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2.2【教学设计】《祝福》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2.2【教学设计】《祝福》

《祝福》《祝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重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细节美、人物的性格美、情节美和环境美,鲁迅的《祝福》属于第二板块“永远新的旧故事”。

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抢亲》视频。

师:你知道这段视频中的强抢的新娘是谁?生:祥林嫂。

师:想知道祥林嫂后面的遭遇和最后的结局吗?下面就让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走进故事情节中,关注她的命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资料链接:(一)识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 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认识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2.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祝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作品的初步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2)学生分享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讨论作品的社会意义。

5.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尝试借鉴作品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6. 课堂小结(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祝福》,整理学习笔记。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3. 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文学话题,进行探究学习,下节课分享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团队协作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专题《祝福》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专题《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能说出小说四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特点;
(2)能解释样林嫂命运悲剧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分析小说四要素内容和特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和探究法;
(2)能在理解主人公命运悲剧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和当时社会人们普遍的冷漠;
(2)能体会封建礼教对旧社会妇女的身心摧残和对国人的精神毒害。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小说四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能解释样林嫂命运悲剧的原因。

过程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对于鲁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初中时期我们已经学过他写的《孔乙己》和《故乡》,相信大家依然记得鲁迅这个用笔在革命的战士。

这次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祝福》,看看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是如何来点醒国民的。

(设计意图:由作者引入课文,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导入《祝福》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让学生打开书本,自由诵读,读出真切的体验和细腻的感受,然后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现在备用纸上写下来。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感染,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

之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点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随机发言结束后,再让三级要求都达到的学生代表自主发言。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祝愿》教课设计苏教版必修2祝愿·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识记A.对于《徘徊》B.“烟霭”等词语2.理解.剖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依据人物描绘和情节掌握人物形象C.剖析小说的环境描绘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课课时】二课时【教课过程】预习1.查找有关资料,认识1924 年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2.读 2—— 3 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首中学课本中所波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对于徘徊及祝愿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情况:由呼喊而徘徊B.1924 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 年五四运动1919第1页 /共11页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概给他们分类2.小说采纳什么记述次序3.以什么为线索4.这篇小说的表达的时间跨度有多大,详细地写了哪几个地址,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有关语句5.给你感觉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原由。

6.列出情节纲要明确:1.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不需很精准,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2.倒叙3.我的见闻感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鲁镇卫家山贺家墺浓缩在旧历的年末的鲁镇由此辐射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6.见板书三、经过人物描绘剖析人物命运与性格小说经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如何的命运,表现了她如何的性格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2.小说主要采纳什么描绘方法描绘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绘,写出她什么性格特色,请找出并剖析。

“画眼睛”--要极节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色,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如何做起小说来的〉跳读三次描绘,比较其异同,领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色第一次神色表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和善、本分、温顺第二次两颊消逝了赤色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目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没有神彩的眼睛---人生遭到沉重打击,内心难过而又难以表达第三次眼珠间或一轮---长久的严重的打击与摧残,堕入极度悲痛,内心难过没法显露,精神完整麻痹总结:三次肖像描绘表现了祥林嫂凄惨的命运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这样凄惨直至逝世?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纳了如何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如何的性格特色。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四《祝福》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四《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说出人物的特点和作用;(2)能说出情节的特点和作用;(3)能说出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运用自主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感受封建礼教对旧社会劳动妇女身心的摧残和对国人的精神毒害;(2)能体会“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糟粕”。

(二)教学重点1.能说出人物、情节、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能说出人物、情节、环境的特点和作用;2.能体悟并阐述封建礼教对旧社会劳动妇女身心的摧残和对国人的精神毒害。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过程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鲁迅先生的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祝福》,一起去感触一下先生的文字。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与对课文的重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由诵读,不受外界的指示影响,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感知作品,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并写在学习纸上。

时间4分钟左右。

当个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既要求相互评析各自的观点角度,又要求评价自己和小组成员间都达到了哪些要求。

时间约为3分钟。

教师先要求每组派代表自主发言并进行自评,再随机请几名学生发言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我高中时期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是害怕,害怕鲁迅笔下祥林嫂丧夫之后的鬼一样的模样,害怕鲁镇那种令人窒息的冷漠无情;而当我如今再看这篇文章时,许是阅历的增长,我的感受是疼痛,因善良勤奋的祥林嫂的悲惨人生疼痛,也因整个封建礼教的愚昧“吃”了无数的无辜人而疼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四《祝福》教学设计 (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四《祝福》教学设计 (2)

《祝福》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1.本文选自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中的“永远新的旧故事”板块。

2.本文的内容是在封建礼教思想笼罩下的鲁镇,祥林嫂遭受厄运却得不到他人同情,最终在新年祝福声中死去的故事。

3.本文的特点是:小说,人物栩栩如生,“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以及“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情节波澜起伏,祥林嫂原先勤劳善良,后来再嫁之后生了阿毛,阿毛惨遭厄运,使得祥林嫂变得低沉,性情发生改变,后来的众人也都纷纷嫌弃她,最终冻死在雪地里;倒叙运用;环境渲染,文章开头便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结尾的“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二、学生分析1.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小说的特点与四要素以及“祝福”的含义,还有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了解小说的四要素,会分析人物形象;在情感上会同情可怜之人,不要麻木不仁。

3.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入情体验法。

三、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体会该小说在刻画人物所运用的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3)能说出以“祝福”为题的用意;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在把握文章大意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2)能在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中运用先自主思考后讨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打击迫害(2)能体会祥林嫂命运的不幸。

(二)教学重点能体会该小说在刻画人物所运用的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三)教学难点1. 能说出以“祝福”为题的用意2. 能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打击迫害四、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走近“幸福”鲁迅先生被誉为“拿着笔杆战斗的战士”,他用手中的笔来揭露社会现实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苏教版必修二《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必修二《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必修二《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祝福》是苏教版必修二中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它通过讲述一个贫穷的孩子和一只小鸟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珍惜,是一篇很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和教学的优秀文章。

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但可能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还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

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1.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和难点词汇;2.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一些文学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反问等;3.学生能够运用一些阅读策略,例如推断、归纳等,帮助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学科能力:1.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一篇文学作品;2.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来加强对生命的珍视和感悟。

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从文章中领悟到生命的可贵和珍惜;2.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和自然的和谐。

第一步: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小问题引入本文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是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小问题:你们对贫穷这个词汇有什么印象?第二步:读文环节1.教师可以点播一段音频,让学生先跟着音频读一遍全文,以便快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2.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全文,并配合一些阅读策略和问题进行阅读:例如,请你尝试做出一些推断和预测,预测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当一个人失去了所有,他会怎么做?第三步:语言学习环节1.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生词和难点词汇的词汇表,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需要注意的难点词汇。

2.教师可以教授和巩固一些文学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步:分析与讨论环节1.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讨论生命和自然的关系。

2.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或者口语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课堂小结教师可以通过问问题或者小结点,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做出总结和回顾。

通过此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高中语文第4专题《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4专题《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2

《祝福》【教学目标】1. 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2.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3. 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 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难点: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教学资源】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导读课文】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文本梳理】1、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

【解析】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

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

《祝福》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祝福》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祝福》教案25(苏教版必修2)《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环境的作用。

二、课文助读1、文学常识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

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

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款取得监生资格。

3、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知人论世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祝福》教案3(苏教版必修2)

《祝福》教案3(苏教版必修2)

祝福》教案3(苏教版必修2)祝福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 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 e 、四婶 f 、祥林嫂的婆婆g 、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 c 、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 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 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 祝福" 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一、关于鲁迅及作品(1)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2 苏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2 苏教版 必修2

祝福教学目标: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重点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计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二、预习抽查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三、课文分析(一)郎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1、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2、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二)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

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

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高中语文 4.20祝福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4.20祝福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祝福一、作者信息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1909年,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祝福》教案6(苏教版必修2).doc

《祝福》教案6(苏教版必修2).doc

《祝福》说课稿一、关于教材《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原刊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惶》,是《彷惶》的第一篇。

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 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

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

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

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又远甚于男性。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

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指导思想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是本学期的重点。

学生阅读小说并非从高中开始,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彳丁”,因此,本课的教学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鲁迅小说《孔已己》入手,自主阅读《祝福》并初步掌握、理解小说的情节(这一要求安排在课外进彳丁),课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讨论、探讨,达到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掌握读懂小说,总结主旨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课木中的单元提不:教学要点是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木要素;理解一些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的词语(如“决计”、“肯依”等)的词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重点是学会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小说人物性格一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再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着重从具体事件(细节)中去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 从而掌握人物分析方法。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祝福》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祝福》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祝福》教案【课前导学】一、背景介绍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读准字音寒暄()送灶()陈抟()朱拓()荸()荠()门槛()咀嚼()渣滓()窈()陷炮()烙()草窠()蹙()缩歆()享牲醴()唾()弃一瞥()驯()熟俨()然醉醺醺()蹒()跚()三、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祝福》教案5(苏教版必修2)

《祝福》教案5(苏教版必修2)

《祝福》教案5(苏教版必修2)《祝福》创新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c)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c)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c)教学重点: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

第三课时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

第四课时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意义是什么。

第五课时概括小说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并重点探究"路遇祥林嫂"这一情节的意义。

教学过程同学们在寒假期间,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了老师开列的四本名著之中的两本(注四本书是《边城》《围城》《鲁迅小说集》《契诃夫小说集》),并且认真的撰写了读书笔记,老师对你们的表现十分满意。

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阅读鲁迅小说集的占全班同学的七成,在读书笔记中,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息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

今天我们将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板书课题。

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弄清字词读音,感知整体情节,明确小说结构。

朗读完毕。

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回答:写了"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

提问:小说写了"我"回鲁镇一共几天的事?回答:三天。

文中有明确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第三天也照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2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 1919年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3.以什么为线索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明确:1.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2.倒叙3.我的见闻感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鲁镇卫家山贺家墺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6.见板书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第一次脸色表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第二次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第三次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四、布置作业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2.分析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描绘目的何在?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明确:1.沉闷压抑的气氛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3.保守虚伪反动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明确: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五、总结性讨论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A:“我”与鲁四老爷B:“我”的说不清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A.小说的环境描写B.人物性格形象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电影中“祥林嫂怒砍门槛”是否妥当引导学生探讨: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参考观点:观点一:祥林嫂一生都在压抑的活着,只是在为了自己做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活着,所作的一切仅仅是希望自己那小小的生存空间不至于坍塌。

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将一切剥夺得一干二净。

她再一次成了寡妇,被所有人唾弃,每个人凭着正义的名义在她的伤口上洒盐。

一切都不是她的错,但从最初的反抗开始,潜意识中她就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柳妈的话更增添了她内心的恐惧,所以她会去捐门槛,让这门槛减轻她的“罪恶”。

但她仍然赎不了这罪,哪怕是死了都赎不清。

封建礼教里满篇是“仁义道德”,但这“仁义”却容不下一个本没有任何错的祥林嫂。

在她自认已赎了罪之后,受到的仍是当头一棒,于是整个精神世界轰的一声坍塌了。

以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来看,她根本不明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不幸。

在一而再再二三的打击下,她只是按照“礼教”里的那套逻辑不停的自责、内疚。

去砍门槛那是难于想象的,那是一个战士的形象。

这却全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当时那一个思想禁锢、麻木的时代,不会是这样的。

观点二:电影中增添的那个细节是不妥的。

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文章中有几处描写似乎可以作为佐证。

第一处: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疑问。

粗粗一看,似乎这正是由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才会使她对这一问题产生疑问。

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祥林嫂的这一疑问并不是基于反抗封建旧势力的基础上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她对那一套属于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深信不疑,听信了柳妈的关于“地狱”的一段胡言乱语,才会使祥林嫂怀着对灵魂的恐惧,而并非对灵魂的反抗进行的问答。

第二处: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的“反抗”。

这一事件更谈不上什么“反抗”。

恰恰是祥林嫂对传统的贞洁观深信不疑才会出现这种举动。

可以说,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封建正统的权威。

所以说,祥林嫂根本不可能砍门槛。

观点三:祥林嫂疑虑,一直疑虑。

对无法解决的疑虑,她选择了盲从。

她愤怒过,却不知道反抗。

社会的排斥,同类的不容,没有使她变得坚强,倒日益消磨了她生存的意志。

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信念,她成了行尸走肉,在鲁镇飘荡。

当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当社会对她死的宣判到来时,我们不能想象这个死囚敢对这个悬着骷髅头的法庭说不,更不敢想象她会对自己信奉的神灵动粗。

她永远不会砍门槛——因为她是祥林嫂,因为这是鲁迅的作品。

观点四:电影虽与事实有所不同,但电影是现实的一种表现方式,看这个情节是否恰当,应与背景所联系,当时为表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加上祥林嫂砍门槛这一情节,意在突出祥林嫂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从而鼓舞人们觉醒,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而奋斗!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被封建思想牢牢控制的悲惨角色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那样的事。

但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当时那种特定的背景下,为了起到鼓舞大众的那种目的,加上这一虚构的情节也未尝不可。

观点五:她在砍门槛的时候,心里想的什么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有这么几个答案:一,她憎恨鲁四老爷一家对她的鄙视;二,她憎恨柳妈对她的欺骗;三,她憎恨老天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四,她憎恨自己为什么做下如此不可饶恕的事情;这四点中必取其一或取不止一。

这个情节到底加的好不好?可从这显而易见的四点原因上去分析。

对于电影这一与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样式而言,视觉冲击是影响观众的最重要方式,电影语言是一种以视觉——是直观视觉而非抽象间接视觉——为主要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加这一情节大大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所以我认为在增强电影的表现力这一层面上,加这段情节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电影毕竟改编自小说,应该基本忠实于小说的感情思想基调。

如此一改,小说中懦弱的祥林嫂一下子变得勇敢和强硬起来。

鲁迅想塑造的不是与封建实力斗争失败了的看似悲剧其实是喜剧的人物,而是被封建文化彻底影响从而连如何反抗都不知道的看似悲剧实质上也是悲剧的人物。

所以如此改编在这个意义上又是欠妥当的。

然而,电影的编导人员完全有决定自己的电影的思想含义的权利,他们可以完全忠实原著,也可以稍加变通,这是他们的自由。

所以在改编的电影中出现那一幕也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这是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