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聚焦课堂教学-精品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视角聚焦课堂教学
听课,对每位教师来讲,可谓家常便饭。
无论是实验研究课、观摩师范课、公开汇报课、评教赛讲课,还是同事之间的常规常态听课,均已成为教师正常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多听课,听好课,对于提高教学艺术、促进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却将听课当成了例行公事,做成了表面文章,虽然课是听了,但对于优质课,说不出好在哪里,如何为我所用;对一般课又不知怎样加以改进、优化设计。
究其原因,主要是听课缺乏视角、不得要领、难以深入,使本来蕴含丰富借鉴学习意义的听课活动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实效。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听课呢?
一、听前准备,预设课堂
教师在听课之前,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设计意图,全面把握“三维”目标要求,明确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要在充分熟悉授课内容的基础上,预设课堂,换位思考:假如让自己来上这节课,将怎样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思路、安排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使用教学辅助手段等。
以此作为听课过程中的参照――比照之下,更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凸显出设计者的着意之处、匠心所在。
相反,如果听课前不做任何准备,对课标、教材心中无数,贸然走进教室,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这既是对授课老师的劳动的不尊重,听课也不会听出
门道,当然评课也评不到点子上。
二、全方位观察,多视角捕捉,如实记录课堂
听课严格来说是视听一体化,听课人在观察整个课堂动态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视角:
视角一:看授课人的课堂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师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基本功。
口语表达是否标准流利、规范生动,语气是否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激励性和感染力,都会对听者产生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和冲击。
除口头语言外,还要关注授课教师的体态语言,目光分配是否均衡,面部表情是否有亲和力,举手投足是否落落大方等。
这些直观鲜明的体态语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里,听课人要特别留意、观察授课人的课堂语言中是否有习惯性语病、话尾巴等瑕疵。
视角二:看授课人的精神状态。
每位教师的性格、气质、素养决定了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热情奔放,有的理性沉稳,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客观严谨,有的平易亲和。
不同的教学风格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特定授课环境下的综合表现,就反映出授课人的精神状态。
良好而富有激情的课堂精神状态,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可感、真真切切地激励作用。
视角三:看授课人的教学设计。
这里与其说是看,不如说是通过听课者的观察、思考,领会授课人的教学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体会授课人如何处理教材、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如何呈现知识、设计板书,如何提问、反馈;如何体现学法指导、渗透学科思想;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密度和广度;如何分配教学时间、驾驭课堂流程、控制课堂节奏等等。
可以说,一节课的立意高低、设计优劣、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如何,因此,这也应该成为听课人必须重点关注的视角。
视角四:看师生互动。
有效的教学过程,就是高密度、多层次的师生互动贯穿始终的过程。
因此,在听课时,要特别留意授课人是否善于引导、精于设计、巧于点拨;师生互动是否水乳交融,学生是主动配合还是被动迎合教师的点拨;师生的角色转换是否到位,学生是否有主动发问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如何;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学是否真正面对全体学生;当学生思维受阻或陷入低谷时,教师如何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是否有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机会;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教师是如何处理的等等。
同时,对一节课中,特别出彩、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或较明显的失误、疏漏也要仔细记录下来,并把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的感受、建议以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记在听课笔记的相应位置上,以便评课时切磋交流。
三、听后反思,取长补短
听课人作为课堂中的客观存在,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隐身者”,也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当然,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但却是与整个课堂有机体的无言对话者和内在交流
者。
因此,在整个听课过程中,听课人应该以自己思辨的眼光,从多个视角关注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观察思考是自始至终的。
在听完课后,及时将自己的感触和收获、评价和建议加以整理,评课时才能言之有据、有的放矢。
如果能做到这些,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的专业成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