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

合集下载

3.2 溶液(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一学期(试用版)同步精品课题(上海专用)

3.2 溶液(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一学期(试用版)同步精品课题(上海专用)

解: c%
m(溶质) m(溶液)
100%
C%= S
=
100
9 ×100% =26.5%
34
9
S = 9 ×100 =36 (g/100g水)
34-9
34-9
答:这瓶食盐溶液的百分比浓度是26.5%,20℃时的溶 解度是36克/100克水。
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
例题3: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 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g质量分 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 硫 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物质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 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 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 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总结: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压强减小而减小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2.应明确溶质的种类:因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里形成的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这种物质,但还 能溶解其他溶质 3.饱和与不饱和溶液不是固定不变的,外界条件改变时, 溶液的饱和状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有晶体存在 (过饱和)
饱和溶液的状态
无晶体存在 (刚刚饱和) 怎样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人们利用以上原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 原料的母液(叫做苦卤),其大致过程如下:
海 水
贮 水 池






食盐 氯化钠
母液
多种化 工产品
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结晶。 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课题:沪教版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材及学情分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是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液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

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液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本节内容包括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各1课时教学时间,共分3课时。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实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液是否饱和及转化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2.建立内因与外因对事物发展共同影响的辨证观教学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对实例进行转化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实例进行转化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1.多媒体课件2.合作探究实验(每4人一个实验小组):(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10ml水中分别溶解NaCl、KNO3和Ca(OH)2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③10ml水在不同温度下溶解KNO3(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①溶质、溶剂的改变;②温度的改变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问题(①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②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某种物质?③溶液是否饱和应确定哪些条件?)组织、指导科学探究(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反思评价)应用提高现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为什么呀?”糖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为什么再加糖也不会更甜方案①:方案②:通过以上实验,再次强调条件,从而得出结论(板书);;。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能在实验室里初步提纯粗盐。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

教材分析重点探究常见晶体的制取,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晶体的方法。

难点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 D )A.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B.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C.相应温度下,100g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D.相应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2.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的降温结晶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我们知道,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易溶于水,那么能否把溶于水中的溶质再提取出来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三、结晶【活动与探究】结晶实验【实验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一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有固体析出。

【概念】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方法:①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原理:水分蒸发,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而析出晶体;适用范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②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原理: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适用范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教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

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结晶的应用:如海水晒盐,工业化工原料和产品的生产。

【交流与讨论】填写饱和溶液结晶(晶体不含结晶水)时下列所列各项的变化关系。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6.3.2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6.3.2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6.3.2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新版)沪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2物质的溶解性。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学会运用溶解性曲线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

但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溶解性曲线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让学生学会运用溶解性曲线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溶解性的含义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溶解性曲线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溶解性曲线图。

3.准备实验器材,如溶质、溶剂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等知识。

然后提问:“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到底是什么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同时,展示溶解性曲线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性曲线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可以选择溶解度实验或者溶解性曲线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导学案第6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导学案第6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一、目标定向1、知道常见物质的结晶方法。

2、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称为结晶。

2、将溶液,使溶液达到饱和后,再,溶质就会结晶析出。

3、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还可以用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4、蒸发时,蒸发皿中的液体量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5、加热时,应不断用,防止。

6、加热到蒸发皿中,停止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哪些物质一般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2、哪些物质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五、练习检测1.下列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它们分离开的是()A、酒精和水B、氯化钾和二氧化锰C、氯化钠和硝酸钾D、铁粉和铜粉2.下列情况一定能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溶剂D、蒸发溶剂3.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B.c一定是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至t1℃,a、b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D .n 点表示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4.若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则( )。

(A)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二)填空题: 5.右图为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看出:(1)升高温度,物质的不饱和的溶液会变得饱和; (2)T 3 ℃时,A 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3)要将A 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可以采取的方法,而要将B 从它的饱和溶液中大量析出,只能采取 的方法; (4)如果A 中混有少量B ,则经过 可以提纯A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①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两者相互转化的方法。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三、学习难点:①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②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③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的因素。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预习导航:1. 大量实验表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 。

2.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六、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3..交流讨论,完善转化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三)系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物质的组成,你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补充、相互启发、使思维有更深入的卷入与批判,识、1、小明陪妈妈去医院输液,不小心把护士手中的盘子打翻,棉球上的碘酒落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刻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痕迹,小明回家后用水清洗衣服,但怎么也清洗不掉,你认为应该采用的方法是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了个空,向其中注入饱和的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倒出。

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是 (填饱和/不饱和)溶液。

3、将一杯20摄氏度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加入溶剂C.倒去一半溶液 D.蒸发溶剂4、学完溶液的知识后,小松回家做了几个小实验。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六章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新版)沪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六章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新版)沪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2(新版)沪教版第2课时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一)固体溶解度1.概念:。

2.四要素:例:20℃,100g水最多溶解36gNaCl--- 。

60℃,KNO3的溶解度为110克,其含义为。

3.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例:60℃,KNO3的溶解度为110克,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为。

练:60℃,KNO3的溶解度为110克,,33克的KNO3溶在克水中刚好饱和。

4.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问题:20℃,某物质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0.5克,则该物质。

某物质在10克水中最多溶解0.5克,则该物质。

5.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6.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影响的表示--------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1)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纵坐标:(2)曲线的意义:①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③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即:ct1 t2a.大多数固体。

b.少数固体。

c.极少数固体。

(3)点的意义曲线上的点:。

曲线上方的点:。

曲线下方的点:。

曲线上的交点:。

练习:(1)如图①a代表,如:。

b代表,如:。

c代表,如:。

②点P表示。

③t1时,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从多到少。

④t2时,等质量的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从多到少。

⑤t2时,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是,最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⑥除去a中混有少量的b,采用,分离出a;除去b中混有少量的a,采用,分离出b。

⑵教材P20图中,80℃ NH4Cl的溶解度约为克,在此温度下,80克 NH4Cl溶于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是溶液。

沪教版初三全册(全国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初三全册(全国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初三全册(全国版)6【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明白得溶液的概念及差不多特点;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点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缘故情感目标: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差不多方法,培养实验观看,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不瞒大伙儿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

一次我做饭时,忙忙碌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方法,如何样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生:洗师:用什么洗?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生:溶解师:同学们说得专门好,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师出示教学目标[大屏幕]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生:自由回答师:果真如此吗?咱们依旧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观看到的想象面粉放入水中豆油放入水中食盐放入水中糖放入水中食粗放入水中师: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答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差不多上溶于水吗?生:不是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能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能说物质在水中分散,共有几种情形?[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生:三种情形师;同学们看面粉分散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生:固体师:我们把如此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板书]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师:面粉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认真观看: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平均分散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平均,不稳固。

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去呢?生:洗师:用水洗后如不洁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散在水中,振荡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生:液体师:我们把如此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溶液——溶解度 教案(表格式)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溶液——溶解度  教案(表格式)

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定义;
(2)知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知道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设计的过程归纳溶解度定义;
(2)通过溶解度曲线形成、溶解度曲线图结构的了解、读图、析图提升获取图形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严谨、科学的实验思想;
(2)感悟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定义、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根据溶解度曲线思考:
1)如何将溶液从状态a转换至状态b?2)试设计操作最简答、结果最准确的的一个实验途径:。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导学案第6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导学案第6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一、目标定向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如:食盐和蔗糖溶于水,而氢氧化钙溶于水。

(填“易”或“难”)②同一物质在的溶解性不同。

如:食用油于汽油,但却溶于水。

(填“易”或“难”)③溶解性还与有关。

对于多数物质随着升高,其溶解性(填“越大”或“越小”);而相反,温度越高,其溶解性。

2、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在水中难溶的物质,常用、等有机溶剂来溶解。

3、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①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方法:②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两个重要因素?2、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吗?五、练习检测1、下列因素中,与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有关的是()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溶剂的量④温度⑤固体溶质的形状A.①③⑤B.①②④C. ②④⑤D. ①④⑤2、25℃时,从某饱和食盐水中取出一部分,则剩下的溶液一定是( )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C.浓溶液D.稀溶液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A.非常浓的溶液B.很稀的溶液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4、下述方法中: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

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的是()A.①②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5、20℃时,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无法判断6、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导学案第6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导学案第6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一、目标定向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固体物质溶解度表示该物质在。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表示。

2、观察表6-9,根据常温下的物质在水中溶解度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

3、绘制溶解度曲线,是以横坐标,以为纵坐标。

4、观看溶解度曲线表6-13,绝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其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是。

(后3空填物质化学式)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溶解度定义中注意的地方。

2、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五、练习检测1、要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措施是()A.、增加溶剂量B、.充分振荡 C.、降低温度D、升高温度2、为了使熟石灰的溶解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A、加入固体熟石灰B、升高温度C、加入水D、降低温度3、物质的溶解度,与下列因素无关的()A、温度的高低B、溶剂的多少C、溶质的性质D、溶剂的性质4、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_______克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20℃时NaNO 3的溶解度为36g 表示 。

5、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b (1)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__________. (2) 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c(3) t 3℃时,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 .(4) t 2℃时,a 与c 溶解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由上图你还能获的什么信息?__________________.六、补充学习1、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一个小空,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

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食盐。

(新版)沪教版2018九年级化学全册_6.3.2_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新版)沪教版2018九年级化学全册_6.3.2_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牢记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并能根据溶解度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能依据溶解度曲线掌握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学习难点】能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不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2、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不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新知导学】:1、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溶液知识的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仔细分析后回答。

水)在同一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和有关;(2)除(1)中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有关,如果外界条件和溶剂种类确定,要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请设计方案探究:常温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强弱。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阅读教材P18,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溶解度的四要素:(1)(2)(3)(4) ___思考: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什么要考虑上述四个要素?2.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正确,说明原因:①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②20℃时,100克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

④20℃时,131.6克NaNO3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1.6克,则20℃时N aNO3的溶解度是31.6。

⑤ 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思考: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则在20℃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活动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思考:(1)你能根据课本P18物质的溶解度说出它们的溶解性吗?Ca(OH)2 Na2CO3 NaClNaNO3 NH4NO3 C12H22O11 (蔗糖)(2)根据20℃时,Ca(OH)2溶解度是0.165g,NaOH溶解度53g(CO2与NaOH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用检验CO2,理由是用吸收CO2效果较好,理由是【活动三】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表示(2)溶解度曲线以物质的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
一、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探究溶质溶解在溶剂里能力,以学生动手
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以小组
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初步具有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具准备]:相关实验用品的准备、PPT文稿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探究模式
外因温度
气体
压强
课堂练习(见附录)
课后延伸
附录:
巩固练习:
1、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的高低
D、压力的大小
2、气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气体的多少
D、压力的大小
3、清洗沾有油污的餐具,下列方法中,清洗效果最好的是…………………………()
A、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B、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C、只用热水
D、只用冷水
4、养鱼专业户张大伯,在闷热的夏天发现鱼塘里的鱼总是要游到水面上来,若不及时
采取措施,常常会出现大量鱼死亡的现象,请大家给张大伯想一些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练习:
1、t1℃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5克X物质,t2℃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克Y
物质,则X、Y在水中的溶解性…………………………………………………………()
A、X>Y
B、X<Y
C、X=Y
D、无法比较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3、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4、为什么烧开水时在开水未沸腾时水壶中就有一些气泡冒出?这些气体是什么?
5、设计实验:证明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