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历史原因及表现
苗族的发展历程
苗族的发展历程
苗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苗族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在这个时期,苗族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民族,在今天的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分布广泛。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苗族一直生活在相对边远贫穷的山区,与外界的交流非常有限。
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活动,并且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民俗习惯。
苗族的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单位,几个家族组成一个聚居点,每个聚居点都由一个族长统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苗族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府加大了对边远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了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教育和交通条件。
同时,苗族也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
今天,苗族已经实现了从农耕社会到工商业社会的转型。
越来越多的苗族人离开山区,进入城市打工或创业。
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尽管如此,苗族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
他们以苗族团结、勤劳朴实的精神为骄傲,并传承着苗族的歌舞、服饰、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苗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苗族人民经历了许多变革,但他们始终坚持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将继续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苗族的历史演变(3)
苗族的历史演变(3)文/潘长宏2021年5月9日苗妹的舞蹈清雍正年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的瓦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生界”的武力征服,造成了苗族人民大量伤亡,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
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兼并和财富的集中日益加剧。
乾隆年间,湘西已出现拥有一二千石谷子的大地主,至嘉庆年间,已出现了七八千石谷子的大地主。
封建领主制到这时才基本上消亡。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苗族地区先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苗族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与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作出了贡献。
1949年后,苗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从相关资料得知: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
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
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自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
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
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
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
苗族历史与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苗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丰富多彩,凝结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苗族的起源、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方面来探讨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苗族的起源与发展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和口头传统,苗族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巫蛊民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擅长土耕,尤其擅长水稻的种植与农耕技术。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苗族历史的发展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碰撞密不可分。
在南方的山区中,苗族与藏族、壮族、侗族等民族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联系,互相吸收、融合了一部分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苗族的传统习俗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芦笙节”是苗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苗族人民会在节日中举行盛大的鼓舞、舞蹈表演等活动,以庆祝丰收并祈求好运。
在婚嫁方面,苗族还有独特的“吃擂”仪式,新娘会在婚礼前数天只能吃粥,以示纯洁。
而苗族婚礼上还会举行打花枪、跳花灯等传统活动,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苗族人民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尤其以女性的服饰和发饰最为引人注目。
女性每年在花甲之年都会举办盛大的“接骨节”,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服饰和发饰艺术的机会,也是觅得美满姻缘的标志。
苗族女性的服饰多以手工刺绣和彩色缎带为主,颜色鲜艳、绣花精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三、苗族的艺术形式苗族艺术形式多样,多以歌舞、织布、造型艺术等为主要表达方式。
苗族的歌舞表演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声誉,而苗族织锦更是享有盛誉。
苗锦是苗族人民采用特殊的织布技艺制作而成的,它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织造工艺而闻名于世。
苗锦的图案多为花草、鸟兽以及苗族传统神话故事等,寓意着美好的愿景和对美的追求。
苗族人民还以剪纸、木雕、竹编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苗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苗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
长期以来,苗族一直生活在以农业为主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苗族文化深受先民古人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其他各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
苗族善于歌唱、舞蹈和手工艺制作,其中侗族竹编,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两大代表。
二、苗族的文化特点1.民间音乐和舞蹈苗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
传统苗族舞蹈以祭祖、休闲娱乐、祈福为主题。
其中以“踩竹马”和“蒲葵花”舞蹈最为著名,这些舞蹈轻盈婉转、动感十足,在现代,依然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喜爱。
2.苗绣和苗银苗族的手工艺制作也是苗族文化的独特体现。
在苗族手工艺制作中,“苗绣”和“苗银”是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苗绣是苗族妇女通过绣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苗银是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利用银器装饰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节俗和民俗苗族节俗和民俗也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和具有独特特色的民俗活动给苗族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
比如腊八节、苗年、跳堆节等,都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
同时,苗族人民还有许多重要的生命仪式,如出生仪式、成人仪式、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关怀。
三、苗族文化的现状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苗族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些苗族传统的文化元素面临失传和淡化的风险。
许多苗族人口外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对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不过,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苗族文化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约有80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苗族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左右,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
苗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云南地区的部分土著部落和游牧民族。
在古代,苗族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粮食种植约占全部土地利用的三分之二,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同时,苗族还以养殖业和手工业为生。
他们善于制作和使用竹木器具,以及制作漂亮的黔纸、苗绣等工艺品。
苗族的社会组织较为简单,主要以家庭为单位。
他们通常居住在高山地区或丘陵地带,以农耕为生。
在古代,苗族主要分布在湘江源头附近的黔东南地区。
由于其地势险峻,通信不便,苗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苗族的社会制度一度以家族和氏族为基础。
封建时代,苗族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汉族和其他统治者的压迫。
但是在明清时期,苗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一些苗族领袖甚至建立起独立的部落政权。
到了20世纪初,苗族逐渐加强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在近现代,苗族的发展逐渐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影响。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大力支持,照顾到苗族的各个方面。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苗族地区的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了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了苗族文化的发展。
现如今,苗族已经走出了落后的农业经济,逐渐进入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越来越多的苗族人民选择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参与到城市经济中。
与此同时,苗族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表现。
苗族的服饰、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喜爱。
总之,苗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着悠久发展历程的民族。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苗族的文化也更加活跃和繁荣,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苗族历史太惨了
苗族历史太惨了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然而,苗族的历史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光辉,他们也经历过很多不幸的遭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苗族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
宗族迁徙与分裂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这是苗族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苗族是一个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游牧民族,他们经历了多个迁徙的阶段。
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苗族曾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定居,并形成了不同的苗族分支。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苗族的宗族经常迁徙和分裂,导致苗族社会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文化的消失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历史中的一些苦难也导致了他们独特文化的消失与演变。
苗族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迁徙和分裂中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许多传统的苗族文化元素逐渐消失,包括语言、服装、宗教等。
现代化的影响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渗透也加剧了苗族文化的消失。
苗族人民在继承和传承自己文化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困难,他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
宗族习俗的消亡苗族的宗族习俗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苗族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宗族习俗也逐渐消亡。
这些宗族习俗包括传统婚礼仪式、祭祀活动、节日庆祝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一些苗族人民选择放弃传统的宗族习俗,接受现代社会的观念和习俗。
尽管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意味着苗族文化的一部分正在逐渐消亡。
社会地位的边缘化苗族在中国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也是苗族历史中的一个痛苦之处。
在长期的历史中,苗族人民常常被排斥在社会边缘,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这种边缘化反映在教育、就业、卫生等方面,苗族人民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改善苗族的社会地位。
维护苗族文化的努力尽管苗族历史太惨了,在面临各种困难的同时,苗族人民一直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设立文化机构等,苗族人民积极参与到维护苗族文化的努力中。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传统习俗,以下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苗族历史沿革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公元前214年左右的楚汉战争期间,苗族的祖先就已经在贵州一带安居乐业。
在随后的汉代、唐代和宋代,苗族逐渐形成独立的民族,吸收了楚、汉、唐等主要民族的文化影响,并且积极融入中原文化。
明清时期,苗族地区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独立政权,如明朝时期的黔中土司和清朝时期的阗察土司。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才得以彻底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二、苗族传统习俗1.节日习俗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苗族新年。
每年农历新年,苗族人民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先、舞蹈、唱歌等。
苗族新年是苗家寨子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2.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男性通常穿着短衣、长裤、褡裢,女性则穿着襦裙、长裤、上衣、外套等。
这些服饰都以民族特色的手工绣花和银饰为主要特点,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独特风采。
3.婚俗习惯苗族的婚俗习惯也颇具特色。
在苗族传统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如订婚、娶亲、迎亲等。
新娘会穿着精美的苗族婚纱,手持花球,迈步踏上巍峨的竹梅,伴随着锣鼓的欢快声音,庄重而典雅。
4.民俗活动苗族人民非常热衷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他们喜欢组织集体性的婚礼、葬礼、过年等活动,人们合力协作,共同参与,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和友谊。
三、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苗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传统文化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智慧和情感,是保持民族特色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为了促进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开展有关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同时,社会应加强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苗族文化的继续发展。
总结: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苗族文化
古代苗族文化苗族文化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自古以来就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
苗族文化深厚而独特,它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还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信仰。
本篇文章将从苗族民族的历史、文化、舞蹈和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带您了解古代苗族文化的魅力。
一、苗族民族的历史苗族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苗族曾经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经历了多次迁徙和战争。
在唐朝时期,苗族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下,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接触和融合。
在宋朝时期,苗族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唐宋时期,苗族渐渐脱离了部落社会的体系,并开始接纳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明清时期,苗族又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分裂,但苗族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仍然得以传承下来,并影响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
二、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苗族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了许多方面,例如语言、服装、食品、建筑等。
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它是苗族文化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苗族语言的发音上自由而优美,符号和句法都很精确,表达能力也非常强大。
苗族的服装也非常独特,他们的传统服装通常呈现出棕黄或暗红色调。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短衫和紧身裤,而女性则是穿着色彩绚丽的长袍,配上精美的银饰品,并在头顶上围一块绸缎头巾。
除此之外,苗族的糍粑、花饭、麻辣鱼等食品也备受人们喜爱。
苗族的建筑、音乐、舞蹈等都是非常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苗族舞蹈的魅力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苗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
苗族舞蹈通常是由一群人合作完成的,舞者身穿传统服装,手持花球或手巾,在音乐的伴奏下跳动身体。
苗族舞蹈通常以欢乐、热情为主题,它既是一种表演,也是一种传统娱乐活动。
苗族舞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通常通过跳舞的方式表达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舞蹈者通过舞蹈的方式告诉观众们他们的信仰、文化等,同时也传递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苗族的历史文化
苗族的历史文化文章来源:网络作者:不详第一篇源流迁徙一、神州土著1、发韧济淮苗族远祖蚩尤最早居住在原太皞、少皞氏活动的地域,即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流之间的济水、淮水流域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
2、蚩尤作兵蚩尤率族人开掘葛卢山铜矿,研制发明了剑刀矛戟大弩等兵器。
苗族先民在蚩尤率领下,不仅开冶炼兵器之先河,而且创制了刑法和宗教。
蚩尤的三大发明,说明远古时期的苗族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
3、一统九黎史载蚩尤因造五兵而威振天下,万民钦命,各部落纷纷与蚩尤结成联盟,形成了史称“九九八十一兄弟”的强大的九黎部落联盟。
二、逐鹿中原1、“九隅之争”正当蚩尤九黎部落逐渐向黄河中下游平原扩张发展时,与来自甘陕黄土高原的炎帝神农氏部落不期而遇,开始他们和平相处了一段时期,后来在今河北、山东一带发生了激烈冲突和争逐,蚩尤驱走了炎帝,夺取了炎帝曾占有的黄河中下游的全部疆域,即史书上说的“九隅无遗”。
2、涿鹿大战黄帝九战失败后,遂联合炎帝,共同进攻蚩尤。
公元前4600年,黄帝大军与蚩尤部队会于涿鹿,一场空前激烈残酷的大战随即拉开序幕。
黄帝以“熊、罴、貔、貅”为先锋,命善于蓄水行雨的应龙攻打翼州平原。
交战伊始,应龙掘开河堤放水,蚩尤急令风伯、雨师助战,顿时黄沙滚滚,风雨漫天。
此时,黄帝军中走出一个玄女“魃”,施展旱魔之术,将风雨停了下来。
蚩尤败北,部众或参与“釜山结盟”,或南下组成三苗国。
4、画像服众蚩尤虽战败被擒杀,但其余威尚在。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画蚩尤的像以威慑天下,人们都认为蚩尤没有死,于是天下八方万邦相继归服黄帝。
三、悲壮迁徙(一)流徙“斗南一莫”蚩尤兵败被杀后,九黎部落被迫离开“甘丹地坝”(同海相连的平原),迁离位于黄河、长江下游之间的东部平原地带,向西南迁到“斗南一莫”(大江边),聚居长江中游地区。
(二)三苗兴衰1、德复九黎南退长江中游的九黎部落余部,重新组成了三苗部落集团,他们继承九黎的刑法、宗教等文化,休养生息,重又强大起来。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
苗族是中国内地的少数民族之一,是华夏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
以下是关于苗族发展历程的简介。
传说在古代,苗族先民曾居住在黄河流域地区,后来迁徙至云贵高原一带。
苗族历经多次进化、演变与迁徙,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不断壮大发展。
他们生活在山区,依靠农业、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古代,苗族社会被分为部落和氏族,部落长老通过民主选举进行管理,氏族则是以宗族制度为基础。
苗族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重视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
在近代,苗族地区受到了外族入侵和政治压迫的影响,苗族人民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
但他们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存方式,并努力保护和传承苗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元素。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苗族地区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和医疗条件普遍提高。
同时,苗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苗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得到了重振和传承。
如今,苗族人民过上了比过去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他们积极融入社会主流,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也积极参与到维护国家团结和发展的进程中。
总的来说,苗族人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他们保护和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格迪斯《山地民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是指远古“中华三祖”的后代,包括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而苗族正是出身于蚩尤部落。
苗族其实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苗族的分布,地球背面的美国也有近20万的苗族,他们仍说着自己的言语,在东南亚国家,苗族的分布更是广泛,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苗族的起源了。
苗族起源读过中国古代史的都知道,先在黄河中下游开发繁衍的是夷人;羌人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生活;狄人原住在蒙古高原上。
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先是发生了几次战争,简单说就是蚩尤打退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打羸了蚩尤,蚩尤战亡。
然后,黄帝又战胜炎帝,出现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即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没有融合的狄繁衍成现代的阿尔泰语系各个民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等);没有融合的羌繁衍成现代的藏缅语系的藏族、彝族等;没有融合的夷,其中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苗瑶语系各民族,另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壮侗语系各民族(壮族、傣族等)。
苗族的迁徙据考证,数万年前(原始初民社会),由于羌人南下,苗族先民从发源地(今天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
此后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第一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势力开始增大,与其他民族部落联盟,以蚩尤为首,号称“九黎”。
九黎君号蚩尤。
——孔安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之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并打败了炎帝族,并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
而后就是我们所知的涿鹿大战了(这就是成语“逐鹿中原”的出处)。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分布在中国的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
苗族自成一派,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经历了许多的汉文化的冲击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但是苗族人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特色。
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现在,我们来探讨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其中女性服饰最为华丽,男性则更为实用和朴素。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美和原始美,其服饰从布料、质地、色彩、图案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苗族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各种区别于传统的时尚元素、设计手法、体验活动等相继推出,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苗族音乐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气息。
苗族音乐是以民歌为主的,同时也有舞曲、器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
苗族民歌以其情感真挚、旋律优美、动情感人而著称。
现在,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制约,但是随着现代音乐市场的冲击和经济发展的带动,苗族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推广,现代流行音乐和传统苗族音乐的融合,也成为苗族音乐文化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苗族节日文化的传承苗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节庆氛围备受欢迎。
比如,苗族的龙舞文化、芦笙文化、黔东南鼓文化、会龙节、花山节、饮茶节、花明节等等,都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和民俗习俗。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加强,苗族的节日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成为苗族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地方发展的重要领域。
总之,苗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广,今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市场配置、文化创意产业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和规划,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和风俗独具特色,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传统信仰、节日习俗、音乐舞蹈、服饰特色等方面,介绍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一、苗族的历史渊源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据史料记载,苗族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先后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形成了苗族社会。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和风俗。
二、苗族的传统信仰苗族的传统信仰十分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等。
苗族人民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性,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等都是有神灵的。
他们还崇拜自己的祖先,认为祖先是保佑自己家族的神灵。
此外,苗族人民还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鬼神可以带来好运和保佑。
三、苗族的节日习俗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是“芦笙节”。
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芦笙节是苗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而举行的盛大节日。
在芦笙节期间,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服装,跳起独具特色的舞蹈,演奏芦笙和其他乐器,庆祝丰收和祖先的保佑。
四、苗族的音乐舞蹈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苗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生动,舞曲旋律优美动听,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
苗族的音乐舞蹈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五、苗族的服饰特色苗族的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苗族男子喜欢穿着黑色或深蓝色的长袍和黑色的紧身裤,女子则喜欢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长裙和上衣,头戴银饰和花环,非常美丽动人。
苗族的服饰不仅是日常穿着,也是重要的礼仪和婚嫁仪式的必备。
六、结语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苗族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苗族历史的变迁及银饰的形成
苗族历史的变迁及银饰的形成作者:暂无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9期■TEXT/田爱华远古时代的苗族发祥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后又曾四向发展,到达黄河下游与东海之滨,并且还逐渐南迁,形成今天聚居于祖国的西南和中南各地的格局。
苗族的形成和迁移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苗族的历史变迁在苗族传说和汉文记载中,苗族先民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九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苗族长期以来均尊蚩尤为始祖,特别在湖南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人们常扮成“枫神”蚩尤的模样来驱除“鬼疫”。
可见“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
蚩尤则是“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后来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一部分逐渐被融合到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之中,并在新的地域上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此时尧舜禹与三苗常发生冲突,继而被禹领导的华夏部落联盟所灭。
从此,三苗作为国家的雏形不复存在了,但作为民族的雏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可见江汉地区的三苗被打败后,只有一部分留在江汉地区,而大部分向西南逃避发展为后来的苗、瑶、畲等族,春秋战国以后,三苗继续分裂。
一部分被驱入崇山居住于荆州一带变为“南蛮”,形成了以荆楚之蛮的后裔[1],秦汉至唐宋时期,各朝统治者为扩展地盘,加紧对苗疆进行控制,战争频仍,此时生活在“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的苗民被成为“五溪蛮”,元明清时期的苗族又逐渐形成了广布予湘、鄂、黔、滇、桂、粤、直隶、陕等省的分布格局,而且一部分流入东南亚各国,成为国际性民族。
二、苗族银饰溯源历代注家对三苗之君统辖下的三苗均公认:三苗即缙云氏之后,号饕餮,即“三苗,九黎之后。
”“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
”而且苗民盛行巫术,故称“家为巫史”。
巫师能通神,可以上达民意,下传神旨,这与华夏族的宗教信仰有着显著不同。
据《山海经·海内经》卷十三载:“有人日苗民。
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民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郭璞注:延维即“委蛇”。
蛇图腾正是南方蛮族崇拜的一种特征。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等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群体之一。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独特的特点,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探秘一下苗族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苗族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据考证,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苗族已开始发展。
在古代,苗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宗教、文化、风俗等特有的文化体系。
苗语是苗族人的语言,只有苗族人才能说通这种语言。
在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家风、部落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使得苗族文化在民俗风情方面拥有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苗族人喜欢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女子的花鞋、长裙、长香山、壮族的冠衫、裙子和马镫鞋等。
入乡随俗,穿上苗族服装的游客还可以在自己相册中留下一张独特的照片。
苗族的信仰文化涵盖了宗教、迷信和民间传说等方面,在生活中十分普及。
苗族人崇尚神灵,他们相信神灵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发展,在生活中非常注重祭祀活动。
此外,苗族的传说比较多,这些传说古朴典雅,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其中不乏关于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神仙传说和渔童传说等,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就是板凳舞,又称“鼓板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它主要是在节日、婚礼等适合舞蹈的场合表演。
板凳舞有着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形式,通常都是由2人以上,并排坐着跳跃而成,每位舞者身上都装饰着漂亮的苗族服饰,舞者的舞蹈动作非常协调,让人目不暇接,板凳舞的演出往往会吸引到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
另外,苗族的民俗包括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如龙舟节、盘石节、赛龙舟节等,这些节日的主体活动是庆祝、祈福,在节日期间,人们可以品尝到许多特色美食。
这些节日的举办除了给苗族及其世代的子孙带来快乐,还能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一朵奇葩。
苗族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传承
苗族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传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苗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的民族。
苗族人口集中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等地,他们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文化和信仰,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苗族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传承为主题,深入探索苗族对中国的文化底蕴做出的贡献。
一、苗族社会的基本特征苗族社会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他们认为血脉至上,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持本族族群的独立性和尊严。
同时,苗族人尊重长辈,注重家族观念,辈分观念严格。
在苗族的传统传承中,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会组织。
苗族的家族制度在其社会参与、组织生活、文化传承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苗族有着独特的歌舞、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苗族的歌舞,民间文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有丰富多彩的歌舞,如龙舞、马踏云、女儿红等。
这些艺术形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苗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诉求。
二、苗族传统信仰苗族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集体,维护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是苗族长久以来的历史责任。
苗族传统信仰丰富多彩,包括除鬼、拜山、祭祖、龙船节、火抽离等。
这些传统信仰代表了苗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价值,对于苗族人民的心灵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苗族祖先崇拜是苗族人民的重要信仰之一。
苗族人民通常认为,先祖精神会保护他们免受灾难和不幸的伤害,同时也会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苗族传统节日中也有祖先祭拜的活动,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三、苗族的历史传承苗族的历史传承始于苗族的口头传统,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苗族传统的神话和传说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苗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审美观念,还记录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变迁和传承。
苗族的口头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苗族历史的重要记载。
苗族还有一套古老的书写系统,称为‘绥阳字’。
这套文字是苗族民族精神和文化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长期创造和探索的文化成果。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这套文字的使用主要以记录历史、神话等为主。
鄂西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历史原因及表现
第22卷第5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2No.5 2002年9月 J ournal of Sou th-Cen tral University fo r Nationalities(Hu 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ep.2002鄂西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历史原因及表现王 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民族研究所,湖北恩施445000)摘 要:苗族迁鄂后,其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播、文化涵化、发明创新、迁徙方式和分布格局、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迁,逐渐融合成鄂西的地域文化,成为鄂西多元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鄂西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模式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关键词:鄂西苗族;传统文化;变迁;历史原因;表现中图分类号:K89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2002)05-0047-04 鄂西苗族是由迁入酉水流域的古代“三苗”后裔和迁鄂的湘西、黔东北苗族两部分构成的少数民族,和土家族、汉族等民族交错居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苗族迁鄂后,其传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探讨鄂西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历史原因及表现。
一、文化传播和文化涵化导致鄂西苗族传统文化中新文化大量增加,促使其传统文化发生变迁(一)文化传播促使鄂西苗族自愿借取汉族、土家族的文化特质,是导致其传统文化中新文化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从苗族迁鄂的时间上看,可分为“远源”和“近源”。
鄂西苗族的“远源”是早期迁入酉水流域的“三苗”后裔,俗称“老苗子”。
古代的湖北一直是苗族先民活动的主要地域之一。
传说时代,炎黄战胜蚩尤以后,九黎部落部分退回南方,建立三苗部落,主要活动于江淮、荆州一带。
夏禹时,三苗战败,其遗众一部分迁入鄂西酉水流域,和土著的巴人相互杂居,以后多数融入土家族之中,只有一少部分苗族延续至今。
历史上苗族有五次大迁移,是因为什么呢?
历史上苗族有五次大迁移,是因为什么呢?在炎黄与蚩尤涿鹿鏖战之后的五千年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苗族由北到南,由东到西,从国内到海外,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范围广的历史大迁徙,所经受的苦难是不言而喻的。
凡读过中国古代的都知道,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发生了战争。
蚩尤战败后,不愿融合为华夏民族的苗族先民扶老携幼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定居,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三苗国”。
从黄河中下游南迁到长江中下游,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三苗国在左洞庭,右彭蠡的长江中下游强盛起来后,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发生冲突。
经尧、舜、禹三代的不断“征伐”,到了夏禹,三苗被彻底打败,有生力量基本被歼灭,“三苗国”从此不复存在,幸存下来的除部分又融入华夏族外,其余的举村寨又向南逃生,到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隐居下来。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苗族才以“南蛮”、“荆楚”或“楚荆”的名称又出现在中原文献史料中。
这是苗族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
苗族不愧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民族,他们从湖沼平原地带迁到绵山区后,经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又在条件恶劣的山区日益繁衍和发展起来。
在春秋至战国的四百二十四年里,苗族发展成“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
楚国是苗族自己建立的国家。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春秋各国,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国大小战争二百二十次。
”由于战乱不止,给苗族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为避战祸,部分苗民艰苦跋涉西迁到自然条件更为险恶的武陵山区。
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
他们中的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进入武陵地区的“五溪”。
“武溪”,即雄溪、满溪、辰溪、酉溪、武溪。
武溪,今称舞阳河,流经贵州的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和湖南的新晃、芷江、怀化等地汇入沅江;发源于黔南云雾山,流经黔东南,至湖南黔城与沅水汇合的清水江岸也布满了迁进开发、繁衍的苗族。
苗族的历史演变(2)
苗族的历史演变(2)文/潘长宏2021年5月7日在贵州旅游过程中,我们来到了西江苗寨,那夜晚苗寨的灯光和壮观的场景让我惊呆了,特别震撼。
再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当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便画了幅蚩尤的画像威慑天下,天下这才安定下来。
而蚩尤的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
至今苗族人民中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
贵州关岭一带流传有《蚩尤神话》,传说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八十一”寨,他们的首领叫蚩尤,蚩尤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炎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
赤龙、黄龙二公联合起雷老五,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八十一寨”。
剩下来的苗族子民被迫远走他乡。
苗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
苗族在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
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婚到对偶婚的演变痕迹。
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
五溪地区的苗族先民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用木皮织绩和以草实染色的纺染技术,出现了产品交换。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苗族的原社会开始逐渐解体,原来由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已逐渐发展成为地缘关系的农村公社。
唐宋年间,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农村公社的首领已有了土地支配权。
汉族的封建经济,通过汉、苗等民族间频繁接触,促进了苗族封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领有大量的土地。
在这些“土官”境内的苗民沦为农奴,耕种着领主的土地,交纳租赋和服无偿劳役,并须参加领主间的械斗,为其卖命。
南宋王朝开始用官职来笼络各族首领,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 司地 区实 行 汉 化政 策 , 在 洪 武 年 间 , 有 “ 土 司 皆 立 县 学 ” 早 即 诸
之 规 定 。 “ 土 归 流 ” , 美 土 司 主动 采 取 开 明 的文 化 政 策 , 改 前 容 大
西 、 东 北 苗 族 两 部 分 构 成 的少 数 民 族 , 土 家 族 、 族 等 民族 黔 和 汉 交错 居住 , 现 大 杂 居 、 聚居 的 分 布 格 局 。 族 迁 鄂 后 , 传 统 呈 小 苗 其
汉 族 农 民 迁 入 鄂 西 , 来 了汉 族 地 区 先 进 的 生 产 工 具 、 产 技 带 生 术 、 作 制 度 。 苗 族 在 和 汉 族 长 期 的 交 往 中 , 其 潜 移 默 化 的影 耕 受
响 , 步 掌 握 了 以 水 车 、 车 、 磨 碓 、 碾 等 为 代 表 的 先 进 逐 筒 水 水 水 生 产 工 具 和 以 牛 耕 为 代 表 的 生 产 技 术 , 而 使 其 传 统 的耕 作 方 从 式 ( 括“ 包 刀耕 火 种 ” 和 落 后 的 生 产 工 具 发 生 变 化 , 大 减 轻 了 ) 大 劳 动强 度 , 高 了 生 产效 率 , 增 产 粮 食 起 了决 定 性 的 作 用 。鄂 提 对 西 苗 族 生 产 工 具 和 耕 作 方 式 的变 化 , 是 他 们 为 了适 应 当 时 鄂 正
的 物 质文 化 、 神 文 化 和 文 化 模 式 都 不 同 程 度 地 发 生 了变 迁 。 精 本
量 聘 请 汉 区 的名 儒 到 容 美 土 司 地 区 兴 办教 育 , 播 汉 文 化 , 力 传 有 地 促 进 了汉 文 化 在 鄂 西 的 传 播 , 现 了 以 田九 宵 为 鼻 祖 的 “ 涌 田氏 诗 人 群 ” 对 鄂 西 以土 家 族 传 统 文 化 为 主 的 地 域 文 化 产 生 了 深远 ,
的历史影响 。改土归流 ” , “ 后 一方 面 汉 族 封 建 统 治 者 伺 机 在鄂 西 大量 推行 汉文 化教 育 , 府 县 均设 学校 , 考棚 、 院、 学诸 在 有 书 义 种 ; 一方 面 大批 汉 族 从 汉 区迁 入 鄂 西 , 大 地 促 进 了汉 文 化 的 另 极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5期
20 0 2年 9月
— — — — — — — —
中南 民族大 学学报 ( 文社会 科学版 ) 人
o J u rn a lo o h- Cen r lU nv r iy f rNa inaiis Hu a iis a d So ilSce e) fS ut - ta ie st o to lte ( m n te n ca inc
等 多种 因素 的综 合 作 用 下 , 生 了深 刻 的 历 史 变 迁 , 渐 融 合成 鄂 西 的地 域 文 化 , 为 鄂 西 多元 地 域 文 化 的 组 成 部分 。 西 发 逐 成 鄂 苗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变 迁 , 物 质 文 化 、 神 文 化 和 文化 模 式 中都 有 突 出的表 现 。 在 精
传播 、 普及 。湘西 、 东北苗族 迁鄂 之时 , 黔 正值汉族 大量迁入鄂
西、 文化在鄂 西大量推广和传播 之时 , 无疑为汉文化在苗族 汉 这 中 的传 播 提 供 了 契 机 。 汉 文 化 在 苗 族 中 的 传 播 主 要 是 以 文 化 借 取 的方 式 实现 的 。
一
特 质 , 导 致 其 传 统 文 化 中新 文化 大 量 增 加 的主 要 原 因。 是
V o . 2 N o. 12 5
鄂 西 苗族 传 统 文化 变 迁 的历 史 原 因及 表 现
王 平
( 恩施 土 家 族 苗 族 自治 州 民 委 民族 研 究 所 , 湖北 恩 施 4 5 0 ) 4 0 0
摘 要 : 族 迁 鄂 后 , 传 统 文 化 在 文 化 传 播 、 化 涵化 、 明创 新 、 徙 方 式 和 分 布 格 局 、 苗 其 文 发 迁 自然 地 理 环 境 和 社 会 变 革
是 宣 恩椿 木 营 和 沙 道 的苏 、 、 、 等 。 鄂 西 苗 族 绝 大 部 分 是 李 黄 张
般 情 况 下 , 借 者 均 根 据 自己 的价 值 标 准 和 判 断 来 自觉 或 不 采 自觉地 选 择 不 同 的文 化 素 材 。 以农 耕 为例 ,改 土 归 流 ” , 批 “ 后 大
关 键 词 : 西 苗 族 ; 统 文 化 ; 迁 ; 史 1 K8 2 3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O 5 3 ( 0 2 0 — 0 70 1 0 一 4 9 2 0 ) 50 4 4
鄂 西 苗 族 是 由 迁 入 酉 水 流 域 的古 代 “ 苗 ” 裔 和 迁 鄂 的 湘 三 后
文 将 从 不 同 的视 角 探讨 鄂 西 苗 族 传 统 文 化 变 迁 的历 史 原 因 及 表
现。
一
、
文 化 传 播 和 文 化 涵 化 导 致 鄂 西 苗 族 传 统 文 化 中 新 文 化
大 量 增 加 , 使 其 传 统 文 化 发 生 变 迁 促
( ) 化 传 播 促 使 鄂 西 苗 族 自愿 借 取 汉族 、 家族 的 文 化 一 文 土
从 苗 族 迁 鄂 的 时 间 上 看 , 分 为 “ 源 ” “ 源 ” 鄂 西 苗 可 远 和 近 。 族 的“ 源 ” 远 是早 期 迁 入 酉 水 流 域 的 “ 三苗 ” 裔 , 称 “ 苗子 ” 后 俗 老 。 古 代 的湖 北 一 直 是 苗 族 先 民 活 动 的主 要 地 域 之 一 。 说 时 代 , 传 炎 黄 战 胜 蚩 尤 以后 , 黎 部 落 部 分 退 回 南 方 , 九 建立 三 苗 部 落 , 主要 活 动 于 江 淮 、 州一 带 。 禹 时 , 苗 战 败 , 遗 众 一 部 分 迁 入 鄂 荆 夏 三 其 西 酉 水 流 域 , 土 著 的 巴 人 相 互 杂 居 , 后 多 数 融 入 土 家 族 之 和 以 中 . 有 一少 部 分 苗族 延 续 至 今 。】 续 至 今 的 “ 苗 ” 裔 主要 只 [延 ] 三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