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民间音乐探索
鄂东南民歌的奇葩 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鄂东南民歌的奇葩百花歌的调查报告1985年笔者听说鄂东南的大冶、阳新两地交界处,有人哭嫁时,会哭一百朵花,前去搜集,不曾收到。
1986年3月至2004年5月笔者先后八次共25天,前往阳新县大王镇李清村,住在李振兴家中,采访了民间歌手:李青(女)、李祥明、李祥生、费如意(女)等20余人,调查了阳新和大冶两县市的李清、中庄铺、曹家堍、三角岭、石林书、冯家新屋下、大冶城关等村镇,采访、调查工作意外的顺利,才得以做此报告。
笔者直接从民歌手采录有鼓书艺人演唱的《报百花》、道士演唱的《叹百花》、哭嫁的《哭百花》、斗趣的《百花打屁》等民歌。
这些唱“花”的歌名称、曲调、演唱形式(即民俗事象)等不一致。
但它们的文学内容大致相同,唱的都是“百花”。
故笔者将它们统一称为《百花歌》。
《百花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反映了楚民间文化的遗存,对研究楚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百花歌》的价值,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其实用价值中最明显突出的就是娱乐价值。
“娱乐性是民歌最本质的功能”,农民特别是比较偏僻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不发达,民歌是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笔者在搜集《百花歌》的过程中深有感触。
每当采访歌手时,邻近的农民都赶来参加,他们在听了别人的演唱后,自己也不甘落后,马上唱几首,气氛好不热。
譬如:1990年3月19日晚,笔者向李清村鼓书艺人李祥明采访《百花歌》时,鼓一敲,板一打,听众很快就由刚开始的10人到33人,大家都聚集在李振兴的堂屋中,围着煤油灯而坐,年龄最大的80余岁的老太太,最小的有3、4岁的小孩,从晚上8:10开始到12:00结束,自始至终是热闹的氛围。
结束时,大家还舍不得离开。
采访《哭百花》、《叹百花》时,场景还不只是如此,听众都争先恐后地演唱,越唱越热闹,气氛十分活跃,人人喜笑颜开。
当时这里属于两县市交界地带,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交通不便,这类活动是主要的娱乐活动,因而如此吸引人。
经过了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身心在这里可以得到愉悦。
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以鄂南地区民间音乐为例
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以鄂南地区民间音乐为
例
夏振宇
【期刊名称】《科技资讯》
【年(卷),期】2022(20)18
【摘要】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会产生乡土风格各异的音乐文化。
鄂南具有独特的地域位置,其处于湘、鄂、赣交界处,拥有3个地貌区,分别是平原区、低山丘陵区以及幕阜山脉山区。
由于该地域特殊的地理环境,蕴藏着类别繁多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崇阳提琴戏、嘉鱼呜嘟、通城拍打舞、赤壁脚盆鼓等。
该文运用音乐地理学的跨学科视角,探寻鄂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总页数】4页(P236-239)
【作者】夏振宇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05
【相关文献】
1.推动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以山东聊城地区阳谷哨音乐文化为例
2.推动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以山东聊城地区阳谷哨音乐文化为例
3.河湟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以撒拉族民间音乐为例
4.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探究
5.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刍议——以洞庭湖地区民歌音乐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欣赏课《黄冈文化遗产-鄂东民歌》教案
《大将王树声》(新民歌)(这是一首新民歌,红色革命歌曲特色明显,歌颂革命时期鄂东的英雄儿女-红安红色特色明显)
■山歌
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
■田歌
鄂东山歌还包括田歌。农民们长期在田畈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排解田间劳动的单调和枯燥,提神醒脑,解乏消愁,就产生了诸如“插秧鼓”和“薅秧歌”之类的田歌。后来又加进了锣鼓,一群人在田里干活,几个人在田岸上敲锣打鼓,形成了一种节奏鲜明,舒畅愉悦的劳动场面。这种场面渐渐演变成农民祈求作物丰收的集体仪式。
欣赏过程和内容
(30分钟)
拓展环节(4分钟)
1、听赏《八月桂花遍地开》 ,看看它是属于哪儿的民歌。
2、条件可以的话学唱鄂东民歌和鄂东民歌的采集。
推荐歌曲《快到红安来玩》《罗田老乡》《白兰花开》《梦里常回大别山》《大别山歌》《红安将军县》等。
小结
(3分钟)
1、让学生总结今天学过的知识内容。
听赏了英山的《茶乡情歌》、罗田的《打板栗》等,了解民歌所表达的情绪和感情!
3、老师再做最后总结。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鄂豫皖地区大别山民歌,这是它的曲调确立的。因为这曲调,安徽的金寨县、湖北的红安县、河南的商城县和新县都曾说这首革命歌曲诞生在自己那里,因为这曲调所借用的原民歌《八段锦》(又称《小小鲤鱼跳龙门》)是流传在整个大别山的民歌调。也正是因为这曲调的地域性。
★鉴赏课
鄂东民歌的艺术特点初探
鄂东民歌的艺术特点初探作者:陈思仪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8期【摘要】鄂东民歌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鄂东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口头创作的诗歌,是他们理想和智慧的结晶。
鄂东民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土人情、婚姻恋爱等.本文就从鄂东民歌的基本体裁、唱腔特点,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鄂东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鄂东民歌;唱腔特点;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68-01鄂东民歌是鄂东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口头创作的诗歌,是他们理想和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土人情、婚姻恋爱等内容。
随着百姓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遍地开花,这为鄂东民歌的发展也创造了条件。
除了这些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原汁原味的老歌之外,还有许多近期新的作品也很具特色,它在保留了原来风味和唱腔特色的同时又加进了新的元素,让原本的鄂东民歌更具生命力与艺术性。
如2008在黄冈举办的鄂东民歌大赛就涌现出很多深受百姓喜欢的好作品,其中麻城为打造杜鹃旅游文化品牌,特别邀请了著名的作曲家王原平和词作家熊明修创作了《麻城杜鹃花》《麻城杜鹃红》两首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原创歌曲。
《麻城杜鹃花》在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麻城》大型文艺晚会上首次公开演唱就一鸣惊人。
一、鄂东民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每当传统节日时,鄂东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表演当地的各种节目,如“花挑”“彩龙船”这些极具当地特色的歌舞民谣;还有“老米酒,兜子火,过了皇帝就数我”中提到了东山饮食文化,介绍老米酒的酿造过程和喝酒时的情景,纵情地表达了鄂东人民喜悦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号子对人们的生产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组织、指挥劳动,同时还可以传授知识,鼓舞劳动的热情,解除人们的疲劳。
鄂东南苏区革命民歌探析
O n t e Re o u i n Fo k S n s i h v l t l o g n o
t e S v e e fS u h a t r u i h o i tAr a o o t e se n H be
’
Z og e HU H n m i F IQn h a E ig u 2
p ri ia in,p oe so a r a in,dv rio m t ls,a d c n iuo s i n v to a tcp to rf s in lce to ie sf r sye n o tn u n o ai n. S mu t e u l te e s n s as i la o sy, h s o g lo n
Vo . 7 No. 12 3
J n u.
2 1 00
D I O 编码 :0 3 6 /.S N 17 7 2 .0 0 0 . 1 1 .9 9 jIS .6 1— 4 2 2 1 . 3 0 6
鄂 东 苏 区革 命 民歌 探 析 南
祝 红梅 费庆 华
( . 石理 工 学院 , 1黄 湖北 黄 石 450 ;. 30 32 阳新博 物馆 , 湖北 阳新 4 50 ) 3 20 [ 摘 要 ] 鄂东南苏区革命民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历史民歌, 主要包括红军歌曲和传统民间歌曲。
lt n u i .As hso c ok s n s ti cu e h e my s n n a i o a l o g .An t e t r sw t d o it r a fl o g ,i n l d st e R d Ar o g a d t d t n lf k s n s il s r i o d i f au e i w e hi
民间音乐在旅游业中的开展思索
民间音乐在旅游业中的开展思索本文作者:汪丽萍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鄂南文化中心旅游与民间音乐的相关性音乐元素与旅游存在着耦合关系。
他们自身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互不相同的性质、功能和表现技巧的两个事物通过一定的关联相互融合成一个具有二者特性和性能的有效结合。
据历史记载,礼乐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
大约在公元前964—前963年周穆王带着自己组织的乐队去欧洲旅行,曾在美丽的西方国度随着美丽的音乐舞动起来,大大体现了当时西周民族音乐的繁华。
我国先秦时期,曾出了一部诗歌总集即《诗经》。
其中收集300多首以“雅”、“风”、“颂”为主的诗歌,而“风”是500年间非常著名的民间歌曲。
它的表现形式对当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创作、音乐艺术水准有着深远的影响。
《溱洧》是郑国的歌曲,其含义表达的是郑国男人与女人在已节上的喜悦和快乐,表达了当时的民间风俗:男孩与女孩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就此机会表达爱意。
开发音乐文化为旅游文化奠定了一定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各地区都鼓励促进文化的产业。
文化产业化的核心就是鼓励文化创意,并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音乐无处不在,一路都随时伴随着旅游者,在旅游者们之间传递着艺术的共通、意境的互补。
在旅游景观环境中的艺术表演,也会扩大游客观赏的视野,深深吸引着游客,增强了视觉感和灵敏感,更加让旅游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有了美的感受。
悠久历史的鄂东南民间音乐艺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
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一个区域、个体或者整体群众在创作时总会存在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这就是艺术情趣。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都会由于文化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搜集具体例证是一个区域艺术形式的重要的表现因素。
鄂东南民间音乐主要是通过艺术风格来研究的。
鄂西南民间歌曲的艺术特色研究
鄂西南民间歌曲的艺术特色研究作者:杨湾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湖北的鄂西南地区临近川东,在湖北民歌的五个色彩区中显现鲜明的艺术风格特点。
民歌来源于民间的劳作生活,风俗传统,体现人民的喜怒哀乐。
鄂西南色彩区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和方言语调等等造就了其特色的音乐形态。
《龙船调》与《清江放排》两首民歌是鄂西南色彩区的传统民歌,记录了人民的节日气氛和劳作时乐观的生活情怀。
关键词:鄂西南;风格;传统;民歌一、人文地理环境下的民歌风格与题材湖北处于南北交界处,是荆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东边是安徽,南边邻湘赣,西边靠川渝,北边有豫陕,有“九省通衢”之称。
由于地理位置四通八达,自古与周边交往密切,民间音乐上也形成了兼具南北音乐特点的风格。
古有说法,当地“多秦音,好楚音”,可看出当地的南北交融。
民间音乐中既有北方的泼辣,爽朗;也有南方的细腻婉转。
鄂西南处于湖北的西南部,当今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宜昌地区。
地处大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地势险要,高峰重叠。
人们有着爽朗、坦率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
唱起歌来音调高亢,声腔质朴粗犷。
常使用颤音、滑音等等的润腔技巧,颇具“巴风土韵”。
民歌的题材也向我们描述了当地人的生活场景和解读了人们身在其中的心情。
《龙船调》是土家族民歌,由利川灯歌《种瓜调》改编而来,是过年、过节时欢庆的民歌、探情歌。
词中按月份为序,以少女要乘船探访亲友的情境和艄公间俏皮的对话为词。
“是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体现了出土家族活泼爽朗的性格特点,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追求自由的爱情观。
仿佛可以听到青春少女与艄公在清江上愉快的攀谈,看到他们两情相悦的真挚笑容。
《清江放排》属于劳动号子,是放排号子。
描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劳动人民在清江上放排的活动情景。
歌词主要从排工的角度来写,节奏欢快,体现出愉快放松的心情和乐观的期许。
实则,放排是上世纪较为危险的劳动。
鄂西南山多林密,大量的木材运出山外,多数采用放排水运。
民间音乐—鄂州乡韵牌子锣
民间音乐—鄂州乡韵牌子锣《梁湖唱春》(简介)邱发强民间音乐《牌子锣》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韵牌子锣——梁湖唱春,是依据本人在乡间文化工作40多年来,深驻梁子湖及鄂东南等地,挖掘整理,精雕发展后,创作而成的一部情趣丰满而极其亲民,有浓郁区域乡土特色的音乐作品;当初在历年多次的群文活动演奏中被多家文艺团队吸纳,以多种面貌不同成度地出现试演过,均得到了好评。
现年76岁的我,今再次积累其精华,进行了删庸拨高修整,现已临近尾声。
完成后准备正式奉献给社会,诚倾市场和有关专家检测提高,并恳请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绵绵关怀!鄂州乡韵牌子锣——梁湖唱春运用的乐器及乐曲风味旋律,调韵风格完全为核区域乡村民间己有,其演奏的锣就分高、中、低、老等音色;它与高低不同音色的唢呐灵妙和谐地合奏变奏,加上当地民间民族丝弦乐和轻吹细打的清美小乐(叮当哐)的参和显现,使得乐曲的表现力无比丰满宽广,施放出悦耳动听的甜美旋律;这种我国民间民族民乐的乡风恢宏气派,足能体现出水乡人的果敢情怀和高朗的气概,能让听众流连忘返。
而是一般乐曲难以显达的鲜异境界……(可谓为一部民间音乐交响曲)鄂州乡韵牌子锣——《梁湖唱春》构思大纲内容乐曲是运用该地域民间多样乐器来演奏该地域己有风格的由民调民曲发展创作而成的浓郁乡土特色民乐曲。
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湖区地域面貌及湖区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勤劳的梁子湖人民在各级党委的关怀下,施放出更加火热康乐的精神状态;在激情壮观愉快的劳作气氛中,体现出梁子湖区人民正处予安享着美好幸福的新时代生活。
乐曲以乐音进行铺叙描述五个乐章:(一)春风送暖:在洪亮独奏起鸣的唢呐声中,光暗的舞台上,一阵好似从远渐近的擂鼓声如惊天的春雷,震静舞台上下;片刻灯光突明,如春风而至的民间吹打乐声,伴随三套不同音调的锣鼓及温润的丝弦乐,热烈交替而鲜明巧捷地单奏合奏出春山如笑的景象。
将全场听众带入温厚和瑞的欢愉境界……(二)燕舞莺歌:清秀开阔的笛声牽响优美的丝弦乐;在乐器仿效的群鸟争鸣声中,一曲民间民族乐曲(传统牌子锣中《朝阳歌》)为基本的抒情曲段谐美而出;进程中唢呐齐入,三套不同音调锣鼓声随曲稳捷交替参和;将《朝阳歌》变奏得情隆至美,无形地把听众引入花香鸟语、舒爽甜美的瑰丽世界…..(三)姹紫嫣红:乐曲以奇特的方式奏出百业兴盛的梁湖企业群争胜创优,梁湖水产品向四方飘香;音乐以民间特色对偶复现之旋律相争而出,以当地民间花灯中的乡色锣鼓经、重叠竞奏,使之乐曲中的亲民热烈气氛绵绵不绝,紧含下章……(四)万象融和:紧束回放第二乐章中的有关乐段进行扩充,将谐美的音乐气氛再进一步引至“万象和谐,团花簇锦”的开阔爽朗场境。
民间舞蹈 鄂东南民俗的重要载体 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与民俗研究
民间舞蹈鄂东南民俗的重要载体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与民俗研究民间舞蹈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间舞蹈常常和中国的节日习俗、信仰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从陈宗善先生著的《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书中,可以得到相关的印证。
《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是陈宗善先生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编写教程之独具匠心的研究成果。
不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朗朗上口,具有文学性和民俗性特征。
《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主要介绍有:大冶花鼓、推车、彩抛球、架菩萨、板凳舞、玉莲汲水、七星高照、板凳龙等民间舞蹈。
每种民间舞蹈均由概述、音乐、歌诀三部分组成。
“口诀”是中国民族传统中特别富于人民性的一种记录或记载动作方法、窍门、特点、要领的口头教材,往往是言简意深,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表达方式,通常在戏曲、武术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
“艺诀”是学舞蹈掌握民间舞风格特点的最好提示。
也就是说运用歌诀传播生产、生活技能是一种教育、传承的习俗。
陈宗善把这种形式运用于记载和概括于民间舞蹈的特征及要领,无疑是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和积累,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匠心的艺术成果。
陈宗善充分运用“艺诀”这种方法,把鄂东南民间舞蹈风格特点及掌握舞蹈的要领概括出来。
综观其一百首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构思精细,体例完整,语言通顺,而且内容实际,不是一般的“顺口溜”。
如口诀:“内八蒯脚双屈膝,哈腰仰脖双手提;一颠一簸微带颤,屁股扭摆步前移。
”短短四句,前两名恰到好处概括了舞蹈时的体态,后两句概括了动作的特点。
又如口诀:“击鼓一瞬间,感觉如触电,肩肘反拎弹,犹如拉弓箭。
”其明确提示了敏捷和富有弹性的动作和手臂的动作形态,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讲到腰部的运用,有如下口诀:“全身动作腰为轴,不会用腰身段丢;姿态延伸靠腰撑,左右拧身腰先扭。
”“力量从手找,活动靠脚跑;手脚不离腰,动作才协调。
”这几句口诀概括得恰如其分,是认识和掌握了规律的结果。
歌诀百首,构思完整,文字形象生动,它从民舞的分布、风格特点的总体特征、基本动作的共性特点;各舞种行当共性特点、具体动作特点,还有服饰道具特点都很注重保存其民俗特征。
鄂东民歌简介
鄂东民歌鄂东大地,素有“吴头楚尾”之称。
它北倚大别山脉,南依天堑长江,东吐鄱阳,西吞云梦,毗连皖、豫、赣三省,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誉之为“山水清远,土风厚善,文朴而不陋,尊德乐道,异于他邦”。
在漫长的历史风云变幻中,鄂东人民生生不息,以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财富。
民歌,就是盛开在这块神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鄂东民歌是鄂东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的口头诗歌创作,是他们理想和智慧的结晶。
鄂东民歌内容非常丰富,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风物人情、生产劳动、婚姻恋爱等都有真实的反映。
鄂东的传统民歌分为畈调、山歌、情歌、风俗歌、渔歌、劳动号子和新民歌等几大类,形式以七言、五言为主,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将村言俗语大量入歌,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鄂东民歌旋律优美。
多用商调式和徵调式,偏爱下行音阶式级进旋法,旋律舒缓抒情,曲调旖旎柔宛。
鄂东民歌具有浓厚的民俗性和包容性。
在传承历史、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民歌外, 民间还有大量的风俗歌:婚嫁喜事有《撒帐歌》,《哭嫁歌》,丧事有《哭丧歌》,端午节有《龙船调》,庆祝丰收有《打梆歌》,建房成功有《起梁歌》等,多为一唱众帮,曲调风格各异。
鄂东民歌也曾经辉煌。
舵手纤夫,击桨高唱,樵夫山姑,飞歌传情。
民歌伴随着人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民歌激励着人们的反抗和斗争。
鄂东民歌滋养了汉剧,楚剧,形成了黄梅戏。
土地革命时期,诞生于大别山区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成为不朽红色经典。
文革时期,鄂东民歌被当作“四旧”封杀,《三百六十调》等一批优秀的民歌被斥为“淫词小调”,遭到批判的民歌手噤若寒蝉,人们谈民歌而色变。
其后,随着影视的普及和流行歌曲的涌入,鄂东民歌迅速淡出人们的生活。
而今,能唱民歌的老人逐年减少,年青人不熟悉民歌,鄂东民歌濒临失传,传承和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传承鄂东民歌,新洲人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新洲县文化馆组织叶文芳、张友德、马柳春收集整理新洲民歌,历时三年,编辑了《新洲民间歌曲集》,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资料。
鄂南传统民歌引入地方高校传承模式研究
鄂南传统民歌引入地方高校传承模式研究作者:王伶俐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9期【摘要】目前,鄂南地区传统民歌正尝试着引入地方高校课堂,近年来,诸多高校音乐专业已经开始逐步利用这些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内容。
笔者试图将鄂南传统民歌的研究,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实践途径当中。
【关键词】鄂南;传统民歌;地方高校;传承模式咸宁地区又称鄂南,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
与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在广博的鄂南传统民歌资源十分丰富,独具特色。
音乐形式主要包括有号子(工程号子)、小调(吟唱调)、以及山歌(田秧山歌)[1]。
其中还包括有风俗歌中的坐夜歌、哭嫁歌、孝歌、斫柴歌、挖山鼓和打硪号子等。
近年来,国家大力投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抢救、传承与推广。
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自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歌曲,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和现代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传统音乐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考验。
在当前经济环境和传播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其生存形态和传播现状无疑都受到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的诞生和冲击,对以口头传播为主的传统民歌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形成了无法抗拒和逃避的挑战。
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作为鄂南地区的最高学府,结合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直致力于“融入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有着先天的地域优势和教育资源。
作为地方高校音乐学院的一名声乐艺术工作者,担负起对鄂南传统民歌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是责无旁贷的。
一、鄂南传统民歌引入地方高校的重要意义鄂南传统民歌的地域特色极强,深入了解鄂南的各种文化,从文化的大方向和大范畴认识鄂南传统民歌,利于鄂南传统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一,培养传承人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环节。
鄂南民歌是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活态的、流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它们的保存和传承需要“师傅带徒弟”“老师带学生”式的“口传身授”“言传身教”去实现。
《2024年鄂温克族风格创作歌曲演唱实践探究》范文
《鄂温克族风格创作歌曲演唱实践探究》篇一一、引言鄂温克族,是我国一个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北方大地,以草原和森林为家,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鄂温克族风格创作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旨在探究鄂温克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实践,以期为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音乐文化提供参考。
二、鄂温克族音乐文化特点鄂温克族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有力,表现出鄂温克族人民豪放、勇敢、坚韧的民族性格。
在音乐元素上,鄂温克族音乐善于运用自然声音、鸟鸣、风声等元素,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此外,鄂温克族音乐还具有丰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如呼麦、喉音等,使得其音乐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三、鄂温克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实践(一)嗓音训练鄂温克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需要特殊的嗓音训练。
演唱者需通过长期练习,掌握独特的发声技巧和音色控制,以表现出鄂温克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嗓音训练包括声带松弛训练、气息控制训练、共鸣训练等,使演唱者的嗓音更加纯净、富有表现力。
(二)呼吸技巧呼吸是演唱鄂温克族风格创作歌曲的关键。
演唱者需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以支持长时间的演唱和表现力。
呼吸技巧包括深呼吸、均匀呼吸、换气等,使得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呼吸节奏,为音乐表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节奏感与旋律感鄂温克族风格创作歌曲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演唱者需通过反复练习,熟悉并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以表现出鄂温克族音乐的独特韵味。
此外,演唱者还需注意与伴奏的配合,保持与伴奏的节奏和旋律一致。
(四)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演唱鄂温克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核心。
演唱者需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通过嗓音、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将歌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灵活运用嗓音技巧和表演手段,以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层次和深度。
鄂东蕲春县大公村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考察
鄂东蕲春县大公村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考察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与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地方音乐文化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广大的群众基础。
湖北省蕲春县大公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体裁的民间音乐,这些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体式古朴、声韵严谨、旋律优美。
本论文从民族音乐学、民俗学、社会人类学等方面着手,根据笔者实地考察以及平时所掌握的资料在哭嫁歌、山歌、采茶戏、锣鼓音乐四个体裁内容土进行介绍和分析她们的风格、民俗事项和社会功能等。
通过对大公村民间音乐现状的总体考察,使我们对农村现有的音乐文化有一个有深度的全面的了解。
研究大公村民间音乐现状不仅为了总结她的过去,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音乐的留存已成为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笔者在论文中分析了传统民间音乐变化的原因,探讨了大公村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传统音乐文化怎样在不失原有优秀因子的基础上创新,如何使传统音乐文化更广泛地被现代人接受,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鄂州民间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1)
民间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
根据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除国家规定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到教材总量的15%-20%。
地方和学校要结合自己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因此,将鄂州的民间音乐,引进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责任。
了一首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鄂州美》。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讨论:“你知道鄂州有哪些名胜古迹吗?你知道家乡的特产吗?你了解的家乡美吗”然后教师用甜美的歌声小结《鄂州美》并配上实景图。
“吴王古都铜镜之乡呀吙咿吙哟喂”学生瞪大了好奇的双眼,有学生禁不住问道:“鄂州有这么好听的民歌吗?”在了解了家乡的文化、感受了家乡独特的音乐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非常开心。
在音乐课中融入家乡的音乐,伴随着学生真实、丰富而新鲜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赖以成长和自我认同的乡土文化,不仅让学生看到、感受到自己家乡音乐独特的音乐特色和魅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音乐、热爱家乡的良好品德,为传承家乡的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鄂州民间器乐曲探微
鄂州民间器乐曲探微
邵文川
【期刊名称】《鄂州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12)1
【摘要】该文立足于长期"田野考察"的实践,对鄂州民间吹打乐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求源,并对其曲体结构、音乐特点、曲牌出处,以及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邵文川
【作者单位】鄂州市群众艺术馆,湖北,鄂州,4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8.763
【相关文献】
1.当代民族器乐曲中的江南民间音乐元素 [J], 卢盈盈
2.当下大曲遗存的个案研究--以《河北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为考察对象 [J],
3.音乐学本科专业大学生民族民间音乐收集与整理能力的培养——以民歌、民族器乐曲和民间歌舞音乐为例 [J], 杨秋仪
4.赣南民间器乐曲的艺术解析——以安远民间音乐《阴反阳》为例 [J], 杜华龙
5.赣南民间器乐曲的艺术解析--以安远民间音乐《阴反阳》为例 [J], 杜华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西南民歌演唱风格研究——以《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为例
鄂西南民歌演唱风格研究——以《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为例摘要:鄂西南民歌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是鄂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几首民歌,它们在旋律、节奏、韵律、演唱风格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针对这三首民歌的演唱风格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并探讨了其在地方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鄂西南民歌;《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演唱风格;音乐特色;文化传承。
1. 引言鄂西南民歌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西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这些民歌中,《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是最具代表性的几首,它们充分体现了鄂西南地区的地域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这些民歌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演唱风格、音乐特色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技巧。
本文主要就《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这三首民歌的演唱风格进行研究,探讨其音乐表现和文化传承的内涵。
2. 龙船调的演唱风格《龙船调》是鄂西南地区非常著名的一首民歌,它源于龙舟比赛的歌唱。
这首歌曲通过歌颂龙舟运动的精神,表现了鄂西南地区人民的勇气和团结精神。
在演唱方面,《龙船调》的节奏感很强,音高变化频繁,适合快节奏、激情饱满的演唱风格。
演唱时要抓住旋律的主旋律,注意掌握气息,让声音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演唱时要注意发音清晰、抑扬顿挫的表达,增加歌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3. 黄四姐的演唱风格《黄四姐》是一首表现女儿离家远嫁的民歌,也是鄂西南地区的一首著名民歌。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表现了女儿深情追忆家庭和亲人的离情,具有极强的感人力。
在演唱方面,演唱者要根据歌曲的主题和情感,选择适合的演唱风格,如慢板、抒情的方式表现黄四姐内心的感受。
演唱者要注意声音的柔和和低沉,让歌曲的效果更加感人。
鄂东南民间文化概说
鄂东南民间文化概说【内容提要】鄂东南地区在古代是吴楚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鄂东南即湖北省东南部,包括湖北省的武汉南部、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南部等五市辖区。
鄂东南民间文化指的是鄂东南地区民众创造的,存在于民间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
本文从鄂东南自然环境与居住习俗、鄂东南的文化传统及信仰习俗、鄂东南端午龙舟节俗特色,鄂东南青铜文化为其幡帜、鄂东南民歌的重要特色--长篇叙事民歌、道教文化传承有序等方面,介绍鄂东南民间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发端,以扬越文化为标志,以青铜文化为幡帜、吴楚文化交融的民间文化。
”【关键词】鄂东南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道教长篇叙事民歌鄂东南地区在古代是吴楚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一、鄂东南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一)鄂东南的自然环境鄂东南即湖北省东南部,包括湖北省的武汉南部、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南部等五市辖区。
鄂东南是一个地理概念,属于中国中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南岸(仅黄冈市处于长江北岸)。
鄂东南历来是鱼米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该区域是湖北省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黄冈地处鄂东南、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
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
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鄂州市,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长江南岸,为鄂东南地区重要工业基地,属武汉城市圈。
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
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形态都 基本类 同, 最具 特征的是 “ 腔” 拖 甩 和“ 腔” 主要唱腔为上下旬式或 四句结构 。 。 演唱长篇曲
目, 用基本唱腔或基本唱腔的变体 。
大冶高腔 渔鼓 。又称 四平调渔鼓 , 源于鄂东 它 南地 区的栽 田锣鼓 , 在大冶 、 鄂州 、 阳新 、 咸宁等地 流传近两百年。最早 的传统渔 鼓道情多为单挡 , 演
打 硪 号 子 ( 程 号 子 )演 唱 时 领 唱 歌 词 , 和 工 , 众
★ 本文为湖北黄石理 工学院2 o 年校级 重点科研立项课题 (7j A 阶段 性成果。 07 0y )
鄂东南 民歌 曲式结构分单 曲体 和联 曲体两类 ,
单 曲体中包含 三句半句式与 四句半句式 , 三旬半句 式, 是在 三句子结构 中穿插一个半句 , 四句半句式 ,
部分 。一个地区 、 群体或个人在艺术创作 中总有 自己经常不变 的形式和特性 , 这就是艺术风格 。不
同的社会 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 , 必然存在不 同的艺
术风格 。 对一个社会或地 区的艺术风格具体分析 的
重要环节是搜集具体例证。对鄂东南 民间音乐的研
究 正是 对 该 地 区艺 术 风 格 分析 的例 证 。
化, 文化是包含 知识 、 信仰 、 艺术 、 道德 、 律 、 法 风俗 以及 其他凡人类 因为社会 的成 员而获得 的能力及 习惯 。艺术是人类运用想象力以象征手法表达思想
和发 泄 感 情 的 产 物 , 人 类 文 化 中最 具 有 感 染 力 的 是
一
者歌唱 , 鼓为歌 唱者伴奏 , 鼓师击 一面鼓领唱称单 鼓, 两位鼓师各 自击鼓领 唱称 双鼓 , 鼓师击鼓统 一
歌 唱 速 度 , 挥 歌 者 “ 板 ”“ 腔 ”并 掌握 劳 动 的 指 转 、转 ,
强度与进度。在鄂东南 , 歌手们称联曲中的一支歌 为一支号 ,三支号至二十一支号构成一个套 曲, 从 而使得板腔联 曲体成为薅草锣鼓 的曲式结构。它的
词 体 句 法 以七 言 四句 和七 言五 句 为 主 , 词 中穿 插 在
东 南 民间音 乐 的文 化 特征 。
一
唱者用真声歌唱 , 音域通 常在一个八度 内。以上下
句与四句式的单 曲体曲式结构为主。
斫柴 歌( 田秧 山歌 )流 传于鄂东南通 城县 , , 鼓 师击鼓 , 歌师带领农 民在上 山斫柴 时演唱 , 多以叙 述生活和爱情为歌唱 内容 。用平腔和真声演唱 , 音 调细腻 、 平稳 , 旋律优美 , 能体 现田秧 山歌 的艺术风
●
虢 一
●巫东攀
[ 要] 摘 文章不仅 对鄂东南民间音乐作总体归纳、 概论其全貌, 还从文化人 类学、 地理 学的角度 , 以横向与纵向相
结合 的方 式 来 总 结鄂 东南 民 间音 乐的 文 化特 征 。 析 文 化人 类 学 中鄂 东 南 民 间音 乐 包含 的 民间歌 曲 、 分 民 间舞 蹈 音 乐 、 唱 音 乐、 曲 音 乐 、 间 器 乐 五部 分 , 理 学文 化 圈理 论 , 说 戏 民 地 民歌 文 化 圈 中 民歌 的 流 变及 地
比较 固 定 , 间 多 变 化 。 一 般 用 甩 腔 开 始 , 腔 结 中 拖
从体 裁上鄂东 南 民间歌 曲分为号子 ( 工程号 子 )山歌( 、 田秧山歌 )小调 ( 、 吟唱调 ) 三类 。鄂东南
地区 民歌歌种 主要有打硪号子 、 山鼓 ( 挖 含挖地鼓 、
打单鼓 、 田锣鼓 等 )斫柴歌 , 栽 、 以及 风俗歌 中的孝 歌、 坐夜歌等。
( ) 间歌 曲 一 民
哭、 对唱形式 。哭嫁歌的调腔 , 来源当地传统音调与
方言的结合 , 两人相对哭 唱时产生一种节奏较 自由 的二声部复 调织体 。它 的歌词具有长诗 结构的特 点, 文学性较强 。 丧歌 ( 风俗 活动中的吟唱调 )因歌 唱一整夜 又 , 称坐夜歌 。多为歌师在灵堂里演唱 , 用锣鼓 、 唢呐伴 奏。祭仪程序和所唱 曲调有特定程式 , 开头 和结尾
衬 字或号头 , 形成薅草锣鼓 的重要特 点 : 多样 的穿
插句式结构。
婚嫁歌( 风俗活动 中的吟 唱调 )是流传于 阳新 , 县的抒情歌 ,采用 出嫁姑娘 与母亲及 陪嫁 家人对
鄂东南 民间音乐 由鄂东南 民间歌 曲、 民间舞蹈 音乐 、 说唱音乐 、 曲音乐 、 戏 民问器乐 五部分构成 。
唱 者 左 手 怀 抱渔 鼓 筒 兼 执 云板 或 竹 简 , 手 四指 交 右
在四句子结构 中穿插一个半句 , 而鄂东南穿号头句
式属联曲体 , 由多 曲联缀而成 , 主词七言 四句 , 是 由 号头“ 日出高” 唷火罗嘿呀” 与“ 来穿插 , 田秧 山歌 如 薅草锣鼓 。 该地区腔调旋律 以[ ] 61 ] 561 和[ 2 为骨 干音 的旋律进行 , 该地 区各 歌种 、 在 各调式 的 民歌 中起着 主导作用 。该地区 民歌 以徵调式最为普遍 ,
的理论归 纳 , 属单一 集 中性研究 , 而此文不仅是对 鄂东南各 种民间音乐体裁的专题论述 , 还将鄂东南 民间音乐 所包含 的五种 类型音乐作 综合性理论研 究, 从鄂东南 民间音乐本体 的研 究基 础上 归纳其特 征、 概论其全貌 , 更重要 的是从文化人类学 、 文化地 理学 的角度 , 以纵 向与横 向相结合的方式来总结鄂
貌 。 曲式 结 构 多 为具 有 套 曲性 质 的穿 号子 形 式 。
、
文 化 人 类 学视 野 中 的鄂 东 南 民 间音 乐
一
薅 草锣鼓 ( 田秧 山歌 )在 山野劳作 时演唱 , , 为
领众 和 的演 唱形 式 。领 唱歌 师 击 鼓带 领 其 他 劳动
人 类 学 研 究 人 类 及 其 在 各 种 发 展 程 度 中 的 文
理学文化 圈在民族音乐学中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文化人类学 ; 文化地理学 ; 鄂东南民间音乐
前人对鄂东南 民间音乐的研究 , 都是对其某一
个类别或某种音 乐体裁 , 乐种 、 如 曲种 作 不 同 程 度
衬词或衬句 ,并随音乐节奏劳动。其 曲调 高亢 、 豪
放 , 拍 规 整 , 奏 鲜 明 , 有 号 子 的典 型 特 征 。歌 节 节 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