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海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分析海燕形象的特点,了解其象征意义。
3. 学习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海燕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借海燕抒发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会朗读、欣赏文学作品,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故事情节等。
2. 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技巧,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技巧。
难点:1. 分析海燕象征意义的深度。
2. 理解作者通过海燕所表达的社会、人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海燕》的背景。
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教师引导,解析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技巧。
5.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海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文,分析自己喜欢的文学表达技巧,并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海燕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朗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表现,评估其口语表达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海燕形象,理解象征意义。
语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海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挑战,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海燕》是一篇描写海燕成长的故事,通过讲述海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坚持,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海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2.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1.2 写作与表达: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示文本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视野。
第四章:教学安排4.1 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海燕》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海燕》,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2 第二课时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海燕》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手法和寓意的把握。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预习《海燕》,了解作者和背景。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驱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海燕的精神。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象征手法的运用。
5.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海燕的图片和视频,感受海燕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海燕的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基的《海燕》。
”2. 讲授新课介绍高尔基的生平事迹和《海燕》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讲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海燕的短文。
让学生讨论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举例说明。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海燕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答。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评价。
让学生收集关于海燕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授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和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掌握了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课文的内容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在课堂练习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学生能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学生能够提高朗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文本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通过拓展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提高朗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朗读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分析法 通过分析文本,让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写作法 通过写作,让学生巩固象征手法的运用。
拓展阅读法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提高朗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比较阅读法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加深对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海燕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海燕的形象和行为。
(2)提问学生对海燕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海燕的象征意义。
讲授新课 (1)讲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① 海燕的形象:勇敢、乐观、自信。
② 海燕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勇敢、乐观、自信的人,也象征着革命的力量。
(2)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① 象征手法的定义: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② 象征手法的作用: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3)分析文本,1. 2. 3. 1. 2. 1. 2. 3. 4. 5. 6. 7. 1. 2.让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①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
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勤劳的帮大家分享的2024年海燕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海燕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过程:课前: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一、导入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二、背景介绍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
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
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
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
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
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
” 示威结束后,一位大学生激动的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利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就因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海燕的写作背景:屏幕出示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听读多媒体播放海燕录音、图画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海燕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海燕的勇敢和坚韧。
(2)提问学生:你们对海燕了解多少?海燕有什么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基的《海燕》,看看他是如何描绘海燕的。
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朗读诗歌 ① 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③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和纠正。
(3)诗歌分析① 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③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诗歌鉴赏 ① 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②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③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诗歌背诵 ① 让学生自由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② 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表扬和鼓励。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意境、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
(2)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诗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布置作业 (1)让学生默写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海燕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海燕的感受和理解。
1. 2. 3. 1. 2. 1. 2. 3. 4.。
2024年《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
2024年《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状物绘景》,详细内容为郑振铎的散文《海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之情,并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燕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之情。
难点:如何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海燕的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海燕》2. 知识点:海燕的特点、描绘事物的技巧3. 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喜爱的动物”为题,写一篇描绘动物特点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郑振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阅读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动物,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
《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燕》优秀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燕》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
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
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
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
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高尔基的背景和《海燕》的创作背景,引入《海燕》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15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体会作者的情感(10 分钟)
-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 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做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引言《海燕》是高尔基的一篇著名散文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飞翔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赞美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本文将以《海燕》为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驱者的赞美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主题。
2. 诵读法诵读法:通过学生的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3. 讨论法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4. 分析法分析法:通过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海燕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海燕有什么特点吗?”从而引出课题——《海燕》。
2.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作者简介: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介绍《海燕》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背景介绍内容讲解:逐段讲解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主题。
内容讲解写作手法分析写作手法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等,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不分昼夜”、“疲倦”、“崇敬”、“沉重”等词意。
②住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
③句式:初步掌握三句话合成一句话练习。
④能正确找出一句话中的三对反义词。
⑤知道文中第三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及说话、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文章、说话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准确用词,说话得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爱护小燕子等幼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小黑板、录像机、彩电四、教学过程:(一)谈话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燕子过海》,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看看海。
(录像,感受大海)2.引读:海有多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通过录像感受)过渡设疑:同学们,我们来试相一下,燕子要过这茫茫大海会遇到什么困难?……导:可见燕子过海十分不容易,所以作者在最后说——(二)教学第四节1.齐读2.(小黑板出示)本段,标点教学3.“目的地”指哪里?句式:“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别伤害它们?(自由说→抽说→同桌互说)4.有感情地读文过渡:文中哪几节具体写出了小燕子的辛苦和艰难呢?(三)教学二、三自然段指句读2—3节。
A.第二节1.燕子过海,“海”指哪里?从哪一节知道的?2.小组读第2节,用“”划出燕子过海的句子。
3.投影出示: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①从哪些词中看出过海非常辛苦、艰难?(南方→北方不分昼夜)α.查字典“昼”理解“不分昼夜”ь.为什么要不分昼夜飞?(体会过海艰辛)②找出句中3对反义词(完成作业)()——()()——()()——()③对比读,体会该句应读慢还是快。
过渡:燕子没日没夜地飞呀飞,这群勇士最后怎样了呢?B.第三节1.默读第三节思考:①标出文中有几句话,每句分别写了什么?②这节按什么顺序写的?(找标记)2.回答上述思考题3.选词填空(投影出示)①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
《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海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燕》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最美的生命的讲述,唤起人们对困难生活的坚持和对于美好的追求。
本文主要通过南丁格尔的故事,让学生们认识到不认输、不放弃的道理,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南丁格尔的坚韧、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也可以了解到南丁格尔的故事和近代医学发展的历程,懂得了拼搏和奋斗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和医学贡献,培养学生们厚德、博学的品质。
2.掌握本文的阅读技巧,练习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且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海燕》,让学生们了解到坚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坚持、努力、奋斗,并且通过读完文章懂得去感悟生命中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1.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个人阅读等多样化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海燕》中所描写的坚强、拼搏、发奋的意义。
2.知识与情感并重:通过了解南丁格尔的故事和对难度的克服,让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
3.课本教学与课外拓展结合:通过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实地观察等方法,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内容1.对《海燕》的阅读分析:了解文章的结构、主题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详尽的探讨阅读文本,确切的理解文本中的思想。
2.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了解世界上著名的医学家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和医学发展进程。
3.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坚韧、不畏艰苦、勇敢的精神,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困难总能攻克,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实施1.预习指导:对于第一次接触文章的学生,应该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条件的同时,快捷地介绍一些文章的背景和核心部分,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预期目标。
2.整理讲解: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上课前需要老师预备相应的教案,整理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并且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思维导图和相关资料。
《海燕》语文教案
《海燕》语文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海燕》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1.1.2 使学生了解作者高尔基及课文《海燕》的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1.1.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概括课文《海燕》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2.1.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1.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1.3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课文《海燕》。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句子。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句子的理解。
5.1.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1.3 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以下是剩下的五个章节,供您参考: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6.1.1 教师通过提问或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
6.1.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1.3 教师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七、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7.1.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问题。
7.1.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7.1.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和建议。
八、课堂练习8.1 练习设计8.1.1 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1.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8.1.3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九、课堂小结9.1 学生总结9.1.1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海燕》高尔基教学设计(通用5篇)
《海燕》高尔基教学设计(通用5篇)《海燕》高尔基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概括海燕的形象特点。
2、能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能学习__的写法,托物寓意。
【教学重点】感受海燕形象,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师生互动,短信导入1、师生互说新年最快乐的事。
教师托物寓意,短信祝语:在新的一年里,愿你是无言的大山,愿你是潺潺的溪流,愿你是峭崖上的青松,……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寓意:祝愿大家做一个象大山一样沉稳踏实的人,做一个象溪流一样快乐活泼的人,做一个象青松一样顽强执着的人。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读准读顺1、教师启发朗读。
明确朗读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诵读。
3、教师巡回指导。
三、选读──感受形象1、感受海燕活动的环境气氛:⑴请你读出描写海燕所处自然环境(即海面景象)句子,在朗读中感受海燕活动的环境气氛。
要求:快速筛选信息,准确、流利。
(对上一环节是否读准读顺的检测)⑵学生筛选语句并朗读。
⑶讨论交流,学生朗读所筛选句子。
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所感受到的海面景象?2、初步感受海燕形象:⑴身处这样险恶的环境,海燕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海燕的画面,通过朗读概括说说海燕的形象。
⑵教师出示示例,学生听朗读录音,感悟通过读出重音、停顿从而读出海燕勇敢、自信、乐观的形象。
⑶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另两幅画面,朗读并感受。
⑷班内交流。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齐读、推荐读等形式)朗读,学生互评。
⑸学生以“我读出了这是_____的海燕”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3、深入体会海燕精神的可贵:⑴比较风平浪静中的海燕图和暴风雨来临前的海燕图,你更欣赏哪一种情景中的海燕形象?为什么?⑵讨论交流,体会越是在险恶的环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无畏、乐观、坚定的品格。
⑶请你以“海燕,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表达你的内心感受。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海燕》,该课文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
课文通过描绘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勇敢地迎接挑战的形象,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大无畏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激情,给人以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燕勇敢迎接挑战的精神。
2. 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难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暴风雨来临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出课文《海燕》。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海燕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海燕的形象,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朗读训练: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 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6. 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海燕板书内容:海燕形象勇敢自信乐观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体会海燕的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勇敢地迎接挑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海燕的形象,让学生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大无畏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表现勇敢迎接挑战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敢面对挑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海燕》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课文,由俄国作家高尔基创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海燕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鉴赏。
《海燕》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海燕》教学设计(通用11篇)《海燕》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燕》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二、走进作者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2、有感情自读课文3、朗读点评和指导《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
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虽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体味情感1、这是一只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
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
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
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3、引导学生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
点拨①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②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理解他对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思考:高尔基仅仅在描写海燕吗?2、背诵课文3、同步测试(课堂反馈)《海燕》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1、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
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
《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诗歌《海燕》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教学准备:1. 音频或录音设备。
2. 能够播放视频的设备。
3.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播放一段与海洋相关的自然风景视频或播放音频,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和想象力。
阅读诗歌:1. 分发《海燕》的诗歌文本给学生。
2.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3. 分小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讲解诗歌:1. 引导学生共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较难理解的单词、短语和句子。
3. 将诗歌的每个节奏和押韵都详细讲解给学生。
感受与反思:1. 鼓励学生想象自己是这只海燕,描绘诗中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 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他们的描写和感受。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其他动物的特点和情感。
课堂延伸:1. 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与自然相关的诗歌,了解更多的自然元素和情感表达。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海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海燕的情感和境界。
小结:1. 总结诗歌《海燕》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它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和扩大我们对自然的理解。
3.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大自然的意识。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一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并写一篇短文。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分享学生对诗歌《海燕》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撰写的短文的内容和表达情感的程度。
3. 学生对自然界动物特点和情感的理解。
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根据《海燕》这首诗歌进行声音模仿,尝试模仿海燕的鸣叫声或者飞行声音,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感。
2. 创设一个小型展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在家中观察到的动物特点和习性的记录。
可以用图片、绘画、文字等方式呈现,通过展览的形式分享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的观察和感悟。
海燕初中面试教案
教案名称:《海燕》初中面试课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海燕》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高尔基及作品的背景,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海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海燕》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学会通过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准备:1. 课文《海燕》全文。
2. 与课文相关的作者高尔基的介绍资料。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作者高尔基及作品的背景。
2. 板书课文标题《海燕》,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闭眼静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高尔基的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熟读课文《海燕》。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燕》教学设计郑振铎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海燕》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接触和学习过叙事、记人和写景等三种类型的记叙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记叙文,与七年级(上)学习过的另三种类型的记叙文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记叙文体系。
《海燕》在本单元中被安排在第2课。
我个人认为,《海燕》在描写上比《石榴》更细致,在情感表达上比《白鹅》更深刻,在写法上比《鹤群》更“典范”,因此可以说,《海燕》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文章,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是一篇值得仔细阅读、品味和借鉴的精品文章。
2、教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海燕》写于1927年。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作者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文章就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因此,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听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1、课前安排预习,通读全文,疏通字词。
搜集关于燕子的成语和诗词名句、海燕与家燕的区别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轻飔(sī) 隽(juàn)妙隽(jùn)逸圆晕(yùn) 憩(qì)息融融泄(yì)泄忧戚(qī) 蹇(jiǎn)劣皎(jiǎo)洁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参考答案:(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2)海上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绝美的海天;②外形: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
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四)研究文章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1、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2、两幅画面通过什么联系在一起?体现在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理清线索分析课文法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三、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海燕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探究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巩固练习(课外练笔)。
教学过程: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默读第1~7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
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
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
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参考答案: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
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
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
(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教学设计略)(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
(课外进行)三、探究活动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
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教师小结:(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将本文与《燕子》进行比较阅读,五、布置作业:1、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
2、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
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课外完成,并在第3课《白鹅》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交流。
)附:板书设计:海燕郑振铎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线索外形(静)小燕子飞翔(动)结合憩息(静)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忆燕思乡乡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思乡恋国绝美的海天(背景)愁海燕飞翔(动)结合憩息(静)海上小英雄形象看燕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