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检测在阿司匹林治疗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合集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药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药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药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类型,抗血小板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其治疗中,其中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然而,存在一部分患者对这两种药物产生抗药性,导致治疗效果降低甚至丢失,严峻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及早检测抗药性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药性的检测方法、发生机制以及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关键词: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急性脑梗死、抗药性、检测1. 前言脑梗死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在临床上需接受多种治疗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常规的脑卒中治疗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其中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然而,一些患者对这两种药物产生抗药性,导致治疗效果降低甚至丢失,严峻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及早检测抗药性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药性检测方法2.1 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功能检测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抗药性检测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通过体外试验,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反映血小板活性及对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产生抗药性。

血小板功能检测包括全血凝血时间检测、激动试验检测、血小板凝聚率检测、血小板释放率检测等多种方法。

2.2 基因检测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不息进步,基因检测在抗血小板药物抗药性检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当前有许多与血小板功能相关的基因已被发现,而这些基因可能与抗血小板药物抗药性有关。

例如,P2RY12、ITGB3基因等。

利用PCR、基因芯片等技术,可以检测相关基因是否存在突变等异常现象,为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时提供参考。

3. 反抗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机制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抑止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止血小板的功能。

其中,拜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止血小板COX-1酶和前列腺素合成,从而缩减血栓的形成;而氯吡格雷则是通过抑止P2Y12受体的功能,阻止ADP作用于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缩减ATP的释放,从而达到抑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抗血〃噬治疗专家共识》要点抗血小板治疗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最重要的药物治疗之一,抗血小板药物对于CABG改善患者旁路血管通畅率及降低围术期心梗发生率的积极作用已有广泛共识。

近年来大量前瞻性临床试验使人们对抗血板治疗的观念不断变化,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层出不穷,各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逐步应用于临床。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心脏外科医师对于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理念亟待更新。

1.常用抗血小板药物(1)非笛体类抗炎药这一类药物的代表为阿司匹林,非苗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血栓素A2 形成达到抗栓作用。

临床上已经有很多强有力的证据证实阿司匹林可以减少旁路血管堵塞、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的发生;但同时也伴随着出血的风险旧J。

一般认为,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100mg/天)与大剂量(300〜325Mg/天)一样有效,并且出血风险更小。

个体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并不相同,人群对于药物的高反应和低反应的分布是平均的,这一点并不影响该药物的使用,起码目前还没有能替代阿司匹林的药物。

(2)P2Y12受体拮抗剂P2Y1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Hb/m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A)噻吩并吡啶。

这是第一个P2Y12受体拮抗剂。

第二代药物氯吡格雷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只能口服,常用剂量为75mg每日1次。

(B)替格瑞洛。

一种口服的、可逆的,并且直接抑制P2Y12受体的药物,在皿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强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

替格瑞洛的常用剂量为90 mg每日2次,停药后3天血小板功能可恢复正长。

值得注意的是替格瑞洛与质子泵抑制剂有竞争作用,应避免共同使用。

(C)短效P2Y12受体拮抗剂。

Cangrelor(坎格雷洛),是一个与替格瑞洛类似的ADP的模拟物,直接、短效、可逆的竞争性拮抗P2Y12受体,通过静脉注射。

坎格雷洛在注射后几分钟内起效,停止注射后1〜2 h内血小板功能全部恢复。

血小板功能监测之我见

血小板功能监测之我见

抗血小板药 物是预 防以及 治疗血栓 性疾病 的最 脉粥样硬化后伴 发的血栓性事件 在西方国家以及在 重要手段 , 其有益作用短时 即可体现。但相应 地 , 如 我 国均 已经 成为 人 口致 残 以及 死亡 的第一 位原 因 J 若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 , 出血事 。 其 动脉粥样硬化性 疾病 中最 常见 也是最严 重的有缺血 件 以及 血栓 事 件 的 发 生也 极其 迅 速 。在 药 物 的应 用 性脑卒 中、 急性心肌梗死等 , 是威胁人 民生命健康 的 史 中, 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多样性是不可 回避的。 不 重要 疾病 。这 类疾 病 的发病 原 因在 于 血栓 形 成 , 栓 相 同抗 血小 板 治 疗 方 案 对 不 同个 体 所 产 生 的抗 血 小 血 相 形成 的始 动 因素 主要是 血 小板 的激 活 , 而此 类 疾 病 板 效应 千差 万别 , 同 的抗血 小 板 治疗 方 案 只 能在 一 故
最重 要 的治疗 手 段就是 抗 血小 板治 疗 。 部 分患 者 中产 生适 当 的抗 血 小 板效 应 , 在 相 当多 的 而

目前 , 脉粥 样 硬 化 性 疾 病 已 经 成 为 常见 病 , 动 动
1 血小板功 能检 测的必要性
部分病人 中, 则可能出现抗血小板效应不足导致血
s fiin t n in h sb e ad t h n trn fa t l tlt .T rmb ss a d b e d n v n s n tr r n c i ia r ci e d e t u ce t t t a e n p i o t e mo i i g o n i ae es h o o i n l e i g e e ti o a e i l c lp a t u o ae o o p n c

阿司匹林抗板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阿司匹林抗板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阿司匹林抗板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它具有抗炎、退热、镇痛等多种作用,但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干扰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生成和释放,从而阻止血小板的凝聚,进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一种酶——环氧化酶。

具体而言,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使得该酶失去活性。

环氧化酶是一种参与前列腺素生成的关键酶,而前列腺素是一类具有促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物质。

因此,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水平,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机制不仅仅局限于抑制环氧化酶,它还可以干扰血小板中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和释放。

血小板激活因子是指一类可以刺激血小板激活和凝聚的物质,如血栓素A2等。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不完全明确的机制干扰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血小板的功能性活化和凝聚。

总结起来,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和干扰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来实现。

这一原理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并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阿司匹林的应用前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优化。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阿司匹林的作用和背景,然后详细解释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

最后,结论部分将强调阿司匹林的重要性,并展望它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阿司匹林的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症状。

它也被用作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一种药物。

阿司匹林的多种作用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TXA2)的酶(TXA2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

常见的术前停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标准

常见的术前停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标准

常见的术前停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标准在进行手术的时候,患者可能需要停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

这是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手术期间的出血风险,导致术后的并发症。

因此,术前停用这些药物是必要的,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用的时间和方式。

抗凝药(抗凝血药)是一类用于阻断凝血过程的药物,常用的包括华法林、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延长凝血时间,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风险。

然而,这些药物也会增加手术中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手术之前停用抗凝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用抗凝药的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长效效果会在停药后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手术之前停用一定时间是必要的。

具体的时间则需要根据药物的种类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对于口服的华法林,一般需要提前停用3-5天。

这是因为华法林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停药后凝血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停用华法林之后,还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以确保凝血功能已经恢复正常。

对于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等静脉注射的抗凝药,一般只需要在手术前一天停用即可。

这是因为这些药物的作用时间较短,停药后它们的抗凝作用也会很快消失。

不过,在停用这些药物之后还需要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检测,以确保凝血功能已经恢复正常。

另外,还需要根据手术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用抗凝药的时间。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脏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可能需要停用更长时间的抗凝药。

而对于低出血风险的手术,如皮肤手术和鼻窦手术,可能只需要停用相对较短的时间。

除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也需要在手术前停用。

抗血小板药一般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这些药物可以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过程,从而减少血栓的风险。

然而,它们也会增加手术中出血的风险,所以在手术之前停用是必要的。

对于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一般需要提前停用5-7天。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的作用时间较长,停药后血小板聚集的功能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第一杀手,占到患者死亡的30%左右。

研究者现在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

但是,当斑块破裂时相关成分会出现在动脉细胞外基质中,从而开启血小板凝集功能或动脉血栓。

与此同时,巨噬细胞来源泡沫细胞产生的组织因素也会启动血液系统的凝集作用。

这些过程均可引起血块的增加,且能引起从中风到心肌梗死(M I)的临床疾病。

现在,血小板抑制剂已成为急性心血管事件预防和治疗原则的主要用药。

其中,三种主要的血小板抑制剂是:阿司匹林,包括氯吡格雷在内的噻吩吡啶类派生物和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

因为GP IIb/IIIa拮抗剂仅能以静脉形式获得,无法用于医院外患者的长期治疗。

另一方面,患者经常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来降低心脏疾病的长期风险。

近来,关于临床实验室是否应该测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作用的问题存在着越来越大的争论。

本文讨论了测量这些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药理学和可获得的实验室检测。

血小板和血块形成血小板在正常止血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他们没有细胞核,但含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派生生长因子、凝血因子(vWF)、P-选择素构成的α-颗粒及二磷酸腺苷(ADP)、血清素和钙组成的密集颗粒。

当发生血管损伤时,暴露的vEF和胶原蛋白结合到循环血小板上并激活他们。

激活过程中,释放α和致集颗粒(脱粒过程)从而聚集更多血小板到达血管损伤位置并增强血小板活性。

血小板也能合成和释放凝血烷(另一种活性调节物质)。

血小板活性过程中,细胞表面的GP IIb/IIIa受体变形,从而使纤维蛋白原(因子I)结合到血小板上。

同时,作为血凝固的一部分,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因子X III在血凝固过程最后一步交叉连接纤维蛋白。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结果是引起稳定血小板形成或构成基本的止血(图1)。

该简化图形展示了血液凝块形成的基本步骤。

体外血液凝固过程是两种不同方式的结果,血液凝集(左边)和血小板激活(右)。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阿司匹林在防治血栓栓塞性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抗血小板试验协作组(Antip 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认为,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分别使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降低25%,冠状动脉搭桥及动脉栓塞事件降低48%,肺栓塞减少67%,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23%。

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着个体差异。

有的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75~325mg/d)的阿司匹林,但实验室检测发现其血小板聚集能力未被很好地抑制,有的患者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些患者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前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后者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Clinical Aspirin Resistance)指阿司匹林不能使患者免于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临床表现为在服用阿司匹林情况下仍然发生了心血管病事件。

生化阿司匹林抵抗(Biochemical Aspirin Resistance)指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引起血小板功能试验的预期改变:①延长出血时间;②抑制血栓素A2(TXA2)的生物合成;或③在体外对血小板功能检测指标产生预期的影响。

根据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如果不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只要服用阿司匹林,就不会发生心血管病事件之虞;按照这一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75%(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减少心血管病事件20%~25%),然而事实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涉及诸多的因素,阿司匹林治疗只能减少、而不可能根绝心血管病事件,而且根据被研究人群的临床特点、样本数量和随访时间长短,“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可以从0~100%不等。

因此临床阿司匹林的定义缺乏临床意义。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径、阿司匹林对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剂量过低、同时服用与阿司匹林有不利相互作用的药物如布洛芬、血小板加速更新、血小板组分或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引起心血管病事件等因素相关。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在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够为治疗的开展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立足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西门子PFA-200的应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历史研究经验、临床研究结果两个方面,论述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小板功能检测;抗血小板治疗;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6-0120-01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如何合理调整药物使用剂量,提高治疗效果,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治疗的重要基础。

从临床实践来看,血小板功能检测提示,能够为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指导数据,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血小板功能检测提示,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体现,能够了解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进而为临床治疗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因此,本文从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出发,探讨了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

1.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方法在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功能监测是实现有效的重要基础。

通过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为医生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有依据。

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领域的研究日益多样化,常见的检测方法有光学透射比浊法(LTA)、循环活化血小板测定法、血栓弹力图(TEG)法、西门子PFA-200分析方法等。

其中,LTA检测法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在实际应用中专业要求较高。

西门子PFA-200是闭合时间法,监测敏感性更高,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

因此,在实际临床治疗中,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够对高危血栓人群进行预测。

当前,西门子PFA-200在临床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如表1所示,是西门子PFA-200临床应用特性。

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1 西门子PFA-200临床应用特性序号西门子PFA-200临床应用特性1 支持术前出血风险管理2 对于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患者,检测血小板P2Y12受体的阻断情况;3 对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如VWD (血管性血友病)具有卓越的敏感性;4 可检测阿司匹林引起的血小板功能障碍。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药理作用与效果评估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药理作用与效果评估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药理作用与效果评估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非处方药。

它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并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和效果。

本文将对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药理作用和效果进行评估。

首先,阿司匹林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羧酸酶的活性来抑制血小板聚集。

它能够通过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再发。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栓形成风险降低。

其次,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炎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起到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作用。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降低血小板活性的作用,减少血小板与血管内壁的黏附和聚集,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微循环,提高心脑血流供应。

在临床应用中,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高风险患者,例如有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阿司匹林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此外,阿司匹林还被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栓等急性病情的处理,以减少心肌损伤和脑组织缺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在治疗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禁忌症。

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出血倾向等,而禁忌症包括溃疡病、血小板减少、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应用阿司匹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和效果,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事件。

然而,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严格遵循医嘱,注意副作用和禁忌症,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同时,对于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定期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评估治疗效果,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处理策略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处理策略

具体的评估措施
根据血栓弹力图,通常以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 AA抑制率>/75%定义为血小板充分抑制。 以血小板AA抑制率≥75%为标准做为手术的相对禁忌 证。其一,血小板AA抑制率<75%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 可能保留早期手术的机会。以血小板AA抑制率≥75%为标 准做为手术的相对禁忌证,还是比较恰当的。其一,血小 板AA抑制率<75%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可能保留早期手 术的机会,对这部分AA抑制率<75%的患者采取谨慎积极 的态度早期手术。其二,对于AA抑制率I>75%的患者,其 再出血相对风险高达8.566,应尽量采取保守治疗以避免 急性期手术。但是这部分患者因其凝血机制障碍,往往就 诊时血肿量就已较大,或者动态观察过程中血肿扩大导致 脑疝而不得不采取手术的情况也存在,输注新鲜血小板。
Johanna Pennlert, Kjell Asplund, Bo Carlberg, et al. AntithromboticTreatment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trial Fibrillation[J]. Stroke, 2015,
临床检验中常用的凝血4 项指标、血常规并 不能真实反映出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与凝血状态。 TEG 可反映机体凝血与纤溶的全过程,能直观准 确地反映血液凝固状态,同时通过血小板图准确 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指导临床治疗
手术时机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如为择期手术,停用阿司匹林 的时间是多少天? 一般需停药5—10 d,具体应参照血小板聚集率。 如需急诊手术,可给予去氨加压素和(或)血小板输注 支持治疗
增高,MA 值降低,AA 抑制率<50%的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低凝

阿司匹林的发展史

阿司匹林的发展史

阿司匹林的发展史潘萍【摘要】:阿司匹林的发展过程,介绍合成方法和基本内容,合成原理【关键词】: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药物发展正如被医生发现的众多用处一样令人惊讶,阿司匹林的故事也是令人惊叹和丰富的。

它起源于一种当地的草本药物,作为常见止痛药的作用的延伸。

现在由于这种药物要保护生命方面的潜在价值,它的角色在不断地改变着。

这些都是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医生和科学家的功劳。

阿司匹林的发展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DOI:10.3760/ema.j.issn.1009-9158.2013.06.003 作者单位:l∞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通信作者:曾勇,电子信箱:zengyon91999@medmail.con.cn
万方数据
主堡捡坠医堂盘查!Q!!生!旦筮堑鲞筮!塑£!i!』!坐丛型:』!塑!!!!:!!!:!!,塑!:!
临床实践中对于冠心病患者小样本、快速的检测需求促使了快速检测即床旁检测的发展,通过这类方法
可以迅速对于抗血小板治疗低反应性、发生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患者进行识别。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
VerifyNow、TEG、Muhiplate、PlateletWorks和PFA一100等㈣。
1.VerifyNow:VerifyNow法是一种新型的快速检测法,使用AA、ADP和前列素E以及或凝血酶受体激活 肽来分别评估血小板对阿司匹林、P2Y12受体阻滞剂或GPll b/111a受体拮抗剂的反应,检测原理与LTA法 相同,但使用纤维蛋白原包裹的珠子放大聚集反应,使信号增强。研究显示通过VerifyNow法对接受PCI的 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抵抗与围操作期的心肌梗死风险增加及不良预后 相关‘19。…。 2.TEG:TEG是另一种血小板功能的快速检测法。其检测原理是通过不同激活剂(如高岭土,激活凝血 酶进而激活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或诱导剂(如花生四烯酸、ADP等,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凝 固产生血凝块,仪器通过物理方法测定血块的强度,并描记时间一血块强度曲线。用多个参数对曲线进行定 量描述,可对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功能进行定量评价。TEG所描记的最大振幅(MA)主 要反映血小板功能,因此通过不同激活剂和诱导剂TEG图谱的MA值,可以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进行 定量。研究显示MA可以预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PCI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21|。另一个新的参数15 的曲线下面积(AUCl5)也可以反映抗血小板治疗效果I 22j。 3.Multiplate:Multiplate主要原理是加入诱导剂后进行血小板计数,评价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 GPⅡb/IUa的反应旧3|。其优点是只需0.3 ml的血样、无需制备标本、10 rain快速检测。一些大的前瞻性研 究显示应用Muhiplate检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低反应性是围操作期 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的独立预测因子。2…。 4.PlateletWorks:PlateletWorks可以用ADP、AA或胶原来激活血小板,通过评价血小板活化数目来获得 血小板聚集度口5I。优点是只要少量的全血标本及2~10 min即可完成检测,缺点是取血后10 min内必须完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朱青贤【摘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但在治疗过程中,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发生血栓或者出血事件.这些个体化差异,提醒在临床工作中有必要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用于评估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以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现有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方法多种多样,需要从中选择适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检测方法.本文对目前临床使用的血小板功能的检测方法做一简单介绍,并简要分析其检测结果对临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12【总页数】3页(P1747-1749)【关键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个体化差异治疗;检测方法选择【作者】朱青贤【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 44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疾病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防血栓事件的治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尤其阿司匹林联合ADP受体(P2Y12)抑制剂(如氯吡格雷等)在临床广泛应用。

然而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表现出个体化多样性差异,这些差异与再发血栓或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

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上已经被应用,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也得出了循证医学的证据。

另外,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CAI)PCI指南》也对其适应证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了解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帮助临床制定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高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由于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众多且标准不一,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指南(共识)来规范血小板功能检测,且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认识参差不齐,结合实际情况,共同探讨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及个体化差异治疗方案。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病率。

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

糖尿病防治: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项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8%。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初期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缓解。

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虽然这种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

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者的病情。

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新型制剂:目前,新型阿司匹林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这些新制剂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联合治疗:未来阿司匹林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将阿司匹林与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镇痛、抗炎、抗血小板等领域仍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临床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肿瘤预防、心血管保护和糖尿病防治等。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本策略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本策略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本策略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脏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心绞痛。

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血小板激活是冠心病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十分重要。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本策略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使用时机、剂量和监测指标等。

以下是详细的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本策略的介绍。

1.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血栓素A2合成,来实现抗血栓的作用。

氯吡格雷属于ADP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ADP 受体上的受体位点,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通常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使用。

2. 药物使用时机和剂量:冠心病患者通常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后,需要立即开始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使用方案。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阿司匹林75-1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的剂量,持续至少12个月。

对于不能耐受氯吡格雷的患者,可以使用替罗非班。

3.监测指标:在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状态。

一般情况下,可通过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血栓弹性图或血小板抗原检测等方法来评估血小板功能。

在监测指标异常时,需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4.注意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抗血小板治疗虽然对于预防血栓并发症非常重要,但也会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

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剂量和监测指标,以减少出血风险。

5.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常见。

例如,阿司匹林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联用可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而氯吡格雷与贝他类药物的联用可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在抗血小板治疗中,需要谨慎选择药物的联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尿11-脱氢血栓素B_2水平测定对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治疗作用的价值

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尿11-脱氢血栓素B_2水平测定对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治疗作用的价值
个 人 出血史 ; 小 板 计 数 < 1 0×1 。L或 > 4 0 血 5 0/ 5×
采 用 G m 等 l 阿司 匹林抵 抗 标 准 : 0 mo/ P u - 2 1 / lL AD  ̄ 诱 导血小 板最 大 聚集 率 ≥ 7 和 0 5 O . mmo/ lL AA 诱 导血小 板最 大 聚 集率 ≥ 2 %; 司 匹林 半 抵 抗 者 0 阿
本 文 2 1 —0 — 2 到 ,0 l 9 7修 回 ,0 1 1 一 2 受 0 1 6 4收 2 1 —o —1 2 1 — o 5接
m噩埽学 杂 志
2 1 年第 2 卷第4 0】 1 期
血趁与止血
血小 板 聚 集功 能和 尿 l一 氢 血栓 素 B 水 平 测 定 对 评 价 脑 梗 死 患 者 阿 司 匹林 治 疗 作 用 的 价 值 1 脱 2
酸 ( ahd ncAc , Arc io i i AA) 别作 诱导 剂 , C r— d 分 用 h o n lg5 0 a血小 板 聚集 仪 ( 国) oo 6 C 美 测定 血 小 板 最 大
20 0 8年 1月 ~ 2 0 0 9年 1 2月 在 我 院 神 经 内科
住 院的临床 诊 断明确 的脑梗 死 患 者 ,询 问病 史并 查 阅相关 病案 , 将脑 梗 死发 作 2次 及 2次 以上 的患 者 认 定 为反 复脑梗 死患 者 ( 复脑 梗 死 组 ) 将 脑 梗 死 反 , 发作 1次 的患者 认定 为一 次 脑梗 死患 者 ( 次 脑 梗 一
死组) 。上 述两组 患 者 入 院后 均 连 续 服 用 阿 司 匹林
聚集率 。以上实验 在 2 h内完 成 。
14 1一 B . 1DT 浓度测 定 留取 晨 尿 3 , 消 炎 痛 ( 制 前 列 腺 素 合 成 ml加 抑 酶) 使之 浓 度 达 到 l/ / , 0 O g ml ~8 ℃保 存 , 样 品 攒  ̄ 待 齐后 , 出 冰 冻 标 本 置 室 温 下 完 全 融 化 。 采 用 取 E I A测定 , 4 5 m 波长处 读板 。 LS 在 0n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对脑梗塞药物治疗效果比对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对脑梗塞药物治疗效果比对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对脑梗塞药物治疗效果比对目的:观察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仪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药物治疗的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9例,并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而联合组患者则进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患者脑梗塞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及血小板聚集状况比对,并做出相关统计比较。

结果:临床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评分及指数无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意义,而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于治疗2周后与常规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11%,而常规组为64.44%,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意义;联合组患者与常规组均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经治疗后均康复。

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塞患者临床治疗不仅使得临床治疗更加理想,还提高了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标签:脑梗死;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检测比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是一种功能性测定,是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反应,膜糖蛋白受体等综合因素的共同表现,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基础[1]。

为进一步了解该方法的脑梗塞临床药物疗效,检测组比对在规定时间点采血,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并根据检测结果与对照组进行临床评价的比较。

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来评价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效,从而指导临床药物,具体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9例,并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而联合组患者则进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脑梗塞治疗效果及血小板聚集率的状况,年龄72~90岁,平均77.8.1±3.9岁,男性60例,女性19例。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抗凝治疗策略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抗凝治疗策略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抗凝治疗策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用于治疗瓣膜疾病引起的严重瓣膜功能不全或瓣膜狭窄。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讨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抗凝治疗策略。

一、抗凝药物选择术后抗凝治疗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药物。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和肝素。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而达到抗凝效果。

它可以有效预防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但需要密切监测和调整剂量。

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以保持合适的抗凝水平。

2.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血小板抑制剂,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中,尤其适用于低风险的患者。

阿司匹林的优势在于不需要频繁监测和剂量调整,但其抗凝效果相对较弱。

3. 肝素:肝素是一种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抗凝药物。

它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进行给药,可用于急性期的抗凝治疗。

然而,肝素需要密切监测和剂量调整,且易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

二、抗凝水平监测术后抗凝治疗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抗凝水平,以避免血栓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1. INR监测:INR是评估华法林抗凝效果的重要指标,术后患者需要定期测量INR并相应调整药物剂量。

一般建议在稳定期保持INR在2.0-3.0之间,以减少血栓和出血的风险。

2. 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来评估药物的抗凝效果。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调整阿司匹林的剂量或者选择其他抗凝药物。

三、抗凝策略个体化每位患者的抗凝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抗凝策略需要个体化制定。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因素来确定最适合的抗凝治疗方案。

1. 高风险患者: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如伴有心房颤动、人工瓣膜等,通常建议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这些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需要更强的抗凝效果。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靳轶敏;乔芳芳;陈丽娜;刘艳平;韩辉【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选择67例高龄老年住院患者,按照是否口服阿司匹林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入院后即行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检测.分析两组数据差异情况.结果(1)对照组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从)51.38%,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P) 44.45%,药物治疗组从19.91%,ADP 25.53%,两组间从和A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未服药组从为75%以上达到70%,高于正常上限;服药组为50%的患者AA达到10%以下,90%的患者从达到33.8%以下,低于正常下限.未服药组ADP为50%以上的患者达到72%,高于正常上限;服药组为50%的患者达到57%以下,仅10%的患者达到33%以下,低于正常值下限.(3)服药组中有3例应用药物后从仍居高不下在69%以上,基础疾病为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近期感染.结论老年人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可以达到抗栓治疗目的,但合并炎症、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者疗效欠佳.【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5(018)001【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阿司匹林;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老年人【作者】靳轶敏;乔芳芳;陈丽娜;刘艳平;韩辉【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哈尔滨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哈尔滨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哈尔滨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哈尔滨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哈尔滨1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3.2大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口服阿司匹林(75~325 mg)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风险[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阿司匹林治疗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血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依靠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已成为临床共识,但由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造成部分患者服药无效。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筛查出这部分用药无效的患者,有效提高血栓防治效果。

因此,在临床开展血小板功能检测显得尤为迫切。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老年时代也随之而来。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疾病谱发生变化。

建国初期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传染病,之后为肿瘤。

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逐渐上升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多半的机制都是血栓的形成,如因冠状动脉形成血栓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病、脑血栓、中风等等都是由血栓引起的。

同时,形成血栓的核心因素及第一要素就是血小板。

因此,目前在人类医疗健康的保健、治疗中,血小板功能的诊断、治疗甚至是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在药物方面,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阿司匹林具有确切的疗效和极高的性价比,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能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生率,是公认的心脑血管事件防治的基石;加上其价格低廉,非常适合大规模应用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

由于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还十分匮乏,虽然知道阿司匹林的重要作用,但真正付诸于实际的人却相当少,特别是对于伴有危险因素的高风险人群(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龄、吸烟、肥胖、冠心病家族史人群、心房颤动等),对每天服用小剂量(75-150毫克)阿司匹林,还没有形成习惯,漏服或停服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与美国普通人群50%的使用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并且多数人对阿司匹林服用剂量应该为多少合适还存在着很多的疑问。

剂量过小不会获得治疗效果,而剂量过大则容易导致血小板功能的过分抑制,导致自发性出血。

该问题在临床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到目前为止80%—90%的医院对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监测项目开展的很少,大大影响了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结构决定血小板功能
正常的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是巨核细胞浆液剥落下来的脱离细胞。

细胞中含有内质网、微管微丝、高尔基体、线粒体、致密颗粒等结构,其中较为特殊的、与血小板凝血作用精密相关的结构时致密颗粒,含有很多的凝血因子(如ADP/ATP)。

血小板处于正常静止状态时,致密颗粒不会起到抗凝作用;而当血小板一旦被活化后,致密颗粒、a颗粒收缩释放各种物质,然后这些物质通过血小板内的通道进入到血小板外部的血浆内,并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促进凝血过程。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血小板凝血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小板被激活后的功能主要有:粘附,血小板附着在某物体的表面;聚集,
血小板相互间的粘附;变形,血小板形态变化,白色血栓形成;释放,释放血小板内容物,加强凝血因子、血小板、内皮细胞功能。

其中,血小板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的是血小板表面上的各种受体,如与胶原结合的糖蛋白Ⅰ、与粘附作用有关的糖蛋白Ⅰb、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凝血酶的受体糖蛋白Ⅴ.受体被激活后,血小板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以及更加复杂的化学变化,构成了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

阿司匹林由于其许多优点常常被称为“特效药”
阿司匹林最神奇的药效之一就是它可以使血小板的粘性降低,这可以预防血凝块形成。

如果血凝块无法在动脉内形成,血流就会更通畅,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也降低了。

阿司匹林作用是通过环氧酶(COX-1)不可逆性失活过程进行调整的,结果是阻碍花生四烯酸产生血栓烷A2(TXA2)。

口服阿司匹林后,其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在60分钟内时是有效的。

COX-1可快速地被有核细胞(如内皮细胞)进行再次合成,因此阿司匹林对有核细胞的作用仅能维持相对较短的一个时间。

与此相反,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作用时间是血小板的循环周期。

阿司匹林存在抵抗
美国有超过四千三百万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帮助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然而,研究表明这些人中多达25%可能不受益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凝作用,反而有3倍以上的可能性死于心脏病和中风。

阿司匹林对每个人的药效并不相同。

不存在生理学基础上的对抗血小板治疗“抵抗”的准确定义。

但存在很多对抗血小板疗法的各种反应,与对抗高血压治疗或他汀类治疗的不同反应类似。

个体对阿司匹林的次优反应通常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

由于这些人患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增高,医生开始认识到检测阿司匹林药效的重要性。

阿司匹林抵抗的根本原因(可能说阿司匹林无应答更好一些)有几个,包括遗传变异、压力诱导血小板流通增强、血小板活化其他路径、血栓素生成其他途径(例如通过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的COX-12)阿司匹林可吸收性等等。

血小板检测方法
血小板的检查项目主要有一般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特殊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MPV、血块回缩试验;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粘附积聚试验等等。

江苏英诺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PL 系列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作为国内唯一自主研发的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具有报告信息全面、检测结果可靠、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

它可以报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平均聚集率、血小板最大聚集点、原始血小板数、聚集后血小板数、原始血小板平均体积、聚集后血小板平均体积、原始红细胞数、聚集后红细胞数、红细胞最大聚集率等多个参数,能够全面的反应血小板的功能水平。

总结
阿司匹林治疗已成为预防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和预防大部分高风险患者
原发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

因为患者对阿司匹林治疗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所以实验室测量血小板功能对患者的成功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