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7.19、古诗二首教案1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版
4.以“我心中的古诗”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
5.家长协助孩子选取一首喜欢的古诗,进行家庭诗词朗诵活动,录制视频,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结合课堂所学,与家长探讨古诗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一份亲子对话记录,字数不限。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知识巩固和拓展。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背诵《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义,了解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3.学会通过阅读、分析和感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感悟古诗的意境和哲理,尤其是《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中所蕴含的自然美和人生哲理。
2.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格式,能够准确地背诵和默写两首古诗。
3.分析和解读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将古诗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背诵并默写《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要求字迹工整、准确无误。
2.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3.查找有关王之涣和李白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以及在他们作品中表现出的文学特点,整理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介绍性文章。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通过对比两首古诗的韵律和格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提高他们的背诵和默写能力。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二首》。

主要内容包括《鹿柴》和《暮江吟》两首古诗的学习。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与古诗相关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古诗的。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 讲解:针对两首古诗的词句、意境、背景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以《鹿柴》为例,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暮江吟》的意境,并与同桌交流。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二首》2. 板书内容:《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鹿柴》和《暮江吟》。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3)分析两首古诗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

2. 答案:(1)见课本。

(2)示例:《鹿柴》描绘了空山、深林、青苔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暮江吟》通过描绘残阳、江水、露珠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3)两首古诗的诗人都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鹿柴》的诗人更注重表现宁静的生活,而《暮江吟》的诗人则更强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同步学习与探究》。

3.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孤独蜿蜒曲折荒凉流程长同情激奋课后反思: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及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韵律及意境。

难点:理解并感悟古诗中的意象和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次在夜晚或草原上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古诗意境的兴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15分钟)(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理解字词、句式、韵律。

(2)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床、月光、地上霜等。

(2)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意境。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5. 课堂讨论与分享(1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意象:床、月光、地上霜情感:思乡2. 《赋得古原草送别》意象:草原、夕阳、马蹄声情感:离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2)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2. 答案:(2)两首古诗均为五言绝句,韵脚分别为“ang”和“ai”。

(3)学生自由发挥,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古诗,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诗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课文阅读与解析中的学生参与度。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第二课时(精品)

《古诗二首》学案1一、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字词,朗诵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丰富想象,能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二、重点难点1.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 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2.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四、参考资料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当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

唐代诗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

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由于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

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

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

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二首》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 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在这些节日里,我们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我们把这些合家欢乐的节日都称为“佳节”。

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

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记得吗?(出示《静夜思》)生配乐读。

师:说说你感受到什么?(学生深深的思念故乡、心里的忧伤、对故乡非常的思念)二、新课学习解题意师:是啊,每当月圆,诗人总会对故乡思念不已,每逢佳节啊,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深切。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板书:九月九日)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吃重阳糕、花糕、菊糕、五色糕、赏菊花、重阳节又是老人节、登高节、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课下注释。

课下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文的好助手,大家学习古诗文千万不能不看课下注释。

从课下注释你还知道了什么?理解“山东“(华山以东、王维的故乡)山东兄弟指的就是家乡的兄弟、家乡亲人理解“忆”:是人在九月九日对故乡的亲人是一种什么感情?(思念)从哪个词看出?(忆)师:诗人在重阳佳节思念故乡的兄弟、思念亲人,那么这个题目该怎样读?(指名读、齐读。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3)作者背景与创作意图:了解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理解创作背景和意图,深入解读古诗。
举例:介绍李白和白居易的生平,理解他们分别在何种背景下创作了这两首诗。
2.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举例:《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和“故乡”的意象,体会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们对《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两首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朗读、感悟,逐渐理解了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指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学习:《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习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古诗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举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音韵和谐,感受月夜宁静的意境。
(2)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学习: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汇、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举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习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六年级语文教案)5古诗二首

(六年级语文教案)5古诗二首

5古诗二首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词句。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思路:本课是两首古诗,教学第一首古诗《夜宿山寺》时,按四步渗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学习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时,让学生按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自学,教师加以指点。

教学中应注意,先让学生试读,试讲,对学生理解不准的地方,教师要加以点拨。

教学《夜宿山寺》时,要让学生理解作者丰富奇丽的想象。

教学《登鹳雀楼》时,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弄懂诗句的意思,并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出预习要求。

1.什么是唐诗。

2.要求读一读古诗,再想想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读不懂,并画下来。

3.完成要求。

(1)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诗读shī、“宿”读sù、“寺”读sì。

(2)把不懂的诗句画出来。

●二、朗读古诗,查字典学习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辰:chén和“晨”区别。

日、月、星的总称。

危: wēi查“”部,解释字义。

恐:“凡”里面的一点不要丢掉。

查“心”部,解释字义。

登:注意“”和“”区分。

查“豆”部,解释字义。

寺与诗、宿、依让学生自己练习查字典,释义。

比较加以记忆。

●三、布置作业读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出示第一首古诗《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知诗人。

介绍诗人李白。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谁写的呢?(李白)2.解诗题。

诗题“夜宿山寺”什么意思?(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3.明诗意。

读一读诗句,弄懂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义查字典或者同学间讨论。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古诗二首》中的生字词,如“窥”、“鹤”、“舞”等,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理解并背诵《古诗二首》,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分析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古诗进行品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二首》。
2.运用课堂所学,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3.尝试创作一首古诗,下节课分享。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古诗二首》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鉴赏能力,对古诗的基本知识和修辞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求知欲强,善于探索和发现。然而,学生对古诗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古诗中意象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领会。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待加强,对古诗创作规律的掌握尚需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升古诗学习的效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活动:
1.让学生进行诗句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古诗,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古诗二首》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解释词语意思。

独:异:倍:遍:
3.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4.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
吗?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6. 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哪个突出他的孤单?
7. 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做什么?
8. 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二首》,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的第三章《诗海拾贝》和第五章《名楼佳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感受古人的诗歌意境。

2. 通过分析两首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古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

3. 课文阅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4. 课文分析:(1)分析《静夜思》的诗意,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2)分析《登鹳雀楼》的诗意,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具体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二首》2. 内容:(1)作者、写作背景(2)诗意分析(3)古诗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 答案:(1)见教材。

(2)提示:从诗中的关键词语、景物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等经典古诗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课文分析和例题讲解的深度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古诗二首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熟悉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殊要留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气和儿童生活的欢快。

教学重点:1.熟悉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殊要留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气和儿童生活的欢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

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好玩而欢乐,多姿多彩。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教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

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出示图片)进展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诞生字词,读准字音、留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状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熟悉它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构造。

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预习《山中杂记》
教学反思:
4
灵宝市第二小学六年级 语文教案设计
课题
《古诗二首》 主备人 杨红苗 复备人
教学 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 3 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个性修改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一起来背吧!(学生背 诗) 2.读诗题,解题意。 师:“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的是:兴致;“杂兴”就是——各种 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成果展示。 1.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看看这些字会认了吗?【出示生词】 2.自由读——指名读——读古诗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注意诗的节 奏。【出示诗的节奏】 3.初感诗意 (1)《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这一首写的哪
教学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 惯。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难点
教学设计
个性修改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两首诗
1、检查背诵两首诗。
2、默写两首诗。
3、齐背两首诗。
二、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昼:注意下面是“旦”字。
绩:不要写成别字。
供:读音四声。
傍:注意偏旁。
教学反思:
2
灵宝市第二小学六年级 语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教案 古诗二首 (2)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教案 古诗二首 (2)
四、比较探究:
1、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猜测:
作者是想说:
(1)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2、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3、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十五从军征: 兵役的残酷
(有家归不得)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八十始得归: 不尽的悲哀 (归来却无家)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悲剧
│ │ │
_________________
时空交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共同愿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具及多媒体应用
电子白板、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语文A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语文A版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古诗的美。
-通过角色扮演、古诗吟诵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精讲细读,深入理解
-对古诗中的重点词语、成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情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诗词鉴赏与分析: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古诗,结合诗句内容,写一篇简短的鉴赏与分析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用语:“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诗句中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悟。”
3.诗词仿写与创作: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技巧,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词,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3.学生在合作学习、分享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生能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够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的古诗学习抱有较高的兴趣和期待。然而,由于古诗语言的凝练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学生在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的词汇积累和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通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六年级教案古诗二首

六年级教案古诗二首

六年级教案古诗二首六年级教案古诗二首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四、作业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 教案(1)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  教案(1)

第一单元乐趣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1个生字;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2.我能理解诗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我正确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法讲、读、思、议学法质疑、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 教案:19古诗二首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 教案:19古诗二首

19古诗二首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学习过程:一、赏“月”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

看以下这几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

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

著名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

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

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学习目标:1.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2.学习学习目标二、交流资料1.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第一次先学后教)1.诵读自学指导:①请同学们大声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②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6分钟后检测2.检查(1)指名读诗(2)理解诗意诗歌大意:《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

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讨论探究(第二次先学后教)1.自学指导(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自学5分钟,然后小组讨论2.小结五、当堂训练背诵默写六、作业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2.推荐阅读王昌龄——从军行(一、二)王翰——凉州词板书:十五从军征兵役的残酷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不尽的悲哀古诗二首第二课时《出塞》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涯”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二首,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整理已经学过的边塞诗。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稍微提示一下:边塞诗是指以边塞自然风光或边塞战争为题材的古诗,如以前学过的王翰和王之涣的同名诗《凉州词》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盛唐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反映了人们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厌倦与无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出塞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古诗,了解诗人,老师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诗人名字——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人。

唐代著名诗人,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

这首《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懂。

3、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4、指名诵读,给多音字正音。

“教”字读阴平调,“还”读“huán”。

5、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不允许。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说全诗大意,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大意归纳: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长久征战在万里之外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无奈与悲愤
①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②“秦、汉”二字说明什么?(战事之久)“万里”说明什么?(征战之苦)
③“人”为什么“未还”?战士不想回家吗?结合“古来征战几人回?”谈谈你的理解。

④作为一介文人,面对国家连年征战,百姓生灵涂炭,诗人的心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⑤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句诗。

2、怀念与希望
①齐读三、四句。

②怎样才能使人们摆脱战争的侵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和往日边塞平静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了诗人对于起用良将后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④指导朗读。

四、总结方法,指导背诵。

1、根据本节课和以往的学习方法,试着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复述全诗大意,指导背诵。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作业:搜集四首边塞诗,自主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
出塞(唐·王昌龄)
秦汉人未还无奈与悲愤
但使不教怀念与希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出塞》或自己搜集的其它边塞诗。

2、复述古诗《出塞》大意。

3、总结古诗学习方法:了解作者——朗读全诗——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二、自主学习,读懂全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出示学习要求:
①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②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③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全诗大意。

④感悟诗的意境。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纠正字音。

注意多音字“簸”,在“簸箕”中读第四声bò;读bǒ时,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

在诗中读第三声,是指风浪上下摇摆,表示风大浪大。

指导书写“簸”字,利用拆字法识记字形。

②交流理解古诗大意。

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

九曲:形容河流弯弯曲曲。

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天涯:天边。

古诗大意梳理成文:
曲曲折折的黄河卷起黄沙万里,大风大浪从天边奔流而下。

现在,沿着黄河往上走,一直走到银河去,到牛郎织女的家里去看看吧!
3、品味古诗意境。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体现黄河雄伟壮观的词语吗?
②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4、指导朗读全诗。

5、背诵全诗。

三、作业
任选一首古诗,以古诗大意为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编写故事。

故事情节要合理,语言要生动。

板书设计:
浪淘沙(唐·刘禹锡)
1、了解作者九曲黄河万里沙,
2、朗读全诗浪淘风簸自天涯。

3、理解大意如今直上银河去,
4、体会感情同到牵牛织女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