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选择性部位起搏新进展

合集下载

心脏起搏器最新进展

心脏起搏器最新进展

心脏起搏器最新进展磁共振与远程监测真实世界中,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MRI检查的真实需求,然而心脏起搏器患者是MRI的绝对禁忌症。

现有的兼容MRI起搏系统,如Accent起搏系统,拥有完备的MRI兼容电极,具备安全、方便的MRI检查条件,提供了临床治疗和疾病管理的一体化全面解决方案;不仅起搏器可以兼容核磁,ICD、CRTD也相继推出可以兼容核磁的型号。

但实践中能否安全、有效、顺利的进行MRI检查,需要心内科和影像科的共同协作。

有研究表明远程检测可以降低全因住院率及因住院而产生的卫生服务费用。

尽管在各种植入式心脏装置中RM 都有这种作用,但是它在CRT-D 植入患者中的效果却最明显。

另一项研究表明远程检测降低心衰患者总死亡率的61%,ESC指南也将具有远程监测的植入器械作为IIa类推荐。

总的来说,ICD以及三腔起搏器患者安装远程检测有很大收益。

植入式心电监护仪植入式心脏检测仪其实由来已久,之前主要用于发作不频繁但伴随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其能连续检测心电活动1~2年。

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这项心律失常的检测技术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心电监测及记录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植入式心脏检测装置逐渐向微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

植入式心脏检测仪埋藏在患者皮下,长期监测患者在各种情形下的心电图。

监测的时间长,医生可通过遥测技术对其记录的心电图进行复制和分析,提高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但由于该装置为侵入式检查、费用较高,目前临床上仅用于少数晕厥原因不详、怀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但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临床研究证据的增多,植入式心脏检测装置定会给广大心律失常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无导线起搏器传统起搏电极导线可能磨损断裂等问题,这种情况下,一个无需静脉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囊袋的心脏起搏系统相比传统起搏系统有很多优势。

无导线起搏技术避免了导线的静脉植入与存留,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心脏起搏器新进展》课件

《心脏起搏器新进展》课件
护。
THANKS.
新型材料在心脏起搏器中的应用
新型材料可以提高心脏起搏器的 耐用性和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
命。
新型材料还可以改善心脏起搏器 的生物相容性,减少对周围组织
的刺激和损伤。
通过使用新型材料,可以降低心 脏起搏器的重量和体积,使其更
加舒适和隐蔽。
心脏起搏器的挑战
05
与解决方案
电池寿命问题
总结词
电池寿命问题是心脏起搏器的一个重要挑战,需要定期更换电池,给患者带来 不便和经济负担。
06
例研究
成功案例一:某患者的心脏起搏器植入经历
患者基本信息
起搏器植入过程
患者年龄58岁,男性,因心动过缓症状就 诊。
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医生在患者胸前 切开一个小切口,将起搏器植入到预定位 置,然后进行电极导线植入。
术后恢复情况
结论
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并发症, 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患者生活质量得到 显著提高。
详细描述
目前的心脏起搏器电池寿命一般在5-8年左右,对于患者来说需要定期更换电池 ,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也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提高电池寿命是解决 这一问题的关键。
起搏器感染问题
总结词
感染是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健康和生命 安全构成威胁。
详细描述
感染是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手术 过程中的细菌污染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引起。为了解决这一 问题,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在手术后给予患 者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和伤口护理指导。
智能化感知技术
智能化感知技术
通过传感器和算法,使心脏起搏 器能够实时感知患者的心率和血 压等生理参数,自动调整起搏器 的参数,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生

心脏起搏器的技术发展与改进

心脏起搏器的技术发展与改进

心脏起搏器的技术发展与改进背景介绍: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心电活动异常或心脏传导障碍的医疗设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脏起搏器的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延长寿命并减少不良事件。

本文将探讨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和改进。

一、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通信技术被引入到心脏起搏器中,大大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传统的有线起搏系统需要通过外部装置来调整参数和监测状态,而无线通信技术使得这些操作变得更加灵活方便。

现代心脏起搏器内置无线芯片,可以通过专门设计的远程控制装置进行设置和监测。

这种创新让医生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状况,并在需要时进行调整,从而提供更精确个性化的治疗。

二、能源管理系统传统起搏器需要定期更换电池,手术过程繁琐且有一定风险。

然而,随着能源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起搏器的电池寿命得以延长,并减少了更换电池的频率。

现代起搏器采用低功耗芯片和多种省电技术,例如睡眠模式和节能管理系统,从而减少了电池消耗,并延长了其寿命。

三、智能化监测与自适应控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监测和自适应控制逐渐成为心脏起搏器改进的重点。

传统心脏起搏器仅提供基本功能,无法判断患者实时需要。

而现代智能起搏器具备自学习功能,根据患者个体特征、活动水平和心电数据等信息进行分析,并自动调整刺激参数和工作模式。

这种个性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位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四、小型化设计和全内置系统心脏起搏器在过去是大型外置装置,需要通过手术将导线引入体内。

然而,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心脏起搏器变得越来越小巧,并且可以完全内置于人体。

这种小型化设计极大地便利了患者的使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感染的风险。

同时,内置系统还能更好地适应人体环境,减少机械损坏和移位的可能。

结语:随着心脏起搏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其治疗效果与质量不断提高。

无线通信技术、能源管理系统、智能化监测与控制以及小型化设计和全内置系统的应用都为心脏起搏器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心脏起搏器的技术进展与挑战

心脏起搏器的技术进展与挑战

心脏起搏器的技术进展与挑战心脏起搏器,这个小小的装置,对于许多心脏疾病患者来说,是重获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希望之光。

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发展和演变,为无数人的生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在其技术进步的道路上,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到如今的高科技集成,心脏起搏器的技术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早期的起搏器体积较大,功能相对单一,只能提供基本的心跳节律调节。

但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现代的心脏起搏器已经变得更加小巧、智能和高效。

在技术进展方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起搏电极的改进。

过去,电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常常是个问题,容易导致信号传输不畅或失效。

如今,新型的电极材料和设计大大提高了电极与心脏组织的接触性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也延长了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再者,起搏器的能源供应也有了显著的突破。

传统的电池技术存在能量有限、需要频繁更换等缺陷。

而现在,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生物能、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成果,为起搏器提供更持久、更稳定的能源支持。

例如,通过人体自身的运动或生理过程产生能量,或者开发出更高效的微型电池,这些都为起搏器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可能。

此外,智能化的起搏功能是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现代起搏器能够根据患者的实时生理状态和活动水平,自动调整起搏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它可以感知患者的运动强度、呼吸频率等信息,从而更加精准地模拟正常的心脏节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远程监测和程控技术的出现也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患者不再需要频繁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调整,医生可以通过远程设备实时获取起搏器的工作数据和患者的心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然而,尽管心脏起搏器的技术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兼容性问题。

随着医疗设备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心脏起搏器需要与其他植入式设备如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等良好兼容,避免相互干扰。

同时,起搏器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如磁共振成像(MRI)设备附近,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心脏起搏的现代进展

心脏起搏的现代进展
心脏起搏的现代进展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用来纠正心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起搏器、创新技术以及其优点、局限性、风险 和并发症。最后,我们还将展望心脏起搏的未来发展趋势。
心脏起搏的基本原理
1 电学刺激
起搏器通过电学刺激来 恢复或调整心脏传导系 统的正常功能。
2 心脏节律
起搏器可以提供稳定的 心脏节律,确保心脏正 常收缩。
3 植入手术
植入起搏器需要进行小 型手术,通过将电极导 线连接到心脏。
不同类型的心脏起搏器
单腔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
只有一个电极连接到心脏,适 用于某些特定的心脏传导障碍。
有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到心脏的 心房和心室,可以更好地模拟 正常的心脏传导。
双室起搏器
心脏起搏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无线充电
未来的起搏器可能采用无线充电技术,
更小更智能
2
消除了植入物外部充电源的需求。
起搏器将越来越小,拥有更智能的功
能,更好地适应患者的需求。
3
心律感应
起搏器将能够根据患者的心脏节律感 应性地提供适当的刺激。
结论和总结
心脏起搏器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帮助纠正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提 高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命。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心脏起搏器将继续发 展,并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利。
优点
• 恢复正常心脏功能 • 改善生活质量 • 延长生命
局限性
• 植入手术风险 • 电极问题可能导致功能障碍 • 电池寿命限制
心脏起搏器的风险和并发症
1 感染风险
植入手术后可能会出现 感染,如局部感染或心 内膜炎。
2 出血和血肿
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血 管损伤和出血,导致血 肿。
3 电极迁移
由于电极位置移动,起 搏器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心脏起搏器研发进展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心脏起搏器研发进展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心脏起搏器研发进展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疾病种类的不断增加,病人对于医疗技术和治疗手段的需求越来越高。

生物医学工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它将工程技术和医学技术相结合,开展研究和开发,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和居民生活质量。

作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点方向,心脏起搏器的研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用来调节心跳的医疗器械,它可以替代心脏的自主调节功能,为心脏提供电刺激,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律。

这种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心脏病患者,尤其是需要临时或者长期植入起搏器的患者。

目前,心脏起搏器已经从早期的单室起搏器发展到了双室起搏器、三腔起搏器、心室提前起搏器等多种类型的起搏器。

在心脏起搏器的研发中,主要依靠神经调节和电子技术,对器件的材料、制造工艺、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其中,材料的选择是关键因素之一。

如今,起搏器的电极材料逐渐从钛金属、不锈钢转向纳米碳、纳米氧化亚铬等新型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导电性和电极界面特性,可以使起搏器更加可靠和持久地工作。

另外,随着人们对起搏器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器械厂家也不断推出包括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无线心脏起搏器、远程监测型心脏起搏器等新型起搏器,其功能和性能也越来越强大。

比如,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已经可以进行自适应节律控制,可以自动地调整节律控制参数,以达到最佳的起搏效果。

无线心脏起搏器则可以通过外部控制器与植入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方便医生对患者起搏器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和调整。

远程监测型心脏起搏器则可以实现患者在家中远程监测,同时将监测数据传输给医生,实现跨时空的医疗服务。

除了起搏器本身的研发,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起搏信号的传输、感应器的检测、无线通信等等。

在这些方面,科学家们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比如,在起搏信号的传输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号处理方法- 多零点分析法,改善了磨损电极的信号传输效果,大大提高了起搏器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心脏起搏治疗新进展

心脏起搏治疗新进展

05
结论
心脏起搏治疗新进展的意义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新的起搏技术能够更好地模拟正常心脏节律,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并发症风险
新型起搏器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降低了感染、血栓等并 发症的风险。
扩大适用范围
新的起搏治疗方式适用于更多类型的心脏疾病和患者群体,为更 多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目前心脏起搏器的电池寿命一般在8-10年左右,需要定期更换电池以 保证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02
心脏起搏治疗技术的新发展
新型起搏器的研发
01
02
03
微型化设计
新型起搏器采用微型化设 计,体积更小,植入手术 创伤更小,减少患者痛苦。
长寿命电池
研发出更持久耐用的电池, 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减少更换频率,降低医疗 成本。
远程监测和远程程控技术的发展
远程监测
借助远程监测技术,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日常监测,并将数据发送给医生或医 疗机构。医生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在需要时给予远程指导或干预。
远程程控
随着远程程控技术的发展,医生可以通过网络对患者的起搏器进行远程调整, 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往返医院的次数,还 能提高治疗的便捷性和效率。
预防猝死
对于有猝死风险的患者,心脏起搏器能够预防猝死,提高生存率。
当前心脏起搏治疗现状
传统心脏起搏器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传统的心脏起搏器,通过发放电信号刺激 心脏跳动。
核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兼容的心脏起搏器逐渐成 为研究热点,能够满足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需求。
起搏器电池寿命
人工智能在心脏起搏治疗中的应用

心脏起搏器新进展

心脏起搏器新进展

AV Conduction Check positive:
AAIR+ AV传导测试成功,转为AAIR
模式转换为 DDI(R)
AT/AF Episode starts 检测pp间期,及房性心律 失常监测频率
Loss of conduction:回望4个 周期中,2个心室事件丢失
仅仅一跳 AAI(R)
AT/AFends
AV +,Search AV ,MVP)的试验组可以减少90%以上不必要的右 室起搏
2. 试验组的持续性房颤风险性相对降低40%
3. 试验组由于降低了持续性房颤的发生,从而也减少了因房颤 引起的射频消融治疗和心衰住院率
Sweeney MO, Bank AJ, Nsah, E, et al. N Engl J Med 2019;357:1000-8.
起搏器的历史
60年代中叶 开发和应用起搏器按需功能(VVI,
VVT)
70年代中叶 开发和应用起搏器的可程控功能 (Programmability)
1978年
第一台双心腔起搏器应用在临床
80年代中叶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应用在临床
90年代末 双心房(室)起搏器应用在临床
起搏器的历史
1932年
1958年
SAVE PACe研究
病人: 72±12 岁; EF = 58±10% 随访时间: 1.7±1.0 年 (研究委员会提早中断了研究) 起搏百分比(中位数): 传统DDDR组 vs 有减少心室起搏功能的DDDR组 心房: 71% vs.70% (p=0.96)
心室: 99% vs.9.1% (心室起搏减少了90%,P<0.001)
起搏AAI综合 征 DDD - PMT DDDR综合征 起搏价格较贵

起搏器诊断功能新进展

起搏器诊断功能新进展

起搏器诊断功能新进展当今起搏器已不再是简单的起搏治疗功能,更拥有丰富的诊断功能,不仅能提供起搏器工作状态信息,更为部份心血管疾病提供及时的相关信息与预警,起搏器如何实现其诊断功能?简言之,通过起搏器机壳和导线收集的电学相关的信号,在随访程控仪或远程随访网站上绘制成数据图表,帮助临床医生判断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和患者某类疾病的进展。

起搏器的诊断功能主要包括两大类型:对于起搏系统运作稳定性、安全性的诊断功能和对患者各类疾病信息变化的诊断功能。

现就这两大类诊断功能作相关进展介绍。

对于起搏系统稳定性相关的诊断功能主要是针对导线的完整性的管理,特别的,对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来说,增加了诸如除颤导线完整性监测、以及自动感知灵敏度调节、噪音检测、T波滤过等等避免不恰当放电治疗的功能,其同时也是对除颤器系统工作稳定性诊断数据的补充。

总体而言,对于起搏系统稳定性相关的诊断功能的重中之重是提供导线工作状态的长期数据,并且在发生异常时及时报警。

起搏器植入术中,当导线植入患者心内膜(CRT多为冠状静脉内)后,需要测试该导线位点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起搏阻抗,以此来评估该起搏位点是否适合,若数据良好,则固定导线、连接起搏器,完成植入。

当患者定期随访时,依旧需要依靠上述三项数据来评判随访当时的导线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如良好,则约定下次随访时间。

此类方法的弊病有二:其一,主管医生对患者两次测量期间的起搏系统工作状态知之甚少,难以判断患者某些症状与起搏工作是否良好之间的关系;其二,起搏导线测量数据有一定的安全范围,处于安全范围内的数值均判定为良好,但主管医生无法保障患者在下一次随访前(如1年)起搏导线工作始终稳定。

现今的起搏器多数能够提供起搏系统工作状态的长期趋势图表,最长可以记录一年内患者起搏导线每天的三项评估指标: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起搏阻抗。

主管医生可以通过患者随访期间得到的趋势图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患者起搏系统的工作状态;也可以通过回顾趋势图表的数据,查看患者某些症状与起搏工作的关系。

心脏起搏器新进展

心脏起搏器新进展

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的优点
小巧便携
新型起搏器体积小,患者佩 戴时更加舒适,并且不会引 起外观上的不适。
长久耐用
最新技术提高了起搏器的电 池寿命,减少了患者更换起 搏器的频率。
个性化设置
新一代起搏器可以根据患者 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置,提 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效果。
心脏起搏器的应用领域
1
心律不齐
2
针对心律不齐患者,起搏器可以恢复心
脏正常的节奏和频率。
3
心脏衰竭
起搏器可以提高心脏衰竭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存活率。
心脏骤停
在心脏骤停情况下,起搏器可以提供紧 急电刺激,挽救患者的生命。
心脏起搏器的风险和限制
1 感染风险
手术植入起搏器可能导致 感染发生,需要密切监测 和预防。
2 电池耗尽
起搏器的电池有限,电池 耗尽后需要及时更换起搏 器。
结论和展望
心脏起搏器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挽救生命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心脏起搏器将更加安全、有效和智能化。
3 预防心脏骤停
对于有严重心律不齐或心脏骤停风险的患者,起搏器可以提供急救电刺激。
最新心脏起搏器技术
无导线起搏器
新一代起搏器采用无导线设计, 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可 能性。
多模式功能
最新技术使起搏器能够根据患 者的心脏情况调整起搏方式和 频率。
智能监测
新型起搏器可以监测患者的心 脏功能,并自动调整起搏器的 工作模式和参数。
心脏起搏器新进展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通过电刺激来帮助心脏维持正常心律的设备。本演示将介 绍最新的心脏起搏器技术、应用领域、风险和限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心脏起Biblioteka 器的作用和原理1 维持心脏节奏

心脏起搏器的最新改进

心脏起搏器的最新改进

心脏起搏器的最新改进引言:心脏病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病,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而心脏起搏器作为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经历着科技的革新和改进。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心脏起搏器在功能和设计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心脏起搏器领域的最新改进,并讨论其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高能耗电池:伴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电池的寿命也得到了显著延长。

新型高能耗电池的推出使得现代心脏起搏器可以持续供电多年甚至十年以上。

这意味着病人不必再频繁进行手术更换电池,从而减轻了手术带来的身体压力和费用负担。

二、无线通信技术:传统上,根据医生诊断进行调节及监控是最常见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心脏起搏器。

然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病人现在可以借助远程监测系统,不必亲临医院就能与医生取得联系。

这项创新使得医生能够实时了解病人的心率和起搏器性能,并及时采取相应行动。

三、双腔和三腔起搏器: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只具备单腔功能,即只有一个电极负责刺激心脏。

然而,在某些需要较强的心脏刺激力度或者需要进行特殊治疗的情况下,单腔起搏器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

为此,双腔和三腔起搏器应运而生。

这些改进型心脏起搏器通过在跨越房室之间进行更复杂的电信号传导,有效地提升了治疗效果,并减少了并发症。

四、适应性学习算法:近年来,适应性学习算法成为心脏起搏器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分析诸如呼吸、体位等因素对心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适应性学习算法可以调节起搏器的刺激模式,以符合病人的个体需求。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卓有成效地提高了起搏器对病人心脏功能恢复的作用,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五、防御系统:过度或不足的心脏刺激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为此,心脏起搏器现在配备了智能防御系统,可以准确判断和识别异常心率。

当异常情况发生时,该系统会自动调整电极刺激力度或频率,避免因过多或过少的刺激而引发问题。

六、微型化设计: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心脏起搏器变得越来越小巧轻便。

起搏器新进展

起搏器新进展

3、慢性双分支和三分支阻滞患者永久起搏器适应证
类别 I 适应证
1、伴有高度AVB或一过性Ⅲ度AVB(B)。 2、伴有Ⅱ度Ⅱ型AVB(B)。 3、伴有交替性束支阻滞(C)。 1、虽未证实晕厥是由AVB 引起, 但可排除其它原因 (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所引起(B)。 2、虽无临床症状, 但电生理检查发现HV间期≥100ms ( B) 3、电生理检查时, 由心房起搏诱发的非生理性His束 以下的阻滞(B) 神经肌肉性疾病导致的双分支或任何分支阻滞,无论有 无症状(C) 1、不伴AVB和症状的分支阻滞(B)。 2、伴有I 度AVB的分支阻滞, 但无临床症状者(B)。
右室心尖部起搏已被广泛认为并非理想永久起搏位点1; 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引起: 右室功能减低2、3, 二尖瓣功能减低4, 致心律失常作用5, 增加死亡率6; 右室选择部位起搏可以避免左室功能减退。7
生理起搏概念的延展
第三阶段
房室同步性
从生理性 变时性 心室同步性 起搏获得
血液动力
学益处
2、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永久起搏器适应证
类别 IIb 适应证 1、神经肌源性疾病,如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假肥大性肌营养障碍、腓侧肌萎缩患者,导 致的任何程度AVB(包括Ⅰ度AVB)有或没有 相关症状,不能确定AVB会进一步进展者 (B)。 2、某种药物或药物中毒导致的AVB,但停药后可 改善者(B)。
III
1、颈动脉窦刺激引起的高敏性心脏抑制反应,但无明 显症状或仅有迷走刺激症状(C)。 2、场景性血管迷走性晕厥,回避场景刺激晕厥不再发 生(C)。
6、心脏移植后的永久起搏建议
类别 I 适应证
1,预计难以恢复的持续性或症状性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其他 符合起搏器植入I类指征的患者 (证据水平:C)

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和应用

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和应用

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和应用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地改进。

其中,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可谓是最让人瞩目的一项。

相对于传统的心脏起搏器,新型心脏起搏器不仅在治疗效果上更为优越,而且在使用上也更加方便。

本文将从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基本原理开始,逐步展开其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一、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基本原理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原理要比传统起搏器更加精细。

传统起搏器通过向心脏发放电信号来调节心脏节律,以确保心脏能够正常跳动。

但是,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只要心脏跳动出现了异常,就会立刻发生干预。

这样一来,心脏就会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导致身体的健康状态越来越恶化。

而新型心脏起搏器则更加准确地模拟了心脏自我调节的机制,根据患者的实时生理状态,调整心脏跳动的节律,以更好地保证患者的健康。

二、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程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当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心脏节律的自我调节机制,并提出了“生理性起搏器”的概念。

这些“生理性起搏器”能够根据患者的需要,智能调整心脏跳动的节律,并在需要时自动停止干预。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心脏起搏器也在不断地升级。

这些新型心脏起搏器不仅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而且在使用上也更加人性化。

三、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应用价值新型心脏起搏器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医学工具,它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治疗方式。

具体来说,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我调节:新型心脏起搏器能够根据患者的实时生理状态,智能调整心脏跳动的节律。

这种自我调节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心脏,减轻患者的痛苦。

2. 人性化设计:新型心脏起搏器在使用上更加方便、人性化。

例如,一些型号的心脏起搏器配备有遥控器,患者可以通过遥控器自行调节心脏跳动的节律,而不必进一步去医院就诊。

3. 长期稳定:新型心脏起搏器具有较长的电池寿命和较高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电池耗尽等问题。

《起搏器新进展》课件

《起搏器新进展》课件

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与监测
随访时间
起搏器植入后应定期进行随访,通常在植入后1个月、3个月、6 个月和1年进行复查,之后每年至少复查1次。
监测内容
随访过程中应对起搏器的功能进行监测,包括起搏信号、感知功能 、电池电量等,同时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
异常处理
如随访过程中发现起搏器出现异常或故障,应及时进行处理,确保 患者的安全和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感知障碍
如果感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可能是起搏器感知障碍,应 及时就医。
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器失灵
如果发现有心跳过缓或停搏的现象,可能是起搏器失灵,应立即就 医。
导线断裂
植入起搏器的导线如果断裂,会导致起搏器失灵,应及时就医修复 。
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与更换问题
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一般在8-10年左右 ,但具体时间取决于个体情况和起搏 器类型。
高治疗效果。
抗感染设计
02
采用特殊涂层或材料,降低感染风险,延长使用寿命。
兼容其他医疗设备
03
如可与药物管理系统、远程监控设备等集成,实现全方位的医
疗管理。
起搏器与其他医疗技术的结合
起搏器与心脏康复
通过起搏器调控心脏功能,结合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起搏器与远程医疗
利用远程监控技术,实时获取患者数据,便于医生远程诊断与调 整治疗方案。
无线起搏器
兼容MRI的起搏器
无需通过导线连接心脏和外部设备, 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并发症风险。
可在核磁共振扫描时正常工作,提高 了患者的诊断准确性。
可充电起搏器
延长了使用寿命,减少了更换频率,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起搏器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起搏器 电极植入 选择部位起搏新进展 共44页共46页文档

起搏器 电极植入 选择部位起搏新进展 共44页共46页文档
起搏器 电极植入 选择部位起 搏新进展 共44页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起搏器:选择性部位起搏新进展自第一台体内永久起搏器植入以来,数百万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已经从起搏治疗中受益。

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起搏器植入的人数增多,植入起搏器后出现的心衰、房颤、血栓等起搏器植入后事件的发生率越来越受到关注。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由于可导致类左束支传导阻滞样心电图改变,使QRS时程增加,引起左室收缩不同步等弊端而愈来愈受到质疑。

主动电极的出现使得选择其他起搏部位成为可能,其中右室间隔部起搏最受推崇,但关于右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起搏孰优孰劣一直没有确切的结论。

1 探索更加理想的起搏部位右室心尖部因其易固定性、稳定性、可靠性及传统被动电极设计的特点,多年来一直是心室起搏的优选部位。

使人们误认为是心室起搏的标准部位。

但新近研究发现,右室心尖部起搏常常导致心脏激动顺序的变化,部分患者因神经内分泌因素变化及电生理的重构而引起心室重塑。

有研究表明,心尖部起搏引起心肌张力及肌纤维改变,二者轮流作用增加心肌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合并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致使左室心肌细胞在数目及结构两个层面均发生异常变化,最后发展为左心室扩张。

鉴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在临床实践中发生左室功能紊乱、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的风险,研究者们不得不去寻找除右室心尖部以外的,更加符合心室电生理过程的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

截至目前,右室起搏可以选择的部位已有低位室间隔、中间隔、希氏束部及右室流出道。

虽有多种选择,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临床医师仍会遇到缺乏合适的电极及与之相适应的植入技术、术语命名缺乏标准等问题。

随着对间隔部位的日益关注,右室流出道业已成为研究最多的起搏部位。

因其结构的特殊性,真正的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曾经很难做到。

但现在对于右室流出道影像解剖与其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之间的联系,我们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从容的选择起搏部位,包括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标准的植入技术时,非特殊选择的病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植入成功率仅有61%。

这样的事实驱动着我们去研发更合适的植入工具,探索更理想的植入技术。

/doc/c95661814.html, 2与起搏有关的右室流出道解剖室间隔的右侧面在诸多的起搏著述中常缺乏较为清晰的定义。

右室流出道(RVOT)常被用来描述多个起搏部位,包括真性流出道、中间隔及心尖部靠上部位等。

尽管人们尝试使非心尖部起搏点的命名标准化、完善化,这种命名的混乱仍然存在。

而解剖上的右室流出道是一个统称,包括间隔部、右室游离壁及右室前壁。

这种命名差别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为起搏时激动的形式及传导顺序会因右室流出道内不同激动点的选择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别。

大量未明确右室流出道具体起搏部位的研究得出了多样化差异显著的随访结果,分析其起搏部位选择及随访结果可证实上述观点。

因此,右室流出道内起搏部位的选择异常重要,且仅有间隔部位被认为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

从心脏起搏的意义上讲,右室流出道的上界紧邻肺动脉瓣,下缘紧邻三尖瓣环顶部。

右室流出道的上半部分在升主动脉近端的上面,所谓高位间隔或高位右室流出道间隔其实位于主动脉瓣的上面。

解剖上间隔肺动脉圆锥部即在高位,内壁平滑,而且起搏阈值较高,使其无论在解剖学或是在电生理学上都不适合于电极植入。

因此,只有低位或右室流出道间隔下半部分可考虑作为真正的间隔起搏部位。

解剖学上,位于室上嵴左侧下方,这里是一个凹陷,里面布满肌小梁,是固定主动电极的理想位置(图1),并且此部位可描记到特征性的起搏心电图,其较为明显的影像学特征也使得人们可精确定位电极植入点。

/doc/c95661814.html,3右室流出道内起搏心电图特点与其他右室起搏部位相比,特别是与右室流出道前壁相比,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具有更短的QRS波时程。

这表明在右室间隔部位起搏,虽不及自身的房室传导或直接希氏束起搏,但已经可以作为右室长期起搏的最理想化选择,因为窄的QRS时程意味着相对更好的左室血流动力学。

典型的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通常会在I导联产生负向或等电位向量。

相比之下,游离壁起搏时,I导联产生正向向量,下壁导联特别是III导联会产生切迹,同时QRS波群时程延长。

图1: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解剖肺动脉圆锥位于间隔壁上部。

在室上嵴左侧下方凹陷里面布满肌小梁,是固定主动电极的理想位置。

4右室流出道影像学解剖特征为了精确定位右室起搏电极植入的位置,至少要有三个角度的透视(图2)。

后前位(PA)及右前斜位40°(RAO40°)是指导电极进入右室流出道及避免电极进入冠状窦和心大静脉的最佳角度。

为区分间隔及游离壁,最佳透视角度是左前斜40度(LAO40°)。

间隔部位电极的特征影像是头端指向后方,而游离壁的特征是电极头端指向前方。

电极在前壁的位置时尖端指向上。

另有第四个透照角度是左侧位90度(LL90°),同样具有一定价值,但仅在术后评估用,电极尖端指向后(脊柱)表明在间隔,这种方法特异性达到100%,相应的,电极尖端指向前(朝向胸骨)则提示在游离壁。

图2: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的特征性表现5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部位影像判断的简易方法(1)右室间隔部位置高度的判断:据x线后前位下以心影与椎体影的相对位置将心影划分为上中下3个区域,判断电极在心影中的相对高度。

①高位:距心影底部高于2个椎体影;②中位:距心影底部1.5~2个椎体影;③低位:距心影底部1.5个椎体影以下的区域为低位,包括电极头端明显向下,位于近右室心尖部者。

(2)电极在心影中前后位置的判断以右前斜位30度影像为参考,沿心影左右缘之间的最长径将心影纵向4等分,由脊柱侧至右室前壁侧分别称为1~4区,3区与4区为心影的右侧50%的部分,相当于心脏中的心室部分,而电极头端越靠近4区的右前缘则电极越靠近右室前壁。

据此判断电极据右室前壁的距离,如过于靠近心缘,则需更换起搏部位,否则可能增加心室穿孔的风险。

(3)电极在心影中左右位置的判断以左前斜位45度影像为主,可酌情参考左前斜位30~60度影像,当电极头端指向脊柱侧为电极在右室间隔面。

(4)右室间隔面不同位置起搏时心电图特点右室高位间隔面起搏QRS波形特点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类似,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电轴右偏,时限较宽。

右室中位间隔面起搏QRS波形态与经His束下传时相似,电轴正常,时限最窄。

右室低位间隔面起搏QRS波形态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图形类似,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I导联呈R型,下壁导联呈QS形,电轴左偏,时限较宽。

最近发现,间隔部起搏时,高位间隔并不是最理想的起搏部位,中位间隔起搏时QRS波往往最窄。

6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的选择及固定方法/doc/c95661814.html,为了将电极固定于理想的间隔部位,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时常选用主动电极。

而被动电极仅在主动电极问世前少数病例固定于间隔部。

目前主动电极分为两大类,(1)有导丝引导的依靠导丝塑形达到选择性起搏的方法,如美敦力公司的5076,圣犹达公司的1688T和1888T,百多力公司和波科也均有导丝引导的主动电极。

具体方法为:穿刺锁骨下静脉插入起搏导线,在后前位透视下先将心室起搏电极跨过三尖瓣,然后再调整心室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点位于肺动脉圆锥下方,在左前斜和右前斜位采用头端塑型(改良的Amplatzer 导管头形状)电极引导钢丝调整电极顶端与RVOT间隔部形成垂直关系,并结合起搏心电图证实电极在流出道间隔部。

RVOT间隔部起搏时,Ⅱ、11I、aVF导联的QRS波群均直立,但可根据I导联及aVL导联QRS波形态并结合QRSI/QRSaVL比值对游离壁或间隔部进行定位。

心室有效起搏后,将电极顶部的螺旋拧入心肌,测定起搏阈值(固定脉宽0.48 ms)、阻抗、R波振幅,各项指标要求与RV A电极导线要求相同。

参数满意后在持续x线透视下退出引导钢丝,观察电极头端是否发生位移。

旋进电极螺旋圈15—20min后重复测试参数。

临床实际工作中,通常达到影像学理想部位后,先旋出电极头端的螺旋,再进行测试。

迄今为止,已发表的数据仅涉及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植入后的阈值特点。

对于多数术者而言,不能熟练使用主动电极及其输送系统是其常遇到的问题,这需要有一个特别的训练过程并且有相应的学习曲线。

最近,有人报道一种新的使用7Fr/8Fr主动固定电极的间隔部电极固定技术,其采用塑成特殊形状的传统导丝,这样电极从左右锁骨下静脉均可送至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这种技术成功率可达100%,并且拥有更快的学习曲线。

(2)无导丝引导靠固定成型的长鞘管引导的电极植入方法。

一种直径4.1Fr实心螺旋电极(SelectSecure 3830 电极,Medtronic Inc. Minneapolis, US)及一套不同弯度导管输送系统(Select Site®, MedtronicInc.)配合使用即可实现间隔部电极的固定。

以前只有一种两维的导引鞘管(美敦力公司的SelectSiteC304),,且鞘管头端硬度较硬,不易掌握,以致这种实心主动电极的不易临床推广。

2011年,一种各种弯度的三维导引鞘管问世(美敦力公司的SelectSiteC315,图3),使得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方法变得相对简单,为临床普及带来了可能。

SelectSecure 3830电极具有的优势包括具有更短的端环间距,减少了远场R波感知;具有TiN涂层,降低了电极极化。

无内腔使得电极体更加柔韧,更加纤细,减少了锁骨下挤压,减少电极磨,特别是需要多根导线时,减少三尖瓣返流,减少远期心衰,减少静脉血栓的可能,减少囊袋负担,减少囊袋破溃。

递送性更好,无需钢丝塑形,拔除方便、安全。

输送鞘管系统有多种型号预先成型好的鞘管可供选择,避免了钢丝反复塑形,缩短了学习曲线。

目前相比较而言,是比较理想的定位工具,4.1Fr导线目前是最细导线,各项参数与5076等传统导线相较无异。

无更大穿孔风险。

同轴电缆做芯,扭力传递均匀,极细的螺旋头,具有可以预见的安全感。

非常方便植入特殊部位,同时也利于导线拔除。

图3:各种型号的SelectSite C3156右室流出道间隔部长期起搏的局限性及安全性随着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问世,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才渐渐得以成熟,尤其是螺旋电极定位器(Locator)的应用使间隔部起搏技术难度大大降低。

目前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优点已得到国内外电生理专家的一致认可。

但也存在局限性:因个体差异或心脏结构的改变,同一间隔起搏部位并非对所有患者均能起到良好效果,甚至电极无法定位成功;术中反复发作短阵室速或频发室性早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技术难度相对较大,操作时间长;主动螺旋电极的操作不同于普通翼状电极,在更换起搏位置时须收回螺旋钢丝,否则易损伤局部组织,甚至发生心包填塞;此外,螺旋钢丝的旋出要恰当,过松易导致电极脱位,过紧会使电极头过度压迫心壁,有引起心壁穿孔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