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锁定的行业差异分解与解锁路径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碳交易试点是指中国政府在不同地区选择一些行业和企业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点项目,旨在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中国碳交易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是监管不足。
由于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碳交易监管机构,一些企业可能存在虚假报告、偷逃等行为,影响了交易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现有碳配额定价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碳交易的配额定价主要由政府来确定,这容易导致碳价格波动不稳定,难以保证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碳配额定价中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碳价格,从而提供一个稳定和可预测的碳定价机制。
碳交易试点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碳交易中,一些企业可能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从而在交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例如设立公共信息平台,公布企业的排放数据和交易记录,让参与者能够平等地获取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公平交易。
第四,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碳交易试点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参与碳交易试点,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减免交易费用、优惠政策等,从而促进全国范围碳交易市场的均衡发展。
碳交易试点中缺乏参与主体意识的问题。
一些企业尚未意识到低碳发展对企业的重要性,缺乏主动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经济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对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试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碳交易试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监管不足、碳配额定价机制、信息不对称、市场发展不平衡和缺乏参与主体意识等问题。
低碳经济中的“碳锁定”问题与“碳解锁”治理体系
中政 府扮 演 着政策 制 定者 、 推动者、 监督 者和 协调 者 的 角 色; 二是 系统 性 , 即建立纵 向政 策 和横 向政 策交错
形 成 的 政 策 网络 ; 三是 演化性 , 即通过 选 择 性环 境 管理 、 战 略 缝 隙 管 理 和 系 统 转 型 管 理 等 推 动 宏 观 社 会 环
速上升 , 从 1 9 7 4年 的 3 . 1 t 上升至 2 O 1 0年 的 5 . 8 t , 增 幅
高达 2 8 9 , 远 远 高 于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 。从 能 源 消 费 结 构 上看 , 煤 和 石 油 等 高 碳 性 化 石 燃 料 仍 然 是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的基 础 性 能 源 , 在 能源消费结构 中 占比 9 O 以上 。 另一 方 面 , 虽然 我 国 的 能 源 消 费 量 巨大 , 但是单 位 C O。
中 的锁 定 理 论 在 环 境 技 术 经 济 演 化 研 究 中 的 具 体 应 用 和拓 展 。路 径 依 赖 是 指 技 术 或 制 度 的 历 史 初 始 条 件 和
发 展 路 径 决 定 了其 在 当 前 和 未 来 的 演 化 ; 而“ 锁 定” 则 是 路 径 依 赖 过 程 中 产 生 的渐 进 的 “ 不 变 性 ”, 或 者 是 经 济 系 统 进 入 一 种 局 部 或 全 局 的 稳 定 均 衡 状 态 。这 意
境、 碳 基 技 术 系统 与 缝 隙 创 新 的 共 同 演 化 。
关键 词 : 低碳 经济 ; 碳 基技 术一 经 济一 社会 系统 ; 碳锁定; 碳 解锁 治理 体 系
DO I : 1 0 . 6 0 4 9 / j b y d c . 2 0 1 2 0 6 0 4 6 5
我国碳锁定原因分析及解锁策略
C p s” oi ) ,成 为我 国发展低 碳经 济 的关 键 。 目前 国 e 内外关 于低 碳 经济 的研 究很 多 ,不 少 学者 提 出 通 过 大力发 展 可 再 生 能源 ,加 强 国际合 作 ,提 高 民
领 域 及 建 筑 能 耗 领 域 的 碳 锁 定 现 状 , 然后 基 于技 术 一制 度 复合 体 的概 念 分 析 了碳 锁 定 的原 因 ,最 后 从技 术
创新 与制度 变迁的视 角提 出了碳锁定的解锁策略 。本研 究对于解除和避免我 国低 碳发展 中的高碳锁 定,加 快低碳 经济发展 ,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 [ 关键词] 碳 锁定 技 术 一制度复合体 解锁策略
系统沿着 特定 的路 径发 展 ,使得 摆脱 该路 径 越来 越困难 ,成 本 越来 越 高 昂 ,使 得 它们 在更 长 的时
好 型技术 的发 展 ,工业 化 经济 受 此正 反馈 机 制 的 影 响 ,就很难从 碳锁定境 况 中摆脱 出来 。 进一步 地 ,U rh对 碳 锁 定 的 来 源 进 行 了深 nu 入分析 。 ( )企业层 面 产生 技术 锁定 。 由化 石 燃 1
众低 碳意 识 等措 施 来促 进 低 碳 经济 发 展 ,减 缓气 候变 化 。但 关 于低 碳 经 济发 展 中可 能遇 到 的 阻 碍
收 稿 日期 :2 l—0 — 2 01 2 l 作者简介 :杨 玲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能源经济与管理 。吕涛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 院副教授 。研究方 向 :能源经济管理 。
研究 中有所 提及 [ ,谢来 晖在 U nh的研 究 基 na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碳交易试点是指中国政府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开展的碳交易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减排和节能工作。
目前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碳交易市场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价机制,但目前中国的碳交易试点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有效的碳定价机制,导致碳交易价格波动较大,难以形成一个稳定且可预测的市场环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个基于供需关系和环境效益的碳定价机制,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避免操纵和虚假交易。
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参与主体较少。
目前,参与碳交易试点的企业和机构较为有限,碳交易规模相对较小,影响力较弱。
这主要是由于参与碳交易的成本较高,且有一定的风险,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够明确,缺乏对碳交易试点的激励措施。
对此,可以通过降低碳交易的参与门槛,减少交易成本,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
中国碳交易试点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法机构,导致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存在一些不正当交易和欺诈行为。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的监管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执法力度,提高违规交易的惩罚力度,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碳交易市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中国碳交易试点的政策体系亟需完善。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碳交易的政策和措施,但整体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政策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不协调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相关政策的衔接和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同时注重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提高政策的可预测性,为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碳交易试点的前景不乐观。
通过改进市场机制、增加参与主体、加强监管力度和完善政策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推动碳交易试点的健康发展,并为中国国家碳市场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1.市场不成熟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整体上还不够成熟,市场参与主体少、交易规模小、交易价格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
由于碳排放权分配不合理、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导致碳交易市场缺乏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市场运作不够规范,市场信心不足。
2.政策制度不完善中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政策制度相对不够完善,管理体系和监管手段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碳交易机制、市场监管、交易核查等方面均存在差距,制约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3.信息不对称碳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严重,导致了市场的不透明和交易的不公平。
一方面,企业对碳排放市场的认知不足,缺乏必要的碳交易知识和技能;市场监管机构对企业的排放情况了解不够,难以有效监管。
4.碳市场化转化不足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缺乏市场化转化,政府仍然在碳交易市场中起主导作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政府在碳交易市场中对市场价格和交易制度的干预过多,影响了市场的独立性和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二、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对策分析1.加强市场监管加强碳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
完善碳市场的标准和规则,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和积极性。
2.优化政策体系优化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政策体系,明确碳交易的政策目标、政策措施和政策评估机制,推动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度。
3.加强信息披露加强碳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4.促进市场化转化逐步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市场化转化,降低政府的干预程度,推动市场主体在碳交易市场中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市场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三、结语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需要根据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实际,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减排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的贡献。
需要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共同努力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共同构建碳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中国碳交易试点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持续推进。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碳交易试点的进展情况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包括市场不成熟、监管不力等。
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了碳交易试点的对策探讨,包括政策支持和监管建设以及市场机制完善。
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建议与总结,强调了碳交易试点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为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推动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
【关键词】中国碳交易试点, 发展现状, 问题分析, 对策探讨, 政策支持, 监管建设, 市场机制, 展望未来, 建议与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的碳交易试点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建设、优化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通过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动中国碳交易试点向着更加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本文旨在对中国碳交易试点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碳交易试点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交易试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碳市场可以促使企业更加积极地减少排放,推动向低碳经济转型。
碳交易试点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碳交易试点对于增进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也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构建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
碳交易试点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国际合作伙伴参与到中国的低碳发展中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深入研究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于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 正文2.1 中国碳交易试点的进展情况中国碳交易试点自2013年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碳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动减排工作,中国政府于2011年意识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场。
自此之后,中国陆续启动了多个碳交易试点,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
这些试点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影响着碳交易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现状问题分析1.碳定价过低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中,碳定价相对偏低,远低于实际碳减排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碳交易试点市场参与主体少,交易行为单一,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碳定价难以形成合理市场价格。
碳定价过低势必会影响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对于碳交易市场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大打折扣。
2.行业覆盖不全当前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覆盖的行业较为有限,主要以能源行业和部分工业行业为主。
而许多其他排放较多的行业如交通、建筑等则未被覆盖,这导致了碳交易试点市场在发挥减排效益上存在明显不足。
行业覆盖不全也使得碳排放权收购价格过低,无法真正反映出企业减排的环境成本。
3.监管不到位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监管部门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违规交易行为和欺诈行为也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交易市场的公信力和稳定性。
4.信息不对称在碳交易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
一些大型企业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向和政策变化,而中小企业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这使得市场交易不够公平,也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
5.国际合作亟待加强中国在碳排放减少方面的国际合作还存在不足。
碳交易试点市场的发展需要国际经验和技术的支持,而目前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碳交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仍有待加强。
二、对策建议1. 完善碳定价机制针对碳定价过低的问题,可以适当降低排放量上限,减少碳排放总量,提高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碳定价。
中国城市尺度下建筑业碳排放锁定状态及解锁路径
中国城市尺度下建筑业碳排放锁定状态及解锁路径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及范围 (3)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4)2. 中国城市建筑业碳排放现状 (5)2.1 碳排放总量及增长趋势 (6)2.2 碳排放来源与结构分析 (7)2.3 建筑业碳排放特点 (8)3. 城市尺度下建筑业碳排放锁定状态分析 (9)3.1 锁定状态的概念及表现 (11)3.2 锁定状态的形成机制 (12)3.3 城市尺度下碳排放锁定状态的空间差异 (13)4. 建筑业碳排放解锁路径研究 (15)4.1 解锁路径的内涵与框架 (16)4.2 技术创新与应用引领路径 (17)4.3 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路径 (19)4.4 政策与制度保障机制 (20)5. 实例研究 (21)5.1 典型城市选择及依据 (23)5.2 解锁实践案例分析 (24)5.3 实践经验与启示 (25)6. 策略建议与展望 (26)6.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7)6.2 推广绿色建筑,实施低碳城市建设 (28)6.3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监管力度 (30)6.4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31)1. 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分析中国城市尺度下建筑业碳排放锁定状态及解锁路径,以期为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对中国城市建筑业碳排放现状进行概述,包括主要排放源、排放量及其变化趋势。
我们将探讨建筑业碳排放的锁定状态,以及可能影响碳排放解锁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解锁路径,以降低建筑业碳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将对各种解锁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建议。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业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筑业也是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建筑业碳排放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长三角碳锁定及解锁路径研究》笔记
《长三角碳锁定及解锁路径研究》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现状分析 (6)2.1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7)2.2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量及结构特征 (9)2.3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行业分布 (10)三、长三角碳锁定的形成机制 (11)3.1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强耦合关系 (13)3.2 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特征 (14)3.3 城市化进程中的碳锁定效应 (16)3.4 政策规制在碳锁定中的作用 (17)四、长三角碳锁定的影响分析 (18)4.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4.2 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21)4.3 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22)五、长三角碳解锁的路径探索 (23)5.1 能源结构转型与低碳发展 (25)5.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26)5.3 生态补偿机制与绿色金融体系 (27)5.4 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 (29)六、案例分析 (30)6.1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31)6.2 苏州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案例 (33)6.3 杭州西湖区低碳社区建设经验 (34)七、结论与展望 (35)7.1 主要研究结论总结 (37)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8)一、内容概要引言部分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长三角地区在这一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了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碳锁定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详细解释了碳锁定的概念、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长三角地区碳锁定现状分析。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碳锁定的成因、特点和影响。
国内外碳解锁的案例研究。
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在应对碳锁定问题上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为长三角地区的碳解锁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长三角地区碳解锁路径研究。
结合长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碳解锁策略和建议,包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政策创新等方面。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也不例外。
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目标,并在2013年启动了碳交易试点工作。
利益冲突、监管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了碳交易试点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市场机制不完善碳交易试点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交易规则、价格发现机制和市场监管制度,导致市场缺乏有效运作机制。
碳交易试点地区之间存在碳定价机制的不统一,缺乏市场协同性,限制了碳交易的效率和规模。
2. 监管不足目前碳交易试点的监管体系相对薄弱,监管力度不够。
存在着一些企业通过篡改监测数据、违规交易等手段规避监管,从而影响了碳交易试点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3. 利益冲突由于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碳交易试点中存在着各方利益的分歧,以及政府、企业、监管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些利益冲突使得碳交易试点的推进受到了一定的阻力,难以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4. 信息不对称碳交易试点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大部分企业对碳市场的了解有限,缺乏碳交易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导致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碳交易的效率,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二、对策分析1. 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政府应加强对碳交易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交易规则和市场监管制度。
建立完善的碳定价机制,使不同地区的碳定价体系能够相互协调,从而统一整个碳交易市场的价格体系,提升市场效率。
2.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需要加大对碳交易试点的监管力度,严格监督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加强对碳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和监督,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 处理好利益冲突政府应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协调,解决碳交易试点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
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交易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交易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环保问题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中国政府也积极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试图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碳排放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运行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交易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总体仍较为低迷自2013年试点以来,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已经运行了八年。
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有7个省(市)建立了碳交易市场,共有12家注册参与者。
然而,交易量总体较低,特别是在早期,交易量较为微弱,2017年前交易规模较小,2018年开始呈现出增加的态势,但与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碳价持续走低,波动性较大从碳交易市场开启至今,碳价走势呈现不规则波动,特别是在2017年初至2018年末,碳价一度飙升至每吨约120元的水平,随后又快速下跌,一度跌至每吨约20元。
目前,碳价持续低位运行,徘徊在每吨30元左右,如何稳定和提高碳价成为重要的问题。
三、主要交易对象为企业自主交易,国家公募交易量较少从发放的碳配额的分配比例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碳交易的主要交易对象为企业,其中自主交易占到了总配额的88%,而国家公募交易仅占2%。
企业自主交易由于交易主体自主经营,因此交易愿景大多围绕CO2减排达成目标而展开。
政府的碳交易不能完全代替企业自主交易,但政府的交易有助于弥补市场中的交易不足和误差,此外通过国家公募交易也有助于给碳市场注入信心,激发投资人对碳减排产业的兴趣。
四、行业分布不均,保持高度集中从行业分布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行业分布不均,能源、建材、航空等大型行业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穗科生物、山西焦化等企业则较难进入市场。
这一现象可能与政策的配套措施和行业准入门槛有关,对于一些小型企业而言,可能难以进行碳交易。
面对中国碳交易市场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碳交易市场的配套制度,精简资质准入条件,增加市场公开透明度,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关键领域,面临挑战与实现路径研究综述
碳达峰碳中和关键领域:面临挑战与实现路径研究综述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各国纷纷将碳减排作为重要议题,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领域的关键挑战和可行实现路径需得到全面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综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碳减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能源领域能源是碳减排的核心领域之一,它既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碳减排的主要着力点。
如何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低碳化成为关键问题。
目前,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转型技术的发展成果为实现能源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具有零排放特点,成为碳减排的重要选择。
尽管可再生能源市场规模已不断扩大,但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仍面临挑战。
其中,技术研发、能源存储和供应稳定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需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监管,推动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能源转型技术能源转型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替代传统高碳能源为目标,涉及燃煤电厂升级、核能发展、碳捕集与储存等多个方向。
这些技术在实现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能源转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临着技术成本、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
工业领域工业领域作为碳排放量大且碳减排潜力巨大的领域,关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在工业生产流程中,如何实现低碳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低碳转型低碳转型是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手段,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关键挑战包括技术投入、产业转型和企业转型的难度。
政府需要提供政策和经济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实现低碳转型。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工业领域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
通过改进工艺流程、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实现更高质量和更低能耗的产出。
然而,实施这些措施仍面临投资成本、技术难度和管理层面的挑战。
我国碳锁定原因分析及解锁策略
我国碳锁定原因分析及解锁策略杨玲萍,吕涛2011-06-07摘要: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实现低碳目标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从碳锁定的基本内涵出发,重点分析了我国在发电领域、汽车消费领域及建筑能耗领域的碳锁定现状,然后基于技术一制度复合体的概念分析了碳锁定的原因,最后从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的视角提出了碳锁定的解铁策略。
本研究对于解除和避免我国低碳发展中的高碳锁定,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碳锁定,改革发展,技术-制度复合体,解锁策略一、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会议”,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努力,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使得我国面临来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40%~45%的目标,然而作为化石能源占整体能源结构92.7%的高碳经济结构国家,既要快速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又要大幅度降低碳排放,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面临许多挑战。
如何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避免“碳锁定”,避免像工业化国家那样成为“碳复制品”《CarbonCopies)”,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很多,不少学者提出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民众低碳意识等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减缓气候变化。
但关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因素探讨较少,国外学者Gregory C.Unruh首次使用“碳锁定(Carbon Lock-in)”的概念来解释障碍产生的原因,而国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本文从碳锁定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概况,分析低碳经济发展中所遇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技术和制度角度提出解除碳锁定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低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碳锁定”困境成因分析及国外破解“碳锁定”困境对我国的启示
“碳锁定”困境成因分析及国外破解“碳锁定”困境对我国的启示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高碳化石能源的依赖日益加剧,“碳锁定”状态日趋显著。
本文追溯了“碳锁定”概念的基本内涵,基于技术和制度的视角,分析认为技术系统的路径依赖、制度系统的介入、技术与制度的双重演化助推了“碳锁定”困境的形成。
同时,借鉴于国外在破解“碳锁定”困境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在破解“碳锁定”困境,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应该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完善立法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增强财税支持、发挥本国优势。
关键词:碳锁定;碳锁定困境;碳解锁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6)013-00000-02一、“碳锁定”的基本内涵“碳锁定”的概念是在技术锁定的概念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上的适用性总是优先于技术上的适用性;技术让位于经济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经济制度和目标。
其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借助于“技术锁定”来描述这样一种现象:技术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这就使得摆脱该路径越来越困难,成本也会越来越高,结果它们在更长的时间里趋于维持现存状态,而抵制潜在的更加优越的技术的竞争。
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首次在《理解碳锁定》一文中提出了“碳锁定”的概念。
乌恩鲁认为,路径依赖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推动了技术和制度的共同演化,进而使得产业经济锁定在了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体系中,这种状态就叫做“碳锁定”。
在“碳锁定”形成之后,即使相对于主导技术更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优势的低碳技术的出现,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因素产生的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也将阻碍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扩散。
二、“碳锁定”困境成因分析1.技术系统路径依赖在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技术、路径依赖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技术孤立存在的,但这忽略了技术之间的系统关联性。
从技术的视角去理解“碳锁定”问题时,应该将技术看作是一种技术系统,技术锁定也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技术系统的锁定。
碳锁定_解锁_与低碳经济之路
“碳锁定”的概念在国内已经并不陌生,在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例如:庄贵阳,2007;王毅,2009;等)。
但是,许多文献对于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不少模糊之处。
人们倾向于认为,“碳锁定”一词更多地是指技术上的锁定,即能源技术的投资,由于投资周期较长,而陷入一种被动停滞状态。
究竟什么是“碳锁定”?为什么会导致“碳锁定”?解除“碳锁定”的机理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本文第一部分回溯了“碳锁定”概念的文献传统;第二部分使用相关概念来分析“低碳经济”和解锁之道;第三部分谈论了碳锁定及解锁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启示;第四部分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的角度,分析低碳经济转型与技术的重要意义;最后是结合中国的情况作简要的结论。
2009年10月第5期 总第146期October 2009No.5 Total No.146China Opening Herald开放导报【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化】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谢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摘要]“碳锁定”是理解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常常被片面理解。
本文追溯了文献中碳锁定概念的来源及其本身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新的认识。
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解除碳锁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碳锁定带来的挑战,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更大;未来的国际气候合作应该更加注重技术合作,以加强参与和履约方面的激励;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入低碳经济的维度,因此也必须开展“解锁”的行动。
[关键词]碳锁定 低碳经济 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5-0008-07[作者简介]谢来辉(1983—), 江西安远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环境治理。
一、什么是“碳锁定”技术锁定(Technological 'Lock-in')的概念由来已久,“碳锁定”的概念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碳锁定”与技术创新的“解锁”途径
“碳锁定”与技术创新的“解锁”途径
王岑
【期刊名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0()11
【摘要】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类无节制地消耗煤炭、石油等碳资源,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致使自然环境严重污染,全球气温不断上升,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
近代工业国家发展大多依赖于碳能源,许多技术、制度都建立在碳能源基础上,在技术和制度共同演进的过程中,经济增长路径长期依赖于碳能源的消耗而难以摈弃,已形成了"碳锁定"状态。
文章从低碳经济内涵、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入手,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碳锁定"产生的原因,针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实际,提出从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相关技术、营造低碳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技术等方面寻求"解锁"的途径。
【总页数】7页(P61-67)
【关键词】碳锁定;技术创新;低碳技术;解锁
【作者】王岑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5
【相关文献】
1.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我国碳锁定与碳解锁路径研究 [J], 郭进;徐盈之
2.低碳经济中的“碳锁定”问题与“碳解锁”治理体系 [J], 李宏伟;杨梅锦
3.“碳锁定”与“碳解锁”研究:技术体制的视角 [J], 李宏伟
4.“碳锁定”的形成机理与“碳解锁”的模式、治理体系——基于技术体制的视角[J], 李宏伟;郭红梅;屈锡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碳交易试点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建立低碳经济体系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当前的碳交易试点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中国碳交易试点的规模较小,市场参与主体有限。
目前,中国的碳交易试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他地区参与度较低。
参与碳交易的主体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主,其他行业和中小型企业参与较少。
这使得碳交易市场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丧失了激励减排的初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推动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扩大,引入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参与。
建立碳信用市场,鼓励个人和家庭参与碳交易,以加大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当前碳交易试点还存在监管不完善的问题。
一方面,监管机构的能力和经验较为薄弱,缺乏有效监管手段。
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意识和水平也有待提高。
这导致了碳交易市场的违规行为较多,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为了解决监管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监管机构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升其监管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违规行为处理机制,加强市场秩序的维护。
当前碳交易试点的价格体系不够稳定。
碳交易价格的波动较大,价格低廉且波动频繁,使得企业在减排决策上缺乏稳定和预期性。
碳交易价格与碳排放成本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起到引导减排行为的作用。
为了解决价格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碳价格底线和上限,引导碳交易价格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还可以通过设置激励机制,奖励低碳技术和减排成果,以提高碳交易的参与度和减排效果。
当前碳交易试点中的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市场参与主体对于碳交易的规则和信息了解不足,公众对于碳交易的影响和效果了解有限。
这导致了市场参与主体和公众对碳交易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较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完善碳交易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公布有关碳交易的规则和信息。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碳交易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当前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通过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我国碳锁定原因分析及解锁策略
我国碳锁定原因分析及解锁策略
杨玲萍;吕涛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
【年(卷),期】2011(030)004
【摘要】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实现低碳目标面临许多挑战.本文从碳锁定的基本内涵出发,重点分析了我国在发电领域、汽车消费领域及建筑能耗领域的碳锁定现状,然后基于技术-制度复合体的概念分析了碳锁定的原因,最后从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的视角提出了碳锁定的解锁策略.本研究对于解除和避免我国低碳发展中的高碳锁定,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总页数】7页(P151-157)
【作者】杨玲萍;吕涛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2
【相关文献】
1.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我国碳锁定与碳解锁路径研究 [J], 郭进;徐盈之
2.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锁定”成因及“解锁”策略 [J], 屈锡华;杨梅锦;申毛毛
3.基于扎根理论的家庭能源消费碳锁定形成机理及解锁策略研究 [J], 吕涛;张美珍;杨玲萍
4.“区域碳锁定”的内涵、形成机制与解锁策略——基于能源富集区域情景视角
[J], 王志强;蒲春玲
5.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碳锁定的形成机制及解锁策略研究 [J], 吴玉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2期2018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B e i j i n g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V o l .17 N o .2 A pr .2018中国碳锁定的行业差异分解与解锁路径分析蔡 海 亚(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 要:采用脱钩理论㊁投入产出法分析中国碳排放的锁定状态及各产业部门碳锁定的演变特征㊂研究发现:2002 2012年,中国碳排放锁定状态主要集中在相对解锁和增长锁定这两种状态,并未出现绝对锁定或绝对解锁的状态;综合碳锁定系数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碳锁定形势在整体上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部门内碳锁定系数和部门间碳锁定系数都出现较大的下降幅度;依据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特征可将其分为高排放高锁定㊁高排放低锁定㊁低排放高锁定㊁低排放低锁定四种行业类型㊂摆脱碳锁定,实现碳解锁,应推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加强重点行业的减排工作;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广低碳消费,树立科学的低碳消费观念㊂关键词:碳锁定;碳解锁;投入产出;脱钩理论中图分类号:F 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18)02-0044-08收稿日期:2016-09-07作者简介:蔡海亚,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㊁环境经济学㊂①数据来源于1979 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作者计算整理得出㊂一㊁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较大,主要锁定在碳密集化石燃料,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急剧增长㊂1978 2014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从5.83亿吨标准煤增长至42.6亿吨标准煤,在37年里提高了6.31倍,年均增长率为5.52%,高于全球同期年均增长率①㊂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代价的,能源价格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其可持续性发展形成制约㊂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亟需改变,推行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由于现实经济中存在碳锁定,加之低碳技术的应用㊁创新和扩散较为缓慢,如何摆脱碳锁定,实现碳解锁是中国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对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1]㊂碳锁定在本质上是 技术 制度结合体 ,是由路径依赖而引发的长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驱使了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同步演化,从而促使产业经济对化石能源系统使用的高度依赖,是工业国家历史发展路径的一种状态[2]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碳锁定的研究集中在碳锁定内涵㊁机理㊁策略的探究[3-5]㊁碳锁定的形成原因[6-7]㊁碳解锁的实现路径[8-10]㊁碳锁定的应对策略[11-12],主要从定性分析角度对碳锁定现象进行剖析,对碳锁定形势进行定量测度的研究还不多见,对各产业碳锁定对比分析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㊂本文以中国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借助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碳锁定状况进行测度,探究分行业产业部门碳锁定状况的时空差异特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㊂二㊁中国碳排放的时间锁定效应分析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锁定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上,鲜有对锁定效应的测量㊂本文主要借鉴脱钩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测算中国碳排放时间锁定效应的方法㊂本文能源消耗数据来源于2003 2013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依据‘能源统计知识手册“(2006)和‘I P C 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进行碳排放量的测算㊂其中,碳排放计算公式如下:C =ðni =1C i =ðni =1E i ˑN C V i ˑC OF i ˑ(44/12)(1)式(1)中:C 为C O 2排放量;i 为能源种类;E 为能源的实物消耗量;N C V 为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C E F 为能源的碳排放系数;C O F 为能源的碳氧化因子;44和12依次为二氧化碳和碳的分子量㊂用C 和Y 以及C /Y 分别表示中国碳排放量㊁总产出及碳排放强度,将三个变量的增量依次表示为ΔC t ,t +1=C t ,t +1-C t (2)ΔY t ,t +1=Y t ,t +1-Y t (3)Δ(C /Y )t ,t +1=(C /Y )t ,t +1-(C /Y )t (4) 在上述三个变量中,每个变量都可能大于0㊁等于0或小于0,但考虑到等于0的可能性的概率大小以及第三个变量是前两个变量的派生变量,结合实际情况三个变量只有六种状态可以成立(见表1)㊂表1中的六种状态依次为绝对锁定㊁相对锁定㊁增长锁定㊁绝对解锁㊁相对解锁和衰退解锁㊂其中,绝对锁定是指当产出下降时,碳排放量㊁碳排放强度均保持上升,是最为不利的状态;相对锁定是指当产出与碳排放量均下降时,碳排放强度均保持上升;增长锁定是指碳排放量㊁产出以及碳排放强度均保持上升;绝对解锁是指当产出增加时,碳排放量㊁碳排放强度均保持下降,是最为有利的状态㊂相对解锁是指产出和碳排放量增加时,碳排放强度保持下降;倘若这三个变量同时下降,则为衰退解锁[13]㊂表1 碳排放锁定类型序号状态ΔC t ,t +1ΔY t ,t +1Δ(C /Y )t ,t +11绝对锁定>0<0>02相对锁定<0<0>03增长锁定>0>0>04绝对解锁<0>0<05相对解锁>0>0<06衰退解锁<0<0<0依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中国碳排放锁定状态的数据,结果见表2㊂由表2可以看出,2002 2012年间,中国碳排放锁定状态主要集中在相对解锁和增长锁定这两种状态,并未出现绝对锁定或绝对解锁的状态㊂(1)相对解锁㊂在2002 2003年㊁2004 2012年间,中国低碳发展呈现相对解锁的状态,即产出㊁碳排放量均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下降的发展趋势,说明碳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源于产出的增加,但单位产出的增幅要大于单位碳排放量的增幅㊂(2)增长锁定㊂在2003 2004年,中国低碳发展呈现增长锁定的状态,即产出㊁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三个变量均呈现增长的发展趋势,说明产出的增加带动了碳排放量的上升,但该阶段单位产出的增幅要小于单位碳排放量的增幅㊂本文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2003 2004年间,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形势㊁方针政策均存在重大调整,经济指标数据急剧攀升与经济政策趋向紧缩现象并驾齐驱㊂伴随着原材料㊁能源㊁房地产㊁动力等传统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国政府推行扩张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为主,加大对国内固定资产的投资,在增加产出的同时也刺激了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致使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同步上升㊂虽然碳排放的锁定状态向较好的发展方向迈进,但尚未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同步下降的双赢局面,碳减排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㊂三㊁中国分行业碳排放锁定状况的度量和分析(一)研究方法上文虽然从时间维度对中国碳排放的锁定状态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在各时段的低碳发展情况,但无法揭示中国以及各产业部门碳锁定的具体特征㊂因此,仍需对不同年份的碳锁定系数做定量分析㊂本文引入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来探究碳排放问题,并将其拓展到碳投入和碳产出视角㊂某一产业部门的碳排放总量C i 的表达式为C i =i n C i +e x C i =x i i e i +ðn ,i ʂj j =1x ji ej =ðnj =1e j(5)式(5)中,i n C i 为部门自身消耗资源产生的碳排放量;e x C i 为部门消耗其余部门资源作为中间投入产54第2期 蔡海亚:中国碳锁定的行业差异分解与解锁路径分析品产生的碳排放量;㊁e i ,e j 表示i ㊁j 部门完全碳排放系数;x i i 为i 部门内部投入的产品量;x j i 为j 部门向i 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量㊂直接碳排放系数表示某一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14],可表示为e i *e i *=C i /G i (6)式(6)中,C i 代表i 部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G i 代表i 部门的增加值㊂表2 中国碳排放锁定状态类型序号时期ΔC t ,t +1ΔY t ,t +1Δ(C /Y )t ,t +1状态12002 20034397.915490.1-0.0107相对解锁22003 200417379.824055.50.0535增长锁定32004 20057685.825059.1-0.015442005 20065479.431377-0.033452006 20073621.9549495.9-0.055662007 20082088.1148235.1-0.041972008 20092681.5826857.4-0.013782009 20103632.9760610-0.030392010 20116280.1671591.2-0.021******* 20123202.8145838.1-0.0123相对解锁完全碳排放系数主要指某一产业部门自身对其余部门碳排放的推动情况,具体表现在产业部门自身的直接碳排放系数以及该产业部门对其余部门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㊂因此,完全碳排放系数可表示为部门产生单位产值直接和间接引起的碳排放量之和,记为e i :e i =e i *+ðnj =1e j *b ji (7)式(7)中,e i ㊁e j 表示i ㊁j 部门完全碳排放系数;b ji 表示j 部门对i 部门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①㊂最终,可得到综合碳锁定系数k i 的表达式:k i =k i i +ðn ,i ʂj j =1kji =x i iðnj =1x ii e i +ðn ,i ʂj j =1(x ji /ðnj =1x ji )e j(8)式(8)中,k i i 表示部门内碳锁定系数(i =j );ðn ,i ʂjj =1k ji 表示部门间碳锁定系数(i ʂj );k i 表示综合碳锁定系数㊂(二)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数据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3“㊁‘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㊁‘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㊁‘中国投入产出表2012“,使能源消耗数据与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年份相对应㊂鉴于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行业部门统计口径有所差异,本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两者的行业部门进行统一,使其行业部门口径一致,最终将其合并成28个分行业部门㊂其中将通用设备制造业㊁专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为通用㊁专用设备制造业;将其他制造业㊁废品废料业和金属制品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合并为其他制造业;将批发和零售业㊁住宿和餐饮业归并为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业归并为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将金融业㊁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㊁房地产业㊁综合技术服务业㊁研究与试验发展业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㊁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㊁文化及体育和娱乐业㊁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㊁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归并为其他服务行业㊂64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①设A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 为单位矩阵,则由b ji 构成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 =(I -A )-1-I ㊂(三)实证结果分析根据上述研究方法计算出2002年和2012年我国28个产业部门的综合碳锁定系数㊁部门内碳锁定系数和部门间碳锁定系数,具体结果见表3㊂表3 2002年和2012年我国各产业部门的碳锁定状况产业部门名称综合碳锁定系数部门内碳锁定系数部门间碳锁定系数20022012降幅%20022012降幅%20022012降幅%农林渔牧业1.41020.231983.550.21380.025688.041.19640.206482.7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29720.661471.210.06500.2046-214.722.23220.456879.5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47280.561477.300.03080.008373.082.44200.553177.35金属矿采选业1.90600.473075.180.12620.052958.071.77990.420176.40非金属矿采选业2.18050.627971.210.09920.008391.662.08140.619670.23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17530.162286.200.15790.035277.701.01740.127087.51纺织业1.32100.202984.640.47530.073984.460.84570.129184.74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53990.195487.310.15770.012791.971.38220.182786.78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52410.359976.390.32480.082674.581.19930.277376.88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1.57290.566064.020.37830.208244.971.19460.357870.05石油加工㊁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7920.406868.200.08580.019477.431.19340.387467.54化学工业1.71300.441274.240.76700.281463.310.94600.159883.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1660.733166.930.44160.319127.761.77490.414176.67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7590.934358.951.22310.715641.491.05280.218779.22金属制品业2.63781.249752.620.34340.34330.022.29440.906460.50通用㊁专用设备制造业2.29511.046754.390.42750.321424.821.86750.725361.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5760.870157.710.58470.315146.121.47290.555062.32电气㊁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34341.141351.300.23300.3017-29.502.11040.839560.22通信设备㊁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1530.439674.370.66750.145078.271.04780.294671.8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97200.689865.020.11400.083926.471.85790.605967.39其他制造业1.77500.700460.540.10410.030071.191.67100.670459.88电力㊁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90900.403578.860.06000.0692-15.331.84900.334381.9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81330.369479.630.16050.020986.981.65290.348578.9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6320.320384.480.05390.005889.222.00930.314584.35建筑业2.46561.035458.000.00270.0450-1568.812.46290.990459.79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2.40260.433481.960.44480.166862.491.95770.266586.39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2.52500.223091.170.11560.006094.832.40940.217090.99其他服务业2.79200.372086.681.77710.048797.261.01490.323368.14合计55.65115.85271.529.63533.950559.0046.01611.90274.14(1)从宏观角度对我国的碳锁定情况进行研究㊂2002年我国的综合碳锁定系数为55.651,到2012年下降为15.852,降幅约71.52%,2002年的部门内碳锁定系数为9.6353,到2012年下降为3.9505,降幅约59.00%;2002年的部门间碳锁定系数为46.016,到2012年下降为11.902,降幅约74.14%㊂以上分析表明,与2002年相比,我国2012年的综合碳锁定系数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碳锁定形势在整体上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部门内碳锁定系数和部门间碳锁定系数都出现较大的下降幅度,其中部门间碳锁定系数的改善是碳锁定整体形势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㊂(2)从各产业部门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相对于2002年,2012年我国各产业部门的碳锁定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㊂其中,碳锁定系数下降最多的行业为其他服务业㊁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㊂2002年其他服务业的碳锁定系数为2.7920,2012年降低至0.3720,下降了2.4200;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碳锁定系数为2.5250,2012年降低至0.2230,下降了2.3020㊂其次为交通运输及仓74第2期 蔡海亚:中国碳锁定的行业差异分解与解锁路径分析84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储业邮政业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㊁水的生产和供应业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㊁非金属矿采选业㊁电力㊁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㊁金属矿采选业㊁燃气生产和供应业㊁建筑业,与2002年相比较,上述10个产业部门在2012年碳锁定系数下降幅度较大,降幅均超过1.4302㊂本文认为其原因可能在于, 十一五 期间中国经济的快速攀升加剧了高能耗产业的饱和度,因此政府也呼吁节能减排,并对能源消费做出了总体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对污染密集型行业进行治理,致使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幅度明显,部门的碳锁定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㊁金属制品业㊁通用㊁专用设备制造业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㊁电气㊁机械及器材制造业㊁建筑业碳锁定系数较高,是影响中国碳锁定形势的几个重点产业部门㊂在2002年,以上七个产业部门碳锁定系数均高于2.0576,依次为2.2166㊁2.2759㊁2.6378㊁2.2951㊁2. 0576㊁2.4656,占全国综合碳锁定系数的29.27%㊂2012年,虽然综合碳锁定系数有所下降,但以上七个产业部门综合碳锁定系数均高于0.7331,依次为0.7331㊁0.9343㊁1.2497㊁1.0467㊁0.8701㊁1.1413㊁1.0354,占全国综合碳锁定系数的44.23%㊂无论是从绝对还是相对角度来看,金属制品业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㊁建筑业㊁电气㊁机械及器材制造业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㊁通用㊁专用设备制造业应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㊂(3)从各产业部门下降幅度角度进行分析可知:①综合碳锁定系数㊂绝大多数产业部门的综合碳锁定系数降幅达到了70%,下降幅度排在前六位的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㊁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㊁其他服务业㊁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㊁纺织业㊁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金属制品业㊁电气㊁机械及器材制造业㊁通用㊁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幅度徘徊在50%附近;②部门内碳锁定系数㊂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㊁电气㊁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三个产业部门外,其他25个产业的部门内碳锁定系数降幅均为正值,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㊁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㊁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㊁其他服务业四个部门降幅高达80.64%,而金属制品业降幅最低,仅为0.020%;③部门间碳锁定系数㊂有15个产业部门的部门间碳锁定系数降幅大于76.40%,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表现的尤为突出,降幅高达90.99%,而其他制造业降幅最小,仅为59.88%㊂(4)从单一产业部门与其他27个产业部门的关系进行分析可知①:与2002年相比,2012年单一产业部门自身对其他产业部门中间产品的碳锁定系数下降较为明显㊂以金属制品业为例,2002年金属制品业对农林渔牧业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㊁金属矿采选业㊁非金属矿采选业㊁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㊁纺织业㊁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㊁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㊁石油加工㊁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㊁化学工业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㊁通用㊁专用设备制造业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㊁电气㊁机械及器材制造业㊁通信设备㊁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㊁其他制造业㊁电力㊁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㊁燃气生产和供应业㊁水的生产和供应业㊁建筑业㊁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㊁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㊁其他服务业等27个产业部门的碳锁定系数依次为0.0160㊁0.0997㊁0.0617㊁0.0824㊁0.0357㊁0.0231㊁0.0055㊁0.0121㊁0.0637㊁0.0457㊁0.0087㊁0.0242㊁0.0898㊁0.0285㊁0.1134㊁0.0518㊁0.1258㊁0.0575㊁0.1162㊁0.1428㊁0.0213㊁0.018㊁0.1373㊁0.1533㊁0.0092㊁0.0126㊁0.0317,而在2012年金属制造业对上述27个产业部门的碳锁定系数依次为0.0023㊁0.0817㊁0.0273㊁0.0773㊁0.1031㊁0.0080㊁0.0015㊁0.0052㊁0.0940㊁0.0197㊁0.0014㊁0.0160㊁0.0747㊁0.0150㊁0.1127㊁0.0527㊁0.0980㊁0.0360㊁0.0937㊁0.0846㊁0.0008㊁0.0018㊁0.0910㊁0.1177㊁0.0134㊁0.0020㊁0.0372,整体上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表明中国单一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碳锁定情况得到较大的改善,但仍有一定的进步和提升空间㊂若行业的碳锁定系数较高,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对能源化石的依赖性较大,但是并不能说明该行业碳排放占有较高的比重,因为行业碳排放的贡献度同该行业碳排放所占的比重息息相关㊂为了进一步分辨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特征,本文利用2012年数据,以高于行业碳排放所占比重和碳锁定系数两个指标的均值作为界定标准,对上述28个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最终分类结果见表4㊂①由于篇幅的限制,未列出单一产业与其余27个产业部门的碳锁定系数表,需要的话可与作者联系㊂表4 中国各产业部门分类碳锁定系数行业碳排放占总排放量比重>1%行业碳排放占总排放量比重<1%>0.566Ⅰ类:高排放高锁定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㊁专用设备制造业建筑业Ⅲ类:低排放高锁定行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㊁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0.566Ⅱ类:高排放低锁定行业农林渔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㊁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电力㊁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他服务业Ⅳ类:低排放低锁定行业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㊁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Ⅰ类:高排放高锁定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㊁通用㊁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建筑业5个产业部门㊂该类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较大,占碳排放总量的47.55%,各产业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均大于1%,且碳锁定系数均大于0.566,说明该类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能源消费主要锁定在碳密集化石燃料,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碳减排的重点产业部门㊂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碳排放所占比重最高(30.45%),碳锁定系数高达0.9343,其原因在于我国推行重工业的发展方针,工业部门对能源化石的需求和依赖度较高,对电力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加之燃煤发电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致使碳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㊂(2)Ⅱ类:高排放低锁定行业,包括农林渔牧业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㊁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㊁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㊁石油加工㊁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㊁化学工业㊁电力㊁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㊁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㊁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㊁其他服务业10个产业部门㊂该类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大,但行业的碳锁定系数较小,表明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类行业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有所下降㊂(3)Ⅲ类:低排放高锁定行业,包括非金属矿采选业㊁金属制品业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㊁电气㊁机械及器材制造业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㊁其他制造业6个产业部门㊂该类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小,但行业的碳锁定系数较高,表明该类行业主要利用化石能源进行生产,因此需要加强对该类行业低碳技术的研发,降低碳排放的路径依赖作用㊂(4)Ⅳ类:低排放低锁定行业,包括金属矿采选业㊁纺织业㊁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㊁通信设备㊁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㊁燃气生产和供应业㊁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个产业部门㊂该类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小,并且行业的碳锁定系数值也较低㊂四、结论和建议(一)结论1.从总体角度来看,在低碳化发展道路上中国碳排放除个别时段处于增长锁定状态外,总体处于相对解锁状态,并未出现绝对锁定或绝对解锁的状态㊂虽然碳排放的锁定状态向较好的发展方向迈进,但尚未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同步下降的双赢局面,碳减排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㊂2.从分行业角度来看,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致使各产业部门碳锁定形势得到显著的改善,部门间碳锁定形势的改善是碳锁定整体形势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碳锁定形势从整体㊁部门内和部门间三个层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碳解锁㊂值得关注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㊁金属制品94第2期 蔡海亚:中国碳锁定的行业差异分解与解锁路径分析0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业㊁通用㊁专用设备制造业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㊁电气㊁机械及器材制造业㊁建筑业综合碳锁定系数较高,且下降幅度较小,是影响中国碳锁定形势的重点产业部门,也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㊂3.从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特征来看,高排放高锁定行业具有高碳生产特征,对能源消耗存在路径依赖,制约着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高排放低锁定和低排放高锁定行业由于受到自身行业特征和中国低碳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贡献度还不突显;低排放低锁定行业对能源的路径依赖程度较低,可以进一步加大行业的发展规模㊂(二)相关建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的高增长是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代价的,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基础之上的线性经济,具有不可持续性,同时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偏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不断加剧,经济增长奇迹与能源枯竭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推行低碳经济,摆脱碳锁定,实现碳解锁对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㊂1.加强重点行业的减排工作,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本研究结果发现,煤炭开采和洗选业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㊁通用㊁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建筑业等行业的碳锁定系数较高,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较大,是高排放高锁定的主要来源,是阻碍我国实现碳排放 绝对解锁 的主要原因㊂因而,需要将上述产业作为我国碳减排的主要对象,对上述产业进行转型与升级,加强重点行业的减排工作㊂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重化工的比重较高,但制造业正开始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若直接借助宏观政策强制调整产业结构,则会抑制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因此需要国家加强宏观政策的调整力度,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准入门槛,增强对三高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机制,从源头减少高污染㊁高耗能企业的碳排放㊂2.设定部门碳排放的准入门槛,依据行业特征有针对地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对各产业部门进行分类发现,行业对能源需求存在高度的路径依赖效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㊂高排放高锁定行业是制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诱因,但在短期内不宜大幅度缩减其发展规模,应当合理控制其行业的发展规模,着重提升行业的发展质量,逐步设定各部门碳排放的准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企业加入的数量;高排放低锁定和低排放高锁定行业囊括了十六个产业部门,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发展行业,由于各部门对能源消耗技术存在不同程度的路径依赖现象,因而在合理控制其发展规模的同时,应当适时颁布相关鼓励政策,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低排放低锁定的行业,政府可增加资金的投资力度,放宽该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适当扩大其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并积极引入一些高效益㊁低耗能㊁低排放的新兴行业㊂3.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中国碳锁定系数在部门内和部门间整体上均有所改善,但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㊂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㊂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㊁应用㊁创新和扩散,积极开发信息技术㊁新材料㊁生物工程㊁新能源等高效益㊁低排放的新兴行业,提升诸如水电㊁页岩气㊁核能㊁风能㊁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㊂然而,低碳技术研发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且投资回报率较低,仅仅依赖企业是难以完成低碳技术的研发工作㊂因此,要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缩减高污染㊁高排放㊁高耗能工业企业的发展规模,积极出资设立碳基金协会,增加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积极与政府㊁学校㊁企业之间进行合作,鼓励企业建立低碳技术实验室㊁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做到产学研相结合㊂参考文献:[1]郭进,徐盈之.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我国碳锁定与碳解锁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1):113-118.[2]蔡海亚,徐盈之,双家鹏.区域碳锁定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23 -31.[3]U N R UH GC.E s c a p i n g C a r b o nL o c k-i n[J].E n e r g y P o l i c y,2002,30(4):317-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