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升我国粮食产能的制度分析

合集下载

农村工作报告中的粮食产业发展政策解读

农村工作报告中的粮食产业发展政策解读

农村工作报告中的粮食产业发展政策解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工作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而粮食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备受政府的关注。

在今年的农村工作报告中,关于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10个方面对报告中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一、粮食产业发展背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报告中强调,稳定增加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市场供给能力,仍是当前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报告中提到,要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决不能停,加大对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

这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农田结构,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粮食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发展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制度是保障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农业保险支持,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这将有利于减轻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的收益。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农产品虚假宣传和质量问题。

这有助于保障粮食产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权益。

六、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报告中提到,要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为农民提供更多增收机会。

这将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

七、加大农资产业的支持力度农资产业是支撑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报告中强调要加大对农资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资种苗供应体系建设,提高农资市场监管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程度。

八、加强农民培训和科技示范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农民培训和科技示范,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学种植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九、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农产品市场开拓是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提升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综合能力实现粮食供给可持续性

提升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综合能力实现粮食供给可持续性

提升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综合能力实现粮食供给可持续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自然灾害频发和国际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等挑战,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实现粮食供给的可供性、可得性、可达性、可控性、可补性和可持续性,提升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综合能力,确保端牢中国饭碗。

一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空间拓展食物资源开发路径。

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二是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对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开发丰富多样食物品种,更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深入推进绿色化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三是提升节粮减损能力。

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注重解决粮食在收储、销售和加工过程中的浪费,推动各个环节使用节粮减损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新装备的研发等。

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长效机制。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新风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11.13•【文号】国办发〔2019〕50号•【施行日期】2019.11.1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

为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夯实基础,确保产能。

突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着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规划,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征,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标准和内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

粮食安全现状的分析报告

粮食安全现状的分析报告

粮食安全现状的分析报告概述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粮食安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粮食安全的持续发展。

一、粮食供应形势近年来,我国的粮食供应总体上保持稳定。

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农田面积的合理布局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民收入得到了相对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增产意愿。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并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然而,粮食供应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资源的减少、水资源的不足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和质量,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粮食质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尽管我国有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患。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背景下,对农药和化肥的应用超过了安全标准,导致农产品中农残含量超标。

其次,由于存储条件不佳,粮食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霉变、虫害等问题的影响,降低了粮食的质量。

为了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应加强粮食生产、加工、储藏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应的质量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

同时,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引导其科学种植和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三、粮食储备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总体上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

国家通过多种手段,如流通招标、主动收购等,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体系。

然而,粮食储备系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政府对粮食储备的积极性不够,储备规模偏小。

其次,储备粮的管理和仓储设施的维护并不完善,容易导致粮食的质量和数量损失。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政府加大对粮食储备的投入,提高其规模,加强储备粮的管理和仓储设施的维护,确保粮食储备的质量和数量。

黑龙江垦区持续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对策与分析

黑龙江垦区持续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对策与分析

管 ” 小 麦“ 、 、 、 、 早 高 密” 大麦 “ 、 、 ” 大 豆“ 密 一膜 ” 玉米 “ 密 一膜 ” 马 铃薯 “ 、 、 ” “ 窄 增 优 、 两 、 一 和 宽 深 密 等 十大 ”
栽培 新模 式 , 进一步 扩 大“ 大” 技术 的推广 应用 , 高科 技成果 转化 率 。三是 加强 引进 消化再 创新 。积极 十 新 提
术 与装备 支撑 。四是 继续 实施 “ 、 、 ” 百 千 万 工程 、 科技 入户 工 程 , 结合 农业 部 高产 创建 要 求 , 展 好 “ 大” 开 六 作 物高 产创 建活 动 。树 立典 型 、 以点带 面 、 面推进 垦 区科技 进 步 , 全 为垦 区现 代农 业 发 展 提供 强 有 力 的技 术 支
积 55 . 4万 k , 中耕地 面积 2 0万 h , m 其 8 m。 人均 占有 耕 地 1 6 h , 全 国人 均 占有耕 地 水 平 的 1 . 7 m 是 8倍 。 土
地平 坦连 片 , 机质 含量 高 , 候适 宜 , 热 同季 , 合水 稻 、 米 、 有 气 雨 适 玉 大豆 等 国家 紧 缺粮 食 品种 的机 械化 、 规模 化 、 品化 生产 , 商 已成 为全 国最 大 的绿色食 品生产基 地 , 粮食 生产 对全 国的粮食 安全 有着举 足轻 重 的作 用 。 其 2 1 年 , 区粮食 总产 量为 2 3 7亿 k , 2 1 01 垦 0. g 比 0 0年 总产 1 1 8亿 k 8. g增 产 2 . 1 9亿 k , 幅为 1 . 5 ; g增 2 O 比
工程建设 , 尽快发挥工程总体效益 , 逐步缓解 东部地 区地下水位下 降的危机 。西部地 区以防治水土流失 和发展节
水灌溉 为重点 , 加快黑土 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 采取工程措施 、 生物 措施和耕作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 , 大力开 展农 业

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思考,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思考,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思考,调研报告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而一种符合本国国情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建设,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索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按FAO以经济学定义对粮食储备概念的分类为,战略储备、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而国内习惯上沿用的分类,将战略储备并入后备储备,将周转储备排在粮食储备之外。

从实际出发,本文所讨论的国家粮食储备则主要指广义的包括战略储备的后备储备;从管理层次讲,主要指中央储备,一般意义时也包括地方储备。

一、认识误区(一)可以避开市场经济搞粮食储备。

由于粮食储备本身就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加之我国粮食储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所以很容易产生这种认识。

它把粮食储备等同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分割开来,认为搞国家粮食储备可以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强调粮食的特殊性,否定粮食基本的商品属性,背离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粮食储备管理。

(二)粮食储备越多越好。

这种观点的危害在于,一不考虑国家财力的承受能力;二不考虑储备多、轮换周期长、粮食陈化严重将造成的重大隐性亏损;三不考虑大规模的国家储备粮食在吞吐时将会给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及产生的连锁反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为储备而储备。

这种认识在基层企业有相当的影响力。

为储备指标而储,为补贴费用而储,只要储备粮食不霉不烂,也就心安理得。

只管数量,不管质量。

二、现存矛盾(一)主导目标错位。

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在具体目标的设计上主要有:粮食安全目标、稳定价格目标、稳定生产者收入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其中粮食安全目标是根本性的主导目标。

但是,近几年的实践中,却将价格支持和稳定生产者收入成为粮食储备的主要目标。

其后果在于,过度平抑粮价的结果导致季节性差价过小,周转储备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就会使相关的工业、商业组织减少自身用于周转的粮食库存,从而导致政府不但要承担后备储备的责任,还要负担周转储备的成本,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1. 引言1.1 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也对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具体方面。

随后,将给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包括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上述问题与建议,并展望未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并为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在改善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旨在增进广大读者对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以求促进公众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2.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1 产量不稳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常常出现产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例如,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和减产。

此外,病虫害的爆发也可能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2.2 耕地资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需求增加,耕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大量农用土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使得我们在获得足够粮食供应上面临巨大压力。

2.3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传统的人工劳动力仍主要用于农田作业,效率较低。

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化种植的推行。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问题。

2023年国内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分析

2023年国内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分析

2022年国内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分析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已处于全球粮价“高地”。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重于泰山。

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现行的收储制度,2022年我国将实行分品种施策的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掌握度。

2022年国内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分析详述如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比2022年增加1440.8万吨。

其中,谷物产量57225.3万吨,比2022年增加1484.6万吨。

在国内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国内外粮食价差明显处于高位导致进口粮源数量大增的格局下,2022年国内粮食有效供应力量明显增加,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创历史新高。

受制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加工行业处于整合去产能化,终端需求增速明显放缓。

更多最新粮食行业市场分析信息请查阅发布的《2022-2022年粮食行业市场竞争力调查及投资前景猜测报告》。

2022年以来,国内小麦、玉米及稻谷市场均面临因经济增速放缓及行业产能严峻过剩所引发的需求疲软、粮企生存环境困难的困局,但品种间受政策“双刃剑”作用影响不一。

小麦、稻谷及玉米市场行情呈现弱势运行态势,价格底部重心明显下移,尤以玉米市场价格跌势明显。

政策定调粮市改革2022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看法》,要求“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打算价格机制”,在农产品(000061,股吧)领域,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注意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打算。

”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改革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完善玉米、大豆补贴政策,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2022年连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自2022年以来,国家就开头对现有粮食价格政策进行改革,当年开头试点推行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2022年不再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调整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且大幅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及应对举措分析报告一、形势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对粮食安全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1. 农田面积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田被用于建设城市和工业园区,导致农田面积不断减少。

2. 耕地质量下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土地草地过度放牧,导致农田的可耕性下降,农田质量得不到有效保护。

3.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降水不稳定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4. 粮食浪费问题:当前中国的粮食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相当于中国总产量的15%左右。

二、应对举措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如加强农田保护、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等。

1. 农田保护:加强对农田的保护,限制在农田上的非农建设,加大对农田的监管力度,提高农田的保有量。

2.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等措施,提高农田产出。

3. 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增加粮食储备量,确保市场供应。

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的供应保障能力。

4. 减少粮食浪费:倡导节约用粮,加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监管,鼓励粮食进一步加工利用,减少浪费。

5. 多元化粮食供应:通过多元化粮食供应,如进口粮食、加强合作农业等,降低单一国内产地的依赖程度,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结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着农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气候变化影响和粮食浪费等多重挑战。

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加强农田保护、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减少粮食浪费和多元化粮食供应,以确保粮食安全。

同时,个人和社会也应加强宣传教育,共同推动粮食节约和浪费减少,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四、具体措施和政策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政策。

论有效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对策建议

论有效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对策建议
力度 . 少行 政干 预。 减
农 业 科研 投入 . 高农 业 机械 化 程度 . 提 提高 粮食 综
合生产 能力 。 二是 加快农 业产业 结构 调整 。 以市 要
场 为 导 向 . 优 化 粮 食
品 种 结 构 、 优 化 粮 食 区域 布 局 .提 高 粮食 质 量 和 种 粮 效 益 要
安全 的首要条 件 。随着农 业和粮 食结构 的调整 . 我 国粮食 生产愈 来愈 向粮食 主产 区集 中 . 食主产 区 粮 已经成 为保障 国家粮食 安全 的重要 基础 。因此 . 政 府 要采取 必要措施 来提 高主产 区粮 食生产 能力 . 保
护粮食 主产 区利益 .维 护种粮 农 民生 产积 极性 . 稳
管。 三是加 快粮食 立法 , 把粮食 管理 纳人法 制轨 道 。 制定 旨在 保 护基 本农 田 、 范 耕地 管 理 、 护粮食 规 保 主产 区农 民利益 的法律 , 护粮 食生 产能力 。另外 保
还要 按照 市场 要求 , 定 粮 食流 通 、 营管 理 的法 制 经 律法规 . 法管 理粮 食流通 。 时 , 加大执 法监督 依 同 要
需求 相适应 , 确保粮食 供求 的基本 平衡 。 同时 . 大 加
系 一是 根 据新 形 势下 粮食 安 全 和供 求平 衡 的要 求 . 变粮 食 市场 管 理 办法 手段 。 改 由过 去 以行 政命
令 为主转 向 以经济手 段为 主 . 进一 步加快 粮食 购销
市 场化改 革进 程 . 建立 符合 市场经 济规律 的粮 食市 场 管理体 系 二 是建 立健全 粮食市 场准入 制度 、 市 场交 易 制度 、 格 管理 制 度 , 价 完善 对 粮食 市 场 的监
加 强 粮 食 生产 引导 . 强 农 业 科技 服 务 . 分 加 充

浅谈完善我国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浅谈完善我国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浅谈完善我国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者:王秀意来源:《粮食问题研究》2022年第05期摘要:近年以来内外部环境变化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受到更高的关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话题不断被提及。

粮食生产始终要绷紧保障粮食安全这根永恒的弦,在任何时候,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因此,做好粮食储备管理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剖析我国储备粮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试求探索通过建立高效的储备粮管理机制来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把控能力。

关键词:储备粮管理管理机制粮食安全一、引言粮食安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是国家安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粮食储备对维护市场供需和价格稳定、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减产、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两国均是全球小麥的主要出口国,占全球小麦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出口额的降低以及战争导致的粮食减产直接导致全球市场小麦价格上涨55%,创出近14年以来的价格新高。

从国内来看,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国内产出不足以完全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2021年粮食进口量分别达到1.4亿吨、1.6亿吨,同比上涨28%和18%。

内外部环境对维护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以来,中央及各省份均不断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共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与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粮食储备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项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没有人能阻止这项公共产品同时被其他人消费,任何人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项公共产品的消费。

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就导致了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不愿意提供,从而导致公共用品的供给减少。

粮食储备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了它只能成为政府的一项公共职能,通过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来维持这项公共产品的供给。

推动我国新时代下粮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及战略举措

推动我国新时代下粮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及战略举措

推动我国新时代下粮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及战略举措我国要想发展成为粮食强国,需在当前的粮食经济发展中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引领相关粮食生产企业走向优质发展之路。

对高质量的追求应该坚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其为主线,不断推动促进粮食经济向质量以及效率等方面的发展。

坚定我国在新时代下着重建立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建立成为粮食强国。

以建立粮食强国为奋斗目标,对照党的战略部署,不断地对我国粮食大国地位进行巩固。

进行相应的动力变革,促进建设现代化粮食经济体系,以下为推动我国新时代下粮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及战略举措。

1构建新时代下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对粮食经济体系做出相应调整,必须摆正质量的重要地位,注重质量与效率的并存。

以供给制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现代化的粮食产业体系做出新要求的调整,对其实现重点构建。

不断加强对粮食产业主体的培育壮大力度,对能够对整个行业的经济建设起到一定影响的龙头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带动力的扶持。

并且在新时期的条件下,对各个企业的重组与合作采取鼓励政策。

加大力度打造规模大、实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大型粮食生产企业集团,并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采取支持应对。

进行相关举措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同时加大力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发展主体与活力更加多元化,以期能够实现我国国有资本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

在对龙头企业赋予一定的引领粮食产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期望的同时,促进其它小中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使其发展成为对行业有影响力、控制力的国有粮食企业。

2创新粮食经济的发展模式针对粮食经济发展采取相应措施,鼓励相关粮食企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创新企业“产购储加销”的生产经营模式。

强化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企业创新向上发展。

此外,在发展过程中,还可考虑与新兴企业进行产销对接和协作,加强与加工原料基地的联系和建设,持续种植绿色优质粮食,通过与生产商的合作,完成绿色优质粮食的收购和储存,并建立相应的加工点。

河南省提升粮食产能面临的资源约束和政策建议

河南省提升粮食产能面临的资源约束和政策建议

河南省提升粮食产能面临的资源约束和政策建议摘要: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是推进河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当前河南省粮食产能存在的问题是:耕地数量下降,水资源短缺严重,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等。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关键词:河南省粮食产能政策河南是粮食大省,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常年保持在70%以上。

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强。

多年来河南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17—2021年,连续五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但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投入减少,粗放经营,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也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风险。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粮食产能面临的约束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面临的资源约束粮食产能即粮食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正常气候状况下,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有机组合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能够相对稳定地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粮食产能可进一步区分为潜在产能(理想产能)与现实产能,所谓潜在产能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现有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最佳配置所形成,可以达到的最大粮食产出水平(潜在产量)。

现实产能是指目前已经实现的粮食产能,即一定时期内农作物已经达到的平均粮食产量。

潜在产能与现实产能的差距主要反映了耕地的利用水平和潜力。

从投入产出角度看,粮食产能是在水土资源、劳动力、资本、农业科技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以河南省为例,从中长期来看,造成粮食产能的限制要素,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等几个因素。

1.土地资源约束:耕地数量下降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建设用地需求迅速增加,土地数量减少成为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瓶颈因素。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1. 引言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中国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挑战。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2. 粮食安全形势分析2.1 粮食产量与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近年来,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农田面积缩减、耕地水平下降等问题制约了粮食增产。

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也在不息增长。

2.2 粮食进口和储备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还通过国家储备粮等手段来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然而,进口和储备虽然能够缓解短期粮食供应压力,但并不能解决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

3. 主要问题分析3.1 土地资源压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地资源相对有限。

农田面积缩减、农用地流失等问题严峻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3.2 水资源短缺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地区较多。

农业浇灌用水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因此,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峻恐吓。

3.3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气温提高、降水模式变化等问题,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4. 应对举措分析4.1 加强土地保卫与管理通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农田的保卫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进步。

4.2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推广节水浇灌技术,优化农田水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缩减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4.3 增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农业向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方向进步。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4.4 加强粮食储备与监管完善国家储备粮制度,增加粮食储备数量,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遏制粮食市场的不正常波动。

关于某省提升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

关于某省提升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

关于某省提升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某省提升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好!我代表某省提升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工作小组,向大家汇报我省在过去一年中在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工作情况。

在过去一年里,我省始终把提升粮食产能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深入落实中央粮食安全战略部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可喜成果。

首先,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在农田利用上,通过加强土地整治、水利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和利用率。

在农业技术上,推广了新高产品种、高效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一步增加了粮食产量。

同时,注重引导农民适度增加粮食生产,通过政策扶持,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因此,我省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增长。

其次,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们完善了粮食储备体系,并加强了储备粮食的保管和管理工作。

同时,改善了粮食物流配送系统,加强了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了储备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方面,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了粮食供应的安全。

再次,加强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我们加强了粮食加工、贮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加大了对粮食质量安全的抽检力度,严厉打击了造假冒充、骗取农业补贴等违法行为。

通过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最后,我们注重了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我们通过举办培训班、撰写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农民普及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知识等,并加强了对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合理利用农田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了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省在提升粮食产能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我们也清楚,粮食生产和安全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和力度,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平,为实现全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粮食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

中国粮食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

中国粮食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1. 开局中国是一个大国。

作为最多人口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实现了第七个连续丰收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3万亿斤。

不过,不得不说,面对众多的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在城乡居民消费任性化与低效农业生产作为一对矛盾之下,我国粮食市场供需形势十分复杂。

本文旨在从政策、市场、生产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中国粮食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现状,阐述一些思考和观点,同时也为希望了解粮食领域的小伙伴提供一些帮助。

2. 政策层面在政策层面,中国的粮食市场呈现出供应过剩与市场价格波动性高等问题。

多年来,为了控制粮食流通,国家实行了粮食储备政策与种业政策。

首先,粮食储备政策。

粮食储备是国家在粮食产量高峰期向农民征购粮食、储存,并在需求高峰期时向市场投放、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但是,由于征收价格偏低,短期内给农民造成了经济上的压力,长期内储备过多,则对农业发展和国家财政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次,种业政策。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种业政策的目的是提高种子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政策的执行中出现了不少缺陷,例如政府优惠政策严重依赖贪赃枉法的官员。

这都会扰乱市场秩序。

3. 市场层面在市场层面,我国粮食市场呈现出了需求强亢、价格较高矛盾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的低效率、价格高企、稳定性差,以及市场需求的异质化与分散等诸多方面。

一方面,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效率和成本都未得到提高。

中国不少农村地区工业链条的完善度和提供的农业创新方案的缺乏都制约了粮食生产的进步。

农民减少增产的意愿,可以理解为他们缺少动力去增大生产规模。

一方面,新消费型态的出现,人们对大豆、水稻等传统农产品的需求,也让粮食市场遭遇了需求方大量集中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粮食政策的实施给部分虚造及商品化预留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粮食市场的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对社会信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1)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1)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1)当前中国面临着粮食安全形势的挑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粮食供应压力不断增大。

同时,气候变化、土地资源的减少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问题也使得粮食安全形势更显严峻。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政府应加强粮食生产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农业现代化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

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方式,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开展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政府可以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三,政府应加强粮食储备和物流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对粮食供应的影响。

同时,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冷链物流设施,保证粮食储存、运输和销售的安全和稳定。

第四,政府应加强粮食进口和国际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政府可以加大粮食进口的信贷和补贴政策,多渠道保障粮食供应。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享粮食安全技术和信息,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监管和政策引导。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

政府可以出台粮食价格保护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改善种植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严峻,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和一系列的应对举措,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加强粮食生产的技术支持和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储备和物流体系,加大粮食进口和国际合作,以及加强监管和政策引导,都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措施。

只有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才能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粮食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调研报告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调研报告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调研报告粮食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增加。

为了促进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科技创新,加强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粮食产量与质量。

一、坚持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科技创新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同时,鼓励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通过引入高新技术,如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实现粮食的高产、高质。

二、加强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品质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以小规模、低效益农户为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农业企业投资现代农业设施和技术装备,提高粮食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粮食产业的升级。

三、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环境,鼓励多元化经营为了促进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改善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包括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和农业电网等。

同时,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形式,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还可以推广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强粮食产业的质量监管,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的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必须要加强对粮食产业的质量监管。

建立完善的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

鼓励农业企业通过ISO认证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加强对农民种植业务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确保粮食的安全和质量。

综上所述,要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加强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品质;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环境,鼓励多元化经营;加强粮食产业的质量监管,保障粮食安全。

粮库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汇报材料

粮库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汇报材料

粮库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汇报材料一、背景我国粮食产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粮食储备体系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存储设施老化、管理方式滞后、政策制度不够完善等。

为此,国家粮食局在2017年启动了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工作,以促进粮食储备体系的优化升级。

针对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任务和要求,我单位粮库积极落实,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管理效率为重点,积极探索实践,切实推进改革工作。

二、改革工作概况制度改革我单位粮库积极响应国家的召唤,制定了《粮库管理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了内部管理文件和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了粮库“六条制度”(进货制度、出货制度、储存管理制度、物资台账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以及节能减排制度),为推进粮库三项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建设粮库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物资进销存平台化、信息自动化、统计分析智能化等管理功能,提高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管理效率,增强了粮库运营的智能化和透明度。

服务提升针对过去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单位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调研采购需求,及时调整库存,稳定物资供应。

同时,还加强了与客户沟通,注重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满足客户需求。

三、改革成效通过以上的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单位粮库三项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系统体系完善我们通过制定《粮库管理规定》及其他文件,使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内部管理更加严谨,彻底打破了过去不合理的管理方式。

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我们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立起物资进销存平台化体系,统计、分析进销存数据,对库存的质量进行管理优化,以保证库存物资的质量。

配送效率提高我们充分发挥使用物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便利性,进一步降低人力资源浪费,提高配送效率,使物资的配送更加精准、快捷。

管理效率提升粮库管理规定的实施,使得管理工作被严格监控和完善。

同时,通过加强与客户沟通、及时调整库存,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建设质量并重的高标准农田 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建设质量并重的高标准农田 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建设质量并重的高标准农田 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本刊记者 张卫010011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十四五”末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同时,受到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不同程度存在着工程不配套、设施损毁等问题,影响农田使用成效,改造提升任务仍然艰巨。

现有高标准农田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等级,都不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需完善 新的高标准农田要达到“四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建设,201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各地、各有关部门狠抓规划落实,通过采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土壤培肥改良等措施,持续推进农田建设,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物质基础。

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农田建设力量得到有效整合,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各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建设任务,为粮食及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稳定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我国粮食连续多年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虽然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目前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约为40%,大部分耕地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田块细碎化等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近期,《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提升我国粮食产能的制度分析作者:生秀东来源:《中州学刊》2018年第11期摘要:我国粮食产能近年来大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为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由于地力透支等因素的影响,年际间粮食产量稳定存在一定困难。

地力透支是一种典型的租值消散现象。

相对于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是落实新战略的平台和抓手。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对策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新型农业主体”,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继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关键词:粮食产能;地力透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制度费用中图分类号:F3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1-0058-06一、引言2015年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要求,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

相对于过去“藏粮于库”的粮食安全思维,这是经济发展新阶段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调整,“藏粮于地”是指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新战略的核心是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由传统的注重年度产量向巩固提升粮食产能转变,可以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04—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为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体上看,2013—2017年,我国粮食连续5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表明我国的粮食产能已迈上新台阶。

粮食生产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地力透支、年际间粮食产量波动大的问题。

研究影响粮食产能的主要因素,实现粮食产能的巩固提升,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顾以往关于粮食产能的研究,普遍使用定量分析方法,但主要限于C-D生产函数或者系统工程方法对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进行计算。

李子奈(2000)、傅泽强(2001)、孔祥智等(2004)、李然斐(2005)、刘凌(2013)、聂英等(2016)运用C-D生产函数或者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响粮食生产的因子进行测算,得出不同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

例如,刘凌(2013)对河南省粮食产能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发现粮播面积以及化肥投入对粮食总产量提高的贡献最大。

随着产权经济学的发展,C-D生产函数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其缺陷是把粮食生产单位(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个黑箱进行研究,农户的性质、生产规模被忽视。

在当前土地流转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些被忽视的因素正在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而且使用C-D生产函数方法,尽管进行分析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研究的无非是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容易忽视作为粮食生产和投资主体的农户在要素投入上的激励机制。

因此,本文从组织制度视角看待粮食产能的变化,特别关注粮食生产者在要素投入上的积极性,因为宏观的粮食产能实际上是农户粮食产能之和。

以此视角看,落实“藏粮于地”新战略是存在不少困难的,落實新战略的主体有三个:政府、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小农户在粮食生产上的粗放化、副业化、口粮化倾向,说明小农户缺乏投资于土地的积极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流转的土地上缺乏长期投资预期,“藏粮于地”也难以落实,还需要政府大力投资并采取激励性政策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藏粮于技”面临的其中一个困难是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技术棚架”难题,小农户没有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性:小块土地上新技术带来的收入微不足道,这同样是农民的理性选择。

本文将着重围绕这些问题和粮食产能的影响因素展开论述。

二、粮食产能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政策涵义1.粮食产能的特征粮食产能即粮食生产能力,就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且可以达到的最佳粮食产出水平,也即粮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流行的定义强调“相对稳定”的产能,即粮食产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达到的相对稳定的最佳粮食产出水平。

其实“相对稳定”是不必要的,因为与现实不符。

一是稳定的度不易把握;二是如果粮食产能是相对稳定的,近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不需要多次强调巩固粮食产能了。

事实上当前粮食产能的主要问题是地力透支严重,产能极不稳定。

粮食产能概念的显著特征是其潜在性和动态性。

所谓潜在性,是指粮食产能不等于实际产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说明时提出“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

休耕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

说的就是粮食产能的潜在性含义。

所谓动态性,是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粮食产能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农业分工深化、现代要素投入增加这些有利因素的出现,产能有提高的可能,但随着城市化带来的耕地减少、青壮年劳动力离农进城、耕地地力透支这些不利因素的出现,产能也有下降的可能。

动态性是研究粮食产能巩固提升的一个挑战,粮食产能尽管是一个存量指标,但不可能年年保持不变。

这里似乎需要辨析一下巩固与提升产能的含义,从字面上理解,巩固与提升的含义是不同的,巩固是维持产能稳定,确保产能不下降,提升是通过提高耕地质量等方法进一步扩大粮食产能。

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巩固产能在多数情况下,是靠提升产能的手段来恢复已经下降的产能。

特别是小农户的粗放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短期化经营,耕地地力透支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存在,需要政府提供补贴来推进深耕、秸秆还田等恢复土地生产力,维持产能稳定。

因此,耕地质量不断地下降,地方政府不断地补贴恢复地力,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政府巩固产能的支出实际是维持农地模糊产权的代价,是由地权模糊不清引起的制度费用。

2.粮食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涵义从投入产出角度或者C-D生产函数的角度看,粮食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科技投入以及自然灾害等其他要素。

第一,物质投入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包括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动力等物质投入。

既定数量的耕地是保障粮食产能的基础,其政策性含义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要严守耕地红线,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第二,科技投入的重要性逐步增加。

粮食产量可分解为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两个因素,技术进步是粮食单产提升的主要因素。

当前粮食新品种、防病抗灾技术推广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呈增长趋势。

其政策性含义是国家提出的粮食安全新战略“藏粮于技”。

从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农业的角度看,投入产出角度比较重视数量,容易忽视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质量,粮食产能实质上是正常条件下使用既定质量和数量的投入品产出的最大粮食产量。

过去围湖造田、高坡度土地种粮,土地投入数量增加,粮食总产量增加,但降低了粮食产能。

当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耕地退化或者地力透支,表现为粮食产能的降低或为维持相同产能引致的生产成本的增加,抛开地质灾害等自然原因造成的耕地退化现象,其中因为农地产权不清而引致的粮食产量的下降(或农地价值的降低),是典型的制度费用或土地的租值消散。

因此,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包括土地肥力、水利状况、劳动者素质等是影响粮食产能的主要因素。

其政策性含义是国家提出的粮食安全新战略“藏粮于地”等。

从经济均衡角度看,粮食产能是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粮食生产者在正常的经济利润率条件下愿意并能够生产供给的理想粮食产量。

均衡角度是对投入产出角度衡量产能的重要补充,撇开价格(和成本)去谈任何产品的产量或产能都是毫无意义的,粮食产能也是如此。

这也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常识性错误:只说一个行业产品的年产量,而不提产品价格或相应的代价。

经济学中的供给定理和供给曲线实际上论证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和产量不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是共生的关系,价格和产量是二位一体的概念。

进一步地,粮食价格和耕地质量会存在确定性对应关系:在比较静态中,粮食价格下降幅度等于投资于耕地的边际投资成本的节约,即农民以降低重要投入品的质量来维持生产的均衡;粮食价格上升幅度等于投资于耕地的边际投资支出的增加,即农民以提升重要投入品的质量来响应价格激励。

结合供求定理,从短期看,市场供求状况将决定粮食产能转化为实际年产量的比例;从长期看,粮价影响生产者投资土地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影响粮食产能的形成。

因此国家政策以及市场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能的主要因素。

例如粮食补贴政策,新增的补贴资金重点向种粮大户倾斜,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励商品粮食生产。

供给定理说明,只要有足够高的价格,甚至可以诱导出超越粮食产能的年产量。

尽管粮食产能在需要时,可以(全部)转化为实际产量,但考虑到交易费用或者转化费用,耕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退出粮食生产改作他用,粮食生产要素就会流失或失去部分功能,当然也包括种粮人员的流失。

再恢复到潜在水平,就要付出相当大的转化费用和时间。

一个地区的粮食产能实际上是区内各个农户粮食产能之和,其政策性含义是巩固粮食产能,需要保障粮食生产者合理的经济利润水平,使农民种粮的比较利益不降低,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减弱。

提升粮食产能,需要进一步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扩大生产者激励,在粮价较低时,增加政府补贴,或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因为在均衡时,提升地力的边际支出就等于粮价涨幅。

在未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中,粮食价格不能大起大落,始终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粮食产能的影响因素还有组织制度因素,同样的粮食投入要素,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方式和经营效率是不一样的。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同样的投入成本,新型主体相对于小农户,粮食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向外移动,即粮食产能提高了。

另外,农业分工深化也将提升粮食产能。

因此,农户的社会化性质和生产规模在当前是日益重要的产能影响因素。

其政策性含义之一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保障粮食产能。

但在我国广大农区,小农户为主体的粮食生产格局还会继续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这是保障粮食产能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基本国情农情。

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走过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要随便动农民的土地”,“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放在历史大进程中审视”。

如何在小农户为主体的条件下,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我国粮食主产区近年的实践说明,强调粮食产能的组织制度因素,其政策性含义之二是重点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