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陆内复合构造系统印支—燕山期构造穿时递进特征
江汉平原东部构造特征与演化
2 ㊀ 构造格架与构造样式
江汉 平 原 地 区 东 部 海 相 中、 古生界受东秦岭 - 大别造山带和江南 -雪峰构造带南北挤压作用的夹 持, 在南和北分别 发 育 了 不 同 时 间 的 强 烈 逆 冲 断 褶 与两个滑脱推覆体系, 形成对冲构造格架, 并受挤压 末期压扭走滑和构 造 负 反 转 的 改 造 作 用, 产生了极 2 0 1 0 ) 。依 据 构 造 变 形 其复杂的构造 格 局 ( 王 建 等, 特征和构造样式, 在滑脱推覆体及其对冲构造体系 内可以进一步的划分其次级构造带。 2 . 1 ㊀ 构造格架与构造带的划分 研究区局部构造发育主要经历了早燕山早期自 南向北的挤压、 早燕 山 中 -晚 期 自 北 向 南 的 挤 压 及 走滑扭动、 晚燕 山 期 拉 张 断 陷 等 阶 段。 全 区 构 造 系 统分为 逆 冲 推 覆、 对/ 背 冲、 压 扭、 岩 浆 侵 入、 伸展五 个构造体系。 局部构造形成时期上的分段性 。结合板块构造 演化、 区域构造格架及局部构造展布规律, 早燕山期 强烈的挤压冲断褶皱作用在中扬子区表现为多个构 造幕次, 大致可划分出以下 3个大的构造期次: 早期 南部江南 -雪峰滑 脱 推 覆 构 造 发 育 阶 段; 北部秦岭 -大别山推覆构造 发 育 阶 段; 北东向弧形构造及张 性构造发育阶 段。 研 究 区 构 造 形 成 时 间 南 部 早、 北 部略晚, 北部挤压变形强烈、 南部变形较弱。 局部构造空间展布上的分带性 。根据区域应力 场特征及现今局部 构 造 的 展 布 规 律, 可将研究区局 部构造分为北东向 挤 压 构 造 带、 北西向挤压及负反 转构造带二个次级构造带。研究区内以推覆构造为 主, 结合数十条解 释 的 地 震 剖 面, 将 研 究 区 划 分 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浅析危岩治理措施
浅析危岩治理措施危岩崩塌是单个或群体岩块在重力及其它外力作用下突然从陡峻岩石山坡上分离,并以自由落体、滑移、弹跳、滚动或其它的某种组合方式顺坡向下猛烈运动,最后散集于坡脚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现象。
当其发生在交通线、旅游场地、工业或民用建筑设施附近时,常会带来交通中断、建筑物毁坏和人身伤亡等重大危害。
由于其变形破坏是十分复杂的动力过程,发生突然且一次发生的规模及可能带来的综合损失不及典型的滑坡,从而使人们对这种灾害现象的研究,防治技术开发均不够重视。
危岩主要发生在裂隙发育的山体表层,该处坡面角较陡、基岩裸露、物质组成主要为硬质岩,岩石硬度一般为Ⅳ-Ⅵ级,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
危岩体由若干组结构面切割而成,即层面、节理及裂隙面。
其形成受构造边坡卸荷回弹等影响,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溶蚀性裂隙发育,形成了危岩体的趋形。
在重力及外营力长期作用下,危岩体沿潜滑面向下的分力大于结构面抗滑阻力时,产生崩滑。
危岩崩塌是一种全球性的山地地质灾害,具有突发、快速、强致灾等特性。
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山区,是世界上受到危岩崩塌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根据失稳类型将危岩分为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
清除、灌浆封闭、锚固、支撑、充填、栅栏及拦石墙、排水、挂网等等是治理危岩主要方法。
危岩的治理措施危岩治理常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种:(一)危岩锚固锚固使用锚杆或锚索连接、固定危岩与母体的方法,目的在于限制主控结构面的扩展,理论上是由锚杆的抗剪强度提供锚固力。
通过锚固,锚杆的实际受荷可平衡危岩重力、地震力等下滑力。
1、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简称锚喷结构或锚喷支护,即喷射混凝土与锚杆相结合的一种支护结构,也称喷锚支护。
2、锚杆:是指钻凿岩孔,然后在岩孔中灌入水泥沙浆并插入一根钢筋,当砂浆凝结硬化后钢筋便锚固在围岩中,借助于这种锚固在围岩中钢筋能有效地控制围岩或浅部岩体变形,防止其滑动和坍塌,这种插入岩孔,锚固在围岩中从而使围岩或上部岩体起到支护作用的钢筋称为“锚杆”。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i)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 (系)产 表4.3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乙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 (系)的交替地忒时代軍四紀 西丈平弹沟-弧-盘累廉逆23. 7—i第三紀 E,西去平洋古陆大规攬黑炜、沉股,形成西丈平徉; 亚洲大諦东部出理北北东方向的大前裂陷帝 白垩紀廉山 侏岁圮三聲圮 二疊紀石員圮興醐圮 5L 晚元古优 中元古代 早元古代丈古代11420R345-360印支—天山 Ptl40B43850S575&50 1000 武陵 四傩 蒙古一兴寰帮.秦龄带大规模逆掩-叠圧遗山1古龙 平洋板块俯冲,亚删大陆东缥转化为安集斯ah 古特 提斯洋闭合,中恃擡斯洋扩张 古誤古洋闭會.隋北板块汇豪I 吉 特提斯洋扩张 舌雜岭洋和古祁逢洋闭昔.形应褶皱袖雨i 穆巷枣肅部裂陷槽闭合尿成建匹_1 1700吕粟 阜平吕槃.中条 五台 阜平 元古华北板块、元古塔里木板块、元古 -庶礪尔板块、扬子板块尊瑕成 活动 大陆边嫌 与16 内构 造演化阶 段古板 块龜 成“ 化阶元古大 陆扳块 演化断 段年辭Ei T,—」逋冲国版煲形成 垃象吉芹牙始扩张Z500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雪峰山西侧地区线性和环状构造特点及其与油气关系探讨
雪峰山西侧地区线性和环状构造特点及其与油气关系探讨张景华,欧阳渊,张建龙,刘小霞(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610081)摘要:利用ETM 图像,对雪峰山西侧地区进行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解译,编制遥感解译图。
经分析认为,雪峰山西侧地区线性构造可分为三级,线性构造展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均匀性,环状构造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活动成因、构造成因和地学成因不明三大类。
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区的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分布特点进行研究,认为利川-恩施、武隆-道真和金沙-仁怀三个地区对油气保存比较有利,可能是有利油气远景区。
关键词:线性构造;环状构造;油气;关系;雪峰山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135(2021)01-0033-06收稿日期:2020-08-13资助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上扬子海相含油气盆地分析与成藏条件综合调查评价(1212010733505)”;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雪峰山西侧地区海相油气地质调查(1212010782003)”作者简介:张景华(1978-),男,高工,从事遥感地质与生态地质方面调查与研究工作,E-mail:*****************;*通讯作者:欧阳渊(1982-),男,高工,从事遥感地质与生态地质方面调查与研究工作,E-mail:***************。
三十多年来,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已形成了两种方法,即遥感间接找油方法和直接找油方法[1-8]。
总的来说,建立在油气藏烃类微渗漏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提取和识别油气藏烃类微渗漏信息的遥感直接找油方法,标志着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以往大量的实践都表明[9-16],利用遥感影像进行线性构造、环状构造研究,来揭示与油气有关的地质构造,研究油气地质背景,寻找油气有利聚集区,仍然是遥感技术探测油气藏的主要手段,并早已被证明成熟可靠。
贵州南部印支晚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勘探南方 分公司 , . 成都
60 4 ) 1 0 1
摘 要 : 州 南 部 构 造 变 形分 带 明显 , 阳一 贵 定 一 三 都 以 北 , 贵 贵 断裂 带 呈 近 南 北 走 向 分 布 ; 裹 体 数 据 证 实 , 今 断裂 带 主 活 动 期 在 包 现
印支晚期一燕 山期 : 构造变形特征符合雪峰 山由东 向西推覆产生的递进 ( 衰减 ) 变形 的总体规律。断裂带岩组样 品揭示 , 岩石 主 要受 到了上盘面理 向下盘面理的挤压扭动作用 , 断层性质多为压性 。断裂带 以脆性形变为主 , 生少量韧性变形 ; 伴 贵阳一 贵定一 三都以南 , 于雪峰 山由东向西推覆作用下 的中弱或弱变形带 , 属 且受垭紫罗挤压 、 滑构造带共 同影 响 , 走 形成北东走 向宽缓 的背 向斜构造格局。这反映了在地史演化过程中 , 区北东部所承受 的构 造应力与西南部之 间存 在的 巨大构 造差异 。现今 , 该 在构造
第3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7月
文章 编 号 :0 1 6 (0 2 0 — 32 0 10 — 12 2 1 )4 06 — 6 1
石 油 窈 劈 沾 届
PE NT M
Vo . 4. 1 3 No. 4
Te t ni e o m a i n e t r s f o t co c d f r to f a u e r m La e
I do i a t n ha i n i o he n G u z u n snin o Ya s n a n s ut r iho
W a gJn i n iy ,P n inn e gJn ig ,W a gYa qn i a g in ,Ga i n n ig ,Lu Gu n xa g o Ln ( . x stt o eoem G o g , I O E 1 Wuintu I i e fP t l el y SN P C,W x, ins 116 hn ; r u o ui J gu 4 2 ,C ia a 2
湘东北燕山期陆内碰撞造山带金多金属成矿地球化学_贺转利
2004年矿床地质M INERAL DEP OSIT S第23卷第1期文章编号:0258_7106(2004)01_0039_13湘东北燕山期陆内碰撞造山带金多金属成矿地球化学*贺转利许德如#陈广浩夏斌李鹏春符巩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文章采用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着重讨论了金大规模成矿的物质来源、含矿流体来源及含矿流体运移的能量问题。
认为湘东北地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具多来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能为成矿元素的活化和成矿流体运移提供巨量能源;成矿物质一部分源于深部含矿热液,可能与富铅、富氯、中高温(320e左右)、相对还原的酸性环境下的气成热液有关,而冷家溪群及相关地层金多金属成矿物质在热液活动和动力变质作用下的活化迁移有利于金多金属的大规模成矿。
侏罗纪以来,岩石圈地球动力学转折及伴随的热液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重要的作用,而岩浆作用、动力作用和/或热液活动影响程度的可能差异,导致了金多金属矿床具有不同的成矿特点。
关键词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示踪金多金属成矿地球化学燕山期陆内碰撞造山带湘东北地区中图分类号:P611;P618.51文献标识码:A湘东北地区(东经112b45c以东,北纬26b40c以北)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
晚元古代以来,以江(山)绍(兴)深大断裂为界,该区地处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会聚带北西侧的下扬子东南缘(程裕淇, 1994;饶家荣等,1993;王剑,2000),沿下扬子陆块南缘与滇东北、川南和赣东北等成矿带相衔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受NE向区域性大断裂控制的跨省金、铜多金属成矿区带(翟裕生等,1999)。
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约在中元古代完成拼合后(Chen et al., 1991;Li et al.,2002),又经历了多次裂解、碰撞和贴合,表现出极其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位于上述两大陆块结合部位的湘东北地区,由于多期次、多类型(陆缘、陆间和陆内)造山作用,最终形成了该区由NNE向和NW向大型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的雁列盆岭山链构造格局和陆内岩浆活动带及以金、铜、钴、铅、锌等为特色的多金属成矿带(饶家荣等, 1993;傅昭仁等,1999;李紫金等,1998)(图1)。
试从区域地球物理背景和深部构造特征分析雪峰山隆起带成因
试从区域地球物理背景和深部构造特征分析雪峰山隆起带成因摘要: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隆起带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雪峰隆起是扬子准地台与南华褶皱系的分界单元, 经历晋宁晚期古隆起、加里东期末局部隆起和中生代全面隆起3个阶段的演化历程, 上叠中生代陆相盆地。
是一条典型的陆内造山带。
以往的许多研究都认为,雪峰山成因跟全球典型的陆内造山带类似,可能是异地成因的构造岩片。
但是根据最新的实测资料,发现雪峰山隆起带有着其独特的大地构造属性,根据区域地球物理背景和深部构造特征分析,它属于“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属性。
它是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南东向北西(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进行基底拆离和推覆的,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学来源和主导因素。
关键词:区域大地构造;华南;扬子地块;构造属性;基底拆离;雪峰山隆起1、区域地质概况雪峰隆起位于扬子板块(扬子准地台)的东南缘,西邻武陵坳陷,东邻湘中坳陷。
它是扬子准地台东南边缘一个长期活动的隆起带,构造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雪峰隆起为江南弧形构造带江南隆起的西南段, 呈向NW 突出的弧形。
主体为NE 向,向北渐转为近EW 向,其东西边界大致为城步- 新化岩石圈深断裂和松桃—三都、花垣—慈利深断裂。
雪峰山及其邻区主要经历武陵(四堡)、雪峰、加里东、印支、燕山等构造运动,形成了由NEE - 近EW 向(纬向构造系)与NE - NNE向(新华夏系)两类构造的复合叠加格架,反映了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综合作用。
区内地层属华南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和上扬子地层分区。
地层出露较全,从元古界- 古生界 - 中新生界均有出露。
在空间上均呈NE - SW向的条带状,大体上由东向西逐渐变新。
雪峰山隆起区岩浆岩不发育, 南部及北部见有少量基性岩、超基性岩及花岗岩。
如桂北的三防、元宝山的四堡期花岗岩; 湘西黔阳隘口、古丈龙鼻咀的雪峰期基性- 超基性岩; 湘北益阳- 桃江一带的桃江、岩坝桥和沧水铺的加里东期和印支期花岗岩, 元古代基性岩等。
安徽祁门-歙县铜金矿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
安徽祁门~歙县铜金矿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张 国 斌1(华东冶金地勘局屯溪地质调查所安徽 黄山 245000)摘要:文中概述了安徽祁门~歙县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着重分析地层、构造、岩浆岩和大气降水与成矿的关 系,提出了大气降水热液铜金矿(床)成矿模式和构造—岩浆带上寻找铜金矿床的观点。
关键词:铜金矿床 大气降水热液 成矿模式 构造—岩浆带 找矿方向0引言 祁门~歙县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内生金属成矿带西部外带,在中国东部它介于扬子中下游铁铜成矿区与南岭钨锡成矿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50 年代末为寻找铁铜资源及 80 年代以找金为目的,冶金、有 色、地矿及高等院校等先后在本区不同地段开展了相应的矿产调查、评价勘探和成矿地质条件研究等 项工作,对矿床成因、物质资源及成矿远景提出了不同看法。
祁门~歙县铜金矿产赋矿围岩,以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赋矿层主要为火山—碎屑岩系、浅 变质岩系和碳酸盐岩类岩石。
成矿受构造—岩浆带控制明显, 且与碱性和中酸性岩浆侵入体关系密切。
文章综合前人和自己对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研究成果,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建立大气降水热液成矿模 式,并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设想。
1 地质概况 祁门~歙县地区地处安徽南部,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东段。
区内除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地层未出 露外, 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发育。
中上元古界的上溪群、 历口群和震旦系地层约占研究区面积的 80%, 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皖浙赣深断裂呈北东向切穿怀玉山台拱东部。
东西向和北东向两套大型构造—岩 浆带彼此交叉、联合形成本区的菱块形格局,控制着一系列基性、超基性和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形成 若干成矿集中区。
东亭铜矿、小贺~古汊富硫化物金矿点(区) 、逍遥铜矿、里广山锑矿伴生金矿均在 区内。
1.1 岩浆岩侵入特点 祁门~歙县地区岩浆活动频繁,出露面积 2031 平方公里。
在岩性上除少数几处基性、超基性岩 浆外,本区主要发育中酸性及碱性花岗岩体,呈岩基、岩床、小岩株、岩枝和岩脉产出。
粤西北连州地区印支——燕山运动变形特征研究
Ke y wo r d s : I n d o s i n i a l 1 n - l o v e n l e n t ; n ml t i — p h a s e d e f o r ma t i o n ; t e c t o n i c l i n e d i r e c t i o n
r e s i d u a l I n d o s i i i f a n t e c t o n i c e x i s t e d i n t h e Ya n s h a l l i a n NNE d i r e c t i o n Bi n — — Hu a i y a n J i a n g y a n f a u l t — — f o l d Z O l l O i n L i a n — —
J I A L ei Ge o l o g i c a l S 1 1 1 ‘ v e y o f Gu a n g do n g Pr o v i n ( e Gu a n g Zh ( } t 1 . Chi n a 5 1 0 08 0 Ab s t r ac t :Col nb i ne d wi t h wo r ki ng a c h i e v e l l l e n t o f f our 1: 5 0. ( ) 0 0 r e g i o n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e y c a r r i e d o ut i n Li a i 1 一
的地 质演 化造 就 了 [ 又内地 层 、 构造 、 岩浆 岩 诸方 面复 杂 哳 貌 。连 州地 地 层 发育 , 早古生 代 地层仅 出露 寒武 系 , 晚
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
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2011年1月地质科学CHINESEJOURNALOFGEOLOGY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褚杨'.林伟MichelFaure王清晨(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1nstituedesSciencesdelaTerred'Orleans,CampusG6osciences,Universit6d'Orl6ans,1ARuedelaF6ro llerie,45071Orl6ansCedex2,France;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雪峰山主体地处湖南省境内,位于华南板块的中心区域,是一条典型的陆内造山带.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我们将其分为3个构造单元:西部外区,主要以大型箱状褶皱为主;中部区,与西部区以主逆冲断层相分隔,劈理发育呈扇状,是雪峰山构造带的核心区域,也是变质级别最深,变形最强的区域;东部区,变形集中在脆韧性区域之上,以极性北西构造为主,并有反向构造发育.研究区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D.为上部指向北西的韧性剪切,广泛发育于整个区域;D代表了一期反向褶皱一逆冲构造事件;D则以水平挤压为主,形成了直立的褶皱,劈理和线理.雪峰山的构造演化表明华南板块东南缘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的俯冲可能引发了早中生代的陆内俯冲造山过程.关键词华南板块雪峰山早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陆内造山中图分类号:P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63—5020(2011)01—146—15陆内造山带作为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内部的补充,引起了各国地质学家的关注,但是其动力学来源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世界上典型的陆内造山带如澳大利亚的AliceSpring造山带,欧洲的比利牛斯山,北美洲的Laramide造山带以及中国的天山都成为陆内造山研究的热点区域(Choukroune,1992;HandandSandiford,1999;Sandifordeta1., 2001;EnglishandJohnston,2004;McQuarrie,2004).而中生代的华南内陆,也存在着一个典型的陆内造山带——雪峰山.通过对雪峰山地区的构造学与年代学分析,丘元禧等(1998,2000)认为雪峰山的陆内造山过程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末期,但是也叠加了早中生代的构造作用;而Yaneta1.(2003)将雪峰山和武陵山解释为晚中生代北西向的飞来峰构造;Wangeta1.(2005,2007a)则认为华南板块内部早中生代构造变形来自于华南和华北板块以及华南和印支板块间的联合挤压产生的左行剪切兼挤压作用,其中也包括雪峰山构造带的形成;最近,LiandLi(2007)通过对华南板块的岩浆岩年代学总结认为,整个华南板块早中生代的构造作用源于古太平洋板块相对华南板块的平板俯冲,而且很可能在晚二叠纪就已经开始(Lieta1.,2006).雪峰山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形态到底如何,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05CB42210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编号KZCX1一YW-15-1)资助.褚杨,男,1984年6月生,博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2010—10—06收稿,2010—10—20改回.1期褚杨等: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147形成时代和动力学背景究竟怎样,现在还没有定论.本文主要通过对雪峰山地区详尽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并结合前人的年代学数据,尝试着解析这一典型的陆内造山带.1区域地质背景雪峰山位于湖南省中西部,南北延伸约300km,东西横跨100多公里的区域,是华南板块的核心区域.研究区分布的最古老地层为中元古代冷家溪群,主要由一套低绿片岩相变质的砂岩,泥岩和板岩组成,此套地层在桂北为四堡群,黔东则称为梵净山群(湖南省地质矿产局,1988).在研究区,冷家溪群整体上被厚达3km的新元古代板溪群不整合或假整合地覆盖.板溪群主要是由互层的砂岩和泥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同时局部夹有火山碎屑岩.Hsiieta1.(1988)曾认为板溪群为早中生代华南造山带所产生的碰撞杂岩,但经过大量地质学家的工作证明,板溪群与上下地层关系为连续的沉积接触,而非构造接触(Rodgers,1989;Rowleyeta1.,1989).震旦纪地层主要包括冰碛岩,砂岩,硅质岩以及灰岩.在志留纪与泥盆纪不整合之前,雪峰山地区连续沉积了寒武纪与奥陶纪的灰岩和黑色页岩,早一中志留世页岩,泥岩和粉砂岩(湖南省地质矿产局,1988).早古生代末期,华南板块东部经历了一次区域性的构造事件,主要表现在高级变质作用(局部可达麻粒岩相)(Yueta1.,2008;Waneta1.,2009;Lieta1.,2010),强烈的构造变形(舒良树等,1999;Faureeta1.,2009;Charveteta1.,2010)以及大范围的岩浆作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1984;福建省地质矿产局,1985;Lieta1.,2010).这次构造事件在雪峰山及以西地区则影响较弱.之后,整个华南板块又进入了平静沉积时期,从中晚泥盆世到早三叠世,岩石组合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和砂岩.中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沉积相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其陆相沉积如砂岩和砾岩较为局限地分布于山间盆地之中,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这次区域上的不整合为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响应.对应着不整合,雪峰山地区分布着大量三叠纪岩浆岩,侵入到广泛变形的地层之中(丁兴等,2005;陈卫锋等,2006,2007;Wangeta1.,2007b).晚侏罗世与白垩纪沉积岩包括红色陆相碎屑岩夹有火山碎屑岩(湖南省地质矿产局,1988).2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变形分析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分析,我们将雪峰山分为3个构造单元.以雪峰山主逆冲断层为界(图1),断层以西为西部箱型褶皱区,以武陵山为代表;以东至反向褶皱带(大致为新化一洞口一全州一线)属于雪峰山中部主体区;往东大片区域属于东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盖层褶冲区.西部区主要以箱型褶皱为特征,同时在箱型褶皱两翼地层陡立位置发育了大量的滑脱褶皱.作为整个雪峰山构造带的核心区域,也是变质级别最深,变形最强的区域,中部区韧性变形明显,主要变形特征包括有逆冲断层,褶皱和轴面劈理,以及矿物拉伸线理,劈理几何形态上呈扇状,即中部区西缘劈理倾向南东,东缘向北西倾(图2).在东部区变形主要集中在脆韧性或脆性层次,以北东一南西向褶皱,断层和局部发育的劈理为特征.在雪峰山早中生代造山作用之中,可识别出3期主要变形.第一期D为上部指向J48地质科学2011焦图l华南构造简图(A),雪峰山构造地质图(B)①.雪峰山主逆冲断层带;②.反向变形边界;③.郴州一临武断裂Fig.1TectonicsketchmapofSCB(A),structuralmapoftheXuefengshanbelt(B)北西的韧性变形,主要包括逆冲冲断,倾向南东的劈理(S),120.方向延伸的拉伸线理和矿物线理(L)等构造(图3c,图3F,图3N和图30);第二期D发育于中部区东缘,表现为大范围的极性南东的构造变形,如轴面倾向北西的褶皱,劈理(s:)以及逆冲作用,并改造了D.的褶皱(图3c和图3L);最后一期D,代表了北西一南东方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了大规模的直立褶皱,近直立的面理(S)和矿物线理(L).以下就对这3期变形在不同构造单元的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剖析.2.1雪峰山北西向主变形期(D.)主逆冲断层作为D,变形的重要产物,从雪峰山北缘安化北部沿淑浦,黔阳和靖州一直延伸至右江盆地(图1).在雪峰山北部,其地表出露并不明显,主要通过劈理的发育程度差异来辨识.在断层以西武陵山地区,劈理表现出零星发育的特征,仅以轴面劈理1期褚杨等: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149a卜_一西部箱垄褶皱区—————十一中部区——+—————一东部盖层裙冲区———————卜型+一中躯—●I褶皱区l…一l.ssKK全口白垩纪(K)晚三叠世一早俅罗世泥盆纪一早兰叠世【皿震旦纪一志罾纪口新元古代囹华南板块前寒武基底爨霞韧性拆商带固早古生代花崩岩E]早中生代花岗岩图2雪峰山构造剖面图(位置见图1B)Fig.2Cross-sectionsoftheXuefengshanbelt(1ocationinFig.1B)图3雪峰山构造要素赤平投影图(所有构造图解均为施密特网下半球投影) Fig.3StereogramsofstructuralelementsintheXuefengshanbelt(alldiagramsinequiarealSe hmidtnet,lowerhemisphere)的形式存在于褶皱核部.武陵山的D变形深度处于上地壳层次,脆韧性变形域,主要构造特征为公里尺度的大型箱型褶皱.在向斜和背斜的核部,地层产状平缓或水平,而在mⅢm.mmⅢ枞诎b揪姒l50地质科学2011焦翼部,地层陡立,同时发育有滑脱褶皱,层滑,正断层等构造(图3A).滑脱褶皱轴走向为北东一南西,运动方向均指向向斜核部(图4A),滑脱层集中在岩石力学上相对软弱的岩石层,如震旦纪泥岩,寒武纪黑色页岩层或含煤层系等.相对于武陵山地区,在雪峰山南部的会同一靖州地区,主逆冲断层在地表出露明显.会同以东20km,一条约10m厚,向东缓倾的高应变带发育于寒武纪黑色页岩之中.在1期褚杨等: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15lNWSE图4雪峰山构造变形特征照片A.武陵山南缘滑脱褶皱;B.紧密发育的S,劈理;C.断层破碎带;D.城步东边的糜棱岩;E.剪切成口型的石英脉;F.石榴石旋转残斑指示北西剪切;G.震旦纪冰碛岩中剪切变形的砾石;H.变形片岩中定向排列的红柱石矿物线理;I.受到强烈剪切的正片麻岩;j.灰岩块体受剪切而补丁化;K.东部区的滑脱褶皱;L.被F褶皱改造的S,劈理;M.地层反转构造,表面上为底面印模;N.泥盆纪地层中的S劈理;0志留纪地层中的S劈理;P.S直立劈理构造;Q.直立劈理,沿劈理面有黄铁矿发育Fig.4PhotographsofstructuresintheXuefengshanbeltl52地质科学应变带之内,韧性变形明显,岩石被剪切成盯形同时具有上盘指向北西或西的运动学指向.随着强应变带的距离增加,岩石的剪切变形逐渐减弱.整个强应变带的上盘为震旦纪弱变质砂岩,但经历了强烈的褶皱作用;下盘为新元古代一早古生代未变质岩层,产状平缓,变形则相对武陵山地区较弱,几乎没有 D.同期的韧脆性构造发育,仅局部可见两翼夹角140.一160.的宽缓褶皱发育.雪峰山中部区D构造变形以韧性为主,表现为上部指向北西的韧性剪切构造,如逆冲断层相关的断层剪切团块,灰岩中倾向南东的透人性密集发育的劈理以及强烈剪切变形的砾石等.而对于更深层次上的变形则主要发育有or型石英剪切脉,石榴子石的旋转残斑和北西一南东向矿物拉伸线理(图30).这些构造形迹又受到了后期构造明显的改造作用,将在之后详述.在主逆冲断层以东,劈理密集发育于中元古代一古生代地层之中.在安化一溆浦地区,冷家溪群和板溪群砂岩一泥岩中存在大量极性向北西的褶皱,有时可见两翼非常紧闭的褶皱,同时伴有倾向南东紧密发育的渗透性劈理构造(图4B).震旦纪冰碛砾岩中的砾石在剪切作用之下被明显拉伸,砾石定向组成的面理倾向南东,并可见泥砂质部分在砾石边缘形成剪切压力影构造(图4G),形成于D,构造变形期.安化北部地区可见运动指向北西的一条区域性逆冲断层分隔晚元古代和晚古生代地层,我们在一些地区可以观察到晚元古代砂岩逆冲到泥盆纪地层之上.断层带上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变得异常破碎形成碎裂岩,泥质基质之中包含有砂岩等刚性团块,剪切力的作用下发育有13"构造,指示着上部指向北西的逆冲变形(图4C).雪峰山造山带所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石分布很少,几乎没有结晶基底岩石出露,地表主要以晚元古代一古生代的沉积岩或低级变质岩为主,变形尺度也集中在地表浅层的脆性一脆韧性域.地表有限的基底变质岩石出露主要集中在城步以西和新化以东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花岗岩周边,主要包括石英岩,变砂岩以及云母片岩等变质岩(图1).城步以东,变质岩产出于震旦纪和早古生代沉积岩之下,主要由板岩,片理化砂岩和含石榴子石二云母片岩组成,具有透人性,整体向北西或南东缓倾的面理和北西一南东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局部地区可见糜棱岩出露,糜棱面理主要由富含云母的暗色层和富含石英的浅色层组成(图4D).在这些经历过韧性变形的岩石之中,石英脉和石英颗粒的盯构造(图4E),石榴子石的旋转残斑(图4F)以及不对称的剪切压力影都指示了上部指向北西的运动学方向,同时可见褶皱轴平行线理方向的同斜褶皱.在早古生代猫儿山岩体的边缘围岩之中,可见岩体侵入时形成的接触变质矿物红柱石在早中生代构造作用下形成的定向构造,红柱石的定向方向与区域线理方向一致(图4H),与此相对应,猫儿山岩体西边较小的兰蓉岩体,整体都受到了变形作用的影响,边缘的岩石受到强烈的糜棱岩化作用,形成的花岗片麻岩,糜棱面理有淡色矿物和暗色矿物明显的分层构造,在岩体东侧和西侧分别向东和向西缓倾(图41).岩体周边,可见侵入时形成的脉体受到强烈剪切而褶皱,布丁化,并记录了多期构造的叠加作用.综上所述,雪峰山地区可以观察到最深的造山带岩石均经历了上部指向北西的构造变形作用,我们认为这代表了雪峰山的滑脱带,将其上部处于脆韧性变形域的晚元古代~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盖层与其下部结晶基底高级变质岩相互隔开.相对于中部区的韧性变形,东部区变形主要集中在浅表层次.东部区主要由泥盆I期褚杨等: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l53纪一早三叠纪地层组成,晚三叠纪地层不整合的覆盖在老地层之上.这一地区的变形样式表现为脆韧性的北西向运动的逆冲断层和北东一南西走向,极性指向北西的大量断层和相关褶皱.在安化东南部和新化北部地区,泥盆纪一二叠纪的灰岩,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逆冲断层和相关褶皱,断层面倾向南东.由于泥岩和灰岩的力学强度上的差异,灰岩在强烈的褶皱作用下形成石香肠构造,泥质部分强烈劈理化(图4J).由于东部区的相对位置较低,野外露头受风化作用较强,以及植被的覆盖,造成地表观察存在一定困难,但整体上北西向的构造证据还是较为明显的体现出来.在形成大尺度背斜一向斜之后,可见于西部武陵山地区相似的构造现象,即在背斜翼部产状较为陡立是产生了大量的滑脱褶皱,褶皱极性指向向斜中心(图4K).D是早中生代雪峰造山带最主要的构造变形期次,从地层产状和构造要素的赤平投影上看(图3),区域上北东一南西向的构造形迹也是在这期构造变形之后就已基本定型(图1).作为最广泛的一期构造变形作用,雪峰山整个地区无不受其影响,随着挤压作用的持续,也产生了后期的构造事件.2.2南东向反向变形期(D:)在雪峰山指向北西的主变形期之后,在中部区和东部区发生了广泛的反向构造变形,运动学方向指向南东.从反向变形边界以东(图1),发育有大量指向南东的变形构造,且变形强度从西向东逐渐减弱.反向变形多集中在震旦纪一泥盆纪的地层之中,主要以极性向南东的褶皱和相关断层及密集发育倾向北西的轴面劈理为特征,没有造成岩石的变质作用.北部安化以南地区,可见劈理从倾向南东到直立再倾向北西,同时有极性向南东的褶皱发育.经过仔细的野外观察,我们发现在部分极性向南东的褶皱中以s劈理为主,但也在泥质层中保留'r少量s.的痕迹,表明早期构造作用被反向褶皱所改造(图4L).中部洞口地区是反向变形发育最为强烈的地方.从震旦纪到泥盆纪的地层在极性的褶皱作用之下形成了大量的反转构造,底面上的波痕构造和顶面上的重荷模等特征指示了明显的地层反转(图4M).在洞口与安化地区,泥盆系与志留系的不整合面附近均可见地层受到后期反向褶皱作用而直立,s劈理穿过了不整合面,稳定地发育在泥盆纪和志留纪的地层之中(图4N和图40),同时也表明反向褶皱发生在早古生代构造活动之后,即为早中生代构造事件中的~期.在东部区,D变形同样存在.在邵阳东北的古生代地层之中,发育有不对称褶皱,灰岩的擦痕和倾向北西的劈理均指示了向南东的运动方向.同时发育在极性指向南东褶皱之中的北西倾向劈理则指示了D作用对于D构造的改造.2.3北西一南东挤压直立褶皱期(D)D,作为早中生代雪峰造山带的最后一期构造事件,从地表出露的范围和强度上看都不如前两期事件明显,主要由北西~南东方向上的共轴挤压所造成,同时形成了直立褶皱和直立的轴面劈理(图4P),沿劈理面有黄铁矿发育(图4Q),并在面理上形成的线状定向构造代表了L,.D变形构造主要集中在雪峰山的中部区,在局部地区,我们可以观154地质科学察到早期形成的s和s:被直立褶皱F所改造,L也同时被褶曲.在盖层之中,从中晚元古代的冷家溪群,板溪群到早古生代地层之中,均可见直立褶皱和劈理.3变形年代学宽达1300km的华南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之上最为显着的构造现象,引起了前人的广泛关注,但是其形成时代却无法得到共识(崔盛芹等,1983;Hsiieta1.,1988;丘元等,1998,2000;Chen,1999;ZhouandLi,2000;Y aheta1.,2003;Wangeta1.,2005; Zhoueta1.,2006;LiandLi,2007).在雪峰山地区,前人对于其形成年代的认识主要有3 种:1)早古生代末期(丘元禧等,1998,2000);2)早中生代(Chen,1999;Wangeta1., 2005);3)晚中生代(Yaneta1.,2003).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我们发现从中晚元古代到早三叠世,整个雪峰山地区均处于浅海环境,沉积了大量的碳酸盐,碎屑岩,仅缺失了晚志留纪一早泥盆纪的沉积地层.中三叠世地层在雪峰山地区普遍缺失,仅在张家界市慈利一桑植一带和郴州市永兴县附近有连续的早中三叠世沉积地层分布(湖南省地质矿产局,1988).随后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主要由砾岩,砂岩和泥岩等碎屑岩组成,其物源主要来自于隆起的雪峰山造山带(张进等,2010).这些岩石均为造山后的产物,较为局限地分布于山间盆地之中.在造山过程之中,晚三叠世之前的地层全部卷入了构造变形之中,形成了大量的褶皱和逆冲断层;相反,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的地层几乎未见变形,仅在局部可见脆性断层发育.雪峰山地区侵位的花岗岩分为两期,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早古生代花岗岩分布范围小,年代集中于420~400Ma(湖南省地质矿产局,1988),侵入于早古生代构造事件之后(舒良树等,1999;Faureeta1.,2009;Charveteta1.,2010;Lieta1.,2010).这些花岗岩均经历了韧性变形,表明非早古生代(加里东期)构造产物.相对于早古生代的花岗岩,早中生代铝质一过铝质花岗岩体没有遭受过任何韧性变形,侵位时代主要集中于225~215Ma之间(图5),代表了造山后加厚地壳减薄后熔融的产物(丁兴等,2005;陈卫锋等,2006,2007;LiandLi,2007;Wangeta1.,2007b;李华芹等,2008;罗志高等, 2010),标志着造山作用的结束.区域地层关系上看,这些岩体切割了早期构造作用形成的褶皱及断层(图1),表明其形成于构造作用结束于岩体侵位之前.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早中生代雪峰山的造山作用时代从中三叠世开始,一直延续到晚三叠世早期,局部持续到晚三叠世中期.4讨论和结论雪峰山区域上指向j匕西的逆冲推覆构造虽已被前人所关注,但对其构造样式和变形时间有较大的争议(丘元禧等,1998,2000;Y aneta1.,2003;Wangeta1.,2005).我们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将雪峰山分为3个构造单元:西部箱型褶皱区,中部区和东部盖层变形区(图1).以主逆冲断层为界,西部区以箱型褶皱为主要特征,其褶皱翼部和枢纽部分地层产状平缓,而在转折端则产状陡立,沿软弱层(如震旦纪和志留纪泥质岩层)发育有大量的重力滑脱褶皱.雪峰山中部区属于整个造山带的核心部分,虽然仅有褚杨等: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15529.llO.28.全岩(糜棱岩)wangeta1.(20052o4.5~2.8Ma陈卫锋等(200~2Il士3Ma黑云母花岗岩续海金0★,It单颗粒锆石u—Pb定年Ar-Ar定年2l9.9士i8Ma角闪石花岗岩221.6:L3lMa黑云母花岗岩etal(2005白云母(糜棱岩)}'《№1g.V■+2—09.2~3崩.8告M.l矗-i7撬煮,,lj二罢墨硌笃,'nnmld—丐化冈石黑云母(糜棱岩)V angeta1.~20051绢云母(糜棱岩),BngetaIJ(2005+2223士17Ma黑云母花岗岩2l7士2Ma黑云母花岗岩225.3~2.4Ma黑云母花岗岩(麋磕)}l_f二20长8.0花~3岗.2岩M}—仃皇—盘,,1nn,J 闪石花岗岩兴等(2005)+××××●^×楫闪石花岗岩兴等(2005)皇E=盈E量=j躏243~4Ma Monzogranite2l8~3Ma二长花岗岩f××X.×岩l≮『+27.236~6Ma二长花岗岩|入l2236~13Ma_黑云母花岗岩素豪蓊..0电气石花岗岩l一0-匿墨堡箜)jll.00厂+,图5年代学分布图★.本人未发表数据;▲.年代学数据引自续海金①;丁兴等,2005;Wangeta1.,2005,2007a,2007b;陈卫锋等,2006,2007;LiandLi,2007;孙涛等,2007;李华芹等,2008Fig.5Structuralmapwithavailablegeochronologicaldata绿片岩相变质,但已是区域上变质程度最高,变形作用最强的部分,广泛发育有透入性的劈理和矿物拉伸线理等韧性构造.中部区在几何形态上呈现出扇形,即西侧以倾向南东的劈理,极性向北西的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东侧则相反,劈理倾向北西,并发育了大量的极性向南东的褶皱和断层(图2).极性南东的反向变形不仅产生了大规模的极性南东脆韧性变形,并伴随着大面积的震旦纪一泥盆纪地层反转构造.在构造关系上,①续海金,马昌前,钟玉劳,余振兵.2004.湖南桃江,大神山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定年:扬子与华夏拼合的时间下限.2004年伞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海南海口.312—314./一一156地质科学2011缸亦可观察到反向变形叠加在早期北西向构造变形之上,如早期劈理的再褶皱等,因此我们认为这些极性南东的构造是在早期极性北西的构造作用之后产生的,即D:变形期.东部盖层褶皱区主要以中泥盆世一早三叠世地层为主,局部出露有晚元古代一早古生代地层.在这些地层中,由于变形深度较浅,发育了大量的褶皱与断层相关构造,以D 变形为主,但同时也受到了D:和D的构造作用.在部分花岗岩体的周边,分布着雪峰山地区出露的最深岩石.主要由云母片岩,石英岩,变砂岩和少量正片麻岩所组成,这些岩石均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也是滑脱带的组成部分,糜棱岩化作用明显,代表了基底与盖层之间的强应变带(图2).郴州一临武断裂作为华南板块上一条重要的断裂构造,分隔了雪峰山早中生代(印支期)构造区和以东的早古生代(加里东期)构造区.早古生代末期的构造作用影响了整个华南板块,主要表现为中晚泥盆世地层区域不整合地覆盖在泥盆纪之前的地层之上,大范围的造山后岩浆作用以及闽一赣一粤地区广泛的混合岩化和糜棱岩化(江西省地质矿产局,1984;福建省地质矿产局,198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85;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舒良树等,1999;Faureeta1.,2009;Charveteta1.,2010;Lieta1., 2010).郴州一临武断裂以东雪峰山地区,早古生代的影响较弱,仅有2~3个早古生代岩体分布.泥盆系的角度不整合在湘东南局部较为明显,而在湘中地区呈微一低角度不整合,在常德一沅陵一线以西则转变成平行不整合,表明早古生代的构造作用在雪峰山地区没有产生明显的强烈褶皱作用,韧性变形和变质作用(湖南省地质矿产局,1988).相对的,郴州一临武断裂以东,江西省中南部地区主要表现为早古生代极性向南或南西。
中国南方印支-燕山期复合盆山体系与盆地原型改造
中国南方印支-燕山期复合盆山体系与盆地原型改造吴冲龙;杜远生;梅廉夫;周江羽;孔春芳【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6(027)003【摘要】在中国南方,印支期-燕山期发育了多个前陆型盆山体系.这些盆山体系互相影响、互相干扰、互相叠加,成为"复合盆山体系".文中对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进行了典型解剖,揭示了复合盆山体系的成因是古特提斯多岛洋的闭合和多个块体的汇聚、碰撞和造山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大巴山、江南隆起构造带及其前陆盆地,在印支期以来的长期盆山耦合演化和复合演化过程中,除了两两交叉形成复合盆山体系外,还最终形成了"三山一盆"的巨型复合盆山体系--龙门山-大巴山-江南隆起复合盆山体系,简称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在印支-早燕山期后,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与南方地区其他复合盆山体系一起,整体进入改造阶段,最终成为今天如此复杂的盆山结构与形貌.【总页数】11页(P305-315)【作者】吴冲龙;杜远生;梅廉夫;周江羽;孔春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相关文献】1.南秦岭陆内造山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石泉—汉阴北部一带晚印支—燕山期构造变形分析 [J], 杨兴科;韩珂;吴旭;王北颖;王新;杨宏宇;何虎军;晁会霞;于恒彬2.全球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五大成盆期原型盆地的形成、改造及叠加过程 [J], 温志新;童晓光;张光亚;王兆明;杨树锋;陈汉林;宋成鹏3.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J], 张岳桥;徐先兵;贾东;舒良树4.东昆仑造山带海西—印支期东昆南前陆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 [J], 田军;张克信;龚一鸣;王国灿5.右江沉积盆地印支-燕山期金矿成矿系统研究 [J], 王疆丽;林方成;于远山;王宏;吴松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柏道远;熊雄;杨俊;钟响;姜文【摘要】雪峰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的盆山过渡带以齐岳山断裂为界,分为西部的隔档式褶皱带和东部的隔槽式褶皱带.对盆山过渡带内褶皱的成因和形成机制有多种不同观点,其中以“雪峰西推模型”影响最大并广为研究者接受.该模型认为盖层(南华系及以上地层)在雪峰造山带推覆体的推动下向NW发生多层次拆离推覆及递进挤压而形成隔槽式与隔档式褶皱.本文通过实测构造剖面、地球物理剖面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选择桑植-石门复向斜和沿河地区褶皱对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的褶皱变形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解剖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桑植-石门复向斜内褶皱具“复杂褶皱”组合样式,主要形成于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沿河地区褶皱为典型隔槽式褶皱,主要与早燕山运动NWW向挤压有关;(2)褶皱主要受区域挤压体制下包括褶皱基底和盖层在内的原地岩层体的整体水平收缩及其导生的冲断、滑脱作用所控制,其中桑植-石门复向斜内褶皱基底变形主要以逆冲断裂为主,沿河地区褶皱基底变形则以滑脱背斜为主;(3)区域挤压下整体水平收缩变形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雪峰西推模型不能解释的若干重要地质事实,包括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雪峰造山带未发生向西侧褶皱带的大规模推覆、盆山过渡带具大幅度整体性构造抬升等,同时也不存在雪峰西推模型中地质剖面无法平衡的问题.【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5(039)006【总页数】14页(P1008-1021)【关键词】隔槽式褶皱;复杂褶皱;变形机制;盆山过渡带;齐岳山断裂【作者】柏道远;熊雄;杨俊;钟响;姜文【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016;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卷(Volume)39, 期(Number)6, 总(SUM)149页(Pages)1008~1021, 2015, 12(December, 2015)盆山过渡带是当今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新的油气发现即位于盆山过渡区的冲断构造带和构造三角带(杜春国等, 2009; 王瑞瑞等, 2010)。
[解读]中生代-燕山运动(构成中国地貌格局)
7、燕山运动(约1.5亿年):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
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
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
西部: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东部: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褶皱、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以及陆内碰撞、张裂拗陷和挤压推覆等现象,所有这些构造活动即相当于燕山运动在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带。
特别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由于太平洋洋壳板块不断向大陆板块俯冲,引起大陆边缘地带的挤压。
燕山运动的结果,形成环太平洋褶皱带(如北美的内华达山脉、亚洲西伯利亚东部各山脉等)以及环太平洋岛弧和海沟体系。
由于大陆活动边缘的增长,导致活动带的向外推移,包括北美东部的海岸山系、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地,到了新生代即新阿尔卑斯阶段才褶皱隆起。
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
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丁道桂;郭彤楼;刘运黎;翟常博【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07(26)7【摘要】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问题,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而是"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其发生机制是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SE向NW(同时派生由S向N、由E向W)的基底拆离和推覆,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来源和主导因素,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总页数】9页(P801-809)【作者】丁道桂;郭彤楼;刘运黎;翟常博【作者单位】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云南,昆明,650200;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4【相关文献】1.江南造山带西段四堡群的沉积地质特征和构造属性探讨 [J], 李利阳;张传恒;贾龙龙2.黔东南雪峰隆起区大地构造属性之我见——质疑其华南造山带属性判定 [J], 盛学庸3.江南造山带东段鄣源枕状玄武岩的年代学与构造属性研究 [J], 周效华;高天山;马雪;张彦杰;廖圣兵;余明刚;陈丹丹;朱延辉4.雪峰造山带溆浦—靖州断裂活动历史及构造属性 [J], 柏道远;钟响;贾朋远;熊雄;黄文义5.江南古陆的构造属性讨论——以湖南马底驿地区板溪群为例 [J], 侯光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邓晋福;赵国春;苏尚国;刘翠;陈亦寒;李芳凝;赵兴国【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05(029)002【摘要】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等的共同约束,讨论华北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叠加、构造应力场转换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燕山地区发育的"花边状"的褶皱和被褶皱的逆冲推覆带等,是多幕挤压变形叠加的记录.早侏罗世晚期(J31)、中侏罗世晚期(J32)、晚侏罗世中期(J23)、晚侏罗世晚期(J33)和早白垩世早期(K11)5期不同方向展布的火成岩对应方向不同的收缩构造,提出早白垩世早期(K11)本区可能存在区域北西向挤压构造及该期华北地区总体仍处于收缩构造环境的认识.华北燕山造山带是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上扬(斯克)-楚科奇(斯克)(Verkhoyano-Chukotsk)造山带,伊泽奈崎(Izanagi)洋俯冲带和特提斯洋俯冲带4个边界会聚大背景中形成和演化的.【总页数】9页(P157-165)【作者】邓晋福;赵国春;苏尚国;刘翠;陈亦寒;李芳凝;赵兴国【作者单位】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燕山造山带中-晚侏罗世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意义 [J], 李伍平;赵越;李献华;路凤香;梁细荣;涂湘林2.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张长厚;吴淦国;徐德斌;王根厚;孙卫华3.南秦岭陆内造山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石泉—汉阴北部一带晚印支—燕山期构造变形分析 [J], 杨兴科;韩珂;吴旭;王北颖;王新;杨宏宇;何虎军;晁会霞;于恒彬4.燕山板内造山带中部“承德逆冲构造”的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模型 [J], 张长厚;邓洪菱;李程明;刘孜;邓洪旦;滕飞5.秦岭-祁连造山带印支-燕山期构造与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关系 [J], 杜玉良;汤中立;蔡克勤;李文渊;张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燕山构造期中国构造期(图)地质时代发展表(图)
燕山构造期中国构造期(图)地质时代发展表(图)燕山构造期燕山构造期,简称燕山期,是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早期(205—13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燕山运动或称燕山事件。
燕山期是中国地质学家翁文灏最早提出的术语,用来表述以侏罗纪为主发生的构造事件。
燕山期对于中国的东部地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期间,由于鄂霍次克板块和伊邪那岐板块先后与欧亚板块东北部碰撞,不仅造成了包括中国东部在内的大面积地区的褶皱隆起,形成李四光命名的“新华夏构造体系”,而且使欧亚板块逆时针旋转了30度,使这一板块逐渐接近现在的取向。
相比之下,燕山运动对中国西部的地质影响就十分微弱。
具体来说,鄂霍次克板块前缘的一个碎片完达山—西锡霍特阿林地块在中国东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完达山碰撞带,这是燕山期中国大陆上唯一的碰撞带。
与此同时,伊邪那岐板块在相当于今日本列岛、琉球列岛的地方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中国东部原先已经存在的几条断层带——如绍兴—十万大山断层带、阴山北—西拉木伦断层带、郯城—庐江断层带出现剧烈活动,特别是郯城—庐江断层带,此时继续向北发育,直抵今哈尔滨和中俄边境。
此外,原来一些板块内软弱的地区,这时也发育出大型断层,如尚义—平泉断层带、辽西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断层带、太行山东侧断层带、沧东—聊城断层带、雪峰山断层带等等,至今仍有活动。
其中,阴山北—西拉木伦断层带和郯城—庐江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太行山东侧断层带在今燕山地区相会,使这一地区的岩石圈十分软弱,发生了大规模的拗陷,接受了厚达35.4千米的沉积。
大量断层的出现,还造成了燕山期中国东部强烈的岩浆活动。
其中华南地区(特别是福建沿海地区)的岩浆活动更为剧烈,这可能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地壳在莫霍面处发生滑脱,大陆性的地壳直接推覆到了大洋性的地幔岩石圈之上。
在这些岩浆活动中喷出或侵入的岩浆增加了华南地区岩石圈的刚性,从而使之在以后的构造运动中相对比较稳定,在今天也是中国地震较少出现的地区之一。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逆冲推滑体系的开题报告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逆冲推滑体系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是新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特点是区域内构造形态不仅多样而且复杂,同时在区域内构造形态的演变过程中,以逆冲和推覆现象为主要表现形式。
因此,在深入研究雪峰陆内构造系统前,需对逆冲和推覆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的逆冲推滑体系演化规律,并采用实地考察、录像分析和地球物理勘探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三、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能够深入探讨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的逆冲推滑体系的演化规律,并结合实地考察和勘探数据,为构造学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依据。
四、研究难点和限制条件
本课题中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的逆冲推滑体系,研究难点在于如何定量分析和探究这些体系的演化规律,同时受研究地区地形复杂、勘探难度较大等因素的限制。
五、论文结构
本论文预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展望。
其中,绪论主要阐述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难点;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部分介绍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进行详细阐述,归纳总结逆冲推滑体系的演化规律以及对其他领域的影响;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六、预期成果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深入了解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的逆冲推滑体系演化规律,另一方面则是在学术上对该领域做出的创新性贡献,在该领域的研究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突破点。
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的开题报告
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复杂的地质构造体系,其构造特征有着明显的层次性、时空关联性和多层次耦合性。
该区域是中国西南特别是云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涵盖了整个滇西北连片地区的所有地质单元,以及川滇交界处与青藏高原、滇池等地质单元的关系。
然而,对于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研究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于该系统的多阶段成因机制和变形历史仍需深入研究。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为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的形成演化历史分析。
通过分析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推断该系统的形成时间、构造特征、演化历史,构建地质构造演化模型。
2. 深部构造特征分析。
采用物理测量方法,包括地震勘探、重力测量和地磁测量等技术手段,在不同深度(0-30km)和尺度下,对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的深部构造特征进行精确评估。
3. 动力学模拟。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与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相符合的地质构造动力学模型,模拟复杂的地质变形过程,探究其成因机制。
三、研究预期成果1. 深入了解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的演化历史和深部构造特征,为其成因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解释。
2. 精确刻画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的地质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区域内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
3. 发现并验证新的地质构造与岩浆演化研究成果,对该区域的资源、环境和地震活动等问题提出新的认识和启示。
四、研究意义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的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为该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同时,为我国地质学领域提供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为该区域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地震预警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本次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r c : h srb to fa g lr u c no mi n n l d d a ge b t e taa a o e a eo t e a — ta t T e diti u in o n u a n o fr t a d i c u e n l ewe n sr t b v nd b lw h n y c n omi n t e T a sc a d Cr tc o si heXu fn u ti nr c n i e t lt co i y t m r tdid o fr t i h r s i n e a e u n t e e g Mo n an i ta o tn n a e tn c s se a e su e . y i
( . e a um r eGoc ne a dPo e i ehiu , n t E uai , iga ,h n og2 60 C ia 1KyLbo b ai esi cs n rpcn Tcnqe Mi ̄r o d ctn Qn d oS ad n 6 10,hn ; fS n e s tg yf o 2 Clg r eG o i csO enU i m ̄ o hn , i do S a dn 6 10 C i ; . oee fMai es e e,ca n e i f C ia Qn a ,hn og2 60 ,hn l o n cn v g a 3 G aghuIstt o G ohmsy C i s A ae yo c ne, unzo ,u nd n 160,hn ; . unzo tu ece ir,hn e cdm i csG aghu G ag og5 04 C ia n i ef t e fS e
B sdo a,eietyt a g f e r a o uigteE r T )a d Mi l T as T )a dte ae nt tw dni ern eo f t n d r h al h f h do i m n y( 1 n d e r si d i c( 2 n h
摘要 : 通过分析雪峰山陆 内变形构造 区内三叠 系一 白垩系中不整合面的分布 以及不整合 面上下地层的夹角情况 , 明确 了早一 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波及 范围以及高角度不整合和低角度不整合分布的分界线, 且变形具有由东 向西的逐渐减弱的规律 ; 自晚 三叠世 以来, 构造运动仍体现出由东 向西的穿时递进扩展变形, 继而得 出各 时期 变形 时间的分界线。另外 , 通过计算各时期 穿时变形的传递速 率, 并且通过传递速率作为联 系纽带, 出燕 山期向西递进变形的直接原因为湘赣及华夏陆块等地岩石圈 得 减薄软流圈上涌, 而间接原因是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 的俯冲方式, 而滑脱层在燕山期构造传递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b u day ln ewe n hg — n l n o a ge u o fr i e . ti n ia e h tt e d fr t n i tn i n o n r i e b t e ih a ge a d lw- n l nc no t s I si d c td t a h eo ma i ne st i m i o y te su y a e e r a e r m a tt s u n h t d r a d c e s sfo e s o we td r g T1一T . i c h a e T a sc,e tn c mo e n s h v e n i , S n e t e L t r s i tc o i v me t a e b e i f au e y e s—o we tda h o o s a d p o r sie d f r ai n, ih h l st e n h o n a y l e mo g e t rd b a tt - s ic r n u n rg e sv eo m t o wh c ep o d f e t e b u d r i sa n i n e c ro f d f r ain. o a ain r ts o ic r n u eo a in i e c e o r ac ltd.F o a h pe id o eo m t o Pr p g to a e f d a h o o s d f r to n a h p r d a e c l ua e m i r m t e e p o a ain r ts,ti o cud d t a h ie tc us sfrt e we t r r g e sv e o ain d rn h h s r p g to a e i sc n l e h tte d r c a e o h swa d p o r s ied fr to u i g t e m
关 键 词 : 整合 面 ; 时递 进 特 征 ; 内复 合 构 造 系 统 ; 不 穿 陆 印支一 燕 山期 ; 峰 山 雪
中 图分 类 号 :E 2 . T l 12 文献 标 识 码 : A
Di c o o s a r g e sv e o m a i n d i g t e I o i i n— n h n a a hr n u nd p o r s i e d f r to urn h nd sn a Ya s a i n
金 宠 , 忠 , 岳军 , 伟 , 萍 , 建 , 李三 王 。张国 4刘丽 王
(. 1 海底科学与探 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 , 山东 青 岛 26 0 ; 2 6 10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地球科学学 院, 山东
青 岛 2 60 ; 3 国科 学 院 广 州 地 球 化 学研 究 所 , 东 广州 50 4 ; 4 西 北 大 学 , 西 西 安 7 06 ) 6 10 .中 广 16 0 . 陕 10 9
天热气此
第3 0卷 第 5期 0L& G SG O O Y I A E L G 20 0 9年 1 0月 文 章 编 号 :23— 95 20 ) 5— 5 8—1 0 5 9 8 (09 0 09 0
雪 峰 山陆 内复 合 构 造 系统 印 支一 燕 山期 构 造 so eX ee gMo nanitao t e tl o oi co i ytm vme t ft u fn u ti rc ni na cmp s et tncss h n n t e e
J hn ,i azo g一 WagY e n ,hn uw i,i iig , n i i C og L S nh n , n uj Z agG o e LuLpn WagJ n, n u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