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科学课溶解教案8篇
科学课溶解教案8篇在教案的书写中教师注意教学中的关键点和重点,确保教学的重点得到突出,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课溶解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课溶解教案篇1教学目的: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教学准备: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教学过程: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教:小朋友水好喝吗?幼:水甜甜的很好喝。
幼: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教: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幼: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教:糖在哪呢?幼:对啊,糖在哪呢?幼:糖在水里不见了。
幼:我知道,糖溶了。
教:那咸的水呢?幼:是盐。
幼: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教: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教: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幼:在,糖在水底呢?幼:怎么糖不会不见呢?幼:有一点糖不见了。
老师你摇一摇。
幼: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教: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哦,糖越来越小了。
幼:糖不见了。
教:糖到哪去了呢?幼:没有了。
幼:跑到水里去了?教: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
那盐呢?幼:盐也是溶解了。
幼: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幼: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教: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幼: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会溶解。
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教: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溶解导学案》
《溶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和规律;3. 能够运用溶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学内容1. 溶解的定义和特点溶解是指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溶解的特点包括:可逆性、热效应、熵效应、浓度效应等。
2. 溶解的影响因素和规律溶解的影响因素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等。
溶解规律包括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沃尔特定律等。
3. 溶解的应用溶解在平时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药物的溶解、化肥的溶解、食盐的溶解等。
三、导学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激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进修兴趣;3. 引导: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的规律;4. 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溶解的关键知识点。
四、导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些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的过程,引起学生对溶解的好奇心;2. 进修:介绍溶解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观点;3.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盐的溶解度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的影响因素;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解的规律;5. 拓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6. 总结:归纳溶解的关键知识点,让学生掌握溶解的基本原理。
五、课后作业1. 思考:总结溶解的特点和影响因素;2. 实践: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3. 探究:自行设计一个溶解实验,验证溶解的规律。
六、拓展延伸1. 可以邀请化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溶解的相关知识;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实验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对溶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运用溶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在进修化学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息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6.1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6.1导学案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常见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知道:常见乳化现象。
4.了解:溶解过程伴随的能量变化。
熟悉硝酸铵吸热、氢氧化钠放热现象。
5.了解:了解常见物质溶于水后溶液凝固点、沸点、导电性的变化。
了解溶液导电的原因(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重难点】溶液的概念【学习过程】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填一填(阅读课本153页到154页)【悬浊液】1、①以固体小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例如分散到水中【溶液】2、②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③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溶液。
例如、、、等多种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都是溶液。
这些物质的溶解是由于他们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表面的或向水里扩散,最终形成稳定的溶液。
【乳浊液】3、观察实验(课本154页“活动与探究”,)观察现象。
④如果油与水的混合物加入洗洁精,震荡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这种现象称为。
金属表面的清洗、各种、的配置,、医药制剂的合成,以及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等都和乳化有关。
4、阅读课本155页“扩展视野”填空:⑤促进互不相容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知识点整理】下面的总结很重要,同学们要认真读、理解。
1.溶液是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这是判断溶液的依据。
2、所谓均一,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所谓稳定,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长时间放置也不会析出固体。
3、物质分散到水中能否形成溶液,主要取决于分散微粒的大小。
以固体小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以小液滴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
4、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都是溶液(你能举个例子吗?)。
《溶解导学案》
《溶解》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3. 熟练运用溶解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导学内容
1. 什么是溶解?
2. 溶解的特点有哪些?
3. 影响溶解的因素有哪些?
4. 溶解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杯水中溶解了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中的糖是如何消失的,引出溶解的观点。
2. 进修新知识:讲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在溶解过程中,固体溶质溶解到液体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3. 探究溶解:进行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解速度的变化,引导他们发现温度对溶解的影响。
4. 深化理解:让学生讨论其他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等,并引导他们总结影响溶解的规律。
5. 应用实践: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溶解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药物的溶解、食物的调味等。
四、导学讨论
1. 你认为溶解的特点有哪些?
2. 在溶解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速度?
3. 你能举出一个溶解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吗?
五、导学作业
1. 完成《溶解》相关的习题。
2. 思考并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并写出实例说明。
3. 收集关于溶解的相关新闻或实例,准备下节课分享。
《能溶解多少物质导学案》
《能溶解多少物质》导学案一、导言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溶解物质的现象。
溶解是指溶剂中溶质的微观粒子与溶剂的微观粒子发生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本次导学案将盘绕“能溶解多少物质”这一主题展开,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基本观点及相关实验方法。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掌握溶解度的观点及影响因素;3.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测定物质的溶解度;4.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三、进修内容1. 溶解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溶解度的观点及影响因素;3. 实验方法测定物质的溶解度;4. 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推断。
四、进修过程1. 进修溶解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理解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互相作用是溶解发生的原因。
2. 了解溶解度的观点及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种类等。
3. 进行实验,测定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实验器械:烧杯、试管、搅拌棒、电子天对等;b. 将待测溶质加入烧杯中,并逐渐加入溶剂,同时用搅拌棒搅拌均匀;c.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溶解度变化,包括是否完全溶解以及是否有溶解度上限。
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差别,并得出结论。
五、总结与拓展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溶解的基本原理,掌握测定物质溶解度的实验方法,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此外,学生还可以拓展相关知识,如溶解度曲线的绘制、饱和溶液的制备等内容,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六、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步骤、数据记录及分析结果;2.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3. 尝试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案,探究其他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七、课后反思在本次进修中,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溶解的基本观点?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独立操作并记录数据?在实验结果分析中是否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在进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进修效果。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你喝过茶吗?你发现在热水中加入茶叶后,茶叶会慢慢消失在水中,最终形成一杯清澈的茶水吗?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了物质的溶解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物质的溶解”。
二、概念解释1. 物质的溶解是指固体、液体和气体互相混合,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2.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4.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已经达到最大浓度的溶液。
三、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1. 温度:一般来说,溶解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溶解气体的溶解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 溶质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小,溶解度越大。
3. 搅拌:搅拌能增加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加快物质的溶解过程。
4. 压力:气体的溶解度会受压力的影响,压力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四、实验探究实验一:观察饱和溶液的制备过程实验目的:观察饱和溶液的制备过程。
实验材料:烧杯、水杯、小勺、食盐。
实验步骤:1. 先准备一小勺的食盐。
2.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将食盐慢慢加入并搅拌均匀,直到无法再溶解为止。
3. 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未溶解的食盐颗粒,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物质的溶解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学会了制备饱和溶液的方法,并且了解了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调和食品、药物等。
六、拓展延伸1. 你还了解哪些物质溶解的实验?能不能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呢?2. 你知道一个物质是否可以溶解在另一个物质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吗?3. 有什么应用可以利用物质的溶解特性来实现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物质的溶解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应用,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溶解规律、影响溶解的因素和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言物质的溶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糖在水中溶解、盐在水中溶解等。
我们可以通过试验和观察来了解物质的溶解规律,探究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二、试验目标通过试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状况,探究溶解的条件和因素。
三、试验材料1. 砂糖、盐、小苏打、食用油2. 水、酒精3. 透亮杯子、搅拌棒四、试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水倒入透亮杯子中,观察水的性质。
2. 将一小勺砂糖加入杯中,搅拌匀称,观察砂糖的溶解状况。
3. 重复步骤2,将盐和小苏打分别加入杯中,观察它们的溶解状况。
4. 尝试将食用油加入杯中,观察食用油与水的混合状况。
5. 将酒精加入杯中,观察酒精与水的混合状况。
五、试验记录与分析1. 砂糖在水中溶解,形成透亮的糖水溶液。
2. 盐在水中溶解,形成透亮的盐水溶液。
3. 小苏打在水中溶解,产生气泡并溶解,形成透亮的碱水溶液。
4. 食用油与水不相溶,形成两层分离。
5. 酒精与水互相混合,形成透亮的酒精水混合溶液。
六、试验总结1. 物质的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匀称分离的过程。
2. 溶解的条件包括温度、物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等因素。
3. 溶解是一个物质分子间的互相作用过程,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互相作用,形成溶液。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状况不同,有的溶解度较高,有的溶解度较低。
5. 试验中观察到食用油与水不相溶,是因为它们的性质不同,无法互相溶解。
七、延伸拓展1. 可以尝试用不同温度的水进行试验,观察温度对物质溶解的影响。
2. 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溶质进行试验,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状况。
3. 可以了解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矿泉水、软饮料等的制作过程。
八、试验安全注意事项1. 试验中要小心操作,防止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中。
2. 试验结束后要准时清洗试验用具,保持试验环境整整齐齐。
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溶解规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精通。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物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熟悉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观点。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溶解观点2. 物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物质的溶解过程4. 溶解度的观点及计算方法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杯水中加入食盐后食盐消失的情景引入物质的溶解观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会消失在水中。
2. 进修:讲解物质的溶解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物质的溶解过程,让学生理解溶解是物质间互相作用的结果。
3. 实践:设计实验或观察现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体会溶解度的不同。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观点,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质的溶解现象。
5. 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溶解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何控制溶解度等问题。
四、导学反馈1. 提出几个选择题或简答题,考察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观点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或设计实验的思考和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2. 完成相关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3. 思考物质的溶解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并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六、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室引入和实践环节设计上还有待改进,需要更多的实验设计和示意图辅助学生理解。
在导学反馈和课后作业中需要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和稳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水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必不行少的物质,它可以溶解浩繁物质,如盐、糖等。
你知道水是如何溶解其他物质的吗?今日我们就来进修一下《物质的溶解》这个知识点。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物质溶解的定义及特点。
2. 精通物质如何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 了解溶解度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三、观点诠释1. 物质的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化学物质中分离匀称的过程,形成溶液。
2. 溶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着溶质向溶液中加入、从溶液中析出、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变化等过程。
四、进修过程1. 物质的溶解过程a. 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水中被分离开,与水分子互相作用形成水合层。
b. 水合层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水分子包裹,向四周扩散。
c. 溶质在溶剂中随机运动,直至达到动态平衡。
2. 溶解度及影响因素a. 溶解度指单位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通常用质量单位或物质量单位表示。
b.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质之间的互相作用力、温度、压力等。
3. 检测试验通过在试验室中进行溶解试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状况,以加深对物质的溶解过程的理解。
五、知识延伸1. 诠释为什么某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
2. 探究高温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延伸进修其他溶解过程中的知识,如气态溶解、固-固溶解等。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物质的溶解是一个动态过程,精通了物质如何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期望同砚们能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深度探究物质溶解的奥妙。
第二课时一、导入引言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我们屡屡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溶液,比如喝的果汁、喝的牛奶、洗衣服用的洗衣液等等。
这些溶液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却不能呢?今日我们就来进修一下“物质的溶解”。
二、知识梳理1. 什么是溶解?溶解是指物质在液体中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的微观粒子分离到溶剂中,形成匀称的分离体系。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第一课时主题: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3. 能够应用溶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溶解概念和特点。
2. 溶解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教学难点:1. 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关系。
2. 溶解的影响因素对比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搅拌棒、溶质、溶剂等。
2. 课件:关于物质的溶解理论和实验操作流程的示意图。
3. 学生导学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引入课题,例如糖溶解在水中后形成糖水等,让学生思考物质的溶解是什么现象,有哪些特点。
二、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讲解物质的溶解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溶解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的分散过程,重点介绍溶解与溶质、溶剂之间的作用关系。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观察不同温度下晶体状物质的溶解速度。
2. 实验二:观察不同颗粒大小的物质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3. 实验三:观察不同溶剂对同一溶质的溶解能力。
四、总结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因素对物质溶解的影响规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五、拓展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应用溶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海水中盐和糖的分离、溶解度的计算等,并让学生分享解决方法。
六、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关于溶解的现象或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七、反馈评估(5分钟)让学生交流和展示作业内容,进行互相点评和评价,检验学生对溶解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溶解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实践操作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实验操作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分离并形成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2. 掌握物质的溶解与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粒子大小等因素的干系。
3. 能够利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物质的溶解规律。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溶解观点及过程。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3. 实验观察物质的溶解规律。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如糖在水中溶解、盐在水中溶解等。
2. 进修:讲解物质的溶解过程及溶解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观点。
3. 探究:让学生思考不同因素对物质溶解的影响,如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粒子大小等,并分组讨论。
4.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并总结规律。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规律,明确物质溶解与溶解度的干系。
四、导学材料:1. 实验器械: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2. 实验药品:糖、盐、水等。
3. 实验步骤:根据不同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步骤。
4. 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数据及观察结果。
五、导学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结论。
2. 思考物质的溶解规律与生活中的应用,如煮咖啡、制作果汁等。
3.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物质的溶解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六、导学评判:1.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2. 对物质的溶解规律的理解水平。
3. 对物质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物质的溶解规律,掌握物质溶解的基本观点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特点;2. 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所发生的能量变化;3. 掌握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和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习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2.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3.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学习内容1. 物质的溶解现象及特点2. 物质的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3.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4. 溶解度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四、学习任务1. 阅读相关课本知识,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特点;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 完成相关实验操作,探究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4.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共同探究物质的溶解规律。
五、学习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实验操作能力;2. 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数据准确性、实验过程规范性、实验结果分析能力;3. 思维深度评价:提出观点、拓展思路、解决问题能力。
六、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物质的溶解现象及特点,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学生应通过实验操作和思维拓展,提高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进一步深化对物质溶解规律的理解,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掌握物质溶解的条件;3.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相关影响因素;4.了解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二、导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现象;2.物质溶解的条件及影响因素;3.溶解度的概念;4.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将一小块糖放入水杯中,搅拌一段时间后,糖完全消失在水中。
请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第二步:概念解释1. 物质的溶解现象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分散均匀的过程。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溶解观点及特点;2. 掌握物质的溶解过程;3. 了解溶解度及影响因素;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溶解观点及特点- 什么是物质的溶解?- 物质的溶解与分离有何区别?- 物质的溶解具有哪些特点?2. 物质的溶解过程- 物质的溶解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溶解过程中的分子间互相作用是怎样的?3. 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什么是溶解度?-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溶解度与溶解性质之间的干系是怎样的?4. 应用实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平时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进修欲望。
2. 进修:学生阅读相关知识点,理解观点及特点,掌握溶解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实践: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的溶解过程,实践中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4. 讨论:学生讨论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思考。
5. 总结:总结进修内容,强化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导学评判:1. 通过小组合作进修,检查学生对物质溶解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2. 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溶解度及影响因素的掌握水平。
3. 通过开放性问题,考察学生对物质溶解的深层次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探究更多物质溶解的知识,拓展对化学现象的认识。
2.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探索物质溶解的规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3. 鼓励学生参与化学竞争或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溶解观点及特点,掌握溶解过程和影响因素,提高化学学科的进修兴趣和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们在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溶解现象无处不在。
比如说,我们在煮咖啡时,将咖啡粉溶解在热水中;在洗衣服时,将洗衣粉溶解在水中;在吃糖果时,将糖溶解在口中。
那么,物质是如何溶解的呢?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将进修《物质的溶解》这一知识点。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物质溶解的条件;3. 掌握物质的溶解的影响因素;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进修过程1. 溶解的定义和特点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混合并形成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溶解的特点包括:(1)均匀性: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形成均匀的溶液;(2)无限溶解性: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可以无限溶解在溶剂中;(3)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会伴同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2. 物质溶解的条件物质溶解的条件包括:(1)溶质与溶剂之间存在互相作用力;(2)溶质分子能够与溶剂分子有效碰撞。
3. 物质的溶解的影响因素物质的溶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有利于溶解过程的进行;(2)溶剂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溶剂对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有所不同;(3)溶质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中溶解度也不同。
四、知识拓展1. 请同砚们思考,为什么在冬天喝茶时,加热水会使茶溶解得更快?2. 请同砚们尝试用不同温度的水溶解相同量的砂糖,观察溶解速度的差别,并总结影响因素。
五、教室练习1. 下列物质中,哪一种具有最大的溶解度?A. 盐B. 砂糖C. 石蜡D. 乙醇2. 请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
六、课后作业1. 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的影响;2.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溶解现象,并简要描述其过程。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物质的溶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更多有关溶解的现象,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愿大家在化学进修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溶解现象。
比如在热天喝一杯冰镇可乐,可乐中的气泡会逐步消失;在冬天煮一碗热牛奶,牛奶中的糖会完全溶解在液体中。
这些都是物质的溶解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物质溶解呢?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规律。
二、知识点概述1. 物质的溶解: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时,若它们能够互相穿透并形成均匀的混合物,则称为物质的溶解。
2. 溶液的形成:溶质在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溶液,其中溶质的量较少,溶剂的量较多。
3. 溶解度: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4.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温度、溶剂、溶质之间的互相作用力等因素都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三、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形成的溶液的基本观点。
2. 掌握溶解度的观点及其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四、教学重点1. 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形成的溶液的特点。
2. 溶解度的观点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溶解的兴趣。
2. 进修:介绍物质的溶解观点、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的观点及其影响因素。
3. 实践: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现象。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出问题与疑惑。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相关案例。
六、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溶解现象。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溶解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思考与探索。
七、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判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掌握水平。
2. 教室讨论:评判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辨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安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溶解的兴趣,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规律。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认识溶解现象1. 什么是溶解?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分子和另一种物质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前者在后者中分散均匀的过程。
2. 举例说明溶解现象。
比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
3. 溶解过程中的三要素是什么?溶质、溶剂、溶液。
4. 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溶解质的最大量。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1.温度2.压力3.溶质的性质4.溶剂的性质三、物质的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1.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溶解现象,比如煮咖啡时需要将咖啡粉溶解在水中,煮面时需要将面粉溶解在水中等。
2. 工业生产中,物质的溶解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化工生产中,经常会用到物质的溶解来制备一些化学产品。
3. 医学领域中,药物的溶解对于药效的释放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调整药物的溶解度,可以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提高药效。
四、物质的溶解实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实验步骤:1. 准备好若干个容器和不同的溶质(比如盐、砂糖、小苏打等)2. 分别将不同的溶质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水,观察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3. 记录实验结果,总结溶解情况与溶质性质的关系实验材料:1. 溶质:盐、砂糖、小苏打2. 溶剂:水3. 容器:玻璃容器实验要点:1. 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2. 实验时保持实验室清洁3. 记录实验数据,及时整理并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五、课后思考与拓展1. 你知道有哪些常见的溶解现象?2. 你能举例说明溶解过程中的三要素吗?3. 如果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那么在寒冷的冬天,应该如何调整饮料的糖度呢?4. 你认为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通过以上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多加利用,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和应用。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的定义和过程。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溶解这一现象,比如在热水中溶解茶叶、在水中溶解盐等。
本次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二、知识铺垫1. 什么是溶解?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其中,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解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溶解的基本特征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或溶质气态分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影响溶解的因素有哪些?- 溶质的性质:溶解度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 溶剂的性质:溶解度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
- 压力:对溶解固体来说,压强对溶解度的影响很小。
三、实验探究实验一:观察氢氧化钾溶解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钾,观察观察氢氧化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记录现象。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氯化钠溶解度的影响准备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解于一定体积的水中,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并绘制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图。
四、拓展延伸1. 你知道为什么冰上撒盐可以溶解雪吗?可以通过溶解物质的特性来解释。
2. 为何在冬天开车会撒盐,而不是糖或者其他物质呢?可以分析不同物质对冰的溶解效果。
五、检测评价1. 什么是溶解?请简要描述。
2. 溶解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请列举并解释。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学习,我们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了溶解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相关实验。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二课时一、导入引导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砂糖可以在水中溶解而石头却不能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现象无处不在,比如泡杯茶、洗衣服、制作果汁等等。
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物质的溶解现象,了解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二、知识梳理1. 什么是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是指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作用力。
《溶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溶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基本观点;2. 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3. 理解溶解在平时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1. 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形成均匀溶液的过程。
2. 溶解的基本观点:溶质、溶剂、溶解度、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不溶物。
3. 溶解的影响因素:温度、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互相作用、压力等。
4. 溶解在平时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溶解制备药物、食品加工、废水处理等。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为后续进修打下基础。
2. 观点讲解:讲解溶解的定义、基本观点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过程和特点。
3.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溶解现象,加深对溶解的理解。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溶解在平时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反思自己的进修收获和不足的地方,为下节课的进修做好准备。
四、导学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2. 完成教室练习题,稳固对溶解的理解;3. 查找更多关于溶解的应用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4. 准备下节课的进修内容,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互动。
五、拓展延伸:1.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溶解的理论和实践;2. 开展溶解实验室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3. 设计溶解主题的科普知识竞争,激发学生进修兴趣和积极性。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溶解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溶解的基本观点和影响因素,了解溶解在平时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勇于探索,不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愿大家在进修的道路上不息前行,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成长!。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里华中学化学组【认知目标】1、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特征。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让学生知道只要细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点】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
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的溶解。
【实验准备】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水、粉笔灰和食用油、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试管若干、烧杯若干、玻璃棒、药匙等【教学过程】1、物质以()或()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的混合物叫溶液。
如果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则形成();如果物质以()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则形成()2、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请举两例()、()。
3、常用洗涤剂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有()作用,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4、乳化作用与溶解最大的不同是混合物中分散的物质的形式不同,前者以()形式分散,后者以()形式分散【导入】品尝盐水【活动与探究一】取四支试管,分别放入1~2粒高锰酸钾、少量氯化钠、粉笔灰、 3~4滴食用油,再加入约试管容积1/4的水,充分振荡、静置,记录实验现象.【完成下表】【活动与探究二】向刚才油和水的试管中加入数滴洗洁精,振荡片刻,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活动与探究三】现有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探究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A.牛奶B.泥水C.水D. 碘酒2.一杯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A.上面和下面不相同B.完全相同C.完全不同D.不一定相同3、婷婷想用冰糖快速配制一杯糖水请你帮她想想,她可以采用几种方法?4.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与洗洁精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原理相同吗?【思考】某同学利用下列仪器,也能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是否发生了变化,你能说明该同学的实验方案吗?【课后作业】1、预习新课内容 2、课本P159练习与实践第1、2、6、7、8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下部的溶液比上面的甜
B.外界条件不变时,放置一段时间后一定有蔗糖析出
C.上、中、下各部分的密度不同
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中
4.洗涤剂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
A.可溶解于水B.可以溶解油污C.有乳化功能D.可以稀释油污
5.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粉笔灰
白色固体
食用油
黄色液体
2.什么叫溶液?溶液的特征是什么?
结论: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物,溶液中的物质都是以______或______的形式存在。
溶液的特征:________和__________
3.完成课本159页2题
探究实验二:.了解乳化现象,能够区分乳化现象和溶解现象。
1.合作实验完成下表: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观察现象
结论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汽油和植物油
植物油沉在试管底部
水和植物油
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
植物油、洗涤剂浮在液面上
2.总结: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
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做。
3举例说明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讨论交流:认识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阅读第157—158页内容,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为什么北方冬天时汽油中要加入少量的已二醇?
(2)为了在高原上煮熟鸡蛋往往在水中加此食盐,为什么?
(3)为什么潮手会容易触电?
2、小结:物质溶于水后,沸点__________,凝固点__________,能够在溶液中生成____________的溶液能够导电。如氯化钠溶于水能生成自由移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
A.蔗糖溶液B.食盐溶液C.酒精溶液D.硝酸钾晶体
6.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B.烧碱C.食盐D.熟石灰
4.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五、合作探究:
探究实验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形式有哪些?有何区分和联系?结合第153页实验,完成下列表格
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是否分层)
分散特征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
食盐
无色晶体
蔗糖
无色晶体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基础上着重理解溶液
②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③认识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和探究,学习对生活实际及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溶液的广泛用途与人生活息息相关。
系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当堂检测:
1.把下列物质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面粉加到水中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D.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二、学习重点:
①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
②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③知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熔沸点和导电性会改变。
三、学习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
四、课前预习:
1.常见的分散系有悬浊液、和溶液。
2.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溶液。
3.大量实验表明,固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沸点比纯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这一性质常为人们利用。例如,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