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与SBU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海尔正在推进的SBU,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与争议。SBU是strategy business unit的缩写,即战略事业单位。简单说:不仅每个事业部,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集团总的战略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而每一位员工的策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

一、海尔的思路

1998年,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海尔内部市场链的说法,开启了海尔内部又一轮的管理革命。2001年起,海尔革命进入“全员参与市场链并成为创新的SBU”的变革第二阶段,即以扁平化、信息化、网络化为原则,以定单为中心,实行全员市场链工资。

在张瑞敏和海尔的战略目标中,国际化的海尔要不断突破发展的阶段性极限,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点,就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外部市场的一切变化。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人人都变成企业有价值的资产,人人都成为创新的资源,而要让员工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不是靠控制员工的行为,而是要靠为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而这种空间的实现,靠的就是这种机制——SBU。SBU不是一种管理模式。SBU是一种机制,是一种海尔在五年探索性的再造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机制。海尔之所以倾力营造这种机制,源于张瑞敏对信息时代企业的鲜明认知。

张瑞敏认为:信息化时代,企业只有靠个性化,只有将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大批量定制才能取胜,只有迅速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才能取胜。那么如何实现大批量定制?又如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化的特征是瞬息万变,企业因此也要有瞬息万变的决策,而企业这种决策的基础,只能是将每一个员工作为一个单元、作为一个主体。而只有这样,才不仅会实现正确地做事,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做正确的事——企业经营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市场的要求。而达到了这个目标,人人都会成为资源。

二、SBU释义

海尔欲通过管理革命“玩转”国企机制的定律。每个员工都是一个公司,因为既要有大企业的规模,又要有小企业的快速反应,因此必须把大企业的航母变成无数个可以拆分的单独作战的主体,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各自为战。所以,就要把每个员工都变成一个“策略事业单位”。例如,海尔会把所有职能部门取消,将来秘书岗位也取消,他为谁服务,谁就给他发工资。现在海尔董事局四个领导、四个副总裁,只有两个公用秘书,没有专职秘书。

“SBU”必须由四个因素构成:第一,明确的目标;第二,企业提供的平台与资源;第三,工作流程;第四,分配关系,即每个人的收入与其成果挂钩,而每个人的成果又服务于企业的成果。

海尔已经在一些重要岗位进行SBU试点,生产人员、开发人员、物流人员都抓了一个样板,“现在样板都做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推广,至于推广要花一年还是两年,这还很难说。

国内很多企业都只关心“怎么分”,而忘记了“分什么”。海尔首先要把“分什么”做大做强。据悉,现时海尔对中高层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年薪加上期权,期权制度从三四年前开始,而SBU全面实施的一天,海尔的激励机制会更到位。

三、外界质疑

海尔SBU管理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做得好,企业既能享受模拟市场交易带来的高劳动效率,又能保证整个价值链战略方向的一致性,不会失去领导与控制的权力。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此举也受到了许多质疑:

1、乌托邦误区?

SBU是目标管理的基础单位,其所拥有的权限,或者说可动用的资源虽然是确定的和有限的,但是如何配置和运用,却是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是说这样的单位在给定的权限或资源的基础上有创新的空间,或者说有提高效率(投入产出比)的潜力。

从理论上说,这种单位甚至可以细化到每个员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早在20世纪70

年代就提出过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企业,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可用资源和追求目标,都希望实现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但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可控的目标管理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分层的。如果一律细化到个人,有可能陷入到计算机乌托邦的误区。

2、市场交易成本?

变成SBU后,内部协调压力加大,管理难度上升。根据经济学理论,企业为了节省市场交易费用,不得不牺牲一定的行政管理费用。海尔SBU后,行政管理费用仍在,同时因为实行模拟市场化营运,市场交易费用还上升了(不一定是货币化的费用,也包括员工之间做交易时的协调成本等)。当然海尔的工作效率与产出也可能上升了,扣除费用后,SBU改革不一定没有净收益。

3、绩效目标确定?

有些岗位的绩效目标不好确定,灵活性也可能不够,是否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不可控制的客观因素造成对绩效的影响,员工也得承担责任,有时显得僵化,容易损伤员工积极性,而且可能超过员工承受能力。比如,假使年初定了钢板价格,后来市价大涨,员工SBU用尽办法也可能无法抵消涨价带来的损失。非标杆部门与员工,员工素质与积极性可能不足,公司对他们的支持可能不够。有些岗位不容易进行市场量化。

4、市场手段运行?

员工以市场手段来利用和调动公司资源,理论上可行,实践中难度较大。公司内部的权力壁垒和利益壁垒无论如何也会存在。如果没有把SBU协议拟定好或设定一定的弹性,如果相关同事及领导素质不够高而且利益冲突足够大,普通员工(非标杆员工受关注较少,得到支援也较少)如何可能调动公司内部资源?你敢索赔么?领导终归还是你的领导,海尔SBU 之后,上下级关系仍然存在。

5、员工资助招聘?

员工招聘自己的助手,面向社会承揽与公司工作无关的业务,可能会面对以下冲突:公司内本职工作与公司外其它客户业务的冲突(因为客户许下的利益可能高过公司分配的利益);SBU所聘助手与公司人力资源体系、企业文化等的冲突。

6、员工就业偏好?

变成SBU后,员工面临“压力与动力双管齐下”,纵然收入可能增加,员工总福利也不一定会增加(操心的事多了、风险大了、人际关系更复杂了等)。愿意加入大公司工作的多数员工,其就业偏好很可能不是SBU。

归结起来,对海尔SBU的疑问主要集中在“内部协调成本与行政管理费用”,SBU对企业管理水平要求很高,它带来的收益能否超过它带来的内部协调成本与行政管理费用?

四、借鉴性

SBU是否能够推而广之呢?企业学习SBU要突破如下的几个难关:

1、内部市场模拟

“千斤指标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这句话大概还有很多人记得,当年邯钢通过内部市场模拟打破企业内部与市场隔离起来的高墙,其成功经验被总结为邯钢经验。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企业谈论邯钢经验了,但如果邯钢经验学不会,用不了,学海尔的SBU恐怕也无从谈起。

2、流程重组和信息化

海尔的内部市场链之所以比邯钢的内部市场模拟更高一筹,在于海尔用几年的时间推行业务流程重组,通过不断的信息化升级来加工市场链。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持,每个员工不可能拿到决策所需要的各项数据,更不可能算得出一张SBU经营表。可以说,海尔的整个革命是建立在信息系统的平台上的。

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信息化程度很差,流程化管理程度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深入地实施SBU基本不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