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一、教材概述及教学目标教材名称:《信息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适用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本教案包括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操作系统与常用办公软件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既能听得懂,又能做得到。
三、教学步骤第一单元计算机基本概念1.讲授计算机的定义、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
2.通过视频和讲解,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分类和用途,加深对计算机的认识。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就计算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进行交流。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计算机的作文。
第二单元计算机硬件1.分析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以及各个硬件之间的关系,并用图示进行说明。
2.借助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进行实物展示和演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外观和连接方式,并亲自操作连接硬件。
3.引导学生从实际角度分析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并进行小组交流和展示。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引擎,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硬件发展动态,并撰写一份观后感。
第三单元操作系统与常用软件1.详细讲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常见的操作系统类型,引导学生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并与他们日常使用的电子设备进行对比。
2.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并通过实例的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常用软件的使用手册,包括软件的安装步骤和基本功能的使用。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一款软件进行学习和实践,并写一份使用心得体会。
第四单元网络基础知识1.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构成,分析网络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向学生讲解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的特点和作用。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_七年级_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信息技术一、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与信息社会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小学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全部来由农村,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缺乏,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或开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导致多数学生基本没有信息技术基础,所以升到初中,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基本等于零,所以得从零基础开始,慢慢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信息与信息社会。
(2)正确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信息。
(3)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相关性和安全性。
(2)培养合理运用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
(2)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难点: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
【课时安排】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策略】主要运用生活案例、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准备】教材以外的生活中的信息【教学过程】1.引入。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实例。
例如,每天电台中广播的天气预报;每位同学的名字、身高、体重;每次考试的成绩、名次;电视节目预告;各种新闻、消息等。
2.从学生的实例中引出信息和信息社会。
说明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3.信息、信息载体和信息源的区分。
教师提出“书、电视机是否是信息”的疑问,请学生讨论辨析,最后说明各种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抽象,而知识是信息的高级组织形式。
4.介绍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
通过人体对事物的感应过程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信息处理的强有力的工具。
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课后反馈】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及其信息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上海科教版)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上海科教版)教案章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学会正确的计算机开关机操作。
3. 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4. 掌握使用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CPU、内存、硬盘、显示器等。
3. 正确的计算机开关机操作。
4. 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基本组成部件、开关机操作、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
2. 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的功能、正确的开关机操作。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3. 演示正确的计算机开关机操作。
4. 讲解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
5. 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练习。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案章节:第二章操作系统使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学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3. 熟悉桌面环境的使用。
4.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桌面、开始菜单、任务栏等。
3. 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创建、删除、移动、复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2. 教学难点: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删除、移动、复制操作。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信息技术一、信息与信息社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信息与信息社会。
(2)正确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信息。
(3)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相关性和安全性。
(2)培养合理运用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
(2)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难点: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
【课时安排】用0.5个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教材以外的生活中的信息【教学过程】1.引入。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实例。
例如,每天电台中广播的天气预报;每位同学的名字、身高、体重;每次考试的成绩、名次;电视节目预告;各种新闻、消息等。
2.从学生的实例中引出信息和信息社会。
说明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3.信息、信息载体和信息源的区分。
教师提出“书、电视机是否是信息”的疑问,请学生讨论辨析,最后说明各种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抽象,而知识是信息的高级组织形式。
4.介绍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
通过人体对事物的感应过程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信息处理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信息技术(2)知道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2.过程与方法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新技术(例如:传感、微电子、通信等)的产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难点: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
【教学过程】1.复习信息处理的过程。
2.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
3.强调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技术教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一、第一章:科技教育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科技教育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性。
理解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掌握科技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2. 教学内容a. 科技教育的概念与内涵b. 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c. 科技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d. 科技教育的重要性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科技教育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和现状。
b. 讨论法:探讨科技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c.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技教育的实际案例。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二、第二章:科技教育的实施1. 教学目标了解科技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和方式。
掌握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理解科技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2. 教学内容a. 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式b. 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c. 科技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策略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式。
b. 实践操作法:演示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 小组合作法:探讨科技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实施能力。
三、第三章:科技教育的评价1. 教学目标了解科技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掌握科技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技巧。
理解科技教育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内容a. 科技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b. 科技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技巧c. 科技教育评价的意义和作用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科技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b. 实践操作法:演示科技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技巧。
c. 小组合作法:探讨科技教育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评价能力。
四、第四章:科技教育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分析科技教育的成功案例。
从中汲取科技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提高学生对科技教育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2. 教学内容a. 科技教育的成功案例介绍b. 成功案例的分析和讨论c. 从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介绍科技教育的成功案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正数和负数【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和认识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二)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二、过程和方法: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数与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难点: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对基准的理解。
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与对基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
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76米,体重78.5千克,今年27岁,我们班级有46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约占全班总人数的58.7%。
(一)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二)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更小的数呢?(学生在脑中产生疑问。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展示投影)1.在冬日的某一天,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当天温度如图所示,你能读出北京、上海、哈尔滨三座城市的最低温度各是多少吗?2.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地图上标着8844,在西部有一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这两个数表示的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你能说说8844,-155各表示什么吗?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教案七年级上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上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发展期,每一位参与信息时代新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清楚,这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变革是观念的变革。
为了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新的课程标准在每门学科的课程目标上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述。
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如此。
另外,这次课程改革努力体现文理交融,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既有技术性比较强的各种系统的使用操作与设计方面的内容,也有关于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达成课程的目标,一方面教材的编写人员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遴选适当的内容,并从提升信息素养的角度组织内容结构,从而编写出符合课改理念的教材;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原来的“教师讲、学生记与练”的传统教学观,转变为“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的新型教学观,而其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学生的主体性是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一方面始终注意领会这个观念,把握这个大方向,另一方面在具体地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时需要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换句话说,教师应该掌握的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导学方法”。
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是“着重引导、适度教导、及时辅导、关键指导”。
那么,怎样具体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方法”呢?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有科学的认识,足够的技术和创造性的教学艺术。
一、科学的认识所谓科学的认识,包括科学地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科学地认识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
1. 科学地认识信息技术课程(1)必须认识到每一门课程都可分为两个层面:方案状态的课程组织和现实活动状态的课程组织。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就是方案状态的课程组织,是各级专家经过研究、协商而拟订,并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而正式颁布和出版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按照它们执行或者使用。
教师的教案则是现实活动状态的课程组织,是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方案状态的课程组织,结合自己的学生、环境等因素而制订的在自己班级中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第一单元生疏信息技术一、信息与信息社会【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信息与信息社会。
(2)正确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信息。
(3)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相关性和安全性。
〔2〕培育合理运用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
(2)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难点: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
【课时安排】用0.5 个课时完成。
【教学预备】第1 页共27 页教材以外的生活中的信息【教学过程】1.引入。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实例。
例如,每天电台中播送的天气预报;每位同学的名字、身高、体重;每次考试的成绩、名次;电视节目预报;各种闻、消息等。
2.从学生的实例中引出信息和信息社会。
说明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3.信息、信息载体和信息源的区分。
教师提出“书、电视机是否是信息”的疑问,请学生争论辨析,最终说明各种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抽象,而学问是信息的高级组织形式。
4.介绍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
通过人体对事物的感应过程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信息处理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进展【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信息技术(2)知道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进展方向。
2.过程与方法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
第2 页共27 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技术〔例如:传感、微电子、通信等〕的产生对社会进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进展方向。
难点: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
【课时安排】1 个课时。
【教学预备】关于信息技术进展的历史。
【教学过程】三、信息时代的文化、道德和法律【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了解学问产权保护问题。
7上沪科版教案目录
7上沪科版教案目录教案标题:7上沪科版教案目录教案目录:1.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1.1 课程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1.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 1.3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分类,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 1.4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的特征,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制作环保海报等- 1.5 评价方式:小组讨论和展示,个人作业评估2. 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1 课程目标: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2.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2.3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和分类,物质的变化和反应,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2.4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等 - 2.5 评价方式:实验报告评估,小组讨论和展示3. 第三单元:力的作用和运动- 3.1 课程目标: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3.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分类,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测量方法- 3.3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和分类,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3.4 教学活动:测量和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和重力,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等- 3.5 评价方式:力的测量实验评估,小组讨论和展示4. 第四单元:生物的生长与发育- 4.1 课程目标: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认识生物的生命周期- 4.2 教学重点:生物的生长过程,生物的发育过程,生物的生命周期- 4.3 教学内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生命周期的认识和理解- 4.4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制作生物生命周期图等- 4.5 评价方式:生物生长观察记录评估,小组讨论和展示以上是7上沪科版教案目录的一个示例,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可以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进行调整和补充。
沪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全
沪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案(全)身体健康的标志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 (1)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 (4)食物的作用(1) (7)食物的作用(2) (11)食物的能量值 (16)对能量的不同需求 (18)各种活动对能量的不同需求 (20)设计一天的菜单影响健康的进食 (22)什么是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24)食品添加剂有机种植和化学种植 (27)牙齿的种类和结构 (33)龋齿及其预防 (37)消化系统的组成 (40)食物的消化 (43)营养物质的吸收 (46)消化系统的协调作用 (49)血液血管 (51)心脏 (56)血液与血液的循环脉搏血压 (60)我们需要脂类食物胆固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5)认识医学化验报告 (69)体格强健的指标(1) (72)体格强健的指标(2) (75)运动有益健康避免运动创伤 (78)身体健康的标志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一、教学设计本节课是第十一章“健康的身体”的第一节,对学生学习理解全章内容具有入门引导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对如何运用科学原理保持身体健康的问题产生兴趣后,继续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就有了动力。
本课教学内容有三大块: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身体健康的标志;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等。
教学重点:维持我们身体的成长和健康的必要条件;身体健康标志的具体内容,以及我们该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找到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探讨保持身体健康的具体措施。
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温习、讨论第七章“人如何获取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怎样保持身体健康”,使学生形成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的知识,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食物是否是健康唯一的因素”,使学生形成维持健康的第二个条件“足够的运动和休息”。
关于身体健康的标志,应充分注意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己是如何理解的就如何选择,训练学生减少受他人影响的抗思维干扰能力。
直方图的统计可选全班结果也可选部分学生的结果,具体依时间而定。
上海初一科学教案上
溶解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有关溶液的知识,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2. 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2. 了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能力目标】1. 通过观看老师演示实验,区别可溶物与不可溶物溶于水的现象;2. 进行一次简单的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其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重点】溶液的形成和组成;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处理手段】图文结合分析,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
拓展内容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手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溶液及成分不可溶的物质 可溶的物质溶液例:盐 + 水 盐溶液 溶质 + 溶剂 溶液 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于水形成蔗糖块热水搅拌蔗糖屑冷水不搅拌固体颗粒大小温度是否搅拌三、水以外的溶剂:酒精,汽油等四、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教学反思作为本学期的第一次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很浓的,而我联系生活,将同学们常喝的糖水和奶茶引入课堂,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溶解。
但是,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都不太了解,而这一方面又是现在教学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多加培养。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溶液可以分为酸性溶液、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2. 知道实验室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3. 知道两种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出现的变化;4. 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1. 学会基本的分类方法;2. 学会利用酸碱指示剂检验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目标】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重点】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教学难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许多操作问题。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 溶液可以分为酸性溶液、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教学反思在讲解溶液分类时,由于都是身边的物质,学生很感兴趣,学起来较为轻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养。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并教授他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使用技能。
本教案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
34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功能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定期的课堂测试、作业和实际操作表现,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课程计划为期16周,每周安排2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具体教学进度将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反馈进行调整。
确保学生在学期结束时能够全面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配备最新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网络资源,包括互联网接入和相关的学习网站。
教师团队,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自己应尽的责任。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强烈的环保观念,自觉地保护环境。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自己应尽的责任。
难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树立强烈的环保观念,自觉地保护环境。
播放一组图片,展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景象(工厂的废水污染了小河,河里的鱼生病了;汽车尾气污染了空气,空气污浊不堪;大量的垃圾堆积如山;森林被砍伐后无法恢复等)。
看完图片,教师请学生谈一谈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环境正日益恶化,这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保护环境是我们的义务》。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上海科教版)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上海科教版)教案章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
3. 学会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
3. 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2.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展示相关图片和实例。
3.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
4.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软件组成,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5. 演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学生能说出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
3. 学生能熟练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
教案章节:第二章操作系统使用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
2.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3. 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设置。
教学内容:1. 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基本操作。
2. 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如创建、复制、移动、删除等。
3. 计算机的基本设置,如桌面背景、屏幕分辨率等。
教学步骤:1. 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打开应用、关闭应用等。
2. 演示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设置方法,如修改桌面背景、调整屏幕分辨率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
2. 学生能正确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3. 学生能进行计算机的基本设置。
教案章节:第三章网络使用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浏览器上网浏览信息。
3.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如互联网、IP地址等。
2. 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如搜索信息、打开网页等。
3. 电子邮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如写信、发送、接收等。
上海科技版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新教材】
上海科技版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新教材】1.了解蚯蚓的生活性和生命特征。
2.了解蚯蚓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功能。
3.通过实验探究蚯蚓的存活能力。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蚯蚓的存活能力。
活动难点:理解蚯蚓的生命特征和解剖结构。
活动准备1.蚯蚓、剪刀、、水、土、草等。
2.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出示蚯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蚯蚓的生活性和生命特征。
2、教师提问:蚯蚓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功能是什么?如果切断了蚯蚓的一部分,它还能存活吗?二、设计实验方案1、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的构成要素。
2、学生确定实验方案。
三、开展实验1、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确定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学生观察、比较。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1、学生整理实验所得数据,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实验图表。
2、小组分析实验数据。
3、得出实验结论。
4、小组汇报交流。
五、拓展活动1、学生可自行设计其他实验,探究蚯蚓的其他生命特征和生物功能。
2、学生可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了解蚯蚓的适应性。
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题,并通过预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完善调查问卷的设计;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以统计图表的形式直观地表达数据。
难点: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发展合作交流能力。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调查问卷模板、统计图表的制作软件。
学生准备: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思考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制订调查计划1、学生小组讨论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问题等内容,制订调查计划。
2、小组交流计划内容,其他小组倾听发言并提出意见。
3、根据预调查反馈信息,完善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进行调查1、学生按照计划进行调查,记录调查结果。
2、学生用统计图表的制作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
四、分析调查结果1、学生分析调查结果,了解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
技术教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一、第一章:科学探究1.1 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数据分析等。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运用探究方法进行解答。
1.2 实验设计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步骤等。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和交流。
二、第二章:物质与能量2.1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如原子、分子等,并解释物质的性质与组成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2.2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授学生能量的基本概念,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实例,观察和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第三章:生物与环境3.1 生物的基本特征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命活动过程。
3.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教授学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适应环境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观察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第四章:技术与创新4.1 技术的分类与作用介绍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
让学生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4.2 创新思维与方法教授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创新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第五章:科技伦理与法律5.1 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介绍科技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如诚实守信、保护隐私、尊重生命等。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理解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
5.2 科技法律的基本内容教授学生科技法律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引导学生了解科技法律对科技发展的规范作用,并学会遵守科技法律。
六、第六章:计算机科学基础6.1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如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
上海科技版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新教材】
上海科技版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新教材】备课本上海科技版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教学进度表第1课温度对蒜苗生长的影响教学目标1.体验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2.尝试根据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3.提高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通过实验“温度对蒜苗生长的影响”让学生体验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活动难点: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活动准备1.发芽大蒜的图片。
2.大蒜、盘子、温度计、量尺、标签纸、笔、装有水的容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假设1、教师出示发芽大蒜的图片,学生观看2、教师提问:同学们吃过蒜苗吗?知道蒜苗是从何而来的吗?知道大蒜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芽吗?3、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假设并说明依据。
二、设计实验方案1、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的构成要素师生总结实验方案的要素:实验材料、实验环境(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过程和方法。
教师板书:实验步骤2、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并加以完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严谨的探究态度。
三、开展实验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确定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学生观察、比较,记录两组蒜苗的生长情况。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1、学生整理实验所得数据,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温度和蒜苗长度的数值,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图。
2、小组分析蒜苗的生长数据。
3、得出实验结论。
4、小组汇报交流。
第2课切断的蚯蚓还能存活吗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研究“确立课题和方案—实施方案—观察记录—发现新问题—进一步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
2.树立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的意识。
3.养成边阅读边记录的习惯。
重点难点了解实验的基础步骤,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活动准备老师准备:金鱼的图片,蚯蚓的图片制作PPT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蚯蚓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老师出示金鱼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养过金鱼吗?金鱼是否会对不同的颜色有偏好?学生提出各组的假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1、巧妙的测量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一些常用的测量的方法。
2.开动学生的脑筋。
3.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开动学生的脑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一、导入没有时钟的时候,人们是如何测量时间的,引入新课。
学生认真阅读科技活动1-4页,并用准备好的材料去测量硬币的直径。
二、授新1、分析总结:测一滴水的重量——积少成多法。
测一头象的重量——分解替换法。
测硬币的直径、测酒瓶的容量——替换法。
2、拓展思维:请学生们在总结完成后,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怎样测量圆球的直径?2、怎样测量一张纸的厚度?3、怎样测量自己的体积?4、怎样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5、如何用交通比例尺测一段铁路的长度?三、总结告诉学生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没有想到的方法。
课后反思教学内容2、寻找地球自转的证据教学目标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证明地球在自转。
3.通过摆的实验研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4.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传的。
5.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
6.认识到地球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重点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否在运动呢?的确,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也在不停的自转,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等设备观察到地球在自西向东地自转。
而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自转的,那他们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证明地球在自转》。
二、认识摆的特点1.出示单摆明确起摆要求,并进行前后摆动,问:谁能描述一下现在摆锤的摆动方向?师:这是一个摆,(板书:摆)它是由一条摆绳和一个摆锤组成的,古人就是通过摆发现地球在自转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对摆进行研究。
谁愿意上来帮助老师将摆锤南北方向摆动起来?(请一名学生起摆)(口述起摆要求)拉紧摆绳,提起摆锤,靠近铁杆,与铁杆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自然松手。
2.师:现在我们观察到摆是南北来回摆的,如果老师将摆的整个装置转动90度,摆锤的摆动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猜测)师:为什么这么猜?转动180度呢?转360度呢?师: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摆的方向在摆架转动后是否会发生变化。
(出示底盘)这是一个可以自由旋转地圆盘,我们将摆架底座按照南北朝向放到圆盘上,方便我们南北方向起摆。
接下来怎样研究摆的摆动方向在摆架转动后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学生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不错,但要顺利完成这个实验可不容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实验的注意事项。
(起摆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底盘,幅度不能太大,尽可能减少外力对摆动方向的影响。
在转动一圈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摆的摆动方向,特别留意摆架在转动90度,180度,360度这几个位置时摆的摆动方向。
切记,在观察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停下圆盘的转动,而是要求圆盘始终以一定的速度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出示注意事项)。
3.教师强调注意点:①小组内分工明确②摆架底座南北方向摆放,摆锤南北方向起摆;③缓慢而平稳地将底盘转动一圈。
④底盘转动一圈地过程中,随时观察90度,180度,360度摆的摆动方向。
教师演示转动180度、270度、360度,并出示实验记录单,要求实验完成后及时填写记录单。
4.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5.交流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摆始终在南北方向来回摆动,那东西方向起摆,转动一圈后摆动方向会变化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东西方向起摆。
第二课时三、认识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1.引入: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有一个叫傅科的科学家也在研究摆的性质,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惊奇的现象,什么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播放傅科摆的视频资料。
3.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资料,结合资料思考这三个问题。
傅科摆是一个特殊的摆,和我们的摆相比它特殊在什么地方?(生:67米的摆长(20层楼高),27千克的铅球组成的摆。
)傅科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摆在一段时间内沿着顺时针方向发生了偏转他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生: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师:傅科摆摆动平面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反过来说傅科摆的这种变化就有力的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板书:傅科摆)4.介绍北京天文馆内的傅科摆。
师:我国北京天文馆内也有一个傅科摆,让我们通过视频来认识它。
5.教师小结:通过视频我们发现傅科摆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与当地的纬度有关。
在北京纬度为40度的地区,傅科摆转动一周需要37个小时多,纬度越低,傅科摆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越长,如临安的纬度约是北纬30度,所以在临安当地傅科摆的摆动平面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约是51个小时多。
第三课时四、寻找其它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1)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傅科摆是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除此之个,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呢?水的旋窝,河床的冲击、昼夜交替、炮弹运动方向的偏离、探井测量法等等(2)交流资料,拓展认识。
(3)交流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生: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光,太阳照射到的一面是白天,照射不到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自不停地西向东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
)五、应用讨论,修正关于地球运动的科学前概念。
出示本单元第一课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
排除哪些,保留哪些。
课后反思教学内容3、电的发现教学目标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4、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5、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6、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难点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说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二、摩擦起电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回答)三、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学生猜想)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说明]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
(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摩擦起电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第二课时四、验电器: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学生阅读、观察、思考)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学生进行实验)4、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现象。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五、例题[例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摩擦起电,越梳头发积聚的同种电荷越多,同种电荷相排斥。
[例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A.甲一定带负电 B.丙一定带负电C.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答案:C[例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A.带正电 B.带负电C.不带电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答案:A六、课堂练习: P64 1、2。
(完成练习,反馈矫正)七、小结:出示目标,让学生小结。
(依据目标小结)八、作业:课后练习册【板书设计】第十三章了解电路第一节电是什么一、实验探究(一)二、实验探究(二)三、验电器1、摩擦起电1、两种电荷:正电荷1、原理2、物体带电负电荷2、构造2、电荷间作用规律3、使用课后反思教学内容4、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微生物与疾病、医疗、食品的关系;2.解释酸奶制作中的相关问题,并以此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原理;3.联系生活,通过观察和信息收集列举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4.通过观看酸奶制作过程,分析、思考、解决相关问题;5.观看相关视频,体验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6.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科学意识,辩证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解释酸奶制作中的相关问题,并以此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原理。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微生物与疾病、医疗、食品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1、展示学生探究活动培养结果图片,复习提问:图片展示的属于哪一类生物?如何看待结果?2、引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无论是在空气中、水中、在我们身体的皮肤表面,微生物无处不在,他们到底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呢?今天我们就要来看看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引出课题: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疾病:1、由甲流引入,微生物可以致病,人类历史上曾遭受多次严重的瘟疫流行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根据生活经验,请列举你了解致病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