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教学设计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2. 难点:理解这些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摩登社会中的自由、对等、民主等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文献、图片、视频等。
2. 制作PPT课件,包含教室讲解内容、图片和视频等。
3. 准备教室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教室辩论等。
4.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在教室上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当时欧洲社会的阴郁和压迫,从而引出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主题。
二、讲授新课1. 介绍文艺复兴运动:通过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探讨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 介绍宗教改革运动:通过展示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文献、教义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探讨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以及对摩登宗教崇奉的启迪。
3. 介绍启蒙运动:通过展示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探讨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以及对摩登社会的启迪。
三、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 这些运动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启迪意义?3. 如何看待摩登社会中的思想解放运动?四、教室小结1. 总结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
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理解诗歌意象。
3.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
4.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分享彼此的感受。
7. 总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魅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2. 诗歌背景介绍3. 诗歌内容解析4. 诗歌意境体会5. 诗歌韵律感受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描绘和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相互交流?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上是《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
《第8课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干系,理解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掌握提高认识能力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干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干系,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认识能力,尤其是如何运用实践来提高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素材:搜集一些关于实践与认识干系的案例和图片,以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应用方案的探讨。
3. 安置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讨论做好准备。
4. 安排教室环境:确保教室安静、整洁,方便学生讨论和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社会现象引入实践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教师可以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提高认识能力,并诠释实践在提高认识能力中的作用。
2. 讲解理论知识教师需要讲解实践的含义、特点、作用以及提高认识能力的意义和方法。
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干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 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室上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的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获得真实的体验。
4. 分享与讨论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收获和经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现象或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最后,教师需要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概括出实践在提高认识能力中的作用以及提高认识能力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的地方,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8课《晚会》教学设计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8课《晚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听辨简单的节奏音乐;2.学生能够辨认和认唱歌曲《晚会》的音乐旋律;3.学生能够模仿教师演奏、教唱《晚会》歌曲的简单乐曲,表演出一些基本手势;4.学生能够参与歌曲演唱和各种活动节目的创作和演出。
二、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本节课的情境是晚会,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晚会的气氛,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
教师可在课室中设置简单的装饰布置,如气球、彩带、灯光等,以协助营造晚会的氛围,并引导学生欢迎来宾、交往和分享音乐等方面的课堂互动。
2. 听辨音乐1.教师播放一些简单的节奏音乐,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拍手、跳动或行动。
2.引导学生听辨《晚会》歌曲的旋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3. 认唱歌曲1.教师向学生介绍《晚会》歌曲,指出歌曲的主题、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可以利用各种音乐评分网站找到歌曲的播放地址,在教学中进行演示。
2.鼓励学生跟着歌曲唱,熟悉并记忆歌词,模仿并演唱旋律。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演唱指导,例如使用一些口型表情和手势小技巧。
4. 表演音乐1.教师带领学生模仿教师演奏《晚会》的简单乐曲,表演一些基本手势。
2.学生可以参加创意活动,编排表演团体,随着音乐演唱和跳舞,通过表演体现出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1.听辨简单的音乐旋律;2.认唱《晚会》歌曲的旋律和歌词;3.模仿教师演奏《晚会》的简单乐曲并表演一些基本手势。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下面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互动、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度等;2.评价学生的歌唱表现,包括歌唱的正确度、旋律的记忆和理解等;3.对于学生的表演,教师可以系统地进行评价分析,包括创新程度、表现技巧、合作态度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采用了情境创设、现场演示和互动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动能,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对于不同学生的需求,老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古诗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两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部分生字词的理解;(2)古诗中画面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指名读,检查学生朗读情况;(4)全班齐读。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3)学生复述诗意,教师点评。
4. 描述画面(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描绘画面。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
6.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2. 两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简介3. 古诗中的生字词及词义4. 两首古诗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3. 搜集其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第一框《我们是未成年人》,明确“我们”是未成年人,教育学生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义务观念。
其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
首先,通过以“活动园”中家长关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的看法为引子,引导学生讨论“与成人相比较,未成年人具有的特殊之处”。
其次通过“知识窗”的研究,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
最后,通过“活动园”中XXX与邻居XXX的聊天,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未成年人承担责任的能力,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儿童固然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限,但其心智已经有很大发展,对良多问题已经有自己的见地,对家庭事务已经有了参与的希望和开端能力。
大多数的六年级儿童心里向往快快长大,并勇于尝试从家庭、社会、学校这类首属群体和个人性较强的生活空间走进大众生活空间,开始对大众生活感兴趣并有肯定的参与意识,但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明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未成年人相干法律知识教诲,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义务的同时,学会负义务,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我们”是未成年人,了解有关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知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达到一定的年龄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技能。
2.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资料查询拜访、讨论等不同方法进行探究举动。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儿童形成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负责任,树立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08课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2.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地位、财富,可是最后却孤单寂寞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他被人们尊称为俄罗斯文学大师,最后的坟墓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袭贵族,却抛弃贵族的身份甘心做一个普通农民。
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总结。
他就是——?(生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来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吧!(板书:列夫·托尔斯泰)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作者名片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世界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他的传记作品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作家》《三大师》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蝴蝶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蝴蝶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2.能够表演课文,体会蝴蝶的生活。
3.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准确把握语言语调。
4.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对蝴蝶的爱护之心。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表演、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表演课文,感受蝴蝶的生活场景。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2.准确把握语言语调,提高朗读水平。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
2.道具:蝴蝶模型、音响等。
3.材料:学生课本、教师课本、教案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蝴蝶图片,引出蝴蝶的话题。
2.让学生谈谈对蝴蝶的了解。
第二步:学习课文1.集体朗读课文,教师注重语调指导。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逐句解释生字词。
第三步:分组表演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表演课文中的一部分。
2.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点评,教师给予指导。
第四步:讨论交流1.整合全班学生表演的内容,串联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就蝴蝶的生活环境进行讨论,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第五步:操练训练1.练习课文中的朗读,注意语调、情感表达。
2.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增强语言交流能力。
五、达标评价1.观察学生在表演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2.针对学生的朗读和对话表达情况,给予及时反馈。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在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蝴蝶生活,并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蝴蝶的美好世界,从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小荷尖角,谢家玉树——《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译读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赏宴会雅景。
2、处境析情,品析宴会雅言,小组合作探究语言妙处。
3、感宴会雅风,知人论世,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1、译读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赏宴会雅景。
2、处境析情,品析宴会雅言,小组合作探究语言妙处。
【教学难点】感宴会雅风,知人论世,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某日,窗外突观雪花潇洒舞动,出门观之,似白羽之物落之以鼻,欣喜之时,仆人奉上家宴邀请函一封。
家宴邀请函久未通函,展信如唔。
今晓时分忽见窗外大雪盛景,兴味盎然,乃邀族内亲友莅临寒舍,行人间乐事,赏美景吟诗。
一赏乐景二品才情,为家中小辈学问指点迷津。
雪重路难行,切记小心。
顺颂时祺。
谢安亲笔作为谢氏家族成员,请你应邀出席宴会。
情境任务:任务一:译读感知,赏宴会雅景任务二:处境析情,品宴会雅言任务三:谢家玉树,感宴会雅风二、宴前准备早闻谢家叔父家学渊博,盛名在外,许久未见,你倍感压力。
故请搜集《世说新语》相关知识,了解亲友,盛装赴宴。
1、编者介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刘义庆。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文学家。
字季伯。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世说新语》是他组织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体小说代表作。
2、作家作品:《世说新语》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的名士的言行与轶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
3、走近亲友——谢安: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静夜思》的内容和背景。
2.掌握《静夜思》的文字。
3.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
4.能够描述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和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静夜思》的含义。
2.朗读古诗,并感受其中的美。
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义。
2.通过诗句理解作者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课堂上对《静夜思》的学习内容。
2.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生活。
2. 学习《静夜思》1.同学们,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读一遍《静夜思》。
2.师生一起分析《静夜思》中的每一个词语的意义,让学生对诗句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朗读练习1.分组进行朗读练习,要求学生对韵律和语调进行准确把握。
2.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模仿古代文人的朗读风格,体会古诗的韵味。
4. 创作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写一篇关于夜晚的短文或诗句。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可以互相借鉴和启发。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老师观察学生在朗读、分析和创作环节的表现。
2.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夜晚的作文,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
以上是本课《静夜思》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包括思想、文学、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相关文化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2. 设计互动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 准备相关文化时期的书籍、文物等实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堂流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文化时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 知识讲解:结合多媒体素材和书籍、文物等实物,详细讲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5. 总结归纳:梳理本课重点知识,强调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主题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对文化时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等图片,介绍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2. 通过介绍唐朝时期的唐诗、绘画、书法等文化成就,引出隋唐文化的重要性和学习价值。
3.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至隋唐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和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以及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2.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如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等,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对隋唐文化的影响。
《第8课横折弯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书法湘美版四年级上册
《横折弯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横折弯钩的书写方法,能正确书写该笔画。
2. 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汉字书写中。
3. 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横折弯钩的书写技巧,包括起笔、折笔、转笔、弯笔和收笔等步骤。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技巧,写出自然流畅的横折弯钩笔画。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书写示范、笔画要领的动画演示等。
2. 练习纸张:供学生实际练习书写。
3. 书法教材:提供书法知识和笔画基础。
4. 教师的示范笔和墨汁等书法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讲解横折弯钩的书写要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字为什么这么有特色吗?因为它们都包含了横折弯钩的笔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笔画。
教师展示横折弯钩的书写示范,并讲解其书写要领。
教师:横折弯钩的书写要点在于,起笔要轻,折处稍顿,然后向左下方弯行,至钩处要稍顿,然后向左上方挑出。
2. 观察思考教师展示横折弯钩在不同字中的书写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根据字形调整笔画的方向和长度。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字中的横折弯钩,看看它们在字中的方向和长度有什么特点?你们在书写时应该如何调整?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强调观察和思考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3. 实践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开始进行横折弯钩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姿势和笔画方向。
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进行横折弯钩的练习,注意笔画的方向和长度,不要急于求成,要逐步掌握书写技巧。
4. 反馈评价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们互相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请同学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说说哪些作品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总结横折弯钩的书写要点,表扬优秀的学生,鼓励需要改进的学生。
5. 拓展延伸教师介绍横折弯钩在书法中的运用和美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横折弯钩运用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第8课 趣味游乐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趣味游乐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游乐园中的各种元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2. 提高学生的色彩搭配和构图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乐园。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游乐园中的各种元素,如游乐设施、人物、风景等,并教给他们如何用绘画技巧来表现这些元素。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乐园。
这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游乐园的照片或视频,用于教室展示和讲解。
2. 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笔、颜料、画纸等。
3. 准备一些游乐场的小玩具或模型,用于教室上的互动环节。
4. 提前设计好一些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游乐园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激发学生对游乐园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游乐园中各种游乐设施的形状、色彩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绘画技巧和方法。
同时,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
3. 示范和指导:教师进行示范,绘制出游乐园中的摩天轮、过山车等游乐设施,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出游乐设施的动态和特点。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4.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创作出自己的游乐园场景。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画面布局和色彩搭配。
5. 评判和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判,讨论作品的优点和改进的地方。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新。
6. 课后延伸:引导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和创作,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家人和朋友,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绘画技巧?是否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创作?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第8课 星空的联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星空的联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学习星空的相关知识,如星座、行星等。
2. 通过观察、联想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星空,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星空画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感受星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好相关的星空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星空。
2. 准备绘画材料(彩色铅笔、马克笔、水彩等),以及星空绘画示范图纸。
3. 教师可以提前安置学生观察星空的任务,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欣赏夜晚星空的美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2. 介绍本课所应用的工具和材料:水彩笔、油画棒、白纸、图画本等。
(二)教师演示1. 画出一轮弯弯的月亮,以及闪烁的星星。
2. 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用图画表现出自己心目中的星空。
(三)学生创作1. 提出创作要求: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星空。
2.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 鼓励学生尝试应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丰富画面效果。
(四)作品展示与评判1.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 引导学生互相评判,讨论各自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教室小结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强调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宣布下课,感谢学生的参与和配合。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用画笔表现出星空的各种形态,包括星星、云朵、流星等。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星空,联料到各种美好的场景。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星空,发挥想象力,用画笔表现出星空的美丽。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doc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①知道夏商周时期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史料实证)②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及影响,知道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及其代表器物。
了解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成果。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理解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甲骨文、青铜器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地位,金文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王者荣耀推出的海月新皮肤——金乌负日,海月的发型犹如太阳神鸟的羽翼,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给人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感觉。
那你知道这款皮肤背后的设计灵感么?它就是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乌负日传说的现实回响。
四只神鸟首尾相连,循环往复,托运着太阳,同时对应着十二道太阳金芒,最终形成四季与十二个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感受先秦时期科技文化的魅力。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夏商周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又有何贡献?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天文、历法和医学1、自主学习:小明以【夏商周朝,科技曙光】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这些资料,请你任选一组,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以时间轴或表格的形式归纳该组发展概况。
答案提示:①【夏商周朝,科技曙光】——天文组②【夏商周朝,科技曙光】——历法组③【夏商周朝,科技曙光】——医学组教师指导:《甘石星经》是一部天文学专著,分为《甘经》和《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
《甘经》的作者是齐国人甘徳,《石经》的作者是魏国人石申。
后人把《甘经》和《石经》合编,两书合称《甘石星经》,此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甘徳和石申系统的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动,掌握了这些行星的运行规律,记录了800余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
第8课 百家争论一等奖教学设计
第8课百家争论一等奖教学设计一、引言本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思想内涵,了解到古代哲学家们的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思想内涵。
2. 古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哲学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三、教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思想内涵,进一步了解古代哲学家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古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
2.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哲学问题。
3. 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哲学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4. PPT呈现式教学法,通过PPT呈现出研究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研究内容。
五、教学程序1. 以图片、视频的方式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思想内涵。
2. 老师介绍古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并进行简要阐述。
3.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哲学问题进行讨论,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4. 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让全班师生一起交流和讨论。
5. 老师总结本次课的研究内容,强调大家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六、教学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度(30%):包括主动发言、参与小组讨论等。
2. 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40%):包括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和对于问题的表达。
3. 学生的作业(30%):对于《百家争鸣》背景和古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进行总结,个人感悟等内容。
七、教学资源1. 《百家争鸣》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
2. 几位古代哲学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相关内容。
八、教学后记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思想内涵,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
通过问题讨论和思考,学生们培养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了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8课提线纸偶(教学设计)
-在制作技巧方面,教师需重点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剪裁出形状,如何粘贴固定部件,以及如何进行细节绘画,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
-创意构思: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构思困难,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纸偶形象,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细节处理:在制作过程中,如何处理纸偶的细节部分,如表情、服饰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很高,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讨论方向的引导,确保讨论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提线纸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独特的见解,这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但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为此,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提线纸偶的基本概念。提线纸偶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线控制纸制偶体的动作,表达故事情节。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间智慧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提线纸偶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提线纸偶的基本概念、制作步骤和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提线纸偶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及社会经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实;认识隋唐时期繁荣开放与逐渐衰落的原因。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隋唐的更迭,政治制度、民族融合学习难点:隋唐的制度发展,民族融合【教学环节】第一章隋朝的兴亡(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 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2. 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3、隋朝完成统一原因:①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日强。
(二)隋朝的建设与发展1、广设粮仓:官仓(朝廷粮食物资储备)、义仓(乡间赈济救灾)2、兴建洛阳城(东都):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疆域管理:(1)经营西域,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设置范围。
(2)派官员三次去流求,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4、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控制(2)评价:利: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③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④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推动农民起义(三)隋朝的灭亡(1)原因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二章唐朝的兴盛与衰亡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随后,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3、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1)原因①中央: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地方: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局面(2)概况:755年,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①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②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③皇帝开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将,导致宦官势力坐大;④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计划课时4课时)主备人:扎思一、内容及解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兰亭集序》,课文主要叙述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
其核心内容是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文言句式,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慨。
理解它关键是运用工具书和注释来翻译课文,并做好标注。
学生已经学过的写景游记散文是《小石潭记》。
由于它还与后面《赤壁赋》有密切的联系,应当做重点来学。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下的注释解决疑难,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等文言现象。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修”“因”“与”“次”等重要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2、学习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对生死的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目标解析1、掌握课文中“修”“因”“与”“次”等重要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以便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会将景物与情感、叙述与议论恰当融合在一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对生死的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不了解,所以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同时对各种文言词语一知半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历史知识不够甚重视,对文言词汇不善归纳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还要补充说明历史背景,强调重点的文言词语。
其中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要督促文言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教学支持条件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和ppt展示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语相信大家都知道,唐人的诗,宋人的词,晋人的书法,这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称赞的艺术国宝。
说到晋人的书法,必然会想到一位大师——王羲之。
下面请欣赏《兰亭集序贴卷》。
世人评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这篇千古名文。
(二)检查课前预习1、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县)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你又称他为王右军。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
2、文体—序:又名“序言”“前言”,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可以用来介绍和评论该书的内容。
一般写在书籍或者文章的前面。
3、生难字癸丑gǔi 会稽kuài jī修禊xì流觞shāng 骋怀 chěng 趣舍qǔ嗟悼jié虚诞dàn 殇shāng(二)问题设置大问题一:文中有哪些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明确:(1)通假字①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句意是:各有各的爱好。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
句意是:后来的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的人看从前。
)(2)古今异义词列坐其次.(次,旁边,水边。
今常用于“数次”,从次等。
句意是:列坐在曲水之旁。
)是.日也(是,代词“这”。
今常用于判断词。
)向.之所欣(向,过去,从前。
今常用于方向,“对着”,“偏袒”等义。
句意是,从前所感到高兴的。
)俯仰一世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文中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向之所欣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3)一词多义之①所之.既倦(往,到达。
动词)②以之.兴怀(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代词。
)③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连词)④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所①所.以游目骋怀(用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用来”的意思。
)②或因寄所.托(代词“所”与动词“托”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
)③录其所.述(代词“所”与动词“述”组成名词性短语”作的诗”。
)一①若令一.契(一起。
)②其致一.也(一样。
)③因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动词)④一.觞一咏(一点,少量。
)夫①悲夫.(语助词。
在形容词后表示感叹语气。
)②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
)(4)词类活用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少,年龄轻的人。
长,年龄大的人。
贤,贤德之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⑤映带左右。
环绕,名词作动词。
⑥一觞一咏。
喝酒,名词作动词。
⑦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⑨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⑩.极.视听之娱(极,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句意是:穷尽视和听的乐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量词做动词,看作一样。
虚诞,形容词作名词,虚诞的话。
句意是: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判断意。
句意是,死生也是件大事。
)修禊事也②倒装句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层置句,应“于所遇欣”,句意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6)省略句映带(于)左右列坐(于)其次悟言(于)一室之内放浪(于)形骸之外引以(之)为流觞曲水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了王羲之的简介及《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重点是掌握归纳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七、目标检测1、写出下列黑体字的汉语拼音:①岁在癸()丑②会稽()()山阴③修禊()事也④流觞()曲水⑤放浪形骸()⑥若合一契()⑦临文嗟悼()()答案:①guǐ②kuàī jī③xì④shāng ⑤hái ⑥qì⑦jiē dào2、解释下列红色字: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列坐其次()③信可乐也()④曾不知老之将至()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⑦不能喻之于怀()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⑨齐彭殇为妄作()答案:2.①聚集②旁边,水边③实在④竟,乃⑤造化,指自然;至,及⑥原因⑦明白⑧把……看作一样⑨把……看作相等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
八、配餐练习A组1、下列“之”“向”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两项的是:┏ A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之┫ B 仰观宇宙之大┗ C 放浪形骸之外┏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向┫B沛公北向坐┗C望洋向若而叹之,C(A、B定语后置的标志,C的)向,A(A过去,从前,B、C面对)2、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C.齐彭殇为妄作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答案:、D.“由”通“犹”。
B组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②悟言一室之内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答案:1、D.致,思想情趣。
2、A 。
B、C两项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①“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3、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
C组1、在下列句中解释黑体字及用法。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少,年龄轻的人。
长,年龄大的人。
贤,贤德之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⑤映带左右。
环绕,名词作动词。
⑥一觞一咏。
喝酒,名词作动词。
⑦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2、指出下面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1)、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2)、修禊事也。
判断句(3)、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倒装句(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倒装句(5)映带(于)左右省略句(6)列坐(于)其次省略句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