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的应用经验
大青龙汤治验2则
E3 张 丽 萍 . 嗽 散 加 减 治疗 外 感 咳嗽 9 3 止 8例 [ ] J .陕 西 中
医 , 0 8 3 1 ) 1 1 - 4 7 2 0 , 0( O : 4 6 1 1 .
( 稿 2 1 — 5 1 修 回 2 1 — 61 ) 收 0 0 0 — 0; 0 0 0 — 7
宁” 。更 重 要 的是 临 床 应 用 时 的 加 减 变 化 。根 据 咳 嗽 的
性 质 , 因病机及 兼 症 的不 同 , 加用 祛 风寒 、 风热 、 病 或 散 润燥 、 热 、 痰 、 清 化 消食 、 阴等 药 , 养 以适 应 不 同咳 嗽 的 治疗 。达到 事半 功倍 的效 果 。
1 瘾 疹 并 咳 嗽 方 某 , ,3岁 。2 0 男 4 0 9年 1 2月
凉 及 搔 抓后 加 重 , 汗 , 嗽 , 无 咳 咽痒 , 属风 寒 外 闭 之候 ; 当汗 不 汗 , 湿 郁 于 肌表 , 得 发 越 , 取 大青 龙 汤 发 水 不 故 散 表邪 , 闭郁在 表之 邪 随汗而解 , 使 咳嗽与 身痒并 除 。
陕西 中医 2 1 年 第 3 卷 第 1 00 1 0期
11 43 21 0 0年 1 7日复诊 : 月 患者 服第 2 时微 有汗 出 , 剂
瘙 痒 顿 减 , 疹 块 基 本 消 失 , 嗽 也 明 显 减 轻 , 间 可 风 咳 夜
当 之 虞 , 有 启 门 驱贼 之 势 。是 以 客 邪 易 散 , 气 安 大 肺
曾使 用激 素 、 过 敏性 药 物 及 清热 利 湿 、 风 止痒 、 抗 疏 养 血润 肤 、 活血 化瘀 等 中药 , 症状 尚可控制 。 近几年来 , 患
者湿 疹发 作 的频率 较前 明显增 多 , 状亦 较 前加重 , 症 严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展开全文大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寒热夹杂证且以寒为主的重要治病方,只有重视研究方中麻黄与石膏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辨清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脉浮缓”、“无少阴证”、“烦躁”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充分重视服用大青龙汤注意事项与大汗出、厥逆、筋惕肉瞤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运用大青龙汤的思路与方法等,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大青龙汤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大青龙汤由麻黄去节、六两(18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枚(7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48g)所组成。
其用法及注意事项是“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敷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主治①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②太阳营卫湿郁证,如《伤寒论》条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③溢饮夹热证,如《金匮要略》第十二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结合多年运用大青龙汤治病体会,现将学用大青龙汤的若干问题探讨于次。
1 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张仲景设大青龙汤主治表寒里热证,即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运用大青龙汤除了辨证、用方准确外,还必须重视调配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麻黄用量为六两约18g,石膏用量如鸡子大约48g,比例关系是 3: 8。
若石膏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麻黄发汗透达,若麻黄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石膏清热,运用大青龙汤只有按比例调配用量,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再则,石膏既能制约麻黄发汗太过伤津,又能生津益汗源。
2 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辨识“太阳中风”的临床意义有二: ①以“风”代风寒之邪侵入;②以“风”代里有阳热之邪,即里热证。
倪海厦先生整理的保命良方《大青龙汤》:禽流感、瘟疫流感的中药方
倪海厦先生整理的保命良方《大青龙汤》:禽流感、瘟疫流感
的中药方
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流感瘟疫等,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此方主要的感冒症状是:发烧,咳嗽吐浊痰,病人自觉体外怕冷体内很热,体表没有出汗,有身体疼痛现象,口渴又没有胃口,此时就可以服用这个处方。
大青龙汤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石膏20克
炙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生姜二片
大枣十枚,
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汗出来。
一般三到七副为宜。
“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
1方 名 意 思
微 汗 热退 为宜 。
3主 治 病 证
大青龙汤使用至今其 临床应用范 围已颇广泛 , 可涉及 多种病证 ,
但根据临 床所见 , 其主要脉证 是 : 恶风寒 , 发热 , 无汗, 头身 疼痛 , 烦 躁, 苔黄 , 脉浮 紧; 恶寒发热 , 无汗 , 身体疼或肿 , 苔 黄润 , 脉弦 紧。故 而但见风寒外束 , 阳热 内郁 , 或邪盛于表 , 内有郁热 , 溢饮 , 见上脉证
黄 1 0 g 、 桂枝 6 g 、 杏f ■9 甘草 6 g 、 石膏 3 0 g 、 生姜 6 大 枣 l 2枚 , 水 煎服 , 当日上午 1 0时服 , 头汗 , 下午 2时服之 , l h后 , 汗 病 减 , 夜能 安寐 , 次晨各症消失。 4 . 2急性 肾炎 计 治疗 4 3例, 症见恶寒 发热 , 咽喉疼痛 , 尿少浮肿 , 血
本方为一张发汗力量强峻的方剂 , 它 的配伍及煎煮上均有其 独
特的特点。
2 . 1 配伍 特点 本 方组成 药物共七昧 即 : 麻黄 】 8 桂枝 6 炙甘草 6
g 、 杏 1 2 g 、 生姜 9 g 、 大枣 1 2 枚、 石膏 4 0 ~ 8 0 g 。其 中麻黄用以发汗散 寒, 解表利 尿 ; 桂枝用 以解肌祛风 水除饮 ; 伍 以杏f ■ 降气 平喘 , 宣肺 解表 ; 甘 草和中益气 ; 生姜 、 大枣 , 调和营卫 , 滋助汗源 , 使邪 去不伤 正, 因证 中见汗不得 m , 郁 热于里 之烦躁 的症状 , 故 以加辛甘 而寒 的 石膏 , 清透里热 以解其烦 。而本 方全方 奥妙 之所在也正是重 麻 黄
大青龙汤对治感冒三则
说明:以下内容转帖自明空老师的新浪博客,因为喜爱中医及方剂方子特转帖到这里收藏,在此谢谢明空老师!
1,孙xx,女,5岁半,家长2009年10月30日午间来电话,发热、无汗,有少量黄粘痰。不能面诊,笔者处方小剂量大青龙汤:麻黄6克,桂枝10克,炙甘草15克,杏仁10克,石膏15克,生姜5大片,大枣10枚。嘱配两剂,服一剂,若热退,不需再服第二剂。晚间电话得知,下午,服药后,幼童自述身体发冷约半小时,热退咳止,身心安静。
因为以往的印象受了凉就要好好睡一觉,发发汗,才能好起来,所以服药后很快躺下,想早点入睡,但这次和以往吃普通感冒药不同的是久久不能入睡,整个人涨涨的,处于一种类似于有点兴奋的状态(仅指的是气血流动,而不是情绪,不过这种感觉并不太舒服),迷迷糊糊间觉得胸腹及后背间“唰”的出了一层东西,人一激灵,又清醒了许多,看看表,刚过去一小时左右。自己感觉了一下,身上并没有汗湿,也没有黏糊糊的感觉,不晓得刚才出的那层是什么东西(这一顿药里,我忘记放生姜了,没有出太多汗是不是跟这个有点关系?)。出了这层东西之后,剧烈心跳的感觉稍微平复了一些,能够入睡了,差不多3个小时以后,又醒了,还是感觉身上出了层东西似的。然后一觉睡到了天亮。和以往不同的是,往常感冒的时候一旦睡着了,再想起床非常困难,但这次几乎没费什么劲就起来了,受凉的症状已大大减轻,头不晕了,喷嚏和鼻涕也减少了很多。
天气变化,感其寒,或曰为普通感冒;岁时不和,温凉失节,感乖戾之气而生病,易于传染,或曰为病毒性感冒。体温升高,或高烧,乃正邪相争,抗邪外出之象。人体各异,变相百出。医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之法;有伤寒派、温病派之争。是用温药、还是凉药?北京的老中医刘弼臣讲,他早年在上海复兴中医中药学校里,有好多大学问家,儿科的徐小圃,奚晓岚,钱今阳等,徐小圃是温热派,奚晓岚是寒凉派,两大派系,互相排斥。但他还跟谢汇东学习了杂病论,兼收并学。刘弼臣说,奚晓岚的寒凉药确实效果好,但是不能多用,再多用下去效果就不好了。须改方子了,要多掌握一些才能够随机应变。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大青龙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及《金匮》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
本方是为伤寒、中风、营卫两伤,表实无汗而兼里热烦燥者而设。
太阳中风,风伤于卫,太阳伤寒,寒伤于营,其论已详于上中二篇。
兹以风寒两伤,营卫俱病者,列于下篇,其病机由于风寒并发,邪中于人,则营卫兼病,惟其症均无汗,而烦燥故为实邪,所以立大青龙汤两解法,发其寒邪外闭,风邪内郁,不汗出而烦燥之汗,然必审其脉不微弱无少阴症者,乃可与之。
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大茶、生姜方义:本方即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配石膏以除烦热,姜枣以调营卫,合而为方,外解郁闭之风寒,内解郁闭之烦热,此为两解表里之剂。
临床中属于风寒外闭兼内热,烦燥表实之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举案如下:杨某某,57,女,成都电信路老四号1979年10月31日,昨日开始头痛、身痛、恶寒、无汗、微呕、眼干、鼻干、胃脘痞、二便正常。
脉浮紧双关微滑大,苔薄白。
辨症:太阳阳明表实症。
治宜:双解太阳阳明表邪。
方药:葛根15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
1979年11月1日,仍头痛,只太阳穴不能着枕,头顶剧痛、身痛、喉痛、口干喜热饮、心烦、恶风寒发热无汗,体温38度,胃脘痞、溲黄,脉浮紧关滑,苔微腻。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大青龙海双解之方药:麻黄6g,桂枝6g,生石膏30g,杏仁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1979年11月2日,微汗出,诸症悉愈,惟全身乏力,无需服药,饮食调养。
叶某某,女,40+,成都毛巾床单厂1973年2月14日,症见头痛、项强、腰背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心烦、咳嗽、痰清稀、喉痛、肢凉。
脉浮紧,苔白。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营卫双解兼清里热。
方乐: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3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附片15g(先熬),一付。
治疗各种瘟疫—大青龙汤(倪海厦)
治疗各种瘟疫—大青龙汤(倪海厦)大青龙汤2021-11-06【方剂出处】大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
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
疗程3日。
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
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
疗程为6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
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方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兼有发热倾向者,同时也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水肿呈非指凹性的,而且无汗出者。
所以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作用,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01
药方组成
石膏15克,麻黄30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生姜15克,大枣3枚,炙甘草10克。
02
药方主治
1. 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 溢饮,四肢水肿。
03
药方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烦。
04
药方详解
本方麻黄发汗解表,兼能利水消肿;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可助麻黄发汗行水。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运化水湿。
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畅肺气,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05
药方应用
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证。
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谨遵医嘱。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
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青龙汤证学习心得
大青龙汤证学习心得大青龙汤证学习心得作者/贺光明3月19日,在北京弘医堂国际医疗部,聆听了裴永清老师讲解的《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第五讲,能够现场参加裴老师的讲课,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收获频多。
课堂上裴老师逐条逐句的详细讲解了“大清龙”汤的条文,由浅入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病例,以加强学生对方证的理解和认识。
并联系麻黄汤,麻杏石甘汤,以及白虎汤就四方证之间的关系做了比较,使我对“大青龙”汤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使我对以上四方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大青龙汤》证的理解和认识,总结如下,以求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和总结。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着,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通过学习大青龙汤证使我掌握了以下几点:1、病因病机及治法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外有表寒,内有里热,因风寒外束,闭郁肌表,所以阳郁而化热。
其中条文(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就说明病因是外受风寒之邪,致风寒外束,闭郁肌表,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
所以治疗上,用了发汗解表,外散风寒或外宣湿郁,以开表气之闭的“麻黄汤”为底方,并加重了麻黄的用量,有原来的三两加用为六两。
以加强发汗解表,外散风寒的作用。
条文“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其中“烦躁”为本证最重要的主症,说明寒邪闭表或湿郁肌表,都能使阳气郁遏而不得宣泄,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所以可见里有邪热,外无宣泄出路,则产生烦躁。
“烦躁”为内热所致,内热缘于表闭阳郁,阳气无从宣泄。
故“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之果”所以治疗上在“麻黄汤”中,重用麻黄的基础上加入大辛大寒的“石膏”以清里热,除烦躁。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使用验案及分析一例
小儿,男,7岁,十二月一日晚来就诊,一周前被猫抓伤,今日打破伤风针第二针,天冷贪玩,受寒起病,恶寒,发热,下午开始发热,体温39度,扁桃腺肿大,吞咽疼痛,怕冷,无汗出,口不渴,背紧,无头痛,无咳,纳可,大便两日未行。
舌淡红,苔白,稍厚,润而不干,脉浮数。
就诊前已经自服桂枝汤,发热未退。
我诊后开两方:第一方为“麻黄汤”:蜜炙麻黄6 桂枝3 杏仁12 炙甘草3嘱家属,配两剂先服,如服后汗出,停服麻黄汤,继服第二方麻杏石甘汤蜜炙麻黄6 生石膏18 杏仁12 炙甘草6 两剂服药经过:十二月一日晚先服麻黄汤后,无汗出,身壮热,达42度,咽痛明显,因无法联络到我,遂又自服第二方麻杏石甘汤一剂,也无汗,身热不退。
遂自服退热西药,体温降至39度。
十二月二日早,由于发热不退,咽痛甚,家属心忧,遂入医院门诊静点抗生素,症状依然,高烧不退。
又复回诊中医。
此时症见:恶寒甚,发热,无汗,口不渴,口臭,大便三日未行,小便黄,无身痛,咽喉肿痛化脓,舌淡红,苔白,偏厚,脉浮数有力。
于此时处方“大青龙汤”:(因病人年少,将原方中的生麻黄12g改为炙麻黄9g)蜜炙麻黄9 桂枝4 生姜9 大枣6 炙甘草4 杏仁12 生石膏30 两剂嘱病人,虽然配药两剂,但如服一剂后即汗出,需立刻停服。
当晚服上方半剂后微汗出,发热仍不退,39度,遂自行物理降温,发热依然,乃漏夜询问如何处置。
既然已经微汗出,乃病重药轻,再嘱服原方半剂,遂服药,药后遍身大汗出,热退,咽痛顿减,至晨仅留少咽痛,停服大青龙汤,继予麻杏石甘汤一剂,诸症皆除。
隔日归校参加运动会,无其它感冒后遗症。
病案分析:本病初起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应予麻黄汤即可,然先自服桂枝汤,遂寒郁化热,虽予服麻黄汤,仍发热而不汗出。
恶寒不解,舌不红,虽家属继予麻杏石甘汤服用,但此时症状不是该方适应症,因此服之无效。
此时病儿虽无烦躁症状,但咽痛已加剧,口臭,尿黄,大便秘,脉浮数有力,上述症状均为阳明经热症;恶寒重,而无汗,太阳伤寒表实症,二症相合,非予大青龙汤不解。
大青龙汤治疗老年外感-赵清毅老师经方应用学习心得
糖铝 ) , 铋制剂( 三钾 二 枸 椽 酸 铋 盐 ) , 前 列 腺 素 E; 5 胃动 力 药 : 胃、 饮食伤 胃、 情志不畅、 素体脾虚等 , 导致 胃气郁滞, 胃失和降 , 常用 的药 有吗 丁 啉 、 莫沙必利, 后 者 可 以协 同胃肠 运动 。 不通 则 痛 。脾 胃为后 天之 本 , 本病 病 程多 较 长 , 导 致 脾 胃之 气受 3 消化 性 溃疡 的 中 医辨证 论 治进 展 损, 运 化 失职 , 久 病人 络 , 不通 则 痛 , 加 之 现 代 人 生 活压 力 大 , 情
中 图分类 号 : R 2 5 4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0 6 — 0 0 8 4 — 0 2
外 感 西 医 谓之 流 行 性 感 冒 , 患者 不分 年 龄 、 性别 、 职业 和地 尤峻 , 其烦躁为郁热在里 , 故加石 膏清热 除烦 ; 生姜 合麻 、 桂则 区, 全 年 皆可 发病 , 冬 春季 节 多 发 , 多 以发热 、 鼻塞、 咽 喉不 适 、 咳 散 风寒 以解 表 邪 , 合枣 、 草 益 脾 以滋 养 汗源 , 使 汗 出 表解 , 寒 热 嗽而 就诊 。由于病毒 类 型较 多 , 人 体对 各种 类 型病 毒感 染后 产生 烦 躁 并 除 。 由此 可 见 , 麻 黄 汤 与 大 青 龙 汤 中麻 黄 量 不 同 , 使 用 的 免疫 力 较弱 且 短暂 , 并 且无 交叉 免 疫 , 同时在 健康 人 群 中有 病 症 候 亦 不 同 , 只要 合 理 应 用 , 则 不 会 发 生 过 汗 亡 阳造 成 不 良后 毒携 带者 , 故 一年 内可有 多次 发病 。该 病起 病较 急 , 有 自限性 , 症 果 。 状通 常在 1 — 3 天达 高峰 , 1 周 内完全 消失 , 一般 不 留有 后遗 症 。但 赵清 毅 老师 为庄 浪 县人 民医 院 中医科 副主 任 医师 ,师 从名 对 于老 年 患 者 , 由 于机 体抵 抗 力 下 降 , 且 多 合 并 高血 压 病 、 冠 心 家, 临床 中先辨六经 , 后辨方症 , 所处多为《 伤寒》 、 《 金 匮》 之方。 病、 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 , 一旦 发生外感 , 则使原发病迅速恶化, 笔者 自 2 0 0 9 年起 , 师 从赵 清毅 老 师 , 奉 诊 至今 , 在 临床 中他 多次 招致 严重 并发 症 , 甚 至于 死亡 。 西 医治 疗多 以清热 解毒 为主 , 药物 提及 : 方 证 对 应应 用 大 青龙 汤时 , 方 中 麻 黄 用 量 虽 然 多达 1 2 g 、 副反 应较 大 。 1 8 g , 如 服药 后 不 覆 被 取 汗 , 亦不 能汗出 , 老 年 外 感 应 用 大 青龙
一剂即愈之发热良方:大青龙汤
一剂即愈之发热良方:大青龙汤导读“中医看病,还是要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绝对不能有定势思维,不能让那些条条框框把我们的脑袋禁锢住。
”大柴胡汤芩大黄,枳芍半夏枣生姜,少阳阳明合为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我说说对大青龙汤治疗发热的体会。
我用大青龙汤治疗过好几例发热病人了,原文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就是“烦躁”两个字不太好把握,这个“烦躁”呢,我是从儿子身上体会出来的。
儿子五岁的时候,一年夏天因为加班,孩子没有管,就跟着我去上班。
办公室里面开着很大的空调,夏天又吃了很多的冷饮。
小孩子在房间呆不住啊,就和同事的孩子一起到楼下去玩,中午在大太阳底下踢球,出了满头大汗,然后跑回房间,趁我们一不留意,他们就跑到空调下面,背对着空调直吹。
结果两个孩子,一个是我家儿子,另一个是我同事的儿子,两个人差不多大小,同时发高烧。
看他的舌头都是通红通红的,所以觉得应该从热症的角度去考虑,银翘散、小柴胡加石膏汤等用了好几个寒性方子,一点不灵,结果到一个礼拜的时候体温仍然不退,天天39度、40度,并发现他心律不规则了。
有点担心了,就跟儿子说:看来中医不灵了,要去找西医了。
然后就去了西医院,查了血象、心电图都没有问题,开了一瓶西药就回家了,结果服了两天后也不管用。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反复想儿子的问题,我发现:儿子平时喜欢肉食,火力壮,比较贪凉,洗澡水用的比我们的冷,而这几天会说:洗澡水怎么这么冷?这不就是恶寒吗?孩子小,直接问问不出怕冷不怕冷。
另外发现:他平时喜欢喝饮料,我们一般会控制他喝的量,这几天看他生病,也没好好吃东西,觉得可怜,于是就老主动递饮料给他喝,结果他说了一句:你们不要再说话了好不好!哦,我突然想明白了,这不就是“烦躁”吗!是大青龙汤证啊!半夜想明白以后,马上爬起来,配了一剂类大青龙汤(因为家里没有石膏了,就用了10克黄芩代替了,其他药的剂量是:生麻黄5克,桂枝5克,杏仁10克,炙甘草5克,生姜5片,红枣4枚),给他熬好,喝下去。
经方学习——大青龙汤
经方学习——大青龙汤
古代伤寒病的发汗峻方,适用于以发热、无汗、烦躁为特征的发热性疾病以及皮肤病等。
【经典配方】生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生石膏。
【经典方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38)
【体质要求】大多是体格强健的中青年,
肌肉发达,面部有轻度浮肿貌。
发热恶寒,身疼痛,皮肤发热发烫,而按之往往干燥而无汗;烦躁;脉轻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较好。
【适用疾病】病毒性感冒、肺炎、皮肤病、汗腺闭塞症、白癜风、空调病等。
【加减法】便秘腹胀,加大黄;咽喉疼痛充血,加连翘。
【注意事项】《伤寒论》提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潤,此为逆也。
”(38)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失眠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肺结核低热者,均不宜使用。
误服大青龙汤导致的心悸、多汗、虚脱等,可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玉屏风散救治,或饮用甘草红枣生姜红糖浓汤。
大青龙汤应用新论
,
。
旺 盛 则 外邪不 易侵犯机 体
, ,
若 平 素 机 体 欠佳 脏 腑 功
。 , ,
,
,
。
此 外 还 有报 告证
,
能 失调 体质 虚 弱 外 邪 最 易乘 虚而 人
, 、
、
实 大 青 龙 汤 对金 黄 色葡 萄 球 菌 大 肠 杆 菌 有 一 定 的 抑 制 作用
。
热 浸 淫 肝 肾 亏 虚 而 导致
生 气 通天 论篇 》
. .
,
说
一
:
“
因 于 湿 首如裹 湿热不 攘 大筋 软短 小筋弛 长
, ”
。
,
,
以 调理 脾 胃而 善 后
软 短 为拘 弛 长 为赓
。
说 明 湿热也 是疾 证的 成 因 之
”
,
在 临床 当 中 如 现 代 医 学 中的 多发 性 神经 炎 急 性
.
、
,
,
解热 平喘及 抗 过 敏 作用 当 得 以 加 强 重 用 甘 草 其祛 痰 止 咳及 抗 过 敏 抗 炎 作 用 也增 强
、
,
,
;
,
、
、
。
石 膏 有 显 著的 解 生
,
阴 致 使 阳 虚或 阴 津 亏 乏而 发 病
。
。
热 止 咳 镇 静 作 用 适 用 于 兼 有里 热 烦 燥 的 患 者
, :
燥者
”
,
又 治 病 溢 饮 者 当 发其 汗 大 青 龙 主之
,
“
,
”
、
大 青龙 汤 的 临床 研 究 较 详 方 中 重 用 麻 黄其 发 汗
大青龙汤临床应用
大青龙汤临床应用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金贵要略.痰饮咳嗽病》篇。
由组成麻黄18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40枚,生姜9g,大枣10枚,石膏如鸡子大(45-80 g)。
功效: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发散风寒,清热散水。
主治:风寒外束,阳热内郁证;邪盛于表,内有郁热溢引证。
用法:石膏打碎先煎,大枣掰开,水煎温服。
用方指征: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烦躁。
苔黄脉浮紧;恶风寒发热,无汗,身体痛或肿,苔黄润,脉弦紧。
传统方义:本方由麻黄汤麻黄倍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麻黄汤解表散邪,麻黄倍量使发汗之力峻猛。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石膏内清郁热。
发汗力强也利于消肿除溢饮,麻黄、生姜又具散水之功。
现代新识:①大青龙汤是治疗外感高热的良方。
大青龙汤的疗效与其药物比例密切相关。
麻黄、桂枝、甘草比例为3:2:1或麻黄与石膏比例为1:1.5理想些。
从大青龙汤组成看,其具有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双重作用,既能发散表邪,辛温解表,又可清透里热,辛凉解表。
②现代应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流脑、哮喘,加附子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肾炎、无汗烦躁、无汗身痒等,均能取得较理想疗效。
新用案例:①急性肾炎:总计治疗43例,症见恶寒发热,咽喉痛痛,尿少浮肿,血压增高,神疲那差。
查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或见管型,轻度肾功损害。
处方:麻黄15g、桂枝10g、石膏30g、杏仁6g、蝉蜕15g、地龙15g、白茅根15g、益母草15g、车前草15g、大枣10g、甘草10g。
日1剂,水煎5次服。
2周一疗程。
1疗程治愈17例,2疗程20例,有效4例,无效2例。
用方奥妙:据急性肾炎特点,属“阳水”、“风水”、“溢饮”,治宜宣肺发表,活血利水,故用大青龙汤。
颜面浮肿甚加苏叶,生姜皮;双下肢肿甚加猪苓、茯苓、泽泻、大腹皮;血尿甚倍茅根加茜草、仙鹤草、蒲黄、咽喉肿痛加银华、连翘、牛蒡子;蛋白尿明显重用黄芪加鹿衔草、柿叶、玉米须;皮肤有化脓加赤芍、赤小豆、土茯苓、蒲公英;浮肿减退减麻黄、桂枝、石膏用量合用玉屏风散。
大青龙汤的应用经验
大青龙汤的应用经验关键词:大青龙汤,运用经验提要:结合验案以说明从体质着眼,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
服药后以汗出通透为原则,不可太过或不及。
本文还对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药证进行了发挥。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大青龙汤历来被视为峻汗之剂,临证时诸医畏其有“大汗亡阳”之弊而多有顾忌,致其腾龙作雨之能难有用武之地,笔者因其既可发越郁阳、散寒解表于外,又具发越水气,因势利导,逐水湿之邪于无形,故临证喜用之,每有桴鼓之效,试将临床用方的验案和经验所得归纳如下,以就正以同道。
一、大青龙汤证验案一:赖某,女,33岁。
2004年5月21日就诊。
在上班时觉一阵发冷后始出现头痛,浑身不适,人觉欲寐,后伏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因觉冷而醒,随即浑身酸痛,怕冷逐渐加重,到了当日晚上恶寒明显加重,穿了件棉衣裹了件被子依然怕冷,患者在电话中向笔者就诊,电话中问知患者口不干不苦,咽部在吞咽时觉痛,大便正常,无咳嗽无发热,当时辨为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处方:麻黄15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二剂。
嘱其每隔2至4小时热服一次,如见有汗出或口干或咽痛,减少服药次数或延长服药间隔时间。
第二天电话得知患者昨天晚上5时、9时、11时和第二天早上8时分别各服了一次药,末见明显汗出,但浑身疼痛和恶寒已解,咽痛已除。
面诊时患者诉肩背部酸、重明显,头部时痛,人觉疲劳懒动,自觉有口臭,大便正常,无明显口干口苦,无心烦,夜寐可,小便不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沉。
望诊见患者精神尚可,两目有神,肌肉结实。
腹诊:腹有力。
投以大青龙汤原方: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0克,一剂,患者当日晚下始服,至睡前共服了二次,第二天诸症全解。
又过了五天,患者诉前额部头痛,尤以中午和天气热时头痛更甚,呈抽痛,有时痛得难以忍受,口不苦不干,大便正常,小便不黄,纳食可,夜寐可,舌质较淡苔薄白,脉缓。
大青龙汤治怕风口渴唇干裂有良效
大青龙汤治怕风口渴唇干裂有良效中医理论与实践怕风口渴唇干裂用大青龙汤有良效作者王建红本人王建红在上大学时,有一年冬天,患病有三症:一是特别怕风,不是怕冷,而是怕风。
如果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教室门有一个缝隙没有关严,就冷得受不了。
二是口干渴,每天抱着一个瓶子喝水,饮不解渴。
三是口唇干燥、起皮、干裂、流血。
三个症状每日持续着,十分痛苦。
当时找了好几位有名的老师诊治,所用方很多,有滋阴者,有补中益气者,有补阳者,有清热者,但无一方有效。
怕风、口渴、唇干裂依然如故。
毕业后我分配至西安中医院内科,症状如故,遂请求时任中医院院长的黄保中先生诊治。
当时有咽痛,穿衣多、厚则烦热,减衣被则怕风、冷甚。
黄院长诊脉后开了一张处方,是大青龙汤原方加连翘。
结果,服1剂,怕风、口渴除而口唇干裂愈。
当时3剂药仅仅九毛九分钱。
这是自己第一次体会大青龙汤的运用。
虽然有了这样的体会,但是由于对《伤寒论》经方临床应用的功底不够,辨方证用经方的思路没有树立,因此,临床运用此方的机会还是不多。
自从跟随刘渡舟教授临床抄方学习之后,对如何用经方有了新的感悟与升华,从而真正感悟到大青龙汤的奥妙与神奇作用,也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大青龙汤。
如本人1995年11月3日。
感冒后多日不愈,恶风,最突出的症状是口唇干裂、起皮,肿痛红赤不舒,口渴,无汗,脉浮略滑略数,舌红,苔薄微黄。
辨为风寒在表,郁热挟胃火上逆之大青龙汤证。
处方:炙麻黄6g、桂枝6g、杏仁10g、生石膏50g(先煎)、炙甘草5g、大枣10枚、生姜3g、赤芍12g、丹皮10g。
3剂。
服1剂口渴止,恶风除,唇干裂、肿痛顿减,3剂告愈。
1999年3月31日。
感冒3日,因气候反常,春天寒气逼人,小区按期停放暖气,屋内寒冷而感冒。
恶风,唇干裂、起皮,红肿灼烧感尤甚。
自觉胃内积滞,矢气恶臭。
口微渴。
舌红边尖明显,苔薄不腻,略泛黄色,脉浮滑。
用大青龙汤合泻黄散化裁。
处方:炙麻黄4g、防风6g、生石膏20g、栀子10g、藿香6g、麦芽10g、蝉衣10g、枳实10g。
张致祥: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
张致祥: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方解】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生石膏而成(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生姜三两,大枣十枚,杏仁四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具辛温解表,兼清里热之功。
适宜于伤寒表实而有里热烦躁之证。
1.发热咳喘案邓某,男,55岁。
病史:冬季晨练回家后突感发热畏寒,咳喘发作,渐觉胸中烦闷,烦躁不已。
服用氨咖黄敏后无汗,体温升至39.3℃。
患者因对多种抗生素过敏,要求中医治疗。
初诊:舌质红,寸脉浮紧。
辨证:证属寒邪外束,阳热内郁。
方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
方药:麻黄9克桂枝9克生石膏30克生姜3片大枣4枚杏仁10克生甘草9克服用2剂而热退身凉,咳喘平息。
【评按】大青龙汤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
它是麻黄汤倍用麻黄的剂量,再加生姜、大枣、生石膏所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助桂枝生姜发汗解表;杏仁利肺气,助麻黄宣发解表;石膏辛甘大寒,配麻黄解肌表,开阳郁而清热除烦,甘草大枣扶正资助汗源。
本方治疗伤寒失汗,表邪不解,阳郁化热所形成表寒兼内热的证候。
除了表实证,还有“不汗出而烦躁”的表现。
当汗不汗,卫阳被表寒闭郁而化热,阳热内扰,故见烦躁。
此方外解风寒,内清烦热。
大青龙汤属于发汗峻剂,体质虚弱者不可用。
2.发热恶寒案雷某,男,32岁,农民。
病史:病属寒邪,初伤太阳,症见发热恶寒,继而身重无汗,昼日安静,夜间烦躁。
初诊:无身踡足冷欲寐之象,而扬手掷足;诊其脉无沉细之象,而见浮缓。
不呕不渴,无咳无喘,此邪伤太阳,内犯太阴脾经,因邪在太阳,故发热恶寒无汗;内犯太阴脾经故身重,四肢烦躁;昼日气行于阳,正能胜邪,故较安静;夜则气行于阴,正不胜邪,故见烦躁。
宜师仲景大青龙汤发表之意。
方药:麻黄9克桂枝6克甘草6克杏仁3克石膏30克生姜1.2克红枣4枚煎法:先煎麻黄去沫,再煎15分钟后入诸药同煎。
服法:分3次,徐徐服之,汗出即止服。
【评按】本汤是越婢汤合麻黄汤,用越婢汤主以发越脾经之邪,佐以麻黄汤以解表寒。
本案既有太阳表寒,又有太阴身重,四肢烦扰,兼有内热烦躁,用原方治疗,但是病机重在太阴方面,因而药物的用量必须加减(即越婢二麻黄一汤的意思)。
抗疫名方:大青龙汤临床必学!
抗疫名方:大青龙汤临床必学!大青龙汤【方剂组成用法】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经典原文汇要】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临床经验附识】1.脉浮紧,无汗,烦躁,或发热恶寒,或身疼痛,或咽痛,或喘,或咳嗽,或口渴,或水肿者……2.麻黄汤证,有烦躁或渴者。
3.咳嗽吐黄痰,有表证者(加重方中石膏剂量)。
4.头痛剧烈,身体酸痛无力,发热无汗者。
5.眼目疼痛,风泪不止,赤脉怒张,或目翳,或眼睑溃疡,或涕泪黏稠,或瘙痒,其脉浮紧、烦躁者(加车前子)。
6.皮肤瘙痒性疾病,脉浮紧、烦躁者。
7.发热,不恶寒,无汗,口渴,烦躁。
8.麻黄汤证,服麻黄汤不汗出而出现烦躁者。
9.结膜炎病,炎症剧甚者(合葛根芩连汤)。
10.桂枝汤证,身重烦躁者。
11.眼病红肿疼痛,流泪,烦躁,脉浮有力者。
12.小青龙汤证,而脉浮紧者。
13.麻黄汤证,而烦躁饮冷者。
14.越婢汤证而无汗者。
15.喘咳,渴,上冲,或身疼恶风者。
16.眼疾,疼痛,流泪不止,充血严重,头痛剧烈者。
17.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服汤已仍不出汗、恶寒亦不止者。
18.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服汤已仍不出汗,而出现烦燥、口渴、脉浮紧数者。
19.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发热或未发热,属表阳证而不恶寒者(酌加重方中石膏剂量)。
【前贤方论撷录】《伤寒附翼》:太阳中风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
此麻黄汤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青龙汤的应用经验提要结合验案以说明从体质着眼,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
服药后以汗出通透为原则,不可太过或不及。
本文还对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药证进行了发挥。
大青龙汤历来被视为峻汗之剂,临证时诸医畏其有“大汗亡阳”之弊而多有顾忌,致其腾龙作雨之能难有用武之地,笔者因其既可发越郁阳、散寒解表于外,又具发越水气,因势利导,逐水湿之邪于无形,故临证喜用之,每有桴鼓之效。
试将临床用方的验案和经验所得归纳如下,以就正以同道。
一、大青龙汤证验案一:赖某,女,33岁。
2004年5月21日就诊。
在上班时觉一阵发冷后始出现头痛,浑身不适,人觉欲寐,后伏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因觉冷而醒,随即浑身酸痛,怕冷逐渐加重,到了当日晚上恶寒明显加重,穿了件棉衣裹了件被子依然怕冷,患者在电话中向笔者就诊,电话中问知患者口不干不苦,咽部在吞咽时觉痛,大便正常,无咳嗽无发热,当时辨为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处方:麻黄15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二剂。
嘱其每隔2至4小时热服一次,如见有汗出或口干或咽痛,减少服药次数或延长服药间隔时间。
第二天电话得知患者昨天晚上5时、9时、11时和第二天早上8时分别各服了一次药,末见明显汗出,但浑身疼痛和恶寒已解,咽痛已除。
面诊时患者诉肩背部酸、重明显,头部时痛,人觉疲劳懒动,自觉有口臭,大便正常,无明显口干口苦,无心烦,夜寐可,小便不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沉。
望诊见患者精神尚可,两目有神,肌肉结实。
腹诊:腹有力。
投以大青龙汤原方: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0克,一剂,患者当日晚下始服,至睡前共服了二次,第二天诸症全解。
又过了五天,患者诉前额部头痛,尤以中午和天气热时头痛更甚,呈抽痛,有时痛得难以忍受,口不苦不干,大便正常,小便不黄,纳食可,夜寐可,舌质较淡苔薄白,脉缓。
笔者认为是溢饮之病,仍投以上方,即大青龙汤一剂,服后患者诉前额和背部汗出较多,头痛和背部的酸痛全部缓解,当夜得以安眠,无心悸、失眠、烦燥等症。
注:麻黄汤和大青龙汤是发汗峻剂,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为什么该患者服用麻黄汤和大青龙汤后末见明显汗出呢?事后笔者也是满腹疑虑,于是就亲自到药房,发现如今的麻黄放置时间长且不说,且茎小根细,根根带节,再检索《伤寒论》中仲景所用之麻黄无不例外均注明要去节。
去节不去节对发汗作用是有一定影响,这就提醒医者对自已所用药物要有个全面的了解。
还有麻黄是否新鲜也是重要因素,此点在《百年中医李翰卿》一书有专节论及。
二诊时投以大青龙汤似乎有些费解。
在《伤寒论》中论及大青龙汤证的是38和39条两条条文,这两条条文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病情。
38条是说明在外有寒邪束表内有郁热情况下的大青龙汤证,其方证的着眼点在于“寒、痛、烦”。
而对39条的理解,需结合《金匮要略》中治疗溢饮的条文,即“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二者可以寻找到的共同点是均有身体的“重”这一症状,其发生的原因,用仲景原话的解释是“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
再观大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有麻黄,有石膏,有炙甘草,还用生姜和红枣,而这些即是越婢汤全部药物组成。
既然越婢汤可以发越水气,含用越婢汤全部药物组成的大青龙汤又有何不可呢?这从39条条文中仲景用“大青龙汤发之”的“发之”这两个字眼也可窥测其治在发越水气之用途。
所以此处的石膏并不是用于除烦清热,而在于和麻黄配伍以发越水气。
《金匮要略》中关于越婢汤的条文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该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的区别在于桂枝和杏仁这二味药的有无。
大青龙汤证有桂枝,所以有恶寒或身痛证,有杏仁,所以有或咳或喘证。
而这两方的石膏之用并不在于必见有或汗出或烦渴等证,而在于见有“一身悉肿”或“身重(身体疼重)”的水湿之邪留滞。
谈到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药物的配伍不同,其药证也不同。
就石膏这味药而言,其药证,黄煌归纳为“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1(《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我的体会是黄煌所归纳的石膏药证,是指白虎类方及其他不与麻黄配伍的方剂而言,当然也适用单味大剂量石膏的应用。
至于石膏与麻黄配伍,情况就不同,试观仲景所有麻黄与石膏配伍的方证条文中,有烦燥证,有汗出证,唯独无一处有言及“渴”证,甚则在越婢汤证中还特地说明“不渴”,对于惜字如金的经典条文,这其间绝对寓有深意。
我的理解是,麻黄与石膏配伍在于发越水气,而水气为患,流动而不居,较之他邪更是变化莫测,既可上逆而为咳喘(厚朴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越婢加半夏汤),内停而为水肿、多痰(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下流而为小便不利(越婢加术汤),还可外溢而为身体的疼重(大青龙汤)。
证见“身体疼重”较之“一身悉肿”不仅是病位的不同,还有水气之邪轻重之别,所以大青龙汤与越婢汤石膏的用量也有量之多少的不同。
日本的汉方家对麻杏石甘汤的认识也可佐证上述观点,录之以备参考:“汉方医学则认为此(指麻杏石甘汤)为热与水湿相结,郁于胸中而成,故目标中除有热郁肺之喘而汗出,发热,口渴外,尚有水湿内停之浮肿,小便不利等证。
”2国内医家对此也持赞同观点,如成都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陈潮祖教授认为麻杏石甘汤证系饮热迫肺之理由有二:“其一,证之临床,每多舌苔黄腻或津液饱满。
其二,本方与越婢汤的组成结构大致相同,越婢汤为治水肿之方已成定论,本方结构既与相同,何以所治恰与相反?实违常理”。
二、大青龙汤证验案二:罗某,男,35岁。
2004年6月9日,以“头晕沉、背部酸痛不适、鼻梁疼痛四天”为主诉就诊。
患者缘于四天前在野外工作时受凉淋雨后始出现上症,到赤脚医生处肌注抗菌素二针后鼻梁部的疼痛稍有缓解。
辰下症见:头晕而沉,人觉疲倦欲睡,昨日从晚上八时昏睡至今早十时,但人仍觉得没有精神,肩背部酸重,吃饭时头身稍有汗出后人觉舒畅,但稍出即止,汗止后肩背部酸重又现。
稍有恶风,时有鼻塞打喷嚏。
无明显恶寒,无明显头身腰背部疼痛,无明显口干口苦,无明显烦燥爱发火,也无明显四肢酸重疼痛的症状。
鼻梁两侧仍有明显疼痛,鼻中冒热气,纳食可,大便正常,小便稍见黄,平时不易汗出。
舌质淡苔黄腻,脉缓而濡。
外观所见:形体消瘦,肌肉坚紧,肤色暗黑,脸形狭长,呈倒梯形,眼裂较小。
初诊时根据经验投以藿香正气汤,一剂。
服后复诊时患者诉无明显疗效,也无汗出,症状同前。
笔者细加诊察,察舌见患者舌象虽黄腻但不干而湿润,咽部也无明显红肿,发病以来末有明显较为畅快的汗出,患者又有汗出舒畅的陈述,病前受凉淋雨的诱因。
患者肌肉坚紧,脉腹皆有力。
判为此病当为溢饮,选用大青龙汤原方: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2克,一剂。
并嘱患者温服后避风覆被,如见汗出,任其自流,不可脱衣揭被,如汗出人觉舒畅,症状明显缓解,不必续服。
如末见明显汗出,隔二小时后服第二煎,总以汗出为目的。
第二天患者复诊时诉,昨晚7时服第一煎药后二小时始见有胸背部津津汗出,持续了三个小时左右,汗出后人立马觉得精神和舒畅了许多,也不会觉得爱睡觉了,昨晚上网至下半夜3时入睡,今早七时起床,人仍然觉得很精神。
初诊时的症状全部缓解,辰下症见;口苦明显,咽干,大便二日末排,小便黄,咽堵痰多胸闷,不易咯出,晨起刷牙欲呕。
舌稍见红,舌苔黄腻稍干,脉缓。
改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制半夏25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苏梗10克,生甘草6克,桔梗12克,柴胡15克,黄芩20克,连翘30克,生姜三大片。
二剂。
服后诸症全解。
注:该患者如从体质辨证当是柴胡体质,但外感病的辨证当从症状着眼进行方证的辨别,不必拘泥于体质类型,但体质的不同有助于判定疾病的发展方向。
三、大青龙汤证验案三:范某,男,46岁。
2004年6月8日就诊。
以“恶寒不解五天”为主诉。
发病前有淋雨受寒史,辰下症见:恶寒浑身紧缩感,头重且痛,就诊那天气温为30度左右,但患者穿着两件的上衣和裤子,头背被人敲打后觉得较舒畅,无明显汗出,自服草药后可见汗出,汗出后人觉舒畅,但过了一会儿汗止后上症又作,无明显口干口苦,无咽痛无咳嗽,大便正常,小便黄,胸闷烦燥,胸口觉热,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浮。
该患者形体中等,肌肉坚紧,为体力劳动者。
病之初起为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因误治失治致表寒不解,郁热内增,而转为大青龙汤证。
当此之时,以汗出为首务。
投以大青龙汤: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2克,一剂。
服药方法同前案。
第二日复诊时患者诉服药后二小时始见汗出,汗出不多,今日已无明显恶寒,但怕见风,仍要着夹衣。
头身重及紧缩感稍有缓解,胸部仍感闷热和烦燥,舌脉同前,继以原方一剂。
第三日复诊,患者诉上方服后即去睡觉,一觉醒来浑身上下包括头脸部、手心、脚心都湿漉漉的,辰下症见:咽部觉得“肥肥的”,爱咯痰,胸仍闷,烦燥感减轻,口鼻有呼热气,无明显口干,虽无恶寒怕风,但衣着仍比常人为多,且自已不觉热,舌质淡红,苔薄,脉缓。
投以大青龙汤加半夏,但对方中的药物剂量进行调整:生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50克,制半夏15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2克,一剂。
第四日四诊:患者诉服药后下半身有微微汗出,咽部“肥肥感”已明显减轻,心中烦燥也退,大便正常,小便黄,纳食可,无明显口干和口苦,但诉双膝关节以下部位觉得酸、重、怕冷,爬楼梯和走路费劲,爱睡,白天也要入睡五个小时以上,睡起人仍觉得疲倦,还是爱睡觉。
上身已不觉得冷,也不甚怕风,仍着长衫长裤。
舌质红舌苔薄腻,脉转浮紧。
问诊得知患者昨天下午有用温水洗脚。
饮邪见退但末尽,当续前法,予大青龙汤,调整剂量:生麻黄15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15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2克,一剂。
患者求愈心切,仅相隔一个小时就将两次药液全部服下,服下浑身汗出后上症全解。
在间隔一个月后,该患者又以相同的主诉来就诊,仍投以大青龙汤,患者服后头枕竹片枕头,上身穿着白色的T恤睡觉,一觉醒来,如前次一样浑身上下都已湿漉漉的,且竹片枕头和白色的T恤都被汗液染成了黄土色,患者也觉得大惑不解,并特地将枕头和已换下的衣服拿来给我看。
该患者在其后又因或淋雨或受寒后而致相同的病症多次就诊,笔者根据症状大多是选用大青龙汤进行治疗,剂量或是中剂或是大剂,一般都是二剂之内解决问题。
注:该患者初诊时的症状是表现为《伤寒论》38条的方证,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至四诊时则表现为溢饮证。
所以《伤寒论》中38条和39条这两条文既有区别,又有明显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