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柳叶儿》教学设计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叶儿》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指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3、品味文章中“苦”“乐”,帮助学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中一些“苦中带涩”的语句,正确理解童年时代的苦和乐。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生活,说说自己的幸福快乐体现在哪些地方?(可形成板书)(丰富的食物,丰富的生活,父母的宠爱,生活的轻松等等。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苦恼。

3、检查预习。

一、就题设问,明确学习内容。

是呀,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

但时代不同,个人的处境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柳叶儿》,感受作者苦中带涩的别样的童年。

齐读文题,让学生就题目进行设问。

(可形成板书)
1、作者为什么要写“柳叶儿”?
2、文章围绕“柳叶儿”写了哪些事?
3、作者对“柳叶儿”有着什么样的情感?
4、“柳叶儿”做题目有什么用意?(猜猜看,有什么作用?)
5、“柳叶儿”能吃吗?今天还有人吃吗?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解决就题设问所提的问题。

1、为什么要写“柳叶儿”?
柳叶儿救过我的命、大家又抢柳叶儿、多亏了那些树叶、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引导学生说全)齐读第3、4、14段。

(指导:要读出感恩之情,几个“吃光了”要重读,感受物质的严重匮乏,“靠着”一词重读,蕴含无尽的感激。


2、作者对“柳叶儿”有着什么样的情感?
有着特殊的感情,感恩感激。

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引导品读1、2段和15段)
关注“又是”、动作描写、对比手法,表现我对柳叶儿的关切之情。

提醒学生注意“抽芽”“打着卷”“慢慢舒展”,可见作者观察之细,也突出了柳叶儿的柔嫩。

(形成板书:爱柳叶儿、赞柳叶儿)味道如何?(苦中带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首尾呼应,突出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点明主旨。

3、文章围绕“柳叶儿”写了哪些事?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板书)
追问:柳叶儿为什么要抢?
明确:本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分别写了爱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突出了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恩之情。

三、品读语言,体验童年生活苦乐。

你认为作者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把班级同学分成两方,进行辩论。


明确:
快乐:1、爬树逞能。

2、用武之地(帮家里做事)。

3、吃柳叶儿。

(提醒关注,为什么“最乐的是我”?辛弃疾有诗“少年不识愁滋味”,我年幼,还不懂得家人的忧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痛苦:10段“爬树摘柳叶儿”起大早、天气冰凉,11段由太阳联想到红樱桃可见饥饿之极,12段吃到一个豆儿香得不行,13段放开了吃,肚皮薄如纸。

“乐”中带有苦涩的滋味。

四、时代对比,感受今天幸福生活。

“柳叶儿”能吃吗?今天还有人吃吗?
引导学生关注“我”嚼柳叶儿的感受、奶奶做柳叶儿的工序。

出示资料:
1、柳树叶成市民“盘中餐”柳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柳叶味苦、性凉、无毒,可清热解毒、治疗多种炎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柳丝长,鲜嫩的柳叶引来了不少市民“光顾”,人们旧菜新吃,大量采摘柳叶“尝鲜”。

这一现象满足了部分市民的口欲,但同时也严重破坏树木。

阳春三月,柳树吐新翠,鲜嫩的柳叶儿引来不少市民的“惠顾”。

上午9时,富水小区的柳荫路旁,50岁的李女士正踮着脚尖,一只手抓住柳树条,另一只手迅速从上往下撸柳叶,她脚下的手提兜已经装了半兜子的新柳叶。

“都说柳树叶有药用价值,吃了可以治病,所以每年春天柳叶嫩的时候,我就出来撸几把柳树叶,回去用热水焯一焯,拌着吃,既新鲜又健康。

”说着话,李女士手不停地撸着树叶。

据了解,三月份以来,像李女士一样挑选柳叶采摘实用的市民不在少数,很多市民看中柳叶的药用价值,再加上3月柳叶鲜嫩,又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也无怪乎会引来市民尝鲜,寻常的柳树叶变成市民“盘中餐”。

2、三年自然灾害。

数据1:
1942年,中原110个县遭遇饥荒,只有1000万人的河南省,饿死300万人,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者无数。

也就是说,单河南一个省就整整减少了2/3的人口。

数据2: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中国的大饥荒是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

“对这一点,当代严肃的学者、历史学家都已予以肯定。

中国科学院一九八九年发表的国情报告这样说:”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万人,成为本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大饥荒。

因为死于饥荒和移民国外,爱尔兰的人口从800万锐减到400万。

数据3:
19世纪70年代中国遭受一次严重的灾害,有人称,这次饥荒使中国死亡总人数在900万——1300万人。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世纪70年代,中国华北大旱死亡1300万人。

明确:今天吃柳叶儿是为了保健,过去吃柳叶儿是为了活命,“一样柳叶两样情”。

提醒同学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要忘记过去。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牢记历史,继承传统,吃饭从光盘开始。

五、课后推荐,对比阅读强化认识。

课后阅读:张洁《挖荠菜》、刘绍棠《榆钱饭》
附:教学反思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这堂课上完了,我只觉得自己实在还需要太多努力。

范伟说:“回头看看自己演的小品,发现表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而我觉得,语文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摘柳叶儿吃的情景。

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抢柳叶儿吃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就题设问,然后围绕这几个问题梳理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在感知的过程中,重点推敲语言,指导朗读,体悟情感。

但是,在突破难点时,我采用分组辩论的方式来进行,由于学生对这种方式的生疏,加上时间的不足,着力不够。

特别遗憾的是没有很好的抓住清晨抢柳叶儿这个细节带着学生去品读书、去深入体会,去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作者的感情更是非常复杂的。

在早春清晨的湿润、清凉中,在林中宁静而朦胧是环境里,哗啦哗啦的水声响在八岁的“我”心里,响在回顾往昔的作者心里,响在逐渐走进作品的读者心里,其中的感受是那样的丰富而复杂。

八岁的“我”踏着这份清凉跟着三叔去抢柳叶儿,应该说一个幼年的孩子是体会不到当时的艰难的,八岁的心灵看到的是早春清晨现时的美,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纯真。

回顾往昔的作者再来看当年,和当年的苦难,再来咀嚼当年柳叶儿救命于危难,是沉沉的苦中带涩;而现时的作者看曾经的自己,尤其是曾经一个懵懂不识苦难的自己,一个八岁幼童就不得不跟着大人承担生活的自己,我相信那份苦中带涩就更觉涩了。

当作者把这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纯真,和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苦涩放在一个时空里一并交付给读者去体会时,读者感受到的又是什么呢?是美丽与苦涩交织的沉重慨叹。

应该说这段美景决不仅是因景而美,而是因丰富而美,因深刻而美。

而当时,课上的我却潦草了。

美留给我的是遗憾。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我也没有处理好,比如:对尝柳叶儿这个环节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对学生的品读鉴赏没有给他们更多的组内推荐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朗读感悟……
这些遗憾让我想起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句:“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需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也许每节课都是有得有失的,好在我们总是收获了得到了的同时,也在遗憾中预约了下次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