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
6.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7. 忆从太学诸生列,我尚弱龄君秀发 8.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判断“虚实”的依据是什么
• 1. 眼前为实,梦中为虚 • 2. 当下为实,回忆为虚 • 3. 现状为实,想象为虚
关键词:梦 关键词:忆 关键词:想、念、欲、应
• 整句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鉴赏中的
•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
诗在有字句处, 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李渔《中国画论·神韵》
随堂练—感受“虚实结合”的妙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实写:“我”和“童子”的对话 虚写:我问的内容,隐者超然洒脱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 答: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 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 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 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 深深的无奈之情。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 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 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 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 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浅谈诗歌鉴赏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浅谈诗歌鉴赏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第 四节 揭 示 了3 多年 前 “ 兰 特 下跪 赎 罪 ”这 一 新 闻 事 O 勃 一
纳 粹 时 代 的德 国认 罪 赎 罪 的责 任 。 第三 部 分 ( 段 ):勃 兰 特 下跪 行 为 的 意义 和 影 响 。 第4
思路 :下 跪 的 经过 — — 下跪 的 感受— — 下跪 的影 响 。 本 则消 息 在 写作 l , 除采 用 “ 卜 倒金 字 塔 结构 ”外 ,还 有 以下 三 个 特 点 :
第三 节 对 第一 节 导 语 中所 报 道 的新 闻 事实 进 行 了 补允 一 尔和 平 奖 。 一

勃兰 特 l 7 年 接 受 意大 利 著名 女 记 者法 拉 奇 采访 时 , 谈 了 93
第3 段: 勃兰 特 自述 下跪 原 因:作 为 联邦 德 国总理 ,有 替
自 己当时 采 取这 ‘ 出 人 意外 的行 动 的 感受 。 一
人 ”在 “二 中无 辜被 纳粹 党杀 害 ”, “ 兰特 ” “ 战 勃 对波 兰 、 3 《 . 勃兰 特 下跪 赎 罪受 到 称 赞 》把 新 发生 的 事件 作 为影
捷克进行国事访 问”等背景资料都暗含在导语、正文q 。 1
本 则 消 息 的整 体 内容 结构 可 概述 如 下:
跪 赎 罪 ”为 主 。
第 四节 也就 是 本 则消 息 的 结 语 。
原则 ,没 有作 者 的 主 观评 论 。勃兰 特 下 跪行 为选择 的动 机 、
埘 于德 国屠 杀犹 太 人 的罪 行 的 认识 ,都 是勃 兰 特 自己说 出来
背 景 介 绍— — “ 特 勒 上 台 搞 法 西斯 主 义 ”, “ 太 的 , 是用 事 实 在 说 话 。 希 犹
◎杜 颖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转)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转)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凌苑玲老师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

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实写,交代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色。

后两句想象是虚写:虽然主人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结尾两句诗很富有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A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 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 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 就是一个虚象。诗云: 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 霓为衣兮风为马” 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 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 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 现实的黑暗。 现实的黑暗。
已逝之景之境。 B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 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 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 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 故国” 雕栏玉砌”存在, “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 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 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 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 “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 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 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 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故也是虚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下正是赵鼎, 承蒙大家跟我分 享我的情感 情感! 享我的情感!
自号得全居士 解州闻喜(今 得全居士。 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 今 属山西)人 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 属山西 人。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 宋四名臣” 赵主要从政,也能词。 宋四名臣”。赵主要从政,也能词。有《得 全居士词》 全居士词》。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 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 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早期所写 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 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为家国乡关 之思。 之思。

诗歌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例析[高中语文]

诗歌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例析[高中语文]

③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 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
容具体说明。
答: ①主要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②前两句实写,表达自己远离家人,身居客舍的孤寂凄然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
月。
再现火烧赤壁这一史实,集中笔 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诗
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
业无成的感慨。不是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练习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①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 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
②最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
③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 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描绘出一幅萧条凄凉的秋郊夕照图,是实写。 ②《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描绘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是实写。
2、所谓“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它是抽象的,主观的。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
感;后两句虚写,想象故乡亲人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③虚实相生,以虚写实,把深挚的思乡情思抒写的更加婉曲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一: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

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

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四.布置作业
2013年天津卷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答题示例1】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 环境和被送者的衣着;“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 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 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 实结合。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诗词中虚实结合具体表现 1.当前为实,过去为虚。 2.当前为实,将来为虚。 3.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4.客观为实,主观(梦境、 仙境、愿望等)为虚。
小结: 虚实结合的作用
1、虚实结合能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 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 比,从而突出诗人情感(感慨)。(如《越中览 古》) 3、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 烘托,从而突出诗人情感的。(如《雨霖铃》)
诗词中当一些抽象的内容难以表达的时 候,诗人常常不是空洞地抒情,而是借助修 辞,特别是比喻手法化虚为实,使表达的情 感易于捕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 煜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 观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 载得起?” ——王实甫 “愁”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 感情。然而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却把这 “愁”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让 愁有了数量、有了重量、有了长度,让我 们可感、可见、可闻。
3.愿望为虚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诗《上邪》

诗歌鉴赏十三: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十三: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三:表现⼿法——虚实结合鉴赏⼗三:表现⼿法——虚实结合诗歌鉴赏⼗三:表现⼿法【学习⽬标】明确掌握虚写与实写的区别,能够结合诗句进⾏分析鉴赏。

【基础知识梳理】虚实结合1.虚写。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怪世界和梦境。

诗⼈往往借助这类虚⽆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个虚象。

诗云:“⽇⽉照耀⾦银台”、“霓为⾐兮风为马”、“虎⿎瑟兮鸾回车”、“仙之⼈兮列如⿇”。

李⽩描绘了⼀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中“雕栏⽟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烧⾚壁这⼀史实。

显然不是发⽣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或想象之景。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的,它表现的情将⼀直延伸到未来⽽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离岸,词⼈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2.实写。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暗现实;《虞美⼈》中的“春花秋⽉何时了”;《念奴娇•⾚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壁险峻的形势;《⾬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等。

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为实,徒⾔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3.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专题 古诗歌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专题 古诗歌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是虚写)。 (3)点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或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
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实写: 参考答案 : 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 虚写: 江风骤雨, 遥远的潇湘 凄清的猿啼 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 效果: 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 烘托 氛围 愁苦的情景, 表达 情感 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
诗歌中“虚”境包括以下四大类:
探究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 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 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 霞。 1、虚无之境(仙境和梦境)。 幻想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标志词:梦、觉、醒、恍等
探究二:
2015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古诗歌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词的结构及技法
虞 上片 美 人
下片
景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 情
离愁别绪亡国之恨


情景交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想象 3、未来之境(将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 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更 增其愁;写乐将更增其乐。 标志词:何时、何处、何家等
探究四: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虚实相生,化境造势——再论诗歌鉴赏的虚实与蓄势

虚实相生,化境造势——再论诗歌鉴赏的虚实与蓄势

虚实相生,化境造势——再论诗歌鉴赏的虚实与蓄势————————————————————————————————作者:————————————————————————————————日期:虚实相生,化境造势——再论诗歌鉴赏的虚实与蓄势-中学语文论文虚实相生,化境造势——再论诗歌鉴赏的虚实与蓄势■ 李小宁虚实,就意境创造的特征而言,“虚”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实”就是意象的组合而形成的实际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最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白纸上除了鱼、虾,似无别物,但欣赏者却能感到碧波浩渺、鱼虾灵动的意趣。

如此绘象化境,画面既空灵,又别具韵味。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画家往往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激活欣赏者联想、想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重现艺术创造的审美境界。

蓄势,就笔法结构的特征而言,往往通过铺陈夸饰、映照烘托、描摹渲染,以造成悬念,达到突出主题,画龙点睛的目的。

蓄势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虚实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清初画家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止;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画筌》)由“实”生“虚”是一种提炼,更是一种升华;由“虚”生“实”是一种感应,更是一种移情。

虚实相生,虚虚实实,蓄势待发,必中环中。

虚实在我国传统的审美体系中,就意境创造与笔法结构而言,诗画是同源的,苏轼评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王维的诗着力于宏大境界的经营,并表现水墨画的意味,巧妙地运用了绘画中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其山水诗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联想、想象的广阔空间,而且淡墨渲染,酣畅淋漓,形象灵动,画意盎然。

且不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新明丽的画面,就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非如椽巨笔不能成就其雄浑开阔的意境。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含义及关系。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3.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虚景。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致丰富的地方。

虚实相生,才能达到艺术妙境。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虚实相生在诗歌中使如何体现的。

(二)明概念:1.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2、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常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世界和梦境。

这类虚景,往往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在现实世界中,屡屡遭受挫折,志不能伸,于是借助想象,走进自己虚构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描绘了一个瑰丽奇幻、缤纷多彩的神仙世界。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云中神仙披彩虹,驱长风,虎鼓瑟,鸾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前来奔赴仙山盛会。

这番虚写,寄予了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失意。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通过描绘“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中景象,传达出作者为国杀敌、收复河山的报国之志。

(2)已逝之景和幻境。

这类虚景,往往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不在眼前。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相生解析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相生解析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相⽣解析2019-09-07⼀般来说,现实为实,想象为虚,现在为实,过去为虚。

实写就是对眼前实在的景物或场⾯进⾏描写,虚写主要表现有⼆:借助想象写梦中的场景,借助想象写现实中看不见的场景,两者都包括意境的描写或⾔⾏描攀。

虚法在诗歌中的作⽤是:突破时空的限制,能扩⼤诗词的容量和意境,增强诗词的情趣,特别是当诗⼈的情感在现实⽣活中难以尽情抒发时,常转变⾓度,使情感更易于表达。

苏轼的《江城⼦》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轩窗,正梳妆,相顾⽆⾔,惟有泪千⾏”,借助梦境进⼀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岑参的《⾏军九⽇思长安故园》中的“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更能够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李⽩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霓为⾐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来下。

虎⿎瑟兮莺回车,仙之⼈兮列如⿇”等句,想象了梦境中的天姥⼭奇景,表达了诗⼈对⼭⽔的钟爱;柳永的《⾬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为实写,“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虚写,这种离别前的实景与设想中的别后情景结合,更能表现双⽅深挚的感情。

在诗歌中,运⽤虚实相⽣,能够平添情趣,易于传情,拓深内涵。

此类考题的常见提问⽅式是:本诗⽤的是什么表现⼿法;或本诗运⽤了虚实相⽣(虚实结合)的⼿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那么,如何答题呢?可以先回答本诗运⽤了虚实结合的⼿法,阐述哪⾥是实写,具体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哪⾥是虚写,具体写的是什么,最后分析虚实相⽣的艺术效果。

如,本诗运⽤了虚实结合的⼿法,实写什么,虚写什么,使什么样的感情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了诗歌意境。

如,以黄庭坚的《望江东》为例:“江⽔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数,算没个、⼈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还是、秋将暮。

”请从虚实关系的⾓度分析这⾸词的上⽚或下⽚。

⼀般⽽⾔,眼见为实,眼不见为虚,虚包括三⽅⾯内容:已消逝之过去、将⾄之未来和⼼中之梦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含义及关系。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3.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虚景。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致丰富的地方。

虚实相生,才能达到艺术妙境。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虚实相生在诗歌中使如何体现的。

(二)明概念:1.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2、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常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世界和梦境。

这类虚景,往往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在现实世界中,屡屡遭受挫折,志不能伸,于是借助想象,走进自己虚构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描绘了一个瑰丽奇幻、缤纷多彩的神仙世界。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云中神仙披彩虹,驱长风,虎鼓瑟,鸾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前来奔赴仙山盛会。

这番虚写,寄予了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失意。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通过描绘“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中景象,传达出作者为国杀敌、收复河山的报国之志。

(2)已逝之景和幻境。

这类虚景,往往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不在眼前。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都是存在的,但非眼前之景,是虚景。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回忆少女时期的往事,也属虚境。

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幻觉也是虚境。

(3)未来之景和设想。

这类虚境,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发生的,或者是虽在当下发生,但不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如柳永的《雨霖铃》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重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伴身”是实写自己灯前枯坐思家情形,而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则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是虚写,突出了在外漂泊的孤寂之感。

(三)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实景和虚景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实景: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潇潇涨满秋池。

虚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

虚实结合,互相映衬,渲染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归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实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黄昏、清角、空城、冷月虚名都、佳处、春风十里、杜郎难赋深情、桥边红药、二十四桥、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

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

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题都城南庄崔护(中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虚景:去年今日,实景:今年今日。

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塑造了一位艳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

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则空余美景,人已沓然。

以虚衬实,更加突出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那位明媚的少女形象,使人顿生怅惘之情(四)、“虚”与“实”的关系虚和实是相辅相成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景和实景,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是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景则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如今所见凄凉情形。

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突出了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2.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一枝红杏”是实写,李花开放,正是春色;而园中春色呢,却无缘看到,是虚写。

但这一枝红杏正是“满园春色”的集体体现,眼看出墙“红杏”,心想墙内百花;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内万物。

这一番景象,不正是春天盎然生机的展现吗?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实写的内容经常不是重点,而是抒怀、遣兴、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尽管抽象,却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

(五)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关于三四句诗,名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2、学生说出答案,教师分析点评。

分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江楼设宴饯别和送友人上船,是实景。

后两句以“忆”字引出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凄清,恐怕难以成眠,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他的梦境,让他愁绪满怀吧。

后两句设想别后情景,已是虚幻,而梦中听猿,更是幻中之幻。

所以扩大了诗歌意境,并颅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答案示例: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3、教师总结解答虚实相生的诗歌鉴赏题的步骤:(1)、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2)、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3)、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表达……情感;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

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它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与诗歌形象、意境、主旨的关系上。

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使作品中的形象更丰满。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

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塑造了一位艳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

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则空余美景,人已沓然。

以虚衬实,更加突出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那位明媚的少女形象,使人顿生怅惘之情。

2.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如常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九。

前两句叙述,雨歇之后舟行溪中,后两句写朋友居处的环境。

从题目中“寻”可见,后两句所写景物并非即目所见,而是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住处所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

这番遐想,使得这首本来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从而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3.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

如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诗的上阕从“吹角连营”开始虚写,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使兵士们欢欣鼓舞,他们饱餐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在秋高马壮时候,点兵出征!下阕继续虚写,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狼狈溃退。

这番想象,突出地展示了词人的壮志,但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一句沉痛的慨叹!壮与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在这对照中,词人的报国无门的悲愤就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了。

(六)、迁移训练: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本题即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考查虚实相生的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我们解读诗句,不难发现,前两句是实写淮河两岸情景,后两句实写鸥鹭飞翔情景。

两处都是实景,分析其中的虚笔,就可以从抒发的情感上来感悟,看实景中传达出怎样的情思。

联系注解可知,淮河此时已成宋、金国界,诗人奉命送金使北还经过此处,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所以,从前两句实写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悲叹,从后两句鸥鹭飞翔的景象中传达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答案示例: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