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地之外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及解释

文言文翻译及解释

【原文】
逍遥游,天地之外,独往独来,无所依凭。

乘云气,骑日月,行四海之外,游乎四海之上。

其虚也,其大也,不知其始,不知其终。

吾从而游之,吾谁与归?
【翻译】
逍遥游于天地之外,独自往来,无所依托。

乘着云气,骑着日月,行走在四海之外,遨游在四海之上。

那虚空广大,无边无际,不知其起源,不知其终结。

我跟随着它游玩,我该归依于何处呢?
【解释】
1. 逍遥游:此处的“逍遥游”并非指真正的旅行,而是指心灵的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的游历。

2. 天地之外:指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3. 独往独来:形容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干扰。

4. 乘云气,骑日月:比喻自由自在,如同乘云驾雾,骑日月而行。

5. 四海之外:指极远的地方,比喻极其广阔的空间。

6. 其虚也,其大也:形容其境界之广阔,如同虚空一般,无边无际。

7. 不知其始,不知其终:表示这种境界无法用言语形容,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 从而游之:跟随这种境界游玩。

9. 吾谁与归:表达了对于这种境界无限向往,却又不知如何归依的心情。

这段文言文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作者通过描绘逍遥游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由、宁静、超然物外的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各种名利所束缚,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然而,庄子通过这段文字,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

这种境界虽然难以达到,但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逍遥于天地之间 独立于世俗之外

逍遥于天地之间  独立于世俗之外

逍遥于天地之间独立于世俗之外
——我眼中的庄子
高二12班于婧
庄子远远地站在天边。

庄子飘飘然慢悠悠地向这边走来,抑或是,我慢慢地向他走去,去探寻他,去追寻他的过往。

远远地,看不清他的容貌,更看不清他的表情,他在变化着,让人捉摸不透他又在想什么,又在冷嘲什么,热讽什么。

他仿佛是这世界的一个局外人。

他深居简出,他与世隔绝。

在那天的另一侧,便是一簇一堆儿的人,他斜睨着那里,发出一声接着一声的冷笑。

那里有无数人魂牵梦绕的荣华富贵,那里有孟子、梁惠王,那里有楚国的相位在等候着他,欢迎着他,他却宁愿“曳尾于涂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平静,淡泊。

他的前面,是两条小径:一条直达那位尊权贵,一番坦途,飞黄腾达;另一条幽深冷僻,显然已经许久无人走过,那里是未卜的生活,那里可能会有许多艰辛与痛苦,但却充斥着一份独有的静谧恬淡。

庄子没有犹豫,他走进了那条幽深的小路,没有叹息,没有驻足。

位高权重对他来说真的是毫无意义——除了可以衣食无忧,但那对于他的心所向往的安宁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他是有着挨饿本色的乡野文化的代表呵。

庄子,在远方,依旧缓缓地,悠悠然,我的心灵,缓缓地靠近他,去感悟他,追寻他……。

只看表象不看本质的诗句

只看表象不看本质的诗句

只看表象不看本质的诗句1.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张养浩《一枝花·咏喜雨》2.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一言一笑玉墀上,变化生涯如等闲。

——权德舆《放歌行》5.坐见一方金变化,独吟红药对残秋。

——赵嘏《叙事献同州侍御三首》6.变化固幽类,芳菲能几时。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7.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8.阴阳有变化,谁云沉不浮。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9.四时更变化,天道有亏盈。

——孟云卿《伤时二首》10.万端变化根无极,一寸灵明裹太空。

——方回《寄赠集虚孟高士》11.鹤翎不天生,变化在啄菢。

——韩愈《荐士》12.结成一块紫金丸,变化飞腾天地久。

——吕洞宾《敲爻歌》13.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阮籍《大人先生传》14.“今吾乃飘颻於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朝飧汤谷,夕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

——阮籍《大人先生传》15.变化计无穷,生死竟不止。

——寒山《诗三百三首》16.云雨蓄泄大功用,波涛变化皆文辞。

——陈著《寄赋黄东发湖山精舍》17.人生变化那可料,蜀王曾化为子规。

——舒岳祥《虞美人草·咸阳一炎烧天戏》18.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19.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

——东方朔《七谏》20.神通变化无了时,如幻如梦复如戏。

——汪元量《光相寺》21.天公变化岂有常,明月行看照归路。

——苏轼《奉和成伯大雨中会客解嘲》22.开譬洪茫茫,变化久悠悠。

——孙应时《四明山记游八十韵》23.风云一解散,变化何不为。

——苏辙《偶游大愚见余杭明雅照师旧识子瞻能言西湖旧》24.蛟螭与变化,鬼怪与隐藏。

——元稹《人道短》25.浮云行天失变化,鸣鸟集树休翱翔。

动相文言文翻译

动相文言文翻译

夫动相,其源远矣。

自天地之初,阴阳相摩,刚柔相荡,而生万物。

是故,动相者,天地之元气也。

天地之大德,生养万物,而动相者,万物之生命也。

观乎动相,可知天地之造化,万物之生机。

古之圣贤,察乎动相,而明于道。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之所以戒之,盖因其深知动相之变化,与人之生死攸关也。

动相之妙,在于其变。

天地间,无时无刻不在变,无物无时不有变。

动相者,变之极致也。

观乎动相,可以见微知著,可以见势知危,可以见危知安,可以见安知危。

是以,动相之道,深不可测,广大无边。

夫动相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能。

古之学者,或取法于自然,或效仿于古人,或探求于心性,或修炼于道德。

然无论何人,欲求动相之真谛,必先正其心,诚其意,慎其独,养其德。

昔者,庄子游于逍遥之境,见一美人在水中洗涤,其姿容曼妙,如仙子临凡。

庄子问之:“子何人?”美人答曰:“吾乃动相之女,生于水,长于水,游于水。

”庄子曰:“吾闻动相之妙,可以见天地之心,可以知万物之理。

子能示吾动相之秘乎?”美人微笑,遂以动相之术,展示天地之变,万物之理。

自此,庄子悟动相之奥,遂作《逍遥游》,以传后世。

其中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以天地为大美,四时为明法,万物有成理,故能游于天地之外,逍遥于物之外。

”动相之道,虽妙不可言,然其理可寻。

夫动相者,心之所动,意之所至。

心静则观其静,心动则观其动。

动静之间,妙不可言,然实则易见。

盖因其无时无刻不在,无处无在,故能知动相之妙,而明乎道。

吾辈凡夫俗子,虽不能如庄子般游于逍遥之境,然亦当学习古人,观动相之妙,以求明道。

动相之道,虽微妙难测,然实则简单易行。

心之所向,意之所至,即动相之道也。

是以,吾辈当正心诚意,慎独养德,以求动相之真谛,以明天地之理,以达逍遥之境。

夫动相者,天地之元气,万物之生命,道之根本。

关于国画艺术的古代名言名句大全

关于国画艺术的古代名言名句大全

关于国画艺术的古代名言名句大全1.图画天地,品类群生。

贤遇成败,靡不载叙。

恶以世,善以示后。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2.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3.图绘者,莫不明劝,著升沉,千载寂静;披图可。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4.无从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5.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6.图画者所以,怡悦情性,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唐·张远《历代名画记·卷六·宋·王微》7.丹青不知老将至,宝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8.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唐·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9.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宋·苏轼《宝绘堂记》10.画山水之流于世也,隐造化之情实,论古今之,发挥天地之形容,蕴藉圣贤之艺业。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11.绘画之事,足以启人之高致,发人之浩气。

——明·汪珂玉《跋画》12.莫把丹青等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明·徐渭《独喜蒙花到白头图》13.学画所以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清·王昱《东庄论画》14.腕底风情,陶然自得。

——清·董《素居画学钩深》15.能尽天地万物之情状者,莫如画。

——清·叶燮《赤霞楼诗集序》16.人品既已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17.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18.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既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

阮籍《大人先生传》

阮籍《大人先生传》

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

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

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闲。

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

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

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

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

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颓,魁然独存。

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

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不知其变化神微也。

而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

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著帷,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

遗其书於苏门之山而去。

天下莫知其所如往也。

或遗大人先生书,曰:「天下之贵,莫贵於君子。

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

立则磬折,拱若抱鼓。

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

心若怀冰,战战栗栗。

束身修行,日慎一日。

择地而行,唯恐遗失。

颂周、孔之遗训,叹唐、虞之道德,唯法是修,为礼是克。

手执珪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少称乡闾,长闻邦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

扬声名於后世,齐功德於往古。

奉事君上,牧养百姓。

退营私家,育长妻子。

卜吉宅,虑乃亿祉。

远祸近福,永坚固己。

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

行为世所笑,身无自由达,则可谓耻辱矣。

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

」於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假云霓而应之曰:「若之云尚何通哉!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天地制域於内,而浮明开达於外。

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

吾将为汝言之。

「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未之安固。

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天因地动,山陷川起,云散震坏,六合失理,汝又焉得择地而行,趋步商羽?往者群气争存,万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李牧功而身死,伯宗忠而世绝,进求利而丧身,营爵赏而家灭,汝又焉得挟金玉万亿,只奉君上,而全妻子乎?「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於褌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

含有天地的诗句

含有天地的诗句

1、亡于天地间,而生经纬文。

——李彭《呼酒告竭不果饮徒饮浆因次渊明述酒韵》2、天地一阴阳,推迁见短长。

——释文珦《辛巳仲冬二日冬至孟冬晦日偶成》3、易书广大包天地,辞变象占都一致。

——魏了翁《四川茶马牛宝章修扬子墨池以书索题咏》4、谁知天地上,半寸皆青冥。

——桑悦《感怀·其六》5、旋风天地转,急雨江河翻。

——元稹《赛神》6、诛吕鬼神动,安刘天地开。

——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7、黄尘塞天地,日月为之昏。

——释文珦《昨日出城南行》8、寥寥天地内,古意一何微。

——方回《同曹清父西郊纪事五首·木脱秋声尽》9、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孟郊《赠别崔纯亮》10、天地宁舒惨,山川自变更。

——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11、信知天地间,至妙难理诘。

——周起渭《寄答襄城刘太乙》12、因穷西南永,得见天地全。

——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使院西楼感怀》13、盖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

——阮籍《大人先生传》14、诗书礼乐三军帅,天地风云八阵图。

——蓝智《谢贾参政荐儒职》15、四月五月旱太甚,天地翕赫方虫虫。

——九皋声公《效飞廉》16、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

——嵇康《琴赋》17、遣太乙而弗使,陵天地而径行。

——阮籍《大人先生传》18、儓予莫识天地之意兮,愿截恶木之根,倾枭獍之古巢,取□童以为薪。

——元结《演兴四首·讼木魅》19、金城树老岁月往,昆明劫尽天地移。

——汤炳龙《题高尚书夜山图》20、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21、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王禹偁《对雪》22、神游天地间,或为山阿留。

——释道璨《和卧龙招隐吟》23、水于天地间,体物而不倚。

——项安世《水图诗寿王丞相》24、旄头光垂北风起,胡沙漫漫暗天地。

——晁公溯《得东南书报乱后东都故居犹存而州北松槚亦无》25、有客哀歌动天地,蹈海不死生犹偷。

——丘逢甲《长句赠许仙屏中丞并乞书心太平草庐额,时将归潮州》26、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王维《汉江临泛》原文和翻译译文

王维《汉江临泛》原文和翻译译文

王维《汉江临泛》原文和翻译译文《王维《汉江临泛》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期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挂念!1、王维《汉江临泛》原文和翻译译文王维《汉江临泛》原文和翻译原文: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的确叫人沉醉赞美;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2、《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后汉书班昭续《汉书》原文: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译文: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

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连续编纂《汉书》。

皇帝还经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称她为‚大家‛。

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班昭作赋写颂。

当时《汉书》刚问世,有很多人不大读得懂,班昭的同乡马融就住在藏书阁下,向她学习《汉书》。

3、《唐临为官》原文及翻译译文《唐临为官》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唐临为万泉丞①。

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

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

唐临白②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③何以活人,请出之。

”令惧其逸④,不许。

唐临曰:“明公⑤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

诗词赏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什么意思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什么意思?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中。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赏析】本诗描绘了汉江的雄壮美,山色的朦胧美,境界开阔,气象雄伟,令人不胜向往,心驰神飞。

特别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出语绝妙。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于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诗人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

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译文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著名画家韩石作品:写意山水

著名画家韩石作品:写意山水

著名画家韩石作品:写意山水紫雨轩书院2017-10-25 著名画家韩石著名画家韩右简介韩石,本名韩庆路,1962年出生于天津,1981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助教研究生课程班。

现为九三学社天津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天津神鼎书画院副院长;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绘画艺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教研室主任。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在多种美术专业刊物发表作品千余幅,并被《美术》、《艺术家》、《国画家》、《中国画》、《书画典藏》、《水墨前沿》、《亚洲人物画刊》等刊物重点介绍。

作品曾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全国山水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艺术成果展等国家级大展,出版有《韩石国画作品集》、《名家名画——韩石写意山水作品》、《中国画基础技法范例》、《大学美术》、《何谓小品》、《松柏石瀑白描集萃》、《中国画皴法基础教程》、《写意山水画50问》、《梁崎书画艺术研究》等著作。

地形连海尽,天影落江虚——韩石山水画谈微顿子斌与人物、花鸟截然不同,在古代山水画是独属文人的画种。

它不但诞生在文人的腕下,而且由于书法是文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它问世不久,便开始了书法化的追求。

由于书法是一种典型的抽象艺术,山水画抽象化追求也同时开始了。

宗白华先生认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笔者以为尤其是山水画的灵魂。

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精神人格的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

所以书法性、较强的抽象性(任何绘画都有抽象性)、魏晋风度,便成为山水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故山水画要求为画者要有玄心,风神潇洒,不滞于物。

欣赏山水要“玄览”、“玄鉴”。

韩石山水具有明显的玄化特征——超然玄远,“以书法为骨干,各种点线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

” “书法的格调决定绘画的格调”。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课程考查试题一、简答1、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说”与“内模仿说”进行比较分析。

立普斯“移情说”:是关于美和审美本质的学说,是审美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产生并发展于德国,对于审美态度有一定说明作用。

指把人的主观感情移放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夸张审美的移情作用力,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该学说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只是着重于对意识产生人化作用的现象描述,未能揭示出审美中移情现象的实证心理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

谷鲁斯提出了“内模仿说”:侧重于以生理学和心理学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审美心理与审美感受,对审美过程中某些生理、心理现象做了精细的描述和论证。

认为凡是知觉都要以模仿为基础,审美活动中的模仿虽然建立在知觉模仿的基础之上,却与一般知觉模仿截然不同。

一般知觉模仿多数在筋肉动作方面表现出来,是外现的;而审美的模仿大半内在而不外现,只是一种内模仿。

谷鲁斯和立普斯的观点虽然有分岐,但都从“审美同情说”为起点,各自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的是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即将审美主体的情感通过移情作用,外移到审美对象上去。

而谷鲁斯的“内模仿说”却恰好相反,侧重的是由物及我的一方面,即将审美对象的姿态或运动,通过内模仿传递给审美主体。

谷鲁斯的美学观和“内模仿说”,被不少人看作是“移情说”的一个分支或变种。

2、以一件(或一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美,是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

具体地说,就是以感性形式完整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性。

与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科技美共称为美的存在系统。

艺术美的特点:1、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2、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艺术美具有非物质实用性;4、艺术美具有永久性。

以著名画家米勒的油画《晚钟》为例,暮色笼罩着无际的田野,一对夫妇低头合掌祷告,身边停放着独轮推车和农具,远处隐约显露着钟楼。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3:代表人物:
(1)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美在物还是在心”的问题。当时称为“美的本质”的讨论。参加讨论的学者很多,在讨论中分成了几大派。
对这个问题,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并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1:儒家的音乐理论体系: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
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诗词赏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思

诗词赏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思

诗词赏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思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思江水好像流出天地之外,两岸青山迷蒙,若隐若现。

《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赏析《汉江临眺》一诗中最能表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诗中从全景描写长江汉水接壤,水山相映的浩大场面,作者由波澜壮阔的眼前之景遥想古人之事,抒发热爱之情,所以说“视通万里,想若天外”。

“空灵不拘,流动不滞”则是因诗中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写景由水及山,由地上到天上,随意之间挥洒,显得灵动活泼。

写景有静有动,诗中“接、通、浮、动、外、中”富有动感,尤其“山色有无中”一句,显得十分鲜活。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两句可参透一点佛理。

是水动还是山动,是波动还是邑动,又有谁说得清。

“山色”本就是虚无缥缈,把握不住。

表现出一种“世界虚无,物我交融”的思想。

诗句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老子传道故事六则

老子传道故事六则

老子传道故事六则老子传道故事六则一、孔子问礼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出自王维《汉江临泛》,意思是:汉江之水在辽远无边的平原上浩浩荡荡远去,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

天地在远方合成一处,江水流到了目力能及的天地尽头,还在继续奔流,所以视觉上感到江水已奔流到天地以外了;远处的山色,在寥廓的天宇下,烟岚迷茫,雾霭重叠,朦朦胧胧,时隐时现,使人感到迷离惝恍,似有假设无。

这两句写出了写诗人在辽阔的平原上纵目遥望所见的景色诗中有画,历来传为名句,不仅景色雄浑壮丽,而且写远望也很入神。

这是王维一首驰名的风景诗,写出了江汉平原的广大和汉江水势的浩渺景色雄浑壮阔。

这也是王维融画法入诗,诗中有画的力作。

前一句写汉江水远流长,把人的思绪带入无穷的空间;后一句写苍茫迷离的山色,以山色衬托水势的浩瀚邈远,一显一隐,虚实相映,构成一幅空阔迷茫、浩瀚无际的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山色水势动静结合,构图错落有致,笔墨淡雅,气韵生动,其效果远远胜过色彩浓丽的油画和水彩画。

所以,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隽语,却入画三昧。

〞十分中肯。

王维是唐代驰名的画家,后来人赞赏他“诗中有画〞。

他将绘画的手法融入诗歌描绘自然风光,湖光山色,形象显得更加鲜明,色彩显得更加绚丽。

然而不仅如此。

诗人还善于在鲜丽的景色描写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怀抱和情趣熔铸在意境中,到达写景抒情的效果。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分明地感受到盛唐的时代氛围,感受到诗人壮阔的襟怀,它似乎在向人们宣示:人人面前都有广大的天地和远大的发展前程。

侫文言文翻译

侫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儒者游于山林之间,偶遇一侫人。

侫人言语怪异,行为诡异,引儒者好奇之心,遂与之交谈。

儒者欲知其所以然,遂将侫人之言译解如下:侫人曰:“吾侫,非人也。

吾生于天地之外,游于阴阳之间。

吾无父母,无兄弟,无妻子,无朋友。

吾独立于世,独居于林。

吾食天地之气,饮日月之精。

吾以山水为友,以花鸟为伴。

吾心无挂碍,身无束缚。

吾行无定向,居无定所。

吾视万物为平等,视生死为一体。

”儒者闻之,不禁疑惑:“然则,侫人之言,何解?”侫人笑而答曰:“吾侫之言,非言语也,乃心境之写照。

言语者,世间之表象,而心境者,内心之真实。

世人皆言吾怪异,不知吾心中自有乾坤。

吾言天地之外,非指吾生于何处,乃言吾超脱于世间万物,不受尘世束缚。

吾视万物平等,非谓万物无差别,乃言吾心无分别,视万物皆为一体。

”儒者沉思良久,复问:“侫人,汝言生死一体,可否详解?”侫人曰:“生死者,自然之理也。

生者,万物之始;死者,万物之终。

生生死死,循环往复,如日月之运行,如江河之不息。

吾侫视生死为一体,非谓生死无区别,乃言吾心无恐惧,无贪恋。

生死如梦,吾侫在其中,如梦游其中,任其自然。

”儒者听罢,心中豁然开朗。

遂问:“侫人,汝如何修身养性?”侫人曰:“修身养性,非有特定之法,乃在心性之中。

吾侫无欲无求,无执无碍。

吾以无为为有,以虚静为真。

吾心无所求,故无烦恼;吾身无所累,故无病痛。

吾侫如清风,如明月,任其自然,无所挂碍。

”儒者再问:“侫人,汝如何面对世间纷扰?”侫人答曰:“世间纷扰,如风如烟,如梦幻泡影。

吾侫视之如过眼云烟,任其来去。

吾心无波澜,故能超然物外。

吾侫如孤舟,在江湖之上,任其漂泊,不问东西。

”儒者叹曰:“侫人,汝心胸宽广,境界非凡。

吾愿追随汝,求道于山林之间。

”侫人笑而曰:“儒者,汝心已自具道,何必求道于外?汝若能心如吾侫,自可得道。

道在心中,不在外界。

”儒者顿悟,拜谢侫人点化,遂离山林,归去修身养性,以求心中之道。

自此,儒者与侫人虽不复相见,然侫人之言,常在儒者心中,指引其前行。

关于神话时间的词五个

关于神话时间的词五个

关于神话时间的词五个中国神话中分为上古神话和道教神话,佛教神话。

其中上古神话的开始属于传说时代:大事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伏羲创八卦,有巢氏筑物,燧人氏取火,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等,除了这几位主系的大神以外,还有西王母昆仑瑶池,共工祝融大战,共工怒触不周山,雷神,烛龙等非主系大神。

其后就是英雄纪元,主要的神话和人物有:黄帝炎帝阪泉之战,炎黄与蚩尤涿鹿之战,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的贤明统治,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先秦三代都在流传这种朴素的神话体系,汉代信奉黄老学说,道教出现,魏晋时期才创造出了现代神仙体系,此时出现了三清,玉皇大帝,四御,诸星耀神,琼台女神等等。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教人物也融合进可神仙体系,才有了如来佛祖,佛教众神大致分为大须弥山一系,西方极乐世界一系,东方琉璃世界一系,其中有诸佛,诸菩萨,诸罗汉。

除了正统神仙,还发展出民间神仙体系,比如土地神,山神,财神,龙王,城隍,阎王,妈祖等。

为政治服务,还出现了关羽,岳飞等忠勇影响的神仙。

大家津津乐道的鸿钧老祖是明代才出现的神仙。

神话历史时间线:太初纪元、太始纪元、太古纪元、荒古纪元、仙古纪元、乱古纪元,近古新纪元1、太初纪元:天地未开之前,谓之太初;太初蒙蒙,无形无质,谓之鸿蒙。

鸿蒙演化混沌,大道渐显,于混沌中诞生三千神魔(又称三千大道),先天地而生,故又称先天神袛(或也称先天神灵)。

道生一,故三千竞道,于是爆发第一次神魔大战(又称先天神袛之战),盘古大神于混沌中斩杀三千魔神,三千大道归一,然盘古大神亦力战而死,太初纪元终结。

2、太始纪元: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地初始,混沌既开,大道渐隐。

太始纪元初期,天地边界逐渐变大,不过随着盘古大道之力不断开辟混沌与稳固天地而逐渐被消耗,天地边界扩张的速度也逐渐变缓慢直至停止。

而随着盘古大道之力被消耗的越来越少,原本被盘古大道所压制归一的三千神魔大道(即三千大道)有些则重新开始演化分离;与此同时,天地大道亦开始演化孕育万物万灵,逐渐诞生了无数后天神袛(又称后天神灵),此谓之曰后天神灵时代,亦称之为太始纪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摘要:“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重要美学理论。

他提出“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的观点。

其“境界”说深受李挚“童心说”的影响,并要求情景交融,意与境浑。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语语都在目前”,并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而且“其旨遥深”。

本文结合有关的诗词名作加以阐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下面结合有关的诗词名作,对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王国维在《惠风琴趣》评语中写道:“惠风词小令似叔原,长调亦在清真、梅溪间,而沉痛过之。

疆村虽富丽精工,犹逊其真挚也。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果何为哉!”[1](p235)在这里,王国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正因为作者经历了痛苦磨难,才能创作出“沉痛”、“真挚”的文学作品。

王国维认为,离人、孽子、征夫、思妇具有“真感情”,他们的肺腑之音即是绝妙的诗,其原因不在别处,正是因为这些人在人生痛苦的漩涡中深刻体验了苦难。

痛苦愈大,体验愈深,则感情就愈真。

所以王国维慨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又说:“诗词者,物不得其平而鸣者也。

”“真感情”只有那些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人才可能具有。

如古代的侠士荆轲,在易水边辞别燕太子丹,西入强秦刺杀赢政,情不自禁地吟出两句诗:“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遂成千古绝唱。

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诀别虞姬,悲从中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千年之下,犹闻英雄末路的悲叹。

由于“真感情”极其强烈和真挚,它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惝恍迷离状态。

因此,真正的诗人尽管是“感自己之所感”,其结果却超越了自己而成为人类全体之感情。

正如他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彼之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

大凡优秀的文学艺术,都可看作是“苦难之花”,“惟有大苦恼者才能经历到幸福之昙花一现”。

这与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的“诗穷而后工”论异曲而同工:“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至若王公大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2](3)(p129)诗人在劳苦羁旅草野之中备尝辛酸,磨炼了意志和审美体验能力,遂能以最深切的感受去描述和表达,终臻于“妙”、“工”、“好”的境界。

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3](p18)“真景物”与“真感情”为“境界”之两大原质,其中“真感情”尤为重要,而只有身遭“百凶”之人才具有“真感情”。

二、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

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而绘画则“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4](p209)不仅绘画如此,一切文学艺术莫不如此。

王国维所谓的“境界”并不是现实中偶然的、有缺陷的普通景物或情感,而是超越了现实的羁绊、受艺术家心灵之光映射的一个“审美的世界”。

例如,王国维在《过石门》诗中所描写的,现实“经验的世界”是一个痛苦的世界,“狂飚掠舷过,声声如裂帛”,狂风骤雨,羁旅行役,诚惶诚恐,孤枕难眠。

但雨过天晴之后,诗人“悠然发清兴”,于是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审美的世界。

在这个“梦幻的世界”里,月光、柳影、疏竹、老桑,全都闪耀着美的光辉,似乎“着意媚孤客”,使人心中豁然开朗,直欲奋六翮而高翔。

王国维认为,“境界之呈于吾心而现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而使读者觉得其作品“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

”这就是诗人与常人的区别。

如何创造这种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呢?王国维认为,作者心中应“洞然无物”,然后才能做到“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文学小言》)。

[1](p240)这就是刘勰所说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这也是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所描述的:“人静帘垂,灯昏香直”,“据梧冥坐,湛怀息机”,从而达到“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的宁静境界。

[2](4)(p385)只有在这种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心境中,才能创作出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渺的文学作品。

三、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

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后无词之叹也。

”[3](p159)在《宋元戏曲考》中,他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2](4)(p390)并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强调:“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可见“沁人心脾”之情,“豁人耳目”之景以及自然晓畅的文辞,是王国维的“境界”说所特别强调和关注的。

(一)、言情必“沁人心脾”王国维特别强调情感之“真”。

怎样才能做到“真”呢?他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p47)“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

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赤子之心”即“童心”。

显然,王国维深受李挚“童心说”的影响。

李挚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因此童心不能失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心说》)。

[2](3)(p117)李挚以“童心说”为核心,反对道学家“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的正统理论,认为艺术既不是传布灭绝人欲的“天理”的工具,也不是对古人作品的刻意模仿,而是如儿童般纯洁、坦直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现。

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2](3)(p118)在艺术创作方面,他主张“发乎情性,由乎自然”。

认为人的个性各各不同,“莫不有情,莫不有性”,只能“顺其性不拂其能”,不可“牵合矫强而致”,更不可“一律求之”。

人有怎样的情感和个性,在艺术作品中就怎样自然地表现。

“自然发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杂述.读律肤说》)[5](p637),反对用封建教条束缚艺术创作。

在创作规律的把握上,他主张重“化工”而轻“画工”。

认为“画工”之作虽工巧之极,却忽略自己真心的表现,缺乏一种真情实感,“其气力限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而“化工”之作,“虽有神圣”,却“不能识之化工之所在”,“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而在自然天成。

故他强调无意为文,反对有意为文。

认为“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积极久,势不能遏。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干载”(《杂说》)。

[2](3)(p120))他极为推崇司马迁以来的“发愤著书”的思想传统,认为“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忠义水浒传序》)。

[2](3)(p124)只有感时而发,让自己的情性自然地表现出来,才能创造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李挚的“童心说”对王国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久贫贱,坎坷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

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

非无淫词,然读之者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

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为病,而游之为病也。

”[3](p177)王国维对“淫词”、“鄙词”尚且能够容忍,为何对“游词”如此痛恨?其原因在于“淫词”“亲切动人”,“鄙词”“精力弥满”,皆“发乎情性,由乎自然”。

而“游词”却“哀乐不衷其性,虑叹无与乎情”(金应圭《词选》后序),失却真心,故难以动人。

王同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正因为如此,同为“亡国之君”的李煜与宗徽宗赵佶的词,便有了高下之别。

赵佶的《燕山亭》:“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只不过自道“身世之戚”;[3](p53)而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这些词却超越了个人的哀愁而具有了普遍的哲理,因此能“沁人心脾”,真切动人。

王国维在五代词人中最推崇李煜,在北宋词人中,他推崇晏殊、苏轼、欧阳修和秦观,而南宋词人,“其堪与北宋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欧阳修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以及辛弃疾的“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这些有真感情的千古名句,其言情可谓“沁人心脾”,真令人击节叹赏不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