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量关系 优秀教学“替换”策略 ——“替换”策略优秀教学片断及反思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
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倍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
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是一个跳跃,也是判断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替换策略,而不是机械记忆的一个标志。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我有几方面是做的比较好的:1、感受替换的思想,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
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
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我先借“曹冲称象”的故事,在到天平两边物体的计算,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学生能很自然的想到用替换的方法,我又做了这样的设计(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只同样的小杯里,正好倒满,每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只同样的大杯里,正好倒满,每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在学生轻松解答了这两道题的之后出示例题教学.前两道题为什么那么容易,现在却无从下手了?在学生的沉思中,问题和答案都浮于水面——刚才倒入的是一种杯子,直接用除法即可,现在倒入了两种容量的杯子,除数究竟是谁无法确定. 替换的思想一触即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可解决;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也可。
学生们无不为自己的“创举”而兴奋。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在落实教学目标时,我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运用策略的必要性。
如可先借助学生熟知的曹冲称象故事引入,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帮老师解决问题,很自然地引入替换的思想,然后呈现”换杯”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新问题的复杂性,产生应用替换策略的意识,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二、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让学生深刻领会策略内涵。
教学例题时,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运用。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各自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强调检验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检验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教材把检验安排在写答句的前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先经过检验确认结果再写答句是解决问题的程序,也是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二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可信要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和培养的。
考虑到本环节要检验的有两个等量关系,在此多花一点时间和学生共同完成检验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处的处理上我觉得自己的方法有些罗嗦。
本节课学生学得很有兴趣,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很好地发挥,但是感觉自己在教学节奏上把握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授课技巧。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数学教学反思(二篇)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数学教学反思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我尝试着上了一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替换,本课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仔细思量不难发现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等量替换的思想学生应该有所接触,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当他看到“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1/3”这句话时他会想到一个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替换的思想一触即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可解。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只需关注差生即可,本课的设计我关注的是以下几点:1、差数关系的替换何时出现?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
编者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例题只是指点思路和方向。
学完例1之后,是对倍数关系的替换进行巩固还是直接出现差数关系让学生再次冲浪?我选择了更换例题的条件,①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前者巩固了对倍数关系的替换,后者因为替换作为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经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的过程,有了前面替换的经验学生就能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相同之处是也知道了两种杯子的关系,但现在的条件是“一个大杯比一个小杯多20毫升。
”一个大杯换几个小杯?——只能换一个,但换了以后会怎样呢?——总量发生变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实录与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
教学过程与反思: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三、回顾解题过程,凸显替换价值师: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人手进行检验?(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而体会检验的全面性。
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同时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即:①看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容量是不是一共720毫升;②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1/3)师: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生:运用了替换的策略。
师:刚才解决问题时,大杯和小杯为什么要替换?使用替换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生讨论交流,从而明确:替换的目的就是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师:我们是根据哪个条件进行替换的?生: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进行替换的。
【反思】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不断体验作为策略的价值才是关键所在。
替换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进行替换?替换之后数量关系有什么变化?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替换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了替换的真正价值在于使问题简单化,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计算的结果符合题目的条件吗?为什么要检验?为什么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检验?为了充分体现检验的全面性,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意识到结果必须符合题中的两个条件。
四、灵活应用,巩固替换策略生:把1个大杯替换为4个小杯比较简便。
生:这样就变成了10个小杯,720÷10=72,每个小杯装72毫升;72×4=288,每个大杯装288毫升。
师:为什么不把小杯替换为大杯呢?生:这样替换的话,不能正好得到几个大杯。
生:小杯替换为大杯;一共相当于2.5个大杯。
生:我认为这样替换后虽然大杯个数不能正好得到整数,但是也是可以算出大杯的容量的:720÷2.5=288。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1.素材服务于策略。
诚然,在解决本课所呈现的数学问题时,替换并不是唯一的策略,学生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列方程的方法等等。
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理解替换的策略?这就需要教者树立素材服务于策略的意识。
因此,本课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依据教材提供的题材并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与整合,旨在不把解决某一些问题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这一类素材让学生体验替换这一策略是有用的。
例如教材中例题主要教学倍数关系的替换,试一试教学相差关系的替换。
教者以素材服务于策略为出发点,将例题做了丰富性处理,即教学倍数关系替换后,通过不断改变替换依据,自然过渡到相差关系替换,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
2.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
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课始的天平图推理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 -回顾反思 -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尤其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刍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白: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不变,而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相差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
3.体验策略的价值。
替换作为策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例题教学时,教者没有任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提出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列式计算、检验结果之后,教者也并没有结束例题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反思和比较,使学生初步归纳出替换策略的好处一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
“替换”策略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替换”策略的教学片段及反思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支撑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利用策略解决问题,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基础,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
笔者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对六年级(上册)“替换”策略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1.用直观的情境引发替换。
如果例1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大杯的体会第看,?师:为什么这样列式?生:这里是将720毫升的果汁平均分给6个小杯,求每一份是多少。
师:将720毫升果汁平均分给6个同样大的小杯,可以直接用除法求出小杯的容量。
2.师:如果小明将果汁这样倒的话,(出示:小明把7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用720除以7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720毫升的果汁不是平均分在这7个杯子里的,所以不能直接用除法去计算。
师:哦,现在这些果汁既分给了大杯,又分给了小杯,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板书:两种未知量),所以不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
【片段二】感悟出示补充好条件后完整的题目: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再互相说一说。
学生相互交流后,展示方法。
方法一:大杯替换成小杯。
三、教学反思1.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模型。
从学习的本质来说,任何一个新知识的产生都是基于原有知识基础的,同样,数学问题的解决也是基于各种法则、定义、原理等等。
本节课问题解决的一个生长点应该归结于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是指把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中出现了将总量分给养,在本课给6个大杯,现在720要求每而且让。
利用数量关系 教学"替换"策略——"替换"策略教学片断及反思
3 9 1 2 0 0 5 O 0 3 8 4 9 6 2 0 2 0一 8 4 3 0 0 7 2 3 4— l 8 2 9 3 0
2 . 练 习课 本第 1 7页练 习二 中的第 4题
下面 画线 部分 哪些 是近似 数 , 哪些 是准确 数 ? ( 1 ) 小 明身高 约 1 4 0厘 米 , 体重 3 5千克 。
2 . 先 写 出横 线 上 的数 , 再 求近似数 ( 省略 万 位后 面的尾
数)
3 . 练 习课 本第 1 7页练 习二 中的第 5题 求下 面各数 的近 似数 ( 省 略万 位后 面的 尾数 ) 。
地 域 名 上 海 人 口数 / 人 1 6 7 3 7 7 O 0 人 口数 / 万人
j
的容 量各 是多 少毫升 ?
师: 题 中告诉 了我 们哪 些条件 ? 生 。 : “ 把 7 2 0毫 升果汁 倒 入 6个 小杯 和 1 个大 杯 , 正 好 都倒 满 ” 及“ 小杯 的容 量是 大杯 的 ” 。
j
师: 题 中要 求什么 问题 呢?
把小 杯变 成大杯 。 你 认为题 中哪 句话可 以使 大杯变 成小杯 ,
只是接 近准 确数 。 本节课 先认 识准确 数和 近似数 , 探索求 近似 数的 方法 , 然后 引导 学生 掌握求 近似 数的方 法—— “ 四舍 五入 ” 法 。我 将“ 四舍 五入 ” 法 分解成 “ 四舍 ” 和“ 五 入” 两种处 理近 似数 的 方法 来和 学生 一起探 讨 ,即在地 球直径 的例子 中探 讨 “ 四 舍” , 在太 阳直径例 子 中探讨 “ 五 入” , 最 后综 合 “ 四舍 ” 和“ 五 入” 得到“ 四舍五 入 ” 法 求 近似 数 , 学 生 易于 接受 , 教 学效 果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本例题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替换活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隐含的替换思想变清晰。
学情分析本节课有故事进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经历自主探索—讨论—-回顾反思—-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清楚的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土习题的练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并进一步发展推理和转化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1,用等量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承接故事情境,初步感受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一)出示例题(二)交流讨论1、引导交流: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2、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3、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4、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5、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到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6、讨论,想想曹冲称象的故事给我们解决这一个问题有什么启示呢?7、小结学生的方法:(三)小组合作1、画一画:四人一组,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小组代表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3,小组展示汇报。
4、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
黑板上5、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必须同时满足题中的两个条件。
学生口头检验。
6、回顾反思(1)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替换?(2)我们又是怎样来替换的?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7、小结:学生深化探究、合作交流,并归纳反思。
学生根据所分析的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并检验。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2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
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替换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并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有了根本的改变。
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习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___个层次:体会“为什么要替换?”掌握“怎样替换?”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
利用数量关系 教学“替换”策略 ——“替换”策略教学片断及反思
数学2013·7在集体反馈中修正)2.练习课本第17页练习二中的第4题下面画线部分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1)小明身高约140厘米,体重35千克。
(2)四(2)班有56人,全校有700多人。
(3)大天鹅最高能飞9000多米,大天鹅可以飞越海拔88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
(组织学生先读出题目中的数据,再判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3.练习课本第17页练习二中的第5题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地域名人口数/人人口数/万人上海16737700山东90793100浙江46769800湖南64400700广西44893700云南42879000(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最后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练)师:填完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相对较慢,要快速发展,达到繁荣富强,就要适当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四、课堂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五、课后作业1.把下面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391200500≈843007234≈384962020≈182930≈2.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1)北京大钟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2)全世界鱼类有一万九千零五十六种。
……教学反思: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它与准确数不同,只是接近准确数。
本节课先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我将“四舍五入”法分解成“四舍”和“五入”两种处理近似数的方法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即在地球直径的例子中探讨“四舍”,在太阳直径例子中探讨“五入”,最后综合“四舍”和“五入”得到“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好。
(责编杜华)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89~90。
教学过程:一、出示例1,理解题意出示例题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反思案例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自我反思案例邵东县两市镇一完小赵千条反思前教案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和教材第93页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综合、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比较、找出数量的相等关系。
难点:理解“替换”的意义,知道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替换。
突破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可以“替换”。
教学与学法教法:联系实际,引导分析。
学法:合理探索,分析推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教材第89例1。
学生读题、看图。
2、教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大杯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还可以怎样说?(倒一大杯相当于倒三小杯)二、探究新知1、教师: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6个小杯和1个大杯就相当于几个小杯?(9个小杯)如果将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9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720÷9=80)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几倍?大杯的容量是多少?(80×3=240)刚才我们将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9个小杯,题中有9个小杯吗?9个小杯是怎么得到的?(将1个大杯假想成3个小杯,加上6个小杯就得到9个小杯)将大杯替换成小杯,问题得到解决。
能不能将小杯替换成大杯呢?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学生看图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还可以怎样说?(3个小杯相当于1个大杯)将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可以倒满几个大杯呢?(2个)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呢?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小杯的容量是多少?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由于刚刚听过青年教师评优课,课前认真阅读了其他老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学习,仔细修改了课件,所以教学时做到了心中有数,因而今天这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
学生们对于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都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包括很多平时学习数学困难较大的学生也初步掌握了这一策略。
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其次,它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再次,它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景中去,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首先,它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再次,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解决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去主动探索,这本身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次,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
所以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不仅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实
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2022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2022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驾驭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洁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改变。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足是: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苹果换梨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梨和苹果的关系?然后指出:两个苹果可以用四个梨来代替,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日我们就利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比较生动的实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及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
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
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纳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我让学生思索: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困难问题简洁化。
其次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改变,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留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改变,一是给学生时间和激励。
在教学中我发觉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
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敬重学生的看法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2上完这一节课本节课,我趁热打铁,立即进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数量关系教学“替换”策略——“替换”策略教学片断及反思-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
利用数量关系教学“替换”策略——“替换”策略教学片断及反思江苏海门市东洲小学(226100)俞淑英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89~90.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1,理解题意
出示例题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地容量是大杯地1/3.小杯和大杯地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生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及“小杯地容量是大杯地1/3”.
师:题中要求什么问题呢?
生2:小杯和大杯地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小杯地容量是大杯地1/3”,你是怎么理解地?
生3:大杯地容量是小杯地3倍.
生4:把大杯地容量平均分成3份,其中地一份就是小杯地容量.
二、揭示矛盾,选择策略
师:你们觉得根据题中地条件解决问题有困难吗?
生5:把720毫升果汁既分给大杯,又分给小杯,容量不同,直接求大杯和小杯地容量有一定困难.
师:对,解决这个问题地困难找到了,你们有什么解决地办法吗?
生6: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知道需要几个小杯,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生7: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知道需要几个大杯,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地方法,就是把大杯变成小杯,或把小杯变成大杯.你认为题中哪句话可以使大杯变成小杯,或将小杯变成大杯?
生8:小杯地容量是大杯地1/3.
师:对,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地学具,先同桌互相摆一摆,然后全班交流. 三、汇报交流,展示策略
生9:根据“小杯地容量是大杯地1/3”可知,如果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就是9(6+3)个小杯,正好倒满720毫升果汁,这样得到1个小杯地容量是80(720÷9)毫升,列综合算式是720÷(6+3),即1个大杯地容量是80×3=240(毫升).
生10:我把6个小杯替换成2(6÷3)个大杯,因为720亳升果汁正好倒满3(2+1)个大杯,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大杯地容量是240(720÷3)毫升,列综合算式是720÷(6÷3+1),所以1个小杯地容量是240÷3=80(毫升).
师:你们讲得很好,让我们把热烈地掌声送给他们.
四、检验结果,验证策略
师:这道题求出地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检验?
生11:因为6×80+240=720(毫升),符合“6个小杯和1个大杯地总量是720毫升”,所以结果是正确地.
生12:还要用80÷240=1/3进行检验,符合“小杯地容量是大杯地1/3”,所以结果是正确地.
师:我赞同他们地检验方法.要看结果是否正确,应检验结果是否同时符合题目中有关地数量关系.这道题既要符合果汁地总量,又要符合小杯地容量是大杯地1/3.通过验证,证明这两位同学地解答是正确地.
五、回顾过程,提升策略
师:在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地过程中,关键步骤是什么?
生13:把1个大杯转化成3个小杯,或者把6个小杯转化成2个大杯.
师:把大杯和小杯相互转化地依据是什么?
生14:一个小杯地容量是一个大杯地1/3.
师:对.这种根据数量之间地相互关系,把两个相关地数量进行相互转化地方法叫做替换策略(板书).这道题运用替换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
生15:原来要求大杯和小杯各自地容量比较困难,用替换地策略后,变成以前学过地求平均数和按比例分配地题目,解题就比较容易了.
六、激活思维,丰富策略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学具操作和画图地方法学会了替换地策略.其实,还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地知识去分析思考,也可以求得大杯和小杯地容量.请大家思考一下,还可以怎么解决?
生16:根据“小杯地容量是大杯地1/3”,可以理解为大杯地容量是小杯地3倍,那么1个大杯相当于3个小杯,720毫升地果汁正好装满9(3+6)只小杯,所以每个小杯地容量是80(720÷9)毫升.
生17:还可以理解为6里有2个3,就是6个小杯相当于2个大杯,所以每个
大杯地容量是720÷(2+1)=240(毫升).
生18:还可以用方程解.设小杯地容量为x毫升.那么,大杯地容量为3x毫升,列方程是6x+3x=720.
……
师:这几位同学是从份数、倍数、分率等不同地角度去分析1/3,找到了不同地解法,都是正确地.以后,你们可以从中选择更简便地方法去解决生产、生活中地实际问题.
七、巩固练习,运用策略(略)
……
反思:
数量关系是指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和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地相互联系.发现和利用数量之间地联系,不仅是解决问题地有效途径,而且是教学解决问题策略地切入点和重要依据.上述教学中,教师根据替换策略地特点,紧扣题中地数量关系分层展开,层层深入,多种策略综合运用,扎实有效,获得了良好地教学效果.
1.在揭示认知矛盾中感知策略
替换策略运用于条件关系比较复杂,没有直接地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地情况下,尝试按题中地条件去替换一个答案,力争获得问题地解决.上述教学中,教师根据替换策略运用地范围及特点,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整理题中地信息,再直指解决问题地认知障碍,向学生提问.然后用执果索因地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所求问题,运用“总容量÷杯子地只数=杯子地容量”地数量关系式,发现大、小杯子地容量不同,不能直接用等份除或按比分配地方法解决,由此产生了认知上地冲突.
面对题中比较复杂地数量关系,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地方法,萌生替换地策略,为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初步明确了方向.
2.在利用关键句中内化策略
分析与发现数量之间地联系是策略教学地依据.例题中“小杯地容量是大杯地1/3”是依据中地关键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关键句为线索,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替换策略地内涵.一是在整理信息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句,为后面地教学做好孕伏与铺垫.二是操作前让学生在题中找出大杯和小杯可以转化地依据,使学生地画图或学具操作更具有目地性、方向性、有序性.三是在个人操作、思考地基础上,发现一只大杯与三只小杯地容量相等,可以相互替换.四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到替换地方法,使问题获得解决.最后,让学生从两组数量关系上进行验证,使他们体验到运用替换策略地意义及价值,增强运用策略地自觉性.
3.在综合运用中丰富策略
替换策略只是解决问题中众多地策略之一.一种策略有其适用地范围,一个问题地解决并非只是简单地适用于某一种策略,往往是从各个不同地角度进行思考,是多种策略地综合运用.上述教学中,在学生建构替换策略之后,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从倍数、份数、分率、单位“1”和方程等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地方法,组建新地认知结构.同时,教师注意到一种策略与其他多种策略地关系,有机地渗透假设、转化、化归、画图、对应等多种策略,既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地策略,又发展了学生地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地能力. (责编杜华)
版权申明
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
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
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p1Ean。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DXDiT。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
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TCrp。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5PCz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