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

合集下载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形式,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具有特定的意义,常用于文言文、口语和现代汉语中。

成语中常常运用了古代汉语修辞现象,这些修辞现象使得成语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下面将对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进行分析。

1. 象征成语中常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借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指一个抽象的概念。

“卧薪尝胆”中的“薪”和“胆”分别代表了苦难和勇气,用来象征通过吃苦耐劳来取得成功的态度和行动。

2. 比喻比喻是成语修辞中常见的手法。

成语中的比喻常常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进行语义的转移。

“敝帚自珍”中的“敝帚”比喻了自己的贫困和卑微,寓意了珍惜自身价值的含义。

3. 夸张成语中的夸张手法常常通过对某种现象的夸大表述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

“独善其身”中的“独善”夸张地强调了一个人只追求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的行为。

夸张手法使得成语更具有表现力和印象力。

4. 对仗成语中的对仗手法是指成语中的词语或句子在形式上的呼应和对称。

“坚定不移”中的“坚定”和“不移”形成了一种平行的结构,增强了句子的韵律感和修辞效果。

5. 双关成语中的双关手法是指通过一个词语或句子具有两层或多层意思来达到修辞效果。

“刻舟求剑”中的“剑”既可以表示刀剑,也可以表示目标,寓意了固守成规的局限性。

6. 倒装成语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来增加语句的艺术感和独特性。

“废为投机”中的“废为”就是将“为废”调换顺序而成的,倒装句使得成语表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7. 排比成语中的排比手法是指将同类的词语或短语按照一定的语序进行列举,以增强修辞效果。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中的“各尽所能”和“各取所需”构成了一种并列的排比结构,使得句子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在成语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使得成语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修辞特点。

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运用和传承成语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形式。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1](P137),具有形式上的固定性、意义上的完整性,在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频繁,深受喜爱。

成语用于今却源于古。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古代的书面语,二是古代的口语。

源于古代书面语的成语,有的出自于书面记载的上古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买椟还珠”;有的源自古代的历史逸事,如“负荆请罪”、“闻鸡起舞”、“四面楚歌”;还有的取自古代诗文,如“诲人不倦”、“人杰地灵”、“勾心斗角”。

来源于古代口语的,如“得过且过”、“一不作二不休”。

从成语的来源,我们不难看出,成语和古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现象,其中包括语法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一、“之”、“者”、“所”在成语中的保留1. 之“之”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虚词,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三:一是,连接定语与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二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取消主谓结构独自成句的可能性;三是,作提前宾语的标志[2](P194)。

这三种用法除第一种偶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外,其他两种几乎不再使用。

但是,这三种基本用法都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

例如:济世之才“才”是才能的意思,动宾短语“济世”用来修饰“才”,“之”起连接修饰语“济世”与中心语“才”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同类的还有“万全之策、害群之马、不刊之论、一丘之貉、一面之词、乌合之众”。

秦晋之缘“缘”是“姻缘”之义,领属于“秦晋”,表示这一段姻缘是秦、晋两国之间的。

“之”字连接了定语“秦晋”和中心语“缘”,可译为“的”。

同类的还有“他山之石、君子之交”。

言之有物连词“之”用在主语“言”和谓语“有物”之间,取消了主谓结构“言有物”独立成句的可能性,让其作更大的句子的一个成分。

例如在“他的话言简意赅、言之有物”中,“言之有物”作谓语。

从成语看语法

从成语看语法

一波三折
三令五申
千锤百炼
千变万化
三思而行
一挥而就
千载难逢
一目了然
二、特殊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宾关系
使动关系, 意动关系, 为动、因动、对动等关系,这些情况都叫做特 殊的动宾关系。 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 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例如: 降龙伏虎 汗牛充栋 富国强兵这三条 成语,代表了三类词的使动用法。
温故知新
忘乎所以
四、成分省略
为使语言简洁、精炼,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古今汉语都可以省略 句子的某些成分。有些成分现代汉语不能省,但古代汉语却有省略的情况, 比如:介词“于”、“以”的省略,介词的宾语的省略,还有某些代词、连 词的省略等等。这种省略的现象,在成语中也有保留束之高阁” “引以 为戒
束之高阁”
“引以为戒
例如:
降龙伏虎
汗牛充栋
富国强兵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意动用法
就是指名词、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它怎 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成语中这种例子也不少见。 例如: 不耻下问 幕天席地这两条成语,分别代表了两类词的意动用法。“不 耻下问”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 语怎么样”,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所表示 的性质和状态。“耻”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其意思是“不认为向地位低 下的人请教为可耻”。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特征
湖南洞口 蒲艳容 一、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原属某类的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
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被临时当作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法现象,在成语中屡 见不鲜。 唇枪舌剑 不蔓不枝

【精品】成语的古代汉语文言文语法现象(精美)

【精品】成语的古代汉语文言文语法现象(精美)

古今异义
百读不厌 厌:满足(如:姜氏) 爱莫能助 爱:同情,怜惜 奔走相告 走:跑 不假思索 假:凭借,依靠,借助 不速之客 速:招致,邀请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护城河 赴汤蹈火 汤:沸开的水 吊民伐罪 吊:慰问 刮目相看 相:偏指一方,“他”
古今异义-辅导班
词类活用-其它
1.形容词作名词 (1)披坚执锐 (2)草菅人命
2.使动用法 (3)不耻下问 3.意动用法 (4)不可理喻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 夜以继日、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介宾短语后置句 蠢若木鸡、趋之若鹜 判断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被动句 古为今用 省略句 再衰三竭
辅导班练习答案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是,只有)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向来)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跌倒)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超过)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大致)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他的)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攻占)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员初到任)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寻求)
举世闻名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庄 暴见孟子》 狐假虎威《劝学》 不堪入目《声声慢》 欲盖弥彰《劝学》
古今异义-辅导班2
不易之论 不刊之论 不过尔尔 无可适从 以己度人 质疑问难 登峰造极 怨天尤人 缘木求鱼 引吭高歌 寡廉鲜耻 家徒四壁 尸位素餐 不学无术 如释重负 不期而遇 文过饰非 出类拔萃 蔚为大观 寄人篱下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 ) 二 时间名 词作状语 。 时 间名 词作状 时并 不单表示 时间修饰 , 如“ 日新月异 ” 意为每天都有新 变化 , 每月都不 同。 ( ) 三 方位名 词作状语 这种 现象表示动作行为 的方向 , 意为 “ 向
… …
” 东张西望 ” 如“ 意为向东瞧瞧 , 向西望望 。
三 、 语 体 现 的 旬 式 特 点 成
从句式 看 , 现代汉 语 中的宾语 在动 词或 者介 词之后 , 古代汉 而 语 中有很 多宾语在 动词和介词 之前 , 构成 宾语前 置句 。宾语 前置在
古代 汉语 中是典 型的句式 , 这也保 留在许多成 语中。
意 为“ 做事情” 。第五种是名 词与代词 “ 结合 , 者” 名词作 动词 。如 “ 能
邱姗 姗
l 动词活用作名词 。这是指动词具 、
( ) 三 动词 的词类活用 现象
有 表示 人或事 物的意 义 , 为名 词使用 , 示与 动作行 为有 关的人 作 表
或事 物 。“ 迎来 送往” 来 ” “ 作名词 , “ 的人” “ 的人 ” 中“ 、 往” 为 来 、走 。 2、 动词 的使 动用法 。“ 打草惊 蛇” 的“ ” 中 惊 为不及 物动词 , 里带 了 这 宾语 , 是使动用法 , 使蛇惊 ” 即“ 。 二、 名词作 状语 这种现象 指名词在 动词或形 容词 的前 面 ,起修 饰或 限制 作用 。
下面分别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名词作状语句式特点方面谈一下成语中的古代汉语语法现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种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从 成语 看 古代 汉 语 语 法 现 象
一 山东师 范大 学文 学 院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

也可以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

本文拟从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方面对成语中遗留的主要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作一梳理,以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裨益。

一、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便是词类的活用。

应该说,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里也存在,但远不如古代汉语普遍,而这种现象大量地遗留在成语中。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这几种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

1.1名词的活用1.1.1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以作状语,如“我们电话谈”、“我们深圳见”。

而古代汉语除专用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也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种词类活用。

这种现象在成语中较多地存在着。

如:狼吞虎咽:像狼一样吞,像虎一样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狼、虎: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客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鳞、栉: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土、瓦:名词用作状语。

表比喻。

花客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花、月: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风、电: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日新月异:事物、景象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

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试论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试论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试论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汉语,其形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

在成语中,古代汉语的体现非常明显,这些成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承,已成为汉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

首先,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可以表现在词语的选择上。

古代汉语在选择词语时更注重意象的表达和修辞的运用,给人以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百里挑一”中的“挑一”一词,原指挑选中最好的一个,其
中的“挑”字在古代汉语中还有选取的意思,使得这个成语更加富有形象感和诗意。

其次,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还可以表现在句式和语法结构上。

古代汉语通常采用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结构,较现代汉语更为庄严和正式。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满腹”一词,原指知识渊博,能言善辩,这种句式在古代被广泛运用。

此外,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还可见于成语的含义和内涵上。

古代汉语的文化底蕴深厚,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例如,“一字千金”中的“一字”指的是一个字,但意味着言辞的重要性和力量,凸显了古代人对文字的珍视和重视。

总之,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不仅体现在词语的选择上,还表现在
句式和语法结构、含义和内涵等多个层面上。

这些成语不仅是古代汉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古汉语语法特点(一)

古汉语语法特点(一)

古汉语语法特点(一)
古汉语语法的特点
古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时期所使用的汉语,其语法体系与现代汉语
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
1.多音字的使用:古汉语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即一个字
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这使得古汉语的词汇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2.字序灵活:古汉语中的字序相对较为灵活。

主语、谓
语、宾语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但一般来说句子的谓语
动词位于句子的中心位置。

3.重视平仄和韵律:古汉语的写作注重平仄和韵律,即
句子的音韵和节奏。

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音节配合,而韵律则是
指句子中的韵母的配搭。

4.严谨的词性变化:古汉语中的词性变化相对较为严谨。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单
复数、时态、语气等。

5.虚词的频繁使用:古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频繁,如
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起到连接句子成分、修饰其他词语等
作用。

6.语气词的丰富:古汉语中的语气词非常丰富,可以用
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语气和语态。

其中包括感叹、疑问、肯定、否定等多种语气词。

7.动补结构的使用:动补结构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繁。


词和补语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副词等,用来补充说明动词的意思。

8.兼用性的词语:古汉语中存在很多兼用性的词语,即
一个词可以同时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这使得古汉语的表达更加灵活多变。

以上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作品。

试论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试论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试论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焦点之一。

成语是汉语独特而丰富的语言现象,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

在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古代汉语在成语中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的词语组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哲理。

比如,“庖丁解牛”这个成语,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故事,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熟悉和了解。

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中食品加工的技艺,也传递了人们对于专业技能和智慧的追求。

通过研究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汉语中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其次,古代汉语在成语中体现了严密的词语结构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成语在形式上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字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搭配的,符合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和语法习惯。

同时,成语中的修辞手法也十分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比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使得意思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严密的结构和巧妙的修辞手法,使得成语成为了古代汉语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古代汉语在成语中还体现了丰富的典故和历史记载。

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典籍和历史事件,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比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用来形容人们盲目地坚持过去的做法。

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汉语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总之,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是我们研究汉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古代汉语的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传承。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成语是汉语中的重要语言现象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是成语独特的魅力之一,通过对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成语的内在美和独特魅力。

一、反复叠用反复叠用是指在成语中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反复叠用的修辞现象。

古代汉语中常常通过反复叠用来强调语气和情感,体现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如成语“日月如梭”,“雨过天晴”等,反复叠用的词语增加了成语的鲜明性和艺术感。

二、对偶对仗对偶对仗是指成语中的词语通过意义对称或相对谐音来构成对仗的修辞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成语往往通过对偶对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成语“杞人忧天”、“椎心泣血”等,对偶对仗的结构使得成语更加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和感染力。

三、比兴比喻比兴比喻是指通过成语中的比喻手法来传达丰富多彩的意境和情感。

在古代汉语中,成语经常利用比兴比喻来描绘生活中的事物,赋予成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如成语“一箭双雕”、“一丝不苟”等,通过比兴比喻的手法,使成语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和形象。

四、借代蕴涵借代蕴涵是指成语中的词语通过借代和蕴涵来蕴含更多的含义和情感。

在古代汉语中,成语经常通过借代蕴涵的手法来表达深远的意境和情感。

比如成语“卧薪尝胆”、“杀鸡取卵”等,通过借代蕴涵的方式,成语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

五、拟声象形拟声象形是指成语中的词语通过拟声和象形的手法来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和形象,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古代汉语中的成语常常通过拟声象形的修辞手法来赋予成语更加鲜明的形象感和情感表达。

如成语“虎头蛇尾”、“叶落归根”等,通过拟声象形的手法,成语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成语中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的分析能够增加人们对成语的理解和欣赏,通过对成语中的反复叠用、对偶对仗、比兴比喻、借代蕴涵、拟声象形等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的把握,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成语的美和魅力,感受到古代汉语的深厚韵味和文化内涵。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降龙伏虎 “ 降” 、“ 伏 ” 都 是 不 及 物 动 词, 般 不 能 带 宾 语 , 而 这 里 却 带 了 宾 语 ,意为 “ 使龙 降 ,使 虎伏 ” 。

3 、 意 动 用 法
“ 之” 、“ 者” 、“ 所 ” 在 成 语中的保留


( 1 )名词活 用为 意动词 名 词活 用为 意动 词 ,是 主语 把 宾 语所 指 的人 或 事物 看成 谓 语名 词 所表 示 的人或事 物 。例 如 : 幕天席 地 名词 “ 幕” 、“ 席 ”活 用 为 动 词作 谓语,表 示主 语把 宾语 “ 天 ” 当 作 “ 帐幕 ” ,把 “ 地 ” 当作 “ 毡席 ” , 意 思是 “ 以天 当幕 , 以地为 席 ” 。 ( 2 )形 容词活 用为 意动词 形 容 词 的意 动用 法 是指 主 语所 指 主观 上 认为 宾语 所 指具 有这 个 形 容词 的状态 或性质 。例 如: 登 山小鲁 形容词 “ 小 ”活 用 为意 动 词 ,表 示 主 语 登上 东 山后 ,主 观上 认 为宾 语 “ 鲁 ”变 小 了。
二 、词类活用在成语 中的保留
“ 词 有 定 类 , 类 有 定 词 ”是 汉 语 语法 学 的共 识 ,汉 语 中的 词和 句 法成 分 虽不 是一 一对 应 的 关系 ,但 哪 类词 主要 充 当什 么 句法 成 分 ,基本 上 是一 定 的。但 在 古汉 语 中 ,有 些词 可 以按 照一 定 的表 达 习惯 ,在 特 定 的语 言环 境 中,临 时 充 当另 一类 词 来使 用 ,这 种 语法 现象被称 作 词类活 用 。 l 、活用为 一般 动词 ( 1 )名词 活用 为一般 动词 在 古代 汉 语 中 ,有些 名 词 在 一定 的语 言结 构 中可 以临时 用作 动 词 ,作 般 有动 词充 当的述 语 。例 如 : 衣锦 还乡 “ 衣 锦 还 乡 ”中 的 “ 衣” 、“ 锦” 本 都 是名 词 ,其 中 “ 锦 ” 的意 思是 锦 绣 ,“ 衣锦” , 两 个 名 词 活 用 ,“ 衣” 活 用 为 动 词 ,“ 衣 锦 ”表 示 “ 穿 着 锦 绣 的衣服 ” 。 ( 2 ) 形容词 活用作 一般 动词 古汉 语 中形 容 词在 一 定 的条 件 下 也可活 用作 一般动 词 。例如 : 高枕无 忧 在 “ 高 ”所 表 示 的状 态 意 义 上增 加相 应 的动 作 意 义, 变为 动 词 ,译为 “ 垫高 ” ,与 名词 “ 枕 ”构成动 宾关系 。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现象。

以下是一些例子:1.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一些词类会进行活用,改变它们的词性。

例如,“春华秋实”中的“华”是名词,但在成语中作为形容词使用,意思是“繁盛、繁荣”。

2.省略句:在成语中,有时会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例如,“一暴十寒”中省略了主语“人”,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3.倒装句:在成语中,有时句子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倒装。

例如,“江河日下”中的“日”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意思是“一天天、每天”。

4.意动用法:在成语中,一些词会用作动词,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如,“生死肉骨”中的“肉”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死人复活”。

5.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成语中,有些名词可以具有使动或意动的功能。

例如,“汗牛充栋”中的“汗”具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具有意动用法,意思是“把……看作野草”。

6.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可以具有使动的功能,表示使宾语进行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如,“劳民伤财”中的“劳”和“伤”都具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使……伤”。

7.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成语中,有些形容词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沉鱼落雁”中的“沉”和“落”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沉水,使……落地”。

8.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成语中,有些名词可以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例如,“风驰电掣”中的“风”和“电”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是“像风一样快,像电一样快”。

总的来说,成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现象的集中体现,通过研究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古代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法结构和用法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通过研究古代汉语中的成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法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凸显了古代汉语的独特之处,也为我们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动补结构的灵活运用在古代汉语的成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动补结构的灵活运用。

动补结构指的是由动词和补语构成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充当补充说明动作、状态或结果的作用。

例如,“如鹰击长空”、“乘风破浪”等成语中的动词与补语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结关系,使得动作或状态得以精准地表达出来。

二、并列结构的多样性在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并列结构运用。

并列结构是指通过并列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功能的成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并列结构。

比如,“张三骑马,赵四坐车”中的并列结构,通过“和”字将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使得句子的结构更为丰富。

三、句子成分的省略使用古代汉语成语中还经常出现句子成分的省略使用,通过省略可以简洁明了地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例如,“狗急跳墙”中的主语“人”被省略了,只使用了谓语和宾语,便能准确地表达出人在遇到困境时的焦虑和急躁。

四、词类之间的灵活转化古代汉语成语还展现了词类之间的灵活转化。

在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名词、形容词、动词等词类之间的转化使用。

比如,“海纳百川”中的名词“海”被用作动词,形象地描述了一个容纳众多事物的场景。

五、借代现象的普遍存在在成语中,借代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法现象。

借代是指一个词汇在特定语境中被借用来代替其他词汇的现象。

例如,“开天辟地”中的“天”和“地”分别代指天地宇宙的创造。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成语中丰富多样的语法现象。

这些现象不仅展现了古代汉语的独特之处,也为我们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研究古代汉语语法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成语的使用来深入探究其中的语法规则和特征,进一步增进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成语里古汉语语法规律试析

成语里古汉语语法规律试析
,
/ 一孔 之 见
天 之骄
井 底 之蛙
“ ”
b
手无 缚 鸡 之 力

贫 无立锥 之地
( 它 )


/ 皮 之不 存 之
毛将 焉 附
,
/ 玄 之又 玄
,
类的

是代 词
用 作 宾语
a
:
,
有的 代 人
有的代 物

可译 为
,




( 它 ) 们”

;
其中



之 ” 的 作 用 等 同于
,
之 于”

翻 译这 种

名 词 用 作状 语
风 驰 电掣
风 流 云散
d

土 崩瓦 解
b

车载 斗 量
革食 壶 浆
道 听途 说
以 上 各例 加点 的 词
,
江河 日下

心 劳 日拙
,
都 属 名 词 用 作状语
a 其 中 组表 示 比喻
即 拿 用作状 语 的 那 个 名 词
,
所 表示 的 人 或事 物 的 行 为特

来描 绘 动 词 所 表 示 的 行 动 的 方 式 或 状 态

,
某 些虚 词 又 有 多
成语 中

,
保 留了 一 些 常 用 虚 词 的 种 种 用 法
, ,



/ 听之 任 之
既来 之
则安 之
a
3 Z
民不 畏 死
,
奈何 以 死 惧 之
b
: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成语是中国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由于其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和形式美等优势,成为人们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交流中的常用表达方式。

然而,对于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人们常常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具体认知有待深入学习和探讨。

本文将从词语的形、音、义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例子,剖析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

一、形式修辞形式修辞是指词语的形式上的变化和运用,它通过对语音、拼写和字形的调整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效果。

成语中表现形式修辞的方法有:反复、叠加、借代、重叠等。

1.反复成语中的反复表现为将同一词语重复使用,以达到表演、强调的效果,例如:“东山再起”、“屡试不爽”。

2.叠加成语中的叠加表现为将两个或多个意思相似或者对立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以加强词语的表现力和效果,例如:“画蛇添足”、“因小失大”。

3.借代成语中的借代表现为把一个具体的事物借用或引申到一个抽象的概念,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例如:“斩草除根”、“沧海一粟”。

4.重叠二、声音修辞1.语调成语中的语调表现为使用不同的声调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语气,例如:“拍案而起”、“坐视不理”。

2.韵律3.拾遗成语中的拾遗表现为把一些相近的音节或字音拼在一起,产生一种韵律优美而形式优美的效果,例如:“一往无前”、“左右逢源”。

三、义理修辞1.比喻成语中的比喻表现为把一个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用在另一事物上,产生一种形象而深刻的效果,例如:“如鱼得水”、“虎口余生”。

2.夸张成语中的夸张表现为对现实情况进行夸大处理,以产生一种戏谑、幽默的效果,例如:“大海捞针”、“笑傲江湖”。

3.反语成语中的反语表现为用相反的词语来表达一种概念,以产生一种强烈的语气和表现力,例如:“大智若愚”、“表里如一”。

4.借指结语成语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它通过所采取的形式、声音、义理上的修辞手法,表达深刻的意象、群文共鉴的哲理和智慧。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凭借简短的词组或词语,传达出丰富的意义和深刻的哲理。

成语中常常包含着古代汉语的修辞,下面将对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进行分析。

一、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运用方式,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成语中的比喻多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体现的。

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通过把亡羊和补牢两个不同的事物做比较,表达了抓住机会及时补救错误的意思。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为了加强表现效果而采取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来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成语中的夸张常常表现在用极端的词语来形容某种情况或行为。

例如“口是心非”这个成语,通过将口与心进行极端的对立来形容人言行不一的情况。

三、“矛盾”矛盾是修辞手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在表达中使用相反的意思以达到某种目的。

成语中的矛盾常常表现在用相反的词语来形容事物的特征。

例如“高山流水”这个成语,通过将高与流水这两个相对的概念进行对比,来形容人物品格高尚,意味着人物高尚如山,行动流畅如水。

四、“对仗”对仗是指在修辞中,通过平行句式或对称的方式用相对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进行表述,以达到押韵或平衡句式的目的。

成语中的对仗常常表现在使用平行结构和韵律的运用。

例如“亡羊得牛”这个成语,通过平行的结构和音韵的运用来进行对仗,以达到平衡句子的效果。

五、“排比”排比又称并列,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常用方式,通过将一系列相同或相对的词语或句子并列排列,以加强表达的效果。

成语中的排比常常用于表达事物或情感的强烈变化。

例如“千言万语”这个成语,通过排比的方式,将千与万两个数量词进行并列排列,以形容语言的丰富多样。

以上所述仅为成语中的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成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结构,而是一种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哲学智慧的修辞形式。

在理解和运用成语时,需要结合成语所表达的意义和修辞现象来进行分析和理解,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运用成语。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成语中古代汉语修辞现象。

在探讨古代汉语修辞在成语中的体现。

在从比喻、夸张手法、排比和对偶、以及描写细节的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解析古代汉语修辞在成语中的运用。

结论部分强调古代汉语修辞对成语的重要性,以及修辞手法对语言表现力的促进作用。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修辞在成语中的丰富表现,以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和贡献。

古代汉语修辞在成语中的独特体现丰富了语言表达形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古代汉语修辞、成语、比喻、夸张手法、排比、对偶、描写细节、重要性、语言丰富性、表现力促进1. 引言1.1 古代汉语修辞在成语中的体现古代汉语修辞在成语中的体现,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表达方式。

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成语的意义变得更加深刻明确,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汉语修辞在成语中的体现主要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多种手法。

比喻在成语中的应用是古代汉语修辞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比喻,成语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井井有条”就是一个通过比喻来表达秩序井然的成语。

夸张手法在成语中的运用也是古代汉语修辞的重要体现。

通过夸张,成语可以加强语气,增加趣味性,引起听者的共鸣和共鸣。

“一箭双雕”就是一个夸张的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箭射中两只鸟的情景。

排比和对偶在成语中的体现也是古代汉语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

排比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对偶则可以使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守株待兔”就是一个通过对偶来表达一种愚昧行为的成语。

古代汉语修辞在成语中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成语不仅能够传达丰富的意义和情感,也能够为语言增添更多的色彩和表现力。

古代汉语修辞在成语中的体现不仅丰富了语言文化,也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和交流。

2. 正文2.1 古代汉语修辞现象解析古代汉语修辞现象在成语中的体现非常广泛,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成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的成语

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的成语

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的成语
这个成语是之乎者也。

原义是为文言文中常用的四个语助词,故以之乎者也指读书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后用以讥讽读书人只知道咬文嚼字,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成语出自北宋·文莹《湘山野录》: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从幸。

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

”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例句:1.不要满口之乎者也,一股书呆子气。

2.他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常常让人不知所云。

3.我们不是圣人,更不是满口之乎者也的穷酸秀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老面孔”。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其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

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天花乱坠”出自《高僧传》,“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等。

二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等。

三是来源于诗文语句。

“如发号施”出自《尚书·冏命》,“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遗存。

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各种语法特点。

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为学习成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成语中的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多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成语也是如此。

如“亡”字,《说文》解释为“逃也”,由此引申出“逃亡的人”、“丢失”、“死亡”、“灭亡”、“无、没有”等解释,相关的成语有“亡命之徒”(逃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没有)等。

“数”字,《说文》解释为“计也”,意为“点算”。

由此引申出“数目”、“屡次、多次”等义项,相关的成语有屈指可数(计算)、不计其数(数目)、数见不鲜(屡次、多次)等。

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这种语法现象在成语中也大量存在。

如“兵”,在古文中多解释为“兵器”,而不是今义“士兵”,相关成语有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厉兵秣马等;再如“涕”古义为“眼泪”,今义为“鼻涕”,相关成语有涕泗滂沱、感激涕零、痛哭流涕等;“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煮东西的汁液”,相关成语有赴汤蹈火、扬汤止沸、斧钺汤镬等;同样“走”的古义为“跑”,相关的成语有不胫而走、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等。

三、成语中的通假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这种现象自然也延伸到了成语之中,所以正确识别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对成语的正确理解。

例如“受益匪浅”中“匪”是“非”的通假字,“图穷匕见”中“见”是“现”的通假字,“新婚燕尔”中“燕”是“宴”的通假字,“没而不朽”中“没”是“殁”的通假字,“拨乱反正”中“反”是“返”的通假字,“胆战心惊”中“战”是“颤”的通假字,“秀外惠中”中“惠”是“慧”的通假字等。

四、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也非常的普遍。

总的来说,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同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如“秣马厉兵”中“秣”和“厉”分别表示“喂”和“磨”,“不毛之地”中“毛”的意思是“长毛、长植物”,”一鼓作气”中“鼓”的意思是“击鼓”;“汗牛充栋”中“汗”的意思是“使……出汗”,“生死肉骨”中“肉”的意思是“使……长肉”;“席地而坐”中“席”的意思是“以……为席”,“鱼肉百姓”中的“鱼肉”的意思是“以……为鱼、肉”等。

2.名词做状语
如“狼吞虎咽”中的“狼”和“虎”便是分别作“吞”和“咽”
的状语,翻译为“像狼一样……”、“像虎一样……”,“云集响应”中的“云”和“响”便是分别作“集”和“应”的状语,翻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便是分别作“餐”和“宿”的状语,翻译为“在风里……”、“在露天里……”,“南征北战”中的“南”和“北”便是分别作“征”和“战”的状语,翻译为“向南方……”、“向北方……”;“言传身教”中的“言”和“身”便是分别作“传”和“教”的状语,翻译为“用言语……”、“用行动……”。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既来之则安之”中“来”和“安”的意思分别是“使……来”和“使……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沉”、“落”、“闭”“羞”的意思分别是“使……沉”、“使……落”、“使……闭”和“使……羞”,
4.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而表示“丢失的东西”,类似的还有“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量入为出”中的“入”和“出”等。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如“富国强兵”中“富”和“强”的意思分别是“使……富”和“使……强”,如“正本清源”中“正”和“清”的意思分别是“使……正”和“使……清”;如“厚此薄彼”中“厚”和“彼”的意思分别是“以……为厚”和“以……为薄”,如“不耻下问”
中“耻”的意思是“以……为耻”。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温故知新”、“扬长避短”、“删繁就简”、“弃暗投明”等成语中的“故”、“新”、“长”、“短”、“繁”、“简”、“暗”、“明”等词,便都是形容词用为名词,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五、成语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分为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两大类。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这些特殊句式在成语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里主要分析一下成语中比较常见的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句式。

1.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式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

如“何患无辞”正常语序应为“患何无辞”,“毛将焉附”正常语序应为“毛将附焉”。

在否定句式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

如“时不我待”正常语序应为“时不待我”,“莫予毒也”正常语序应为“莫毒予也”。

借助“唯……是……”、“是”、“之”等标志词将宾语提前。

如“唯利是图”正常语序应为“唯图利”,“马首是瞻”正常语序应为“瞻马首”,“何罪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罪”。

在介宾短语中宾语往往前置。

如“文以载道”正常语序应为“以文载道”,“夜以继日”正常语序应为“以夜继日”。

2.成语中的状语后置
此类情况多为介宾短语做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中“以鼻”一词做“嗤之”一词的状语,本应放在“嗤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放在了“嗤之”的后面,正常语序应为“以鼻嗤之”;“重于泰山”一词中“于泰山”做“重”的状语,本应在“重”之前,正常语序为“于泰山重”;“生于忧患”一词中“于忧患”做“生”的状语,本应在“生”之前,正常语序为“于忧患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