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闽南楹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合集下载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楹联知识的渗透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楹联知识的渗透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楹联知识的渗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语文课程的重点不仅在于文字的传播,同时也囊括着文化的传播。

而楹联作为古代文化的象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楹联知识如何渗透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楹联知识有助于孩子们了解古代文化。

楹联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化背景。

课堂上通过思考楹联,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时候和今时今日的不同。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从楹联中体会诗词文化。

楹联中有很多精美的比喻,学生可以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性语言的兴趣。

其次,楹联知识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文化中的隐喻。

楹联中的内容千变万化,有的是深远的哲理,有的是地道的人情,有的是隽永的古风,可以使孩子们细细品味,从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中的隐喻、比喻及其他相关的知识。

此外,楹联知识也有助于孩子们学习语言表达和写作。

阅读楹联,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文章的结构,增加孩子们对文章结构的了解,以及整个文章的组织性。

此外,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楹联的特点,以便他们更好地使用楹联来进行文字表达,培养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最后,语文课堂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楹联的文化传统。

楹联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孩子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文化。

综上所述,楹联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古时候和今时今日的文化背景,在学习上开阔眼界,并培养学生对艺术性语言的兴趣,进而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尊重孩子的心理,多加灵活的课堂安排,增加孩子们的参与度,才能使孩子们真正从楹联知识中获益。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楹联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教育界和流行文化界的焦点。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楹联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

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够以责任心给孩子们提供贴心的指导,让他们在楹联知识的渗透中受益。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的结晶、是汉语特有的辉煌。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作用。

我认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恰当、合理地引用对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对健康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巧妙引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

他们在生活里就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

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不再是指令性的任务与苦差事了。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学生还会把好的联语拿来与师生共享。

从而使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落实到了实处,真正的素质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如用“真情奏表呈圣君,真挚孝心存心间”作为《陈情表》的导语。

此联两句高度概括了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

可让学生找此联与作者有什么联系?当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后,再适时的点拨此联与课文内容有何联系,以此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这种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对优秀的对联大都能过目不忘当场背诵。

这不仅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精髓,理解作家个性特点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还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内涵,也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受益非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对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好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文以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学为例,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进行探讨。

一、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对联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如对联的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对应词性要相同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的对联。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对联,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含义。

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联教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涉及到对联的内容。

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结合对联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解《出师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联:“临表涕零,武侯祠堂千载立;鞠躬尽瘁,孔明道德万世名”,这也是一个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对联。

这样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对联的感受。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小学六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

在运用对联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例如,有的学生对文学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多关注文学方面的对联;有的学生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多关注历史方面的对联。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对联的活动,如“成语接龙”、“词语搭配”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四、拓展学习资源对联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除了课本中的内容外,还有很多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中感受对联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如《对联写作与鉴赏》、《对联的故事》等。

这些书籍和文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爱好。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文教学中,对联是一种常用的文学形式,其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仅充满了文化底蕴,而且还寓意着吉祥,喜庆,良好的滋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对联学习,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对联,学习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文思,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

例如,可以让学生把“启明星照大江流”这两句对联改写成现代语言,看看学生们可以有多么恰当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的对联拼凑起来,让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搭配,去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

此外,老师还可以从古文角度,使用对联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古代文字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字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古文观念的关注,增进古语文的学习能力,促进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妙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更好的传承文学文化,促进语文教学优质发展。

例谈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例谈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例谈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新编语文教材中,中高年级里首次出现零星的对联教学的教育,虽然它不是重点训练项目,但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教材改革中的另一个新亮点,初次教学似乎不知所措。

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有关对联教学的体会与践行。

对联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联能力的培养,是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语言、教育语言、积累语言和学习运用语言的活动,更切合个人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感悟、积累语言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语言的习惯,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习作教学。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何使对联教学活起来,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广集对联资源,让学生领领略“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我对教材中出现相关的对联教学作了如下设计:个别读: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女生读: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看今朝男生读: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前两排读:稻花钢花科技花万花竞艳农业牧业工商业百业兴隆朗读之后,我因势利导创设质疑:“同学们,你们过春节时贴过对联吗?如果还能记住对联的话,你们还能背诵吗?”激情的说。

话音未落,同学们纷纷举手示意背诵。

生甲: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统一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生乙: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生丙: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生丁: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学生跃跃欲背,兴致浓厚。

“同学们,我佩服你们非凡的记忆力,可以说,你们达到了过目成诵,你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也收集记录了一些对联,我对你们的做法表示赞赏!”我兴致勃勃补充说。

“下面,我就对联有关内涵及其作用等与同学们总结汇报一下,望同学们喜欢并给予掌声。

”我继续补充。

同學们趣味盎然,掌声如雷,趁机饶有兴致滔滔不绝地总结式地讲解了起来。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别称门联、联语,新春佳节贴在门侧的又叫春联。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楹联知识的渗透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楹联知识的渗透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楹联知识的渗透
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古代理念深刻,文字犀利的艺术表达形式。

它将深邃的哲理精辟而简明地表达在对联的两句话中,展示出精妙的文字美学,深刻反映中华文化的精髓。

楹联知识因其文字美学和深刻道理而为古今中外所觌称。

在今日,如何把楹联知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从楹联中可以了解历史文化,接触古今中外的经典诗词,并且学会鉴赏文字美学,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首先,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楹联知识,让学生接触古代文化,了解历史渊源。

古代文化中,楹联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历史深处的一扇窗户,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真谛和韵味。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楹联的传统文化内涵,注重训练学生文字解读能力。

楹联知识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分析楹联的构成,帮助学生判断文字的意义,在揭示中引发思考,让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领悟。

此外,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安排以楹联为主题的作文写作练习,让学生把楹联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还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安排一些楹联比赛,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练习,在竞争切磋中,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通过以上策略,课堂上楹联知识的渗透可以更加深入浅出,帮助
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而形成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

总之,将楹联知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语文知识,激发热情,获得更新鲜而有趣的语文体验。

它不仅可以传承文化,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培养好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对联在教学中的尝用

对联在教学中的尝用

对联在教学中的尝用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对联,在教学中的运用,大、中、小学的教师均有尝试者,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本人爱好对联,并在教学中有机运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大凡当教师的都想上好每一节课,要上好课除教师的充分准备外,就靠学生的配合。

学生思想高度集中,积极性充分发挥,是教学的关键。

激发学习兴趣是行家们常用的方法。

故事、游戏、儿歌、猜谜……引入新课,真是各显神通。

我常以对联故事、谜联作引,并有机结合。

如讲神童解缙、诗人苏东坡、怪才陈细怪、明太祖朱元璋、伟人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幼年才学出众,发奋学习的故事、联语讲给学生听,使他们兴趣大增。

从而树立起从小发奋读书,长大为民办事的好思想。

二、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猜谜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

物谜,学生较易接受;字谜,简单的也在《基础训练册》中出现。

谜联,我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如:在讲到水生动物时,我写出几则谜联:1.掀萍挥巨臂;戏水舞长须。

(虾)2.双钳休霸道;八足莫横行。

(蟹)3.雨至先朝背;敌来早缩头。

(龟)经过引导,同学们很快猜出,这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起了很好的作用。

析字格是离合字体的一种修辞方法,虽属文字游戏之举,但对训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如:1.此木是柴山山出;白水为泉夕夕多。

2.堆砌原来三块石;(磊)分开却是两重山。

(出)学生刚学谜联虽有难度,但只要认真诱导,由浅入深,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上两联学习、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试填一副析字联,根据前后文意填上了一个合适的字:踏破___桥三板石(磊)劈开___路两重山。

(出)由此根据字的结构,进行拆、合组装,加深了字形结构的印象,又增长了诸多方面知识.。

楹联与语文教学结合之尝试例举

楹联与语文教学结合之尝试例举

百科扫描207楹联与语文教学结合之尝试例举★李文秀借楹联引入新课、运用对联拓展延伸、运用对联对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自创对联。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恰当的把楹联文化融入教学之中不仅能更好的继承这一传统文化,也能丰富教学的形式,对教学本身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下面对自己的几点不算成熟的作法试举几例。

一、借楹联引入新课学习新课,教者常常喜欢以介绍作者引入,以期能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然而课下注释往往过于简单而且平实;资料翔实却稍欠鲜明。

若以对联引入,再辅以注释或资料,效果就会好得多。

例如,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先出示对联“王子安天涯比邻慰知己;滕王阁霞鹜齐飞誉古今”。

在辅以滕王阁当年之轶事,使学生对这位“初唐四杰”之“杰”的认识生动了许多。

钦佩之余,兴趣油然而生。

再如,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所拟对联为“以英雄自许,以英雄许人,气势磅礴抒写英雄词;为民族豪放,为民族放歌,慷慨悲壮吟唱民族魂”。

以此引入,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被辛弃疾高尚的英雄情怀所感染。

其实,学生阅读名著,大多是从了解作者或作品最闪光的亮点,产生了景仰和喜爱之情,才有了阅读兴趣的,因为阅读名著一般需要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而初中生一般来说学养都不够,因此,没有景仰之心和喜爱之情就很难阅读下去,这就需要用相对精确、形象、凝练的语言给学生诠释作者或解读作品。

比如介绍李白也许没有比余光中的“酒入豪肠,三分化做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更煽情了;介绍《史记》那就没有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凝练准确而且生动了。

找不到完美的语言,那我们自己就只好勉为其难了,于是楹联成了我们的选择。

也可以用半副对联设疑,把引入新课与学习课文内容更密切的结合起来。

例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介绍作者时我先出了上联:“酬友慰己,沉舟病树不曾消极沉沦”此上联有效的补充了作者的另一面,即积极入世,豁达昂扬的儒家情怀。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盈联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盈联教学

垫, 我们再 向学生介 绍“ 联尾 ” 时, 也就 显得轻 松 三、 强化 训 练 , 内化 知 识 。 在 练 习 中 进 一 步 巩 多了 。 同 时 也可 以伺 机 向学 生 介 绍 判 断 上 下 联 的 固
方法了。
圣人 有云 “ 温 故而知新 , 可 以为师矣 ” . 因此
而像 “ 节奏 ” “ 节奏点 ” 这 些 比较 抽 象 的概 念 。 适 当 的 练 习是 大 有必 要 的 。 在 这 里 我 们 把 练 习 主 笔 者 认 为要 结 合 实 际 的 诵 读 训 练 来 完 成 教 学 任 要 分 为 以下 三类 。 务, 这里就不作细谈 了, 下文将会具体阐述。
听, 简单 说 就 是 对 联 。 同时 让 学 生 分 别 数 数 上 下 “ 节奏” 。第 二 , 告诉学生 “ 节奏点 ” 就 是 每节 奏 中 两联 的 字数 , 加强其感性认识 。 最 后 一 个 读 音 。第 三 , 让 学 生 依 据 所 学 的平 仄 知 而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我 们 也 有 必 要 向学 生 介 绍 识 与 老 师 一起 标 注 出楹 联 的平 仄 . 如 碰 到古 人 声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楹联教学
狄 娴 婷 对联 , 雅称楹联 , 俗称对子 。 是 我 国 文 化 艺 术 二、 在读 中 品 , 在 品 中悟 , 体 悟 楹 联 的 音 律 结 宝库 中闪烁着奇光异彩 的瑰宝 。 是华夏汉 民族 独 构 之 美
有 的文学艺术形式 , 是 中华 民族辉煌璀璨 的传 统
从 以 下几 方 面人 手 。

者认为低年级 可以从最基本 的《 声律启 蒙》 《 千字

故事 引路, 图文对 照, 明 确 楹 联 的 基 本 概 文》 《 三字经》 入手 , 因为它们韵律平 仄相谐 , 节奏

谈小学楹联的教学

谈小学楹联的教学

谈小学楹联的教学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独特的音韵美以及广泛的实用性,经久不衰。

202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在教学中开展楹联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让国粹楹联在我们的课堂中绽放魅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一、巧用故事,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对楹联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楹联小故事。

比如,古时候有户人家过年时贴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请你猜猜他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猜测推理,他们不但增长了智慧,更明白了楹联虽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深刻,从而唤醒了他们对学习楹联和探究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背诵积累,厚积薄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因此,楹联的学习应重在积累,重在熏陶。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宝库,我坚持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带领学生反复吟诵品评丁慈矿先生的《对韵歌》和李渔的《笠翁对韵》。

提出了“每日一联”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晨诵”“课前诵”“放学诵”,每天积累一副楹联。

积极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带领学生积累“节日联”,并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觉积累身边的对联,如风景区的风景名胜联,公园楹柱上的对联,生活中的喜联、寿联、挽联等。

这样的大量积累,厚重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学楹联、写楹联、用楹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巧用范例,渗透知识楹联知识复杂深奥,成年人都很难掌握。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股脑儿地都抛给学生,势必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那如何才能使學生轻松愉悦地掌握楹联的基本知识呢?我的方法是:范例赏析—发现规律—实践运用。

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楹联“仄起平收”这一特点,我先出示了三副对联,让学生标出每副对联中上下联尾字的平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上联的尾字都是仄声,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也就是“仄起平收”的特点;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病联,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闽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闽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闽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能够使闽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既要依靠教师正确审视闽南文化,更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地讲述闽南文化艺术,形象地让学生感受闽南文化的熏陶;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闽南文化中的文学、史书及开展研究,例如学习《水浒传》或参观闽南书法馆等;
三是参与到闽南文化的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策略性教学”,把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做为一体来实现教学主题,让学生学得有趣、深入、有效;
五是倡导闽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继承和实践,可以在学校中成立赋诗、绘画等社团,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文化内涵;
六是发现学生的丰富潜能,以新的眼光来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闽南文化素养,让文化不在“理论”的空中,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楹联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

楹联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

楹联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作者:衡英李洪海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年第10期由于不同年段学生对楹联的接受能力有差異,我们尝试把楹联融入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1.低年级段:趣读乐学楹联,培养语感对句是楹联学习的基础。

我们在梳理一、二年级的小学语文课本时发现,现行的语文课本已有对句内容。

例如,一年级下册“识字三”中有“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二年级上册“识字六”中有“美对丑,爱对恨,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

教材中还有关于楹联积累与运用方面的知识。

例如,语文园地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开国大典》中“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篇章如《对韵歌》《古对今》等,低年级段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诵读楹联的方法,加上楹联具有对仗工整的特点,学生在楹联的平仄联韵之中诵读、积累,语感得以培养。

2.中年级段:开展楹联活动,培养综合能力三、四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增强,已有展示的基础和能力。

学校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为他们推荐《笠翁对韵》《有趣的楹联故事》《寓言故事》,以及课文推荐的两类读物:一类是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内容选择的读物;另一类是结合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

阅读课上,语文教师传授读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并分享。

学生结合自己所读的故事内容,每天上课前进行3-5分钟的讲述。

在分享和讨论中,学生的读书习惯得以培养,思辨能力得以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提升,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还挖掘、利用学生的特长,开展丰富的综合性活动。

比如,让绘画能力强的学生为古诗配画;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根据楹联的内容编写剧本;让表现能力强的学生根据剧本演楹联剧。

围绕楹联开展的各项活动,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GVANGJSIH GYAUYUZ文科研究·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王婷【摘要】本文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楹联为例,论述提升学生文字感悟能力及运用能力的方法,建议教师通过楹联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楹联语文课堂语文素养路径【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105-02楹联,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始于五代十国,明清两代达到兴盛,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小小一方楹联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将古典的诗意汇聚其中,浓缩了古代文学中的精华。

如何以楹联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笔者一直以来探索的课题。

下面,笔者拟结合学校实际、语文教学中面临的瓶颈以及当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尝试探索一条通过楹联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路径。

一、活用楹联概括课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笔者一直在中年段执教,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可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兴趣不浓,理解能力欠缺,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够。

于是,笔者试图将楹联带入课堂,活用楹联概括课文。

比如,在执教《云雀的心愿》一课时,用“植树造林滋沃土,防风固沙护农田”来概括文章;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将文章概括为“白衣似雪,盈盈飘撒,常慰患者痛苦心;爱心如炬,熊熊燃烧,点亮病人希望灯”。

学生不仅很快明白全文的内容,而且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医生舍己为人的品质。

用楹联概括课文,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精炼简洁,而且有效地激起学生揣摩文字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思考得多了,遣词造句有了讲究,也愿意像教师一样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课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楹联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楹联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楹联教学作者:狄娴婷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4年第08期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瑰宝,是华夏汉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辉煌璀璨的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珍视楹联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在自由漫步楹联乐园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滋养。

笔者认为,楹联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故事引路,图文对照,明确楹联的基本概念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告诉学生楹联的概念,相信大部分学生是不知所云的。

因此在楹联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引路”“图文对照”的方式,使孩子认识楹联。

如在介绍楹联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厅堂门柱”的图片,然后告诉他们楹联就是写在这门柱两旁的一对句子,它们的字数相同,读上去朗朗上口,非常好听,简单说就是对联。

同时让学生分别数数上下两联的字数,加强其感性认识。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楹联的常用术语,如:上联、下联、全联、言、联尾、节奏、节奏点、横批等等。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汉语拼音,所以介绍平仄也并非什么难事。

我们可通过趣味性的“问答”形式让学生去感性地认识平仄。

明白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又分别有另一个名字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就好像是我们小朋友有小名和大名是一样的。

这里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四声的大名,而“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则是小名。

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

有了这一步的铺垫,我们再向学生介绍“联尾”时,也就显得轻松多了,同时也可以伺机向学生介绍判断上下联的方法了。

而像“节奏”“节奏点”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笔者认为要结合实际的诵读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就不作细谈了,下文将会具体阐述。

二、在读中品,在品中悟,体悟楹联的音律结构之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悟,因此楹联教学也应从这方面着手,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感受楹联的形式美与韵律美。

“楹联”给小学语文课堂添“滋味”金琪

“楹联”给小学语文课堂添“滋味”金琪

“楹联”给小学语文课堂添“滋味” 金琪发布时间:2021-08-31T09:48:58.47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5期作者:金琪[导读] 距今,我国发展已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必定存在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这些都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学习。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小学 437000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教育教学事业正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与优化,小学语文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早期阶段,素质教育强调教师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不断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楹联”可以有效的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活动中。

本文将立足于楹联,制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策略。

关键词:“楹联”;给小学语文;课堂“滋味”引言:距今,我国发展已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必定存在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这些都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学习。

小学是学生步入校园生活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对外界事物存在较大的好奇心,所以以往单一的说教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

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楹联”的重要性,深刻分析“楹联”的内涵和意义,将其积极主动的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促使小学语文课堂增添“滋味”。

一、对“楹联”内涵和意义的解读所谓“楹联”,又可称之为对联、对偶、门对、春联等等,是指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石子上的一个对偶语句[1]。

“楹联”属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强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一般来说,“楹联”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朝,鼎盛于明清,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它集书法、文学和思想为一体,是一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鼓舞士气的手段,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

闽南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闽南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闽南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5-13T12:56:17.8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4期作者:陈继红[导读] 本文对如何将闽南文化资源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简单的思考和探究,提出一些教育策略,希望有助于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陈继红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中心小学 363107摘要:教育部提出,学校教育应当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教材体系中,鼓励当地学校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设校本课程。

同时,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更需要当地人民对其学习和传承下去。

本文对如何将闽南文化资源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简单的思考和探究,提出一些教育策略,希望有助于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关键词:闽南文化资源;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引言:闽南文化传入中华地区主要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福建地区设立了郡,才使得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闽南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的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当地传统文化。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穿插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当地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的闽南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和探究闽南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闽南传统文化内涵。

一、闽南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现状闽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对其了解和掌握程度较深还属当地居民,但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教学人才进入闽南当地学校教学中,很多教师作为外来人对于闽南文化根本不了解,使得很难在课堂上开展闽南文化教学。

除此之外,有些教师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理念,片面认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书本知识,忽视了对于本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闽南文化的多元性也给教师的教育创新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如何将闽南文化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非常让教师头痛的问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闽南文化资源的必要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语言文字,让学生具有说话、阅读、写作等基本文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增进学生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优秀品质和情操。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楹联文化的有效策略研究——以《语文》(统编版)三年级教学为例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楹联文化的有效策略研究——以《语文》(统编版)三年级教学为例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楹联文化的有效策略研究——以《语文》
(统编版)三年级教学为例
张玉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
【年(卷),期】2023()1
【摘要】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讲究字数、词性、内容、平仄及韵律,具有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自由灵活、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等特点,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极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楹联文化的关注度明显减弱,许多学生对楹联感到陌生,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楹联文化很有必要,语文教学应当肩负起楹联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任。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张玉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劳动育人点梳理及教学策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为例
2.统编三年级语文教材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为例
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以统编版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例
4.发挥学科育人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以统编版小
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5.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期2019年5月NO.5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y.2019例谈闽南楹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运用邱清莉(泉州市立成小学,福建泉州362000)摘要:闽南文化是我国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

以泉州闽南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例,根据不同学段取之有度精选文学资源,合理优化,横向延伸与纵向挖掘原有文本,以互文性文本解读的角度从题材互文激趣导入、语言互文比较理解、主题互文品味情感、手法互文锤炼修辞等方面在教学中将闽南文化中的文学资源进行融合。

关键词:闽南文化;文学资源;闽南楹联;互文性;文本解读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2019)05-0074-0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

随着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运用已逐步引起了教师的重视,笔者亦就闽南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闽南文化文学资源与语文教学在泉州,“闽南文化进校园”已经开展了几年,不过,闽南文化在小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大多集中体现在班队、品生、品社、综合实践、美术等课程,而闽南文化中文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目前尚不多见,即使闽南文化元素出现在语文教学中,很多也仅仅停留在将闽南文化外在显性内容(如拍胸舞、南音、南拳、提线木偶……)带进语文课堂。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地区族群的灵魂和身份与象征。

[1]而“闽南文化文学资源”是指闽南文化中饱含文学元素的内在隐性内容:闽南名人传记、民间传说等;闽南民间民俗文化,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谣、童谣;被誉称“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戏文;古城文化中那些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历史遗存,如楹联、巷名、地名等。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天生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汉语里藏着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而闽南文化的文学资源就是闽南人独特的文化密码,因此将“文学性”作为闽南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点,对闽南文化文学资源进行多形式的运用,使其合理、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从而理解并传承闽南文化,内化闽南精神,激发学生文化自信与归属感,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根据学段的不同选取相应的资源?怎样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将闽南文化中的文学资源进行融合?下面以泉州闽南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例,谈具体策略。

二、闽南楹联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融合运用(一)取之有度,精选楹联资源泉州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极为丰厚。

凡是寺庙庵堂宫观岩洞必有楹联。

楹联,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艺奇葩,在这些地方得到了充分表现。

泉州寺收稿日期:2019-01-24基金项目:2018年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闽南文化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Q G1352-115)作者简介:邱清莉,女,泉州市立成小学一级教师。

2019年第5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75庙宫观楹联,许多出自名家手笔,文艺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

其内容大抵可分为以下几类:反映泉州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故事;写出寺院的历史革和渊源;歌颂祖国锦绣河山;赞美某一位历史人物的风范;阐述泉州与海内外的密切神缘,[2]等等。

面对众多的楹联内容,教师选择时要取之有度,精选文学资源。

所选楹联既要与教师教育和教养水平相适应,又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

教师根据不同学段选择难易适中的楹联作为教学的资源,同时要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使语文教学中闽南楹联文化资源最有效地得到运用。

比如,立成小学地处泉州市中心市区,周边有淮关岳庙、千年古刹开元寺、承天寺等著名景点,这些景点内的楹联近在咫尺,可调动该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方便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泉州开元寺里由宋大儒朱熹撰联,近代名僧弘一法师补书的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不仅内容浅显易懂,又赞扬了泉州历史,弘扬泉州精神,可作为第一二学段教学素材;而鲤城淮关岳庙的楹联:“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诡诈奸刁,到庙诚何益。

”既对仗工整,又能劝善惩恶,针眨痼疾,这类楹联就适用于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中。

而类似明朝大学士张瑞图写于承天寺的“锡杖婆娑,闻经尘世三千界;草鞋踏破,虚扣禅扉二十年。

”这种楹联,相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深奥晦涩,就不适用。

(二)灵活运用,融合语文教学怎样用小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将闽南文化中的文学资源进行融合?笔者认为应合理优化,以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扩大语文学习领域,向延伸与向挖掘原有文本,实现语文空间的开放,使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激活学生的文化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讲,互文性文本解读是一种有效的融合方式。

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

[3]互文性文本解读就是根据一个文本(主文本)与其他任何文本(互文本)在语言、结构、意象、原型、表现手法、题材等方面存在着的关系来获取文本的意义和内蕴,更准确、更科学地解读主文本的一种方法。

互文性文本解读可以从主题互文性、手法互文性、语言互文性、结构互文性、题材互文性[4]等方面切入,因此闽南文化文学资源融合进课堂阅读教学的方式上,我们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题材互文,激趣导入为了准确地把握对联(主文本)的主题和特性,教师可以借助与主文本同类的文本——闽南楹联进行参照学习,以期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北师大版第五册语文天地十二“认识对联”,学生初步认识对联,对于这一主题内容不太熟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楹联小故事导入,像开元寺的传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花寺”。

故寺中有一楹联:“桑开白无情说法;塔涌铜佛正令当机。

”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楹联小故事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对学生学习课文起着促进作用。

2.语言互文,比较理解教材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名句,尤其是律诗中的联和颈联既对仗工整,又平仄和谐。

如果在课堂中加以分析,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像北师版五年级古诗《房兵曹胡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这样的诗句完全体现了对联上下两联必须数相等,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等,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的要求。

需要解读的诗句和楹联在语言风格上存在互文性关系,因此教师教学时渗透对联的知识,同时引入本地的鲤洲宫楹联“近倚清源浮两鲤,遥襟晋水秀三洲”相互类比,以此加深理解。

3.主题互文,品味情感主题互文性是指需要教师分析讲解的课文内容(主文本)和闽南楹联(互文本)在主题思想上存在相似或相同之处,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学习内容主题及其审美特性,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这类主题的76邱清莉:例谈闽南楹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运用2019年第5期表现形式,品味文本情感,可引入闽南楹联与课文内容进行参照、比对。

比如北师大版第11册“语文天地五”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仅对仗严谨,还充分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和为无产阶级贡献力的志向和立场,教学时,比较学习弘一法师塔题联:“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

”结合弘一法师的生平事迹体会高僧“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爱国情怀。

4.手法互文,锤炼修辞楹联中不仅写景写物写事,也从修辞手法的使用上体现了语言的韵味,与课内所学有相似或相之处。

引导学生根据表现手法分类进行整理和积累,加深学生对这种表现手法的理解,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夸张:“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朱熹撰南安雪峰寺)反问:“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诡诈奸刁,到庙诚何益?”(鲤城淮关岳庙);拟人:“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印禅心。

”(清庄俊元撰瑞像岩)回文:“神护人民人护神,庙临福地福临庙。

”(鲤城区白耆庙)等,不一而足。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闽南楹联为主题设计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过实地考察、查找资料、合作讨论、整合调查信息等手段,探究闽南地区有哪些名人写过楹联,按家乡美景、历史渊源、名人典故等方面给楹联进行分类,对仗工整、结构别致的楹联以及楹联背后的故事等,形成学生主动探究的结果,达到对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思维、习惯与能力,从而内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在研学楹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楹联创作,引领学生判断对错、选词填空一对、三对、五对等趣味练习,再到最后独立创作对联。

也可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所做所思所得作为习作的内容,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使作文活动成为“有水之源”,以期达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闽南文化文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反思学生的闽南文化知识并不仅仅来源于课堂,更与家庭背景和学生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学生掌握闽南文化的学习评价,不能仅限于结果,而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乃至情感体验的获得。

另外,学生在获得闽南文化文学资源并对所获得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筛选、重组过程中存在信息搜集不当,表达不准确,评价不到位的问题。

同时,也对教师精选、融合资源的能力,自身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闽南文化[EB/OL].[2017-08-07]. https:///item/.[2]韩松.泉州市寺庙宫观楹联选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5.⑶互文性[EB/OL].[2011-02-11].https://wenku. /view/9edffddd5022aaea998f0f75.html.[4]庄照岗.互文性文本解读与有效课堂拓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2012(6):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