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
主动固定导线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固 定导 线在 术后 3~1 个 月的 随访 中未 见脱 位 。结 论 : 不论 心 室起 搏 依 赖 或 非 依 赖 者 ,使 用主 动 固 定导 线 2
行 RO V T间 隔部 起搏 安 全可 行 。
[ 关键词] 右心 室流 出道;室间隔 ;主动导 线;起搏 ;参数;并发症 [ 中图分类号] R 4 . [ 5 1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18 (0 0 0 — 3 2 0 0 0 2 3 2 1 )4 0 6— 6
需 安 置体 内埋 藏 式 心 脏起 搏 器 的患 者 1 0 行 R O 2例 V T间隔 部起 搏 ,根 据 心 室 是 否 依 赖起 搏 分 为心 室 起搏 依
赖 组 ( 8 )和 心 室起搏 非依 赖 组 ( 2 ) 4例 7 例 ,记 录 两组 术 中、术后 的各 项 参 数 及 术后 起 搏 导 管 的 稳 定性 并
Cli ca ap ni l pli ati n o pac ng c o f i at he s pte po t e l rti n o the t o f rig t ve tri ula out o h n c r fl w
t a t LI Ji fe g Y 6 r c N a n AN "y ng JI X ngt ng, T G fei LI Ji , LI e hu a a i AN Ji wu DJ c n, Y n Pe gl n, De a g n i — pa me f a d l g rt nt o C r io o y.t r nd Af i at t s he Se e f li ed to pit l f e h a o W nz ou Med c l o l ge w z u i a C l e en ho 3 0 25 27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观察
6 Go eV,Ju n F, Gi etD ,ta. an si n rg o t sfl oe l r e Dig o t a d p on si u eu— b 1 c c
n s fa t o ist i ln td p pie . Ji o e S ie, 0 9, eso ni de oct l ae e t s ontB n pn 2 0 b m i d
1 0陈捷 , 兰兰, 王 秦莉 , 类风湿关节炎五项诊断指标的应用价值 等.
评价. 中华 检 验 医 学杂 志 ,0 8 3 ( ) 10 2 0 ,1 9 :0 7~11 . 00
1 o GZ,Na a e iI 1 To k mih ,Ku NO, ta . s e i c a d h ma ie s e Bip cf n u n d s a e 1 i
1 3丁从珠 , 王红 , 冯学兵 , 血清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等.
和类风 湿因子在 类风湿 关节 炎中的意 义.中华 风湿病 学杂志,
2 0 ,2 1 ) 7 4—7 6 0 8 1 ( 1 :7 7.
krt ig ean8s l h i at o i s i n e—can ni de c—F ) epes ni iha b s( v2 ,xrsi nPc i o
C l s a c 2 0 31 41 e lRe e r h, 0 6. 2: 1~4 2. 2
1 a e 2 Dr p l V,Be u ,Ch mp d C, t a . d n i c t n o r mii g c eA a o e 1 I e t ia i fp o sn f o
t ea t o isa d I 一2 p 9 i srai rh ts o ma fDe. i ni de n L d b 3 1 n p o t at ri.J u lo r i c i
长期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Ku nr ni n g 6 5 02 28, Yu nn an Pr o v i nc e, Chi n a)
Ab s t r a c t : O t h e s a f e t y a n d e f f i c a c y o f l o n g — t e r m r i g h t v e n t r i c u l a r o u t f l o w t r a c t
l a r o u t f l o w t r a c t s e p t a l p a c i n g wa s 9 8 . 9 6 ( 4 7 5 / 4 8 0 ) . Th e p a t i e n t s we r e f o l l o we d u p f o r a me a n
华 老 1 ‘ 心腑 m竹瘸 杂 志 2 0 1 3年 9 J j第 1 5卷 第 9期
C h i n J Ge r i a t r He a r t B r a i n Ve s s e l D i s , S e p 2 0 1 3 , Vo l 1 5 , No . 9
ZH AI J i n g , TAO S i — mi n g, B AI J i e , e t a l
( De pa r t me n t 0 / ’ C a r d i o l o g y, Yu n n a n Pr o v i n c i a l S t . Jo h n He a r t Di s e a s e Ho s pi t a l ,
75例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临床观察
【 要】 目的 摘
探 讨 流 出道 室 间 隔起 搏 对 心功 能 的影 响 。方 法 选 择 心动 过 缓 住 院 患 者 7 5例 , 选 择 性 右 室 行
流 出道 间隔 部 起 搏 , 察术 前 及 术 后 一 周 内左 房 内 径 ( A 、 室 舒 张末 内 径 ( V D 、 室 射 血 分 数 ( V F 及 观 L D)左 L E D)左 L E ) 美 国 纽约 心脏 病 学 会 ( NYHA 心 功能 分级 等指 标 。结 果 7 例 患 者 均 顺 利 完 成 间 隔 起 搏 植 入 手 术 , 中 L F正 ) 5 其 VE 常者 , 后 有 提 高 L E , 小 L D 和 L D 术 V F缩 A VE D趋 势 ( > 0 0 ) L F低 于 正 常 非 心 房 颤 动 者 , 隔 起 搏 能 提 高 P . 5 ; VE 间
L F P> O 0 ) 缩 小 L D、 V D P < O 0 ) 改 善 心 功 能 ; V F低 于 正 常 合 并 心 房 颤 动 者 , 间 隔起 搏 有 明 VE ( .5 , A L E D( . 5, L E 室 显提 高 L E 、 小 L D、 V D V F缩 A L E D趋 势 (P< O 0 ) .5 。按 NYHA 心 功 能 分 级 , 后 心 功 能 显 著 改 善 (P< O 0 ) 术 . 1 。结
C H EN i , X n CH E N Oang 。 JK e L
( a gl Br n h I siu eo j n DititPe p e s t l C a g h u i n s 1 1 0 Hu n i a c n tt t f Wu i src o l' Hopi , h n z o ,J a g u 2 0 ) s a 3
右室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远期疗效观察
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M ay ,2008Vo l ,3No.102008年05月第3卷第10期作者简介张晓东,男,青海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5级在读研究生。
心力衰竭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尽管药物治疗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
右心室双部位(RV-Bi)起搏可纠正衰竭心脏的电激动传导延迟和机械活动非同步性,改善心脏的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提高心脏做功效率,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RV-Bi 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远期疗效目前研究较少。
本文对我院近7年来采用RV-Bi 起搏治疗的12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目的是评价RV-Bi 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远期临床效果。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0年10月至2007年2月总计12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
年龄33~79(58.17±11.19)岁。
其中扩张型心肌病5例,缺血性心肌病6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
病程1~31(12.83±8.09)年,心力衰竭病史1~15(4.42±3.73)年。
心功能NYHA 分级Ⅳ的7例Ⅲ的5例。
全部患者在最近1年期间均有至少1次住院史。
入选标准为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1)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心功能仍在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2)L VEDD ≥55mm ;(3)伴有心脏运动不同步。
1.2右室双部位起搏方法:右室双部位起搏的方法是在右室植入两根心内膜电极,一根电极使用传统的心内膜电极的安置方法置于右室心尖部(RVA ),另一根电极则采用主动固定方式安置于右室流出道(RVOT ),右室流出道的定位主要依靠起搏心电图和X 线影像学特点进行判定。
定位准确,各参数测定合格后,采用主动固定电极的方法将其植入固定,各起搏参数的测试要求与一般心室电极相同。
然后采用Y 型转换器,以双极起搏方式同时起搏RVA 和RV OT 。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 键 词 】 心 血 管 病 学 ; 动 固定 电 极 ; 室 流 出道 ; 脏起 搏 关 主 右 心
中 图分 类 号 :5 1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号 :0 87 4 20 ) 403 -3 R4 . 7 A 10-9X(0 8- -2 10 0
Cl i a p H a o fa t e f a o lc r d o i h e t iu a u fo t a ts p u p dn Z i c la p c t n o c v x t n ee to e f r r g tv n rc r o tlw r c e t m a g n i i i i l HU
ee to e i g t e tiu a ufo t c e t m a i g M eh d On u d e n ih e n p t n s w t l c d n r h n r l ro t w a ts p u p cn . r i v c l r to s e h n r d a d eg t e ai t i e h i dc t n o a ig we e su id Amo g w o , 4 a i oa r o e s n o n 8 ar ‘ e t c lr n ia i fp c n r td e . o n hm 0 h d s - t a n d y d me a d 7 ti v n r u a n i r o i
主动 固定 燕 , 周 静 , 周 军 , 杨敏 全 , 张小 忆
【 要 】 目的 摘
探讨 临床 应 用 主动 固定 电极 在 右 室 流 出道 间隔 部起 搏 的可 行性 及 安 全 性 。 方 法
收
集 心脏 起 搏 适应 证 患 者 1 8例 。 中病 态 窦 房 结综 合 征 4 1 其 o例 , 室 传导 阻 滞 7 房 8例 。 有 患 者 均 采用 心 室 所 主 动 固定 电极 在右 室 流 出 道室 间隔 部起 搏 。 果 1 8例 患者 均顺 利完 成 手 术 , 结 1 在右 室流 出道 间 隔部 电极
1例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护理
伴房室传导阻滞 , 19 于 90年 6月 8日安装陕西秦 明公 司生产
的 W I 单 腔 起 搏 器 , 后 患 者恢 复 正 常生 活 及 工 作 , 于 型 术 后 19 97年 4月 3 1日因起 搏 器 已 到使 用 年 限 , 搏 器 电池 耗 竭 更 起 换 起 搏器 , 目前 起 搏 器 型 号为 8 1A 型 , 日检 查确 认 其 起 搏 69 近 率 由原 设定 的 7 / n下 降 至 6  ̄/ n 大 大 低 于 更 换 指 0 ̄ mi 1 mi, 标6 5次/ I 磁 频 率 已 降 至 7 mi, l 9 ̄/ n 亦 低 于 更 换 指 标 8 mi, O  ̄/ i, mn 提示 起 搏 器 电能 已耗 竭 , 房 室顺 序 起 搏 ( 非 VⅥ 起 搏 ) 已造 成 患者 心 功 能 复 极 E 3 ( 常 值 5 % ~ 0 ) 需 更 F3 % 正 0 7% , 换 起 搏 器 及进 一 步 治 疗 , 20 于 0 7年 8月 1 日经 左 锁 骨 下 静 6
护理 实践 与 研 究 2 o o 8年 第 5卷 第 l 下 半 月 版 期
・
・
81 ・
个 案护 理 ・
1 主 动 固定 电极 右 室 间隔 部 起搏 器 置 入 术患 者 的护 理 例
唐并 士 申 萍 再
右 室 间隔 部 起 搏 器置 人 术 是 应用 主动 固定 电极 导 线 行 心
3 2 ̄ / n , E G 检 查 示 Ⅲ度 A B, 断 为 病 毒 性 心 肌 炎 mi)经 C V 诊
空大小便人手术室。
2 2 术 后 护 理 .
22 1 体位护理 ..
术 后 2 持 平 卧位 , 4h保 动作 轻 柔 不 宜 翻 动
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护理体会
A S R T:0 jcie T x l etecncl us gsrtge fat ef ainl d B T AC bet oe p r h l i r n taei o ci x t a si v o i an i s v i o e n
p t n s wi ih e tiu a e t m a i g.M e h d F v a in swi l n n r h t mi a i t t r tv n rc lr s p u p cn e h g to s i e p t t t ma i a ta r y h a e h g
朱林锋 ,郭春芳
( 南京 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1 B病 区 心血管介入科 ,江苏 无锡 , 1 0 0 3 240 )
摘 要 :目的 探讨采用螺旋 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的临床护理要 点。方法 以 5例诊断为恶性 心律失常的 5例患者 螺旋 电极导线行右室流 出道 间隔部起搏与常规
ap csa y c r n u o srcin i wov n r l ,i p o e n fh atfn t na d a a tt n s e t ss n h o o sc n tit t e ti e m rv me t e r u ci n d p ai o n cs o o o o u n p y ilg tt s f ma h s o ysa u . h o KEY W ORDS:a t ef ain la s ih e ti lrsp u p c g u s g ci i t ed ;rg tv n r ua e tm a i ;n ri v x o c n n
weeslce n r ae t cie f ain 1a s i ih e tiua e tm aig, a d t e r ee td a d te td wi a t i t c d n rg t v n rc lr sp u p cn h v x o n h wh l l ia n rigp o eswa u oeci c l u sn r cs ss mma i d n r e .Reut Al5 p t n sahe e e i bete a e — z sl s l ai t c iv dd s a l h rp u e r tcefc f rrc iig a t efx t n la si ih e ti lrsp u p cn .No n rigc mpi i f tat eevn ci iai d nrg tv n r ua e t m aig e e v o e c u sn o l — c t n r b ev d. n lso C mp rdwi uieat ef ainla si ih e tiua ai swe eo sr e Co cu in o o a e t r t ci x t d rg t n rc lr h o n v i o e n v
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2例临床分析
自从 F r n等 (9 9年 ) 次 报 道经 静 脉 途 径 uma 15 首
植 入永 久心脏 起搏器 电极导 管 以来 , 右室 心尖部 一直
搏 时 , 1 、V Ⅱ、1 a F导 联 Q S波群 主 波 向上 , 1 R I导 联 Q S波 群 主 波 向上 ,V R a L导 联 Q S波群 主波 向下 。 R 观察 起 搏时 的 Q S波 宽度 . 果在 10 s 右则 固 R 如 3m 左
1 . 植 入起 搏 系统 构 成 V I 2 V R 9台 ( drncS Me t i R o 13 、 D R 7台 ( drncD 3 35台 , drnc 0 )D D Me t i R 0 o Met i o
同 , 出 电极 螺旋 圈 1 钟后 再 次测定 各 项参 数 以 旋 5分
经过 努力 最终 成 功 。 全部 患 者术 中 、 后均 无严 重并 术
为 Me t nccpue xn v s5 7 dr i a srf o u 0 6激 素释放 双极 螺 o i
旋 电极 , 负极 间距 1 m 可 旋 出螺丝 1 rm, 正 0 m, . 8 a 分离 式 旋 出标记 在 X线下 影像 清 晰可辨 。 1 植 入 方 法 采 取左 锁 骨 下静 脉 胸外 段 ( 静脉 ) . 3 腋 穿刺 途 径 植 入 起 搏 电 极 , 例 因左 上 腔静 脉永 存 畸 1 型而 改用 右侧 , 穿刺 点切 开皮 肤制 皮 下囊袋 。 房 经 心
cpuesne4 7 a s r e s 5 47根 、 5 26根 ) 2根 心室 电极 4 9 。2
长 ( 6 45 nV 0 23 i ) 但 两组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1 ̄ . S1  ̄ . n , mi a r 意义 ( > .5 。其 中 l例 因左 上 腔静 脉永 存 畸 型而 P 00 ) 改用 右侧 左锁 骨下 静脉 途径 植 入 , 作 较为 困难 , 操 但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疗效
R VOTS 组 术 后 即刻 起 搏 阈值 [ ( 0 . 7 7 ±0 . 2 8 )V] 比 RVA 组 [ ( 0 . 5 3 ±0 . 1 7 )V] 高,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
RVO TS 组 术中曝光时间[ ( 1 8 . 7 6 ±8 . 4 3 )mi n i 比R VA 组 [ ( 9 . 6 6 - + - 4 . 3 5 )mi n i 长, 差 异有统计 学意 义 ( P<0 . 0 5 ) 。
两组在术后 1 w及术后 1 、 6 、 1 2 、 1 8 、 2 4个 月 起 搏 阈 值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两 组 感 知 阈值 及 电极 阻 抗 在 不 同 时 点 的
第3 7卷 第 8 期
2 O 1 4年 8月
新 疆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n j i a n g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l | 37 NO . 8
Au g. 2 O1 4
右 心室 流 出道 问隔 部 主 动 电极 和 右 室 心尖 部 被 动 电极 起 搏 的长 期 疗 效 及 安全 性 研 究
并 指 向前 壁 或 游 离 壁 可 能 增 加 心 脏 穿 孔 风 险 。 关 键 词 :主 动 固 定 电 极 ; 右 室 流 出 道 ;右 室 心 尖部 ;被 动 电极 ;心 脏起 搏 中图 分 类 号 : R 5 4 1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5 5 5 1 ( 2 0 1 4 ) 0 8 — 1 0 0 8 — 0 5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评价
关键词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 右室心尖部 ; 起搏参数 ; 并发症 文献标 志码 : B
自 15 9 8年 F r n首 次采用 不开 胸安装 电极 置 uma
房 电极 置人右 心耳 , 心室 电极 ( 主动 固定 电极 ) 于 置 R OS V V T 。R A组 用被 动 电极 ( 即翼 状 电极 ) 型号 为 , Met nc 04或 S U E 14 T; 中安装 起 搏 器 dr i 4 7 o T J D 6 6 其 为 D D型 ( D D D 含 D R型 ) 2台 , V 型 8台 ; 心房 2 VI 将 电极置 人右心 耳 , 心室 电极 ( 动 电极 ) 于 R A。 被 置 V
机分为 R O S 、 V V T 组 R A组各 3 O例 , 两组临床资料
有可 比性 。
12 起 搏 方法 R 0 S组 用 主 动 固 定 电极 , 号 . VT 型 为 M drnc 0 6或 S D 6 8 其 中安装 起搏 et i5 7 o TJ E 1 8 T; U
2 1 起搏参 数 变化 两 组不 同起 搏 时期 的起 搏 参 .
数变 化见表 1 。表 1 示 , 显 两组 间及 术 后 不 同 时 期
起搏 参数 比较均无 统计 学差 异 ( P均 > .5 。 0 0 ) 2 2 起 搏 前 后 心 电 图 Ⅱ导 联 Q S时 限 、 态 及 心 . R 形
山东 医药 2 1 0 0年第 5 0卷 第 5翘
右 室 流 出道 间 隔部起 搏 的安 全性 评 价
张 洁 蔡 尚郎 , ’
( 1青 岛大 学 医学 院 , 岛 26 0 ; 岛大学 医学院附属 医院 ) 青 60 部 ( V T ) R O S 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寻找 比右室心尖部 ( V 起搏更符合 R A) 将6 o例有安装起 搏器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3 0例 , 观察 组用主动 固定 电极行 两组起 搏后 不同时 间的起搏阈值 、 电极 阻抗 、 R波幅度均
选择起搏位置优化起搏治疗效果
目前改变起搏位置使起搏更接近生理性成为研究热点,维持正常的心室肌激动收缩顺序是目前临床起搏方面的难题,即使是DDD起搏器,虽然保持了正常的心脏房室收缩顺序,但不能维持正常的心室肌激动顺序和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从而产生一系列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MOST 试验对1 339例患者随访6年,累计心室起搏百分率大于40%的人群比小于40%者心衰住院率危险性增加2倍。
对2 010例患者随访33.1个月表明双腔起搏器不会改善生存率或者降低中风发生率和心衰住院率,原因是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使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从而增加了心衰住院率及房颤发生率〔1〕。
目前我国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类型中以VVI、DDD起搏为主。
由于右心室心尖部的肌小梁丰富发达,受血流冲击小,电极容易固定且固定后电极不易移位,所以心室电极一直以来安置在右心室心尖部。
但长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效应〔2~5〕。
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已证明右室间隔部/流出道起搏有更好的临床效果,间隔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相对于心尖部起搏更具有优越性。
1 血流动力学机制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激动通过局部心肌细胞间兴奋扩布的方式传播,传导速度滞缓,同步性降低。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激动从心尖隔部开始,然后为间隔后部继而左心室下壁及前壁,最后为基底部。
当基底部收缩时,心尖部呈反常运动,使整个心室电激动顺序和舒缩活动与窦性心律时相反,心室激动顺序的异常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其局部收缩提前,右心室心尖与邻近部位的肌张力也最早产生,使心室内的血流涌向激动及收缩均滞后的左心室游离壁与基底部,引起局部膨隆、扩张和非同步,甚至矛盾性的室壁运动;但激动扩布至心底部时,又使心室内的部分血流反向涌至心尖。
由于心室间隔随右心室先行除极和收缩,当左心室游离壁滞后除极与收缩时,心室间隔已达舒张期,此时左心室游离壁收缩产生的张力及心室内血流的压力,使心室间隔出现向右侧反向位移、扩张。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的应
稳定性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能够提 供更稳定的电信号刺激, 减少心律失常的风险。
持久性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电极 不易脱落,能够提供持久 的起搏效果。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适用于各种原因引 起的心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病症 ,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 滞等。
禁忌症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禁忌症包括急性 心肌梗死、严重心衰、严重电解质紊 乱等病症,以及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的应用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的基本原理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的临床应用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的最新进展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是一种治疗心律 失常的方法,通过在右心室间隔部植 入起搏器来刺激心脏的电信号传导, 以改善心律失常的症状。
03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的临 床应用
临床应用范围
适应症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 等心律失常疾病,以及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极导线拔除后需要重新植入的情 况。
禁忌症
对于存在急性感染、严重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等病症的患者,应谨慎或避 免进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的增加,心律失常成为一种常见疾病 ,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是治疗心律 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的和意义
目的
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在心律 失常治疗中的应用,分析其治疗 效果和安全性。
意义
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 心律失常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生存率。
02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术的基 本原理
治疗效果和影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应用体会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应用体会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一种心脏起搏技术,通过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植入起搏器,以改善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并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
在应用这种起搏技术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1. 改善心脏功能: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以帮助心脏重新获得正常的节律,提高心脏的收缩功能,从而改善心脏整体的功能。
2. 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一些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的患者来说,常常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以有效地减轻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减少心脏病发作风险: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以帮助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从而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4. 需要定期随访: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需要定期进行电极检查和起搏器功能评估,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因此,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保持起搏器的正常运转。
5. 过程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一种常见的心脏起搏技术,手术风险相对较低。
然而,在手术过程中仍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心脏情况,确保手术安全。
综上所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脏病发作风险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应用效果。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病,其主要表现为心电图上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缓等。
室性心律失常不仅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还会增加猝死的风险,因此对于患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
起搏治疗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之一。
传统的起搏方式是通过左心室起搏器进行左心室传导系统的刺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左心室起搏可能会导致心室功能受损。
因此,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右心室起搏的治疗效果。
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右室起搏对于治疗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同时,右室起搏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起搏位置来影响左室的功能。
根据起搏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两种。
因此,本研究将探讨这两种起搏方式对于左室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建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于左室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建议。
三、研究内容1. 搜集相关文献,了解右室起搏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2. 研究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于左室功能的影响机制。
3. 调查并分析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以及其疗效和副作用。
4. 探讨不同类型的患者适合采用哪种起搏方式,并比较两种起搏方式在左室功能改善方面的差异。
四、研究方法1. 文献检索:通过检索数据库,如PubMed、EMbase、CNKI 等,检索相关文献。
2.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两种起搏方式对于左室功能的影响。
3. 临床调查:通过临床调查了解两种起搏方式的应用情况、疗效和副作用等信息。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于左室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建议。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熊健;邢强;孙凌;李晋新;张燕一;汤宝鹏;李耀东;周贤惠;张宇;李磊;许国军;张疆华【摘要】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pacing parameters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RVOTS)pacing with active-fixation leads and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RVA)pacing with passive-fixation leads.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RVOTS pacing.Methods 1001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radyarryhthmia from February 2007 to December 2011.Group RVOTS (n =521)and Group RVA (n =480)were paced in RVOT with active-fixation leads and right ventricular apex (RVA)with passive-fixation leads respectively.This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cing parameters and complication.These evaluations were performed 1 week and1,6,12,18, 24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Results Pacing threshold during implantation in Group RVOTS [(0.77± 0.28)V]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Group RVA [(0.53±0.17)V].The manipulation time and X-ray ex-posure time was significant longer than Grou p RVA (18.76±8.43 vs9.66±4.35)min (P <0.05).But the pacing threshold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 week after implantation.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long-term sensing or impedance.The pacing parameters maintained in the normal range for a long time.The rate of perforation was significant higher in Group RVOTS than Group RVA (P<0.05).Echocardiography value and cardiac funct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th of the two groups(P >0.05).The atrial arrhythmia in Group RVOTS was more frequent than Group RVA (P <0.05).Conclusion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acing site is safe.Pacing parameters are comparable with conventional RVA pacing in the prehending the anatomy of RVOT is important to real septal pacing.3D and two curve stylets may facilitate the active-fixation lead perpendicular to the sep-tum of RVOT.Direct to the anterior or free wall increase the risk of perforation.By means of hemodynam-ic effects of RVOTS pacing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atrial arrhythmia.%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经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经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杨松;冯胜红;冯永生;任静【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4(0)S1【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螺旋固定电极行RVOTS起搏的临床效果。
方法主动组55例,采用主动螺旋固定电极经RVOTS起搏,被动组54例,采用被动翼状固定电极经RVA起搏。
术中做心电图,术后7天拆线后做心彩超,术后1、6个月在起搏器门诊随访,观察患者心功能情况、R波时限及电极导线是否脱位或移位。
结果两组术后均未发生电极移位或脱位,组间、组内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阻抗于术中、术后1、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主动组术中及术后1、6个月QRS波时限均明显窄于被动组,术后6个月LVEDD、LVEF指标均明显好于被动组。
结论主动螺旋固定电极经RVOT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且有益于患者维持正常心脏结构、抑制心室重构。
【总页数】1页(P95-95)【关键词】右室心尖起搏;右室流出道室间隔;心功能【作者】杨松;冯胜红;冯永生;任静【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相关文献】1.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郑江红;胡冬青2.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临床应用 [J], 崔红玉;刘培敏;任国成;刘再宇3.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的临床观察 [J], 冯胜红;王生平;冯永生;任静4.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的临床应用 [J], 万镇;范修才;祁建成5.右室流出道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对照研究 [J], 郝静;毛家亮;张琪;章隆泉;刘辉;康瑜;周笙珩;何奔;张彦周;黄定九;陈润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 搏 ( I2 W )3例 ; VA组均 使用 被 动 固定 电极 , R
其 中 D D2 D 0例 , I 0例 。 W 2
常规穿刺左侧 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置入导 线, 先在后前 位 用 大弯 指 引 钢 丝把 心 室起 搏 电极 送入 右室流 出道 , 据 心 脏 大 小采 用 头 端特殊 塑 根
口加压 包扎 。 气胸 :① 术 后 一旦 出现 相 关 症状 , 即拍 X 立 胸 片 以明确 。② 术 后 密切 观察 血压 、 氧饱 和度 血 等 指标 变化 。认真 听取 患者 主诉 , 时发现 问题 。 及
一
术毕就 可正 常进食 , 指导 患者 进食 多纤维 素 、 高维 生 素 、 蛋 白 的饮食 , 高 以半 流 质饮 食 为 主 , 保 证足够 的能量 和蛋 白质摄 入 , 进伤 口愈 合 , 促 同时 保持排 便通 畅。应用 主动 电极 一般术 后 只需平 卧 4 , 期下 床 活动 , 免 下肢 深 静 脉 血栓 形 ~6h 早 避
・
4 ・ 4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Ju ao iia e ii a t e r lfCI elM dcnei Prci o n n n c
21 0 O年第 1 卷第 … 。 ’ 4‘ 。 2 。 。 。 2期
右 室 流 出道 间 隔部 起 搏效 果观 察 及 护 理 对 策
的工作 原理 , 心 说 明安 装 过 程 中及术 后 的注意 耐
解释工作 , 避免术后尿潴留。术前排空膀胱 , 禁饮 禁食 2h 。术前 3d 用 抗凝药 、 血小板及 活血 停 抗 药。备齐抢救药物、 氧气、 简易呼吸器、 除颤仪、 吸 引器并 保证 处 于功能状 态 。
事项。解除患者的紧张和担忧心理 , 取得患者及
型 的指 引钢 丝 , 丝前端 弯 曲塑形 成合适 弯度 , 钢 再 在左前斜 4 。 视 下 , 定 电极 头端 与 心 室 间隔 5透 确
部呈垂直位 ( 电极头端指向脊柱缘) 再进一步连 接 电生理仪 观察起 搏 时 I、VL导联 O S波主波 a R
向下 , Ⅲ、VF导 联 Q S主波 向上 , Ⅱ、 a R 如果 起 搏 阈值在 15V 以上或 阻抗 超 过 12 01 放弃该 . 0  ̄则 '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 2 0 0 7年 1月 -2 0 0 9年 8月 有心 脏起 搏 治疗 指征而需 植入 心脏起 搏器 的患者 8 0例 , 中 其 男4 , 3 5例 女 5例 , 年龄 4 ~8 5 6岁 , 平均 (98± 6. 82 岁 。所有 患 者均 符 合起 搏 器植 入 的 I或 1a .) 1 类适应证 , 由本人 或 家 属 签署 知 情 同意书 。 随机
传 统 的 右室 心 尖 部 ( VA) 搏 使 用 被 动 电 R 起 极, 固定简单 , 位率 低 , 其为非 生理 性起搏 , 脱 但 易 导致左 右心 室收缩失 同步 , 继而产 生左 室扩大 , 射 血分 数 ( F值 ) 降 、 尖 瓣 、 尖瓣 反 流 的 增 E 下 二 三 加 l2。右室流 出道 间隔部 ( VO S 起搏接 近 希 1l _ R T) 氏束 , 保持 了心 室激 动 的生 理 顺序 和左 右 心 基本 室 的同步 收 缩 l 。而 主 动 电极 良好 的灵 活性 和 3 J 可操作性 , 基本解 决 了流出道 内膜光 滑 、 电极不 易 固定 这个难 题 。本科 近期 4 0例 主 动 电极 的应用 已取得 了 良好 的临床效果 , 报道如 下 。 现
人选 为 R , TS组 和 R 、) ( VA 组 。R r V S组 使 用
Me t nc a S rFxNo u 0 6主动 固定 电极 dr i C p ue i v s5 7 o
位置寻找其它的部位 。位置确定后即将螺旋电极 旋人心 肌 固定 。
2 结 果
R OI V '  ̄组有 1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慢 例 性支气管 炎伴 咳 嗽 的患 者 , 毕 心 电监 护 发现 电 术 极 脱位 , 改行 常 规 RV 起 搏 。术 后 1 3个 月两 A 、 组阻抗 和感 知 无 统 计 学 差 异 。起 搏 心 电 图 Q S R 波宽度无 统计 学差异 ( P<0 0 ) 见 表 1 .5 , 。
家属 的积极 配合 。
收稿 日期 : 0 0 6 9 2 1 —0 —1
第2 2期
唐菊娣等 : 右室流 出道 间隔部起搏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
・4 ・ 5
3. 术 后 护 理 3
观察 切 口有无 渗 血 、 渗液 , 囊袋 处有 无疼痛 、 肿胀 、 隆起 等 , 现 异 常 , 时通 知 医生 。⑤ 一 旦发 生 发 及 囊 袋血 肿 , 及 时在无 菌操 作下 穿刺 抽 出积 血 , 应 伤
和 S . u eMe i l E D LDX 18 T 主 动 固 t Jd d a T N RI 3 8 c
定 电极 , 中双 腔起 搏器 ( D 1 其 D D)7例 , 室 单 腔 心
表 1 两组手术曝光 时间、 起搏 QR s波宽度及即刻的参数比较 ( J 三±
注 : R A组比较 , 与 V P<0 0 。 .5
3 护 理
3. 心 理 护 理 1
32 术前准备 .
常规查 血 常规 、 肾功 能血 糖 血 脂 , 电 图、 肝 心 心脏 彩 超 及 x 胸 片 , 意 出 凝 血 时 间。皮 肤 准 注 备, 青霉素 皮试 。术前 训 练床上 大小便 、 耐心做好
护理人员 应 主动 向患者及 家属说 明安 装起搏 器 的简要过程 , 安装 起搏 器 的必要性 , 解 起搏器 讲
唐 菊娣 , 赵玉娥 , 崔俊友
( 江苏省江阴人民医院 心 内科 , 江苏 江阴, 1 4 0 2 40 )
关键词 : 右室流出道 ; 起搏 ;护理
中 图分 类 号 :R4 3 5 7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3 3 2 1 )2—0 4 1 7 —2 5 (0 02 0 4—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