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研究
小儿腹泻临床其论文
小儿腹泻临床及其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084-01【摘要】:本文将围绕小儿腹泻临床相关问题做出可行性分析,从而找到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并结合小儿的实际状况,汲取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医疗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儿腹泻患者的死亡率,从而保证儿童得以健康成长。
本文首先分析了儿童小儿腹泻发病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儿童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断,最后提出了儿童小儿腹泻治疗措施。
【关键词】:小儿腹泻临床诊断治疗措施一、小儿腹泻发病现状小儿腹泻又称之为腹泻病,该病主要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其最常出现1-2岁儿童身上,究其原因在于:一是1-2岁的儿童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其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作为补充,此时儿童的各大消化器官尚未成熟,消化能力较弱;二是1-2岁儿童的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三是1-2岁儿童全身及胃肠道免疫力较低,极易造成自身器官感染。
对于小儿腹泻来说,其死亡率较高,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
据相关部门研究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均有500万——1800万儿童死于腹泻病,截止现阶段,腹泻病已成为儿童的第二大杀手,时时刻刻危及着儿童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断(一)儿童小儿腹泻病因诊断首先需要检查患儿的病因,是非感染因素致病还是感染因素致病。
若是感染因素致病,则需要判断是肠道内感染还是肠道外感染,并挖掘感染原。
1、采集病史。
病史的采集需分四步完成,第一步是流行病学资料。
如患儿年龄、患儿居住环境、患儿性别、患儿发病季节等;第二步是应用药物史。
如注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出现顽固性腹泻,并且腹泻物呈现豆腐渣状,带粘液,此时考虑白色念球菌性肠炎;注射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出现严重腹泻,并且腹泻物呈现暗绿色,带粘液,此时需注意金黄色葡萄球肠炎;第三步是粪便的性质。
结肠炎的粪便呈粘液、脓血;小肠炎的粪便呈蛋花汤样,无肉眼脓血等;第四步是伴随症状。
我院儿科门诊28例急性腹泻患儿论文
我院儿科门诊28例急性腹泻患儿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儿科门诊急性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因以指导临床用药,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儿科门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作大便常规、轮状病毒及大便培养;并对使用抗生素组药物及非抗生素组药物的疗效及病程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我院儿科门诊急性腹泻患儿的病因以非细菌感染为主占97.26%,细菌感染仅占2.74%,通过比较抗生素组及非抗生素组药物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性。
结论:我院儿科门诊婴幼儿腹泻以非细菌感染为主,不宜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免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关键词:腹泻患儿;抗生素;病因;轮状病毒【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14-01婴幼儿急性腹泻在儿科门诊是一组常见病、多发病,对小儿健康危害尤其严重。
引起小儿急性腹泻的病因是多样化的,其中以细菌感染者较少见,而基层医院在腹泻患儿的治疗方案上通常不规范,经常使用如庆大霉素等高毒性药物及滥用抗生素。
为提高腹泻患儿的治愈率,避免滥用抗生素,保证儿童用药安全,本组研究2011年7月~2012年6月我院儿科门诊急性腹泻患儿的病因、临床治疗效果以便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标本来源:采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0~3岁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作大便常规,轮状病毒检测,大便常规wbc>5个/hp 、rbc>3个/hp作大便培养,标本共328份,急性腹泻患儿的诊断符合《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1],其中男205份、女123份;0~6月69例、6月~2岁198例、2岁~3岁61例。
328例中86例为轻度脱水,均为等渗性脱水,6例为中度等渗脱水,236例无脱水表现。
试剂来源: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由福建省明溪海天蓝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按照说明书操作和判读结果。
将328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为补液对症支持治疗、蒙脱石散保护肠粘膜及金双歧调节肠道菌群,其中一组使用抗生素头孢噻肟钠;另一组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常见儿科疾病的小儿腹泻医学
小儿腹泻的症状和原因
症状
频繁的大便、稀溏的大便、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原因
感染、消化不良、食物过敏、肠道疾病等。
常见的小儿腹泻疾病类型
病毒性肠胃炎
由病毒感染引起,是小儿腹泻 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食物中毒
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引起,表 现为急性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
是小儿腹泻的一种常见病原体。
小儿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常见儿科疾病的小儿腹泻 医学
欢迎来参加本次关于常见儿科疾病的小儿腹泻医学的介绍。我们将深入了解 小儿腹泻的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
小儿腹泻简介
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的疾病。它是儿科常见病之一, 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按时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等相关疫苗。
小儿腹泻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
并发症
• 脱水 • 电解质紊乱 • 循环衰竭
注意事项
• 及时就医 • 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总结和建议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但通过准确的诊断、积极的治疗和科学的预防 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希望本次介绍对您有所疗措施,如补液、
抗生素、止泻药等。
3
诊断
医生会根据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来判断小儿是否患有腹泻疾病。
护理
注意卫生、提供易消化的食物、避免 食用刺激性食物等。
预防小儿腹泻的措施
1 饮食卫生
确保食物煮熟煮透,避 免生食。
2 洗手常识
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特别是餐前餐后。
3 接种疫苗
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临床研究
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引起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意义。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80例腹泻病患儿,对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直接涂片,然后进行格兰染色的镜检,对患儿的粪便按照微生物学的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采用胶体金法对粪进行便轮状病毒的抗原检测,综合以上检测的结果,分析小儿腹泻的原因。
结果在0~3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有119例,占66.1%,感染性有61例,占33.9%,在3~6岁的患儿中,感染性因素在导致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大多数,有109例,占60.6%,非感染性有71例,占39.4%。
结论非感染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正确分析腹泻的原因,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极其重要。
标签:小儿腹泻;影响因素;细菌感染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多种因素引起的。
此类患儿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重症者可出现水电解質紊乱、酸碱失衡。
小儿腹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1]。
病原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主要可以分为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两大类。
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2]。
临床治疗该病时若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引起耐药菌株形成,加重腹泻的症状。
本文分析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方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80例腹泻病患儿,所有患儿按年龄分为两个年龄段:其中0~3岁年龄段的有96例,3~6岁年龄段的有84例。
所有小儿症状表现的轻重不等,大便的次数在3~11次,且粪便的性状不一。
按临床症状来分:有发热表现者116例,占64.4%;有轻度脱水症状的有38例,占21.1%,未发现中毒脱水的症状;伴有流清涕、咳嗽者75例,占41.7%。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小儿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伴有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腹泻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对于小儿腹泻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分析:小儿腹泻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性腹泻、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等等。
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以及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小儿腹泻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2.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小儿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了解腹泻的发病率、季节性分布、病原体类型等,为腹泻的防治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小儿腹泻的流行特点,可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 临床表现与分类: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各异,如水样便、黏液便、血便等,且程度不一。
对于腹泻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了解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的临床表现特点,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4. 治疗策略和药物应用: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因引起的小儿腹泻,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感染性腹泻,应采取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对于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应进行相应的膳食调整。
对于药物的应用也需要进行研究,明确不同药物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副作用和安全性。
5. 预防和健康教育:对于小儿腹泻的预防非常重要。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等的健康保健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可有效降低腹泻的发生率。
通过对腹泻的知识宣传和教育,帮助家长及时识别腹泻的症状,了解腹泻的危害和处理方法,能够更好地应对小儿腹泻问题。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门诊问题,对于其病因、临床分类、治疗策略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解决腹泻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小儿腹泻是指儿童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呈水样或稀糊状,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的一种常见儿科常见疾病。
腹泻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对于腹泻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儿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进行研究,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病原因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感染性腹泻多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包括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等。
非感染性腹泻则包括乳糖不耐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过敏性肠炎、功能性腹泻等。
在儿科门诊中,感染性腹泻占发病的大部分,特别是夏秋季节,水、食源性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腹泻多见。
二、临床表现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通常包括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呈水样或稀糊状,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在腹泻发作期间,患儿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水分和电解质失衡等情况。
少数情况下,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
对于腹泻的临床表现,临床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询问和仔细的观察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病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诊断小儿腹泻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
对于有病毒感染等病史的患儿,通常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对于无特定病史的患儿,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儿的年龄、大便性状、腹痛腹泻的关系等综合判断。
应用常规的粪便常规、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确诊病原菌,对于病因不明的患儿可以进行肠毒素测定、抗体检测等辅助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四、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是对患儿的腹泻症状加以缓解,包括口服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腹泻等。
对于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可以采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要注意确保药物的适应症和正确用药。
对于非感染性腹泻,如乳糖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治疗腹泻的重要措施。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儿科门诊问题之一。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量多,常伴有腹部不适或疼痛的症状。
小儿腹泻的病因很多,可能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也可能是饮食或药物导致的过敏或不耐受。
本文从腹泻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1.感染性腹泻:幼儿常受到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等的感染,如肠病毒、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霉菌等,均可引起小儿腹泻。
2.过敏性腹泻:有些幼儿对某些食物或药物有过敏反应,引起肠黏膜水肿、炎症、黏膜屏障的破坏,导致水、电解质及蛋白质等物质从肠管内泄漏,引起腹泻。
3.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性腹泻:如乳糖不耐受、脂肪吸收不良等,可使肠内容物在肠腔内停留时间延长,过多的细菌分解受到限制的营养物质而产生大量的氢气和甲烷等气体,引起腹泻。
4.肠功能性腹泻:如易激性肠综合征、神经性腹泻等,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肠道运动失调,肠蠕动和肠排空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
二、病理生理小儿腹泻的主要病理生理表现是肠道内液体过多,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下降,结果导致大量的液体和电解质的流失,即可发生小儿腹泻。
1. 生理学变化一般来说,小儿大便次数较成人频繁,因为小儿的肠道、免疫系统、消化酶分泌等都处于发育中。
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天就开始排便,每天的便次约为6-8次。
3个月大的婴儿每天大便约为3-4次。
6个月后,婴儿每天的大便次数逐渐减少,而大便的量增加。
2. 肠道的解剖和生理结构小儿的肠道比成年人短,活动范围也较小,肠道周围的肌肉组织较薄弱,这些特点使得小儿对细菌和其他环境的影响更加敏感。
此外,小儿的肠道内菌群各异,当菌群失衡时也会引起腹泻。
3. 肠道免疫系统小儿的肠道免疫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易受到各种微生物感染的侵袭。
当肠道内的病原体数量过多时,会刺激肠道的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肠道水肿和炎症反应。
三、诊断小儿腹泻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小儿腹泻是常见的疾病,对孩子的成长和发育具有不良影响。
在儿科门诊中,诊断和治疗小儿腹泻是医生常见的任务之一。
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小儿腹泻的病因和分类小儿腹泻的病因可以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种。
传染性腹泻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常见的有轮状病毒、细菌性腹泻、阿米巴痢疾等;非传染性腹泻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比如食物过敏、药物不良反应、消化系统疾病等。
根据患儿年龄和症状出现的时间,小儿腹泻可以分为乳幼儿腹泻、幼儿腹泻和学龄前儿童腹泻。
乳幼儿腹泻的病因主要是与乳类相关,幼儿腹泻的病因主要是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学龄前儿童腹泻则以感染性因素为主。
二、小儿腹泻的表现和诊断小儿腹泻的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伴有腹泻痉挛、腹胀、恶心、呕吐等。
对于乳幼儿腹泻,需要注意观察婴儿的体重增长和饮食,是否和母乳或配方奶有关。
如果有婴儿发热、便秘、腹泻不止或持续时间长,需要尽早就医。
诊断小儿腹泻需要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孩子的饮食、生活环境、接触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等。
如果病因不明确,可以进行肠镜、钡餐透视等进一步检查。
三、小儿腹泻的治疗和预防对于小儿腹泻,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维持足够的饮食和营养;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腐败、变质、不洁食物;3.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卫生意识;4.预防病毒、细菌等传染疾病的发生,加强儿童接种程序。
对于防治小儿腹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医生需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儿童腹泻问题,对症进行处理和治疗,预防并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小儿腹泻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一些家长常常因为孩子腹泻而急匆匆地赶往医院就诊。
腹泻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小儿来说,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身体抵抗力较弱,因此一旦患上腹泻疾病,就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儿腹泻的常见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处理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几点研究和探讨。
一、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感染性、营养性及药物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感染性腹泻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体以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营养性腹泻则是指因为不良饮食习惯或饮食不洁导致的腹泻,这种类型的腹泻通常通过改善饮食和调整肠道菌群来进行治疗。
药物性腹泻则是由于不当使用药物或药物过敏引起的腹泻,治疗上需避免相关药物的使用或更换其他适宜的药物。
二、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典型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在诊断小儿腹泻时,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来明确病因。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粪便寄生虫检查等,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明确腹泻的病原体及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对症治疗。
三、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对于小儿腹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补液、抗生素、止泻药等,以缓解患儿的症状。
而病因治疗则是针对腹泻的病因进行治疗,例如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腹泻,或者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调整肠道菌群来治疗营养性腹泻。
家长在治疗小儿腹泻时还需注意给予孩子足够的休息、注意保暖、注意饮食卫生等,以加快康复进程。
四、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饭前便后清洁卫生的好习惯,避免进食油腻、辛辣、不洁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饮食清淡,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小儿腹泻是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由消化系统感染而引起。
在儿科门诊,医生们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小儿腹泻问题,因此对小儿腹泻的研究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小儿腹泻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些研究,为儿科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小儿腹泻的病因小儿腹泻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腹泻是由各类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非感染性腹泻则是由于营养不良、食物过敏、消化系统疾病等引起。
感染性腹泻的病因主要是细菌和病毒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诺如病毒等。
非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则包括食物过敏、胃肠功能紊乱、乳糖不耐受等。
针对病因不同,小儿腹泻的治疗也有所差异。
对于感染性腹泻,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治疗需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进行选择,以免出现抗药性细菌的产生。
对于非感染性腹泻,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改变饮食结构,服用止泻药物,或者针对特定原因进行治疗,如针对乳糖不耐受进行去乳制品饮食等。
预防小儿腹泻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加强个人卫生是预防小儿腹泻的有效措施之一。
保持洁净的环境,勤洗手,饭前饭后及厕所卫生后勤洗手等都是预防腹泻的基本方法。
饮食卫生也是预防小儿腹泻的重要措施。
避免食用生熟不分的生鱼片、生蚝等生食食品,保持正常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多油腻食物等都是预防小儿腹泻的重要方法。
小儿腹泻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一些并发症。
较为常见的是脱水症状,表现为口干、乏力、尿量减少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休克和肾功能衰竭。
连续腹泻还会引起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贫血等情况。
对于小儿腹泻一旦出现,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规范的治疗。
对于小儿腹泻问题,一些必要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病史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检查,以明确病原菌的种类。
对于营养不良情况下,可以进行血液、尿液等常规检查,了解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腹泻是指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的失衡引起的粪便稀水、排便次数增多的症状。
在儿童中,腹泻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可能会导致脱水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本文将从几方面探讨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
一、病因儿童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是感染性的、非感染性的或者结构性的。
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性腹泻,这种腹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所致。
此外,也有些儿童腹泻的原因可能与肠道功能异常、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疾病或遗传因素等有关。
二、分类按照临床表现或病因,儿童腹泻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种。
急性腹泻通常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慢性腹泻是指腹泻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
三、诊断对于急性腹泻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粪便的检查来确定。
在检查粪便时,需要关注粪便的颜色、气味、形态等特征,同时也需要进行病原菌的检测,这对于正确诊断及治疗急性腹泻非常重要。
对于慢性腹泻的诊断,则需要进一步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信息。
可能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生物反馈检查等一系列辅助诊断方法。
正确认识儿童腹泻的发展,不断完善诊断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腹泻的发生及有效治疗。
四、治疗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饮食调整、支持性治疗、病因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来改善临床症状。
在饮食方面,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增加喝水、特殊饮品和服用盐糖水等便于水分补充的工具。
针对不同的病因性质通过药物治疗或消毒净化环境等方法达到治愈的效果。
同时儿童腹泻还需要加强个人餐饮卫生、室内清洁等预防措施,增强抵抗力,避免其再次发生。
本文通过对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病因、分类、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提高医生对小儿腹泻的认识和防治水平,对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小儿腹泻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常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小儿腹泻问题给孩子及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主要从小儿腹泻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小儿腹泻的病因1、感染性腹泻:包括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等。
这是小儿腹泻的最常见病因,尤其是在婴幼儿期间。
2、过敏性腹泻:过敏性腹泻是因为孩子对某种食物过敏或者食物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常见于奶蛋过敏等。
3、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是指腹泻的病因在肠道自身无器质性疾病,而是因肠道蠕动功能不协调引起的。
4、其他因素:如肠道解剖变异、遗传因素、心理因素、药物反应等也可能导致小儿腹泻。
1、病史询问:通过询问病史,了解孩子的病程、饮食、接触史、用药史等,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腹泻的病因。
2、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腹部检查、皮肤黏膜检查等,有助于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指导后续的检查。
3、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病毒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可以帮助明确腹泻的病因。
4、影像学检查:在必要时可以进行腹部B超、肠镜等检查,以帮助诊断。
1、病因治疗:根据腹泻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抗生素、驱虫药等。
2、对症治疗:根据孩子的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补充液体、控制腹泻、改善肠道菌群等。
3、营养支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病情,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孩子的营养供给,促进康复。
4、心理护理:对于长期腹泻的孩子,要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避免因为疾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经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儿腹泻是一个疾病病因复杂、诊断治疗困难的疾病,需要医生具有坚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家长在孩子出现腹泻时也应该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不能盲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腹泻调研报告
小儿腹泻调研报告小儿腹泻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小儿腹泻是指在1个月至5岁儿童中出现的便秘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呈水样或半水状。
腹泻在儿童中十分常见,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小儿腹泻的发生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提供对该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阅读和网络调研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学术资料和权威网站,获取关于小儿腹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三、调研结果1. 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反应和食物过敏等。
感染是小儿腹泻的最常见原因,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健全,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侵袭导致腹泻的发生。
消化系统疾病,如乳糜泻、克隆氏病等,也会引起小儿腹泻。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对儿童的胃肠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腹泻。
另外,儿童对某些食物易于过敏,进食过敏食物后也容易出现腹泻症状。
2. 小儿腹泻的症状小儿腹泻的症状包括便秘次数增多、粪便呈水样或半水状、腹泻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感。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较弱,常常出现腹泻伴随其他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等。
3. 小儿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了预防小儿腹泻的发生,家长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保证儿童饮食的多样性,避免食物过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不生吃海鲜等;充分注射疫苗,提高儿童免疫能力。
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可以根据腹泻的病因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果是感染导致的腹泻,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腹泻,可以采用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口服补盐溶液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小儿腹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小儿腹泻的发生原因复杂,包括感染、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反应和食物过敏。
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在于加强儿童的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减少感染的发生。
治疗小儿腹泻需要尊重疾病的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建议家长在儿童出现腹泻症状时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以减少疾病对儿童的影响。
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研究
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轻中度等渗脱水)患儿的临床特点的分析,来做好诊治小儿腹泻的第一步:判断与评价。
方法通过对儿科门诊小儿腹泻患儿临床症状的观察,找出这些患儿发病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以及非感染因素,诊断并归类小儿腹泻的类型,判断脱水的严重程度,以便患儿减少腹泻的发生。
结果接受治疗后的患儿排便次数减少至正常,腹泻、呕吐症状在短期内好转,皮肤弹性改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关键词】小儿腹泻临床特点判断与评价【中图分类号】R7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069-02急性腹泻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全世界每年儿童腹泻发病达15亿例次以上,导致约16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大多数死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口服补液治疗在纠正腹泻脱水和降低患儿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1 临床特点1.1 临床表现(1)轻型腹泻:起病可急可缓,精神尚好,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大便每日10次左右,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有时伴有少量粘液,量不多,偶有呕吐,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中重型腹泻: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及全身中毒症状。
1.2 临床病程(1)急性腹泻:病程<2周。
(2)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2 常见病因2.1 内在因素(1)婴幼儿时期: 胃肠道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分泌明显较成人少,杀菌能力差。
夏秋季节天气较热,出汗较多,不显性失水增加,机体对水分的需求增加,而大量饮水或进食饮料,会使胃酸进一步稀释,摄入的致病菌不易被胃酸杀灭,从而易发生腹泻。
(2) 小儿时期,由于生长迅速,对营养的需求量大,而通常营养物质的摄入需经过胃肠道来消化吸收,因此肠胃负担相对较重,更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发生。
(3) 小儿时期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较少,不利于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继而导致腹泻。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小儿腹泻是指小儿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量增加,发生频率大于正常值的一种症状。
常见的小儿腹泻包括急性腹泻、慢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
这些腹泻问题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因此对于小儿腹泻的研究和诊疗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常见的小儿腹泻问题的原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小儿腹泻问题的研究现状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是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相对薄弱,易受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外界因素侵袭。
目前,针对小儿腹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研究:了解小儿腹泻发生的原因及其机制,包括肠道感染、过敏性腹泻、功能性腹泻等,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2. 诊断研究:开发新的快速诊断方法,提高腹泻病因的准确诊断率,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治疗研究:探索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益生菌治疗、饮食调理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研究内容为当前小儿腹泻问题的热点和难点,对于提高小儿腹泻的诊疗水平,保障小儿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儿腹泻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感染、过敏和功能性因素。
1. 感染:包括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主要是各类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通过食物或水传播;病毒感染主要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等,通过飞沫传播。
2. 过敏:部分小儿对乳制品、鸡蛋、鱼虾等食物过敏,摄入后可引起腹泻症状。
3. 功能性因素:主要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腹泻,如肠道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等。
小儿腹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1. 病史询问:询问患儿的发病情况、病史、饮食情况等,了解腹泻的发病原因和可能的诱因。
2. 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皮肤黏膜、腹部情况等,根据腹泻的表现来判断腹泻的类型和病因。
3. 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培养、粪便致病菌抗原检测、血常规等,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定腹泻的病原体和炎症程度。
浅谈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思考
浅谈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思考【摘要】目的:查看儿科门诊所收治的腹泻患儿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研究分析小儿腹泻诊治流程,并做出评价。
方法:详细探查患儿的腹泻表现症状,分析其发病的内、外在因素以及非感染性因素等;将其给予诊断和归类,评估患儿脱水情况,预防小儿腹泻的情况发生。
结果:在进行诊断评估后,已经接受治疗的患儿,其排便次数、频率均恢复正常,其中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患儿均已快速得到好转,体温指标恢复正常。
结论:在了解腹泻患儿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后,对其诊治流程给予细化,并分析潜在危险影响因素,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生命指标均已会恢复正常。
【关键词】儿科;小儿腹泻;临床特点;问题与研究急性腹泻属于临床小儿科常见的疾病类型。
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小儿腹泻疾病在全世界的发病例次已经超过15亿,且儿童在严重发病后出现较高的死亡率,而在所有死亡患儿中,脱水、电解质发生紊乱等两种情况属于致死的重要因素[1]。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多采用口服补液来治疗纠正腹泻脱水患儿,以此来抑制患儿因病情出现死亡情况,积极意义显著,本文也将针对儿科门诊所收治的腹泻患儿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给予查看,研究分析小儿腹泻诊治流程,并做出评价。
详细内容如下。
1、临床特点1.1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中、重型腹泻:常具有发病急、发病快的表现,除此之外,患儿会发生脱水现象,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发展不平衡等,甚至患儿会表现出全身中毒症状。
1.2临床病程①急性腹泻:14天内的发病患儿。
②迁延性腹泻:14天-60天的发病患儿。
③慢性程度腹泻:病程时间已经超过60天。
2、常见病因2.1内在因素婴幼儿阶段:由于婴幼儿的胃肠道功能并未发育成熟,相较于成人的胃酸分泌量,婴幼儿的更少,并且杀菌能力较弱。
特别是在夏秋季,天气温度较高,婴幼儿出汗的情况较多,水分不断流失,而机体内需要一定的水份量,进而会导致其出现饮水过量或是饮料摄入过多的情况,使得胃酸进一步得到稀释,无法起到强大的致病菌杀菌作用,进而导致腹泻的出现。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其中小儿腹泻就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健康问题之一。
小儿腹泻对患儿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进行了几点研究。
一、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小儿腹泻表现为大便频繁、稀软、量多,伴随着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小儿腹泻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腹泻,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等;另外,还有药物引起的腹泻、过敏性腹泻等。
二、小儿腹泻的防治策略小儿腹泻的防治策略主要分为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预防包括饮食卫生、个人卫生、接种、早期教育等方面。
在治疗方面,应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对患儿进行营养支持,防止出现营养不良和脱水等并发症。
小儿腹泻患者在治疗期间也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治疗。
比如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服用益生菌等方法改善肠道环境,提高肠道免疫功能,加速肠道细胞修复,从而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四、小儿腹泻的预后和预防措施大多数小儿腹泻在治疗后预后良好,症状一般会在1-2周内逐渐消失。
但有些病因严重的小儿腹泻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例如肠穿孔、肠梗阻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
因此,对于小儿腹泻患者,要注意正确认识病情、及时就诊、规范治疗,同时加强家庭和学校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从而降低小儿腹泻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疾病,治疗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病因和治疗方案等一系列因素,对于小儿腹泻的预防和治疗,应该采取综合性的防治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
试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几点研究【摘要】小儿腹泻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小儿腹泻的病因分析、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病因分析部分将介绍腹泻的病原体以及常见引发因素;临床表现部分将描述腹泻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部分将介绍如何进行正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相关疾病;治疗方法部分将提及常用的治疗药物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部分将强调预防腹泻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通过系统的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应对小儿腹泻问题,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儿腹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儿科门诊、研究、结论1. 引言1.1 引言腹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上常见于婴幼儿和幼儿。
腹泻的发生给患儿及家庭带来诸多困扰,严重的腹泻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儿科医生需要具备对小儿腹泻问题的充分认识,以便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本文将从小儿腹泻的病因分析、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并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小儿腹泻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的治疗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正文2.1 小儿腹泻的病因分析小儿腹泻是指小儿出现腹泻症状,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
小儿腹泻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因素、营养因素、过敏因素、肠道功能异常等。
感染性因素是导致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感染肠道时,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腹泻症状发生。
常见的感染性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轮状病毒等。
营养因素也是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因之一。
饮食不当、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因素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影响消化吸收,进而引起腹泻发生。
过敏因素是导致小儿腹泻的另一重要原因。
儿科腹泻的病因与临床分析
中度腹泻
中度腹泻:大便次数进一步增多,每天5-10次,甚至更多。大便呈水样或稀水样,有时带有少量血液。宝宝可能出现脱水症 状,如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中度腹泻的宝宝精神状态可能较差,容易烦躁不安,食欲明显下降。由于腹泻次数增多,宝宝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和酸碱 平衡失调。
建议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 同时给予适当的益生菌调节肠道 菌群。
典型案例三
患者情况
一名10个月大的男孩,腹泻、发热,大便带血。
病因分析
经过检查,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治疗建议
采取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补液和对症治疗,注意饮食卫生和加 强护理。
07
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腹泻病在儿科中较为常见,主要病因包括感染、过敏、乳糖不 耐受等。
其他非药物治疗
如中医针灸、推拿等,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食用过期、变质 的食品。
合理饮食
避免过度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尽量 少吃生冷食品。
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性 腹泻。
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避免接触传 染源。
06
CATALOGUE
案例分析
奶蛋白过敏等。
药物性腹泻
02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腹泻,如抗生素等。
其他疾病引起腹泻
03
如肠胃炎、肝病、内分泌疾病等。
其他病因
先天性肠道异常
如先天性巨结肠、肠旋转不良等。
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病患儿容易发生感染性腹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12-07-02T15:20:03.1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罗金
[导读] 通过对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轻中度等渗脱水)患儿的临床特点的分析,来做好诊治小儿腹泻的第一步:判断与评价。
罗金 (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中心卫生院 2233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科门诊常见小儿腹泻(轻中度等渗脱水)患儿的临床特点的分析,来做好诊治小儿腹泻的第一步:判断与评价。
方法通过对儿科门诊小儿腹泻患儿临床症状的观察,找出这些患儿发病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以及非感染因素,诊断并归类小儿腹泻的类型,判断脱水的严重程度,以便患儿减少腹泻的发生。
结果接受治疗后的患儿排便次数减少至正常,腹泻、呕吐症状在短期内好转,皮肤弹性改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关键词】小儿腹泻临床特点判断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R7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069-02
急性腹泻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全世界每年儿童腹泻发病达15亿例次以上,导致约16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大多数死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口服补液治疗在纠正腹泻脱水和降低患儿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1 临床特点
1.1 临床表现(1)轻型腹泻:起病可急可缓,精神尚好,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大便每日10次左右,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有时伴有少量粘液,量不多,偶有呕吐,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中重型腹泻: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及全身中毒症状。
1.2 临床病程(1)急性腹泻:病程<2周。
(2)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2 常见病因
2.1 内在因素(1)婴幼儿时期: 胃肠道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分泌明显较成人少,杀菌能力差。
夏秋季节天气较热,出汗较多,不显性失水增加,机体对水分的需求增加,而大量饮水或进食饮料,会使胃酸进一步稀释,摄入的致病菌不易被胃酸杀灭,从而易发生腹泻。
(2)小儿时期,由于生长迅速,对营养的需求量大,而通常营养物质的摄入需经过胃肠道来消化吸收,因此肠胃负担相对较重,更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发生。
(3) 小儿时期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较少,不利于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继而导致腹泻。
2.2 外在因素①肠道内感染的常见病原有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原虫等,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病毒感染常见于秋冬季节,而夏季细菌感染较为常见。
肠道内感染引起的腹泻往往临床症状较重,除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会出现惊厥、昏迷、休克、中毒性脑病而危及生命)。
②肠道外感染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泌尿系感染等,其引起的腹泻通常临床症状较轻,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水分增多(呈稀糊便、蛋花样便、水样便等),可伴有溢乳、呕吐及食欲不振,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数可在数日内痊愈[1]。
2.3非感染因素①喂养不当(进食过多、过少、突然改变饮食品种等);②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③环境或气温变化;④药物因素等。
此外,夏秋季节气温较高,细菌易滋生和繁殖,若食物的制作和保存不当,也容易导致腹泻发生。
2.4 等渗脱水失钠≈失水,腹泻 130~150细胞外为主(1)一般失水症状与体征(2)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重者休克。
(3)尿比重正常。
(一)感染性腹泻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如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使小肠绒毛细胞受损,小肠粘膜回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引起腹泻;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肠腔内的糖类消化不完全并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加重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二)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腹泻相似的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偶有恶心或呕吐。
一般无全身症状。
一天大便可达十次左右,每次大便量少、呈黄色或黄绿色,粪质不多,水分略多时大便呈 “ 蛋花汤 ” 样。
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和少量白细胞。
2.重型腹泻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
起病较急,除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较重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明显的全身症状。
(1)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伴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样液体。
腹泻频繁,每天十次至数十次。
大便呈黄绿色水样、量多,可有少量粘液。
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及少量白细胞。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1)脱水:由于吐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的不足,导致不同程度脱水(参阅第五章第三节)由于腹泻时水和电解质两者丧失的比例不同,从而引起体液渗透压的变化,即造成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
临床上以等渗性脱水最常见。
2)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摄入热量不足引起酮血症;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流缓慢,使组织灌注不良、缺氧和乳酸堆积;肾血流不足,尿少,酸性产物潴留等,因此,腹泻时,绝大多数患儿都存在代谢性酸中毒,脱水越重,酸中毒越重。
3)低血钾:由于腹泻、呕吐丢失大量钾及钾摄入不足,中、重度脱水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缺钾。
但在纠正脱水酸中毒前,由于血液浓缩、酸中毒时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及尿少致排钾量减少等原因,虽体内钾总量减少,但血钾多数正常。
当输入不含钾的溶液时,随着血液被稀释、酸中毒被纠正和输入的葡萄糖合成糖原使钾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利尿后排钾增加以及大便继续失钾,血钾迅速下降。
一般
当血钾低于3.5mmol/L时,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钾症状。
4)低钙、低镁、低磷血症:腹泻较久、营养不良或有活动性询楼病的患儿,当脱水和酸中毒被纠正时,大多有钙、磷缺乏,少数可有镁缺乏。
低血钙(低血镁)时表现为手足搐搐、惊厥;重症低血磷时出现嗜睡、精神错乱或昏迷,肌肉、心肌收缩无力等,应注意纠正。
大多数小儿腹泻缺磷一般不严重,故不需要另外补充磷盐即可恢复。
3 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1)口服补液。
(2)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频繁或腹胀的患儿。
l)第 1天补液:①输液总量:一般轻度脱水约 90-120ml/kg,中度脱水约 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150-180ml/km.②溶液种类;根据脱水性质而定。
等渗性脱水用1/2(2:3:1溶液)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4:3:2溶液)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1:2溶液)张含钠液。
③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遵循先快后慢原则[2]。
2)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如腹泻未纠正仍需静脉补液者,依具体情况估算。
一般生理需要量为每日 60~80ml /kg。
(3)纠正酸中毒:重度酸中毒或经补液后仍有酸中毒症状者,应补充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碱性溶液。
(4)纠正低钾血症:一般按每日 3~4mmol/kg(相当于氯化钾200~300mg/kg)补给,缺钾症状明显者可增至4~6mmol/kg,轻度脱水时可分次口服,中、重度脱水予静脉滴入。
(5)纠正低钙或低镁血症:静脉缓注10%葡萄糖酸钙或深部肌内注射25%硫酸镁。
4 结论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
严重者常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死亡。
本病是基层医院儿科门诊常见病、多见病,尤其以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
本病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
可呈流行性,但多数为散发。
四季均可发病,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者多见于秋冬季节,大肠杆菌感染等引起者多以夏季多见。
本病发病机制因病而异,分为分泌性、渗出性、渗透性和肠道功能异常等4种类型。
随着现在父母们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对小儿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旦发现小儿有异常表现,会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腹泻早期患儿,若主要表现为大量水样便,或其他消化道伴随症状明显(如呕吐剧烈、腹痛明显、腹胀等),抑或是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或嗜睡、反应欠佳等),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或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救治。
参考文献
[1] 768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轮状病毒检测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12期.
[2] 小儿急性腹泻口服补液方案《中国社区医师》199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