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风貌问题思考
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思考及策略探讨
0931.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思考及策略探讨赵青宇【摘要】:传统的乡村风貌就是一种景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目前乡村景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逐步同质化以及垃圾污水无法及时处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认为乡村景观应该区别与城市景观的建设模式,强调“以保护梳理为主,生态建设为辅”,即强调自然、生态、人文的保护,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注重建立起乡村内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减少污染与垃圾排放,营造自然生态、乡味浓郁的景观。
【关键字】:乡村景观生态保护基础建设1、引言乡村是城市外围的绿色过渡带,是城市与大自然之间过渡、维系的纽带。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村风貌的塑造应该是“以保护梳理为主,生态基础建设为铺”。
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雷同的现象日趋明显,一种的乡村巨变正蠢蠢欲动:建筑外型统一化,布局格式化、道路,河塘沟渠硬质化以及生活垃圾污水随意倾倒等等严重影响到乡村景观,使得原有的乡村气息以及传统的乡村文化正日趋受到威胁。
本文在总结国内乡村保护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提出针对中国乡村保护建设实践的相关策略思考。
2、乡村保护与建设的矛盾中国乡村景观风貌需要保护,也需要加大建设与投入的力度,然而在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影响力下乡村景观风貌在保护与建设上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现为土地整理与自然保护、集中居住与传统聚落景观、商业开发与乡村生态景观塑造、人口分散与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留守人口老龄化与传统文化继承五大方面。
2.1土地整理与自然保护在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产生了更先进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从而直接影响农业景观形态。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整理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大量零星闲散废弃的土地,如田埂沟渠、荒山、荒地、荒滩得到了整理开发,零星散落的村落也在不断的合并消失。
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农业景观格局与尺度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相对原始的生物群落也在慢慢的被人工开发,推到重建的开发模式,使得乡村中人工化、现代化的痕迹越来越重。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新农村建设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薄弱,如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存在不足。
许多农村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和农民的出行;一些农村地区水电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村产业发展单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缺乏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农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
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4、农村劳动力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和创新。
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方面的能力有限。
5、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
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陈旧,医护人员短缺,难以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
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不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
6、资金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资金的短缺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改善。
7、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
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风貌问题思考
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风貌问题思考【摘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建筑风貌改造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偏脱离建筑的地域性”、“单一追求外在形式”等问题。
在对川北新农村建筑风貌的建设过程中,应以川北地区的地域性作为出发点,提取本土建筑符号,结合建筑功能、空间形态进行综合思考,打造出具有川北特色的新村风貌。
【关键词】川北地区新农村建筑风貌地域性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建筑风貌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旧农村所没有的“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和现代城市所没有的“乡村意境、风土人情”,是社会主义体制下通过不断摸索和创新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乡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包括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建筑风貌改造、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每个内容版块都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同时以村容村貌外显。
建筑风貌建设作为体现村容村貌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对建筑的美化,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和民居传统特色。
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筑风貌建设对于美化村庄环境,彰显村庄特色,传承村落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建筑风貌建设出现的问题川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多依地形就势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其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
其风貌主要特征为“青瓦、粉墙、人字顶”,在风格上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传达出既稳重又活跃的视觉感受。
在村庄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川北的新农村居民建筑风貌在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偏离地域文化风格川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是在其特有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及生活特性下所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风格特色。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城市型住宅”开始冲击古朴的传统民居形式。
在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火柴盒”式民房建筑几乎铺遍了整个中国,川北地区农村的民居建筑也存在这此类问题,各个村镇都是千篇一律的盒子建筑,这些集中安置的建筑脱离了农民生活和劳作的习惯方式,不具备美感,也与自然村落环境不协调。
2024新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实施方案(3篇)
2024新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在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风貌整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通过整治农村风貌,能够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的居住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我们制定了2024新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实施方案。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通过整治农村风貌,创造美丽宜居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2. 任务:(1) 对农村环境中存在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问题进行整治,恢复农村的整体形象。
(2) 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3) 加强对农村风貌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整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整治重点1. 拆除乱搭乱建:对农村中存在的违法建筑和乱搭乱建的临时搭建进行拆除,恢复农村的整洁和有序。
2. 清理乱堆乱放:对农村中存在的乱堆乱放现象进行清理,包括农村垃圾堆放、废旧物品堆放等,提高农村环境的整体美观。
3. 美化农村环境:通过绿化、花坛设置、道路整修等方式,美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村的整体形象。
4. 治理农村污染:加强对农村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的治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5.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改善。
四、实施步骤1. 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治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协调。
2. 制定整治方案:依托乡镇政府,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等。
3. 宣传动员:通过宣传教育、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动员农民参与整治工作,增强群众的整治意识和积极性。
4. 资金筹措:通过多种方式筹措整治工作所需的经费,包括向上级政府申请资金、社会捐助等。
5. 组织实施:按照整治方案,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整治工作,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6. 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对整治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并改进工作方式。
乡村振兴建设中建筑风貌改造探析
乡村振兴建设中建筑风貌改造探析摘要:随着新农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筑的风貌改造已成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风貌改造可以优化建筑的空间结构、天际轮廓线、景观视廊、色彩塑造,美化建筑形象。
文章从改造的部位、材料的运用、应遵循的原则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建筑的风貌改造。
关键词:乡村振兴;建筑风貌;改造引言乡村振兴在国内的建设发展非常迅速,建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数量和用途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随着一座座新的建筑不断出现,一些原有破败建筑仍然存在,而这些房屋中的大部分仍然是村民们的住所。
因为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这些建筑的材料、构件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及视觉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老房子的结构相对于新房子来说,虽然有些破败但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部分还具有历史价值得以保留,许多新老建筑在形式和风格上都不统一,不利于美丽乡村整体美观、和谐统一的形象。
通过对原有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造修缮,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增加其生命力,同时,这些建筑也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在原有的立面上进行翻新,既可以让新老建筑相互交流,又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显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现有的老旧建筑进行改造修缮势在必行。
一、乡村振兴下建筑风貌改造的意义(一)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旧建筑历史悠久,其长期生活与使用受自然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较大,许多旧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而出现屋面漏水、立面污浊、主体结构破环等现象,居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在此基础上,对乡村建筑主体机构进行加固,建筑风貌进行改造,能改善人居环境变得更加舒适。
建筑质量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一项内容,而在一些乡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对旧建筑进行良好的改造就显得比较重要,因此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乡村建筑风貌的改造,为乡村地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随着乡村振兴的建设,我国各区域都加大了乡村建筑风貌改造的力度,可将当地特色文化留存下来,而通过这些建筑的改造与使用可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吸引较多游客到此旅游观光,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原有建筑外立面改造探析 方汉吉
新农村建设中原有建筑外立面改造探析方汉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主要是为广大农民谋福利,其中建筑项目直接关系着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阶段而言,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建农村建筑在使用功能和数量不断增加完善,但在农村地区依然有大量的原有建筑,这些建筑很大部分依然被农民用于生活居住及生产。
而农村地区原有建筑大多数结构简陋、用料简单,加上长期使用和风吹日晒,使得这些原有建筑在使用中存在着安全隐患。
同时这些老旧建筑与新修建筑在风格和形式上格格不入,极大影响了新农村整体风貌,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统一和谐,因而对农村地区原有建筑的外立面改造势在必行。
1建筑外立面及改造的必要性建筑外立面通常是指建筑物直接接触外部空间的界面(屋顶也包括在内),以及建筑物所展现出的构成方式与外观形象。
建筑外立面改造是指在不改变建筑物承重主体的前提下,使用新型或传统建筑材料更新修整原有建筑外立面的图案装饰、材料以及构件,外立面改造中应利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和建筑工艺,实现原有建筑外观的美化与使用功能的修复及改善。
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地区原有建筑外立面进行合理、科学的改造,不仅能够起到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改善使用功能的效果,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确保原有建筑的使用安全,切实维护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农村地区的原有建筑见证当地历史的变迁,改造原有建筑,提供新旧融合的机会,促进了当地历史人文的传承及发展。
因此,改造农村地区原有建筑外立面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2改造原则2.1地域性原则在新农村原有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应遵循地域性原则,因地制宜,强调地域人文特色。
不同地区历史人文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建筑外立面的装饰、造型、材料等都展现着该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
在改造农村地区原有建筑外立面时,应尊重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性,在突出现代化建筑艺术风格的同时,突出该地区的建筑历史特色,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工艺,最大限度保证改造后的建筑外立面依然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审美形态、价值观念及民风民俗。
川北民居建筑特色刍议
川北民居建筑特色刍议川==:匕民居建筑特色刍议■张迎春在建筑史上,川北民居以简洁明快的建筑立面,朴素淡雅的格调而独树一帜,形成了川北地区的建筑特色和风格.本文简述川北民居的街市风景,历史沿革和其建筑风格,论证川北民居的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笔者在文中提出当前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策略,大力提升川北民居的文化定位,传承和弘扬其建筑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根植于一定的历史土壤,川北地区作为古代巴人的聚居地,到现在依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巴蜀传统文化的遗风.川I北民居的城镇风貌别具一格,其山,水,情融为一体,自成风格,除了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有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川北地区因为其大巴山的远古巴蜀遗风,深厚古朴的街式民居文化,再加上红军遗留下的丰富文物故址,得到了极大的装点和提升.直至现在,川I北地区依然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其中的一些还在积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JIl:ll:民居的历史沿革川北民居历史悠久,从南北朝时期郡县同治开始,到红四方面军于1933年在这里建立起第一块JI『陕革命根据地,川I 北地区经历了漫长历史风雨的洗礼.四川省内有不少保存相对较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就存在于川北地区,其中部分古城镇规模较大,连区成片,蔚为壮观.例如在古城恩阳的老场与回龙区到现在为止依旧完整保存了传统的历史建筑格局,总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38条风貌古朴的大街小巷,82株饱经沧桑的古榕树,还有像文昌阁,武圣宫等若干富有浓厚川北民居风格的古老建筑.日月荏苒,沧海桑田,从先秦时期到明清年间,为了开发川北这片米仓道上古老而神秘的热土,曾经出现过几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川I北地区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复兴.古时巴蜀地区早已接受了炎黄先民的余韵流风,时有各地技工商贾纷至沓来.及秦统一六国,并置巴郡,移民至此地的更多,包括了大量的商贾,物流和手工业者,以及往来于此的烟帮,茶帮,盐帮以及布商等三教九流,络绎不绝,他们在带来了商贾繁华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以及境外的文化,并与当地土着居民所发展的巴文化相互融合,使传统巴蜀文化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并最终融合进汉文化之中,留给后人遍及JIi北的建筑遗迹,每一个遗迹都透露出川北建筑特有的浓郁文气和古朴典雅.2.JIl:ll:民居的文化特色2.1浓郁的商业文化历史上的川北地区,商业发达,上达南江,下通重庆的重要水码头就坐落于此,发达的水运带来了市井的繁荣,往往有数以百计的商船停靠于码头河岸,其中尤以川I东北的恩阳河为着,着名的"早晚恩阳河"即说的是不管时问早晚,往来旱运以及水运的客商,均会赶到恩阳过宿,足见其时市场的繁荣盛景,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川北地区最为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22厚重的红军文化红四方面军曾在1931年至1936年活跃于川I陕境内,当时川北地区有近7万人参加了红军,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川北地区现在的2000多块红军石刻标语见证了那一段风雨历程,红军文化厚重的川北地区,完好地保存了若干红军旧址和遗迹,作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融入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之中.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的朱德同志故居是川北民居的代表作.朱德故居为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式木结构穿斗青瓦房,虽然陈旧但不乏古色古香,四周有3300平方米的竹木园林.朱德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居住过13年.故居正中是堂屋,两侧是正房和厢房.西侧为朱德同志及其父母的卧室,厨房及杂物间.屋檐不高,绿影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墙体选用红色粘土,加上河沙,瓦砾,石灰,柏木板,并加用红糖水和糯米浆来提升粘性以及墙体的硬度.木料笔直端正,全部用刨子刨光,光洁如洗.木板如船甲板拼接,不漏尘埃,彰显了川北民居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印记.3.JIl:ll:民居的建筑风格川北地区的街市民居,既有现代园林的建筑式样,浓墨重彩,高低借落,迂回曲拆,又有青瓦,粉墙,坡屋顶,穿梁斗拱的建筑结构,体现典型的川北民居建筑风格.3.1传统的街市布局川北地区的传统街市布局,是古街巷间不时闪入眼帘的一株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榕树,层叠弯曲,错落有致的街市空间以及自然延展,起伏变幻的独特地貌,每一个细节都充分体现了川北古镇和自然的完美结合.石阶高低有致, 青石板路面整齐划一;低矮的房檐,伸出墙面之外的骑门柜台,以及细长的绣楼,对川北古街道离世封闭的传统街式生活发挥了最有效地保护作用,抵挡了现代交通工具的喧嚣入侵,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掩映绿树丛问的青石小道.3.2传统的民居建筑布局321墙院结构川北地区的街市民居临街修建,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二进或三进结构的小四合院木结构穿斗,双檩双挂,木柱檩梁,青瓦屋面,以二层居多,通过竹蔑土夹墙制作墙身,而门面一般是能够拆卸的木板门,并且有木质的骑门柜台伸向外面,可以具备经商售货的功能;建筑进深较大而口面较窄,院内多有天井,以前的有钱人家通常有一进两个小四合院, 在前院设置天井和鱼缸,而在后院建有花园和假山:若是书香门第,会更加倾向于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如明末清初一王姓贡生的宅第,其大门的石门上刻有一幅这样的楷体对联:"旷怀市井非周赐,门弟诗书自汉韵",体现了户主人不凡的身世,其龙门上的木匾所书"世德清芬"四字,依稀可辨是魏碑刻体,这更彰显了其书香门第的特色.3_2.2特色窗雕』lIdt地区的民居建筑,其窗棂全部是方形窗的结构,现在保存下来的窗雕多半是分格类,还有如意格以及鸟兽花卉,什锦嵌花,各具神采.窗雕中有很多蝙蝠造型,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幸福与生意兴隆的多重追求,它还有另外一种寓意,即对盐的珍爱,这是由于蝙蝠吃盐,也被称作"盐老鼠".有不少人家的窗雕,可以看出是能工巧匠通过精心设计以后,逐件雕琢成型,然后再镶嵌到特定的部位,入槽合缝,制作成造型美观的精品浮雕,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可以称得上JlIdt地区民间建筑中的精品木雕技艺.3-2.3建筑材料传统川北民居所用的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石料,木材是川北民居建筑的主要材料.若是石料,则通常崇尚纯白色泽,组织细密,质地坚硬者,墙体多选择红色粘土作为主料,配合石灰,河沙,瓦砾和柏木板.木料通常会选择周边山上的楠木和柏木等;所有基石都经过精工细凿,在两块石头的连接处往往刀刃都很难进入,而房檐,斗拱,照壁,神龛,门窗等物件除了造型逼真外,构思更显奇特:在雕工上,浮雕如行云流水,圆雕显滑润丰满,透雕则玲珑剔透.所有这些细节都能透露出浓浓的JIIdt民居的韵味.4.III:II:民居的现状及保护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城镇是在人类漫长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人类聚居的产物,聚集了人类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集中地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多重特征及其繁荣与发展.然而从上个世纪8o年代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农家纷纷拆掉了泥巴糊竹篾的老房子,建起了幢幢新房,千篇一律地复制起了"火柴盒"模式.形式各异,瑰丽多姿的川北民居建筑随之消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令人担忧.4.1触目惊心的损毁现状川I北古镇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乡态环境,可以反映出川北城镇的发展脉络与古代巴人的传统遗风,科研与建筑艺术的价值都很高,因此作为一类人文资源,它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旅游与经济价值,然而以前因为政治,历史以及人文观念,公民整体素质等原因,不少JIi北的民居景观遭到了人为的毁损,例如有不少水码头,石桥部以及青石路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相当珍贵,由多种颜料绘成,虽经数百年而未褪色的内堂壁画以及一些绣楼,窗棂上的浮雕以及墙壁上的汉砖遭到了程度各异的破坏,一些地方洪水的冲刷使滨河房屋街衢不断被摧毁,川北古镇的秀丽风貌正处于不断的萎缩中.4.2笔者的建议立足川北习俗,规划打造JIIdt古镇饱含人情味,富有乡土味,体现革命史并与优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川北遗风园",恢复,完善并充实起~系列具有明清风貌特征的山区古镇.4_2_1建立省,市,区三级保护,抢救以及规划建设』IIdL古镇的领导班子,科学规划,深入调查,招商引资,有序实施.4-2_2对旧老街巷,尤其像绣楼,檐瓦饰纹,浮雕窗棂,虫乌装饰,骑门柜台,青石路面,青瓦板壁,后花园,内天井等着手进行修复,恢复,补旧,润色.4_2.3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到位,筑巢引凤,着手恢复滨河街道的川北盖碗茶,店,特色小吃,小酒坊,小栈房,土特产旅游产品以及小商铺,配合川I剧,杂耍,说书,皮影,表演巴山绝技等,全方位进行风貌复原.4l2.4将JIIdt地区的几个大的会馆办成文化站或博物馆,做成青石路面,恢复柏木做梁,以梁柱桁角互相支撑的严谨结构,穿挑承托丝丝入扣的对称布局来体现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辅以墙面壁画来烘托复古效果,将先辈所留建筑杰作代代传承.4_2.5对当地居民广泛开展文化,历史,民俗与文明的再教育,要培养JIIdL人熟悉J』Idt,保护JIIdL,建设川ldt~D宣传川北的意识.杜绝人为进行破坏,拆建,或者改建门面风格,院落布局,房屋结构,石碑与石刻的放置,以及对柜台,窗根,檐瓦和板墙的不当翻新等行为,要强化当地居民的主观保护意识,对古镇的街市民居和民风民俗等所形成的旅游氛围发挥正面影响,并依靠政府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尽快解决潜在的隐患.4-26保护和开发的费用,可以考虑先由政府筹措一部分,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由文化,建设和旅游部门一起规划,鼓励当地或外地民营企业甚至外企八股,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施优惠政策,发挥远期效果.(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建筑规划设计室)。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效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本身就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更是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历史任务,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我们也需要重点意识到乡村发展的复杂,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律与原则,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挖掘一些具有各项资源、要素潜力的乡村地区,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计划乡村发展的模式,推动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激发乡村多元化文明以及培养其内涵的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风貌建设主要路径,满足社会大众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现代化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城镇风貌建设;问题;对策引言城镇是“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是兼具城市和乡村特色的空间载体。
小镇风貌是小镇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呈现。
既体现了小镇的空间景观,又蕴含着地域特色。
加强城市和建筑风格管理,增强文化自信,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特色。
风貌控制是改善和提升城镇风貌的有效途径。
城镇风貌引导控制规划是城镇风貌建设控制和开发建设系统化工作的最有效手段,符合政府、人民和参与发展各方的利益。
1城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1)经济基础较薄弱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更新改造的资金相对短缺相较城市,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不健全,过分依赖于部分城市遗留下来的产业,人均收入不高并且,小城镇的发展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不够后劲不足。
2)小城镇规划不合理小城镇建设不同于大城市,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且小城镇不重视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卫生也需要改善,车辆停放等无规划具有特色资源的小城镇定位模糊,未发挥出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服务能力落后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对策2.1保护利用传统风貌,促进村庄持续发展要坚决稳妥推进这类农村的新型城镇化,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借助城市强大的产业基础,继续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外溢,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新兴产业和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新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实施方案(3篇)
新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实施方案一、背景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或个体经营户,农村面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农村住宅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等。
然而,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一些农村建设的风貌不够美观,不利于农民居住和农村旅游发展。
因此,为了改善农村建设风貌,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制定新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通过整治农村的建设风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2.原则:科学规划、依法建设、统一管理、公开透明、参与共建。
三、具体措施1.加强农村规划和建设管理(1)制定并完善农村规划制度,确保农村建设有序进行;(2)加强对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注重环境影响评估,严格控制用地范围和建设标准;(3)加强农村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4)加强农村建设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规范农村建筑风貌(1)制定农村建筑设计规范,明确农村建筑的形式、色彩等要求;(2)推广高品质建筑材料和技术,提升农村建筑的质量和风格;(3)加强对低质量、落后风貌的建筑进行整治,重建和改造;(4)加强农村建筑的装饰和绿化,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3.优化农村环境设施(1)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地生态质量;(2)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保障居民健康;(3)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推行分类处理制度;(4)建设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4.加强村庄文化建设(1)挖掘和保护村庄的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文化保护区;(2)加强村庄的文化宣传,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心;(3)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村民的社交和交流能力;(4)推动农村旅游发展,为农民带来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
四、资源保障1.加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工作;2.引入社会资本,鼓励社会捐助和民间投资;3.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农村建设管理水平;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工作。
2024年新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实施方案模板(三篇)
2024年新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实施方案模板____年新农村建设风貌整治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面貌迅速发生变化。
然而,许多农村地区的建筑风貌和环境却存在着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农村的整体形象,也对农村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改善农村风貌,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整治农村建筑风貌,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实施步骤1. 项目区域划分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将项目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片区,每个片区包括若干个村庄或农户。
2. 风貌整治规划制定项目区域的风貌整治规划,包括村庄的布局、建筑风格、道路规划、绿化设计等内容。
3. 涉及群众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农村居民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愿。
4. 风貌整治实施根据风貌整治规划,逐步对村庄和农户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的整修、污染治理、危房改造、垃圾分类等。
5. 义务工程和资金筹措组织义务工程,动员农村居民参与风貌整治工作,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资金和社会捐赠,用于风貌整治。
6. 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整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了解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重点任务和措施1. 村庄建筑风格规范化制定村庄建筑风格规范,推广传统的农村建筑风格,禁止破坏村庄原有风貌的建筑和装饰。
2. 道路和交通整治对村庄内道路进行整修,保持道路干净整洁,增设交通标识和交通设施,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性。
3. 农户外立面整治对农户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整修和装饰,提升农户居住环境的美观程度。
4.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建立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5. 绿化美化工程加大农村绿化美化工程的力度,种植花草树木,提升农村自然环境的美观度和生态价值。
6. 危房改造工程对农村危房进行改造,确保农民的住房安全和居住条件。
川北民居建筑特征解读及“菜单式”改造构想--以西充农宅改造为例
川北民居建筑特征解读及“菜单式”改造构想--以西充农宅改造为例郭沁;郦大方;钱云【摘要】Rapid urbanization has made great impacts on the traditional appearance of vernacular rural houses in China. And for various financial conditions, the standardized design scheme can hardly be put into practice in housing renewal projects. Taking Xicho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loc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then proposes the “menu-typed” renewal ideas so that the larger-scale rural housing renewal projects can be realized with the wel-conserved traditional appearance.%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住宅的特色风貌和乡土技艺的传承受到了剧烈的冲击。
在广泛开展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中,农宅的改造费用一般由政府与农户共同分担,因为农户经济条件的差异,“标准化”改造方案实施在实际推进中并不现实。
本文针对上述情况,以西充地区农宅改造项目为例,对其乡土建筑特色风格进行解读,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菜单式”改造构想,以较好地满足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较大规模推进传统农宅改造的需要。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农宅改造;西充县;川北民居;菜单式【作者】郭沁;郦大方;钱云【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川北民居因其简洁明快的建筑立面和朴素淡雅的格调而独树一帜。
新北川城市建筑风貌探讨-(中规院...
羌族的历史
羌——古族名。最早见于甲骨卜辞。“羌”族
群的出现更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炎黄部落时代之
前,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羌族历史在我国民
族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据说是汉族的前身——
“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她的若干分支 逐渐演变成藏缅语族的各民族。因此,研究藏、彝、
隋唐以来,羌人处于中原汉 族和青藏高原吐蕃人之间,成为 两者之间的纽带。中原的物资、 商品与边区的特产相互交易发展。 这种亲密关系,促使羌人要求 “入籍”成为唐朝管辖之地。其 中一部分则处在吐蕃政权制约之 中,此就是长期定居岷江上游的 羌人。这部分羌人以自己勤劳、 勇敢、善良的秉性与当地土著民 族和睦相处,渐自融合而成今日 之羌民族。
永昌镇城市建筑风貌探讨
前言
“无情的天灾和战乱,失去了美丽的家园。 羌人集众往西走,去寻找幸福的源泉。”
“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魔兵冲散各逃生。 战火滚滚染血腥,各自奔波找前程。
阿爸白构是大哥,率众奔向补尕(gǎ)山。”
“白衣女神立云间,三块白石抛下山。 三方魔兵面前倒,白石变成大雪山。 三座大雪山,矗(chù)立云中间, 挡住了魔兵前进路,羌人脱险得安全。”
“羌”字甲骨文三种写法
白、哈尼、纳西、傈(lì)傈、拉祜、景颇、土家等
族的历史,都必须探索其与羌族的关系。
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羌人就十分活跃,他 们活动在西北和中原地区。包括黄河上游、湟 (huáng)水、洮(táo)水地区及岷江上游一代, 主要以河湟地区为中心。自秦献公时始,部分羌人 开始向西南及西北大迁徙,有的到达四川西北部岷 江上游及大渡河、安宁河流域,有的则去向青藏高 原。
――选自羌族史诗《羌戈大战》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建筑风貌解析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建筑风貌解析摘要:乡村风貌是乡村在一定发展时期内所形成的内在精神特征与外在物质表现。
风,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所形成的礼节、习俗,其蕴含着传统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精神内涵;貌,指一切有型事物的外显形象,能够被人所感知,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空间环境。
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满足村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合理愿望,而且在于能够通过乡村物质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唤醒村民对于自身家园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真正地守住乡村、留住乡愁。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建筑风貌;策略引言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
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大力助力于乡村振兴的实现。
村中民居的立面改造,既要保留建筑的乡土特色,也要维持一个村子内的民居风格统一。
同时建筑风貌也要与当地自然生态相生相融,较大限度保留住乡村原始风貌;要把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使乡村呈现美丽宜居新风貌。
1控制乡村建筑风貌的意义与城市建筑相比,乡村建筑与自然的结合更加紧密、融洽、和谐,更加具有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而且不同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营造出了多样的乡村建筑形态。
因此,在今后的乡村建筑设计中,在保证其优点的前提下,同时融入现代化的、便捷化的城市设计要素,创造出新型的乡村建筑。
而乡村建筑风貌控制有助于推动乡村民俗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对传统乡村建筑的整理挖掘、再现创新,推动乡村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在振兴乡村建设的同时,实现乡村地域民族文化的复兴。
同时,乡村建筑风貌控制有助于指导乡村建设的合理有序开展。
在乡村规划、设计、建造等环节,使政府、设计、施工单位不但具有保护和传承传统乡村建筑文化的意识,同时可以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资料和决策、设计依据。
另外,乡村建筑风貌控制有助于改善乡村人居条件。
挖掘和继承传统乡村建筑在气候适应性、材料环保型、构造合理性、空间适用性等方面的智慧,发挥传统乡村民俗建筑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文化效应。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失了,致使各个村庄风貌雷同。 4 村落建筑空间环境中地域乡情景观的缺乏 四川传统村落建筑分布在自然山水之间,流动的街道,随
地形起伏的建筑与台阶,粉墙黛瓦的色彩搭配,层层叠叠的山 墙屋面,高低错落的景观布局等是人们印象中典型的四川村 落建筑的景象。村落中不乏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穿斗架、石板 路、栅子门、过街楼、高石梯、铺板房等,同时村落中常出现乡 情浓厚的标志性景观,如风水塔、寺庙、戏楼、石牌坊、村口古 树等,再加上地域特色鲜明的黄桷树、斑竹林等环境绿化形成 了村落独特的乡情景观,将村落中山石土木、花草鱼虫都融入 到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的意境美之中。
1 村落建筑分布对自然地貌的忽视 四川传统村落建筑分布有其独特的分布规律与特点,一 是分布在盆地内农业最为发达,人口最多的地区;二是分布在 主要交通线,特别是古驿道、古栈道、古盐道及茶马古道等古 商道沿线;三是分布在江河溪流沿岸;四是分布在坝子、河谷 地区。四川传统村落建筑分布不同于北方中原农村的大面积 集中聚居的形式,村落中单体民居建筑周围多与竹木树林和 院坝组成独立居住空间单元。 而在新农村村落建筑选址及分布时对原有自然地貌进行 挖掘、平整、修改等,并未对自然地貌中的地形进行区别对待, 并集中分布民居建筑群落,致使村落自然地貌受到破坏,村落 建筑分布与周围自然地形脱节,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 2 村落建筑空间规划城市化严重 农村固有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农村村落建筑空间规划有别 于城市规划,传统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衍生出村落建筑空间 规划中独特的空间形式,例如农村商品交易需要的街巷及集会 空间,农村人流集散及标志性的村口空间,农村主要交通区域 的大街及码头渡口空间,农村公共聚集场地的广场院坝空间, 农村节奏有序的街口空间,农村乡情浓厚的晾晒院坝空间等。 而在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规划时很多借鉴了城市规划的 原则,统一的宽阔街道、城市化建筑装饰材料、城市化的空间 布局、无代表性的建筑色彩运用等除了给农村生活带来诸多 不便以外,使特色鲜明的农村村落风貌也荡然无存。 3 村落建筑空间环境中生态环境的损失 四川很多传统村落建筑选址多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将自 然环境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入到村落建筑环境当中 去。很多村落建筑的修建都对周围山体、绿树、植被进行保护, 村落中古树绿荫相映成画、各种竹林各具风韵,村落建筑掩映 在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很多村落多邻水而建, 或邻近大江大河,或邻近山泉河溪,或邻近湖塘堰池,除了带 来便利的生活环境以外,蜿蜒曲折的水岸线、层次丰富的沿岸 景观也为村落建筑空间环境增色甚多。同时村落中水面上各 式各样的木桥、石桥、铁索桥等,村落中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的路亭、牌坊、水井等都成为村落环境中靓丽的风景线。 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多套用城市建筑环境规划模 式,用整齐的行道树、几何形的花坛、设计感很强的雕塑、统一 固定的树种、人工河岸等方式进行新农村村落环境的打造,虽 然村庄变得干净、整齐了,但村落原有特色生态环境也渐渐消
新农村居民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
新农村居民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0.前言改革开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需求也不断提高,现阶段主要应解决的便是住宅建设的问题。
当今农村的建设一定要富有创新性,能将农村的众多资源循环利用,但不能违背实用、安全、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
我们进行了实际考察,对农村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目前农村建筑存在的问题1.1农村建筑质量不过关,基础配套设施不合理农村中农民自行设计实施的房屋建设往往缺乏技术性,这就使水暖、抗震性等功能很不完善。
再加上农民的主要工作为外出打工,新建成的房屋有可能长期无人居住,这就更加使后续的质量无人监管,本身就是随大流建造的房屋,这样一来便更加使偶尔居住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
现行的房屋管理法中,对农村住宅的建设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使得农村房屋建设时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虽然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但不合理的占用土地、或建成后无人居住都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1.2农村住宅建设观念陈旧,缺乏科学的规划改革开放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农民富了起来,富起后的村民,大多数都想重新建造自己的住宅,然而由于受到眼界、意识等方方面面的制约,再加上农民之间盲目的攀比性,使得其新建造的住宅,毫无实用和美观可言。
住宅几乎都是自拆自建,没有规划、杂乱无章,攀比心理致使住宅都是粗放式结构,占地面积大,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多不利因素。
1.3农村交通問题土地的不合理占用、房屋用地的日益外扩,影响了农村道路的发展和通畅,使农村的农产品资源无法运出去,外界的资源也难以引进。
这种信息的不及时性,极大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只会使农村发展更加落后,这一点在偏远山村表现的尤其明显。
2.农村建筑设计准则(1)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
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要对整体的建筑构想和建筑要求进行综合考虑,绝不能片面思考。
建筑设计一般都是分部分进行,建筑设计师在初步设计时,要从整体角度考虑,不能“断章取义”。
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建筑风貌思考_戴宇
72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建筑风貌思考戴 宇(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摘要】就新农村建设的建筑风貌现状,提出了四川省新农村建筑风貌划分类型,并提出了5个新农村建设建筑风貌控制要素。
【关键词】新农村;农居建设;建筑风貌【中图分类号】TU241.4【文献标识码】A对乡村环境的向往产生了规划理想的田园城市,新农构的农房风格自成体系,型制颇优美。
但是传统穿斗结构村在空间上正处于真实的“田园”之中。
现实的新农村建体系由于建造方式固有的缺点,如耐久性差、密闭性差、卫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各方面亟需完善的问题,生条件不好等,加上传统建筑无法体现时髦与“洋盘”,而特别是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塑造具有特色的风农村建房往往同时兼有家庭炫富的需要,传统建筑近年来逐貌,值得加以深入的思考(本文所指新农村建设主要指新步为农民所摒弃,转而采用砖石结构为主的农房建筑,甚至型农村聚居点的农房建设)。
连熟练的房木匠(传统木匠按技术要求从低到高分家具木匠、车木匠、房木匠三类)也难觅踪迹手艺渐渐失传。
1 新农村建筑风貌状况四川省新农村建筑风格类型划分见表1。
1.1 根本问题是建设资金缺口都说建设新农村就如同修建别墅区,但是除了精心打造的样板农房,为数众多的新农村建筑在风格样式上与精美的别墅还是存在差距的。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分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两类,这两种建设方式的资金来源都相当有限。
统规统建不可能包办所有广大农村的所有农房,统规自建的建设主体是农民自身。
至2011年四川省农民人均所得达到6 099元,比2010年增加了942元。
这笔收入,假定2 不吃不喝连续积蓄10年全部拿来用作建房,按照人均30 m2的用地上建设3层农房共90 m的建筑面积,约6万元建房,还不含置办家具陈设。
这和别墅动辄百万元的建设投资没法相比!可见建设资金的缺口来源极大的限制了优美的新农村风貌形成,促进经济发展为农民增收仍然是较长时期里的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风貌问题思考
【摘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建筑风貌改造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偏脱离建筑的地域性”、“单一追求外在形式”等问题。
在对川北新农村建筑风貌的建设过程中,应以川北地区的地域性作为出发点,提取本土建筑符号,结合建筑功能、空间形态进行综合思考,打造出具有川北特色的新村风貌。
【关键词】川北地区新农村建筑风貌地域性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建筑风貌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旧农村所没有的“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和现代城市所没有的“乡村意境、风土人情”,是社会主义体制下通过不断摸索和创新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乡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包括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建筑风貌改造、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每个内容版块都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同时以村容村貌外显。
建筑风貌建设作为体现村容村貌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对建筑的美化,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和民居传统特色。
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筑风貌建设对于美化村庄环境,彰显村庄特色,传承村落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建筑风貌建设出现的问题
川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多依地形就势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其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
其风貌主要特征为“青瓦、粉墙、人字顶”,在风格上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传达出既稳重又活跃的视觉感受。
在村庄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川北的新农村居民建筑风貌在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偏离地域文化风格
川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是在其特有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及生活特性下所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风格特色。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城市型住宅”开始冲击古朴的传统民居形式。
在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火柴盒”式民房建筑几乎铺遍了整个中国,川北地区农村的民居建筑也存在这此类问题,各个村镇都是千篇一律的盒子建筑,这些集中安置的建筑脱离了农民生活和劳作的习惯方式,不具备美感,也与自然村落环境不协调。
2、粗鄙仿古
传统川北民居建筑是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建筑,具有“古”味,但在其建筑工艺、材料、建设周期上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与之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为了打造仿古风貌,没有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形式、空间形态和地域特点,采用“复古”、“仿古”的方法简单模仿传统住宅形式,粗鄙化仿古,使得建筑风貌不伦不类。
3、矫揉造作地追求形式
在川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新建建筑数量较少,对旧建筑进行风貌改造的数量占了大部分。
这使建筑的改造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既定的建筑功能、空间形态使得对建筑风貌的改造仅仅流于表面,加之地方领导和规划单位往往会对该村落建筑风貌作出一个表象的定位,诸如“川北风格建筑”、“晚清建筑风格”、“明清仿古建筑”等,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大家都会向着这个目标进行建筑外在形式上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大多数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三、川北地区新农村建筑风貌的思考:
建筑风貌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在农耕生活中因地制宜、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反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痕迹。
良好的建筑风貌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能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
对建筑风貌的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对建筑穿衣戴帽的面子工程,其根本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视觉美观的人居环境形象,传承和延续一定的地域文化,同时展现出新农村建设的新风新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村庄积极健康地发展。
对新农村的建筑风貌作了以下的思考:
1、对新农村居民建筑风貌的建设应有“度”的把握。
建筑风貌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展现村容村貌,体现村域特色和村落文化有重要意义,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在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提到在建筑风貌“度”上的把握,首先是指要认识到建筑风貌的重要性却又不能过于夸大。
一些领导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于求成,做面子工程,往往都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对建筑风貌的改造上,资金投入比例也较大。
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心以及资金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农业产业以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切实为农民的发展服务。
如果建筑风貌建设这个“度”一旦过了,老百姓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实惠和长足的发展。
其次,在建筑风貌“度”上的把握还指应控制住其建设的覆盖面。
并非所有的建筑风貌都需要整治和改造,不能搞一刀切。
在川北地区某些村庄,动辄就要求全村落建筑全部进行风貌打造,一些建筑形态和立面效果较好的建筑也被强迫做了“美容”,这实际上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规划中,可以采取建筑分类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风貌较好的建筑可以保留,较差
一点的建筑进行改造设计,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建设。
2、建筑风貌应展现川北地域特色
在对川北地区建筑风貌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体现川北地区建筑地域特色。
川北地区村庄的居民建筑风貌可分为几大类:一是传统的川北民居建筑,这类建筑历史较悠久,建筑风貌经过岁月的冲刷显得厚重,有文化积淀,其建筑空间、结构、饰面能直接反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川北民居风格。
但这类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大都显得破旧不堪,成了人们眼中的旧房、危房。
对于传统的川北民居建筑,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风貌,只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修葺,加固排危,展示出原滋原味的川北地域建筑,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二是已经建好的普通居民建筑。
这类建筑大多数都是由村民自建自修,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筑风貌形态各异,缺乏美感。
对于这一类建筑,建筑风貌改造的重点应是对建筑的整洁化、卫生化处理,通过清杂去乱,让建筑干净,清爽,宜居。
三是还未修建的居民建筑,未修建的建筑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提炼川北民居符号元素进行设计,使建筑能够和谐自然地融入村庄环境。
当然,相关职能部门还应严格把关,控制其建筑效果。
3、新农村建筑风貌不应“千村一面”,应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在对建筑风貌的改造过程中,很多村落都以一个模式进行套用,导致了川北地区的新农村建筑风貌千篇一律。
川北地区新农村建筑风貌在建设中考虑“统一”,所谓的“统一”不是指建筑风貌必须一个模样,一种色彩,而是指在川北地区的地域背景下形成的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
由于各个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小气候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都有所差异,所以川北地区新农村居民建筑应在大地域背景下呈现出个体差异,达到“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建设效果。
4、建筑风貌应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形态相符合
传统的川北民居建筑以“尺子拐、撮箕口”为平面组合布局方式,建筑也多依地形而建,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
居民建筑功能完善,堂屋、卧室、厨卫、圈舍等一一俱全。
但后来修建的居民建筑以独立的建筑单体为主,多为平房或两至三层的楼房,在道路两侧作平行规则式布局。
相比传统的川北民居建筑,在建筑功能、空间形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对建筑风貌进行打造时,应把建筑风貌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形态综合考虑。
首先在建筑功能方面,建筑风貌应从“有利生产”和“方便生活”的功能性出发,突出“川北农村”的特点。
不应为了表面形式而脱离建筑本身的功能。
其次在建筑空间形态上,应把建筑风貌与空间形态结合。
建筑空间形态上出现单一的线形空间、围合性及半围合性的空间,其风貌的表现上也应有所变化。
尤其是围合或半围合的庭院空间,我们可以结合农村庭院景观综合考虑,传达出浓郁的川北农耕文化。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村庄建筑风貌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能一味地追求建筑的外在形式和夸大其作用。
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对建筑风貌的改造应立足于其地域性,结合建筑的外立面、空间形态、建筑功能综合打造,让新村不仅外观美丽,同时也体现出功能的合理性和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建赵之枫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5-125
[2]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4
[3] 赵兵农村美化设计:新农村绿化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0,54-55
[4] 杨永生《建筑百家言续编》摘句[J]建筑创作2003 (第七期)
[5] 挖掘文化内涵,凸显川北民居特色[N]广元日报2008
[6] 广元市整体推进秦巴山生态小康新村示范市建设规划纲要[R] 广元市人民政府201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