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起搏比例和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关键手段之一,对于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合适的起搏位置及起搏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右室起搏中,起搏位置包括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两种,但是这两种起搏位置对于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仍然不清楚,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不同起搏位置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取需要右室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一组为右室流出道起搏组,各30例。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差异来评价不同起搏位置的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1.患者选择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被纳入本研究:①心室率≤50次/分,起搏器为唯一的治疗方案。
②窦性心律时期间的心室传导阻滞,且无法通过其他治疗手段改善。
③心室晚期收缩性扑动/颤动患者,需右室起搏治疗的。
2.研究步骤:(1)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另一组为右室流出道起搏组。
(2)测量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和心功能指标。
(3)对右室心尖部起搏组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操作,对右室流出道起搏组进行右室流出道起搏操作,过程中记录起搏操作时间和相关参数。
(4)术后7天、30天和180天分别进行心电图和心功能指标的测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
3.观察指标和数据分析所测量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心功能参数。
数据将使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三、预期结果与评价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将能够发现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对于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起搏位置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心血管事件率的影响。
四、研究的限制和不足1. 样本数量较小,存在随机误差和偏差。
2. 科研资金、研究时间和人力等方面限制研究范围和深度。
不同起搏百分比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AbtatO jcie T vlaevn cl ycrn n ad cfnt ncags n e tedf rn cm lt epret eo e— src: bet oea t et ua snhoyadcri co hne dr h ieet u ua v ecn g f n v u r i r a u i u f i a y tclr aig Meh d Att f 0pt n ci dpr n n cri ae ae r tvnr ua l k A l k r iks u r ua cn. to s a o a etr e e e i p ol 6 i se v maet ada pcm kro r e tc l bo ( Vbo )o c ns c f a i i r c c s i sn rm ( S ) T od f et ada aig o e o V In=1 )n D n= 4 w r e o d A crigt te n l u l i ydo e S S . w ie n c i pc ds f V ( f r r c nm 6 adD D( 4 ) ee r r . codn a cmu t e p f me oh f i av pret eo etcl aig C m V ) t ujc w r d ie t tr ru sgopA:u % V 6 % ( ecna f n iu pc ( u % P , esbet e i ddi o he gop : u C m g v r a r n h e v n e r P< 0 n=2 ) gopB: 0 ;ru C m% V /6 % ~ <10 ( 2 )gopC:u % V u P 0 > 0 % n= 0 ; u C m r P:10 ( 2 ) A e 2m nhis l et f h ae aes w vs — 0 % n= 0 . f r 一 ot t l n o ep cm kr, ei et t 1 n am t n i gt a et b i a ,N ,h h ne f R ua o. i u o pe i ai a sdt ea a et et pa s l a dp t n y6m nw l B P tecag Sd rt nTs eD p l gn w s e vl t t m eki s t i e i s k oQ i s rm g u o u eh i o n y oc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电图心功能的影响对比研究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电图心功能的影响对比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针对右心室不同位置起搏对心电图功能的影响。
方法90例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患者,随机分成试验一组、试验二组、试验三组,各30例。
试验一组患者起搏器安置在右心室心尖,试验二组患者安置在右心室流出道,试验三组患者安置在右心室流入道。
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内径等临床恢复指标。
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QRS、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内径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三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高于试验一组的83.3%、试验二组的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安置在右心室流入道的起搏器在临床治疗心脏起搏疾病上有着较好的作用价值。
关键词右心室;心电图;起搏部位;临床价值心脏起搏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由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电极容易安置且电极脱落率较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
但是如果采取不当的治疗方式,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恢复和健康。
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安置右心室起搏器部位的现状,比较和分析三种安置部位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一组、试验二组、试验三组,各30例。
试验一组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4.6±7.9)岁;体重51.8~73.9 kg,平均体重(56.1±6.0)kg。
试验二组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1.7±7.8)岁;体重50.8~81.4 kg,平均体重(57.5±8.1)kg。
试验三组患者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3.8±10.4)岁;体重52.6~79.1 kg,平均体重(56.4±7.6)kg。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作者:刘燕马娜罗朝军叶玉春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24期摘要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治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58例,术后随访6个月。
根据心室起搏部位分为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0例,间隔部起搏组(RVS组)28例。
结果:RVS组术后6个月的QRS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NT-proBNP水平低于RV八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RVA组(P<0.05)。
结论:长期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更小。
关键词右室间隔部起搏;右室心尖部起搏;心功能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心室激动顺序发生变化,引起左右室电一机械活动不协调,室壁运动异常,造成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增加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1]。
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模拟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从而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可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2]。
本研究比较分析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指导临床选择起搏部位。
资料与方法2012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植入起搏器(DDD)患者58例,术后随访6个月。
按照右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位置分为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0例,间隔部起搏组(RVS组)28例。
本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合并有扩张型心肌病、严重瓣膜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50%;起搏器植入术前QRS波群时限>120ms。
植入方法:RVA组采用翼状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S组采用螺旋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起搏器植入:①电极:在局麻下行右(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循静脉鞘在X线指引下将心房电极送入右心耳,心室电极送人右心室特定位置。
②发生器植入:将脉冲发生器埋入患者右(左)胸前皮下囊袋内。
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
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对比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及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宽度。
对比两组起搏参数和心电图QRS间期相关资料。
结果A组手术平均时间(50.51±6.52)min,B组手术平均时间(63.52±7.34)min,B组手术时间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LVEF、LVEDD、IVS、LVPW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中RVS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A组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 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明显高于B组,A组起搏的QRS波宽度窄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B组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 波群与正常心室激动顺序的QRS波群形态相似。
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同期左心室功能、同步性与血流动力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者,右心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
标签: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心功能心脏起搏器治疗包括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右心室心尖部起搏、His旁起搏等,其中右心室心尖部(RV A)起搏一直作为首选的起搏部位,其改变了心室激动的顺序,改变了心室除极方向,起搏QRS波时限延长,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室激动顺序改变、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功能受损,加重心力衰竭,发生心房颤动等[1~3]。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34卷第24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心室激动顺序发生变化,引起左右室电-机械活动不协调,室壁运动异常,造成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增加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1]。
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模拟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从而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可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2]。
本研究比较分析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指导临床选择起搏部位。
资料与方法2012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植入起搏器(DDD)患者58例,术后随访6个月。
按照右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位置分为心尖部起搏组(RVA 组)30例,间隔部起搏组(RVS 组)28例。
本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合并有扩张型心肌病、严重瓣膜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50%;起搏器植入术前QRS 波群时限>120ms。
植入方法:RVA 组采用翼状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S 组采用螺旋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起搏器植入:①电极:在局麻下行右(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循静脉鞘在X 线指引下将心房电极送入右心耳,心室电极送入右心室特定位置。
②发生器植入:将脉冲发生器埋入患者右(左)胸前皮下囊袋内。
观察指标: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测定两组QRS 波宽度、心胸比值、LVEF 和LVEDD 值。
同时测定两组的NT-pro BNP 水平。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0.05表示差异有统学意义。
结果两组QRS 波时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QRS 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RVS 组患者QRS 波时限较RVA 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传 导顺 序 , 并 使 左 右 室 收 缩 去 同 步 化 , 甚 至 导 致 心 力 哀
竭 ’ 。近 年 , 有学者提 出, 将 使 用 主 动 螺 旋 电极 旋 人 右 心 室 流出道间隔部( R V( ) T s ) , 该 部 由 于 接 近 于 生 理 性 房 室 传 导
组 术 后 1、 3、 9、 1 5、 2 1个 月 未 LVEF、 左 心 室舒 张末 内径 ( LVE DD) 、 血 浆 N 末 端 B型 钠 尿 肽前 体 ( NT— p r o B Np) 的 差
异。结果 2组 术 前 , 术后 1 、 3 、 9个 月 I V E D D、 l V E F 比较 , 差异无 统计学 意义( P> 0 . 0 5 ) ; R VA 起 搏 组 术 后 1 5 、
.
短 篇 报 道 .
右 心室 心 尖部 和 右心 室 流 出道 间隔 部起 搏对 老年患 者 心 功能 的影 响
田杰 , 卢建刚 , 曾秋 蓉 , 石娅 妮
摘要 : 的 探 讨 右 心 室 流 出道 闻 隔部 ( R VO T S ) 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 R VA) 起 搏 对 老 年 患者 心功 能 的 影 响 , 评 价
迄今 为 止 , 右心室心 尖部 ( R VA) 起 搏 仍 是 临 床 上 右 心 室 电极 最 广 泛 的 起 搏 部 位 , 但 由于 R VA 起 搏 改 变 正 常 房 室
及 右 心 房 电 极 人 预 定 位 置 。RV ( ) T S起 搏 组 送 人 螺 旋 电 极 ,
先用弯指弓 l 钢丝 , 将 电极 送 人 右 心 室 流 出 道 或 肺 动 脉 , 再 用 重 新 塑 形 的 指 引 钢 丝 在 左 前斜 位 4 5度 透 视 下操 作 电 极 头 端 和室间隔呈垂 直 位 , 体表 观察 心 电 图 a VI 导 联 _ E波 向 下 , I I 、 Ⅲ、 a VF导 联 主 波 向上 , QR S1 / QR S <1 , 尤 其 是 I导 联 呈 Qs型 为 间 隔 部 起 搏 独 有 的现 象 位 置 确 定 后 , 将 螺 旋 电极 导 线 旋 人 R VO T S固 定 , 然后常 规测试 , 满 意 后 释 放 螺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NT - p r o — B NP,L VE F a n d T e i i n d e x . Re s u l t s Co mp a r e d wi t h p r e — i mp l a n t a t i o n ,t h e QRS d u r a t i o n w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c h ng a e d a t f e r v e n t r i c u l a r p a c i n g
浙江临床医学2 0 1 7 年5 月第l 9 卷第5 期
・
81 9・
・
临 床 研 究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赵波 谷 惠敏 李相 权 冯振 勤 赵 志 强
【 摘要 】 目 性及心功能的变 化。方法 因l I 。及Ⅲ 。房
i mp l a n t e d DDD o r VVI p a c e ma k e r . T h e y w e r e r a n d o mi z e d i n t o R V A g r o u p( n = 2 5)a n d R V O T g r o u p( n = 2 2). P a t i e n t s we r e ̄l l o w e d u p f 0 r 3 a n d 6
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DDD或V VI 起搏治疗4 7 例 ,分为右心室间 隔部起搏组2 2 例 ( R V O T ̄- )和右心 室心 尖部起搏组2 5 例 ( R V A组 )。观察术前 和 术后 3 、6 个 月时心 电t  ̄Q RS 时限、左室射血分数 、NT - p r o - B NP 、P P E I . A P E I 、T s . S D和T e i 才 % 数 ,比较两组患者心室机械收缩 同步性的 差异 并 评 价起 搏对心功能影响。结果 R V A. @ - 与R V O T ̄ t . 术后心 电图QR S 均较术前明显增 宽 ( P < O . 0 1 ),R v A 组 比R v 0T 组增宽更为明显 ( P < 0 . 0 5)。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 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后心功能的变化。
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或房室传导阻滞(AVB) 患者接受DDD 或VVI 起搏治疗,对于右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别选择右室心尖部(RVA) 起搏及右室流出道(RVOT) 起搏。
观察术前、术后心电图QRS 时限的变化;在常规二维超声切面上测量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E 峰、Ea、左室射血分数;通过QRS 时限和Tei 指数的相关性评价起搏对心功能影响。
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 时限均有所增加,但RVOT 组QRS 时限增量较RVA 组小.RVA 组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术前扩大(P<0.05),射血分数较术前减少(P<0.01);RVOT 组射血分数较术前减少(P<0.01),减少程度较RVA 组小;RVA 起搏时较RVOT 起搏时E/Ea、Tei均显著增加;结论:1. 与RVA 起搏相比,RVOT 起搏QRS 波形态及时限较窦性心律时变异较小,心电除极向量更趋于正常;2. 比较Tei 指数等指标,认为RVOT 起搏有益于延缓起搏后心脏形态及心功能的恶化。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起搏;右室心尖部起搏;心功能【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6-0047-02最初的起搏治疗主要是心尖部起搏,但心尖部VVI 起搏丧失了房室同步,此后双腔DDD 起搏器应运而生。
但近年来连续公布的CTOPP 试验、MOST 试验、UKPACE 试验等循证医学结果表明,尽管DDD 起搏器可以保持房室同步性,但DDD 起搏并不能改善患者的心脏性死亡率、中风和其他血栓栓塞事件联合发生率及心衰发生率。
为此,人们对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传统术式提出了疑问。
本研究拟对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常规心脏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评价右室心尖部与流出道起搏对于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评价
【 中图分类号】 R 0 . 6 544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 号】 1 7.8 02 1)10 1.4 6 1 0 (0 20 .0 30 0
Efe to i e e t i h e t i u a a i g st so n -e m a d a u c o f c f f r n g t n r c l rp c n e n l g tr c r i cf n t n d r v i o i
与术 前 相 比, 两 组 术后 心 电 图 Q S 时 限 均 有 所 增 加 , 右 室 心 尖 部 起 搏 组 Q R RS 时 限为 (2 8 1.5V 9 .  ̄ 6 S 4 5
195 1 . ,P< 0O ) 右室流出道起搏组 Q 3. 9 2  ̄ 4 .1 ; RS时限为 (8 9 1.6V 2 .  ̄ 1 6P< 00 ) 但前者 9 .  ̄ 67 S1 8 4 2 . , 2 9 3 .1 , Q S时限增宽幅度 要大于后者 (9 7 1. S 2  ̄ 1 3P< 00 ) 不 同起搏时, RS时限与 T i R 4 .  ̄ 47 . 1. , 2 4V 3 6 0 .1 。 Q e 指数呈 正相关(= . 4P< 00 ) 结论 r0 8 , 5 .1 。 与右 室心尖部起搏相比, 右室流出道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 的同步 性, 且对心功能的不 良影响小。 超声心动 图是评价不 同起搏位置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客观、 有效 的方法。 【 关键词】 右室流 出道起搏 ; 右室心尖部起搏 ; 心功能 ; 声心动 图 超
rn o zdt r h vnf ua ae R A p c ggopadr h etcl uf w t c (V ) ai o p ad mi g t etcl px(V ) ai ru g t n i a oto atR OT p c gg u . e oi i r n n i v rur l r nr T e h gs fet etcl a ee (V )l tetcl et nf co (VE )EE , e i e ee o— h a e l nr ua d m t L Dd,e n i ae co at n L F, /a Tin x r l cn o fv i r i r fv r u rj i r i d w c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影响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影响刘伊娜;王政华【摘要】目的: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功能影响。
方法:入选住院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患者68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SA)起搏组(36例)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32例),观察起搏参数、心功能指标的变化。
结果:(1)RVA起搏与RVS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RVA组术后射血分数明显减少(P<0.05)、血清脑钠肽较术前增高,RVS组术后射血分数减少,但减少程度较RVA组小(P<0.05)。
(3)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与RVS起搏组心电图在QRS时程均较术前明显增宽,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增加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
【期刊名称】《交通医学》【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3页(P641-642,644)【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右室间隔部起搏;右室心尖部起搏;双腔永久起搏器;心功能【作者】刘伊娜;王政华【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22600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2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需植入永久起搏器,双腔起搏传统的起搏方式是将右心室起搏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iar apex,RVA),它的优点是X线暴露时间短,容易到位,起搏可靠,电极导管不易脱位。
但随着对心脏起搏器临床长期观察,右心室尖部起搏易导致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逐渐显现出来[1]。
而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iar septum,RVS)左右心室收缩顺序基本一致,更接近正常生理性收缩。
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的影响
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评估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TSP)、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 AP)对起搏参数、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接受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为分组(每组10例):1组患者行RVITSP,1组行RA VP,另1组行RVOTSP;分析对比术前及术后心电图的QRS波宽度,术后即时及1、6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临床的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
结果:3组患者成功植入心室电极;术后心电图V1导联QRS宽度:RV AP 组0.18±0.04秒、RVITSP 0.13±0.02秒(P<0.05),RVOTSP 0.14±0.09秒(P<0.05)。
术后RVITSP和RVOTSP V1导联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稍窄于后者(P>0.05),但均明显窄于RV AP(P<0.01);电极植入后即时和第6个月随访,各起搏参数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临床的NYHA心功能分级等指标RVITSP组与RVOTSP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明显好于RV AP组(P<0.05)。
结论:右心室RVOTSP、RVITSP、RV AP同样安全、有效,但前两者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及心功能的维持。
关键词右心室起搏起搏参数心功能目前医学界认为RVOTSP相对于RA VP更接近于生理性起搏,但李政[1]等通过心脏超声测量RVOTS起搏6个月后LVEF、FS、SV和CO较起搏器植入前有所下降,同时有少数研究认为RVITSP意义可能更大[2]。
本文拟通过对比以上不同部位起搏起搏参数、心电图和对心功能的影响,了解RVITS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益处。
资料与方法2008年8月~2011年2月收治符合心脏永久起博器植入Ⅰ类适应证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伴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30例[3],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均为Ⅱ级,皆无心室内传导障碍,无心源性休克。
右心室起搏数对高龄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右心室起搏数对高龄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右心室起搏总数对局龄双腔起搏器(DDD)思者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根据起搏器植入年限、24h平均心室率和心室起搏%的乘积,得出心室起搏总数基础值。
将右心室起搏组、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ical,RV 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组分别分0.05)。
(3)RVS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龄DDD患者右心室(特别是RV A)起搏数越少,远期心功能影响较小,而RVS可能是相对更好的心室起搏位置。
标签: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间隔部:高龄患者:心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起搏器植入数量不断增加。
不管任何起搏类型、起搏模式和心室起搏植入部位,起搏器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双腔起搏器(DDD)起搏模式和心室单腔(VVI)起搏模式的双腔起搏器均不能阻止心脏电重构与机械重构的发生,不必要的心室起搏可能会导致心功能的恶化。
CTOPP、M0sT和UKPACE的大样本研究结果表明,DDD起搏器在降低总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并不优于VVI起搏器,其不良性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抵消了双腔起搏器保持房室同步带来的益处本文探讨长期植入,右心室(RV A和RVS)起搏总数对高龄DDD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疗养住院的高龄DDD 起搏器患者111例,男75例,女36例,年龄80~91岁,平均(85.37±3.52)岁,起搏器植入年数0~24年,平均[7.00(3.00,11.00)]年。
因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DDD起搏器,心室起搏位置在右心室,排除心电图观察到正常心搏下传有心室内传导阻滞者,排除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明显瓣膜狭窄者。
各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右心室心尖部与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长期影响
!"#$%!"#!$%%% ghjFr,Zw,:+,-./;&"&%%%’% NADNBrZw,V)*+,-./
!"23%5NNH!(’&)IW_‘W@N+o Np!"%sjW@(+oW_‘/8oW*)+,-.%/0)’1’1 2 345+,-." 64+
;d{NX-|}BWQ ! $W)‘’S-FMX+ o0\@V&:F!la{@VJ/%\&NW1V &heV *634B9Y BY <4\5],@F ^O.HX 8F@N-4O !%’"!"&I l’63kLlX-z{y9=F_HC9HI;X-D
H* E *-IW>F- FwWy-9m{cFwHC989C98;I)X--w@FIlkl /2o $’ @%"W;s 789 #-c !G @W7:;8< #-c !G @WOgc !G @l6c%")=_F92O-S#k‘9d6i9aahm9C8*D9C9H9* E *-9>FFw)g1fr\?la} $ _bW789 #-cS =>)?@4A=B9* E *-9C98 c C98; CEOgcH ! I %"%1IW7:;8< #cSNhFI<Ogc/KW.,g1fr\?H ! J %"%1IW6cS C8*D g1fr\?lkd ^P 789 #-8r y-u78S#6GWrO C8*D S78i<];< 789 #-*/W7:;8< #-Oy-u78S#{T&!hl
fmnoh z-u;-F#-;-uS#
&’()*+7#!’"!! ,-./0+9 !"#%!%"#(G( E M" -NNO"!%%()’!GP"&%!L"%$"!$
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吉立双;孙丽颖;刘刚;郑明奇;王乐;朱秀芳;田立【摘要】目的比较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78例SSS患者,按照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40例)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38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两组起搏器QRS波时限、总计右心室起搏百分比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和各项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RVA起搏组患者QRS波时限较RVOT起搏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两组总计起搏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VOT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RVA起搏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小于RVA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起搏对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优于RVA起搏.%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sites on left ventricle systolic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 (SSS).Methods A total of 78 elderly patients with SS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4 to 2016,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group (RVA group,40 cases) and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group (RVOT group,38 cases) according to sites of right ventrieular pacing.The QRS duration,accumulative total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percentage and left ventricle function indica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 and 3,9 months after operation.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RS duration and leftventricle function indicators before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The QRS durations in the RVA group at 3,9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RVOT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accumulative total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percentage at 9 months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At 9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in the RVO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VA group,and the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VA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Conclusion The effects of RVOT pacing on left ventricle systolic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SS is superior to the RVA pacing.【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7(046)029【总页数】3页(P4051-4053)【关键词】病窦综合征;心脏起搏,人工;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作者】吉立双;孙丽颖;刘刚;郑明奇;王乐;朱秀芳;田立【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石家庄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石家庄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石家庄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石家庄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石家庄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石家庄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石家庄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老年病窦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心脏疾病。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史文奇【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2(036)011【总页数】4页(P1035-1038)【作者】史文奇【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心脏电现象的早期认识、电刺激心脏的早期动物和人体实验、人类第一台起搏器、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雏形、临时心内膜起搏技术的发展、全埋藏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及现代起搏技术的确立等几个阶段[1]。
至今,心脏起搏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功能、新的技术问世,使起搏器技术更加完善,起搏器适应证也逐渐扩大。
目前起搏器常见适应证为:(1)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
(3)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三束支和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或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反复发作的颈动脉窦性昏厥和心室停跳。
(6)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或自动复律除颤器。
(7)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等[2]。
目前常用的心脏起搏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浅述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
1 RVA起搏的利弊自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因为RVA肌小梁密集,起搏电极导管植入容易,脱位率较低,起搏可靠,阈值稳定。
故一直以来RVA是临床上主要的心室起搏电极导线植入部位。
但是RVA起搏造成的心室激动、收缩和舒张顺序颠倒以及腔内分流可引起心室重塑及心功能不全,被认为是血流动力学效应最差的起搏部位[3]。
1.1 RYA起搏对收缩功能的影响RVA起搏(VVI或DDD)造成心室间异步收缩,左室延迟激动明显,表现为心电图QRS波宽大畸形呈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看,RVA起搏引发RVA及其相邻近部位的心肌最早激动,使左心室血流被推向激动和收缩延迟的左室游离壁、基底部;当激动扩布到左心室基底部时,左室内的部分血流又反向涌向心尖;同时,在左室游离壁和基底部开始激动和收缩时,室间隔已进入复极和舒张期,此时左心室腔内的压力使室间隔出现向右的反向位移。
高龄老年人右室心尖部及室间隔上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高龄老年人右室心尖部及室间隔上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陈韦任;时向民;王玉堂;史扬;耿仁义【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年(卷),期】2011(028)008【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右室心尖部(RVA)和室间隔上部 (RVUS) 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寻找最佳起搏部位.[方法]89例行DDD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男84例,女5例,平均年龄84(75~95)岁,分为RVA组44例,RVUS组45例.对比分析两组起搏器间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心脏超声指标: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 LVDd)和血脑利钠肽(BNP)等的变化.[结果]RVA组治疗后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恶化,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恶化程度加重,而RVUS组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改善的越明显,与RVA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人RVUS优于RVA,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值得在高龄老年人中推广.【总页数】2页(P1544-1545)【作者】陈韦任;时向民;王玉堂;史扬;耿仁义【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心血管一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心血管一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心血管一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心血管一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心血管一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4【相关文献】1.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熊峰;邓晓奇;蔡琳;刘汉雄;王淑珍;冯坤2.基于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比较右室中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J], 郑晔;李永星;李哲;赵磊;于靖;韩佳;赵荣诚;颜利求;郭楠3.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影响 [J], 刘伊娜;王政华4.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贾国力;邢程;王海珠;韩彩萍5.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及hs-CRP、NT-proBNP的影响 [J], 刘忠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腔起搏器更换三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
双腔起搏器更换三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阿拉腾其木格; 俞波【期刊名称】《《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1)005【总页数】4页(P417-420)【关键词】双腔起搏器; 右心室心尖起搏; 老年; 心力衰竭【作者】阿拉腾其木格; 俞波【作者单位】010017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等原因引起心肌损伤,最终改变心肌结构和功能,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下降,在老年人群中属于常见的晚期心脏疾病[1]。
随着起搏器功能、起搏部位等技术的改进,人工心脏起搏技术主要已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律失常。
右心室心尖部是最常用的心室起搏部位,但长期的右心室心尖起搏会造成左、右心室激动的不同步,从而降低左心室的收缩功能[2-3]。
因此近期临床对起搏治疗的研究已不仅仅是维持基本的心脏搏动,更需注重于对患者长期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4]。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经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其在传统右心房和右心室的起搏基础上增加了左心室的起搏,克服了右心室心尖起搏的缺陷,从而维持左右心室搏动的同步性,有益于改善起搏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5]。
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了采用CRT治疗将双腔起搏器更换为三腔起搏CRT后,对长期接受右心室心尖起搏的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改善老年心力衰竭的起搏器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月收治的97例因缓慢型心律失常(经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病窦综合征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DDD)后7~11年后反复出现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植入DDD前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正常。
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汤长春;向力群;胡美英;张翼;彭珍云;曾向辉【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1(22)4【摘要】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RVA起搏组(RVA组)32例及RVS起搏组(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f(0.18±0.03)s vs(0.14±0.01)s,P<0.05];术前两组血清NT-proBN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显著升高[(286.8±5.2)pg/ml vs(212.1±6.6)pg/ml,P<0.05];左室射血分数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RVS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加符合生理的起搏部位.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ight ventricular on heart 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DDD pacemaker. Methods 63 patients with Ⅲ° atrioventricular block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was underwent right ventricular apex (n=32); the other group was underwent right ventricular septum (n=3 I). The QRSwaves, serum NT-proBNP level and the LVEF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before operation and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n the QRS duration of lead II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 bu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QRS duration of lead 11 in RVA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RVS group dramatically([0.18±0.03]s vs [0.14±0.01]s, P<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n serum NT-proBNP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 bu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serum NT-proBNP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t increased more in RVA group than that in RVSgroup([286.8+5.2] pg/ml vs [212.1±6.6]pg/ml, P<0.05). The re was no difference on the LVEF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 and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Conclusion The RVA pacemaker disturbs the biventricular electrical synchrony and results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homodynamic and cardiac function. The RVS pacemaker farthest keeps the normal sequence of electrical activity and the synchronous contraction and has less negative feet on the homodynamic. Therefore, RVS pacemaker is more physiological than RVA pacemaker.【总页数】3页(P1-3)【作者】汤长春;向力群;胡美英;张翼;彭珍云;曾向辉【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湖南,长沙,410005;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湖南,长沙,410005;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湖南,长沙,410005;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湖南,长沙,410005;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湖南,长沙,410005;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湖南,长沙,41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相关文献】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心室不同比例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影响 [J], 邢雨薇;郑敏;孙素丽2.右心室起搏比例和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蔡小婕;陈国方;江隆福3.VVI模式下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贺桂彬;杨玉雯;汪祥海4.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治疗对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胡彩娜;姜正明;陈魁5.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李庆军;温志桥;吴岚;梁妍;蔡白连;叶小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期右心室起搏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升级三腔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
长期右心室起搏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升级三腔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李岚;吴忠东;赵勤英;帕尔哈提;姜述斌;许力舒【摘要】目的:针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观察采用双腔起搏器升级三腔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术中保留原心房和右心室心尖部永久起搏导管,并经左锁骨下静脉植入左心室永久起搏导管至左心室侧静脉或侧后静脉起搏左心室.观察三腔起搏术后0.5、1、2、3年10例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六分钟步行试验、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三腔起搏术后0.5、1、2、3年的随访,10例患者无死亡发生,因心力衰竭住院次数明显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长期维持在Ⅱ~Ⅲ级、六分钟步行试验显著延长、左心室舒张末径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结论: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双腔起搏器升级三腔起搏可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3(028)005【总页数】4页(P338-341)【关键词】心力衰竭;双腔起搏;升级的三腔起搏【作者】李岚;吴忠东;赵勤英;帕尔哈提;姜述斌;许力舒【作者单位】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科;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科;新疆民政康复中心;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科;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科;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人工永久心脏起搏技术已广泛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植入右心室起搏导管时,由于具有易操作、定位容易、解剖部位稳定等优点,右心室心尖部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心室起搏部位。
但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会改变心室的激动顺序,造成左、右心室激动不同步,带来不利的血流动力学影响,降低心室的收缩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心室起搏比例和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蔡小婕;陈国方;江隆福【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ercentage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RVP) and different pacing area on cardiac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92 elderly patients with dual-chamber pacemakers (DD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VP at first year after implantation of pacemakers. The patientswhose %RVP≥50%were selected into group A while%RVP<50%were selected into group B. Ech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by two-dimensional pulsed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Furthermore, the group A were divided into right ventricular septum (RVS) pacing and right ventricular apex (RVA) pacing for subgroup analyzing. Results Left atrial diameter (LAD)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in group B,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re-operation and LVE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group B (t=2.43, 4.20, 6.37,P<0.05).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 LAD,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and LVEF post-operation in group B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0.73, 0.78, 1.16, P>0.05). Subgroup analysis showed that LAD, LVEDD and LVEF between two groups at pre-operation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t=0.77, 0.35, 1.32,P>0.05). LVEDD and LVEF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RVA pacing group and RVS pacing group at post-operation (t=2.86,4.62,P<0.05). LAD , LVEDD and LVEF in RVS pacing group were notsignificantly enlarged when compared pre-operation with post-operation (t=1.45, 0.14, 0.48,P>0.05). LAD and LVEDD at post-op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at pre-operation while LVE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2.20, 3.13, 4.31,P<0.05). Conclusions Compared to RVApacing,RVS pacing has more advantage on cardiac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But it should be reduce unnecessary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目的:探讨右心室起搏比例和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DDD)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A 组,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的变化。
同时,将A组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者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者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A组术后1年左房内径(LAD)较术前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和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3、4.20、6.37,P均<0.05);B组术后1年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3、0.78、1.16,P均>0.05)。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组术前LA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7、0.35、1.32,P均>0.05),两组术后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6、4.62,P均<0.05),RVS组术后LAD、LVEDD、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5、0.14、0.48,P均>0.05);而RVA组术后LAD、LVEDD均较术前明显扩大,LVEF较术前明显下降(t分别=2.20、3.13、4.31,P均<0.05)。
结论老年患者中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但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
【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250-252,259)【关键词】起搏比例;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心功能;老年人【作者】蔡小婕;陈国方;江隆福【作者单位】315010 浙江宁波,宁波市第二医院心内科;315010 浙江宁波,宁波市第二医院心内科;315010 浙江宁波,宁波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是以往植入心脏电极最常用的部位[1],具有安置电极简便、尖端易固定等优点。
但有研究指出,长期RVA起搏可影响双心室电同步性,会对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心功能产生影响[2]。
右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起搏可获得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保持双心室同步性,可以避免RVA起搏对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Sweeney等[3]研究发现,随着右心室起搏比例的增高,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性增加,较高的右心室起搏比例会导致心室电活动与激动顺序不同步,削弱起搏器带来的益处。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和起搏部位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DDD型)的老年患者92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32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3.53±7.93)岁,均符合2008年ACC/AHA/HRS指南起搏器植入的Ⅰ或Ⅱa类适应证标准[4]。
所有患者皆为首次植入起搏器,纽约心功能分级(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NYHA)1~2级;排除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室内传导阻滞(心电图QRS时限≤120 ms)患者。
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6例、高度或Ⅲ°房室传导阻滞50例、双结(窦房结和房室结)病变6例。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A 组共54例,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B组共38例。
两组术前临床特征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局部麻醉后,采取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右室心尖部电极及右房电极根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指南[5]中的植入方法植入。
右室间隔电极的安置:在透视下将螺旋电极送至肺动脉,再回撤至右室流出道,在左前斜40°透视下确定电极头端和室间隔关系,将螺旋电极旋入室间隔,然后测定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连接电极与起搏器,逐层缝合囊袋。
患者均植入DDD起搏器(由美敦力或圣尤达公司生产),右室间隔部起搏采用主动螺旋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采用被动翼状电极。
所有患者手术后第7天开始行起搏器程控,程控起搏模式为DDD,起搏阈值、感知及起搏器的房室间期均设为相同值,收集术后1年患者的心室起搏比例。
同时,在术前和术后1年通过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测其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LAD、LVEDD、LVEF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术前LA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37、0.73、0.95,P均>0.05);两组术后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P<0.05),而LAD、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02、1.61,P均>0.05);A组术后LAD较术前增大,LVEF较术前下降(t分别=2.43、4.20,P均<0.05),LVEDD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P>0.05);B组术后LAD、LVEDD、LVEF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3、0.78、1.16,P均>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