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虚假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分析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股东、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了解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能存在不合规、虚假陈述等问题,这就涉及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进行有效监管。
1.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的性质和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是指公司向投资者公开发布财务报告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性质是一种民事责任,并来源于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的主体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等。
2.1 公司作为财务报告的发布主体,公司应当对其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并且要确保报告中披露了所有重要信息。
2.2 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负有监督和审核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责任。
董事会应当确保财务报告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具备完整的财务信息披露。
2.3 高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准备、编制和披露负有直接责任。
他们应当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并确保报告符合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要求。
2.4 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财务报告的审计机构,承担审核财务报告的责任。
他们应当根据国家的审计准则和规定,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提供独立的、客观的审计意见。
3.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的追究当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不合规或虚假陈述的情况时,可能面临以下法律责任:3.1 民事责任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方可以向公司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证明了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虚假陈述,投资者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
同时,高级管理人员也可能因为故意或重大过失而被追究民事责任。
3.2 行政责任证券监管机构可以对公司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暂停上市、撤销注册等。
会计法 财务负责人 连带责任
会计法财务负责人连带责任
会计法规定,企业的财务报告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是财务负责人(包括财务主管、会计主管、出纳员等)的重要职责。
如果企业的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造假等问题,会计法规定财务负责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这意味着,企业发生财务违法行为,不仅企业本身要承担责任,相关财务负责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具体而言,如果财务负责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以下行为,将面临连带责任:
1. 虚假记载或者重大遗漏会计核算事项,导致财务报告虚假或者不完整;
2. 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违反企业会计制度或者财务管理制度,导致财务报告虚假或者不完整;
3. 故意造假、伪造、销毁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导致财务报告虚假或者不完整;
4. 其他严重违反会计法和财务管理规定的行为。
因此,作为企业财务负责人,必须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避免可能产生的连带责任。
- 1 -。
企业财务报告法律责任
企业财务报告法律责任一、背景介绍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向外界传递财务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可能会在财务报告中故意篡改、隐瞒或者虚报相关数据,从而误导投资者。
针对这一现象,法律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相关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虚报企业财务报告的行为属于刑事犯罪,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286 条规定:“虚构资产、负债、利润、营业额等信息,编造虚假证明文件或者虚假交易等方式,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虚报资产、利润,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这一规定明确了对故意虚报财务报告行为的刑事处罚。
2.行政责任对于发行上市公司或者其他公众公司,如果其虚假陈述财务报告的,相关主管部门有权对其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相关主管部门可对虚假陈述行为启动行政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相应处罚,包括罚款、撤销公司证券市场的上市资格等。
此外,证券法还规定了对于哄抬或者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可以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
3.民事责任由于虚假财务报告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投资者有权主张其权益,依法追究企业的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受损害的投资者可以要求相关企业承担赔偿责任,并能够根据实际损失大小来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此外,投资者还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法院判决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补充措施1.审计监督为了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审计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
审计机构应负有责任,进行企业财务报告的审计监督,并对虚假陈述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审计过程中,如发现企业虚假陈述行为,审计机构应予以揭发,并向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报告。
2.加强监管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管,对虚假陈述行为进行严密调查,及时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进行处罚。
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
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引言财务报告是公司向股东、投资者和其他相关方提供财务信息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追求短期利益、规避税收或隐藏负面信息等,有些公司可能会通过制造虚假财务报告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这样的行为被称为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
本文将探讨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的定义、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
同时,我们将讨论一些常见的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手段,并提出一些建议来预防和发现这样的行为。
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定义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指的是故意通过操纵财务数据或者采用欺骗手段来误导公司股东、投资者和其他相关方,使他们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产生错误的看法。
这种行为可能以虚报收入、夸大利润、隐瞒负债、操纵股票价格等形式出现。
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原因追求短期利益许多公司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预期和保持股价稳定,可能会通过操纵财务数据来夸大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
这样一来,公司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从而推高股票价格,并在短期内获得更高的回报。
规避税收一些公司可能通过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手段来降低所需缴纳的税收。
通常情况下,公司会夸大费用或减少收入,以减少纳税基础,从而降低税收负担。
隐藏负面信息有些公司可能会操纵财务数据,以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业绩问题。
这样一来,公司可以维持良好的形象,避免投资者和股东的恐慌,从而保持股价的稳定。
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手段虚报收入和利润虚报收入和利润是财务报告中最常见的造假与舞弊手段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收款支出等手段,夸大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隐藏负债和损失公司可能会通过隐藏负债和损失来操纵财务报告。
例如,公司可能会将某些债务转移至关联公司,或者采用虚构的交易来隐藏实际的负债和损失。
操纵股票价格有些公司可能会操纵财务数据以影响股票价格。
例如,公司可能会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或者夸大公司未来的业绩,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并推高股票价格。
财务报告造假与舞弊的后果财务报告中的造假与舞弊可能导致以下后果:1.投资者损失:虚假的财务报告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从而遭受经济损失。
财务责任追究制度
财 务 责 任 追 究 制 度(本制度已经2010年9月29日召开的公司董事会2010年第四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深圳中恒华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规范运作水平,加大对公司财务工作及相关各岗位责任人的问责力度,提高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增强财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公司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年报信息披露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财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严格遵守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第三条 公司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公司规章制度,未勤勉尽责或者不履行职责,导致定期报告信息披露发生重大差错或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重大差错,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四条 本制度所指定期报告信息披露重大差错或财务管理工作重大差错以及公司遭受的行政处罚或资产损失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或重大遗漏、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与定期报告实际披露数据存在重大差异、因工作差错导致公司遭受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等情形。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一)定期报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经认定存在重大会计差错;(二)会计报表附注中财务信息的披露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解释规定、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10年修订)》等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的相关要求,存在重大错误或重大遗漏;(三)业绩预告与定期报告实际披露业绩存在重大差异;业绩快报中的财务数据和指标与相关定期报告的实际数据和指标存在重大差异;(四)违反公司会计政策和财务管理程序以及未经请示擅自进行减值处理或对违反公司财务制度的情形隐瞒不报的情形;以及遇重大问题、情况不报或办理不及时导致延误或误传并造成不良后果的;(五)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受到举报和及有关部门追查,经核查属实的;(六)在对外报送资料、统计、行文、审核、签章工作中马虎从事,未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后果的;(七)对公物、重要物品及资料管理不善,导致公物、重要物品损失或者丢失的;(八)未履行会计档案管理要求,将应及时归档的文件、资料、原始凭证及会计资料未按要求及时归档,造成文件和资料残缺或丢失的;(九)擅自挪用公司现金或因疏忽对公司现金保管不善导致现金丢失的;(十)因工作中互相扯皮或故意推诿等影响工作或造成损失的;(十一)因工作不力造成遭受证券、外汇、海关、工商、税务、环保、质检、国土等部门通报批评或行政处罚的;(十二)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相关部门拒不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人员要求提供原始资料以及开展财务工作等拒不配合的。
财务管理制度法律
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股东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
第三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
(二)合法性原则:企业财务会计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
(三)公正性原则: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应当公正、客观,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四)及时性原则: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财务管理制度内容第四条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会计核算体制:明确企业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职责分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守企业商业秘密。
(三)账薄设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置会计科目、明细账、日记账等。
(四)内部管理会计制度:结合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内部管理会计制度,使会计管理工作渗透到经营管理各个环节。
(五)会计工作交接:规定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离职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确保会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六)会计核算内容和程序:明确会计核算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三、财务管理体制第五条企业财务管理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政策、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
(一)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董事会领导下,由总经理组织实施。
(二)财务负责人负责制:设立财务负责人岗位,负责组织和领导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三)财务总监负责制:设立财务总监岗位,负责组织和领导企业会计核算工作。
四、法律责任第六条企业违反本制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一)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二)隐瞒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财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财务制度不得坐支的规定
财务制度不得坐支的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财务管理行为,促进财务制度的健康发展,保障财务资金的合理利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财务制度不得坐支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凡与本制度规定相抵触的行为,一律不得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
第四条财务处或财务主管部门为负责财务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应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对财务制度不得坐支规定的宣传和落实,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第二章财务制度不得坐支的具体要求第五条财务制度不得坐支是指在财务管理中,不得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求、指示下属或他人违规为自己或他人提供资金或物品等不当利益的行为。
第六条财务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发现违反财务制度不得坐支规定的行为,应当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第七条财务制度不得坐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一)以虚假借款、报销等手段套取资金;(二)以虚构的业务流程或合同等方式获取经费;(三)私自挪用公款或资产;(四)利用权力或地位谋取私利,收受礼金、回扣等。
第八条财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财务制度不得坐支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财务主管部门应当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对财务制度不得坐支规定的认识和执行水平。
第十条财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违反财务制度不得坐支规定的惩罚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第三章法律责任第十一条对违反财务制度不得坐支规定的行为,一经查实,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纠正和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被违反财务制度不得坐支规定的行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追究经济赔偿责任。
第十三条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为保障单位财务安全和利益,加强自律,不得违反财务制度不得坐支规定。
第四章其他第十四条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其他违规行为,财务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在财务管理报告中进行说明。
第十五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正式实施,如有调整或修改,另行发布。
会计法律责任案例近五年(3篇)
第1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会计法律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本文将回顾近五年内我国发生的几起具有代表性的会计法律责任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案例一:上海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2018年)案情简介:上海某上市公司在2018年年度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财务数据,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
经调查,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人员涉嫌违规操作。
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承担刑事责任,涉及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
案例分析:该案反映了上市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
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虚报财务数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此案警示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二、案例二:深圳某公司涉嫌偷税漏税案(2019年)案情简介:深圳某公司通过虚假发票、隐瞒收入等手段,长期逃避税收。
经税务机关调查,该公司涉嫌偷税漏税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司补缴税款,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案例分析:该案暴露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采取违法手段逃避税收。
此案提醒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诚信纳税。
三、案例三: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出具审计报告案(2020年)案情简介: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为一家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
在审计过程中,该所未能发现公司存在的重大财务问题,导致审计报告失实。
法律责任: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吊销了其执业资格。
案例分析:该案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市场的主体,应承担起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
此案警示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财务犯法案例分析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财务犯法现象也日益凸显。
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本文选取一起典型的财务犯法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人员提供借鉴。
二、案例简介案例名称:XX公司财务造假案涉案单位:XX公司涉案人员:财务总监王某、财务部经理李某、出纳员赵某案发时间: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案发地点:XX市案件性质:财务造假案件概述:XX公司财务总监王某、财务部经理李某、出纳员赵某在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通过虚构业务、虚开发票、虚列支出等手段,非法侵占公司资金,造成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失真,涉及金额达数百万元。
三、案例分析1. 案件原因分析(1)企业内部管理不善XX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对财务人员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导致财务人员有机会进行违法操作。
(2)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涉案人员王某、李某、赵某职业道德严重缺失,为了一己私利,铤而走险,实施财务造假。
(3)企业文化建设不足XX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薄弱,未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导致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2. 案件过程分析(1)虚构业务王某、李某、赵某通过虚构业务,将公司资金转移至个人账户,以达到非法侵占的目的。
(2)虚开发票涉案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虚开发票,将公司资金转移到虚构的供应商账户。
(3)虚列支出王某、李某、赵某通过虚列支出,将公司资金转移到个人账户,以达到非法侵占的目的。
3. 案件危害分析(1)损害公司利益XX公司财务造假,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失真,损害了公司利益。
(2)破坏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3)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行为误导了投资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四、案例启示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监督和约束,确保财务工作合规、透明。
2. 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企业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会计的法律责任
会计的法律责任引言概述: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负责记录和分析财务数据。
由于其重要性,会计在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守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详细介绍会计的法律责任,包括其违法行为的后果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
一、违反财务报告准则的责任1.1 不按照规定时间提交财务报告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上市公司和其他企业都有义务按规定时间提交财务报告。
如果会计未能按时提交,将面临以下责任:- 受到行政处罚:相关监管机构有权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罚款、责令改正等行政处罚。
- 承担民事责任:未按时提交财务报告可能导致相关方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会计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
1.2 虚假财务报告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在财务报告中包含虚假信息。
会计如果涉及虚假财务报告,将面临以下责任:- 刑事责任:虚假财务报告属于欺诈行为,会计可能面临刑事诉讼,如罚款、拘留等处罚。
- 行政处罚:相关监管机构有权对涉及虚假财务报告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行政处罚,如吊销执照、罚款等。
- 民事责任:虚假财务报告可能导致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经济损失,会计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
1.3 不当利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不当利用包括内幕交易、控制市场等行为。
会计如果涉及不当利用会计信息,将面临以下责任:- 刑事责任:内幕交易和控制市场等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会计可能面临刑事诉讼,如罚款、拘留等处罚。
- 行政处罚:相关监管机构有权对涉及不当利用会计信息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行政处罚,如吊销执照、罚款等。
- 民事责任:不当利用会计信息可能导致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经济损失,会计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
二、违反税务法律的责任2.1 偷税漏税偷税漏税是指企业或者个人故意或者过失地逃避纳税义务。
会计如果参预偷税漏税,将面临以下责任:- 行政处罚:税务机关有权对涉及偷税漏税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 刑事责任:严重的偷税漏税行为可能构成犯罪,会计可能面临刑事诉讼,如罚款、拘留等处罚。
虚增利润案例分析财务造假的法律后果
虚增利润案例分析财务造假的法律后果近年来,虚增利润案例频频引发公众关注,揭示了企业在财务报告中违规操作、虚假披露的行为。
本文将通过分析虚增利润案例,探讨财务造假的法律后果。
一、案例分析1.1 公司A的虚增利润行为公司A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为了掩盖真实经营状况,其高层管理人员利用虚假销售交易、收入确认和费用资本化等手段,虚增当期的利润数据。
通过设置假账目、异常的交易和隐瞒成本等方式,企图误导投资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
1.2 公司B的利润操纵行为公司B是一家上市公司,其管理层通过虚构交易、虚假收入确认和滥用会计准则等方式,操纵财务报告中的利润数据。
这些操作违背了真实财务报告的原则,误导了投资者和金融市场。
二、财务造假的法律后果2.1 刑事责任财务报表造假涉及欺诈行为,违反了刑法相关规定。
一旦财务造假的行为被揭露,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刑事诉讼和刑罚,如担保金、罚款、刑事处罚等。
2.2 民事责任财务造假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了经济损失,相关责任人将面临民事诉讼的索赔要求。
受损害方通常要求追回经济损失,并要求赔偿由财务造假行为导致的其他损害,如信誉受损等。
2.3 行政处罚财务造假违反了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相关责任人可能会受到行政部门的处罚。
行政处罚主要体现在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禁止担任公司高管等方面。
2.4 财产冻结和追缴对于财务造假的相关责任人来说,财产冻结和追缴是可能面临的后果。
一旦财务造假行为被确认,涉案人员的财产可能会被冻结,以便用于赔偿受害者或支付罚款等。
2.5 市场信誉受损财务造假行为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信誉,企业可能因此失去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进而导致金融市场对企业的关注度下降,融资成本上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防范财务造假的措施3.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合规性强。
包括完善财务管理流程、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制定有针对性的会计准则等。
关于财务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案情简介:张某,男,35岁,某市居民。
2008年,张某在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担任财务经理。
由于张某的辛勤工作,公司财务状况逐渐好转。
然而,在2010年,张某发现公司财务账目存在重大问题,涉嫌违规操作。
张某遂向公司高层反映,却遭到打压。
无奈之下,张某于2011年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赔偿金及精神损害赔偿。
开发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法院提起诉讼。
一、争议焦点1. 开发公司是否存在拖欠张某工资、赔偿金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行为?2. 张某在发现公司财务问题后,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告知义务?3. 张某是否构成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案件事实1. 2008年至2010年,张某在开发公司担任财务经理,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工作。
期间,张某发现公司财务账目存在重大问题,如虚开发票、隐瞒收入、违规支出等。
2. 张某多次向公司高层反映上述问题,但均遭到打压。
2010年,张某因不堪忍受公司的不正之风,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赔偿金及精神损害赔偿。
3. 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支持了张某的仲裁请求,判令开发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赔偿金及精神损害赔偿。
4. 开发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院判决1. 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在担任财务经理期间,发现公司财务问题后,已尽到告知义务,向公司高层反映,但未得到有效处理。
在此情况下,张某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符合法律规定。
2. 关于拖欠工资、赔偿金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法院认为,开发公司存在拖欠张某工资、赔偿金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
3. 关于张某是否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问题,法院认为,张某在发现公司财务问题后,已向公司高层反映,且未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张某不构成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不应承担相应责任。
4. 综上,法院判决开发公司支付张某拖欠的工资、赔偿金及精神损害赔偿。
四、案例评析1. 本案中,张某在发现公司财务问题后,依法行使了知情权、监督权,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法律责任
CATALOGUE目录•引言•财务报告粉饰的类型与手段•涉及的法律与规定•法律责任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结论与建议定义危害财务报告粉饰的定义与危害维护市场秩序追究财务报告粉饰的法律责任,可以让受害投资者获得相应的赔偿,弥补其经济损失,同时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保护意识。
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为什么需要关注财务报告粉饰的法律责任目的范围本报告的目的和范围虚构交易滥用会计估计虚假的收入与利润公司通过延迟确认运营成本、研发费用或资产减值损失等,将费用推迟至未来期间,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隐瞒负债与费用延迟确认费用遗漏负债不公平定价:公司在关联交易中,与关联方进行不公平定价,以转移利润或隐藏真实财务状况。
虚构关联交易:公司通过虚构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以虚增收入、利润或资产规模,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这些财务报告粉饰行为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和市场公信力。
因此,公司财务报告粉饰行为的法律责任应当受到严厉追究和惩处。
不当的关联交易根据《公司法》,公司财务报告应真实、准确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若违反该原则进行粉饰,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高管责任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董事、监事、经理等)应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若财务报告存在粉饰行为,高管人员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信息披露要求《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及时、公平地披露重要信息,包括财务报告。
若财务报告存在粉饰行为,导致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将触犯《证券法》相关规定。
内幕交易禁止粉饰财务报告可能构成内幕信息,若相关人员在知悉粉饰情况后进行交易,将触犯内幕交易禁止规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公司财务报告粉饰行为将触犯《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相关责任人员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为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公司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加强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法》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如真实性、谨慎性等。
企业财务造假法律后果
企业财务造假法律后果企业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故意虚构或隐瞒账目、报表等财务信息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商业道德,也会对市场经济秩序、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冲击。
对于从事财务管理的企业来说,了解财务造假的法律后果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企业财务造假的法律后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民事责任企业财务造假会涉及到民事责任。
根据民法的规定,受到财务造假影响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方可以向企业主张赔偿权利。
他们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要求企业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和支付利息等。
此外,财务造假还可能导致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方合同失效,进一步加剧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刑事责任企业财务造假严重者,会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从事财务管理的企业人员如果故意伪造财务会计资料、出具虚假财务报告、隐匿重要财务信息等行为,可能构成犯罪。
如果被定罪,将面临牢狱之灾。
同时,与此相关的其他犯罪行为,比如贪污、受贿、挪用资金等行为也可能涉及到刑事责任。
三、行政责任财务造假还可能导致企业被相关监管机构追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证监会、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有权对财务造假的企业进行调查,并依法对企业及其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处罚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暂停或终止上市等措施。
四、信誉受损财务造假也会导致企业的信誉受损。
一旦企业被曝出财务造假的实情,将严重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投资者将对企业信任度大幅下降,合作伙伴对企业的合作意愿也将明显减弱。
这将使企业在市场上面临巨大困难,包括融资难、销售下降等问题,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五、牵连他人企业财务造假不仅仅对企业本身造成损害,也会对其他无辜的利益相关方产生影响。
比如,投资者的资金被误导进入财务造假的企业,造成投资损失;债权人因为被虚增的企业资产而无法收回应得款项等。
这将导致其他人的财产权益受到侵害,甚至引发金融风险。
虚假财务报告案例分析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与取证难题
虚假财务报告案例分析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与取证难题虚假财务报告案例分析: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与取证难题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公司治理的完善,虚假财务报告案件逐渐凸显出来。
审计师在这些案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在审计过程中负有法律责任,并面临着取证难题。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和面临的取证难题。
一、案例分析以美国霍尔登公司为例,该公司曾在2001年因涉嫌虚假财务报告案件而破产。
在该案件中,价格水平虚假增加、不合理的收入确认、隐藏负债等一系列严重违规行为被揭露出来。
审计师对于这些违规行为的发现和报告起着关键作用。
二、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任务时背负着法律责任,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忠实信赖责任:审计师应对所审计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提供保证。
他们需要运用审计技术和专业知识,评估公司财务报表的充分性和准确性。
2.审计程序责任:审计师有责任制定和执行合适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审计证据并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他们应确保审计过程符合专业的审计准则和要求。
3.审计发现责任:审计师应及时发现和报告虚假财务报告的迹象。
一旦发现虚假财务报告,他们有义务向公司高层报告,并在必要时通知相关监管机构。
三、取证难题在虚假财务报告案件中,审计师面临着一些取证难题:1. 公司的不配合:公司可能不愿意提供相关的会计记录、交易文件等信息,审计师难以准确评估虚假财务报告的程度。
2. 隐藏手段的复杂性:虚假财务报告往往采取复杂的手段来隐藏违规行为,如虚构交易、操纵凭证等。
审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公司的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深入挖掘隐藏在背后的问题。
3. 取证困难:一些重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被销毁或篡改,或者在审计过程中已经丧失了重要的时效性。
审计师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数据分析等方法来获取和分析相关证据。
四、应对策略为了应对审计师在虚假财务报告案件中的法律责任和取证难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加大对虚假财务报告案件的监管和打击力度,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规定财务管理制度的法律
规定财务管理制度的法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金融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财务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按照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报告等。
第三条国家支持和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第四条企业应当依法依规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财务活动合法、规范、透明,保障企业及相关各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
第六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财务控制、风险管理、内部监督等。
第七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合理安排资金使用,防范资金风险。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制度,依法纳税,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第十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度,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章财务决策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制度,合理安排资金运作。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经营预算制度,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制度完善的盈利分配制度,合理安排利润分配。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根据风险情况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第四章财务控制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保护企业资产安全。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制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审核制度,规范财务活动,杜绝违规行为。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准备金制度,储备足够的流动资金和风险准备金。
第五章财务管理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活动的自查和内控审计。
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注意的风险有哪些
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注意的风险有哪些⾯对各种可能的诱惑,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风险时有发⽣。
引致财务风险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财务管理如果违法,企业⼜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引致财务管理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1、由于利益驱使,财务管理⼈员进⾏故意犯罪⾏为,如出纳截留收⼊,进⾏职务侵占,会计私科公章将单位资⾦转⼊个⼈账户挪⽤;2、单位领导胁迫威逼,如在公司领导的强制要求下将部分收⼊不⼊账⽽偷漏税款、提供虚假报表骗取银⾏贷款等;3、也有些是因个⼈⼯作失误造成的,如会计出错,进⾏了错误登记,有没有及时发现并更正,最后造成了虚假陈述,从⽽被追究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四⼤内容1、筹资风险由于资⾦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筹资风险。
影响企业筹资风险既有宏观⽅⾯的因素,⼜有微观⽅⾯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有客观的因素。
从宏观⾓度讲,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都对企业筹资⾏为产⽣着间接的影响。
如国家的产业政策不同,各类企业受到国家保护、扶植的程度不同,企业的筹资成本也就不同,筹资风险也就各异了。
从微观⾓度讲,企业筹资的资本结构即负债规模,筹资期限结构即长短期负债的⽐例直接决定着筹资风险的⼤⼩,同时,这也是企业的主观⾏为。
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定资⾦后,因市场需求变化⽽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
投资的市场收益率偏离期望市场收益率的程度越⼩,则该企业投资的风险越⼩;反之风险则越⼤。
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成正⽐,投资风险越⼤,收益越⾼,风险越⼩,收益越低。
若风险程度不同⽽得到同⼀投资利润率的机会,如果相同则⼤家都会去选择风险⼩的投资,在这⼀领域就会出现经济上所谓的“⽺群效应”,各企业⼀哄⽽起重复建设,这种产品的市场很快就会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和投资收益率下降,风险因此⽽逐渐加⼤。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概述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公司、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分享关于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情况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是透明度和诚信的体现,也对市场运作起到重要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然而,为了保护信息接收者的权益,同时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正,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来约束和规范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是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和发布的,目的是促进全球范围内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IFRS的核心原则是真实性、公正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要求企业把财务信息以一种清晰、全面和准确的方式披露给各方。
IFRS包括一系列准则,例如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企业按照这些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确保报表内容准确、完整,并按照适用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进行披露。
二、证券法规定为了保护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各国的证券法律也规定了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这些法律通常要求上市公司在特定时期内向证券交易所、监管机构和公众披露财务信息,同时也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作了具体规定。
例如,美国的《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提交年度报表(Form10-K)和季度报表(Form 10-Q),其中包含了财务报表、管理层讨论和分析、重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等信息。
此外,还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实质相符性负责,并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估和披露。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要求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通常需要由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出具报告。
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是根据职业伦理和审计准则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保证报表的可靠性和合规性。
会计师事务所通常遵循国际审计准则(ISA)或国家特定的审计准则,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是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的专业判断,表明其觉得报表是否真实、公正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情况。
财务违规行为处理管理制度
财务违规行为处理管理制度一、前言作为一家企业,建立和执行一套完善的财务违规行为处理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财务违规行为处理管理制度的内容与流程,旨在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确保财务运作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二、制度目的财务违规行为处理管理制度的首要目的是确保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防止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三、制度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包括财务部门的负责人、财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岗位的员工。
四、财务违规行为的分类及处理措施根据不同的财务违规行为,制度规定了以下分类及相应的处理措施:1. 财务造假行为财务造假行为是指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故意提供虚假信息,误导内外部信任方的行为。
对于财务造假行为,公司将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 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向有关部门报案、起诉等;(2) 暂停相关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并进行内部审查;(3) 追回因财务造假受益或造成的损失,并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4) 公开公告财务数据修正的情况,并向投资者做出解释。
2. 财务违规行为财务违规行为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要求执行的行为。
对于财务违规行为,公司将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 要求相关责任人进行内部审查,并及时整改;(2) 强制执行内部控制程序,并进行相关培训;(3) 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通报批评、降级、解聘等。
3. 贪污受贿行为贪污受贿行为是指企业员工为谋取个人私利,收受他人财务或实物财富而违反职务的行为。
对于贪污受贿行为,公司将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 立即停止有关责任人的职务,并迅速启动内部审查程序;(2) 扣留违规所得,并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3) 向有关部门报案,配合调查,追究法律责任。
五、制度执行与监督为确保财务违规行为处理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与监督,公司将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相关财务违规行为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2. 设立专门部门或小组负责财务违规行为的监督和处理;3. 定期开展内部自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追究责任;4. 对于发现的财务违规行为,公司将依法保护举报人的信息和个人权益;5. 对于严重的财务违规行为,公司将主动报告有关部门,配合调查,并向投资者公开相关信息。
财务报告管理制度违规处罚
财务报告管理制度违规处罚1. 引言财务报告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准确、透明地披露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报告管理制度,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本文将就财务报告管理制度违规的情况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2. 财务报告管理制度违规行为财务报告管理制度违规行为是指企业在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过程中违反了相关规定和制度的行为。
主要包括:不按照规定时间编制和披露财务报告;未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准则进行财务报告编制;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故意夸大或掩盖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不合规披露财务信息,隐藏重要信息;未经审计或未按照审计意见进行相应披露;未履行披露义务,拒绝提供相关财务报告资料。
3. 财务报告管理制度违规的影响丧失投资者信任:虚假的财务报告会给投资者带来误导,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对企业的投资意愿减弱;法律责任:违反财务报告管理制度的行为可能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企业声誉受损:虚假财务报告一旦被揭露,将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合作伙伴的信任减弱等。
4. 财务报告管理制度违规处罚措施为了确保企业遵守财务报告管理制度,应对财务报告管理制度违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具体的处罚措施包括:责令整改:要求企业对财务报告进行整改,按照规定时间重新编制和披露,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罚款:对于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不合规的企业,可以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以起到惩戒和警示作用;吊销营业执照:对于严重违反财务报告管理制度的企业,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终止其经营活动;民事赔偿:如虚假财务报告导致他人利益受损,被误导的投资者可以向企业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要求企业赔偿损失;行政处罚: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财务报告管理违规行为,相关监管部门可以依法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吊销执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假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
世界正面临着谎言的危机,安然、世通已经被五百强淘汰出局,其中世通目前被发现其会计欺诈案涉及的金额可能高达110亿美元。
而在我国,琼民源、红光实业、银广厦等会计舞弊,也早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系列上市公司的舞弊丑闻,引起了人们的惶恐,让人们开始担心再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在本文,笔者主要讨论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所有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问题,以此希望能为解决会计舞弊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责任主体范围
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所要披露的最重要的信息,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过程中,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分析财务报告的整个产生输送过程,可以看出要对虚假财务报告负责任的各个主体。
其供给链如下:
公司的会计人员加工财务报告→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负责全面制定财务报告→监事会监督财务报告的制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报告→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的报出→媒体传播财务报告→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主体利用财务报告由以上的供给链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的供给是经过层层监督才最后服务于相关利益主体的。
从整个供给过程看,只要供给链中的各环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是可以避免最后劣质产品——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的。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影响,相关责任主体在权衡了造假收益与舞弊违法成本孰重孰轻之后,他们选择了舞弊。
按照游戏规则,舞弊能带来高收益,也能带来高风险,但理论总是受假设条件限制才在现实中大打折扣的。
我们认为风险弱化的原因之一是:惩罚力度不够,法律缺乏足够的威慑力。
从以上供给链可以看出对虚假财务报告负责任的责任主体的范围。
但值得一提的是,会计工作人员虽然也参与了会计信息的生产,但不应承担主要法律责任,这已达成共识,在新修订的《会计法》中体现得尤为明确。
而对于传播媒体,由于我国的媒体权限有限,所以法律责任暂且不论。
法律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界定
我国法律对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的界定
我国目前主要通过《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对上市虚假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问题进行规范。
其具体规范如下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2002年1月16日发布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03年1月9日又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允许有条件的进行民事侵权的诉讼,对于诉讼时效、责任主体范围、立案依据、管辖级别、规则原则、因果关系、举证责任等都给予了规定。
财务报告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再界定
我国法律法规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界定的缺陷
行政责任即政府部门、主管机关或证券经营管理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的裁决和处理,是一种行政处罚。
不实陈述的行政责任旨在保护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的信誉,但其特点是:一般是针对范围较小,损失较少、影响较轻、违法程度轻微的虚假陈述政府部门或主管机关给予批评教育、纪律检查、罚款等即可。
而对于像银广夏这样肆无忌惮的、影响极坏的虚假陈述,若只采用行政责任,那对投资者的信心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责任主体必将是一种隔靴搔痒的纵容。
刑事责任旨在惩罚严重违法者,总的说来,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关注点在于威慑和防范违法行为。
在我国,除少数严重案件适用刑法外,大多数案件以行政处分和罚款为主,而且对公司的处罚力度要比有关管理层的力度更大一些。
如上表所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虚假信息披露的刑事责任,最高是3年有期徒刑,而美国2002年7月30日经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生效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立法案》规定: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故意销毁、隐匿、伪造财务报告、证券欺诈等犯罪
行为处以重典(涉嫌财务报告的犯罪行为最高可处20年监禁,欺诈的犯罪行为则最高可处25年监禁)。
相比之下,我国的刑事责任有点轻,尤其同其他刑事犯罪的处罚相比,更体现不了虚假信息披露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民事责任证券市场的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责任主体应对受害人进行民事赔偿,民事赔偿是解决证券市场虚假信息泛滥的最好的方法。
而在我们国家曾一度缺乏对虚假信息披露相关责任主体的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但2002年1月16日的《通知》和2003年1月9日的《规定》的发布,已经允许有条件的进行民事侵权的诉讼,这标志我国在虚假信息披露民事赔偿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实践表明,绝大多数股民由于不具备《规定》所界定的条件,即诉讼必须在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公布了对虚假陈述行为人作出的处罚或在财政部、其他行政机关以及有权作出行政处罚的机构公布了对虚假陈述行为人作出的处罚决定或在虚假陈述行为人未受行政处罚,但已被人民法院认定有罪的,并且已经作出刑事判决生效的情况下才能提起诉讼;诉讼只能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的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诉讼主体可以采用共同诉讼方式而不能采用集体诉讼方式等规定,因而能使原告的损失得到切实的保障。
而且我国还缺乏法律层面的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人们期待着《证券法》、《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
法律责任体系在《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责任主体,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责任主体的信息披露责任,似乎还有争议。
各法律法规对责任主体的范围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例如对于责任董事,究竟是在公司兼任管理职务的董事还是进行了分工的分管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还是董事会决议投赞成票的董事等等,即使人们期待已久的《规定》中也只是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对前款(虚假陈述)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究竟“负有责任的董事”的范围是什么,却没有定义。
总之,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分担标准的模糊,都给公正执法设下了障碍。
另外整个责任体系的处罚力度还存在差异,《刑法》规定可以单处或并处2万—20万元罚金,《公司法》规定可以处1万—10万元罚款,《证券法》的规定是3万—30万罚款,数额不一,各法的不协调着实让执法部门无法判案。
整个法律责任体系最大的缺陷是重行政责任,轻民事责任,这种各责任的分工不协调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法律法规的完善
我国在司法实践中,重视公权权力的运用,加大了行政处罚的广度和力度,唯独忽视民商法的私权保护,以公权处罚代替私权救济,注重制裁而忽视补偿,注重打击遏制而忽视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我国传统的“重刑轻民”的法律思想。
随着一系列造假事件的出现已经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将民事救济纳入《公司法》、《证券法》的紧迫性。
安然事件后,美国颁布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对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保证,而且还对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处以重典,这足以说明完善整个法律责任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在立法中需立足本国实际,正视自己法律责任体系的缺陷,借鉴国外可利用的经验,同时也要加大执法力度,所谓“赏罚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
必行,虽不重而民肃。
不行,则虽重而民怠。
”当然在完善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同时,也应注意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缩小违法违规的生存空间;完善治理结构,从根本上杜绝董事遐想;强化董事的责任意识,加强董事的诚信教育,减少违规机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