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超越:析孟子的民贵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强调民本,主张以民为本,以民为贵,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强大稳固。
下面我们来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民生至上。
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让人民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曾经说过:“择君而论之,则贤君能进退、能保民以治,故民劝于长安矣;君子立政从权、君子安身以安民,故民从之至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贤君和安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孟子一直主张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人民过上富足平安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
他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曾经说过:“民无学不知,无不知试不用,无用不长久。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民教育的看法,他认为人民应该接受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主张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民生至上,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他强调民权至上,认为人民应该有发言权和参与权;他强调民智至上,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得到长治久安,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这个文章重复太多】。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怎样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怎样的孟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二十多年周游列国,竭力主张自己的政治理论,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那么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什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孟子的民本思想,一起来看看吧!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二十多年周游列国,竭力主张自己的政治理论,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他的“民本”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使人民富足。
孟子的理论在对封建时期的经济也有着积极作用。
他继承了孔子“养民惠也”的思想,认为君主应给予人民固定的产业,类似于房屋、田地等。
这样人民才不会流离失所,温饱没有着落。
这样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在收成好的年里,人民可以丰衣足食,即使在收成不好的年里,也不至于饿死,而且还可以赡养父母,养育妻儿等。
这是社会安定的最基本的要素。
二、宽政爱民。
在孟子之前,孔子就认为德治胜于法治。
他们认为,法治虽然可以让人民产生畏惧感,从而使人民不敢造反。
但是那并不是出自他们内心的,如果一旦法律失去约束力,君王就会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只有从道德上教育他们,才可以使他们自觉得遵守法律。
孟子认为,只有在政治上推行仁政,才会使百姓心悦诚服,他们就会遵守国家的规定,按时缴纳税金,从而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三、道德教化作用。
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就是从道德上教化人民。
孟子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认为,在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可以对人民实施教化,使人民从内心里对统治者尊重,从而达到儒家思想的精神统治的目的。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什么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
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
张载对孟子心性思想之继承与发展
张载对孟子心性思想之继承与发展张载对孟子心性思想之继承与发展王振华南宋的陈亮曾说“世以孟子比横渠”,[1](p252)此论显示出张载与孟子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一方面在于张载与孟子一样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具有自觉的担当精神;另一方面则在于张载与孟子在思想上具有联系性。
《宋史·张载传》称横渠之学“以孔孟为法”,[2](p386)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称横渠之学是“《论》《孟》之要归也”。
[3](序)这说明张载之学与孟子之学确实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张载曾对《孟子》一书作过诠释,称为《横渠先生孟子说》(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时引用过此书),可惜此书已佚。
《张载集》中保留了一些张载对《孟子》解说的相关文献,但较为零散;所幸,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林乐昌先生作的《张载佚书〈孟子说〉辑考》,[4]对研究张载与孟子之间的思想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张载对孟子思想的吸收主要涉及心性论、性命论、礼乐论等。
以下笔者试图就二者在心性论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求方家指正。
一、孟子心性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遗留问题心性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概括为性善论、道德实践论、人生境界论三部分。
性善论是心性思想的立论基础;道德实践(即修养工夫)是性善的必然要求;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则是道德实践的最终归宿。
首先是性善论。
一、孟子以道德心阐释性善论,合言心性,注重“从心言性”。
[6](p13)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5](p94)这是孟子所谓的四端之心,此四心生成人的四种道德品质,即仁、义、礼、智。
二、孟子“以心言性”其实已涵盖了“以生言性”[6](p13) 的内容。
孟子反驳告子“生之谓性”在于告子只看到人与动物的共性,而没有说明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
孟子也说“形色,天性也”,[5](p373)但在承认“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的同时,他更强调“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5](p393)的重要性。
《孟子》文论思想分析
《孟子》文论思想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因此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可以“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关沙沙 09级思政 200902010044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
作为两周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孟子、儒家学说、民本思想、经济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恒久稳固,长治久安,首先要“得民心”,“合民意”,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对于人民的需要要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经济上要富民、惠民在孟子以前,孔子就主张在经济上惠民。
他说:“养民也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惠民给人民好处,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的文艺思想
孟子的文艺思想
1、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2、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3、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4、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孟子思想主张的是什么
孟子思想主张的是什么
孟子的主张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国柞长久。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名言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5、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
6、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7、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
言必杀夺。
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9、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10、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孟子民本思想内容解读
孟子民本思想内容解读孟子在战国中期用其民本思想作为政治主张,对各国的诸侯君主进行游说。
所谓‘民本’,即国之有民,犹如树之有根、木之有干,民众是国家的基础。
孟子认为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在春秋无义战的大背景下,统治者大多崇尚富国强兵以称霸中原,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并没有真正的实施,但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却是久远的。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它至今仍可发挥其固有的精神,并寻找合适其生根发芽的土壤。
(一)“王道”、“霸道”孟子主张要想国家稳定,有两条道路可以走。
一条是“霸道”,一条是“王道”。
霸道是用武力解决问题,让民众屈服,用武力去讨伐其他国家,占领他国领土,使他国臣民屈服,在孟子所处战乱频发的时代,霸道是一种常态。
另一条“王道”是指君主心中存在仁义,讲理义,用良好的道德修养使民众心甘情愿的归服。
孟子极力推崇“王道”,“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以德服人一个是以力服人。
孟子认为平定天下的君王,都是以“王道”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像尧、舜、禹、商汤、武王都是实行王道的代表。
施行“霸道”的君主只能给国家带来灾难,带来战争,带来老弱病残死于沟壑的惨状。
像“霸道”的代表晋文公和齐桓公,他们所崇尚的武力并没有统一当时分裂的局面。
所以孟子强烈反对用武力的方式征服他国。
孟子写道:“以力假仁者霸……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此段论述简明扼要的表明“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假装仁义采取武力称霸,依靠的是强大的国力,而采用仁义的方式统一天下称为王,这种情况下不需依仗国力的大小。
依靠武力使人臣服,采取这种强硬的方式他人的内心并没有屈服,只是力量不足没有能力抗衡罢了。
以美德仁义服人者,大家内心对此都是心悦诚服。
当孟子看到社会中出现面有饥色的难民,荒野中有饿死的尸体时,但君主的厨房里却有肥美的肉食,马厩里有着肥美的骏马,遂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贵民思想
d i1 .9 9ji n 10 —7 3 .0 2 0 .4 o:0 36 /. s.0 1 8 6 2 1 .8 0 2 s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e og agC l g f dct n o r l f i nj n o eeo ua o n H l i E i
其 具体表现有 以下几个 方面 : 说 :恻 隐之心 , “ 人皆有之 ; 羞恶之心 , 人皆有之; 恭敬 之心 , 人
皆有 之 ; 是非之心 , 皆有 之。 [ “ 人 ”1 ] 恻隐之 心 , 仁之端 也 ; 羞恶之心 ; 义之端也 ; 恭敬之 心 , 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 , 智之端 也 。人之有是 四端 也 , 犹其 有 四体也 。 ¨姗 孟 子认为人 人 ”]
二、 孟子贵 民思想的体现
孟子主张 以民为贵 , 把这 种思 想真正贯彻到 自己的政 并
作用 , 肯定百姓的重要性 。不仅 如此 , 《 子》 在 孟 一书 中还 曾 多次 出现 “ 天吏 ” “ 爵 ” 、天 这样 的词 汇。《 子 ・ 孙丑 》 孟 公 中 孟子在 回答沈 同燕 国是 否可 以讨伐时 曾说 :为天吏 , 以 “ 则可 伐之 。 … 那 么何为 天吏 呢?孟 子 日 : 元 敌 于天 下者 , ” “ 天
Au . 0 2 g2 1
Vo. 1 N0 8 ( 哈尔滨 师范大学 , 哈尔滨 102 ) 50 5
摘
要: 孟子是我 国古代 一位重要的思想 家, 继承 并发扬 了孔子 学说 , 他 被后世 誉为“ 亚圣” 。孟 子虽以追随孔
子之 学为荣, 但其主张却在 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有 了进一步的升华。特 别是在君权 思想浓厚的古代社会 。 孟子破 除时 代枷锁 , 出了“ 提 民贵君 轻” 的主 张 , 并希望统治者能施行仁政 , 重视 民生 , 关注 民意。这 种 以“ 百姓 为贵” 的思想在
《孟子》的价值哲学思想浅析
J丨文史纵横W 《孟子》的价值哲学思想浅析王 浩 王建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成都 610072)【摘 要】 《孟子》既是古人为学次第、慨然进取所必读的书目,也是他们磊落胸次、修己救民的价值依托。
仁、义、礼、智“四端”是《孟子》的价值前提,“良贵”是其对于人生价值的一种厘定,“反求诸己”则是其整个体系对于价值路径的践行。
《孟子》认为“圣人”这种理想价值是人人都能够触及的目标、是一种可感、可观的真实存在。
我们要历史且辩证地看待《孟子》所体现的精神、气度以及价值观念,并发挥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 《孟子》;主旨;价值论一、对《孟子》的价值主旨阐述关于《孟子》的成书过程,据太史公言:“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即由孟子本人及其万章等徒共同创作完成,通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章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等七篇共构建了一个基于孟子“善”、“仁”、“义”等价值概念的价值理论体系。
另外,孟子其人也处在一个诸侯国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的战国时代,适世的仁义背弃、礼崩乐坏,士阶层作为在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中从各宗法等级中游离出来的、基本上摆脱了宗法关系束缚的人,逐渐组合成了当时的重要社会力量,他们以自己的知识技艺谋生,有独立人格并强烈要求其价值得到社会承认,其人格其学问受到他人的尊重,并要求诸侯对他们要礼敬有加,而作为其阶层代表之一的孟子,感叹今世虽然距离圣人之世不远、距离圣人之居也不远,但道统却无以为继。
故而他秉承舍我其谁之精神、立济达天下之志,去游说诸王却一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只能退居作书。
所以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孟子》,既是古人为学次第、慨然进取所必读的书目,也是他们磊落胸次、修己救民的价值依托。
二、《孟子》中的价值前提:四端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思想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思想确实 为历朝 历 代政 治 清 明 、 社会 稳 定 、 济 经 所谓 民本思 想 , 是 指 中国古 代 历 史 上 将 民 就
发展 、 百姓安乐局 面 的出现提供 了重要保 证 。 众 视 为治 国安邦 根本 的政 治学说 , 一种 关 注 、 是 重
视人 民利益 的政 治 学说 。它 重 视 、 承认 民众 在 社 会政治 、 济、 经 道德 等 生 活 中 的重 要地 位 和作 用 , 反映 了广大 人 民 的愿 望 和 要求 , 具有 深刻 的人 民 性和 进步性 ]它 在 中 国社会 有 着长久 的生命 力 。 ,
一
孟子 生 于战 国 中期 , 在 封 建 制 取 代 奴隶 制 处 的社 会大 变革 时代 , 封建 制 生产关 系已较成 熟 , 封 建 制 生产 形式 成 为 占主 导地 位 的社 会 生 产形 式 。
农 业 生产 的发 展 推 动 了手 工 业 生 产 的发 展 , 事 从
个 体 农业 生产 的 农 民和作 坊 生 产 的手工 业 者 , 不 但 获 得 了更大 的 劳 动 自由 和人 身 自由, 且 也 获 而 得 了更 多 的政 治 自由。农 民可 以在 自己的国家 内 领受 田地 耕种 , 可 自由流 动 , 亦 到别 的 国家 受 田耕 种 。 同时 , 流 的农 民也 可 以弃 农 从 工 、 商 , 外 从 去 当佣 工 。农 民的 择 地 而耕 、 国 而 居 、 工而 处 , 择 择 增 加 了社 会人 口 的流 动 , 大 了农 民及 手 工 业 者 扩 的劳 动 自由度 , 某种 意义 上说 , 就加大 了他们 从 也 的人 身 自由度 和经 济 自由度 以及 政 治 自由度 。 社会 劳动 者 自由度 的加 大 , 使得 “ 民 ” “ 争 、 保
继承与超越:析孟子的民贵思想
继承与超越:析孟子的民贵思想西部教育发展研究二oo九年第一期61继承与超越:析孟子的李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民贵思想摘妻:有些学者将孟子的民贵思想视为孟子在空谈,并未实施,是有失偏颇的.从人性论中挖掘孟子民贵思想的原因.从其仁政思想中凸显民为贵的恤民措施,正确理解孟子民为贵思想的本质.孟子将"民"视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有其唯物主义的一面,但其未打破等级观念的束缚,始终站在"王"的立场去谈"民".关键词:孟子;民为贵;性善论InheritanceandCreation:AnAnalysisofMencius'"TheoryofValuingPeople"LIMing(SchoolofEdu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SomescholarsthoughtMencius'theoryofvaluingpeopleisatempty,yettobeimple mented.Thisisbi?ased.ToresearchthereasonofMencius'theoryofvaluingpeoplefromtheideaofHumanNatu re,toshowthemeasureoflovepeoplefromMencius'thoughofbenevolentgovernment.Itisimportanttohel pUStocorrectlyus-derstandtheessenceofMencius'idea.Mencius'thoughtshowedUSthathetook"thepeople"a sthedrivingforceofhistoricaldevelopment.Ithasitssideofmaterialism,butdidnotbreaktheshacklesofhierarc hy,alwaystalka-bout"thepeople"atthe"Wang"position.Keywords:Mencius;Theoryofvaluingpeople;Ideaoforiginalgoodnessofhumannature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着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民贵思想并不是单单反应在这一句话中,而是贯穿于其全部思想之中.一,孟子民为贵思想的理论来源与产生的社会时代早在孟子之前,民为贵的思想就已流行于中华大地上.据《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公姬旦日:"敬德保民."《春秋谷梁传》中有"民为君之本也"等语,《晏子春秋》两次提到"以民为本"的观念.可见,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提法已比较流行.随着春秋时期以来,"天人之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天人关系".将"天"看作是大自然,那么从"天人之辩"中吸收,也成为孟子民贵思想的来源.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正是我国社会大转变的历史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制的母胎中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一个专职脑力劳动的士族阶层逐渐兴起.同时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经过了春秋时代的长期兼并与战争,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这正是一个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战争不断的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建立政权,没落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地主阶级阶层不同集团,统治阶级与人民,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这也造就了战国时代无论是学术,思想,文化都将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分析孟子所处的时代,正确把握收稿日期:2008—12—10作者简介:(1984一),男,汉族,山东临沂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62继承与超越:析孟子的民贵思想李明其民贵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使我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准确认识民贵思想的本质所在.二,性善论为民贵思想之基石孟子道性善是当时战国时期关于人性问题论争的其中一派观点,而且是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形成论证政治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论证人性的思维习惯.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孟子认为,人性应当是指"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而这些仁义札智是人所固有的.显然,这种脱离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一切外在条件谈道德善恶的观点,是一种先验论的伦理绝对主义".但是孟子的人性论揭示了人之"类",及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孟子道性善,并不是其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而是认为人之善,是人更倾向于为善之善端,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而这种善性积淀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所以,孟子认为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至此"我固有之"的仁义礼智归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在孟子这里,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丧失的善端找回来.通过对孟子人性论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找回善性,找回"本心"的.人性论是孟子理论的理论基础,孟子的民为贵思想就以此为基石.性善,人才可教,可教才能向善,向善才能国强民安.他认为通过教育人都是能够向善的,只有将民众放在"心"上,从民众出发, 对其施以教化,施行仁政,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为此,孟子描绘了一幅"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盛世景象.孟子认为统治者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对民众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就可以形成"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百姓最重要,社稷次之,君主较轻,得到众民拥护才能做天子.孟子在政治统治中看到了人民的重要性,因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决定着政权的转移.为了得民心,顺民意,君主必须要做到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孟子认为,要实行"王道",必须对民进行"善教","驱而之善",因为人通过教育能够走向善,使他们知礼义,懂人伦.因为只有"善教"才能统一"民"的思想,才能"得民心"从而得天下,实现"天下平".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他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有效.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衷心拥护.既要"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又要进行"仁义礼智"的教育,把儒家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通过教育推行于天下,使之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三,仁政思想凸显民为贵孟子的仁政思想正是建立在以民为贵的基础之上.周朝的一切政治措施都是为贵族而设,而孟子的仁政是为"人民"而设.孟子十分重视民心向背, 反复强调失民失天下,得民得天下的道理.虽然孟子并未摆脱等级观念的束缚,但其民贵王兴的思想凸显了"人民"的重要性.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维度出发,对孟子民为贵思想都有所论述与研究.总结起来,孟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其民为贵的仁政思想.第一,减轻政治剥削和压迫的政治措施孟子十分反对用粗暴的刑罚与武力去治理国家,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孟子主张"省刑罚","薄税敛".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尽心上》)孟子在与梁惠王论政时也说道:"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FI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对人民要少用惩罚,"罪人不孥",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人民的赋税.孟子在此告诉梁惠王如要"王天下" 则须施"仁政".仁政措施当然以利民为先.孟子又说:"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藤文公上》)对于赋税要有节制,要能够利于人民的发展,减轻人民的生活负担.孟子建议从国家政策上惠民,政治上给民以宽松,从而赢得民心.第二,制民之产的经济措施要得到民心,得到民众的爱戴和拥护,首先要使百姓能生活下去,孟子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同样,使西部教育发展研究二oo九年第一期63百姓能够生活下去,必须满足他们对土地的要求,给予他们一定的土地财产."制民之产"是孟子构想的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其意思是说要通过国家法令,规定授予百姓一定数量的产业.孟子不仅仅提出了要"制民之产",而且指出了怎样"制民之产".为此,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基本原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即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的年成,丰衣足食,坏的年成,也不至于饿死.孟子对于如何"制民之产"中谈到了具体的办法:(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只有使人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并且不要破坏他们的生产,人民是很容易满足的.(2)"民事不可缓".遵守自然规律,不破坏农时,保证人民的生产进行.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树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有了恒产,生活无忧,老百姓当然不会反君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藤文公上》)第三,尊贤使能的民见措施孟子认为,"仁政"须由"仁者"来施行.孟子主张"惟仁者宜在高位"《离娄上》.首先,国君必须是"仁者".其次要将"仁人","仁者"选拔到各级工作岗位上.那么,如何把各级人才选拔上来呢?孟子主张听取人民的意见.将人民提高到一个选贤任能的高度,充分说明了孟子对人民的重视.他说: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梁惠王下》)国君任用人时,左右的都说某人贤能,不能轻信;诸位大夫都说贤能,还是不能轻信;国人都说他贤能,然后才对他进行考察,若发现了确实贤能,再任用他.这种通过国人考察选任官吏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四,结语国家的安定繁荣,在于民众的力量,孟子成为中国古代最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言的思想家.孟子的民贵思想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启示,而更多的是警示,警示我们要问自己,古代的先哲们早已将人民群众放到重要的位置,何况我们今天呢.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孟子民为贵思想的局限性,分析孟子民为贵思想的理论来源以及所处时代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和认识其本质.孟子的"民为贵"主要是在施政过程中,政策设计过程中,要将民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其没有真正摆脱官本位意识.纵观孟子的民为贵,其更多体现的是主从关系,主体在君,不在民,民的价值就是为了"王"而存在,惠民,爱民是为了"王天下".缺乏社会主义民主的意味,即强调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平等,当然这也是其历史条件所限.有些学者提到孟子的民为贵思想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并没有真正诉诸实践,并没有一个合法的渠道来保证"民之贵".其实这种说法不能算是孟子"民为贵"思想的局限性.孟子是一名学者,虽弟子数百,显赫一时,但始终未受重用,即孟子并不是一名官员,其说话的分量是有限的,他没有实力去践行,只能提出自己的设想依靠贤明的君主能够采纳.参考文献:[1]王宝国.孟子民本思想渊源考辩[J].郑州大学学报,2006,(7).[2]杨伯俊.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宋)朱熹.四书章旬下[M].金良年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张铁民.人世大关怀——(孟子)今读[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56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版,2000.。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孟子在战国时期对人民地位的重视是前无古人的,这在一定意义上缓和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肯定民的作用,这就对君主的权力不能随心所欲的扩张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孟子游说统治者“推恩于民”、“民乐其乐”、“教民”等观点,在肯定人民地位的基础上,在相当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人民看见希望。
总之,孟子所提倡的“以民为本”的各项措施,虽然不适合当时诸侯国君们以战争统一天下的需要,但是对缓和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稳定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继承并发展了先秦法律价值观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独创,在《尚书·五子之歌》中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基牢固,才能国泰民安。
因夏荣商封大兴土木、暴虐杀忠、迷信天命在我而亡国,使得周朝以周公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对天命有了新的认识。
提出“天命糜常,惟德是辅”以此对统治者进行告诫,主张统治者即使有天命还需自己的德去与之配合。
随着春秋时期战乱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家们逐渐对天命观产生怀疑,《管仲.霸言》中首次出现“以人为本”的字眼,“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要想成就霸业首先要以人为本。
管子“以人为本”的提出,又进一步的丰富了民本思想。
孔子认为世界之大,存在不同性格的人,对他们实行统一的教化显然是不现实,这是政刑不能废除的原因之一,但孔子却对政刑有着厌恶之感,孔子的法律价值观更倾向于扩大教化的范围,缩小刑政的范围。
孔子的“政刑”从反面印证教化道德的益处。
“厌讼”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即有对社会矛盾自我消解这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比如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推广带来难度。
孟子在刑罚上并没有采取否定的态度,而是提出“省刑罚,薄赋税”。
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政”、“王道”、“重民”、“养民”、“富民”等主张,体现了对人的尊重,立足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这是法律这一上层建筑必须依托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
孟子的民贵思想浅探
得乎 丘 民 而为 天 子 天子
”
,
( 《 尽 心 》 下 ) 也 就是 说
:
“
诸侯
。
”
应 当把 人 民 看
,
成 象 宝 贝 一样 向背 有道
, :
,
“
必 须倚 靠 人 民
如 果 离开 人 民 的 支 持 就 会 垮 台
“
孟 子 认为 民 心 的 得其 民
指出 夏
,
实为 国 家政 权安 危所 系 得其 心
、
一
关 于 富 民 的 重要性 悬 的 特定 历史 时 期 上》 里 说 子
: “ , ,
“
爱之 欲其 富
”
孟子 以 前就 有不 少 人 论 述过
。
。
孟 子 不 过 是 在 战 国 兼 并剧 烈 民 困 倒
。
吸 取 前 人 的 富 民 理 论 而加 以强 调 并 发 挥 罢 了
”
例 如 《 易 经
,
孟 子 的 民 贵 思 想 浅 探
王蒸民
一
。
从 战 国 开 始 直到孟 子 所 处 的 时 代 尽 的灾 难
。
,
一 百 多年的 长 期 兼 并 战 争
, “ ,
,
给 厂 大 人 民 带来无 穷无
,
一
战 争如 此频 繁 而 又 异 常残 酷
“
,
确 实是 民 之 憔 悴 于 虐政 未 有 甚 于 此 时 者 也 具有雄 辩家 气 概 的 孟 子
”
,
( 《 万 章》
上 ) 的 积 极主 张 富
”
这里 的
“
爱
和
,
“
富
一
从绝对意识到超越精神_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_批判与超越
从绝对意识到超越精神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丁为祥内容提要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
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与吸取;而孟子之所以不同于墨家,主要又在于其相互绝对意识与超越精神两种不同的思想谱系。
在这一基础上,所谓辟杨墨!实际上也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并从更为现实的立场以及人之更为深远的关怀出发,对杨墨两家的一种双向继承、双向批判与双向扬弃。
关键词 绝对意识 超越精神 孟子 墨家 批判 超越∀中图分类号#B222 5;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2-0001-07儒墨之是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公案,孟子辟杨墨!则既是这一公案的高潮,同时也是墨家走向衰落的标志。
因而在近代以降的民族危机中,痛感中国文化缺乏科学的先贤,无不对孟子辟杨墨!怀怏怏之情。
实际上,辟杨墨!固然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但既然杨朱所代表的道家并不因孟子之辟!而中绝,那么孟子自然也不应为墨家的中绝承担责任。
墨家的中绝自有其内在之因。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孟子辟杨墨!无疑源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首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因而所谓辟杨墨!不过是儒墨之是非!的一个演进环节而已。
如果将孟子辟杨墨!纳入到儒墨之是非!中来考察,那么,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对墨家就不仅仅是批判,更重要的则是继承以及在继承基础上的超越。
正是这后一方面,不仅历史地终结了儒墨之是非!,而且也是其能够辟杨墨!并真正超越墨家的思想基础。
因此,本文将沿着儒墨之是非!的途辙,辨析孟子究竟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批判并超越墨家的。
简述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著作《孟子》中阐述了关于政治、道德、教育、家庭等方面的思想。
其中,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指他的政治思想。
孟子认为,君主应当尊重百姓的权利,并给予百姓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他认为,君主如果只关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忽略了百姓的利益,就会造成国家的动乱。
因此,孟子倡导君轻贵民,即君主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孟子还认为,君主应当自觉接受百姓的监督,并对百姓的批评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
他认为,君主应当是国家的“良驾”,而不是国家的“绝对统治者”。
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和社会得到真正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中的思想观念
《孟子》中的思想观念如下是有关《孟子》中的思想观念:(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
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
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
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
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②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
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
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
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
(2)《孟子》中的民本思想①民贵君轻论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
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
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
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
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
②养民富民说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贵 思 想 继 承 与 超 越 : 孟 子 的 析
李 明
( 西南 大学教 育学 院 , 庆 北碚 4 0 1 ) 重 075
摘
妻 : 学者将孟子 的民贵思 想视为孟子在空谈 , 有些 并未 实 , 施 是有失偏颇 的。从人 性论 中挖掘 孟子 民贵思 想的原 因。 其 从
孟 子 民为贵 思 想 的 理论 来 源 与产 生 的社 会
隶 制 的母 胎 中逐渐 成熟 , 生产 力 大解放 , 一个专 职脑
力 劳动 的士族 阶层 逐渐 兴起 。 同时战 国时期 又是一
、
时
个 大动 荡大 变革 的时 期 , 过 了春 秋 时代 的 长期 兼 经 并 与战 争 , 中 国 大 地 上 出 现 了 “ 雄 ” 霸 的 局 在 七 争 面 。这正 是一 个社 会 矛 盾 异 常尖 锐 , 争不 断 的时 战 代 。各诸 侯 国纷纷 建 立 政权 , 没落 奴 隶 主 贵族 与 新 兴 地主 阶级 之 间 , 主 阶级 阶层 不 同集 团 , 地 统治 阶级 与人 民, 诸侯 国之 间展 开 了错 综 复杂 的斗争 , 也 各 这
LI M i g n
( c o l fE uai , o tw s U i r t , h n q g4 0 1 , hn ) S h o o d c t n S uh e n e i C o g i 0 7 5 C i o t v sy n a
Absr c :S me s hoa st o g tMe cu t o y o au n e p e i te t t a t o c l r h u h n is’he r fv l i g p o l sa mp y,y tt e i lme td.Th si i e o b mp e n e i s b ・
来源。
“ 民为贵 , 社稷 次之 , 为轻 。 孟 子 的 民贵 思 想并 不 君 ” 是单 单反 应在 这一 句 话 中 , 是贯 穿 于 其 全部 思 想 而
之 中。
一
孟 子所 处 的战 国时期 正是我 国社会 大转 变的历
史 时期 , 奴隶 制逐 渐瓦解 , 兴 的封建生 产关 系在奴 新
早 在孟 子之前 , 民为 贵 的思 想 就 已 流行 于 中华
大地上 。据 《 尚书 ・夏 书 ・五 子之 歌 》中记 载 : 民 “
惟 邦本 , 固邦 宁 。 周 公 姬 旦 日 : 敬 德保 民 。 《 本 ” “ ” 春
一
关键 词 : 子 ; 为贵 ; 善 论 孟 民 性
I h r t nc nd Cr a i n: a y i fM e i ’“Th o y o l i g Pe p e n e ia e a e to An An l s s o ncus e r fVa u n o l ”
面 , 其 未 打 破 等 级 观 念 的 束 缚 , 终站 在 “ ” 立 场 去 谈 “ ” 但 始 王 的 民 。
仁政 思 想 中凸 显 民 为 贵 的 恤 民措 施 , 确 理 解 孟 子 民为 贵 思 想 的本 质 。 孟 子 将 “ 视 为历 史发 展 的 推 动 力 , 其 唯 物 主 义 的 正 民” 有
孟 子根据 战 国 时期 的 经 验 , 总结 各 国治 乱 兴亡 的规律 , 出 了 一 个 富 有 民 主性 精 华 的 著 名 命 题 : 提
义 的角度 看待 “ 天人关 系 ” 。将 “ ” 天 看作 是大 自然 , 那么从 “ 天人 之辩 ” 中吸收 , 成 为孟 子 民贵思 想 的 也
a e . T e e rh t e r a o fM e cu sd o r s a c h e s n o n i s’ t e r fv l i g p o l r m h d a o u n Nau e ,o s w e h o o au n e p e fo t e i e fH ma t r y t ho t h me s r flv e p e fo M e cu a u e o o e p o l m n i s’ t o h o e e oe tg v r me t I i mp ra tt e p U o c re t s- r h ug fb n v ln o e n n . t s i o tn o h l S t o r cl u y d rt n h s e e o e c u ’ i e . M e c u e sa d t e e s nc fM n i s d a n i s’t o g ts o d U h th o k “ e p o l a h rvngf r e h u h h we St a et o h t e p e” st e d i o c i o it rc ld v l p e t I a t i e o ae ils ,b td d n tbra es c lso e a c y,awa stl - fh so i a e eo m n . th sissd fm t raim u i o e k t ha k e fhir r h h l y ak a bu o t“t e p o l a h “ a g po i o h e p e” tt e W n ” st n. i K e r s:M e cu y wo d n is;Th o y o a ung p o l I e fo gn lg o n s fh e r fv l i e p e; d a o r ia o d e so uma t r i n nau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