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早出论”所据文献指谬-再论老子即太史儋

合集下载

从司马迁推解老子之五.太史儋

从司马迁推解老子之五.太史儋

从司马迁推解老子之五.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公元前350年(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但是(而)秦国正史(史)的记载(记)是公元前374年,是年周太史儋前去秦国见秦献公(周太史儋见秦献公),告称¨¨¨霸王者出现了。

有人说(或曰)太史儋进献了周室藏书的官版启蒙书(儋即老子),也有人说没有(或曰非也),没有人知道这笔帐是怎么算的(世莫知其然否)。

----1. 本段记录周室官版启蒙书15篇的流向,书跑到秦国去了(下场就是被李斯或项羽烧毁,不得传世)。

2. 儋即老子:要记得,太史儋是人名,老子是书名,这句话不能翻译成太史儋(人)就是老子本尊(人),要理解成太史儋带着东周守藏室的藏书官版启蒙书去见秦献公,目的是献宝啦。

3. 霸王者出焉:每个人都把“者”去掉,翻译成“霸王出现了”,所以时间老是对不上。

既然开篇第一关是“老子者(写老子这本书的作者)楚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这里就应该翻译成“霸王者(辅佐霸王的人才,或者是记载霸王修炼术的秘笈)出焉(已经来到秦献公您的面前啦)”,就是毛遂自荐而已,怎么看也不像是在推荐法家商鞅,难怪司马迁懒得深究了。

司马迁借太史儋说历史1. 首先要确定一件事,司马迁认为“秦灭周”的条件是周朝、西周国、东周国全都灭亡,“周既不祀”才算周亡,时间是前249年。

《史记·周本纪》:周君王赧卒(前256年),周民遂东亡。

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

后七岁(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西)周。

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2. 《史记·老子列传》有关太史儋的一段话,考倒很多人。

但是,好好推理的话,其实也不难。

历史古代名人老子人物介绍介绍PPT

历史古代名人老子人物介绍介绍PPT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四部分
相关资料
04 相关资料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 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 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司马老佐主动请 缨,宋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 马去收复彭城。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 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 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鱼石、鱼府 在城上督战时,心生一计让部下放暗箭,射杀 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人 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 成军,四散逃窜。
籍贯考据
据专家考证,老子的籍贯在鹿邑,具有 确凿的证据支持。司马迁《史记》卷六 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01 人物生平
老子出关
老子出关之事记载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 非列传》,文曰:“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 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意思是老子研修道德学问,他的 学说以自行隐匿不追求名声为宗旨。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老子(约前570-约前470)其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 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 老莱子、太史儋,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
03 历史成就
儒家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理清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也就基本上把握了 老子对儒家的主要影响。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主要包 括以下几点:第一,在社会地位方面,提高了孔子的学术威望。第 二,在哲学思想上,孔子继承了“道”这一概念。第三,在政治思 想上,主张“无为而治”,推崇类似于“小国寡民”的社会。第四, 在礼学方面,增长了不少知识。第五,在个人处世方面,孔子也主 张谦退柔和。第六,孔子在老子“守中”的思想基础之上,提出 “中庸”主张。第七,孔子也具有浓厚的隐逸思想。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尘悲心的博文今天 21:13《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老子(约公元前600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简短介绍

《老子》的简短介绍

《老子》的简短介绍1.《老子》的简短介绍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老子道德经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编辑本段]老子哲学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太极阴阳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什么叫道德经《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认为:“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的哲学思想所缺少的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而道教却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

老子简介学习总结

老子简介学习总结

老子简介学习总结老子简介(一):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国苦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简介(二):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楚国苦县。

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简介(三):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简介(四):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生活时代在春秋后期,与孔丘同时而略早,曾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王室图籍。

孔子到周,曾向他问礼。

老子见周衰,即离去,莫知其所终。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又一说老子即老莱子。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是关于老子身世最权威和详尽的资料,可是也仅有几百字,并且老子的姓名、年龄不定,生卒年月无存。

老子简介(五):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71年——前471年之间。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的⼗⼤经典哲理名⾔《⽼⼦》的⼗⼤经典哲理名⾔ ⽼⼦(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

⼀说即⽼聃,姓李名⽿,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东)厉乡曲仁⾥⼈,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

⼀说⽼⼦即太史儋,或⽼莱⼦。

《⽼⼦》⼀书是否为⽼⼦所作,历来有争论。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三,三⽣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常⾃然”,因⽽“⼈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道”为客观⾃然规律,同时⼜具有“独⽴不改,周⾏⽽不殆”的永恒意义。

《⽼⼦》书中包括⼤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之统⼀,“有、⽆相⽣”,⽽“⽆”为基础,“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之道则不然,损不⾜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为表显⼀为裹藏之别⽽已。

⽽道家在理论能⼒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的泉源。

以下⼗句话正是《⽼⼦》的精髓所在。

《⽼⼦》的⼗⼤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然。

⽼⼦⽈:⼤功告成,诸事办妥,⽼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强制的感觉,是⼈们的本性使然。

⼈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化习俗求⽣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然⽽然。

这也就是⼈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一、问题的提出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有关老子的文献资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这篇传记只有几百字,但竟记载了四位与《老子》有关的人物,即老聃、李耳、老莱子、太史儋。

这四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个才是《老子》的真正作者?司马迁也无法明辨,只好用“或曰”这样的词语来诸说并存。

这说明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老子》及其作者已经弄不清了。

不过,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还是明显倾向于《老子》的作者为老聃,并肯定老子为隐君子。

后代学者为了理清老子其人其书,用了很多心思。

北魏崔浩曾经怀疑“五千言非老子所作”。

到了宋代,在怀疑辨伪的风潮下,有人开始怀疑老子其人。

陈师道怀疑老子时代在“关、杨之后,墨、荀之间乎”;叶适认为:“孔子赞其为龙,则是为黄老学者,借孔子以重其师之辞也。

”“然则教孔子者必非著书之老子,而为此书者必非礼家所谓老聃;妄人讹而合之尔。

”黄震则认为:“《老子》之书,必隐士嫉乱世而思无事者为之。

异端之士私相推尊,过为诬诞。

”清代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序》和汪中《述学?补遗?老子考异》主张太史儋就是老子。

崔述虽认为老聃生活在春秋末年,但“《道德经》五千言,其文亦似战国诸子,与《论语》、《春秋传》之文绝不类”,“要必杨朱之徒所伪托”。

康有为在《桂学答问》里说:“各子书虽《老子》、《管子》,亦皆战国书,在孔子后,皆孔子后学。

” [1] ( P2-26)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疑古思潮的兴起,《老子》的作者问题又为学术界所关注。

1919 年,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肯定传统的说法:老子早于孔子,约生活于春秋末期;《老子》即为老子所作。

1922年11月,梁启超著《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提出六条证据:其一,老子的八代孙与孔子的十三代孙不可能同时;其二,孔、墨、孟为何没有提及老子;其三,《礼记? 曾子问》所载老子的谈礼与《老子》相反;其四,《史记》史料多来源于《庄子》,而《庄子》寓言十九,不足为信;其五,从思想体系上看,《老子》中的话太激烈、太自由,不像春秋时人言论;其六,从语言上看,《老子》书中的“王侯”、“侯王”、“王公”、“万乘之君”、“取天下”、“仁义”等字样,不像春秋时所有;“偏将军”、“上将军”是战国时的官名,春秋时是没有的[2] (P305-307)。

西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大约在征和二年(前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序文,也是作者的自传,编排在全书最后。

原文:太史公自序西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王弼《老子指略》原译文(建议收藏,细细品读

王弼《老子指略》原译文(建议收藏,细细品读

王弼《老子指略》原译文(建议收藏,细细品读《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裴松之注引何劭《王弼传》曰:'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著道略论。

'揣摩其意,'指略'一语意在言事,而非所作书名,所作书乃名为道略论者。

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三国志》便作:'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著《道略论》。

'而楼宇烈先生《王弼集校释》则作:'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著《道略论》。

'盖以《指略》与《道略论》皆为书名。

王弼所著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高似孙《子略》均题为《老子指例略》,郑樵《通志》题为《老子指略例》,或二卷,或一卷。

惟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册府元龟》作《老子指略》,《玉海》作《老子说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老子略论》,晁氏且曰'凡十有八章'。

其书自宋以后佚失。

然《道藏·正乙部》有《老子微旨例略》一卷,》之《明本》篇者也。

又自司马谈、王弼文出,学者可谓生一种'要指'、'指略'之学,实亦学术隆降之一大关键。

准此,王弼此文之重要已不待言。

今加董理,以就教于学人。

此文据中华书局1980年版楼宇烈先生《王弼集校释》整理,原文为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标点分段亦加调整。

本文是由潇雨整理排录的。

正文.王弼《老子指略》译文(根据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原文】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指道)。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主)也。

不温不凉,不宫不商(楼宇烈:不温不凉,不宫不商,意为道不是某一种具体事物,没有任何具体之属性,因此也没有任何局限性。

);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

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楼宇烈注:“呈”通“程”,说文:“品也。

《艾子杂说》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艾子杂说》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艾子杂说》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艾子杂说》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艾子杂说》,传宋苏轼撰。

共三十九则,据明《顾氏文房小说》本全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艾子杂说》文言文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凿钟《艾子杂说》齐有二老臣,皆累朝宿儒大老,社稷倚重,一曰冢相,凡国之重事乃关预焉。

一日,齐王下令迁都,有一宝钟,重五千斤,计人力须五百人可扛。

时齐无人,有司计无所出,乃白亚相,久亦无语,徐曰:“嘻,此事亚相何不能了也了!”于是令有司曰:“一钟之重,五百人可扛,今思均凿作五百段,用一人五百日扛之。

”有司欣然从命。

艾子适见之,乃曰:“冢宰奇画,人固不及;只是搬到彼,莫却费锢鏴也无?!”【译文】齐国有两个老臣,都是几朝的深得儒学精髓的重臣,国家政权所倚重的人,一位是宰相,(还有副宰相)凡是国家大事都要关心和干预。

一天,齐王下令迁都,有一口宝钟,重五千斤,估计必须有五百人的人力才可以扛得动。

当时齐国人手不够,有司无计可施,就报告副宰相,副宰相很久没说话,(宰相)慢慢地说:“唉,这事副宰相怎么不能解决啊!”于是命令有司道:“一口钟的重量,五百人可以扛,我想将它平均凿成无百块,用一个人分五百天扛吗。

”有司欣然从命。

艾子正好遇见这事,便感叹道:“宰相高妙的筹划,人们都不能及;只是等搬到了那,莫非还要再焊接起来不成?!”简介苏轼(著)《艾子杂说》,传宋苏轼撰。

共三十九则,据明《顾氏文房小说》本全录。

《艾子杂说》与一般的笑话集或寓言集不同,集中既有寓言,也有幽默。

不过,寓言也好,幽默也好,都属“借古讽今”之作。

【文献通考】《艾子》一卷:陈氏曰:相传为东坡作,未必然也。

【曾慥类说】《艾子》:公孙龙、魏牟生于列御寇之后,其事乃见于列子之书,说者谓列子弟子以其义无垂统而有所发问,故类而附之,无嫌也。

艾子事齐宣王,而书之所载亦多后世之事,岂为艾子之学者务广其道,凡论不诡于统叙者,皆存而不去耶?览之者以意逆志,则艾子之学可明,姑置其时之后先可也。

《老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老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老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老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著作,后来的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一、老子简介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

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

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

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

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1、解题出自《老子》第一章。

可视为整部著作的导语。

如同现在的理论著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

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

老子的资料

老子的资料

老子的资料篇一:老子的资料老子的资料老子,姓李名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自汉朝起,人们把老子的思想发展为道教,老子本人也被尊为道教的始祖。

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篇二:老子和孔子的资料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老子:李耳,春秋·楚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他从来不满足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不断地搜寻资料,扩大视野,增广见识。

山东嘉祥武氏词中的“孔子见老子”画象(该石现存于洛宁汉碑馆)对这次历史性会晤有生动的描绘。

《老子本义》清·魏源(卷上)

《老子本义》清·魏源(卷上)

《老子本义》清·魏源(卷上)论老子一文景曹参之学。

岂深于嵇阮王何乎。

而西汉西晋燕越焉。

则晋人以庄为老。

而汉人以老为老也。

岂独庄然。

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

老子不复生。

谁定之。

彼皆执其一言而阂诸五千言者也。

取予翕辟。

何与无为清静。

刍狗万物。

何与慈救慈卫。

元牝久视。

何与后身外身。

泥其一而诬其全。

则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

夫不得言之宗。

事之君。

而徒寻声逐景于其末。

岂易知易行。

而卒莫之知且行。

以至于今泯泯也。

老子曰。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非不知有无之不可离。

然以有之为利。

天下知之。

而无之为用。

天下不知。

故恒托指于无名。

藏用于不见。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之道。

必自无欲始也。

诸子不能无欲。

而第慕其无为。

于是阴静坚忍。

适以深其机而济其欲。

庄周无欲矣。

而不知其用之柔也。

列子致柔矣。

而不知无之不离乎有也。

故庄列离用以为体。

而体非其体。

申韩鬼谷范蠡离体以为用。

而用非其用。

则盍返其本矣。

本何也。

即所谓宗与君也。

于万物为母。

于人为婴儿。

于天下为百谷王。

于世为太古。

于用为雌为下为玄。

故如盖公黄石之徒。

敛之一身而徼妙浑然。

则在我之身已羲皇矣。

即推之世而去甚去奢。

化嬴秦酷烈为文景刑措。

亦不啻后世羲皇矣。

岂若刑名清谈长生之小用而小弊。

大用而大弊邪。

吾人视婴乃如昨日也。

万物之于母无一日离也。

百谷于其王未尝一日离也。

动极必静。

上极必下。

曜极必晦。

诚如此则无一物不归其本。

无一日不有太古也。

求吾本心于五千言而得。

求五千言于吾本心而无不得。

百变不离宗。

又安事支离求之乎。

反本则无欲。

无欲则致柔。

故无为而无不为。

以是读太古书。

庶几哉。

庶几哉。

二老子道太古道。

书太古书也。

曷征乎。

征诸柱下史也。

国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故左史在楚。

能读坟索。

尼山适周。

亦问老聃。

今考老子书谷神不死章。

列子引为皇帝书。

而或以五千言皆容成氏书。

至经中称古之所谓。

称建言有之。

称圣人云。

称用兵有言。

故班固谓道家出古史官。

庄周亦谓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3 -①宋代对老子问题的考辨,拙文《宋代疑经思潮影响下的老子考辨述论》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见《安顺学院学报》2015年第一期。

收稿日期:2015-06-03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3QN026)作者简介:冉魏华(1982-),男(土家族),贵州德江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朝阳(1968-),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老子早出论”所据文献指谬[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8.033冉魏华,李朝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贵州 都匀 558000)摘要:老子早出论者所凭借的文献依据均不能证明老聃即老子。

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不能成为《老子》早出的论据,恰好可以证明其与同时出土的其他十五种文献的产生时代大致相同,即战国中期。

考诸史实,《老子》的作者是战国中期比孟子稍早的太史儋。

关键词:老子早出论;《老子》及老子;战国中期;太史儋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8-0163-06——再论老子即太史儋一、学界对老子问题的纠结与混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最早记录了老子事迹,该传记录了老聃、老莱子、太史儋三个人,该传中的老莱子与《老子》书作者无涉。

问题的关键是太史公在该传中连续说“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说明他对老子到底是老聃还是太史儋未敢定论,疑以传疑。

司马迁的说法引起了后人极大的争议。

但从太史公的行文语气以及后文又云“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来看,司马迁还是倾向于老聃即老子之说。

加之《庄子》《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明确提到孔子师事老聃,因此老子即老聃的说法长时间内未引起学者的怀疑。

最早否定老聃为老子,认为太史儋即老子的说法当属三国时的孟康。

《汉书·郊祀志》:“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太史儋謂老子也”,颜氏自注:“此亦周之太史名,非必老聃。

老聃非秦獻公時”[1]。

孟康的注解已佚,仅可从《汉书注》《一切经音义》诸书所引得以管窥,因此其谓太史儋即老子的理由不得而知。

北魏崔浩“性不好《老》《庄》之书”,“每读不过数十行,辄弃之,曰:‘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2]。

唐宋时期,韩愈、叶适、陈师道、黄震、罗璧等学者均就老子是否老聃展开论说①,清代毕沅、汪中、崔述等学者均曾怀疑老聃著《老子》书之说。

1919年,胡适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该书将老子置于孔子之前。

梁启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于1922年发表《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一文,文中说:“《老子》这部书,或者身份很晚,到底在庄周前或在其后,还有商量余地”[3]。

该文在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张煦、唐兰、高亨、张岱年、黄方刚、冯友兰、罗根泽、顾颉刚、孙次舟、张寿林、钱穆、张荫麟、谭戒甫、马叙伦、熊伟、郭沫若、张福庆等学者均参与到这一论争中来,一时蔚为大观。

新中国成立后,2015年第8期(总第242期)GUANGXI SOCIAL SCIENCESNo.8.2015(Cumulatively,No.242)- 164 -针对该问题的讨论似乎暂时沉寂了许多,但相关历史、哲学史、文学史著作在本问题上仍然莫衷一是,没有达成共识。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共包含16篇先秦文献,其中包括《老子》《太一生水》2篇道家典籍和14篇儒家典籍。

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传世以及《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外,其余均为遗佚了两千多年的先秦典籍。

郭店楚简《老子》出土后,“老子早出论”者纷纷撰文,如说“《老子》竹简抄本从郭店楚墓中破土而出,则为打破《老子》晚出说之最具说服力的实证”[4]。

“从帛书本到简本《老子》的出土,已经把‘晚出论’的立论基础都抽去了”,断定“本世纪初以来的关于《老子》成书年代及其真伪问题的聚讼,基本已经是尘埃落定,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那就是传统的说法大致是正确的,而‘晚出论’的观点则不能成立”[5]了。

郭店楚简的出土给“老子早出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但近年来出版的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著作在老子问题上依然各执一词,兹举几例,可见一斑:第一,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将道家置于儒家之后,在介绍道家时先交代杨朱,说杨朱“约与墨子同时”,后交代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有《道德经》五千言传世,至战国时成书”[6]。

第二,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认为老子即老聃,将老子及《道德经》放在孔子和《论语》之前,但又根据郭沫若的说法,认为《道德经》可能是楚人环渊所作[7]。

第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则将《老子》与李耳放在第八章,位于孔子(第四章)、墨子(第五章)、孟子(第六章)、杨朱之后(第七章)[8]。

第四,张明、于井尧《中国文学史》将《老子》置于《论语》之前,并云:“近年来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尤其是1993年湖北郭店战国中期楚墓中竹书《老子》的发现,已可以肯定此书当产生于春秋末年并早于《论语》”[9]。

笔者认为老子早出论者所依靠的文献依据均不能证明老聃即老子,老子早于孔子,遂不揣鄙陋,结合史籍文献逐条辩驳老子早出论者所持证据,考证老子是与孟子大约同时而稍早的太史儋。

二、“老子早出论”所据文献指谬老子早出论者认为老子是与孔子同时而稍长的老聃,依据的文献主要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论语》《庄子》《说苑》《礼记·曾子问》《太平御览》等。

笔者认为这些文献均不能证明老聃即老子,下面进行具体探讨。

其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一段与本传语境不合。

首先,该传为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子四人的合传,司马迁在记录庄、申、韩三子生平及学术传承之时,都是直述其事,但在记述老子籍贯、姓名及职守后插入孔子问礼,再交代老子之学“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与文势不合。

其次,“孔子问礼”一段与今本《庄子》《说苑》中的故事颇为相似,“大抵率寓言也”,不足为据。

再次,“自隐无名为务”、“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老子岂会说出“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望,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之类的话?我们将其与《孔子世家》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其中的蹊跷: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南宫敬叔与孔子适周见老子一事,清人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一已辨其妄,认为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僖子刚死,其子南宫敬叔在衰绖中,且年仅13岁,不应也不可能随孔子适周。

我们姑且不谈这一问题,单是《孔子世家》中老子的谦逊宽容与《老子韩非列传》中老聃的张狂傲慢判若两人,就不免让人生疑。

今本老子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在郭店楚简中写作“绝智弃辩”、“绝伪弃诈”,可见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并未出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的局面。

结合《仲尼弟子列传》《礼记·曾子问》等文献,孔子问礼于老聃可能实有其事,但老聃与《老子》的作者绝非一人,老子本传中老聃训斥孔子之言很可能是庄子等道家后学诋毁孔子而杜撰出来的,流传甚久,目为共识,被司马迁误写入本传中。

其二,陈鼓应先生一直坚持“老子早出论”,他认为《庄子》中有16条提到老子,其中有8条记述了孔子与老子之间关系。

陈先生举《庄子》《天地》《天道》《天运》《知北游》等篇为例,认为孔子向老子问礼、讲道,并引用徐复观的观点:《庄子》的寓言部分,“除完全架空的人物以外,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则从无紊乱”[10]。

但仔细考察陈先生所引篇目,全部见于《庄子》外篇,且篇中都只说“孔子往见老聃”、“南之沛见老聃”、“夫子问于老聃 ”等。

陈先生先入为主地认定老聃即《老子》书的作者,便将孔子问礼的老聃与《老子》书的作者老子等同一人,从而为老子早出提供证据,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如前所述,今本中“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在郭店楚简中写作“绝智弃辩”、“绝伪弃诈”,说明原初《老子》并不反对仁义。

与此相似的是,《庄子》内篇中对孔子的态度较为温和,而外、杂篇则屡有讥刺孔子之言。

王葆玹据《庄子·胠箧》中“十二世有齐国”一句,考证《庄子》外、杂篇作于齐襄王五年至末年之间(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65年)[11]。

陈鼓应所列的证据全部出自《庄子》外篇,处于杂篇的《寓言》开篇即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司马迁认为《庄子》书“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因而陈鼓应所引的上述篇章不过是借寓言、重言以表达庄学主张而已,不能作为老子早于孔子的证据。

其三,老子早出论者常据《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认为“老”指老聃,“彭”指彭祖,从而证明孔子曾提及老子。

其实,“老彭”绝非老聃、彭祖,证据有三:第一,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云:“老彭,殷贤大夫,好述古事。

我若老彭,但述之耳”[12]。

朱熹《论语集注》云:“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

”[13]均认为老彭是一个人。

第二,即使老彭指老聃、彭祖,老聃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毫无干系,因为舍此之外,我们找不到任何老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证据。

第三,孔子明言“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应指与孔子非常熟悉的人,所以杨伯峻云:“其人一定和孔子相当亲密,未必是古人”[14]。

老子早出论者先入为主地认定老聃即《老子》书的作者,又引本身就颇具争议的“老彭即老聃、彭祖”一说为据,证明老子早于孔子,没有说服力。

其四,《论语·宪问》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早出论者认为“以德报怨”出自今本《老子》第六十三章,因此“这一条是《论语》记载孔子曾引用《老子》话的铁证”[15]。

笔者认为,我们姑且不论到底谁先谁后,单是其论证方法就明显有误:首先,《论语》《老子》中均有引用前人话语者,如本条中《论语》即以“或曰”发端,说明“以德报怨”当时已较流行。

《老子》书中也常见引用古语的情况,如“曲则全,枉则直……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三十二章)。

卢育三《老子释义》云:“以上‘曲则全’等六句为古成语”[16]。

因此我们不能排除《论语》《老子》都引用某一流行语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