “像鲸那样”;大海捞针,“大海”意思为“在大海里” 。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塞翁失马:比喻事物的祸与福都是具有性的,即: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甚至是惧怕、反感。

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唇亡齿寒:比喻双方休戚相关,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古典作品名句: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物换星移:比喻时间的变化。

群众的口语和谚语:颠三倒四:形容次序错乱,没有条理。

趁热打铁: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并借此熟悉掌握一部分成语。

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

1.古音通假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

当成语中出现通假字时,毫无疑义应该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而绝不能按通假字字面的意义去理解。

如:博闻强识.:识,通“志”,记住。

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拨乱反.正: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反,通“返”,回复的意思。

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

形容准备战斗。

厉,通“砺”,磨的意思。

再接再厉.:“接”指交战;厉同砺,磨快。

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斗前都要把嘴磨利。

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日薄.西山:薄,通“迫”,接近、迫近的意思。

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

矢.志不移: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矢,通“誓”,发誓的意思。

矢.口否认:矢同誓,立誓,指完全不承认。

一倡.三叹:一人歌唱,三人相和。

活用成语 巧学文言

活用成语 巧学文言
而 得知 这几 处 的“ 名” 都是 名 词 作 动词 , 解 释 为
“ 说 出” 。
3 .使 动 、 意 动 用 法
习文言 文 时 , 往往望文生义 , 用今义来推导 , 导
要 学 好文 言 文 , 除 了正 确 理 解 古 文 中 的字
词 意 义之 外 , 还 必 须 掌握 古 文 中特 殊 的语 法 现
象, 如词类 活 用 ,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学 过程 中 , 如 果 能 在讲 清 教 材 中 出现 的 语 法 现象 的基 础上 , 再恰 到好 处 地 运 用 成 语 中相 对
2 .名 词 活 用 作 动 词
文 言文 中的被 动 句 有 的 带有 明 显 的标 志 , 有 的则要 靠 词语 的前 后关 系来 判定 。依 此分 为
两种。

在《 口技 》中有 这 样 一 句 : 人 有 百 口, 口有 百舌, 不 能名 其 一 处 也 。要 理 解 这 个 “ 名” , 我 们 可 以联 系成语 “ 不可 名状 ” 和“ 莫名其妙” , 从
二、 借 助 成语 学 习语法
到事 半功 倍 之效果 , 可谓“ 一 箭 双雕 ” 。


借 助成语 解词 释义
随着 历 史 的演 进 , 社会 生 活 的改 变 , 语言 也 在 不断 地变 化 发 展 着 。在 词 汇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 很 多词 的词 义发 生 了很大 的变 化 。而学 生在 学
的理 解 , 而且 能提 高他们 学 习文 言文 的兴 趣 , 收
系 成语 “ 一暴十寒” , 就 能很 快 明 白“ 暴” 通
“ 曝”, 解 释 为“ 晒” 。
由此可 见 , 成语 中 的语 素有 许 多保 留 了 古 汉 语 的意义 , 所 以将 成 语 作 为 古 代汉 语 和 现 代 汉 语 的交集 , 不仅 能 帮 助 学 生 更 准 确 地 理解 古 代 汉语 知识 , 而且能 给人 留下 深 刻 印象 , 增 强 记 忆, 更 加有 助 于提升 文 言文 教学 效果 。

成语与古代汉语

成语与古代汉语
成语是古代汉语实践的结晶,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古典诗文,许多成语保留了古汉语的固有特色和语法结构。因此,通过成语可以深入学习和理解古汉语。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如“不易之论”的“易”指改变,“不刊之论”的“刊”指删改,展示了古汉语的精妙。同时,成语中还存在大量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如“秀外惠中”的“惠”通“慧”,“莫名其妙”中的名词“名”用作动词,这些都体现了古汉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通过学习成语,我们可以掌握诸如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以及句式等文言知识,成语可谓是学习古汉语的“活化石”。
问道于盲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怒形于色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马谏书老于世故对于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墨子而胜于蓝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受制于人吾不能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除恶务尽必须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与与众不同和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时不我与给1名词用作动词莫名其妙不翼而飞2名词作状语风餐露宿车载斗量6使动用法生死肉骨大快人心7意动用法不远万里草菅人命

用成语学习古汉语

用成语学习古汉语

用成语学习古汉语用成语辅助古汉语教学许多的成语,是古代词语的遗存,且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也就自然留存着古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言现象和规律,因此,我们无论是教古汉语或学古汉语,如果能用成语辅助,则是个较为轻便而俏皮的方法.它轻便俏皮在于:一,成语用例俯拾即是,易记而浅显,可以信手拈来;二,引用成语解析起来简单而明白;三,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了起来而使古汉语的一般规律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却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四,一石而二鸟,古汉语和成语的学习同时进行并且相得益彰……这里整理出较为详备的用成语辅助古汉语教与学的用例,依古汉语各知识点分列于次:一,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这种情形,在成语中是随处可见的。

例字古义今义成语诗文例句走跑;逃跑行走走马观花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汤热水食汁赴汤蹈火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涕眼泪鼻涕痛哭流涕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怜可爱值得怜悯楚楚可怜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还有更多的,如: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无可适(去)从、以己度(推测)人、质(询问)疑问难、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引(拉长)吭高歌、寡廉鲜(少)耻、家徒(只有)四壁、尸位素(白)餐、不学无术(本领)、如释(放下)重负、不速(邀请)之客、不期(约定时日)而遇、文(掩饰)过饰非、出类拔(超出)萃、蔚为大观(景象)、寄(依附、寄居)人篱下……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的扩大:唇亡齿(门牙)寒、日月经天、江(长江)河(黄河)行地2,词义的缩小:臭(泛指气味)味相投、五谷(百谷之总名)不分3,词义的转移:缘木(树)求鱼、扬长而去(离开)、凶年(年成很坏)饥荒、亡羊补牢(关牲口的圈)、走(跑)马观花、人生几何(多少)、短兵(兵器)相接、破涕(泪,哭)为笑、币(礼物)重言甘……4,褒贬色彩的转换:心腹爪牙(古义表示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褒义;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5,名称说法的改变:沉默寡(少)言、鸡鸣狗吠(叫)、罄竹难书(写)、游目(眼睛)骋怀6,单双音的变化:嗤之以鼻(鼻子)、有眼(眼睛)无珠、不平则鸣(鸣叫)、沉默寡言(言语,说话)7,同形异义词语(古代汉语里常是两个词):名副其实(他的实际;操虽托名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自相鱼肉(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便宜(方便,适宜)行事、名士风流(风度和习气)、不以为然(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还有“于是”(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可以”(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从而”(吾从而师之——《师说》)、“虽然”等。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成语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借助成语讲析古籍中的历史词语、文言词语以及词语古义、古音和古字形,可以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标签:成语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汉语成语大多出自古代经典书面作品,如神话寓言、史籍经书、诗文词句等。

它们源于往古而历久不衰,在构造成分上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

因此,利用学生熟知而常用的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可以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历史词语历史词语是只表示历史上曾出现过而当今社会已不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词。

它们在现代言语交际中一般不再使用,只在叙述史实或说明古代的有关事物现象时才使用。

这类词语在古典文献中是经常出现的,例如:(1)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李白《前有樽酒行》)(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3)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荀子·富国》)以上三例中加点的词都是历史词语,“樽”是古酒器名,“戟”是古兵器名,“锱”“铢”是古重量单位。

由于它们指称的事物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不复存在,学生对此在理解和记忆上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这类词也大量出现于成语之中,如“移樽就教、樽俎折冲”中的“樽”,“亡戟得矛、画戟雕弓”中的“戟”,“锱铢必较、铢积寸累”中的“锱”“铢”等。

明确了成语中这些历史词语的所指对象,无疑对学生阅读古籍时理解其中有关的历史词语是大有帮助的。

以下同样是历史词语保留于成语的例子:“庄周梦蝶、毛遂自荐”中的“庄周、毛遂”是古人名;“司空见惯、司马青衫”中的“司空、司马”是古官名;“围魏救赵、假虞灭虢”中的”魏、赵、虞、虢”是古国名;“枕戈待旦、剑拔弩张”中的“戈、剑、弩”是古兵器名;“觥筹交错、举觞称庆”中的“觥、觞”是古酒器名;“箪食壶浆、漏卮难满”中的“箪、卮”是古盛器名;“完璧归赵、弄璋之喜”中的“璧、璋”是古玉器名;“滥竽充数、埙唱篪和”中的“竽、埙、篪”是古乐器名:“千钧一发、以镒称铢”中的“钧、镒、铢”是古重量单位;“咫尺天涯、蹄间三寻”中的“咫、寻”是古长度单位等等。

通过学习成语来学古代汉语

通过学习成语来学古代汉语

通过学习成语来学古代汉语通过学习成语来学古代汉语成语都是一些固定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是从古汉语文句中演化、凝结而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古汉语语法的特征,但在沉淀的过程中又有现代生活的积累,因此准确领会和把握成语的含义,无论是对古文学习,还是对现代文学习,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词类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声东击西:声,声张。

衣锦还乡:衣,穿。

还是读yī。

不可名状:名,说出。

目不转睛:目,看。

不名一文:名,占有。

一鼓作气:鼓,擂(léi)鼓。

春风风人:第二个风,吹。

夏雨雨人:第二个雨,淋。

苗而不秀:苗,长了苗,但没有秀穗。

不衫不履:衫,穿衣服;履,穿鞋子。

不翼而飞:翼,展翼。

经天纬地:经,管理;纬,衡量。

沐猴而冠:冠,戴帽子。

袖手旁观:袖,笼(lóng)着双手。

报仇雪恨:雪,洗刷。

月晕而风:风,刮风。

础润而雨:雨,下雨。

础,台阶,古时叠衬木柱子的石头。

B.名词用作状语狼吞虎咽:狼,虎,像狼(虎)一样的。

土崩瓦解:土,瓦,像……一样。

席卷天下:席,像席子一样的。

瓜剖豆分:瓜,豆,像……一样。

风餐露宿:风,露,在风中(在露天里)鬼哭狼嚎:鬼,狼,像……一样再如水深火热、风驰电掣、粉妆玉砌、鹤立鸡群、虎踞龙盘、涣然冰释等。

南征北战:南,在南方;北,在北方。

貌合神离:貌,在表面上;神,在实际上。

C.形容词用作名词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锋利的武器。

扶老携幼:老,老年人;幼,小孩子。

扶贫济困:贫,贫穷的人;困,走投无路的人。

改邪归正:邪,邪恶的事情;正,正道。

拈轻怕重:轻,轻巧的事情;重,重担子。

扶弱抑强:弱,柔弱的人,即弱势群体;强,豪强地主,即先富起来的人。

逢凶化吉:凶,凶险的情况;吉,吉祥的境况。

舍近求远:近,身边的人和事;远,远处的人和事。

弃旧图新:旧,旧的事物;新,新的面貌。

喜新厌旧:新,新人;旧,旧人。

去粗取精:粗,粗糙的东西;精,精华。

化险为夷:险,危险的处境;夷,平安的处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助成语学古汉语
新疆实验中学语文组
张群英
巩固练习:
1.通假字:
瑕瑜互见厉兵秣马2.古今异义:
身体力行走马观花
•3.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不耻下问梅妻鹤子使动用法:沉鱼落雁富国强兵名词作状语:道听途说管窥蠡测名词作动词:不胫而走衣锦还乡形容词作名词:取长补短披坚执锐
借助成语学习一词多义(一)范例:
负:1.负荆请罪(背着)
2.负隅顽抗(凭借)
3.忘恩负义(背弃)
4.胜负未决(失败)
5.忍辱负重(担负)
6.久负盛名(享有)
7.不负众望(辜负)
(二)分组学习:四人一小组,每小组一词,想出含有这
个词的成语并且列出相关义项。

(5分钟)
名、为、危、务、穷、因、举、相、当、文、兵、故
(三)展示成果
名:
1.榜上有名
2.师出有名
3.名山胜水
4.沽名钓誉
5.名列前茅
6.不可名状
7.一文不名
为:
1.为所欲为
2.以邻为壑
3.叹为观止
4.为富不仁
5.舍己为人
6.好为人师
7.转危为安
危:1.危在旦夕
2.正襟危坐
3.危言危行
4.扶危济困
5.危言耸听
务:1.不务正业
2.好高务远
3.除恶务尽
4.当务之急
穷:1.穷乡僻壤
2.穷奢极欲
3.穷兵黩武
4.穷则思变
5.穷根究底
因:1.因人成事
2.因地制宜
3.因势利导
4.因噎废食
5.前因后果
6.陈陈相因
举:1.举案齐眉
2.百废待举
3.轻举妄动
4.选贤举能
5.举一反三
6.举世无双
相:1.相辅相成
2.相提并论
3.一脉相传
4.刮目相看
5.相机行事
6.吉人天相
当:
1.首当其冲
2.罚不当罪
3.当之无愧
4.势不可当
5.理所当然
6.一夫当关
7.安步当车
文:1.文不加点
2.文质彬彬
3.繁文缛节
4.温文尔雅
5.文恬武嬉
兵:1.厉兵秣马
2.骄兵必败
3.纸上谈兵
4.兵贵神速
故:1.无缘无故
2.明知故问
3.故态复萌
4.非亲非故
拓展作业。

(任选一题)1.诗词里的文言现象。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2.歌词里的文言现象。

(如: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
3.网络新词里的文言现象。

(如:百度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