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

合集下载

专题史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专题史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
政治上: • 184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 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 1856年,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反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 败,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 度进一步加深。 •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 动,横扫清朝半壁江山。 经济上: •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中国 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思想上: •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思潮”的萌发,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
第四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 (1927——1949) 阶段特征: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极为尖锐复杂的历 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知识梳理:
政治上: • 现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国共合作领导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井冈山斗争、工农武 装割据、红军长征、国共合作抗日、解放战争等艰苦卓绝 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经济上: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改定新约运动,收回“关税主权”, 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思想上: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发 展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以下均为李鸿章关于创办洋务的言论: 中国一无足恃,未可轻言抵御,则须以求 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 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 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

新中国光辉60年

新中国光辉60年

新中国光辉60年摘要:中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这60年,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的60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60年。

6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60年关键词:新中国光辉 60年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伟大的历史意义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北京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表明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第二,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第三,宣告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光辉60年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这60年,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的60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60年。

6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有比较才有鉴别。

只有把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到历史进程中和世界范围内作一番比较,才能看出其整体面貌和重大意义。

60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是全方位、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等方面。

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为例。

研究表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极为缓慢,多数时间处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状态,以至中国最终被西方国家赶超。

旧制度阻碍经济发展的状况显而易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1979年—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到2008年超过30万亿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 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④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 反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
1976) 1、国民经济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
一五计划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 产党中央一九五三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 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 业。……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 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 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 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导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农业、手工业开展合作化运动,走合作化道路; 2、方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概念认知:
■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8
2.1966~1976年 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经济上:“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 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科技上: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两弹一星”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外交上:对外关系获得重大突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 日邦交正常化。
【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解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与事实不符,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 的更新,科学技术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 映的是1997—2001年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的变化,没有体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故 B项错误;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 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恢复高考制度只是推动了 高等教育的发展,谈不上普及,依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故D项错误。 【答案】C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31.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中苏关系恶化。基于此,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B 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 化,也就谈不上实现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 华经济制裁,A、C、D三项错误。
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 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讨论稿)[摘要]巨大成就:成立头29年,在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的同时,成立后31年,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影响日益显著。

根本原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根本原则,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保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掌全国政权的60年,是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60年,是党和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的60年。

全面认识60年来党和人民走过的道路,科学总结和运用获得伟大成就的主要经验,能够启迪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一、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一)新中国从落后农业国起步,达到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并逐步成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工业状况,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走向合理的格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大增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

同时,中国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工业建设起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十倍、上百倍地增长。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棉花等各类农产品成倍增产。

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基础。

成立后31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60多年经济发展与成就

中国60多年经济发展与成就

中国60多年经济发展与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华诞,这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

中国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今的中国已经告别贫穷,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的市场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一、对资本主义旧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留下了一个混乱不堪、生产力低下,贸易极不发达,商品极度匮乏的市场,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改善生活的强大需求。

对旧市场进行改造,建立适应新体制要求的新市场,是摆在新中国建设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私营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国营工商业,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使其逐步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

到1957年底,全国接受改造的商业达到188.9万户,占当时私营商业户数的比重达到82%,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新中国商业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58-1978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与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1978年。

在这一期间,虽然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对商业改革和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个体商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被遏制状态,但总体上看,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和市场的发展仍然是快速的和稳步的。

三、市场快速发展时期(1979-2000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空前加快。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回首新中国60年,我们所得的最伟大成就,莫过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事非经过不知难”。

回首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回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首先要提到的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筚路蓝缕之功。

新中国的建立,是经过长期曲折探索形成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由此而取得的最为辉煌的历史成就。

从此,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这是集中全党智慧形成的稳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以后,毛泽东等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这些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

成功的,成为我们必须永远坚持的宝贵经验。

失误的,成为我们必须永远记取的沉痛教训。

无论如何,中国走上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探索和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这三件大事,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下的筚路蓝缕之功。

它将永远铭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

薄一波同志有一句名言,叫做:“始于毛,成于邓。

”这句话总结得很深刻。

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当中,我们不但要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的筚路蓝缕之功,还要永远铭记邓小平同志的开创奠基之功。

邓小平同志引领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性一步,是胜利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陷入了迷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祖国发展祖国辉煌小故事

祖国发展祖国辉煌小故事

祖国发展祖国辉煌小故事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

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六十年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

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

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六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六十年来,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

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

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下面是其中的一些重要阶段: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运动,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这些运动推动了新思潮的兴起,其中包括了社会主义思想。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共产党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组织力量。

早期,党在城市中开展了群众工作和反帝斗争。

3. 长征和抗日战争:到193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

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了长征,最终到达了陕北。

随后,党领导了全面抗日战争,与国民党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4. 解放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击败了国民党,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5. 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和土地改革政策,重点发展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

同时,实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政策,试图实现农村的集体化。

6. 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被称为“文化大革命”。

这场运动以毛泽东的思想为指导,旨在清除资产阶级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然而,这场运动导致了许多社会混乱和经济停滞。

7.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技术。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主义从20世纪初的思潮兴起到现在,经历了军事斗争、社会运动和经济改革等不同的阶段。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范例。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60年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

60年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

60年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从历史分期来看,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历史转折点,把新中国60年分为前后两个30年。

前一个30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旧时代饥贫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后一个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全国上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我们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看,这两段历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脉相承的整体。

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这个进程是主动现代化进程,采取了社会主义的方式,而不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推进。

我国现代化进程启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的。

中国自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不断。

内外矛盾的巨大冲突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长期斗争,一直到我们建立新中国,这个斗争历经了一百多年。

伴随着人民革命斗争,西方资本技术包括商品的大量输入,我国沿海口岸在不平等条约下被动对西方开放,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南京条约》首先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接着沿线遍地开花。

这是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打击下,我们被动开放。

这种被动开放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开始从几千年来封闭的农业社会开始向近代工业经济社会缓慢演进的进程。

从1840年开始,经过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我们经历了不同代表人物所领导的一些资产阶级革命。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一些最主要的特征和标志来看,如近代大机器工业、铁路、邮电、银行、内外贸易、商业服务业和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工商城市,比较突出的是上海。

上海是最早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而且位于中国沿海腹心之地,逐渐形成了带有国际性的金融贸易中心。

在近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建制市也诞生在这个时期,也就是蒋介石统治时期,公共交通、上下水道、电力电话、医院、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管理、治安警察、街区派出所、卫生防疫、救济机构等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初步建立了。

中国成立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中国成立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回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建国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

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3.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
中国在生物、航天和信息等一些科 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 从总体上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 科技专家参照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综 合评价方法,选用12项核心指标进 行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中国 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 世界GDP的92%)中,居于第28位。
1、总结历史经验,我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 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2、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引和 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活力源泉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 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 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思维拓展: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华儿 女,我们青少年如何为中华的现代 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病难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知识点二、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讨论:站在这个历史坐标上,我们正 在奋斗的目标是什么?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是中华各族儿女正努力为之奋斗 的共同目标。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谈谈中国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 1、综合国力增强; 2、经济全球化; 3、政治多极化 不利: 1、生产力水平不高; 2、科技实力不强; 3、国民素质低;
走中国特色 现代化之路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 走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需要每 一个中华儿女的努力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年份 东部地区 56.3% 55.1% 58.8% 63.7% 68.2% 西部地区 18.8% 17.2% 14.7% 14.1% 12.7%
拾荒者
感人图片
农家子弟的午餐
感人图片

中国成立0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中国成立0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回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建国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

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日本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倍,年均增长%,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2770美元。

5、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

5、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
1、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始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
建立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建立近代国防;开始近代外交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八股倡西学
极大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实行内阁制;奖励和发展实业;废除科举制;编练新军
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5、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临时约法》);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思想近代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生活方式近代化
6、新文化运动:
宣传民主和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7、新中国建立后:(50——60年代)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
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立
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香港和澳门回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入世贸组织;)。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又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四川汶川8.0级的大地震,中华儿女都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踩在脚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2002年11月,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六大在北京召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工作都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

正确认识新中国60年的两个历史时期

正确认识新中国60年的两个历史时期

正确认识新中国60年的两个历史时期2009年11月第25卷第11期学习论坛TI江BUmoFSTUDYNov.20o9V01.25No.1l正确认识新中国6O年的两个历史时期杨清涛,郑明苛2(1,2.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新中国成立6O年来,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前3O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后30年,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又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6O年的历史是个有机整体,后30年对于前30年来讲,既是历史的传承,又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关键词]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两个30年[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08(2009)11—0009—03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60年的辉煌历程.新中国的60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图富强,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史”.60年的社会主义历程,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时期,即1949年至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两个时期大体上都是30年,因此60年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能否正确认识这两个3O年的建设成就和历史经验,不仅关系能否全面正确评价新中国整个60年的历史,而且关系能否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一,前30年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如何评价毛泽东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是我们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起码为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四个方面的基础,即:政治基础,制度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第一,政治基础.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但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都未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彻底结束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受尽屈辱和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实现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且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第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年底始,党领导人民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得以建立,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也得到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收稿日期】2009—09—28[作者简介】1.杨清涛(1954一),男,河南省温县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郑明苛(198O一),男,河南省温县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9?度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特别是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今天的改革开放,是要改掉不合时宜的,僵化的体制,而不是要改掉我们的基本制度,是要通过改革体制,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第三,物质基础.我们不能否认,当年毛泽东在领导经济建设方面曾经有失误,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抹杀前30年整个经济建设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接手的是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当时中国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而且又面对着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那样一种严峻的国际背景.正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经过近3O年的建设发展,到20世纪7O 年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了门类齐全,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不仅可以制造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生产石油,而且还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这些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自1978年后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发展,经济总量仅次于美,El,排在世界的第三位,以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标志的科技工业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所有这一切,毫无疑问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实行改r也Jt:放的成果.但同样毫无疑问,所有这一切也是在前30年奠定的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取得的.第四,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中国改革之所以成功,从根本上讲,靠的就是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和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宝贵经验,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如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要处理社会主义的两类矛盾尤其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提出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出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实行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这些都是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方针.另外,当时还有周恩来提出的要充分依靠和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邓小平提出的要反对个人迷信和加强党的集体领导,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等一些好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成果,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总之,正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10?就,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方面取得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成果,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和成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础.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前30年当中,毛泽东和我们党也确实有失误,特别是犯有像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错误.但是就毛泽东的一生来说,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对于前30年的基本评价,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二,后30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76年,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政治,思想,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我们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30年来,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导下,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经济建设, 体制改革,理论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30年来,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从1979年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使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国内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7倍,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其他各项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中国不仅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决然打开.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第三,理论创新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不断呼唤着理论创新.30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得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上所述,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可以说,这30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各方面建设都大大超过了前30年.尽管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并由此引起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不同认识和评价,但正像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发展进步,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三,60年的历史是有机整体:传承与超越在如何理解新中国60年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性的观点或错误倾向: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另一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前3O年比后30年还要好.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历史事实.对新中国60年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来认识:首先,60年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要看到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传的有机整体.前后两个30年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和奋斗的历史进程,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经历了从新型国家政权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从国民经济的恢复到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到各方面制度的不断完善这样几个历史时期.其次,前后两个30年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传承与超越的统一.后30年对前30年既是历史的传承,又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历史的发展正如一场接力赛,后人总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前行,又总是要超越前人而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推动历史不断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关于历史的传承.现在有人否认这种传承关系,认为改革开放后30年是对前30年的偏离和背叛,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知道,我国新时期30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改什么?改革就是改体制,而不是改制度,是要通过改革僵化的,不合理的传统体制,来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但是我们仍然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仍然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走全面私有化的道路.在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虽然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但毫无疑问的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离开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之,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仍然是坚持当年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绝不是什么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更不是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关于历史性的超越.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3O年与前30年不是一般的继承关系,而是创新,是一场新的革命.我们应承认,尽管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旧体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我们党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最终没能走出一条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重点的体制创新,以此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参考文献][1]赵鹏.在科学发展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学习论坛,2009,(9).[2][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10.[3]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9--2009):两个“30年”的比较与启示[J].理论导刊,2009,(4).[4][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167.[责任编辑:徐学庆]。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的各种考验面前,不但能够励精图治,战胜困难,而且能够使新中国很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破坏旧世界,还能够领导人民建设新世界。

从而使学生坚定对党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道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一、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全国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清醒的认识,这就使得这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政治上:“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十年文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上: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另一方面,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科技文化:“双百”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国防科技实力提高。

文革开始后,“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

外交上: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重视同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70年代外交战线捷报频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美国侵越战争;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自主学习( 对三本教材进行知识整合,构建立体知识网络)(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1、政治上:中共八大:①内容:②评价:《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 )问题,这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经济上: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①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年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从历史分期来看,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历史转折点,把新中国60年分为前后两个30年。

前一个30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旧时代饥贫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后一个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全国上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我们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看,这两段历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脉相承的整体。

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这个进程是主动现代化进程,采取了社会主义的方式,而不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推进。

我国现代化进程启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的。

中国自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不断。

内外矛盾的巨大冲突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长期斗争,一直到我们建立新中国,这个斗争历经了一百多年。

伴随着人民革命斗争,西方资本技术包括商品的大量输入,我国沿海口岸在不平等条约下被动对西方开放,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南京条约》首先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接着沿线遍地开花。

这是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打击下,我们被动开放。

这种被动开放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开始从几千年来封闭的农业社会开始向近代工业经济社会缓慢演进的进程。

从1840年开始,经过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我们经历了不同代表人物所领导的一些资产阶级革命。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一些最主要的特征和标志来看,如近代大机器工业、铁路、邮电、银行、内外贸易、商业服务业和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工商城市,比较突出的是上海。

上海是最早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而且位于中国沿海腹心之地,逐渐形成了带有国际性的金融贸易中心。

在近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建制市也诞生在这个时期,也就是蒋介石统治时期,公共交通、上下水道、电力电话、医院、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管理、治安警察、街区派出所、卫生防疫、救济机构等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初步建立了。

在国家管理层面,建立了各级行政机构、司法机构。

在孙中山时期有考试机构、现代文官系统、军政军工机构,还有教育、科技、文化、新闻、出版等机构。

这些在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所必备的因素已经基本成型。

但从整个社会经济的构成来看,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农村是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小农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城市人口不到10%。

除了少数交通便利的一些地区以外,全国农产品的商品水平很低,用于市场交易的不超过1/3,商品经济很不发展。

所以,旧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刚刚起步,处在一种初级形态。

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才能为国家工业化和推进现代化扫清根本障碍。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基本上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两大基本历史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的建国纲领是新民主主义建国论,不是直接去搞社会主义,因为条件不成熟,经济技术很落后,所以建国初期,首先实行的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新民主经济转变。

毛泽东在建国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深刻分析了基本国情:现代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10%,其余的90%都是分散、落后的个体生产方式,不能作为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毛主席强调,这种基本国情是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党的一切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出发点。

这与邓小平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从基本国情出发的。

因此,建国初期首先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各得其所。

这种混合经济形态和我们现在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态是相通的,只不过在层次上不一样。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一种发展的螺旋上升的高端阶段,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得出,就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混合经济发展的实践。

建国初期确定的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公私是一对,劳资是一对,城乡是一对,内外是一对,这叫四面八方,就是要统筹兼顾四面八方的利益。

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环境等实际上在毛泽东时代已经有了。

这些大政方针都明确写入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建国初期发展的新民主主义混合经济是一种独特的中国型的经济模式。

第一,结束了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使国家经济命脉和社会发展方向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

第二,没收官僚资本,组建了国营经济,这种国营经济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

尽管那时候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但国营经济本身掌握在国家手里,就是社会主义性质。

国营经济成为共和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和领导力量。

只要壮大了国营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就有了物质力量。

第三,在上述两个前提的条件下,一方面要鼓励和提倡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要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实行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使其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这是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核心内容。

第四,重视发展市场调节,承认市场经济调节下的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所需要的。

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实际上是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所有制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和经济调节手段相并存,因此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如劳资矛盾、公私矛盾,这些矛盾可以在不超过发展生产的共同要求的基础上获得调节。

这个调节就是工商业政策的灵活运用,使经济呈现出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

应该说,这种发展模式适合我国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以及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的生产力,有效利用了旧社会遗产,也照顾了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四面八方的利益,有利于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建设新中国,同时也体现了较好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私人资本主义可以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处理好我们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推动了战后中国经济的恢复。

只用了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的产品产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创造的令世人瞩目的奇迹,正是因为实行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基本经济政策。

三年全面恢复国民经济最主要的是,促进了现代工业比重提高,从10%达到了26.5%,生产力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

现在回过头来看,可以说,50年代初期新民主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最终选择提供了实证经验。

在共和国发展史中,有一些突发的不可预想的情况和形势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时,朝鲜战争爆发了,国家安全受到了外部威胁。

东北是我们赖以起步的一个重要的大工业基地,不能让美国染指,于是我们不得不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这是同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对手——美国进行的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我们志愿军虽然得到了一些苏联的武器装备,但基本装备在没有换装前是非常落后的,且不说没有飞机了,就连坦克大炮的配置也远远低于美国,我们一个军的配置还不如美国一个团的配置。

我们所能携带的干粮最多是七天的,再多就背不动了。

美国人嘲笑我们称为“礼拜攻势”,也就是只能打一个礼拜的仗。

而美国是全副机械化部队,先藏起来,等到我军没粮食了,就能非常快反扑过来。

这给我们争取战争主动权造成了很大困难。

且不说美国占有绝对的制空权、制海权,单说当时美国的钢产量每年就有五千五百万吨,而在1950年开战时我国钢的年产量只有六十万吨,到1952年才有几百万吨钢。

这就凸显了我国要加快国家工业化、实现国防现代化的紧迫性。

那么,像毛泽东这样的中国领导人不能不开始考虑国家工业化问题。

苏联在二三十年代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到1936年宣布实现国家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种工业体系为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虽然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牺牲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高速度使全世界瞩目。

抗日战争后期,1943年时国民政府的资源委员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资委,就开始讨论战后国家重建问题。

有不少人主张,在政治上采取英美的议会制,在经济上采取苏联的国家统治经济,才能先图强、后致富,在外敌入侵时,才可以避免国内建设毁于一旦。

所以,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对后发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同时在国际范围内,二次大战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民族独立国家。

这些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着工业化战略的选择,能不能迎头赶上先进工业化国家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景和命运,因此发展速度问题在各国的工业化战略中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面对四十多个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中国领导人不能不更多地考虑尽快建立重工业基础来增强国力、抵御外敌。

所以,1953年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一百年,国民党统治榨取二十二年,直到其撤退台湾又带走了国库中的92万两黄金、几乎全部外汇储备和大量的国家资产。

这些东西在台湾复兴、建立工业化基础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是一幅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大规模经济建设严重短缺的就是资金。

当时苏联帮助我国设计了156项重点工业项目,而且以最优惠的条件提供总共17亿卢布的长期贷款,可这部分贷款在我国基本建设计划投资中只占3%多一点,因为我国要用7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七百多万两黄金来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建设。

因此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就必须依靠国民经济内部积累。

首先是工业积累,用轻工业的利润拿来投资重工业。

同时,因为我们是农业大国,有相当一部分积累来源于农业。

所以1953年时碰到的问题就是粮食紧缺,国家立刻决策实行统购,粮食、棉花、油料等相继实行统购,凭票证购买,这样就把国家所需要的大宗生产资料、原料掌握在手里进行工业化建设。

这意味着通过当时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5亿农民为国家工业化的初创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然而发展重工业不仅需要大量资金,且建设周期长,它的产品、生产的工作母机、大的钢铁炉等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全体人民就不得不节衣缩食、艰苦奋斗。

在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的时期,要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最便捷的办法就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手段来配制有限的资源以确保156项重点工程建设。

这就是我们之所以采用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原因。

工业化是启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方面,首先要实现工业化,才谈得上全面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