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寻找读写结合点
捕捉文本读写契合点设计写作训练
捕捉文本读写契合点设计写作训练作者:王幼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2期学生写作,常常苦于“无米”为炊。
毋庸置疑,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然而,当今学生的生活空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解决学生作文中材料匮乏的问题呢?当我把探寻的目光投向教材的时候,我蓦然发现教材文本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在立意谋篇、遣词用句诸方面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如果我们从中捕捉写作素材,为学生创设读写结合、读中练写的机会,一定能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借助教材进行写作训练的关键在于捕捉文本中的读写契合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捕捉文本中的精彩点,设计仿写训练。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教材文本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场景描写等片段。
利用这些片段,引导学生精读细品,然后仿写一段,可以让学生学到写作技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描写捕鸟的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一系列动词简练传神地勾勒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非常适合学生模仿。
于是我设计了仿写训练:仿照本段,准确运用动词,描述自己玩过的某个游戏的全过程。
教学《春》时,我引导学生品读了文末“颂春”的文字后,提出仿写要求:春天还像什么?你能模仿课文写法,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这样的训练以读促写,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并有所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捕捉文本中的空白处,设计补写训练。
新课程倡导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言尽而意不尽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
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处,找准有效的练笔点,设计补写训练。
教学《虎羚飞渡》时,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高贵品质,我设计了补写训练:动物无语,但我相信它们一定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我很想知道这些斑羚在生死关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行走在阅读里的美好遇见—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
行走在阅读里的美好遇见—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文章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读和写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关键。
所以,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梳理教材、创设情境、科学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发展智力。
本文试图结合日常教学实际,对“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做一些探究,以利于日后“读写结合”教学的进一步的开展。
关键词:静脉学习模式读写结合有效策略叶圣陶先生说:“中学语文课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
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索着手把关不可。
”古人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见读和写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应用。
阅读是吸收,而写作则是表达,只有吸收得好,贮存得多,才能更好地表达。
让写作“行走”在阅读里,让两者在语文课堂上“美好遇见”,互相渗透、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胸中有丘壑语文教学中真正地落实读写结合,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引读”的目的,教师首先要对初中语文教材有系统的梳理,脉络清晰才能在恰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完成“读写结合”的训练,这符合“境脉学习模式”的要求。
课堂就是一个思维场,而在学生课堂阅读思维之前,教师的意念中就必须有一个情境,有一个范围广泛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设想学生的思维如何能够充分从一点到另一点进行连续的学习活动,让读与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脱离情境,素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境脉教学理念关照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复制。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板块,课堂教学的各个板块不能孤立呈现,而应从情境脉络出发,开启与本节课核心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和任务,以螺旋式上升的活动任务作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线索,整个课堂是一个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读写的能力。
寻找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点
综合2013·2语文·课改纵横阅读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读写训练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发挥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与探讨。
在教学中,我们要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让读与写比翼齐飞,实现让学生善读、巧说、乐写的目标。
一、以课文为范例,寻找读写结合点在阅读教学中,拓展读写结合的训练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语言文字之精妙。
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仿写,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
材料是阅读感知的对象,小学语文课本是很好的阅读材料,里面的一篇篇语言优美、故事动人的文章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它会将学生带入思想的殿堂。
我们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摸清作者的思路,通过活跃的思想,保证良好的记忆,触发创造性思维,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文意义的联系,与作者寄寓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令学生受到感染。
教学中,我们要让写的训练及时挤入课堂。
如学习《云雀的心愿》时,我们可以设计写作训练:“听了你们的朗读,看到你们每个人的表情都那样凝重,老师的心情也很沉重。
面对正在迅速消失的森林,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给人类听。
你们将如何去做?请写下来。
”学生写道:“人们呀,爱护森林吧,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不爱护森林,明天我们将无处安身。
人类的贪欲将是我们的最后一滴眼泪,让我们一起植树造林吧!”教师及时总结:“是呀,有了森林,我们就有了快乐安定的生活;没有了森林,我们的周边将会是黄沙飞舞的沙漠,泛滥成灾的洪水。
同学们,此时此刻,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要像小云雀一样植树造林,让沙漠变成绿洲。
走进文本,读写结合
走进文本,读写结合一、引言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写作则是思想的表达和生成的工具。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往往面临着“不爱读、不会读”和“不会写、不敢写”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深入了解文本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读写结合,开展有效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二、走进文本,激发阅读兴趣1.选择合适的文本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文本非常重要。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难度和题材的文本。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神话故事或者有趣的科普读物,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而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或时事热点的文章,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
2.多媒体辅助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主动去读。
3.问答互动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
通过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解读和思考,引导他们去发现文本的精彩之处。
老师也可以适时给予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让他们更加愿意去读。
三、读写结合,培养优秀作文能力1.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升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指定阅读任务的方式,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理解。
在阅读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总结文本的观点、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2.模仿与创新的结合通过阅读优秀的范文,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写作模仿,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风格的范文,让他们从中汲取养分,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有个性、有深度的作文。
2024年“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范本(三篇)
2024年“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范本在学习中,读写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读与写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提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即通过读书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写作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带给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读书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阅读让人见识更广,拓宽了思维的边界。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文本,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丰富并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了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读过很多经典作品后,我对于写作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好地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让我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读书对于丰富写作素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读书可以让我接触到不同的人物、故事情节和各种生活经历,这些都成为了我写作的素材来源。
丰富的读书经历让我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故事可以表达,在写作时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地描写和刻画。
同时,读书也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和表达能力。
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各有差异,他们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出来。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可以学到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另外,阅读还可以提高我的写作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可以学到一些新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丰富了我的词汇量和语言储备,使我的写作更加准确、流畅。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通过阅读来自己思考和分析。
通过读书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带给我的乐趣。
通过阅读,我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内涵,读到有趣的书籍,我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感受会成为我写作的灵感。
在实践中,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与同学们一起进行读书分享和讨论。
高中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
高中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其中,“读写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读写结合”的概念、意义、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读写结合”的概念“读写结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程中,“读写结合”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结合。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信息、理解文本、培养语感等;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等。
因此,“读写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读写结合”的意义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获取信息、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写作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阅读一篇小说时,学生可以通过写一篇简要的情节概括或者人物分析,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题。
2.培养写作能力写作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阅读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时,学生可以模仿其写作技巧,写一篇类似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促进思维发展阅读和写作都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阅读一篇论述严谨的论文时,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读写结合”的实践方法1.阅读与仿写阅读与仿写是一种常见的“读写结合”方法。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各种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模仿所阅读文本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
2.阅读与创作阅读与创作也是一种常见的“读写结合”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学生可以了解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技巧。
立足文本 以读促写——观一节“读写结合课”的思考
关键词 : 阅读文本 ; 读 写结合 ; 载体 ;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 6 3 2 .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9 9 2 — 7 7 1 1 ( 2 O l 4 ) 0 1 — 0 0 7 4
读中可能遇到 的障碍。这一过程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 , 因为充 足的词 汇量是提高写作能力 的前提 , 所 以教师在 阅读文本前要重
视新词 汇的呈现和教授。
S t e p 1
从 阅读 中分离开来,导致 了语言学 习中语 言输入 和输 出的分 离, 形成一种“ 为 了读而读 。 为 了写 而写” 的读写教学 困境。 为此 , 笔者
l o o k s .
g l y - l o o k i n g , 同 时 也 告诉 学 生 : D o n ’ t j u d g e a p e r s o n o n l y b y h i s 2 0 o 1 ) 。没有一定量 的 目的语的输入 , 就难 以产生语言输 出。如果 u
没有大量 的有效阅读 活动 , 就不可能写出内容 详实 、 意义连贯 、 结 构完整 、 语 言规范 的英语作文 。
人教版初 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 围绕一个话题展开 , 为学生
【 分析】
歌曲魅 力无穷 ,教师采用 听歌 的方式 符合 中学生 的心理特
容易激发 学生的兴趣 , 由此所引出的生词 , 学生印象深刻 , 为 的写作提供 了丰富的话题 内容 。 其中词汇的应用 、 语法的安排 、 文 点 , 化背 景的铺垫 、 整篇文章 的布局谋 篇等无不匠心独运 , 是学 生阅 学生后面 的课文阅读 扫除障碍 。当然 , 讨论 明星也是学生所感兴 读和 习作的典范 。教师在课 堂教学 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模仿 , 去 趣 的话题 ,并且教师与学生所讨论的内容与课 文话题 密切 相关 , 降低 阅读 的难度 。 另外 , 课程标准规 借鉴 。 那么 , 我们该如何用好教材 , 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 并在运用语 为后面的阅读活动提供铺 垫 ,
充分挖掘文本中“读”与“写”的结合点
充分挖掘文本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本庄小学庹万兵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
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
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
”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
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
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
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文本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1、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地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蜗牛学艺》主要讲蜗牛学艺的过程,最后蜗牛没有学到任何的本领。
教师可启发:蜗牛为什么没有学到本领?你如果是蜗牛你会怎么做?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她们会滔滔不绝。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学习的态度很重要。
2、从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
例如《爸爸的老师》中“我得感谢老师,是老师您教会了我,懂得二二得四……”这句话就是情感的出发点。
课文省略了老师还教会了爸爸什么知识的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学会感恩或回忆学校生活的空间:老师教会我哪些知识?老师又是怎样辛辛苦苦教我们的?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走进文本,读写结合
走进文本,读写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运用也越来越重视。
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而要想真正掌握文本,在阅读和写作中进行有效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如何走进文本,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进行探讨。
一、走进文本,理解与感悟要想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首先要深入理解文本,领会作者的用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仔细的品读来领略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只有深入理解了文本,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
在阅读一篇诗歌时,我们需要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对语言的音韵节奏的把握来理解并领会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只有真正理解了作品的内涵,才能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要善于利用阅读的材料来积累思想和情感,拓展知识和阅历。
阅读文本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情感的启迪。
在读过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感悟来获取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智慧,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阅读也可以让我们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从而让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和丰富。
这些通过阅读获取的思想和情感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促进我们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读写结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深入理解了文本之后,我们可以借助写作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把握和转化文本的主题和情感。
写作是一种对阅读的延伸和深化,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文本中,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通过对一篇文章的赏析和理解,我们可以以此为背景进行写作,对文章中的情节、人物进行发挥和设想,甚至可以进行文章的改编和续写。
这样的写作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够锻炼我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读写结合还可以促进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阅读所获取的信息和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通过逻辑推理和联想激发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一、背景及意义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阅读能力不足、写作能力弱、审美能力欠缺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而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二、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读写结合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提高阅读能力。
它深度融合了阅读与写作,使得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素材和经验,在写作中进行思考和表达,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双向转化。
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1.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良好的写作能力离不开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2. 写作是阅读的延伸。
写作是对阅读的思考和表达,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提升阅读能力。
3. 读写结合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学习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读和写是相互交织的,学生需要阅读各种各样的文本,同时也需要进行文本的创作和表达。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1. 构建丰富的阅读材料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丰富的阅读材料库是非常重要的。
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材料、科普阅读等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精选一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进行阅读和参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 开展主题式阅读与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一主题或话题,开展主题式的阅读与写作活动。
可以选择“家乡风景”、“我的梦想”、“青春故事”等主题,让学生在阅读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和写作,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经验和提高写作能力。
3. 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写作实践。
立足文本,以读促写——浅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
立足文本 , 以读促写 —— 浅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发布时间:2021-06-22T10:03:14.6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作者:阙雯君[导读]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阙雯君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215000摘要: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文学习需要开展有效阅读活动,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们还需要进行读写训练。
阅读是基础,读写是延伸,二者之间紧密配合相辅相成。
老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就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读写训练,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训练在当前教育背景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读写教学的重要性。
而阅读与读写教学是紧密配合的,若只是进行阅读教学而不进行读写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需要立足文本、以读促写,提高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质量,逐步进行读写训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这门课程。
一、阅读教学中开展读写训练的必要性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学是由两部分组成——阅读和写作。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只有进行有效的阅读,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写作,反之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能够更好的促进阅读学习。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需要将阅读与写作进行结合,开展有效的读写训练。
在阅读教学当中开展读写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可以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以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学习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阅读教学当中开展读写训练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教学发展需要,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阅读教学中读写训练策略优化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读写训练的重要性,同时读写训练也是当前教学发展的重要追求,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找准读写结合切入点
找准读写结合切入点【摘要】找准叩击心灵的交融点,找准激发想象的空白点,找准举一反三的写法点,找准不同文体的训练点。
【关键词】交融点空白点写法点训练点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对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种阅读,只是要求更高,层次更深;它派生于阅读课堂,融合了阅读写作,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习得语言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是非常必要的。
1.找准叩击心灵的交融点在语文课文中,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如表现父子情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母子情的《第一次包母亲》,夫妻情的《爱如茉莉》等等,这些课文通过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这就有必要要求我们教师把握好读写结合的时机,把“点”选好,训练到位。
如在引导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母亲的伟大时,师会动情地说:“母亲的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慈爱与坚强,更重要的是她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连提都不让提,更别说什么回报了。
这就是母爱的伟大,这就是伟大的母亲!你,想到你的母亲了吗?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享受母爱的温暖吧”。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学生在歌声中回忆自己的生活,有很多学生眼中饱含泪光。
)“在此情此景中,师继续激发学生的情感”此刻,你有那些事要为母亲做?你有什么话要对母亲说吗?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别忘了在开头深情地喊一声:’妈妈’!“(轻声地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动笔书写心中的情怀。
)”这时学生的心灵怎能不被感动呐。
学生写起来,就会下笔如有神了。
再如在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有一个问题:”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这一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对教材深度挖掘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中对教材深度挖掘提高课堂效率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可从研读文本入手,通过增加教材宽度,挖掘教材深度,增加训练的效度,以此来提高常态课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
但“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灵活作一些处理,因“材”施教,以便更有效地利用。
一、潜心文本,挖掘教材深度(一)潜心文本,理解内涵小学语文有些教材与学生实际有些距离,,教师要“蹲下身”,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只有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内涵,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与课文的对话。
如《开国大典》是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体会“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只有教师“蹲下身”,借助课外资料,指导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人民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资料,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努力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与多元感悟。
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
课文“三维”目标才得以落实。
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
(二)整体把握,串联知识点我们备课时分析教材多处于对某篇课文或某课时的思考,对一单元(或专题)一册书把握不够。
既要贯通教材体系,弄清所学课文在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能力、思想内容和情感等方面在前后教材中的联系。
又要了解、掌握所学课文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联系,即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
青年教师如何研读教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试举几种切入法。
题眼切入法。如寓言《纪昌学射》,揭题后引导学生抓住题眼“学”字提问:谁向谁学射?为什么要学?结果怎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对文本展开深层次的探究性阅读,寻求问题的答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明确教学中的“着力点”呢?
在第八册《将心比心》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应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而在学习第五册《爬天都峰》就明确指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读完全文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再想一想”。通过对这两次阅读点的分析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联系上下文多读多想”这一要求是循序渐进地安排的。“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新目标,就是《将心比心 》一课阅读教学的“着力点”。要注意每篇课文编者都是有意图的,课文不一样,编者的意图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着力点也不一样,我们要明确编者意图,找到教学中的“着力点”。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一笔带过,进行略写,形成了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
内容提要: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呈现。
青年教师要上好每堂课就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什么是“研读教材”?点、填补文本的空白点、寻找读写的结合点、落实能力的训练点。
另辟蹊径,挖掘文本读写结合训练点
另辟蹊径,挖掘文本读写结合训练点肖国玲【佛山市东平小学,广东佛山528000】【摘要】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但现在不少课堂的读写结合,教师大多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学习语文,既要得“意”,也要得“言”。
高年级语文教学更应从关注文本的内容转变到文本的表达。
一篇文章可以探寻的读写结 合训练点很多,我们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课文表达的秘妙之处,选准最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在扎实有效的读写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整体感知;独特表达;读写迁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院野阅读是 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 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 过程。
”读是理解语言能力,写是运用语言能力。
读和 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学习语文,既要得“意”,也要得“言”。
高年级语 文教学更应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变到文本的表达。
一 篇文章可以探寻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很多,我们在研 读文本的时候,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课文表 达的秘妙之处,结合单元目标,选准最有价值的读写 结合“点”。
什么才是一篇课文最有价值的读写结合 “点”?笔者想结合自己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课本的做法和平时的听课所得,从下面几个角度来 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把握精心安排的整体思路“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这是张志公先 生说的。
现在很多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老师总会挑 选出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感悟,虽然有助于学生更好 地理解文本,但如果只注重局部的分析,而忽略了对 文本整体的把握,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是残缺 不全的。
在学习《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不少老师 选择了这个读写结合点:品读课文第17自然段后,请学生发挥想象,完成 小练笔院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一定有“独脚”,一定有 “老沙”……如果它们会说话,在老人的遗像前,它们 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呢?拿出你的笔,把海鸡的心里话 写出来。
深潜教材,发掘读写结合点
深潜教材,发掘读写结合点作者:刘英来源:《语文天地·小学版》2019年第10期读写是不可分割的学习行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对读写关系的最直观诠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规划读写操作路线,从深潜教材开始,从典词佳句、经典片段、结尾情节、读感体悟等角度展开读写结合思考,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逐渐建立学科基本素质。
一、从典词佳句角度入手教材文本内容极为丰富,这是最为重要的读写可参照素材。
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启迪和指导,让学生深入文本之中,结合语境解读其内涵,体味其应用之绝妙,以便展开读写训练,通过仿写、仿读、自由创作等途径实现读写结合。
学生语言鉴赏基础较低,对语言的敏感度还存在一些短板,教师要注意将学生带入到文本语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最为直观的体验和感知。
如教学第九册《桂花雨》,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性阅读,逐渐掌握了作者情感内涵,教师发动学生找出文本中精彩的语句,并进行仿写训练。
学生开始筛选语句,教师给出一些建议,经典语句不断被选出。
如:“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教师让学生针对性展开仿写,需要用上“至少”“没有”等词语。
学生展开研究学习,仿写训练顺利推开。
学生仿写能力都比较突出,很快就出现了一些佳句:“柳树发芽了,鲜嫩的枝条倒影在水中,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至少要在这里留个影,没有视而不见的。
”“桃花随风飘落,花香四溢,至少每家都有一片桃林,这里没有不喜欢桃花的人。
”教师对学生仿写表现进行点评,给出一些矫正意见。
教师从典词佳句角度展开仿写训练布设,给学生提供最为直接的学习机会,从学生仿写表现中也能够看出,教师教学布设是比较有创意的,成功启动学生创作思维。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仿写句子,却能够给学生带来思维触动,形成崭新学习成长点。
二、从经典段落角度入手文本教材中经典段落鉴赏时,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方法选择,或者给学生规划清晰鉴赏路线,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文本核心,在鉴赏体验中形成语感认知。
实现读写结合教学难点的多点突破
实现读写结合教学难点的多点突破语文写作训练需要创新设计和组织,实现读写结合教学难点的突破目标。
教师借助多种辅助手段,整合迁移资源、丰富迁移形式、组织迁移活动、延伸迁移训练,全面渗透读写结合思想,以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教师对学生写作现实情况展开客观调查,分析学生写作存在困惑的原因,围绕读写结合展开创新探索,推出一些生活写生、读后感、集体作文、网络交互、素材共享等训练任务,能够成功减轻学生作文压力,培养学生作文语感,也能够有效提升读写教学品质。
一、整合迁移资源,确立读写结合教学方案读写结合是最为常见的作文形式,阅读文本内容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以教材为本展开阅读设计,确立读写结合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写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精选迁移资源设计读写训练方案时,教师要对读写资源进行优化处理,对学生读写基础和方法积累进行客观分析,以便做出合理取舍。
学生对课内外阅读文本内容有不同期待,教师精心选择阅读文本内容,为读写训练任务设计提供素材支持。
故事、神话、寓言、童话、战争故事、民间传说、童年回忆等,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内容,教师精心选择相关文本,组织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围绕这些文本设计读写任务。
建立在学生阅读学习兴趣之上的迁移资源选择,自然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文本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性,学生回馈主动积极,建立丰富的阅读认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其写作压力也会随之降低。
如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这篇小品文描写经典,是极为难得的阅读素材,教师要求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对课文描写片段进行重点鉴赏,学习作者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种生物,在深入观察基础上,利用多种描写方法,对其进行直观展示。
学生对精彩语言进行鉴赏分析,这是比较典型的深度阅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创作内容和表达技巧,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写作的创作热情。
教师顺势切入读写训练项目,组织学生借鉴作者写法展开仿写训练,学生对这样的读写任务有更多期待,说明教师读写设计是比较适合的,成功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以《秋天的怀念》为例
教学方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一以《秋天的怀念》为网昆明市呈贡区育才学校周燕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岀: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都是极好的德育素材。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深入文本,分析母亲形象,感悟母爱的伟大《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文中母亲的形象坚韧而伟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感悟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同情与理解,在情感共鸣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渗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分析母亲的形象,应深入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结合"我是从后文作者描写的突泉时所用的语句'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得出对比的答案。
我记得老舍先生有一个称号叫作’人民艺术家’,我想老舍先生大概是用釣突泉的纯洁之美,来描写当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可能前面的市场和这有一定的关系,一定比单单的反衬有更多的深意。
”班级里举起的手刹那间全都放了下去。
每一位学生都把自己引入到了这个问题的深思中,都在认真地思考。
对于刚才这个答案我还是比较惊喜的,孩子们竟然可以联系到老舍先生的作品风格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真是太让人惊喜了!这也是我一直大力引领学生开展主题学习的原因:孩子们可以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用教读引领课上习得的方法进行组文阅读,在同一主题的一组文章中比较,进行丰富的探索与联想,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这时,先前说人文色彩的那位学生,仿佛找到了珍宝似的,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
“我找到了一个细节点。
在第二段中有这样几句文字:’接连不断的棚子与地摊,东洋布、东洋瓷、东洋玩具、东洋……'从这些文字中,我觉得体现岀了作者对外来侵略的反感与厌恶。
践行读写结合思想,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践行读写结合思想,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摘要:在读写结合的战略思想背景下,如何促进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创新,实现学生阅读思维和理解能力有效培养,是目前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下面,主要就在阅读课上读写结合思想的有效贯彻和落实展开合理的分析。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前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当中,阅读课可以说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养成和实现文学品质规范性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关注阅读模块的教学活动规范组织,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散需求,对具体的育人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加强读写结合授课模式的深入贯彻,对具体的语文课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
一、钻研教材,寻找读写契合点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授课目标做好教材的深度钻研,从而保证对教材内容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能够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本着读写融合性教学的原则,对具体的契合点进行明确,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合理规划和实施,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在进行《荷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剖析,对具体的教学重点进行明确,即掌握基础的汉字和词语,如含苞待放等,了解文章中所使用的基础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排比、比喻等。
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设置,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画出文章中所具有的比喻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
二、注重阅读课上的写作鉴赏在阅读课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从欣赏模块进行合理的优化,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赏析空间[1].并促使学生在自主赏析的过程中有效地内化和理解基础的文本内容,掌握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方法技能,进而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参与写作训练奠定一定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桂林山水》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排比等写作手法进行自主分析,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下,就这样描写的优势,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文本,寻找读写结合点
福州市麦顶小学刘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名句,唐诗三百首序言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古往今来,读书与写作之间密切的关系是被众多名家认可的。
在学习写作起始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言语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不断的言语实践才得以形成。
《课标》在第一学段“写话目标”中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在“习作目标”中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在第三学段在“习作目标”中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透过《课标》这些论述深入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其理想境界应该是读写有效沟通。
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寻找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写作训练的空间,让阅读为写作架桥铺路,使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下面,我就结合日常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粗浅体会:一、在重点词句处练写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
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为让学生理解阮恒复杂
的内心变化,我引导学生先去找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并建议学生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写在句子旁的空白处。
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这句话生动地描写了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真切地反应了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
有的孩子在“然后又举起来”处写“他正是想到了小姑娘现在伤势很重,十分危险,急需输血,才举起了手”。
有的孩子在“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处写“阮恒心里很害怕”,有的孩子在“忽然又放下去”处写“阮恒担心医生会把血都输给小女孩,自己会死去”……这样写的训练,透过语言“外壳”把学生引进思索的“内在”,有效突破课文的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学生丰富的读写,实际上就是对阮恒复杂的内心变化的感悟,对文本的感性体验和富于个性化的解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的意境之中。
在说与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词句的冷暖,语言的温度。
二、在语言空白处导写
有些课文写得含蓄,留下空白处让读者揣摩;有些课文,因表达的需求,省略了一些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再创作的平台。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处”进行富有个性的填补。
例如《燕子专列》一文中,“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
”她是怎样救护的呢?课文没有具体描写。
这个空白点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练笔空间。
于是,我做了如下引导:小贝蒂在哪里寻找燕子?她会遇到哪些困难?她会怎样救护燕子?会想些什么?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动笔写作。
在练笔的过程中,
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想象,融自己的感受于文中,对文中未展现的情景进行了再度的创作,把善良的小贝蒂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类练笔,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在想像的天空翱翔,促进了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如果细心观察,一定不难发现,课文中出现的小泡泡里面含有学生丰富想象的空间,我利用这些空白点,设计合理的练笔,拓展和提升教学内容。
如第七册《去年的树》中,教师可从课文中的三处空白点入手,如:(1)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似乎在说什么?(2)接着,鸟儿看着灯火,仿佛想起了什么?(3)唱完了,鸟儿又对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似乎在说什么?这一补白练习,让学生对鸟和树之间真挚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三、在文章省略处导写
文章的省略处有明显的特征,它是以省略号为标志,明确昭告,这里有话只是未讲。
因而,在教学时可结合文本以及学生具体的情况在省略处安排写的练习。
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花钟》一课,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不同表达方式介绍鲜花的盛开,但仅介绍了九种花,为填补课文中省略号的空白,我出示倒挂金钟、蝴蝶花、蛇床花等特征鲜明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并要求学生用上平时积累的词汇或今天新学的词汇,用不同的说法写一写花儿的开放。
学生有的说“蝴蝶花张开美丽的翅膀展示着自己的美丽”;有的说“倒挂金钟慢慢在晨光中苏醒”,有的说“木槿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实践证明,学生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活学活用。
四、在插图处进行练写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材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文插图。
这些插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是,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隐含性。
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课堂教学就会更具有吸引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实施语言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例如《燕子专列》一文,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贝蒂救护燕子的图画,特别是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想象她可能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将贝蒂救护燕子的情景还原出来。
结果学生兴趣很高,充分展示了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
生1:小贝蒂在树下的草丛里听见了一个细微的声音。
她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蹲下身子,轻轻扒开雪,发现一只冻僵的燕子正吃力地张着小嘴,仿佛在说:“小姑娘,快救救我!”小贝蒂捧起小燕子说:“小燕子,别担心,我会救你的。
”说完,就对着小燕子不停地吹着热气,她多么渴望小燕子能快点暖和起来呀。
过了一会儿,小燕子终于又活蹦乱跳了,还唧唧喳喳地叫着,仿佛是在谢小贝蒂呢!
生2:在一棵大雪覆盖的树下,小贝蒂发现了一只冻得已经不能飞的燕子正瑟瑟发抖,她连忙跑过去,双手捧起小燕子,像捧起珍贵无比的宝贝一样,轻声对小燕子说:“小燕子啊,小燕子,你一定要坚持住,我会想办法救你的!”她将小燕子捧到嘴边,呵着气,温暖冻僵的燕子,心中还不停地默念着“小燕子,快醒醒呀——醒醒呀——”
……
总之,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时刻关注插图资源,就能让它成为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
五、在文章结尾处练写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结尾处言虽尽而意无穷,这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延伸情节,培养创造性思维。
《巨人的花园》一课末尾有这样一句:“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文章到此收笔会引发每个人生动的联想,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巨人的花园里又春意盎然,充满了欢声笑语,它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出示画面)瞧,他们相处得多和谐,玩得多开心哪!请大家以“欢乐的花园”为题目,尽量运用本课积累的语句以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介绍,让读者看过之后也想去巨人的花园。
这一练笔发挥了学生无限的想象,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为学生运用语言有搭建了一个平台。
六、在课外实践中练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名篇和范文,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也是思维的典范。
小学生写作文如同孩童学步,需要师长扶一把,让他们经历“阅读感悟——观察体验——自由表达”的过程,经历从“模仿(及格)到创造(破格)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按照知识的迁移
规律设计读写结合点。
如学完《颐和园》一课,可让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些自己曾游览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让学生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写一写感兴趣的地方……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课文“例子”的作用,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不再是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