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鲁人版必修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下片先后有3.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因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4.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5.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体味典故,理解本词中典故的含义
(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打败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无处可寻了。暗含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之意。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 必修四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必修四第二单元《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难点名称
理解《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含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词本身就比较难理解。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过解读典故把握作者情感,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对学生来说需有一定的阅读功底,大量用典对学生来说本来就难以掌握。
难点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上片先后有1.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2.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作者以廉颇自比,虽66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使他很悲愤,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发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通过以上五个典故的分析,思考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高中语文必修四6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6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导入: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从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后,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宋宁宗赵括即位后,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

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任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

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做。

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后来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之后他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怨而死。

二、解题: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三、整体感知:1.听示范朗读。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金戈..铁马(精锐部队)·元嘉草草..·(草率)赢得..仓皇北顾·(落得)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英雄无觅.(寻找)四、全词分析:这首词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1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必修4)-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1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必修4)-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1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品味重点词句的内涵。

2.理解词人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3.赏析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

1.字音辨识(1)舞榭.歌台( ) (2)佛.狸祠.( )(3)封狼居胥.( )答案(1)xiè(2)bìcí(3)xū2.词语解释(1)赢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4)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落得。

(2)哪堪,怎堪。

(3)演出歌舞的楼台。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4)普通街巷。

3.古今异义千古..江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长远的年代;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答案自古而来。

4.词类活用(1)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尚能饭.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北(2)名词用作动词,吃饭5.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 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牧及其文学成就。

(2) 通过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学习如何写一首有内涵、有情感、有艺术价值的诗歌。

2. 教学重点:(1) 了解“永遇乐”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掌握诗歌的艺术特征。

3.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永遇乐”事件对于诗人的影响。

(2) 理解“怀古”与“吟咏”的区别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4.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意义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 课堂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和探讨。

(3) 手抄诗歌,贴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品味。

5. 教学过程:(一) 杜牧及其文学成就的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书法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歌风格以自在妙想、含情脉脉、清新豁达、明察事理为特点,对唐代诗歌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 “永遇乐”事件的介绍公元848年,唐玄宗在草原上设宴招待回纥可汗,乐曲声声,胸怀大志的杨贵妃弹奏了《永遇乐》曲子,引起了玄宗深深的爱慕。

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永遇乐”事件,对唐代政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1)永遇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永遇乐”是指杜牧向往永远置身于这种欢乐和宁静的境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憧憬和否定。

他认为,相比于春季的繁华和热闹,秋季的宁静和萧索更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2)怀古2.北固楼凭栏远眺,烟波江上,中有一舟摇楫送行亲友,惜不与风雨同舟。

离愁渐远若梦,无妨依旧杏花闹。

此去绝域,天涯淡饭,坐看牛山戏水,滔滔流水无终期。

“怀古”是一种对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追溯和回顾,是表达思乡之情、慨叹社会变迁的一种手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本简介本文将介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诗歌作品。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所作,描写他在北固山北麓京口的故地重游,怀古眷恋的心情。

结合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本文还将对这篇诗歌在语文教育中的教学意义进行探讨。

诗歌分析诗歌背景辛弃疾原籍富阳,后在河南鄢陵举家迁居。

他曾经历了五次边疆巡警,深感国家领土纷争之累。

与此同时,他的父亲辛弃疾抵制官方表奏为家族所导致的不幸,使得辛弃疾对朝廷有所怀疑。

对这种政治现实和家庭遭遇的反思成为辛弃疾作品的主要背景。

诗歌内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共五十六首,其中以“北固先生行状”、“青玉案(元夕)”、“满江红·写生”的前三首作品最具代表性。

其中,第15首诗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起始部分,通过盘旋峰倒的山岩、树木,引发了辛弃疾的旅游情结。

后续的诗歌则以诸多纪念品、遗址、市井美景和巷口小径等直接或间接表达了对故地之爱与怀念,同时又熔合了人与自然、生与死的情感。

诗歌主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是表达辛弃疾对故地的眷恋与思念,借重物无声而有情之幻化,塑造了一幅诗人在梦幻中对故里的仰慕之景。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辛弃疾爱国、报国之情的主旨。

教学意义作为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重要的语言艺术和教育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本课文的教育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引导学生情感交流通过辛弃疾对故地的表达,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故乡的回忆、怀念和热爱,加深学生对家乡之情的认知和理解,从情感上认识家乡之美。

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辛弃疾通过古诗歌的表达,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生命、家乡、情感等领域的理解,教育学生要学会欣赏、理解古诗歌的语言艺术。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作为一位爱国诗人,辛弃疾通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歌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情感,增强他们的爱国观感。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2)领略古代英雄的壮烈情怀;(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历史事件;(3)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意思和翻译;(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3)揭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和评价;3.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示范教案鲁人版08版必修4

高中语文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示范教案鲁人版08版必修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示范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学习理解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两词中写景、用典与感情抒发的关系;2、背诵课文并熟记念奴娇和永遇乐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高中语文山东人民版高中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定稿

高中语文山东人民版高中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定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四川省阆中中学校李娟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品析词人在一连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2、引导学生品味本词苍凉悲壮的意境,鉴赏词人的用典技巧。

3、引导学生感知词人辛弃疾的抒情形象。

二、教学重点1、理解典故的内涵和用意。

三、教学难点1、感知词人辛弃疾的抒情形象。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历着南渡的狼狈不堪。

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播放周华健《潇潇雨未歇》高潮音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预习检测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英雄无觅..寻找。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

寻常..巷陌普通。

金戈..铁马精锐部队元嘉草草..草率赢得..仓皇北顾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不堪,哪堪。

(三)整体感知,走进词人。

1、紧抓标题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引导学生回顾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2、诵读感知(1)聆听朗诵示范,把握节奏,揣摩词人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辛词内容。

(3)学生齐读文本,注意顿挫,体会词人情思。

(四)文本细读,感知词人。

1、明典故——了解事典语典。

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诗词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

它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说、明说的话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词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

请结合注释,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确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尝试对这些“古事”进行简单概括。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本内容,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词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诗的意境。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观点。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观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字词,解析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杨洪基和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诗词:逐句讲解诗词的意义,解释生僻字词,解析诗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的意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写一篇关于诗的意境和主题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诗词内容、修辞手法和诗人心情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词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讲话致辞、条据书信、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诵;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2. 词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关于杨慎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知识;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课件: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杨慎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词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合作成果,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美景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2)学生展示自己的诗词创作,共享学习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 小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背诵和理解;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3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2、涵咏诗情,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愤慨。

3、培养祖国在我心中、时刻准备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把握词中用典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典故的解读领悟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二、诵读感知读文本泡内容
1、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正音:
封狼居胥()佛狸祠()
释义:
2、诵读指导:怎样读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1注意停顿(斜线处表示停顿)。

记》
郭沫若题写于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

高中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播放音乐“国家”+投影壮美山河图片,渲染爱国氛围。

【学习目标】①知识目标:A、体味豪放词风。

B、感知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掌握“分析典故,把握情感”的鉴赏方法。

③情感目标: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卫国效劳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用典及其作用。

2、感知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的特点。

【预设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臧克家曾为济南辛稼轩纪念馆撰联: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摘自:济南:臧克家题辛稼轩纪念祠在此臧克家高度评价了辛弃疾词作的两个显著特点: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心与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悲剧英雄,共同学习一下他的千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感受一下他的爱国之心与悲壮词风。

二、朗读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我们先请同学来朗读一遍这篇文章,咱们掌声鼓励一下。

(先鼓掌)须注意到的现象,佛狸祠(《古籍作品))、封狼居胥(断句:注意到内容,找典故)点评侧重(字音准确,感情投入、激昂,节奏把握)精美的文章要美读,才能体悟作者的情感。

现在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学生读】学生自由朗诵两分钟,然后再找同学来读一次。

下面我们一起把这篇文章齐读一次。

三、分析题目(由题目——怀古——用典)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题目。

我们清楚,词和《诗经》一样,在题目选择上,往往选取第一句作为题目,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们也知道,在词里单独命题的很少。

但只要命题了,主旨就非常明确了,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里,有一个明确的题目。

我们来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告诉我们,在这首词里,作者主要目的是什么?【生答怀古】四、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1作者登临京口想了几个古人?(板书)(王玄漠、张浚、霍去病)你能想到他们的哪些事迹,现在我们分组整理这些资料,请各用六个字概括他们的事迹。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重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习他们以古为鉴,吊古思今,吊古思己。

本文难点在于多用典故,抒情含蓄而深沉。

因此,学习这首词,除了要做好预习,了解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还要引入相关人物、历史事件等资料,以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典故,体会作者情感。

历史的诗词里藏着多少故事,隐着多少激情?让我们补出下面的空白,重温那些熟悉的诗词。

【课前活动】辛弃疾名句补写1.何处望神州,。

千古兴亡多少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 醉里挑灯看剑,。

八百里分麾下炙,。

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 落日楼头,,江南游子。

,,无人会,。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 郁孤台下清江水,。

西北望长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三国演义》片首曲)且随老辛词,再登北固楼,游目骋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看千古英雄,抒志士情怀。

【学习目标】1、诵读体会,背诵全词;2、鉴赏典故,深味情怀。

【难点】1、理解典故及用典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初读诗歌,初识英雄。

1、生①朗诵诗歌,生②点评2、师引导辛词特点(②再读——“豪放”,点评要真正读好读透一首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③来朗诵。

点评。

太棒了。

情之所至,难以自抑,我也来试一试。

(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典中典”知识迁移——霍去病“封狼居胥” “封 ”“禅”知识迁移“封”为祭天,“禅”指祭地。

古人以泰山为“天下第一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人间帝王当去泰山祭天地。

故而,秦始皇、汉武帝登泰山行“封礼”祭天,下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

霍去病则是北击匈奴,大胜,代君王祭天,以示大汉对匈奴地域的所有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4 .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6 .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 ),辛弃疾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

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

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

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

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

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

你认为如何?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

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

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 附录](一)重点内容图示。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阔:写景,赞叹山河美│(过渡句)下阔:写人,怀古发感慨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阔: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大量用典借古讽今)下阔: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二)作者介绍。

苏轼(036 ~1101 )字子瞻,四川眉山人。

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

同年,因母丧返川。

1060年,苏轼再入京,次年,任凤翔府签判。

1065 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

1069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

历任官职,直至1072 年,才通判杭州。

1075 年起,历知密州、徐州、湖州。

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号东坡居士。

苏轼本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当时朝廷政局多变。

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

在新政首领王安石等人或隐或罢之际,如果苏较得到朝廷重用,岂不是于他们不利?于是,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知湖州的谢表中嗅出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味道来。

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谢表之外,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分析,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

因为苏武谢表中有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新进二字,正好触犯了李、舒辈的忌讳。

苏轼的诗作中,反映民间疾苦,他写过旧妇则,反映过变法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表示对新政的不满。

因为说了真话,让李、舒辈抓到了把柄,苏轮自被逮讯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后,神它才决定不杀苏武,而以贬满了事。

总之,苏武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辛弃疾(1140 ~1207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

少年时聚众二千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起义抗金军,失败后,南归。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在政治军事上都能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利国便民。

朝廷当权者疑忌他,落职后长期没有得到任用,从43 岁起,闲居江西信州(今上饶市),达二十余年(在这时期只一度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做过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

在镇江任内,他特别重视抗金的准备工作。

可是朝廷对他不重视,不能久于其位。

终于怀着恢复中原的宏愿,抑郁以殁,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600 多首,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

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

他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农村风光,赞美壮丽山河,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赫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所反映的思想情绪。

《宋词赏析》中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是无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达观,其情绪不免趋于消极。

他是见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而徒伤老大,于是引发人生如梦的感慨,从而借酒浇愁。

张志岳则在《文艺百家》(1979 年第 1 期)中撰文认为,这句话不能作单纯消极的理解,而是作者面对现实,表现得比较平静和旷达。

从作者遭遇看,写这首词时他已被贬多年,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对宋神宗,则似有知遇之感。

因此,他的词并不针对什么具体的境遇,而是用人生如梦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作具体计较的旷达态度,这态度又促使他能够借酚月来感发江月是能了解我的那种坚持理想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