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清热名方——大青龙汤

合集下载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

惕(ti,音替) ;润(shun,音舜) ,跳动。

[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

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

[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

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

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

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

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大青龙汤精解

大青龙汤精解

青龙为何物?此汤非日常的菜汤,这是药汤。

以汤作剂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相比西医的药丸来说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不但可以补充水分津液、有助于吸收营养,主要还是借助汤剂的温热作用,推动药力到达病灶,这是中医使用最为广泛的入药形式。

大青龙汤的名字来源于伤寒论的一个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冠之以“大青龙”,说明此汤喝下去如一条大青龙一样,施云布雨,搅水化气,使人如热浴畅淋。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与水、与汗有关的方剂。

用大青龙来隐喻,说明搅水发汗的幅度很大!这里的青龙为何物?伤寒论中并未特别说明。

不过经方家倪海夏说这个汤方中的麻黄就是青龙,这可能是根据方中的主要发汗药物为麻黄而论。

实际上,在伤寒论中青龙一说与麻黄密切相关,但与方剂的发汗幅度和针对的“水症”有关。

因为伤寒论方剂中使用麻黄的方子有很多,只有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使用了“青龙”一词,而这两个方剂都是治水的,这显然是针对麻黄治疗某种“水症”问题时一个特别的比喻。

大青龙汤中麻黄的剂量非常大,达到一剂使用30克,而小青龙汤中麻黄的剂量只有15克。

由此可以推断,这个方剂中的大剂量麻黄就是大青龙。

不得不说,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的时候不但有针对性,也为后世学习方剂提供有趣的记忆方法,人人都说中医要悟,可医圣已经把自己悟出来的东西告诉了世人。

此汤有何用?大青龙汤有什么用?顾名思义,青龙治水!治什么水,当然是身体里的水,而身体里的水又分布很广,五脏六腑,腠理体表等什么地方都有,那大青龙汤到底治身体哪里的水?从条文讲述的症状来看,用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人,这是体表出现问题的描述,脉浮说明人体正气在体表与病邪斗争,在脉象上表现出浮象,轻摸就能摸到,而且是紧的,即跳动比较快!说明斗争很激烈。

病邪太厉害,导致体表闭塞,身体在排斥过程中遇阻,体表的代谢通道压力上升,引起发热,身痛,由于大量的热量集中于体表抵抗,体表是热的,里面是寒的,所以人会表现出怕冷。

持续高热不退,大青龙汤降伏。

持续高热不退,大青龙汤降伏。

持续高热不退,大青龙汤降伏。

证属:寒湿束表,化热入里。

治则: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祛湿散寒,调和营卫。

拟方:大青龙汤加味。

处方:麻黄6g,先煎十分钟,桂枝10g,炒杏仁(捣)12g,知母15g,炙甘草6g,生石膏30g,先煎十分钟,山药30g,葛根12g,防风9g,生姜6g,大枣,5枚。

水煎2遍,分2次温服。

服第1次药半小时后,喝热米汤一碗,过半小时再服第2次药,取汗。

服药2剂,诸症痊愈。

体会:大青龙汤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剂量,加石膏、姜、枣而成。

方中麻黄六两,较麻黄汤增一倍,故为发汗重剂。

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以开祛邪之路;加石膏辛寒,以清郁闭之热,使郁热除则烦躁止;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诸药合之,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

药后当以汗出表解而效,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之意,故名为大青龙汤。

由于本方麻黄用量大,为发汗之峻剂,故服用时须注意:先煮麻黄,去上沫;温分三次服用。

取微微汗出为佳,切勿过汗伤阳。

因本方发汗力强,不易控制,若汗出过多,可用温粉扑身以止其汗。

若一服汗出邪解,即停后服。

若复服过汗,乃至亡阳,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等变证者,应及时救治。

本案为寒湿之邪束于肌表,治不得法,有化热入里之象。

故用大青龙汤加葛根,解肌发表、清热除烦、调和营卫;加知母、山药,生津止渴兼清里热;加防风祛寒湿之邪。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伤寒论方剂——大青龙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方剂——大青龙汤——阴阳解析

大青龙汤——阴阳解析伤寒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处方: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解析:阳性药:麻黄、桂枝、生姜、大枣、杏仁平性药:甘草阴性药:石膏君药:麻黄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杏仁:苦,微温。

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多热少;君药功效以宣肺解表为主,针对虚多实少;太阳阳明合病,表证与内热并存。

方剂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解太阳伤寒;生姜、大枣,调补脾胃;石膏,清热泻火。

诸药合用以辛温解表为主,调补脾胃为辅,兼顾清热泻火。

适用于外有伤寒,内有燥热者。

经方名家荟萃之大青龙汤

经方名家荟萃之大青龙汤

经方名家荟萃之大青龙汤方剂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医案(许叔微医案)治何保义,在行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

许日:若头痛,发热,恶风,无汗,则麻黄汤症也,烦躁,则大青龙汤症也。

何曰:今烦躁甚。

投以大青龙汤,三服汗解。

麻黄9克、桂枝3克、炙甘草3克、杏仁12克、生姜9克、大枣6克、生石膏12克。

寥笙注:本案为麻黄汤症之变证治法。

患者在行军中得伤寒,脉浮紧,恶风,无汗,为麻黄症,又加烦躁甚,其为大青龙症无疑。

昔人对桂枝症、麻黄症、大青龙症,有三纲鼎立之说,谓桂枝症为风伤卫,麻黄症为寒伤营,大青龙症为风寒两伤营卫。

夫既有伤风伤营之分,又有营卫两伤之混,使人无下手处矣。

自此说出,大青龙症变成漆黑一团,不可究洁,长期争论不休,迄无明确之论。

桂枝症固然是风伤卫,但与营气并不是毫不相涉。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用白芍益阴和里,固在内之营阴,桂枝温通卫阳,解肌发汗,去在表之风邪,如病与营分无关,桂枝汤中即无须用白芍。

麻黄汤症为寒伤营,但卫分也同时受病,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上逆而作喘,表闭无汗,卫阳不伸,不能御寒,故恶风寒。

麻黄汤用麻黄为君,入肺走皮,开毛窍,逐风寒,宣肺定喘,佐杏仁以利肺气,正所以散卫分之邪。

大青龙汤症,较麻黄汤症更重,既有风寒之邪外袭于表,又有阳热之邪闭郁于里,不能外越,故突出烦躁一症。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均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解表散寒、温肺蠲饮之效。

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分辨不清,认识不够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区分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各自的药理功效。

大青龙汤简介【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克),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擘二十枚(10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克)【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900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温服一升(100毫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3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临床应用】1、内科:流感: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暑热:高热、无汗效果、急性肾炎: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2、外科:隐疹: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

3、儿科: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小青龙汤简介【组成】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过敏性鼻炎、胸膜炎、肺水肿、肺心病等证属外寒内饮,水寒相搏于肺者。

以上内容从两味汤药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希望大家以后能分清楚大青龙汤与小青龙各自的不同,不过在服用上述方剂时,一定要先询问中医医生,切勿私自服用。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方剂: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服法: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证;本方以麻黄汤为基础,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峻剂。

重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臣以桂枝辛温解肌、石膏甘寒清热;佐以杏仁宣肺平喘,姜枣草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除里热之效。

(一)《伤寒论》中,有两条原文叙述了大青龙汤的适应症状。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两条原文所叙症状,稍有差距,甚为矛盾。

如,脉浮紧与脉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而乍有轻时。

前人多解释此证乃风寒同病之互文,又或“溢饮”之证治。

但刘老觉,这些均未从太阳表证的发展情况探索变化,从题外另立名目,此与仲景原意背道而驰。

在伤寒注家中,唯尤在泾先生慧眼超群,分析精巧,堪称绝妙。

先生言:伤寒脉浮缓,脉紧去而成缓,为寒欲变热之证…伤寒邪在表则身疼,邪入里则身重,寒已变热而脉缓,经脉不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

其脉尤浮,其邪气在或进或退之时,故身体有乍轻乍重之候也。

先生把麻黄汤证到大青龙汤证的临床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失仲景之原意。

(二)1942年,刘老遇一张姓患者,男,18岁。

冬日感寒,五日不得汗,至第六日,突发烦躁,坐卧不安,以手抚其肌肉则灼热如炙,皮肤反干燥无汗,二便尚可。

脉浮紧,苔薄黄润。

由于病情较重,刘老请其老师王志远先生指示证治之法。

先生诊视完毕后,言:此证本为无汗表证,如早投麻黄汤,则一汗而愈。

大青龙汤方歌方解,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方歌方解,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方歌方解,大青龙汤医案经方论治【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方解】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为发汗利水的峻剂,用于太阳阳明合病证。

从药物组合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甘草、大枣皆辛温发汗,生石膏《神农本草经》谓:“味辛,微寒”,配于众辛温发汗药中,全方当显辛凉解表作用。

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

【仲景原文解读】《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解读】这里的太阳中风,是对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而言。

越婢汤证原有“续自汗出”,患者又兼见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湿不能祛除、内热不能外越的缘故,故患者既有麻黄汤证又有越婢汤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之证,慎不可误给服本方,如果误给服本方,则会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读】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疼但重。

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细审确无少阴证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发汗行水。

按语:本条所述当系溢饮证治。

溢饮有属于阳热实证者,宜用大青龙汤治之;有属于阴虚寒证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治之。

细审无少阴证,即排除阴寒表证。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出汗……要用大青龙汤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出汗……要用大青龙汤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出汗……要用大青龙汤
太阳病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少阴证:“脉微细,但欲寐”。

阳气衰微,营血不足,不鼓血行,不充脉道,故脉微而细;心肾衰减,神气失养,精神极度衰惫,似睡而非睡,呈昏沉迷糊“但欲寐”之状。

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桂枝二两、甘草(炙)、杏仁、生姜、大枣、生石膏。

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多者,温粉粉之。

服一次,汗出停止后再服。

如果不等出汗停止就接着服,出汗过多,会导致亡阳,身体变得虚弱,恶风烦躁,不能入睡。

温粉:白术、藁本、川芎、白芷。

每30克用米粉90克和匀,扑周身。

适用多汗、盗汗、周身多汗或手脚多汗等症。

注:脉象微弱,汗出恶风的人不适用大青龙汤。

服之则厥逆(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四肢逆冷;气机失常,气逆上冲所致),筋惕肉瞤(体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动,过汗伤阳,津血耗损、筋肉失养所致)。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流感、暑热、急性肾炎、瘾疹、小儿夏季外感高热。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主治外感风寒•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歌诀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1]组成用量麻黄(去节)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9g,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用法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ml),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方义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

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

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

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

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

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

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配伍特点麻黄甘温,桂枝辛热。

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

故以麻黄、桂枝为臣。

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

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

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

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运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

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组成】麻黄12g 桂枝6g 甘草炙6g 杏仁6g 石膏18g 生姜9g 大枣6g温水煎服,取微汗【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

身体疼痛,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使用注意】本方发汗之功居解表剂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应停后服,以防过剂。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shun),此为逆也。

(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辨证提要】此为伤寒表实兼郁热烦躁的证治。

外感风寒之邪,闭郁肌表,故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邪实于表,郁而化热,则烦躁不安。

故本证与麻黄汤证比较,表寒实见证相同,而多里热烦躁一证,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生石膏清解郁热。

第39条论太阳伤寒兼里热轻证。

脉由浮紧转浮缓,症状由身疼痛变为身重,且时有减轻,说明寒邪郁滞不甚,若感邪较重,郁滞较甚,则脉应浮紧而身疼痛,若感邪较轻,郁滞不甚,则脉缓,身重。

【疑难分析】大青龙汤证,38条、39条为何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一云“伤寒脉浮缓”?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乃互文见义的手法。

其伤寒、中风,是揭示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来路,即无论是伤寒,中风,依一定条件,均可发展为大青龙汤证。

其脉浮紧、浮缓,与个人体质禀赋,身体体质有关,与感邪轻重,亦有直接关联。

感邪较甚,多为浮紧脉,感邪较轻则可见浮缓脉,临床只要符合表寒里热病机,证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头痛,身痛者,即可诊断为大青龙汤证。

如何理解大青龙汤证“身重”的病机?原文39条指出大青龙汤证有时会出现“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这是大青龙汤证“身疼痛”的变局,属寒郁肌表,汗不得出,气滞不畅所致,因其郁闭较38条大青龙汤证轻,故身不痛,但重。

新冠高烧,使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退烧,要特别注意服用方法与禁忌!

新冠高烧,使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退烧,要特别注意服用方法与禁忌!

新冠高烧,使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退烧,要特别注意服用方法与禁忌!大青龙汤是《伤寒论》里发汗最强大和最凶猛的方子,方中麻黄用到了六两,是《伤寒论》所有112方中用量最大的方子。

大青龙汤是传承了2000年的经典方剂,是治病良方,但使用不当亦可能要命。

所以服用大青龙汤出汗以后,必须停后服,即使病情有所反复,也不能连续服用。

因为大青龙汤的凶猛之性导致后世温病派畏之如虎而不敢轻易使用,如今新冠肺炎高烧比比皆是,又到了大青龙汤发挥威力的时候了,为了大家能更好的利用大青龙汤治病,今天老神就大青龙汤仔仔细细的解说一遍!以青龙为名者,代表力量的强大,大青龙汤是发汗力量强大的方子大青龙汤:麻黄六两12g 桂枝二两6g 炙甘草二两6g 石膏如鸡子大12g杏仁去皮尖40枚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掰3枚~6枚煎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禁忌:1、风寒证无里热不可用,为麻黄汤证;2、外寒里饮不可用,为小青龙汤证;3、汗出恶风者不可用,为桂枝汤证;4、汗出烦渴者不可用,为白虎汤证。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传承2000年伤寒论原文: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38)2、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温粉,《伤寒论》原方未载具体制作方法,后世所载也不尽相同,今摘录三家之言:1、《肘后备急方》:川芎、白芷、藁本三物等份为粉,过筛得之;2、《备急千金要方》: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粉;3、《孝慈备览》:龙骨、牡蛎各二两,麸皮糯米粉二合,共为细末。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大青龙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及《金匮》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

本方是为伤寒、中风、营卫两伤,表实无汗而兼里热烦燥者而设。

太阳中风,风伤于卫,太阳伤寒,寒伤于营,其论已详于上中二篇。

兹以风寒两伤,营卫俱病者,列于下篇,其病机由于风寒并发,邪中于人,则营卫兼病,惟其症均无汗,而烦燥故为实邪,所以立大青龙汤两解法,发其寒邪外闭,风邪内郁,不汗出而烦燥之汗,然必审其脉不微弱无少阴症者,乃可与之。

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大茶、生姜方义:本方即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配石膏以除烦热,姜枣以调营卫,合而为方,外解郁闭之风寒,内解郁闭之烦热,此为两解表里之剂。

临床中属于风寒外闭兼内热,烦燥表实之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举案如下:杨某某,57,女,成都电信路老四号1979年10月31日,昨日开始头痛、身痛、恶寒、无汗、微呕、眼干、鼻干、胃脘痞、二便正常。

脉浮紧双关微滑大,苔薄白。

辨症:太阳阳明表实症。

治宜:双解太阳阳明表邪。

方药:葛根15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

1979年11月1日,仍头痛,只太阳穴不能着枕,头顶剧痛、身痛、喉痛、口干喜热饮、心烦、恶风寒发热无汗,体温38度,胃脘痞、溲黄,脉浮紧关滑,苔微腻。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大青龙海双解之方药:麻黄6g,桂枝6g,生石膏30g,杏仁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1979年11月2日,微汗出,诸症悉愈,惟全身乏力,无需服药,饮食调养。

叶某某,女,40+,成都毛巾床单厂1973年2月14日,症见头痛、项强、腰背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心烦、咳嗽、痰清稀、喉痛、肢凉。

脉浮紧,苔白。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营卫双解兼清里热。

方乐: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3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附片15g(先熬),一付。

倪海厦讲大青龙汤:2000年来瘟疫都用大青龙汤

倪海厦讲大青龙汤:2000年来瘟疫都用大青龙汤

倪海厦讲大青龙汤:2000年来瘟疫都用大青龙汤在讲伤寒论的时候,倪海厦详细讲了大青龙汤,现在我们来看下他的精彩讲述。

我增补了一些内容。

一、大青龙汤的条文「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二、大青龙汤组成配方剂量麻黄六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换成现代剂量:麻黄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18g,生姜(切)6g,大枣(擘)10枚,石膏(如鸡子大,,大概12-24g都可以)。

三、大青龙汤只能用一次?对的,大青龙汤只用一次,不能用2次。

因为它发汗的作用太大了,吃多了,就会逆,也就是汗出不止,最后亡阳。

四、大青龙汤会喝死人吗?这个很难说,但是如果误用,会造成亡阳证,会很危险。

大概会有这些症状:汗出不止,淋漓如洗,双被浸透,势如蒸笼,筋惕肉明,腿肚尤剧,喉咙焦燥,难以忍受,亟召余诊视。

此乃发汗太过,汗多亡阳,如不急救,阳亡阴竭。

五、误用大青龙汤怎么办?如果喝完「大青龙汤」,汗出太多,药开太过了或运动流汗太多,用「温粉」擦擦。

如何预防发汗太过,就是慢慢喝大青龙汤,喝第一碗的时候,可以让病人先喝两口,看看如果没有什么感觉,再继续喝两口,慢慢地把第一碗喝完,感觉到快要发汗,就不要再喝,然后保暖帮助发汗。

温粉:牡蛎、龙骨(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

六、大青龙汤如何加减?当然临床上要看病人的症状作加减,如果病人高烧与烦躁明显的时候,我们石膏可以用到一两,如果咳嗽频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

正常人,心脏没有问题的人。

炙甘草可以和桂枝麻黄等量。

有心脏病的人,炙甘草就要重用了。

大剂量下去,病人就不会产生动悸的现象。

炙甘草可能用了8钱到1两。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大青龙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辩证适应症的特点。

辩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根据病情特点和病人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指在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一、寒邪入侵型寒邪入侵型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寒热往来、头痛、恶寒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温阳散寒,解表驱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温阳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以加强温阳作用,促使邪寒驱散。

二、湿热病变型湿热病变型是指由于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口苦、口干、尿短赤黄、大便黏腻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清热泻火,祛湿解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药物,如黄芩、黄连等,以增强清热作用,排除湿热之邪。

三、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胸闷、腹痛、舌质紫暗、脉络纹络紊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活血药物,如川芎、丹参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气滞血瘀之症。

四、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指由于气虚引起的血瘀病变,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舌质淡白、脉搏细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益气药物,如黄耆、党参等,以增强气血功能,改善气虚血瘀之证。

五、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指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舌苔薄白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健脾药物,如白术、党参等,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大青龙汤作为一种具有辩证特点的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然而,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仍需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使用大青龙汤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信任中医治疗重感冒高热、不出汗、畏寒、身上疼,不能不认识大青龙汤!

信任中医治疗重感冒高热、不出汗、畏寒、身上疼,不能不认识大青龙汤!

信任中医治疗重感冒高热、不出汗、畏寒、身上疼,不能不认识大青龙汤!针灸网红许老师每天都在小视频上推荐这个汤,今天细读伤寒杂病论,终于轮到大青龙汤上场了。

一、太阳+阳明(里虚)大青龙汤《伤寒论》【症状】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药证】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生石膏(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解析】两阳合病,表闭而不开。

内热欲外达而出,正邪交攻于表之象,故以麻黄汤开其表,石膏清其热,邪随汗泄而愈矣,此乃临床常用之剂,然后世医家受“汗出亡阳”之说影响,弃之不用,惜哉!这个方子就是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合方。

皮肤肌表不开,是因为寒主收缩,所以闭而不开。

用石膏就是因为有里热,阳明病。

那么,表闭不开,人的正气又盛,两者就“打架”了。

内热欲外达而出,正邪交攻于表,外寒越闭,里热越攻。

这个热是从里面来的,是里热。

此热绝对不是表里相传,而是一发作就是既有表又有里。

表是闭而不开,里是热而又实。

里有热实,就想排除。

而人体解病的方法,要么从汗而解,要么从大小便而解,要么从痰而解,要么就自己消化。

其中,麻黄汤证是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是在表的“表实”(闭的实)。

石膏证是因为里面是热盛,里热想出来。

一个把门关闭着,一个想出来,那么它们就势均力敌,打架得厉害。

人就发热,恶寒,疼痛,烦躁,为什么?汗憋的。

这就是阴阳交所指“精气和谷气”打仗,它俩打得越厉害人也就越难受。

大青龙汤是浮紧脉。

治疗方法,一以麻黄开其表,二以石膏清其热。

麻黄本身开表,表解了汗随之而泄。

但是里热还没去呢,所以用石膏如鸡子,石膏如鸡子至少得50克了,我用大青龙汤,石膏最少得40克。

大青龙汤是临床常用之方。

要治疗高热,尤其是现在的高烧发热,有很多恰恰就是大青龙汤证。

一个经方之“证”是活的,不是死的,即如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之“常规”功效乃发汗疏表,清热除烦。

然从药物组成,并对比越婢汤、麻杏石甘汤等方,且参考《金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来看,大青龙汤的功效撮其要而言,就是“发越”两字。

大青龙汤解读

大青龙汤解读
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临床以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证属寒邪束表 ,卫闭营郁,肺气不得宣绛,故治疗以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用量为三两,用桂枝,麻黄桂枝和用,则发表散寒 之力更著。因本方证寒邪在表,还未入里化热,所以没有用石膏。 (麻黄三两,无石膏)
3
2021/12/2
42021/12/25组成:方药为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 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 ,绵裹)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 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 ,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2021/12/2
6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风寒束表,卫阳被遏则恶寒发热;腠理闭塞则无汗;寒客经 络则头身疼痛;热伤津则口渴;热扰胸中则烦,烦甚则燥。发汗解 表,兼清里热。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 汗,烦躁,口渴,脉浮紧。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外感风寒,里有 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2021/12/2
9
大青龙汤发汗力猛,只能用于外感风寒,里有郁热的表里俱实证;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表里俱虚者当禁用,用之必大汗出而阳虚, 甚至大汗亡阳,阳亡而肌肤、经筋失之阳气煦养,则见手足逆冷, 筋肉瞤动。
2021/12/2
10
大青龙汤与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四方证中“麻黄”与“石 膏”用量的关系
2021/12/2
11
大青龙汤证病因病机为,外有表寒,内有里热。因风寒外束,闭郁 肌表,阳郁化热。所以临床以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 不汗出而 烦躁,或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为主,故治疗以大青龙汤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所以方中重用“麻黄”为六两,并加入大辛 大寒的“石膏”以清里热,除烦躁。(麻黄﹥石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法 : 水煎2 0 分钟后 取 汁分2 次服 。 功效 : 若服 1次后便 出汗 , 可不 必再服 , 避 免风 寒 ; 若服 药 1 次 , 未 出汗 , 可 感觉 身热灼手 , 心 烦 意 乱 , 过3 小 时可再服余药 , 服后2 0 分钟开始汗 出 , 逐 渐 增多 。 1个月后 , 出汗 逐 渐正 常 , 病告痊 愈 。 ◆ 鼻 出血 。 表现 为发热恶 寒 , 头 身痛 , 烦躁 时 甚 , 继后 鼻 出血 , 初 时 点 滴 , 断断续 续 , 而后 长淌不 止 , 舌 尖 红 , 苔 白厚 腻 中微 黄 。 治 疗 应 以 发 汗 解 表 、 清热止血 为主。 处 方 : 净 麻 黄 ( 先 下 ) 、 薏 苡 f _=各 1 2 克 , 桂 枝 、 炙甘 草各4 克 , 杏仁 10 克 , 石 膏4 0 克 ( 先 下 ) , 大 枣 8 克 , 生姜6 克 。 用法 : 水煎服 , 每 日I N 。 淄
青 朝敷贴膜的 奥秘 : 采用 电犟放 电技术 , 利 用生 物 静 电刺激 , 以活 靠化 淤 通 脉 , j t 瘸消且申簿功 效, 有效抑 制骨 刺啦 长 , 增 强m 液循环 和修 复硒部 组 织 {j111=9i , 具 有止痛 、 消 炎 、 消肿等 作用 。
通 用 范 嘲: 备翻≥位的骨 质增 生 癍 . 颈椎 、 腰 椎 、 膝 关 节 、 足跟 骨 剌 、 臀 关 脊邀 行性 蝻 变 , 软 组 织 劳搠 性 疼 痛 , 颈 椎瘸 , 腰 椎病 , 脚周 炎等 。
部浮肿 , 发热恶寒 , 无 汗 , 咳喘 。
【注 意 】
◆ 本方发汗作用强烈。 体质较好者 , 用之无妨 ;
体质较 弱 者 , 应 当慎用 ; 若 脉搏微 弱 , 出汗 容易 受 凉
者 , 绝 对 不 可使用 。 临床应 , 否 则 , 会 因 出汗 过 多而 伤身。
编 辑 /于 嘉 男
奋 、 失眠 、 不 安 、 神经 过敏 、 震 颤等症 状 ; 有严重器
质性心 脏病或接 受洋地 黄治疗 的患者 , 可 引起
h
心 律紊乱 i ◆ 麻黄是大青龙汤 的主要药物 , 过量服用
亭椎病 \ 属
会 出现 多种 不 良反 应 , 特此 提 醒 患 者 必 须 在 医
师指导下应用 。 大青龙汤解表 清里 , 其发汗 力量 比麻黄汤
【用 法 】加 水 9 升 , 先 煮麻 黄 , 减 2 升 后 , 去 沫 ,
人 诸药 , 煮取 3 升 , 去渣 , 温服 1升 。
【功效 】发 汗 解 表 , 清除郁热 。
【主 治 】外 感 风 寒 , 内 有 郁 热 。 表 现 为 发 热 恶
寒 , 时 寒 时热 , 身体 疼 痛 , 不 出汗 而 烦 躁 , 四 肢 、 面
在 人 l===1 :鬯龄 化 的社 会 rf l , 有 相 当 比例 的 中老 年 人 难 在忍 受 赣 饩 虮 骨 ’p 捅 刀 的骨病 折孵 。 颈 椎病 、 腰 椎病 、 扁 周炎 、 骨 关节病变 等符类增 粕 、 影 响 蓊 人 们☆々生 活惯 避 . 严 霞 的患 :爵疑好选择手 术治疗 , 给患者经 济 , 似 冲 }i 带 来 r 一 定 的 压 力。 l i 海 交通 夫学研 制 l『… 种 国内 薛创的高科 技产 品 … 骨 辆 敷贴膜 . 址 您摆 脱骨辘带米的一 系列 困扰 。 这 种治疗新 技术荣获 ■ 蒿c科技进 步奖 。 它 以 价格 低 、 疗 效好的 优势赢 得。 r 广火患 者的认 可 和信赖 。
选 药指 南 妙方 精选
维普资讯
发汗 清热名方 大青龙汤
口 北 京 中医 药 大 学附 属 东直 门 医 院 呼 吸 科教 授 苏 惠萍
青 龙是 传说 中的 四 象 之 一 ( 另 外 i 个 是 白虎 、 朱 雀 、 玄 武 ) , 是 代 表 东方 的神兽 , 东方 属 木 , 色青 , 故 日 青 龙 。 龙是我 国古代传说 中的神异 动物 , 身长 ,
更强 , 现代 临床多用大青龙汤治疗毛孔 闭塞 、 不 出汗 且 身体 内热 患者 。 主治呼 吸 系统疾 患 , 如感 冒 、 支气管炎 、 哮喘等 , 亦用 于 治疗鼻 出 血 、 汗腺闭塞征 、 风湿性关节炎者。
◆ 支气管哮喘。 表现为 咳喘气促 , 痰黄黏 稠 , 渴喜冷饮 , 面 赤发热 , 无 汗烦躁 , 舌 红 苔 黄 。 证 属 寒邪 外束 , 内热 壅肺 。 治疗应 以 宣 肺 清热 , 止 咳平 喘为 主 。
◆ 现代医 家认 为 , 麻黄 的有效成分麻黄碱 , 有兴
奋 中枢 神经 和 心 脏 的作用 。 用 药 过 量 时易 引起 精神兴
此 后再 未 小汗 , 在盛夏或剧烈运 动后仍无汗 出 , 伴心 中烦 躁 , 头 昏身热 , 汗孔 突起 , 舌 质红 , 苔薄黄 。
处方 : 麻黄 、 杏仁 、 桂枝 、 生姜各 15 克 , 生石 膏3 0 克 ( 先煎3 0 分钟 ) , 党参2 0 克 , 甘草 10 克 , 大 枣4 枚 。
龙汤能发汗解表 ,

水 “

相关 ,
得 名也 由此 而 来 。
【方 药 】麻 黄 ( 去 节 ) 1 8 克 , 桂 枝 ( 去 皮 ) 、 甘
草 ( 炙 ) 各6 克 , 生 姜 ( 切 ) 、 石 膏 ( 碎 ) 各9 克 , 杏
仁4 0 枚 ( 去皮尖 ) , 大枣 ( 掰 开 ) 12 枚 。
功效 : 5 剂后 , 汗 出烦解 , 咳喘减轻 ; 继 服 10 剂 , 症状 即可消除
◆ 汗腺 闭塞症 。 表现 为夏季大 汗 出时用 冷水 冲浴 ,
有麟 , 有头 角 , 有腿 脚 , 能行走 , 能飞 腾 , 能翻江倒
海 , 能行 云 降雨 。 言青 龙 者 , 必 然 与水有 关 系 , 大 青
处 方 : 麻 黄 、 杏f 、 甘草 、 桂枝 、 生姜各 10 克 , 石膏6 0 克 , 桔梗 15 克 , 大枣7 枚 。
用法 : 水煎服 , 每 日1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