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5-16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卷.doc

合集下载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 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C.百家争鸣的冲击 D.变法改革的冲击答案 A解析诸侯争霸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使以宗法制为主要纽带的分封制趋于瓦解。

2.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答案 B解析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答案 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本质”。

战国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4.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当时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国家的收入,但客观效果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同时也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其中④比较难理解,易漏选。

5.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 )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②自耕农阶层的要求③奴隶主阶级的要求④商人阶层的要求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答案 A解析“废井田,开阡陌”使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对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得到了认可,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6.商鞅变法中推行下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统一局面D.为灭六国做好准备答案 B解析此器具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产物,从变法的措施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 90 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15 小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恩格斯曾描绘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各处都直立着抵押柱,上边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单这样,假如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许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女出卖到外国去做奴隶,以归还债务。

”这一现象的取消受益于 ()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雅典民主政治确实立A [ 取销以土地和人身自由作抵押的债务奴隶制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之一,应选 A 项。

]2.右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叙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乐道,一连几日都不讨厌。

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惹起秦孝公的注意()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德政,体贴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可以,要以德服人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贤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自然而然,无为而治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D[ 战国期间,诸侯争霸屡次,而秦国相对落伍,所以秦孝公关怀的应当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

]3.公元前361 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 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夸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由是() A.秦国最初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俗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惧怕秦发动吞并战争C [ 公元前 361 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由于秦国微小;公元前343 年诸侯国态度的变化,说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走向兴盛。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使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鼎盛,但二人推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此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措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C[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如商鞅奖赏耕织,梭伦鼓舞农业发展,故①不切合题意;在工商业方面,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梭伦鼓舞发展工商业;在政治方面商鞅重申专制集权而梭伦鼓舞民主政治的发展。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 )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解析:选C 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都打破了依靠出身血缘即可掌握政治权力的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解析:选A 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项。

3.我国古代变法在性质上一般有以下几种。

其中商鞅变法属于( )A.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B.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C.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改革D.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解析:选C 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4.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梭伦改革④俄国农奴制改革A.①④B.②④C.②③ D.①③解析:选D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授爵制、郡县制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符合材料观点,故①正确;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故②错误;梭伦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赋予雅典公民有限的参政权利,符合材料观点,故③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生产关系,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故④错误。

D项符合题意。

5.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必修1-3》《选修1》模块学习学段检测试卷及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必修1-3》《选修1》模块学习学段检测试卷及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必修1-3》《选修1》模块学习学段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题) 1.“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 .祖先牌位B . 皇帝宝座C .青铜兵器D .铁制农具.2.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 .秦朝B .西汉C .南北朝D .唐朝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5.“科举制在形式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竞争,为大批的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的途径。

”材料主要说明了科举制A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B .实现了社会阶层平等C .加强了中央政府执政力D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6.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

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A B C D7.“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8.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9.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10.《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综合测评2 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综合测评2 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卫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9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

(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力田”“劝战”的做法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的措施回答.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分析变法成功的条件,主要涉及用人问题,变法或改革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力田: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

(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

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荀子·疆国》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治安策》(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分)(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3分)(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

2017秋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1

2017秋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右图是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印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Nothing in excess)。

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D.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2.①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②“相地而衰征”:③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④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对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①属于历史史料,②属于历史叙述B.①属于历史史料,④属于历史评价C.②属于历史叙述,③属于史料解释D.③属于史料解释,④属于历史评价3.《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

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泊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在21世纪初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这段材料说的是( )A.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C.市易法D.青苗法6.16世纪时,日内瓦之所以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主要是因为( )A.加尔文教的主张比较激进B.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宗教改革影响很大,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C.加尔文教倡导《圣经》是最高权威D.加尔文严厉排除异己7.“……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历史选修一模块综合测试题

历史选修一模块综合测试题

历史选修一模块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25 题,每题 3 分,共 75 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1、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的雅典公民是()①“平原派”②“山地派”③“海岸派”A 、①②③B、①②C、①③ D 、②③2、依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能够参加或是担当官员的是()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A 、①②③B、①②C、②③ D 、①③3、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 、财产阶级民主政治B 、奴隶主民主政治C、贵族专制政治 D 、老百姓民主政治4、春秋后期,鲁国推行的初税亩和齐国推行的“相地而衰征”,其致使的结果是()①增添了国家的收人②认可了土地私有③加快了井田制的崩溃④促使了封建生产关系确实立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史记 .商君传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 。

这主假如因为商鞅变法()A、同意工商者入仕当官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认可土地归个人全部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6、商鞅变法的意义深远,以下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意义。

A 、推进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B、秦国经过变法逐渐兴盛起来C、推进了商业的发展D、为秦国以后一致全国确定了基础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Α 、攻打南朝B、打击旧贵族的权益C、与汉族通婚D、进一步推行改革8、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是()①推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易服饰④迁都洛阳A 、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①④③②D、①②③④9、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①北魏一致北方②民族交融③汲取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利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10、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进封建化的举措是()A 、均田制B、三长制C、礼乐制度 D 、九品官制11、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示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 、抵抗西夏与辽的军事攻击B、停息农民阶级的抗争斗争C、增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1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像之处有()①增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添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13、天主教会之因此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由是()A、教权高于王权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C、德国支离破碎,未能一致的民族国家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14、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确定基础的有()①宗教“异端”思想的流行②文艺中兴运动的推进③民族国家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A 、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15、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一样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A 、充公天主教会的土地B、教职人员能够婚嫁C、保存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D、先定论16、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充战争开始于()A 、 1811B 、 1812 C、 1820 D 、 18051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 、取销了包税人的土地权B、打击了宗教长老权益C、稳固了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C、确定了土地么有制1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拿破仑殖民统治举措有哪些同样点()①引种新的农作物件种②取销包税制③成立了一些近代工业④兴修水利,促使农业生产A 、①②③④B、②C、②③D、②③④19、 18 世纪俄国农奴制下的主要阶级有()①封建地主阶级②农奴③自由农民④工业财产阶级A 、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20、以下农奴制改革的法律中最有益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A 、农奴从法律上获取人生自由B、无条件地赐予农民自由和土地C、农奴挣脱农奴主的控制C、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21、以下不属于民粹派主张和活动的是()A 、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B、呼吁知识分子到乡村去发动农民革命C、怨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夺D、主张发动工人阶级与农民缔盟颠覆沙皇22、右图反应的历史历史信息不正确的选项是()A、天皇是国家名义的最高统治者B、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统治阶级C、武士是幕府统治基础,全都孝忠将军D、工商业者受统治阶级的鄙视23、日本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客观原由是()A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单薄B、倒幕派颠覆了幕府统治C、新政权进行了有效改革D、国际环境对日本有益24、 19 世纪末中公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由不包含()A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实业救国”思潮推进C、外国资本输入供给了资本D、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同意民间设厂25、维新变法运动的直接目的是()A 、成立财产阶级共和国B 、发展资本主义C、救亡图存 D 、宣传财产阶级君主立宪学说二、资料题:( 26 题 13 分、 27 题 12 分、 28 题 12 分,共 37 分)26、阅读以下资料:资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1~前9世纪),阿提卡居民分属4个部落,每个部落包括3个胞族,每个胞族包括30个父系氏族。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彼此互不相属,长期纷争不休。

到“荷马时代”末期,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氏族内部的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

由于多利亚人南侵,迈锡尼各部的一些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逃至雅典居住,他们成为氏族之外的居民。

由于居民混乱,原有的氏族管理机构失灵。

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便出了传说中的提修斯改革,其主要内容,一是在雅典设立中央议事会,把各部落的重大事务收归起来管理;二是把阿提卡自由居民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并规定唯有贵族才有担任公职的权力。

通过改革,氏族部落管理机构正式发展成为贵族独占的国家机构。

——《(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 材料二从氏族部落废墟上产生的雅典国家,氏族贵族垄断了一切主要官职。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国家机构有执政官、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

执政官最初为终身任职,后改为十年一任,执政官全部由贵族中产生,任职期满后进入贵族会议。

贵族会议实际上是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决定国家大事,并掌握最高审判权、推荐和制裁执政官的权力。

公民大会是由能自备武装出征的平民组成,它只有从贵族中选举官员的权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起实际作用。

——《世界上古中古史》(朱寰主编)(1)荷马时代的雅典处于怎样的社会形态?史学家普遍认为提修斯改革促进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初步形成,依据是什么?(8分)(2)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政治体制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依据。

由此对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政局带来怎样的影响?(7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过程及贵族政治的特点、影响。

第(1)问应结合政治常识“国家”的概念来理解作答。

第(2)问应根据材料二和教材内容综合回答。

【答案】(1)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综合测评9 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综合测评9 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评(九)(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

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

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梭伦组建民众法庭,将贵族的大多职权转归民众法庭。

下列关于民众法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负责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陪审员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D.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解析:民众法庭是梭伦改革采取的重大措施,它获得了原属于贵族法庭的大部分权利,但贵族法庭依然拥有对宗教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2.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家关切的是( )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D.史家当具史才、史、史识、史德解析:材料符合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商鞅立木为信的评价。

材料中司马光赞赏商鞅立木为信,‚书善‛而未‚书恶‛,故A项错误;司马光借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故B项正确;项反映的是梁启超‚新史‛观,故项错误;材料与史家自身素质要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到15岁、女子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1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恩格斯曾描述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

”这一现象的废止得益于( )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解析】废除以土地和人身自由作抵押的债务奴隶制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之一,故选A 项。

【答案】 A2.右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

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解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

【答案】 D3.“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解析】材料大意是: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

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

这样,商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

可知此“人”反对商鞅变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故文中的“人”应指没落贵族,本题选C项。

A、B、D三项是商鞅变法的既得利益者,不会反对。

【答案】 C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 ( )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措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解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如商鞅奖励耕织,梭伦鼓励农业发展,①不符合题意;在工商业方面,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在政治方面商鞅强调专制集权而梭伦鼓励民主政治的发展。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2人民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2人民版选修1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45 分钟分值:90 分)本试卷共6 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 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卫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分)(9(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

(6 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力田”“劝战”的做法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的措施回答。

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分析变法成功的条件,主要涉及用人问题,变法或改革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力田: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

(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

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 分)(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国》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二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二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梭伦组建民众法庭,将贵族的大多数职权转归民众法庭。

下列关于民众法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负责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C.陪审员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D.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解析:民众法庭是梭伦改革采取的重大措施,它获得了原属于贵族法庭的大部分权利,但贵族法庭依然拥有对宗教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2.有史学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学家关切的是()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C.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D.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解析:材料符合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商鞅立木为信的评价。

材料中司马光赞赏商鞅立木为信,“书善”而未“书恶”,故A项错误;司马光借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故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梁启超“新史学”观,故C项错误;材料与史家自身素质要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C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源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综合检测(一)(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7世纪,雅典社会动荡不安。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A.来自其他城邦的威胁加剧B.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C.城邦用严刑峻法维护秩序D.工商业的发展受限制2.梭伦执政后,非常重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双耳陶瓶(见右图)上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阿提卡地区()A.海外贸易的盛况B.收获橄榄的场景C.手工工场的生产D.灌溉系统的发达3.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的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是由于()①“解负令”的颁布②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③“四百人会议”的创立④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4.下列各项描绘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的发迹故事,其中符合真实历史情形的是()①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土地的赏赐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同样得到了政府的奖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右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A.法制意识B.重农精神C.娱乐意识D.尚武精神6.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由豪强地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主督护制D.行省制7.观察右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时期()北魏洛阳复原图①洛阳城的繁华景象②洛阳城建筑整齐、街道规划有序③洛阳是北魏的政治、经济中心④洛阳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8.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9.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的下列措施,在当时很难真正实行的是() A.募役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10.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11.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B.封建割据,王权衰微C.教皇实力强大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12.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进行,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天主教内部也进行了改革,他们清除内部积弊,强化异端裁判所等。

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专题检测卷1(1、2、3专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专题检测卷1(1、2、3专题)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检测卷一(一、二、三专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亚里士多德说:“梭伦对双方都加以反对,而且尽管他无论同哪一方妥协都有可能成为僭主(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但他宁愿招致双方的仇视也要拯救祖国并订出最好的法律。

”这里的“双方”指( )A.奴隶和奴隶主B.统治者和被统治者C.平民和贵族D.改革派和保守派解析: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改革,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广大奴隶而言,民主是遥不可及,“双方”是指旧氏族贵族和平民,故A项错误;“被统治者”包含外邦人、广大奴隶等不享有民主的人,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故C项正确;梭伦本人是“改革派”,故D项错误。

答案:C2.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 )A.废除债奴制,各部落在五百人议事会里轮流执政B.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C.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解析:五百人议事会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中设立的,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中将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等级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和担任官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故B项正确;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均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故C项错误;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是伯利克利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3.亚里士多德认为废除债务奴隶制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以下说法可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这一措施( )A.解决了雅典公民内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四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C.铲除世袭贵族的特权,促进公民的平等意识D.确保了公民集体的稳定性,巩固了城邦的社会基础解析:废除债务奴隶制会缓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但体现不出“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故A项错误;B项与废除债务奴隶制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财产等级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制避免平民沦为奴隶,保障了公民的成员构成,稳定了城邦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卷(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右图反映了某一阶级派别的主要经营形式,该派别的主张是( )①反对贵族特权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③主张实行激进的社会改革④主张大力发展工商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解析:从图片可以推断“某一阶级派别”指的是工商业奴隶主及“海岸派”,③是“山地派”的主张。

答案:B2.(2014·孝感一模)亚里士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因为这次改革( )A.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B.在雅典实现了以法治国C.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D.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解析:梭伦改革通过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等措施,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把雅典从内战的危机中挽救出来,拯救了国家,同时也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未实现了以法治国,故B项错误;C项是梭伦改革对经济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故排除;伯利克里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4·盐城模拟)“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这里恩格斯的论述针对的是古希腊改革中( ) A.财产等级制 B.“解负令”C.“陶片放逐法” D.行政选区的重划解析:材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表明了古希腊开始以财产多少来确定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而不是原来的世袭贵族享受政治特权,故选A。

答案:A4.下列改革中,含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A.管仲改革 B.鲁国的初税亩C.商鞅变法 D.王安石变法解析:考查对中国古代改革中土地制度变革的认识。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是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
D.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是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故被毁版。故选C项。
20.(20xx·南宁高二检测)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12.(20xx·绵阳高二检测)宗教改革领袖卡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这反映了宗教改革主张()
A.反对教皇B.信仰得救
C.上帝永恒D.圣经至上
答案B
解析 由“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可知对上帝有着永恒的虔诚的信仰即可得救,故本题选B。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
11.卡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
A.宣扬了《圣经》在宗教信仰中的至高地位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C.有利于鼓励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卡尔文的“先定论”,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获得事业的成功,实质是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辩护,这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本题选C。
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的
B.农民仍然很穷困
C.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D.农奴脱离村社管理
答案C
解析 农民获取份地的同时要支付大量赎金,这是人民所不希望的,因而C最符合题意。
15.(20xx·海淀高二检测)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明治维新开始以后,“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检测卷(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反映了某一阶级派别的主要经营形式,该派别的主张是(B)①反对贵族特权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③主张实行激进的社会改革④主张大力发展工商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解析:从图片可以推断“某一阶级派别”指的是工商业奴隶主及“海岸派”,③是“山地派”的主张。

2.(2014·孝感一模)亚里士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因为这次改革(A)A.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B.在雅典实现了以法治国C.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D.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解析:梭伦改革通过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等措施,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把雅典从内战的危机中挽救出来,拯救了国家,同时也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未实现了以法治国,故B项错误;C项是梭伦改革对经济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故排除;伯利克里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

3.(2015·重庆高三一诊)《荀子·强国篇》:“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轻慢),古之吏也。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B)A.秦人尚未摆脱边地陋俗B.秦国社会治理井然有序C.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D.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解析: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轻慢)”可知秦国社会秩序井然,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秦国的风俗,没有涉及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得出秦国实行的是郡县制,故D项错误。

4.下列改革中,含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C)A.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解析:考查对中国古代改革中土地制度变革的认识。

A、B两项为春秋时期的变法,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的瓦解时期,变法并未涉及土地所有制变革,只是促使耕地由国有变成私有;商鞅变法是在封建制形成的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就是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王安石变法的方田均税法也未涉及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5.(2015·宜宾期末考)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以上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A)A.个人品质B.客观效果C.为尊者讳D.生产力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从个人品行、道德的角度对商鞅进行了评价,选择A项符合题意。

6.(2014·成都高三摸底)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B)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推行,使鲜卑族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从事农业耕作。

A、C、D三项都属于改革的作用,但不符合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对均田制的评价,故选B项。

7.(2014·上海单科)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

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D)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齐解析: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A、B、C三项错误;北齐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正确。

8.图一与图二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与图一到图二变化直接相关的是(C)A.井田制盛行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图表材料信息的获取与正确解读能力,解答关键是理解材料述说的群体与图一至图二反映的变化。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某时期少数民族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定居生活的历史现象。

井田制盛行于西周时期,这是中原汉族文化,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不是少数民族,也早已是农业生产的定居生活,排除B项;拓跋是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原先过着的是游牧生活,入主中原后,经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走向定居生活,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经济,排除D 项。

9.(2014·上海单科)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B)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故A项错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故D项错误。

10.(2014·泸州一模)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C)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解析: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11.(2015·宜宾高三调研)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A)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解析: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从而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有利于鲜卑族的移风易俗和汉化,但这不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故B项错误;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谈不上社会的转型,故C项错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与社会转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12.(2015·茂名模拟)有一位教皇在一封信中写道:“他扬弃并败坏各种圣礼,否定借着禁食除掉罪恶的事,并拒绝每日举行弥撒。

他把诸教宗的教令付之一炬。

”这位教皇抨击的人是(B)A.但丁B.马丁·路德C.伏尔泰D.达尔文解析:但丁是文艺复兴前三杰之一,著《神曲》,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此人否定圣礼,否定禁食,否定每日的弥撒,否定教令,可见,此人是主张因信称义的马丁·路德,故B项正确;伏尔泰主张自由平等,是启蒙运动的领袖,故C项错误;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主张人由古猿进化而来,否定上帝造人说,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3.(2015·潍坊模拟)某思想家时说:“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这位思想家应是(C)A.苏格拉底B.薄伽丘C.马丁·路德D.伏尔泰14.(2015·肇庆二模)下列有关人和神的关系,代表路德教徒观点的是(D)A.世人因为神赐的灵魂,才能领略神创造的世界B.人的全部生命经历都需通过信仰的解释,才能显示意义C.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神赐,但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才是对神的最高尊崇D.人无法自己获得拯救,上帝自动将拯救赐予信仰他的人解析:A项强调以神为中心,属于中世纪基督徒的观点,故A项错误;B项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也属于中世纪基督徒的观点,故B项错误;C项认为“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肯定人的价值,是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故C项错误;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理念,即只要真诚信仰上帝即可得到救赎,“上帝自动将拯救赐予信仰他的人”,故D项正确。

15.(2015·重庆模拟)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两者主张的共同点有(D)①都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②都反对信仰天主教③都抨击对罗马教会的迷信④都利于冲破封建思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6.(2014·丰台区模拟)下列属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不同点的是(D)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新式海军C.简化地方行政区划D.发展新式教育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把埃及划分为7个省,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从而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洋务运动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区划的政治改革,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两者的相同点,故排除。

17.之所以说穆罕默德·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主要原因是(D)①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②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③繁荣了文化,增强了经济、军事力量④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8.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C)A.农民无偿地得到一块份地B.农民摆脱村社的严格管理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D.农民即可无限制赎买份地解析:本题考查了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对农奴制改革后农奴的权利,应结合其内容准确分析各选项:农奴要支付高额的赎金,才能得到一块份地,故A项错误;改革后加强村社制度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故B项错误,改革前两年是过渡期,两年后农民方可赎买份地,故D项也错误。

19.农奴制改革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的条件包括(B)①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②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③提供了必要的资金④扩大了国外市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利用赎金获得份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农奴制改革属于内政,与国外市场无关。

20.推翻幕府后建立的明治新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措施的作用是(D)①彻底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②有利于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③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④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明治维新前,各藩的首领大名享有各藩的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这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政治形态,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