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
2《拟行路难》教案
2《拟行路难》(其四)问题综合-评价单【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背诵鲍照《拟行路难》、李白《行路难》。
2、搜集了解鲍照、李白的生平以及与所选诗歌相关的时代背景。
3、学习《拟行路难》中比喻手法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体味魏晋门阀制度下文人的压抑与愤懑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拟行路难》。
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
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情感。
2、分析文中比喻手法的作用。
【预习指导】预习方法:1、自主朗读《拟行路难》、《行路难》。
2、读题目。
理解题目对诗歌内容的提示作用。
3、读作者。
结合搜集到的作者生平经历和思想特点,学会“知人论世”。
4、读全诗。
读准字音,解释重点词的意思,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情感。
【知识链接】1、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微贱,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
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
鲍照的诗以(乐府诗)最有特色,其中以(《拟行路难》十八首)(《行路难》本来是由来久远的乐府旧题,有“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传诵最广。
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诗集(《鲍参军集》)。
2、我所了解的鲍照(李白)与他生活的时代。
【预习评价】1、自主诵读各诗,给加点字注音。
鲍.照()酌.酒()踯躅..()金樽.()珍馐.()投箸.()冰塞.川()歧.路()济.沧海()2、词语释义。
(1)泻.水置平地:(2)举杯断绝..:(3)吞声踯躅....:(4)直挂云帆济.沧海:【合作探究】齐读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完成下列问题。
1、李白《行路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既表达了诗人在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中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比较《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反问、动作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深入体会鲍照诗歌中所蕴含的悲愤情感与无奈心态。
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待人生困境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象、艺术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比较法:对比《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分析它们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杜甫《春日忆李白》中对鲍照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引出鲍照这位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鲍照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相关信息。
2.知作者详细介绍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讲述鲍照的文学成就。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他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
强调鲍照所处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鲍照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案:《拟行路难其四》相关教学活动一、活动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动内容1.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2.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3.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4.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5.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三、活动过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列举与诗歌背景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讨论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在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3. 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解析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格律。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转喻等。
4. 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和形象描写。
•学生进行赏析,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力和感人的诗句。
5. 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参考《拟行路难其四》的形式和风格,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的文本•讲解课件和PPT•学生手册和学习笔记五、评价方式•参与度: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
•表达能力:学生在分析和赏析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水平: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如词、曲等。
七、安全提示•注意保持教室安静和秩序,避免打扰他人。
•课堂讨论要尊重他人意见,避免争吵和冲突。
八、教学目标分解与教学流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学习诗歌背景知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学生做简短的笔记。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分析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拟行路难(其四)》说课稿(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说课稿(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说课稿(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其四)》说课稿一、教材依据本篇讲解主要依据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文学选读》课本中的经典诗歌《拟行路难(其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认识《拟行路难(其四)》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加深他们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帮助他们在诗歌写作中掌握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内容1. 朱庆馀介绍朱庆馀,唐代著名诗人,以“太白山人”自称,尤精于写山水田园诗,是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人物。
2. 《拟行路难(其四)》简介《拟行路难(其四)》是朱庆馀所作的长诗之一,其题材取材自刘禹锡《陋室铭》和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等诗。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乡土故土的怀念之情,是一首具有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的诗歌佳作。
3. 诗歌分析(1)诗歌结构《拟行路难(其四)》共分五十六句,每句四十个字,总计2240个字,是唐代长诗的代表之一。
诗歌采用七绝的格律,诗句长短平均、要求字数严格,非常讲究韵律的整齐协调。
(2)诗歌主旨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离情别绪和对故土的思念,极大地反映了唐代时期士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现状。
诗歌句句言之有物,情感细腻、形象生动,体现了诗人具有才情和艺术造诣的特点。
4. 课堂互动(1)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相关背景介绍,了解朱庆馀和《拟行路难(其四)》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文章主旨,对难点进行详细解释,启示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诗歌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3)口语表达练习:请学生就诗歌主题进行口语表达,并展开相关讨论,以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交流和表达。
(4)课后作业:布置抒发自己感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作文,督促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提高文学写作能力。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明白沙发文学与古典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能够看到文学创作的时代变迁以及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融合、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感受中全面领会诗词文学的魅力,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2. 掌握《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和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为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三、教学内容:1. 沙发文学的诞生。
2. 《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
3. 《拟行路难》的文学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讲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经典诗词鉴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典文学之美。
3. 学生朗诵与韵律感悟。
五、教学过程:1. 欣赏沙发文学代表作,介绍沙发文学的发展。
2. 谈论《拟行路难》的语言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学生在其中逐渐领会韵律之美。
3. 通过学生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拟行路难》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文学诵读活动,检验其对诗词文学的领悟和表达。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拟行路难》进行诗词鉴赏,并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反馈。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较好地处理好古典文学与沙发文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与领悟,而不是简单的知道,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应该在多媒体鉴赏和学生朗诵中得到充份锤炼和发展。
《拟行路难》教案: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学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诗歌创作更成为了现代学子们的时尚话题。
然而,很多学生在诗歌创作方面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开展。
要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需要教授他们如何思考和发掘灵感,引导他们训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技巧。
而《拟行路难(其四)》这一诗歌作品可以成为教学中的典范。
一、教学目标1.了解《拟行路难(其四)》这一诗歌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并探究其创作方式。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阅读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他们在对于《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理念下进行诗歌创作。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拟行路难(其四)》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著,杜甫的诗歌常以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为背景,其作品中涵盖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在本诗中,杜甫所描述行路之难,其实是借象征的手法,隐喻为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困苦。
2.诗歌内涵本诗中,杜甫描绘了一位行者的沧桑历程,诗中所包含的感受和思考正是对行者人生经历的反映。
行者在艰难的道路之上,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人类生命的渺小,同时表达了对于人生中最基本的单位——自由的自我寻求的渴望。
同时,杜甫还在本诗中暗含了对于人类在创造过程中的种种沧桑史料的反思,表达出对于人性的高度赞扬和感慨。
3.诗歌创作在学生对于《拟行路难(其四)》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
要教授学生如何发掘灵感,如何在表达中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如何灵活地运用语言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教育学生如何挖掘自己的情感,如何运用想象力,构建情境,使创作更具有生活性和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1.阅读诗歌对于任何创作都需要先阅读、理解作品。
建议学生在课前安排时间,通读《拟行路难(其四)》并对于其中不太理解的内容进行注释和思考。
2.分析和展示教师可以从诗歌表达、语言特点、意义以及创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对于《拟行路难(其四)》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于其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武艳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把握“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请学生提前背诵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阮籍《咏怀(其一)》、李白《行路难(其一)》。
熟读成诵,产生初步理解。
阅读《拟行路难(其六、七)》、左思《咏史(其二)》。
教学过程:一、初步理解1.请同学们参照注释,解释《拟行路难(其四)》。
2.何为“行路难”?何为“拟”?乐府诗标题,意思是道路难行。
原作已不存。
效仿,意思是效仿乐府诗行路难写作诗歌。
顾名思义,从标题看,作者是要写人生之路的困难、忧患。
3.一二句与三四句意思有何关联?你见过这种写作手法吗?明确:水因地势高低而向不同方向流淌。
与人的命途各异,有贵贱穷达之分,有相似之处。
这是比喻。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起、兴、起兴:发端。
比兴:比喻和发端。
4.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明确:愁。
行叹、坐愁、酌酒、歌、徘徊、不敢言。
作者表现的是如影随形、无可排遣的愁。
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为什么“不敢言”呢?从诗歌本身,包括作者标题正文,找不到或不容易找到明确答案的,怎么办?二、知人论世,再次理解。
1.你还记得试卷上的诗歌鉴赏题,有时候没有注释,有时候有注释吗?注释里一般写了什么内容呢?明确:作者的生平与时代等背景。
文学鉴赏有个常用方法是知人论世。
人就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
世就是作者生活的时代。
2.以“鲍照,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
才秀人微,诗文负盛名,一生沉沦下僚。
死于乱兵”为全诗的注释,请同学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揣摩理解鲍照的“愁”。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重点体验,准确把握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情感变化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的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由命运决定的。
“安能行叹复坐愁”似乎是作者觉得应该安于命运的安排。
其实这个反问句,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
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人用哪些方法排遣愁绪?“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这两句告诉我们,诗人一是自斟自酌,借酒浇愁,二是趁着酒意歌唱《行路难》来排解忧愁苦闷。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歌唱声却因举杯饮酒越发悲愁而中断。
“心非木石岂无感?”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这句是对前面几句的转折,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诗人的抗争、愤懑,他不想安于命运。
可是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中明确表示“不敢言”,诗人为什么不敢言?显然因为诗人地位低下,没有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也因为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没有言的自由。
由此可见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出本诗的感情线索:二、拓展体验,整体感受鲍照诗歌的情感状态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的均是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着强烈的悲愤、郁闷之感。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感悟中国古代文人的愁思。
课型:赏析课教法:研展练一、导语:自古文人多愁绪,唯有华章吟悲歌。
中国古代文人多愁肠百结,特别是寒门子弟的愁思,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南朝宋鲍照的《拟行路难》去感知下层文人的不平与无奈。
二、诗言志,学达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这首诗歌的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诵读指导:(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所以诵读时要以诗人的情感为标准,因声求气,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击打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四、自主预习:(3分钟完成导学案预习部分)1、找出诗歌的关键词(诗眼)愁2、列举古代诗词中表现愁的诗句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好文要慢慢品,好诗要细细吟,方能悟其精髓”(出示幻灯片)研:研读讨论知人论世:诗人为何满腹愁绪?以意逆志:诗人用什么方式解愁?师:(1)诗歌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2)鲍照才秀人微,29岁就写了《拟行路难》18首,诗文与谢灵运相媲美,杜甫有诗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选题背景《拟行路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大型长诗,全诗共1077字,体现了诗人在政治、文化、生活方面的失意与苦闷。
诗中诗人决定出行,却遭遇重重困难,最终选择放弃出行的主旨也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失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叙述《拟行路难》的主旨和情节。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当今社会的联系。
3. 能够感受并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4. 能够通过诗歌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诵通过课前朗诵《拟行路难》,让学生先感受一下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语感和文化审美能力。
2. 教师讲授通过PowerPoint或黑板、白板等工具,结合学生已知的常识和语言表述方式,让学生先了解背景及文化内涵,再进一步分析诗歌中的语言技巧、结构和艺术特色等。
3. 课外拓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和朗诵,以及结合古诗评析训练,在阅读和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场景设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加强感性体验。
2. 交际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和讨论,增强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和教学效果。
3. 体验教学法:通过诗歌朗诵和默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艺术魅力,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将课前布置好的预习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理解背景及文化内涵,并准备好诗歌朗诵。
2. 情景体验教师通过讲解唐代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背景及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形象地感受诗歌情境,加强感性体验。
3. 交际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交流和互动,交流每个人对于诗歌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
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二、知人:鲍照,字明远。
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
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
《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论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下人品选拔机制的经典表述。
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血统论时代,能够支配天下士子官运的就是他有没有一个“好爹”--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纵然你酒囊饭袋;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即使你满腹锦绣。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学设计(青海省省级优课)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学设计(青海省省级优课)《拟行路难》鲍照【教材分析】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诗人所处的时代比较陌生,因此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关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中无法排解得愁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读出作者无法排解的愁情;通过对比李白与陶渊明的诗歌,知人论世鉴赏诗歌,并感悟不同选择及生活态度带来不同的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地面对困境;珍惜现今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重点难点】读出作者无法排解的愁情;感悟不同选择及生活态度带来不同的人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地面对困境;珍惜现今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诗风俊逸像鲍参军,可见杜甫对鲍照诗作评价很高。
今天就一起走进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鲍照,走入他的作品《拟行路难》。
二、初读文本,找出本诗的诗眼——愁。
——读,与作者相遇。
1.全班齐读诗歌,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找出文眼——愁。
2.学生自由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愁。
读出作者的“愁”情。
3.请学生示范读,读出作者的“愁”情。
三、再读文本,研读诗歌。
——品,与诗人同行。
1.诗人是如何渲染“愁”情的?(1)前四句中直言诗人之“愁”的是哪句?——“安能行叹复坐愁”。
此句是互文句,所以作者“愁”的具体表现是“行、坐”都“叹、愁”。
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法排解。
七年级语文: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拟行路难》(其四)》
生成:总结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模式
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
在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根底上再朗诵,学生更能置身诗境去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六小结及收获
小结:纵观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泄水兴愁——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不敢言愁更添愁。使得愁有一种流动感、层次感,充分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同学们,在这一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谈自己所得〕
1小组先展开讨论,写出结论。
2选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此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写出结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活动二
质疑2:其实,诗人在第一、二句中就含蓄地说出了造成不幸命运的原因。现在一起来看诗的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成2: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遇也是由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朗读一遍
在疏通大意的根底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体验
质疑:上课之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在诗歌大意的理解上,有哪些地方不太清楚的?
〔最后多媒体投影参考译文〕
学生问学生答,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补充。
此环节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旨在引导。
四整体感知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二、听名家朗诵,初读本诗
三、文白对译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译文: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原文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译文: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原文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译文: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异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
作者: 加入日期:09-02-1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拟行路难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