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学习判断的系列位置效应_内外部线索的影响_陈海德
位置效应名词解释
位置效应名词解释位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位置或排列顺序的认知和记忆偏差。
也就是人们在感知、理解和记忆信息时,往往受到信息的位置和环境影响。
位置效应是由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记忆和知觉等过程所造成的。
人们对位置的感知和记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位置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顺序位置效应:人们对一系列信息的认知和记忆会受到信息排列的顺序影响。
一般而言,排列在前面的信息更容易被记忆和关注,排列在后面的信息往往被人们忽略或遗忘。
这是因为在认知过程中,注意力往往倾向于先关注到前面的信息,而后面的信息容易被忽略。
二、空间位置效应:人们对物体、人物或事件的感知和记忆也会受到其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影响。
一般来说,处于中心位置的信息更容易被注意和记忆,而处于边缘位置的信息往往被忽视或遗忘。
这是因为在视觉感知中,我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于物体或人物在中心位置的信息,而对边缘位置的信息忽略不计。
三、环境位置效应:人们对环境中信息的认知和记忆也会受到信息所处环境的影响。
同样的信息,如果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记忆效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嘈杂的环境中学习或工作时,往往会导致注意力分散,难以专注,从而影响记忆和理解能力。
位置效应的存在说明了人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是客观完整的,而是受到注意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位置效应对于有效地传达信息和设计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和广告宣传等领域,合理的信息排列和环境设计可以增强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效果,提高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概率。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位置和环境等因素,来优化我们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系列位置效应解释
系列位置效应解释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一系列相关的项目或选择中,某些项目或选择会受到位置或顺序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偏向于选择或评价其中之一。
这种效应主要是基于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和记忆机制。
根据研究发现,人们对一系列事物或选项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前几个或最后一个,而对于中间部分的注意力则相对较低。
在选择或评价一系列项目或选项时,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或优先考虑在序列的起始位置或结束位置出现的项目,这被称为序列位置效应。
具体而言,起始位置效应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并给予更高评价的是序列中最先出现的项目,而结束位置效应则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并给予更高评价的是序列中最后出现的项目。
而中间位置的项目则相对容易被忽视或评价较低。
这种效应可能是由注意分配和记忆加工的机制所导致的。
对于起始位置的项目,人们在刚开始时的注意力较为集中,记忆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对于结束位置的项目,人们在序列接近尾声时仍然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同样也构成了较为深刻的记忆。
相比之下,中间位置的项目则容易被前后的项目所冲淡,导致记忆和评价相对较弱。
除了注意和记忆的影响外,序列位置效应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
例如,如果序列中的项目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或变化,人们可能会更关注这些变化,从而减弱序列位置对选择或评价的影响。
此外,个体的个人偏好、目标设定以及其他心理因素也可能对序列位置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序列位置效应是指在一系列相关项目或选项中,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更容易受到注意和记忆的影响,从而在选择或评价中占据较为显著的地位,而中间位置的项目相对容易被忽视。
这一效应可以通过注意力、记忆和其他心理因素来解释。
了解序列位置效应对于理解人们的选择行为和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心理学系列位置效应
普通心理学系列位置效应普通心理学系列:位置效应引言:心理学研究了人类内心的奥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
而位置效应作为普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物体或信息在展示时所处的位置对人们的认知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从位置效应的定义、原理、实例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心理学概念。
一、定义:位置效应是指物体或信息在展示时所处的位置对人们的认知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由于人们注意力的偏向、记忆的限制以及认知加工的特点而产生的。
二、原理:1. 注意力偏向:人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位于视野中心的物体或信息,而忽略边缘位置的内容。
这是因为人们的注意力倾向于集中在视野的中心,从而导致中心位置的物体或信息更易被注意到。
2. 记忆限制:人们对中心位置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和提取,而对边缘位置的信息记忆相对较差。
这是因为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集中注意力于中心位置的信息,导致边缘位置的信息被忽略或遗忘。
3. 认知加工特点: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往往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认知加工方式,即先根据整体的背景和上下文信息进行整体理解,再关注细节内容。
因此,位置效应也会受到整体背景和上下文信息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对特定位置信息的认知和决策。
三、实例:位置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实例,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例子:1. 广告设计:在广告设计中,广告商通常会将产品或品牌信息放置在广告画面的中心位置,以增加人们对该信息的注意和记忆,进而提高广告的效果。
2. 商场陈列:商场陈列中的商品摆放也利用了位置效应。
常见的一种策略是将高利润的商品放置在人们经过的必经之路上,以增加人们的购买欲望和注意力。
3. 摆设布局:家居摆设布局中,人们通常会将重要的物品或装饰品放置在房间的中心位置,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赞赏。
四、应用:位置效应的研究和应用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广告营销:通过合理利用位置效应,广告商可以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增加产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系列位置效应对人类记忆的影响。
通过实验设计,对参与者进行了不同顺序的呈现一系列信息的任务,然后通过测试参与者的记忆能力,分析不同位置对信息记忆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系列位置效应对信息记忆有显著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该效应的存在。
这一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记忆的特点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一系列信息中,人们对于不同位置上的信息的记忆能力不同。
根据经典的系列位置效应理论,人们在记忆一系列信息时,对于最早和最晚呈现的信息记忆较好,而对于中间位置的信息记忆较差。
这一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比如记忆电话号码时容易记住开头和结尾的数字,而对于中间的数字记忆较差。
方法: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30名大学生作为参与者。
材料:实验使用了一系列单词作为信息刺激,共30个单词。
每个单词均为3个字母,且长度相似。
实验设计: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进行正序呈现任务,另一组进行逆序呈现任务。
在正序呈现任务中,参与者按照单词序列的顺序记忆单词;在逆序呈现任务中,参与者按照单词序列的逆序记忆单词。
每个任务均有5秒的记忆时间。
测试:在记忆任务结束后,参与者被要求以任意顺序回忆所记忆的单词。
研究人员记录参与者回忆的单词,并统计正确回忆的数量。
结果:在正序呈现任务中,参与者平均正确回忆的单词数量为18个,而在逆序呈现任务中,参与者平均正确回忆的单词数量为12个。
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正序呈现任务组与逆序呈现任务组在单词回忆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t(29) = 4.21, p < 0.001)。
这表明参与者在正序呈现任务中的记忆能力明显优于逆序呈现任务。
讨论:本实验结果支持了系列位置效应的存在。
正序呈现任务中,参与者对于最早和最晚呈现的信息记忆较好,而对于中间位置的信息记忆较差。
这一结果与经典的系列位置效应理论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最早呈现的信息容易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和存储,而最晚呈现的信息则在长时记忆中得到加工和存储。
系列位置效应的概念
系列位置效应的概念系列位置效应的概念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是指人们在记忆任务中,对序列中的不同位置的物品或信息的记忆能力的差异。
该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Hermann Ebbinghaus在19世纪末提出,并成为记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系列位置效应的相关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前缀效应(Primacy Effect)前缀效应是指在一个较长序列中,序列的前部分(即前缀)的物品或信息能够更容易被人们记忆和回忆。
这是因为在序列刚开始时,注意力集中且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对物品或信息的加工和存储更加充分和深入,形成了较为牢固的记忆痕迹。
因此,前缀效应表明了记忆过程中初次学习的重要性。
2. 后缀效应(Recency Effect)后缀效应是指在一个较长序列中,序列的后部分(即后缀)的物品或信息同样容易被人们记忆和回忆。
这是因为在序列结束时,最后一次学习或回忆的内容仍处于短期存储状态,尚未被其他信息所干扰和覆盖。
因此,后缀效应主要反映了短期存储的能力和容量。
3. 逆转效应(Recency-Primacy Effect)逆转效应是指在一个较长序列中,序列的中间部分的物品或信息记忆能力较弱。
这是因为在序列的中间,既不处于初次学习和加工的优势位置,又不处于最后一次学习和回忆的短期存储状态。
因此,逆转效应反映了记忆过程中中间位置的相对劣势。
4. 衰减效应(Decay Effect)衰减效应指的是在记忆任务中,序列中前后不同位置的物品或信息的记忆强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前缀效应和后缀效应都能反映衰减效应,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衰减效应的存在提示了需要进行及时巩固和复习,以增强记忆的长期持久性。
以上是关于系列位置效应的相关概念及其内容的简述。
系列位置效应的研究不仅对我们了解记忆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育、学习和认知领域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5. 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的出现主要受到两种不同的记忆过程影响:即初次学习和回忆过程。
名词解释:系列位置效应
名词解释系列位置效应正文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是一种在心理学领域中广泛研究的现象,用于描述在一系列刺激中,人们对于刺激的位置和顺序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这一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和注意到出现在序列的开始和结束位置的刺激,而对于序列中间的刺激则相对较不敏感。
系列位置效应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的。
赫尔曼·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人们对于序列中的刺激位置具有特殊的注意和记忆倾向。
他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艾宾浩斯曲线”的概念,该曲线描述了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刺激位置的注意和记忆表现。
根据艾宾浩斯的研究,系列位置效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序列的开始位置效应(Primacy Effect)和序列的结束位置效应(Recency Effect)。
序列的开始位置效应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和注意到序列的开始位置的刺激,这是因为在学习初期,人们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尚未分散,可以充分集中在第一个刺激上。
序列的结束位置效应则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和注意到序列的结束位置的刺激,这是因为在学习末期,人们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再次集中,可以将最后一个刺激保持在短期记忆中。
与序列的开始和结束位置相比,序列中间的刺激相对较容易被遗忘或忽视。
这是因为在序列的中间位置,人们可能会出现注意力的分散和干扰,导致对于中间位置的刺激注意力不足,记忆表现较差。
系列位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广告设计中,广告商通常会将重点产品放置在广告序列的开始或结束位置,以便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记忆。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系列位置效应来设计课程,将重要的知识点放置在课程的开始和结束位置,以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总结而言,系列位置效应是心理学中关于刺激位置和顺序对人们记忆和注意力的影响的研究现象。
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更容易记住和注意到序列的开始和结束位置的刺激,而对于序列中间的刺激则相对较不敏感。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效应1.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最近效应)2.刻板效应(P58)——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在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疑邻盗斧、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5.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霍桑效应——宣泄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着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启示:1)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真的会造就这个人。
【从旁观者角度】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学生自身角度】(这里的被观察着认为他们被抽到是因为他们是优秀的、被关注的)7.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8.南风效应---温暖法则拉封丹(法)9.星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将某些特性往自己身上套)10.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更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团体面临外在威胁时,会更加团结12.詹森效应(P174)平时成绩好,因情绪紧张而在正式场合不能正常发挥的效应。
13.德西效应(不好,不应采用)当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时,如果人为的给予外在鼓励,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动机。
14.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103)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5.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名词解释 系列位置效应
名词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一系列刺激或事件中,人们对于其中的位置或排列顺序所产生的感知和认知偏差。
该效应表明人们对于序列中的元素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排列顺序会对其感知和理解产生影响。
以下是对系列位置效应的详细解释:1. 基本原理:系列位置效应基于人类的感知和认知机制。
根据该效应,人们在处理序列中的元素时,对于排列在不同位置的元素会有不同的反应。
通常,序列中的前、中、后位置的元素会被更加关注和记忆,而中间位置的元素则可能被较易忽略或混淆。
2. 分类和表现形式:系列位置效应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主动呈现和被动回顾。
主动呈现是指在一系列刺激中由观察者自主选择其关注的刺激或事件,而被动回顾则是在给定的序列中观察者无选择地接收刺激。
根据研究,人们在主动呈现任务中更容易注意到序列中的前、中、后位置的刺激,而在被动回顾任务中则更容易记忆序列的开始和结束位置。
3. 影响因素:系列位置效应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些因素包括序列长度、刺激相似性、注意力分配和工作记忆的负载等。
较短的序列、较为独特的刺激和更高的注意力分配通常会增强系列位置效应。
4. 应用和意义:系列位置效应在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该效应来揭示人们对序列中不同位置的刺激的认知和感知处理方式。
此外,对系列位置效应进行进一步研究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注意力、记忆和感知系统的运作机制。
总结: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一系列刺激或事件中,人们对于位置或排列顺序的感知和认知偏差。
它揭示了人类对序列中不同位置的元素的关注和记忆差异,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该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认知和感知系统的运作方式。
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系列位置效应曲线是记忆心理学中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
在实验中,被试者先学习一个系列的单词、数字或其他项目,随后进行自由回忆或再认测验,测量每个项目被回忆出的概率或被再认出的概率,然后画出相应的曲线。
这种曲线可以展示记忆的效果与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
系列位置效应曲线通常呈现为倒置的U形,即系列开始和结束位置的项目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项目记忆效果较差。
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其中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个项目比其他项目更容易被记住,近因效应则指的是最后一个项目比其他项目更容易被记住。
此外,系列位置效应曲线还可以反映其他因素对记忆的影响,如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情绪等。
例如,研究表明,分散学习(将学习时间分成多次)比集中学习更有利于记忆,而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则因个人差异而异。
总之,系列位置效应曲线是一种研究记忆效果的实验方法,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如需了解更多与“系列位置效应曲线”有关的信息,建议阅读心理学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摘要根据信息被编码处理方式及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间隔不同,可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系统。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在头脑中储存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长时记忆指一分钟以上甚至持续终身的记忆,是短时记忆经过加工和重复的结果。
三个系统的流程如下: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形成感觉记忆;若加以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若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及时复述,便会遗忘,若复述便转入长时记忆储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取出来。
研究发现,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即顺序学习一组材料,其中每个项目学会的快慢以及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系列位置效应是短时记忆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一。
以识记量为纵坐标,以项目所在位置为横坐标,可绘出系列位置曲线。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1引言1.1概念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或认知)就是通常所说的“记住”,保持(或保留)就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或回忆就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历过的事物再认和回忆。
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
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 年发表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就成为心理学中实验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
艾宾浩斯以后,自20 世纪20年代起到50 年代的三十余年,是行为主义的盛行期,行为主义坚持以动物研究为主,故以人为对象的记忆心理研究受到了影响。
这种影响的结果不仅是研究内容方面受到限制,而且实际进行研究的数量也非常有限。
尽管有这样的曲折,整个记忆研究工作并没有中断。
在记忆心理研究工作演进的过程中,除这段缓慢发展的时期外,更多的研究在内容上表现出螺旋上升的特点,即从早期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研究再回到更深入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研究阶段。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识记一系列项目时,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它表现为,在自己回忆时,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项目的记忆效果好(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中间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差。
如以项目在呈现系列中的位置为横坐标,以回忆成绩为纵坐标,则可以给出系列位置曲线(见下图)。
这种曲线直观博明了系列中各个位置上的项目的记忆效果。
1957年,金斯利请68个大学生作被试,让他们阅读一遍三种不同的学习材料,然后测验他们的记忆效果,发现三种材料的回忆都是两端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识记得牢,其中尤以无意义音节更为明显(见下表)。
1962年,B.B.默多克做了一个实验,他让19名被试阅读由30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单词组成的词汇表,阅读的速度为每秒一个单词。
在每一张词汇表读完后,让他们在1.5分钟内随便按什么顺序写出他们能记住的单词。
等他们写完后过5—10秒,再让他们阅读新的词汇表。
这种程序在4天时间内,每天识记20张词汇表,共重复了80次,结果发现识记的效果都是末尾部分比开头部分好,开头部分又比中间部分好。
识记效果最好的是最后一个单词。
97%能被记住。
L.B.瓦德研究了12个无意义音节的系列位置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作用,得到的系列位置曲线说明,学习开始的阶段,曲线旦一张弯弓形状,两端较高,从两端向中间下降,越到中间越低。
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曲线两端和中部的差别就逐渐减少,最后形成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
瓦德的结果还说明,记忆效果最差的项目不在系列的正中,而在中间稍偏右。
M.弗考尔脱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间稍偏右的项目受前面来的抑制较多,与其他项目的联系很弱,从而容易受后面项目的抑制影响。
L.波斯特曼等人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在一般情况下,中间项目遗忘的次数相当于两端的3倍。
关于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传统的看法认为,系列的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影响而没有前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没有倒摄抑制的影响,但中间部分却受到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中间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低于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
(完整word版)大学公共课心理学试题参考
心理学一、填空题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现象也叫(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1879 年)年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5.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6.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7.必须具备(人脑)和(客观现实)才能产生人的心理。
8.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的。
其中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组成。
9.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叫(神经元),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
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分叫(突触)。
10.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叶,额叶是(语言运动智慧)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顶叶是(躯体感觉)中枢。
1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刺激)产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12.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13.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人所特有的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14.反映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彼此留下痕迹的过程。
植物和单细胞出现了(感应性)反映形式;多细胞和环节动物有了(感受性);脊椎动物出现了(知觉)反映形式;高级哺乳动物出现了(具体思维);人的心理的最高形式是产生了(意识)。
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性。
15.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个体心理现象分可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6. 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用“系列位置效应”提高复习效率
用“系列位置效应”提高复习效率作者:陈秀瑾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05期研究发现,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尊重教育规律,适合学生心智特点,操作简单方便。
它所给出的行动路径主要有四步。
第一步,教师梳理知识列出知识点网络,简称“知识图”、“知识树”或“思维图”。
第二步,同步速查用“系列位置效应”法,从而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内化,建构知识。
思想品德学科特别强调学科素养,按照学科知识系统来组织答案,术语表述,语言表达,都要求规范准确。
而对于基本知识,要达到全面理解和准确记忆,只有准确记住了基本概念,才有可能正确地运用它们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准确记忆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艰巨任务,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这个困难。
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像理解记忆法,归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口诀记忆法,比喻记忆法,谚语助记法,举一反三法,对比分析法,重点记忆法等。
目前,“系列位置效应”规律对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经过教育实践的检验更为理想。
“系列位置效应”规律显示:记忆过程中开始部分记忆得比较好,开始部分记忆比较好是因为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记忆比较好的是因为近因效应,中间部分记忆的成绩最差。
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怎么应用这个规律呢?至少有两点:第一,学习的时候应该不断变换学习的开始位置。
比如背诵一篇课文时,不能每次都从头读到尾,有时也应该从文章的中间部分读起,这样才不至于记住两头忘中间。
第二,学习的过程中留下一点时间间隔可以加强记忆的效果。
特别是完成了某一部分学习内容后更应该留1—2分钟时间来休息。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而且也不至于太疲劳而影响后面的学习。
所以指导学生复习的第二步就是利用“系列位置效应”的这一规律来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复习一定部分的知识后一定让学生放松1分钟左右,放松时学生可以做他们想做的动作或事情,但是放松时间一结束,学生都必须全力以赴投入学习,不能有任何影响他人的行为。
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因素
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因素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序列中的信息对我们的判断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系列位置效应的常见因素:
1. 前面位置的信息:序列中的前面位置的信息通常会更加被注意并记忆,因此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更大的影响。
2. 后面位置的信息:序列中的后面位置的信息在时间上更接近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因此也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影响。
3. 顺序的一致性:如果序列中的信息按照一致的顺序呈现,即相关信息在一起呈现,我们会更容易记住并将它们整合到一起。
4. 反向的一致性:相反,如果序列中的信息按照相反的顺序呈现,即相关信息分散在序列中的不同位置,我们会更难将它们整合到一起。
5. 适应性:如果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多次经历了类似的序列,我们可能会适应该序列并更好地处理其中的信息。
6. 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序列位置的敏感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某些人可能对序列中的前面位置更为敏感,而其他人可能对后面位置更为敏感。
7. 注意力:我们对序列的不同位置的注意力分配可能存在差异。
我们可能更容易在序列的开始和结束位置分配更多的注意力。
这些因素可以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我们对序列中的信息的处理和决策。
记忆系列位置效应的表现
记忆系列位置效应的表现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记忆就像一个调皮的小怪兽,有时候特别任性。
这就不得不提到记忆系列位置效应啦。
记忆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而系列位置效应就像是赛道上的特殊地形。
在这个比赛里,开头的那些记忆就像是站在起跑线最前端的选手,自带一种先发优势。
它们就像被聚光灯照着的明星,特别容易被我们记住。
比如说你去参加一个超级酷炫的派对,刚进门看到的那些超大型的、闪瞎眼的装饰,就像开头的记忆一样,一下子就刻在你的脑袋里了,想忘都难。
然后呢,中间的记忆就比较悲催啦。
它们就像马拉松里跑在队伍中间的那些选手,不突出也不落后,特别容易被忽视。
就好比派对中间那些普普通通的小点心,虽然也在那,但是没什么特别之处,很难在记忆的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这部分记忆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小可怜,拼命招手也很难被大脑这个大老板注意到。
最后,结尾的记忆又像突然冒出来的黑马选手。
它们在最后的时刻闪亮登场,就像派对结束时那一场超美的烟花表演。
哇塞,一下子就把你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了,在记忆里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这记忆系列位置效应啊,还特别像坐过山车。
开头是缓缓上升充满期待的部分,那种兴奋感让你对开始的记忆印象深刻。
中间呢,就是在轨道上平平无奇地转来转去,没有太多惊喜。
到了结尾,“嗖”的一下冲下去,那种刺激感让结尾的记忆深深印在脑海。
如果把记忆比作一场音乐会,开头的记忆就是开场那震撼的交响曲,直接抓住你的耳朵。
中间的记忆像是演奏到一半时那些不温不火的小曲儿,很难让你打起精神。
而最后的记忆则是音乐会最后的大合唱,气势磅礴,在记忆里久久回荡。
我们的大脑似乎对这种开头和结尾的东西有着特殊的偏爱。
就像我们看一部电影,开头的精彩序幕和结尾的感人结局总是能让我们回味无穷,而中间那些情节,可能看完就忘了一大半了。
这记忆系列位置效应就像大脑里的一个小秘密,虽然很奇怪,但又特别有趣。
它时刻影响着我们对事情的记忆,就像一个无形的手在悄悄摆弄着记忆的小棋子。
学习中的心理效应
学习中的心理效应一、U行记忆一一系列位置效应1.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者呈现出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等。
首先被试者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自由记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
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会议成绩最差。
2.平时表现我们对事,对学习,最清晰的记忆就是事情的开头和结尾,学习内容的开始和末端.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3.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1)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2)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3)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应就会下降。
(4)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二、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1.研究表明:如果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后,甲组学生不久后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
2.遗忘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记。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3.科学地运用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学习之后要立即复习,并且以后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改变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加班加点复习的坏习惯。
三、迈好眼前的一小步一一高原现象1.常常有高考生问个不休:在开始复习阶段,我感到学习效率高,收效大,进步也快,但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虽然与原先同样甚至更努力地学习,却觉得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糊涂,原来记得的概念、定理,在头脑中也不再清晰。
有时一点都学不下去,直走神,一点办法都没有。
验证记忆中系列位置效应现象12345
验证记忆中系列位置效应现象摘要:本实验采用自由回忆法通过对汉字的回忆验证了系列位置效应。
17名北大心理系自考生随机分配到以拉丁方排序的不同自变量变化水平上,每个被试以不同的顺序学习一遍17个项目,然后让他们做自由回忆,把再现的结果按系列位置登记、统计、处理后,便可得到系列位置曲线。
本次实验的曲线末端成下降趋势,而不是预期的上升趋势,本实验作者对该现象进行了合理分析。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两种记忆理论;自由回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1.前言1.1.1系列位置效应: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其中,对记忆材料表开始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这一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对记忆材料末尾部分的记忆效果比中间部分要好,更易于回忆,这一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
如果以项目在呈现系列中的位置为横坐标,以回忆成绩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叫做系列位置曲线。
自由回忆是指学习时通常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一次,然后让被试以他们愿意的顺序再现出来。
再现就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把记住的材料写下来或说出来。
两种过程记忆理论记忆是人脑积累知识经验的一种功能,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按信息存留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者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正在工作活动着的记忆,信息保持的很短,记忆容量是7±2,通过复述可转到长时记忆中。
长时记忆是指存取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1] 1.2.1最早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他于1885年出版了记忆一书,开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的研究。
2022年浙江大学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浙江大学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是()。
A.斯金纳B.华生C.班杜拉D.霍尔2、电影胶片上的画面是静止的,但播放时人们看到的却是连续运动的画面,产生这种效果的视觉机制是()。
A.双眼视差 B.视轴辐合 C.视觉后像 D.线条透视3、有过啃骨头经验的小狗,再看到骨头时,唾液分泌量增加,这属于()。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D.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4、在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这是由于受知觉()的影响。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5、多多刚搭好的积木房子被小贝推倒了,多多认为小贝是故意的,所以非常生气。
这一现象可用()来解释。
A.情绪先天获得理论B.知觉再认情绪理论C.学习的情绪理论D.社会认知情绪理论6、在一次采访中,一名奥运会跳水冠军说:“都说巴塞罗那风景优美,但是当她站在最高的跳台上,本来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时,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眼前的美景!”请问,这体现了注意的()。
A.稳定性B.指向性C.集中性D.分配性7、材料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或被遗弃受()控制。
A.组块B.注意C.复述D.编码8、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是()。
A.语音知觉B.词汇理解C.句子理解D.课文的理解9、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10、对令自己生气的人微笑,愤怒的情绪实际上也就消失了,会持这种看法的理论家可能是()。
A.詹姆士-兰格(James-lange)B.坎农(Cannon)C.埃克曼(Ekman)D.冯特(Wundt)11、在智力的PASS模型中处于最高层次认知过程的是()。
A.注意 B.计划C.同时性加工 D.继时性加工12、不属于大五人格因素特质的是()。
A.开放性 B.精神质 C.神经质 D.宜人性13、根据归因理论,如果个人将成功归因于()会产生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刻学习判断的系列位置效应:内外部线索的影响陈海德 赵成斌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金华,321004)摘 要 为了检验即刻学习判断对内外部线索的敏感性,实验一被试为22名高中生,材料为三列含15个词语的清单,先逐个呈现词语系列位置信息,被试在学习前进行即刻学习判断,结果发现学习判断有显著首因效应,表明学习判断对系列位置信息这一外部线索比较敏感。
实验二被试为20名高中生,先逐个呈现词语系列位置信息,被试在学习后进行即刻学习判断,结果发现学习判断同样有显著首因效应,表明学习判断对内部线索的敏感性并未强于外部线索。
关键词 即刻学习判断 系列位置效应 内部线索 外部线索1 引言Koriat (1997)提出了线索模型(Cue -Utilization )以说明学习判断的机制,认为学习者是基于线索进行学习判断,线索分内部线索、外部线索和记忆线索。
内部线索指学习项目的特点和内在属性;外部线索指学习条件、学习者应用的编码策略、交互想象;记忆线索指伴随人的信息加工的知觉体验(陈功香,傅小兰,2004)。
另外,Koriat (1997)研究还发现,被试对学习条件不敏感,而对词对的内在属性非常敏感。
因此,线索模型还认为,与外部线索相比,学习判断对内部线索更敏感。
该观点也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
Castel 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中存在学习判断等级随词对关联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说明了学习判断对内部线索敏感。
Carroll 等人(1997)让被试对无意义词对的学习程度大于有意义词对,结果发现后者的学习判断值高于前者,说明了词对语义联系这一内部线索要比学习程度这一外部线索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更大。
Dunlosky 和Matvey (2001)研究发现,整体上说,学习判断等级对系列位置不敏感,而对词对关联性更加敏感。
国内陈功香和傅小兰(2003)发现不同难度的学习项目无论交替呈现还是区组呈现,内部线索始终对学习判断和回忆产生显著的影响,说明了内部线索的重要性。
Matvey 等人(2006)研究了另一种内部线索———类别相关,结果发现无论是即刻学习判断还是延迟学习判断,类别相关词单的学习判断等级总是大于不相关的词单。
吴俊杰(2007)的研究也同样认为驱动学习判断过程的因素是学习材料的内在属性。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并未支持线索模型。
Jang 和Nelson (2005)发现内部线索和外部线索对学习判断的影响并无差异。
Castel (2008)在检验自由回忆中学习判断的系列位置效应时,运用了“前学习判断技术”(pre -JO L ),即在学习项目前要求被试进行学习预测,从而分离了学习判断的内部线索和外部线索。
结果发现当学习判断前内外部线索均呈现时,学习判断未出现显著的系列位置效应,说明了学习判断对外部线索不敏感。
当凸显出外部线索时,不管学习判断前是否出现内部线索,学习判断均出现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这又说明了当凸显外部线索时,学习判断会对外部线索敏感。
总体上说,以往研究关于外部线索是否能显著影响学习判断还存在争论;另外,尽管Castel (2008)支持了线索模型中提到的外部线索的作用,但并没有明确检验和说明线索模型认为学习判断对内部线索敏感性高于外部线索的观点。
鉴于此,本文欲进一步考察即刻学习判断的系列位置效应,从而说明学习判断对系列位置信息这一外部线索的敏感性,并检验其敏感性是否弱于内部线索。
对该问题的检验,有助于为丰富和发展Ko riat 线索模型提供依据。
实验一,检验在仅呈现系列位置这一外部线索的情况下,学习判断等级的系列位置效应,从而说明学习判断对系列位置信息这一外部线索的敏感性;实验二,检验在内外部线索均呈现的情况下,学习判断等级的系列位置效应,从而说明学习判断对外部线索的敏感性是否弱于内部线索。
2 实验一2.1 目的与假设通讯作者:李伟健。
E -mail :xlxh @zjnu .cn418 心理科学 Journal of Ps ychological S cience 2011,34(2):418-422实验一借鉴Castel(2008)“前学习判断技术”,分离出系列位置信息这一外部线索,从而单独检验学习判断对系列位置信息这一外部线索的敏感性。
如果仅呈现外部线索,即要求被试在学习前进行学习判断,那么根据Ko riat线索模型,被试将根据系列位置这一外部线索进行学习判断,学习判断等级将出现系列位置效应。
因此,实验一假设为:在仅呈现系列位置这一外部线索的情况下,学习判断等级出现显著的系列位置效应。
2.2 方法2.2.1 被试以浙江省某中学22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包括14名男生,8名女生。
平均年龄为17.04岁,标准差为.75岁,所有被试在该实验前未参加过其它心理实验。
2.2.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三列词语清单,每列15个词语,共45个。
所有词语选自《现代汉语常用词语词频词典》(1990)中的双字名词,词语频率介于.00011与.00974之间,平均词语频率为.00161。
另外,请5位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每一列中任意两个词语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评定,评定等级为7级(“1”表示“完全没有关联”,“7”表示“完全有关联”)。
三列词语清单的平均关联程度值分别为1.10、1.04、1.09,表明词语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关联。
且在实验后对被试进行事后访谈,所有被试均提到并没有关注一列清单中词语间的关联性。
2.2.3 实验程序本实验借鉴Castel(2008)“前学习判断技术”的实验程序,其步骤如下:第一,呈现词语的系列位置。
比如电脑屏幕呈现“1”,呈现时间2秒,告诉被试屏幕将呈现第一个词语。
第二,即刻学习判断。
要求被试对即将出现的词语进行学习判断,即判断“你会多大的把握能在10分钟后回忆出该词语”。
学习判断分11个等级,分别从0%到100%。
第三,呈现词语。
要求被试记住词语,每个词语呈现时间为2秒。
第四,自由回忆。
按照上述三个步骤完成一列词语清单后,要求被试在纸上尽可能多的写出记住的词语,时间为1分钟。
按照上述步骤,分别完成三列词语清单。
2.2.4 计分方式即刻学习判断等级的计分为“0”到“10”。
为了与学习判断等级一致,在自由回忆中,错误、正确项目分别计为“0”、“10”。
2.3 结果2.3.1 自由回忆成绩为了检验被试自由回忆成绩是否存在系列位置效应,依据Castel(2008)对词语清单的系列位置划分方法,将每列清单的第1-3三个词语界定为“系列位置前”,第4-12九个词语界定为“系列位置中”,第13-15三个词语界定为“系列位置后”。
对三列词语清单不同系列位置的平均自由回忆成绩进行重复测量检验,结果发现存在显著效应,F(2,21) =13.21,p<.001。
事后检验发现系列位置前和后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系列位置中的回忆成绩(p≤.018),系列位置前和后的回忆成绩无显著差异(p =.134)。
这表明回忆成绩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表1 不同系列位置的平均回忆成绩和学习判断等级(M±SD)系列位置实验一(n=22)实验二(n=20)自由回忆成绩学习判断等级自由回忆成绩学习判断等级前6.72±2.237.28±2.167.44±1.987.23±2.38中4.07±1.635.90±2.063.78±2.175.40±2.11后5.66±2.056.30±2.184.39±2.515.56±2.352.3.2 即刻学习判断三列词语清单不同系列位置的平均即刻学习判断等级存在显著差异,F(2,21)=10.27,p<.001。
事后检验发现系列位置前的即刻学习判断等级显著高于系列位置中和后的即刻学习判断等级(p≤.028),系列位置中和后的即刻学习判断等级无显著差异(p=.342)。
表明即刻学习判断存在显著首因效应。
2.3.3 即刻学习判断与自由回忆的相关对三张词语清单各个位置上的平均回忆成绩和学习判断等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相关系数r (15)=.780(p<.001),这表明即刻学习判断等级与自由回忆存在密切关联。
3 实验二3.1 目的与假设陈海德等:即刻学习判断的系列位置效应:内外部线索的影响419实验二欲检验在内外部线索均呈现的情况下,学习判断等级是否出现系列位置效应,从而考察Koriat线索模型提到的“学习判断对外部线索的敏感性弱于内部线索”的观点是否成立。
根据Koriat 线索模型,如果外部线索为系列位置信息,内部线索为项目难度,且在每个系列位置上的项目难度均相当,那么当两类线索均呈现时,被试将主要根据内部线索进行学习判断,因此,在不同系列位置上项目的学习判断等级均相当,即不出现系列位置效应。
鉴于此,实验二提出假设:在内外部线索均呈现的情况下,学习判断等级将不出现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
3.2 方法3.2.1 被试以浙江省某中学20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包括13名男生,7名女生。
平均年龄为17.32岁,标准差为1.14岁。
3.2.2 实验程序实验二的程序为:呈现词语的系列位置、呈现词语、即刻学习判断、自由回忆。
实验二程序与实验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学习判断前进行了项目学习。
即,即刻学习判断前不仅呈现了词语的系列位置信息(即被试获得了学习判断的外部线索),而且呈现了词语,然而在每个系列位置上的这些词语的难度均相当(即被试获得了学习判断的内部线索)。
因此,在实验二中被试获得了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
实验二的材料与计分方式与实验一相同。
3.3 结果3.3.1 自由回忆成绩对三列词语清单不同系列位置的平均自由回忆成绩进行重复测量,结果发现存在显著效应,F(2, 19)=27.57,p<.001。
事后检验发现系列位置前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系列位置中和后的回忆成绩(p<.001),系列位置中和后的回忆成绩无显著差异(p=.211)。
这表明回忆成绩存在显著首因效应。
3.3.2 即刻学习判断对三列词语清单不同系列位置的平均即刻学习判断等级的差异检验发现,存在显著效应,F(2,19) =9.65,p<.001。
事后检验发现系列位置前的即刻学习判断等级显著高于系列位置中和后的即刻学习判断等级(p≤.01),系列位置中和后的即刻学习判断等级无显著差异(p=.716)。
这表明即刻学习判断存在显著首因效应。
3.3.3 即刻学习判断与自由回忆的相关对三张词语清单各个位置上的平均回忆成绩和学习判断等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相关系数r (15)=.845(p<.001),表明即刻学习判断等级与自由回忆存在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