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反思版 马铁军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3
四、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把全班分为四大小组(汉、唐、 宋、元),并课前派发资料。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归纳各自朝 代的政治制度(中央官制、地 方官制、选官制度、监察与谏 议)。
2、课前导入:
每小组派选一名同学进行政治制 度与朝代“连连看”,使学生对 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向学生 提出问题。(约6min)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 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 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 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 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 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ABC三个方案的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看皇权的
• 太宗尝罢朝,自言:“杀却此田舍汉!” 文德皇后问:“谁触忤陛下?”太宗曰: “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皇 后退,朝服立于庭。太宗惊曰:“何为若 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 明,故魏征得尽直言。妾备后宫,焉敢不 总结 2:相权虽然受到了牵制,但仍然 贺!”于是太宗意乃释。 ——选自《大唐 新语 规谏第二》 “事无不统”,拥有行政、军事和经
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材分析
上 课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程序
环
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 1、教材地位 •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第一单元 的第三课,其内容在本单元中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的两个课时中 介绍了夏、商、周、秦的政治制度, 并详细了解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确立和由来。三省六部制、元以前的 选官制度和监察与谏议制度等古代政 治制度的成熟为下一课《中国专制集 权的不断加强》作铺垫。从文明史观 来看,这些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今政治 制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高中历史_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导入过渡:以复习提问第一课时的“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内容切入,提问后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体现之一就是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然后根据《好了歌》归纳出皇帝的另外烦恼,从而导出其解决的办法: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度。
二、皇帝的烦恼—选官制度对于统治者而言,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才能保证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所以建立相应的选官制度就显得重要了。
根据预习教材,梳理一下从西周到明清的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学生回答)1、西周:世卿世禄制2、战国和秦朝:军功授爵制度3、汉:察举制、征辟制老师:汉武帝时创建了什么选官制度?参照标准是什么?怎样评价这种选官制度?学生:察举制,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自下而上。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自上而下。
品行(德才)①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②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图,门第,作用:前期积极,后期重家世轻才德,累世公卿。
士族制度,门第,作用:日以腐败,缺乏行政能力。
5、隋唐:科举制过渡: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也遭到了破坏。
战国时战乱不休采用了军功授爵制度,秦朝时沿用。
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在选官制度上汉武帝采用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
这是一种举荐模式的选官制度。
课本上有解释。
大家可以画起来。
但是察举容易造成用人权力的下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举荐人和被举人容易结成小集团,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严重冲击中央集权统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
隋朝统一以后,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士族控制地方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后为唐朝所继承和进一步完善。
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对于成熟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影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时,往往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b.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推动作用。
c.评价夏商西周时期世袭制、分封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搜集相关史料,了解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等,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要求突出其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贡献,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时期的选择题或简答题试卷,包括10道题目,涵盖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联系。
2.各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涵盖了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联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合理的评价,比较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掌握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3.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4.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3.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4.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3.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教师通过PPT、黑板等方式讲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进行展示;3.案例分析法:教师组织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谈论“政治制度”这个概念,询问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何了解。
2. 正文1.介绍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分权制等制度的演进;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秦始皇时期的法家思想统治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制和三公九卿制度的开创等;3.介绍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包括各地组织县治、厅、州,建立市场,发展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现象,以及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兴起和文化繁荣;4.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统一政治的实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 总结1.小结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中央集权的优势和局限性;2.确认学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七、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加深了解;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写出2000字左右的论文,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第1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习目标]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1)时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
(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4)作用: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演变(1)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政,另设“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其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
(2)元代: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3.评价: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1.秦汉时期(1)秦和汉初: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确立的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①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2.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需要。
(2)过程①隋文帝时设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正式形成。
②唐代不断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③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
(2)确立:秦汉。
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
(3)顶峰:明清。
在中央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
高中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1)(新版)岳麓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从汉代到元代的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
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教学重点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二府三司制等)
教学难点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练习法、谈话法等相结合
教学策略手段(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金榜题名时”这句话放映了历史上那种制度呢?(科举制)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科举制的由来以及与科举制相关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三司:度支、盐度、户部(财政权)
4、元朝——中书一省制(阅读课本找出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四个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
(过渡: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任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成为公务员。古代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3、宋代:二府三司制
4、元代:一省制
二、选官制度
战国:军功授爵汉代:察举和征辟隋唐:科举制(作用)
课堂练习
1、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案序号】3【编写人】范伟军【审核人】王家强【学习目标】1.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主题线索:本课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成熟的政治制度包括: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为主要内容的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谏议制度。
3.重点难点重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难点:结合本课所学,分析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知识双向细目表【学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用笔有选择的规范标画关键词句。
2、用心记住最基本的知识和概念(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行省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整理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可与同学讨论也可问老师。
自学篇【定标自学】对话篇【合作探究】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高中历史《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2)(新版)岳麓版必修1
教学内容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二课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演变)
教学目标
1、了解从汉代到元代的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推恩令、刺史、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教学重点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谏议: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设问:古代历史上,君主权利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监察和劝谏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局限性和积极性(课本相关内容)
造成谏议和监察制度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专制制度和人治社会。
二、课堂小结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演变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三个施?
积极: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端: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
一、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弹劾。
秦汉—御史大夫
东汉—设置御史台,成为相对独立的监察机关;在地方的13分设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隶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板书设计:
二、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针对百官
2、谏议制——对皇帝
课堂练习
1、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2、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教学难点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说课稿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处重要地理位置。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课,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第三课,深入探讨,从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具体说来,从题量上来说,本课的高考命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共出过40道题目,主观题近两年考察较多。
山东更是频繁命题,共出过5道题,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从难度上来说,逐年在增加难度,08年山东考察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什么,课本原话,重点考察记忆,而12年山东山东通过图表新情景考察对宋两府三司制度的理解,难度明显加大。
从考察内容上来说,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16道,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20道,而且所有的主观题都是考察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道2道,地方行政制度2次,以上数据很好的反映了本课的重难点,其中山东考察中央行政体制4次,科举制1次,都是选择题。
而内容的考察仍然是建立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的,比如山东的12年高考题,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表1●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如果能够理解了课本关于宋朝两府三司制度的介绍,这道题就完全能够迎刃而解。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需要学生了解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对其进行评价,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反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反思学习了赵利剑老师的课堂录像,然后结合当时自己的授课,我感到很有必要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一个的反思。
第一个问题:我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仍然按照原来的授课模式,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知识的深挖与拓展上,而在“备”学生上明显不够,自己讲的起劲,归纳了许多,而学生真正能接受多少,领悟多少却缺少考虑,因为知识不是他自己归纳出来的,理解很表面,过几天又忘了。
学生记了忘,忘了记,除了历史学科知识的庞杂外,老师的授课方式大概是一个很大原因。
而新课程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但更侧重“备学生”,了解学情,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老师在备课时应更加注重设问的技巧,注意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的理解问题;老师既要敢于放给学生,又要能够收回,能够总结、升华,能够画龙点睛;老师一句好的过渡语,既能让学生感到自然,又能激起学生对下面问题的好奇感和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原来的惯性思想应有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我在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也曾经让学生进行过讨论。
但回想起来,仍有不足。
课程教教学中不变的灵魂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而教学方法应该是千变万化的,是不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个问题就算是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了?这个问题是否值得讨论?讨论后学生在知识、能力或价值观方面有何提高?讨论后老师如何归纳升华,这些都是应该认真考虑的。
老师讲解、归纳,互动中对学生提问、学生就近讨论、分组讨论、甚至包括上黑板答题、默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都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哪种方式应根据时间、内容及时调整。
学生收获的大小是判断这节课好坏最主要的标准,学生上完一节课的表情反应应该能部分说明问题。
看了录像课我觉得应该采取的模式是“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第3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上课用分析
3、魏晋南北朝: 4、隋唐:
西汉武帝时:
建立中朝
皇 帝 执行机构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决策机构令 中 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 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汉代: 武帝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1、秦朝: 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汉代: 武帝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东汉时形成尚书台,取代三公权力 3、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4、隋唐:三省六部制(中枢权力机构定型) 5、北宋:二府三司制(再次分割相权) ①设中书门下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
②设三司(度支、盐铁、户部),计相分割宰相财权;
宋代: 二府三司制
皇帝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演变:宋——二府三司
皇帝
财政
行政 三省
军事
三司
中书门下 宰相
枢密院 三衙 调兵 统兵
度盐户 支铁部
参知政事 副宰相
二府
侍
侍
卫殿卫
马前步
军司军
司
司
相权再被分割皇权继续加强
包含了中书省、门下省宰相和皇帝的 意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 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 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使用说明】1.依据知识结构,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掌握记忆重点内容,做完后面练习题。
2.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隋唐到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汉、隋唐的选官制度;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认识古代治国的经验教训,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拓展延伸】1.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特点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
②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③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④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⑤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
(2)弊端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2.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特点:(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预习自测】1、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而汉初则郡国并行,其中的直接原因是:()A.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于未分封子弟 B.抚慰开国元勋不得不封疆裂土C.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D.旧贵族势力强大,不得不让步2、西汉时期汉景帝、汉武帝大力削弱王国势力,主要是针对()A. 同姓王国不听从中央节制B.王国铸盗钱币使中央财政亏空C. 同姓子弟并不能确保刘家天下 D .王国势力危及中央政权3、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增大,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 B.玄宗时期,边疆地区已出现严重威胁C.朝政衰败,中央集权削弱 D.民族矛盾已成为尖锐的矛盾4、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制,元政府决定()A.推行行省制度B.确立册封制度C.设立三司、六部D.设置理藩院5、下图分别是秦与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6.北宋时期,并称“二府”的是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三司使和枢密使 D.平章政事和枢密使7.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三课,它上承第二课“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梁启超曾说过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俱是秦制,这句话说明秦制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根底,而第三课的内容那么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开展而至成熟。
本课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根底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展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清楚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目“三省六部制确实立及演变〞,讲的是中央官制的演变,其主线是中枢权力不断被分权和制衡,相权逐渐弱化的过程;第二目“选官制度〞,主要讲的是选官制度的演变,其主线是官吏选拔由侧重门第出身向侧重能力转变;第三目“监察与谏议制度〞,主要讲的是对官员的监视和对皇帝言行及决策的监视,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
三个子目表达的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逐渐成熟,其目的均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课标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利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学习,认识其对稳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到的重要作用。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及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3、利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开展过程。
4、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历史影响
以举荐为主的选官制度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选官制度
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监察和谏议制度
教
学
反
思
精彩之处
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讲述机器同学们对于权力的制衡问题的兴趣,学生理解深入
需要修改的地方
元朝相权为什么反弹这个地方讲述的不够明确,学生有些疑问。
绥化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主备教师:安秀芬授课教师:马铁军
授课
时间
2012/8/30共三课时
课题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化;秦汉选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
2.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
D.实现了选贤任能
学生讨论完成
让学生及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基础知识。
作业设计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你能对科举哪些深远影响吗?
板
书
设
计
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宋元
教学策略
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将比较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并消化
在教学的关键环节,提出引领性问题,调动学生历史思维,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法:阅读法、讨论法、时间体验法
课标或考
纲要求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课内容很清晰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个重要方面:中枢权力体系;官员选拔制度的历史沿革;监察和谏议制度的发展变化。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中的学习尚不适应,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看,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所以要求教师尽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
1)西周实行分封制2)西汉设置刺史3)唐朝实行三省4)宋朝设置参知政事
A.(3) (4) B. (1) (4)
C. (2) (3) D.(1) (2)
4、(2007年高考.天津)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四、设计练习:
1.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D.(清)理藩院
2.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职能在汉武帝时演变成为()
A.决策机构B.监察机构
C.执行机构D.军事机构
3、(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导入设计:兴趣导入。由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秦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情况,引出本节内容,制度的成熟与发展。概括
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生互动,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比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清,在古代,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监察和谏议制度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教学
重点
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科举制。
确定上述重点的依据:课标要求
教学
难点
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
确定难点的依据:此项内容久远,材料生僻,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I)(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3课,在历史必修(I)中占有重要地位。制度的成熟是中国古代制度的发展时期。
三、监察和谏议制度
展示相应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思考: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并思考:秦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存在的主要矛盾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学生回忆西周的制度,从而归纳出西周选官制度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课件使用
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设计表格——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
措施
影响
汉
隋唐
北宋
元
教师补充,展示课件,细化知识: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
设计问题:
1、西周时期是如何选任官员的?这
种制度是如何被破坏的?
2、军功爵制在战国时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朝还以军功作为选官的依据,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西汉举荐制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种选官制度?
4、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创立及之后历代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