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
(江苏中医1959;(5>:16)’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
惕(ti,音替) ;润(shun,音舜) ,跳动。
[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
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
[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
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
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
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
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名老中医论经方】叶橘泉:大青龙汤

【名老中医论经方】叶橘泉: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一)处方组成麻黄四钱,杏仁三钱,桂枝二钱,石膏五钱,甘草、生姜各一钱,大枣三钱。
以上七味,用水共煎,先煎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再煎,去渣,一日分三次服。
(二)原典记载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论太阳病中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金匮痰饮篇》)。
(三)辨证要点本方主症为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脉浮紧,口干烦躁,以表实、里热、有水气为目标。
(四)辨病范围1、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及其他急性热病之初期,头痛,关节痛,发热烦躁者。
2、急性眼结膜炎,角膜炎,头痛,眼球胀痛伴表热实证烦躁者。
3、脑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肾炎,浮肿,腹水等。
4、皮肤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皮下充血,瘙痒剧烈者。
5、高血压,浮肿,口渴,头痛,脉浮紧者。
(五)医案举例李某,男,37岁,初因感冒咳嗽,后成支气管肺炎,气急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热盛,夜间谵语。
诊得,脉弦紧,高热无汗,咳嗽气急,咳痰含有铁锈色,胸胁痛,两颧绯红,烦躁,径予太青龙汤加鲜竹沥半杯,是夜大汗淋漓,竟成分利而解,诸症悉减,病家惊为神奇。
中医中药有如此功效,叶先生思之,肺炎固有“分利解热”之转归,但此项转归的生理机转,现代医学上未说明其原理,本方是否有促进“分利解热”之作用,有待于日后中西医结合的努力。
相信不久,对于促进生理机转反应的中医药疗法,当有大白之日。
(六)汤头歌诀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叶桔泉图书作者:叶桔泉马永华等编著。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1伤寒——沈南炎医案程某,60岁。
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
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
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子回阳。
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
我按他的脉象是浮而微数,摸他的两足胫又很热,遂断为大青龙汤证。
因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大青龙证的症候群已具。
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不得眠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
本病容易被认为少阴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而呈嗜睡,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则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
本证因风寒外来,所以身痛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
但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其将药分作3次温服,每2小时服1次,如得汗出,即停服。
服2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附方:生石膏30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沈炎南。
伤寒论医案选评。
广东中医,1963,2:38)《经方临证集要》《聂氏伤寒学》《经方直解》论:全身疼痛,难以转侧,少阴内寒附子汤证与太阳外寒麻黄汤证,俱有之证。
浮为太阳脉,而少阴脉沉细。
心烦者,卫阳不泄而内郁也,所以脉数。
寒热,无汗,脉浮数,身痛,已是表实证。
卫闭心烦,大青龙汤证。
13目赤羞明——张志民医案患者女性,四十八岁。
初诊:一九五五年五月十六日。
患者三日来左眼视物不清,日重一日,请人搀扶来诊。
检视之,角膜周围充血,虹膜变色,光泽消失,瞳孔缩小,房水混浊,少泪水及眼眵。
病眼及前额部疼痛,黄昏时更剧。
羞明。
微有咳嗽,全身笨重,肢倦腰痛,小便短少而色混浊,皮肤干燥,不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数。
问其起病经过,据称:“前一时期,丈夫病重月余,日夜伺候,十日前夫病故,又扶棺返乡,途中淋雨受寒,返沪后三日,目疾作。
大青龙汤治咳嗽医案

大青龙汤治咳嗽医案
大青龙汤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咳嗽的方剂,其具有清热
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以下是一例医案,介绍了大青龙汤治疗咳
嗽的具体情况:
病例,患者,男,45岁,主诉咳嗽已有一周,咳嗽声音低沉,
咳痰较多,痰色黄白,伴有发热,口干咽痛,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舌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为热痰
壅肺型咳嗽。
病人咳嗽声音低沉,痰色黄白,伴有发热、口干咽痛
等症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均表明有热痰壅肺的证候。
治疗方案,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医生给予患者大青龙汤治疗。
大青龙汤是一味清热化痰的经典方剂,适用于热痰壅肺型咳嗽。
方
剂组成包括黄芩、半夏、生姜、甘草等药物,具有清热化痰、止咳
平喘的作用。
治疗结果,患者按时服用大青龙汤后,咳嗽症状逐渐减轻,咳
痰明显减少,发热、口干咽痛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经过一周的治疗,
患者咳嗽基本消失,舌苔转为薄白,脉象平和有力。
总结,大青龙汤在治疗热痰壅肺型咳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对于伴有发热、口干咽痛等症状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具体的病情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这个医案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关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
因此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普遍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仍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看成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行。
最多只是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此刻仅有的三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烧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假设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
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那个地址咱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当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
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
关于外感病来讲,从第38条中有发烧、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那么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一项未备。
对此很多医家作了许多揣测。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以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必然都具有发烧、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表达,或举出药方名那么主证可知而略去的。
因此,以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山田氏以为:发烧、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烧、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而多口渴一证。
读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龙汤管见》,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表达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六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需具有要紧病症的说法。
经方名家荟萃之大青龙汤

经方名家荟萃之大青龙汤方剂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医案(许叔微医案)治何保义,在行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
许日:若头痛,发热,恶风,无汗,则麻黄汤症也,烦躁,则大青龙汤症也。
何曰:今烦躁甚。
投以大青龙汤,三服汗解。
麻黄9克、桂枝3克、炙甘草3克、杏仁12克、生姜9克、大枣6克、生石膏12克。
寥笙注:本案为麻黄汤症之变证治法。
患者在行军中得伤寒,脉浮紧,恶风,无汗,为麻黄症,又加烦躁甚,其为大青龙症无疑。
昔人对桂枝症、麻黄症、大青龙症,有三纲鼎立之说,谓桂枝症为风伤卫,麻黄症为寒伤营,大青龙症为风寒两伤营卫。
夫既有伤风伤营之分,又有营卫两伤之混,使人无下手处矣。
自此说出,大青龙症变成漆黑一团,不可究洁,长期争论不休,迄无明确之论。
桂枝症固然是风伤卫,但与营气并不是毫不相涉。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用白芍益阴和里,固在内之营阴,桂枝温通卫阳,解肌发汗,去在表之风邪,如病与营分无关,桂枝汤中即无须用白芍。
麻黄汤症为寒伤营,但卫分也同时受病,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上逆而作喘,表闭无汗,卫阳不伸,不能御寒,故恶风寒。
麻黄汤用麻黄为君,入肺走皮,开毛窍,逐风寒,宣肺定喘,佐杏仁以利肺气,正所以散卫分之邪。
大青龙汤症,较麻黄汤症更重,既有风寒之邪外袭于表,又有阳热之邪闭郁于里,不能外越,故突出烦躁一症。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兼有发热倾向者,同时也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水肿呈非指凹性的,而且无汗出者。
所以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作用,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01
药方组成
石膏15克,麻黄30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生姜15克,大枣3枚,炙甘草10克。
02
药方主治
1. 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 溢饮,四肢水肿。
03
药方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烦。
04
药方详解
本方麻黄发汗解表,兼能利水消肿;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可助麻黄发汗行水。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运化水湿。
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畅肺气,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05
药方应用
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证。
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谨遵医嘱。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
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青龙汤——医案四条

大青龙汤——医案四条唐易医;大青龙汤6外感风寒祝某,男,52岁,2005年4月17日因外感全身不适,受邀诊视,主诉;前天晚上夜宵时,忽感头痛。
继而昨日乡下办事,往返途中全身不适,腰背肩胛拘痛,心烦口渴,畏寒发热无汗,不欲饮食。
昨日回来后曾煲服凉茶,今晨又服了“日夜百服宁”,仍不见好转,反而增加咳嗽,觉得病情加重。
诊其六脉浮紧略数,舌胖苔厚微黄。
此外感风寒,又喝凉茶,所以不好,又加咳嗽,患者言正是觉热,烦燥口渴,大便干硬,才喝的凉茶,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喝凉茶就好了,这回怎么不行呢?告知此内热,外感风寒,表闭不解,所以当解表清热,不只是清热。
于是拟方;麻黄12克,杏仁9克,桂枝10克,炙草6克,石膏40克,大枣12克,射干9克,生姜3片1剂,服药20分钟后,头痛止,继而浑身拘痛解,烧退,唯腰仍觉重坠感,略还有点心烦,未汗,于是在进1剂,药后汗出而愈。
姜春华;大青龙汤7外感高热《经方发挥与应用》陈某,男,26岁,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至38.9度,已两天,主诉;恶寒,头痛,浑身酸疼,不汗出,觉室内狭隘,烦躁,脉浮紧有力,舌红苔白。
麻黄12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6克,生姜3克,大枣7枚,生石膏30克嘱病人一服若得汗,即莫再服。
果一剂即得汗解。
论;脉浮紧有力,此是伤寒表实,麻黄的剂量还是偏小。
从方剂的剂量,说是大青龙也行,说是桂二越一汤也行,把杏仁换成白芍,那就是桂二越一汤。
从这个医案感觉到,国内的西医,非常有必要学一点中医太阳病的理论知识,即使个人不善长治疗,也应该把这样的外感患者,推荐到中医门诊,别搞的高热就说感染。
另一个是国人对中医治疗外感的专业知识,需要普及一下,秋冬季节一降温,医院里、诊所里就挤满了挂水的人。
刘渡舟;大青龙汤8双臂浮肿《经方临证指南》某女,32岁,患者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服之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
【名家医案】大青龙汤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
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
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
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
”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
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
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
”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
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
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
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
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
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
”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
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
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
”乃书案云: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
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
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
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
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
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
”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
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
”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
”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大青龙汤验案精选

临床心悟
.401.
可发汗清热以祛饮。处方:大青龙汤原方。服l剂即汗出而安。(刘渡舟《伤寒论 十四讲》第67页)
病例2:8年无汗症。杨某某,女,35岁,农民。1987年8月31日诊。缘于 18年前患麻疹合并肺炎,治愈后,遗留周身无汗,沉重拘紧,两目肿如卧蚕,即 使夏暑野外劳动,肌肤仍不汗出,甚或战栗起粟。近一年来日益加重,且时时欲 伸臂后仰,上肢拘紧而瘦痛,虽经多方诊治,但无起色,遂来就诊。细察皮肤, 汗毛倒伏,汗孔不显,舌淡暗,苔白腻微黄,脉滑。纵观患者脉证,病虽十几载, 但疹后复感外邪,表气郁闭,汗不得泄是其基本病机。《内经》谓:“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又忆医圣《伤寒论》有用大青龙汤治无汗表实之法;《金匮》更有“饮 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治用大青龙汤之训。因拟大青 龙汤加味。处方:麻黄129桂枝99杏仁99生石膏249炙甘草69生姜69 大枣6枚 白芍99苍术99。4剂,日l剂,以水900ml,煮取300ml,2分三次 温服。服药2剂,病无变化。患者自行将后2剂合煎,分三次服。药后胸背及上 肢汗出如珠,上半身肢体顿觉轻快,汗孔显露。二诊:因下肢汗出较少,故以上 方去白芍,’加炮附子69通达阳气。又服药6剂,下肢亦汗出,诸症悉除。(吕志 杰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4:25)
按:本案从发病时间、年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等,都符合典型的流脑之 诊断。本病发病急,病情重,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本案患者以大青龙汤治愈, 证明中医药可治急性病。作者在15年之后又撰文谈“大青龙汤加附子治愈流行性 乙型脑炎糟(翟冷仙,《江苏中医》198l,4:20)。在体会中说:余救治30余例本 病患者,无一失败。总结用方经验,应掌握的主症为:壮热无汗,舌润苔白,脉 浮或细弱,肢冷。若壮热汗多,烦渴引饮,苔黄糙舌绛,脉洪大者,则非本方所 宜,当用白虎之属。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方剂: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服法: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证;本方以麻黄汤为基础,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峻剂。
重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臣以桂枝辛温解肌、石膏甘寒清热;佐以杏仁宣肺平喘,姜枣草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除里热之效。
(一)《伤寒论》中,有两条原文叙述了大青龙汤的适应症状。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两条原文所叙症状,稍有差距,甚为矛盾。
如,脉浮紧与脉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而乍有轻时。
前人多解释此证乃风寒同病之互文,又或“溢饮”之证治。
但刘老觉,这些均未从太阳表证的发展情况探索变化,从题外另立名目,此与仲景原意背道而驰。
在伤寒注家中,唯尤在泾先生慧眼超群,分析精巧,堪称绝妙。
先生言:伤寒脉浮缓,脉紧去而成缓,为寒欲变热之证…伤寒邪在表则身疼,邪入里则身重,寒已变热而脉缓,经脉不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
其脉尤浮,其邪气在或进或退之时,故身体有乍轻乍重之候也。
先生把麻黄汤证到大青龙汤证的临床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失仲景之原意。
(二)1942年,刘老遇一张姓患者,男,18岁。
冬日感寒,五日不得汗,至第六日,突发烦躁,坐卧不安,以手抚其肌肉则灼热如炙,皮肤反干燥无汗,二便尚可。
脉浮紧,苔薄黄润。
由于病情较重,刘老请其老师王志远先生指示证治之法。
先生诊视完毕后,言:此证本为无汗表证,如早投麻黄汤,则一汗而愈。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晌,此為逆也。
(38)大青龍湯方麻黄六雨(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滅二升,去上沫,内諸药,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释义】本条论述伤寒证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原文虽然以“太阳中风”冠首,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尤其是脉紧、身痛、无汗三大主要脉症完全具备,这属于典型的太阳伤寒重证。
在一派伤寒表证的基础上,出现了“烦躁”,烦躁属于热症。
显然这是寒邪郁闭过重,阳气内郁化热,热邪扰乱心胸所导致的,因此外寒内热是大青龙汤证的病机特点。
大青龙汤中麻黄的用量是加倍的,达六两之多,是中医方剂中发汗力最为峻猛的方剂,必须表里俱实方可使用。
正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仲师专门提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的禁忌。
“脉微弱”提示了里虚,汗出恶风”提示了表虚,无论是里虚还是表虚,凡是虚都不可用大青龙汤。
假若误用,容易导致大汗亡阳竭阴,阳亡失于温煦就会四肢厥逆,阴亡失于养就会筋惕肉瞤。
为了防止汗多亡阳亡阴,仲师在方后注又特别提出“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方解】大青龙汤主要由麻黄汤倍用麻畫,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的,仍然属于麻黄汤的类方。
方中倍用麻黄加上生姜,加大开表发汗的力量以散外寒,加石膏辛寒清透郁热以除烦热。
重用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既可以防止麻黄过汗伤正,又可以防止石膏过寒伤中。
因为本方最具有辛散发汗的特点,有如东方木神的伸展宣达,所以方名叫做“青龙”。
又因为发汗力最大,所以叫做“大青龙汤”。
关于“温粉”止汗的问题,后世医家有据《肘后方》,用川芎、白芷、藁本三药研粉。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原创守一同道伤寒经方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可谓是千古名方,中华民族几千年中遇到的大大小小几百次瘟疫,都可以看到大青龙汤的身影。
包括这次新冠,有效率90%以上的清肺排毒汤,我们依然发现了大青龙汤的影子。
从清肺排毒汤的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大青龙汤只差了一味大枣。
大枣是建中补津液的,我们看清肺排毒汤中有山药,作用是相似的。
倪海厦老师曾说,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清肺排毒汤有大青龙汤来打底,疗效如此显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理解大青龙汤的方义,没有点经方基础还是比较难的。
前面37条我们已经逐条详细讲述,如果都认真学习完,那么下面我们理解大青龙汤应该不难。
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我们前面讲过,脑子里第一时间要想到津液虚了,而且是肠胃里的津液虚了。
很多人理解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区别就是有汗还是无汗,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在于肠胃的津液有没有虚。
津液虚,才是中风二字要表达的最根本意义。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几个症状,指向麻黄汤证。
津液虚的同时,又出现麻黄汤证,我们可以想到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者葛根汤。
这个时候又多了一个烦躁,内有热,于是加了石膏。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案一:上呼吸道感染之大青龙加苍术汤方证案【总第31期】冯世纶教授医案;陶有强医师分析芮某,男,28岁,2008年9月26日初诊:高烧8天,查血常规白细胞不高,未用抗菌素,嘱高烧时可服退烧药暂时退烧,每晚体温皆在39.5℃左右,服“白加黑”后皆大汗烧退,但至今日感体力不支而来求诊。
刻症:面黄神疲,白天除乏力外,无其他不适,但自午后4、5点后,感身热、头痛、胸烦闷,至8、9点时身恶寒,苔白根腻,脉沉弦细。
证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为大青龙加苍术汤方证:生麻黄18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杏仁10克,生石膏45克,苍术18克。
服一煎,微汗出,停后服,未再服药而愈。
分析:患者,青年男性,高热8天,仅予对症处理,若正能胜邪,自然邪去病安。
但本例患者反复发汗,不但伤津,亦且损阳,表邪得以入里。
这个发热的特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桂枝汤证的“时发热”,但这里不是。
午后身热,在临床上常见于阳明腑实证、阴虚热证和湿热证。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即是湿热郁表见“发热,日哺所剧”,四诊合参,这里的午后身热,主要考虑是湿热病的热势特点,湿邪郁滞而生热,胸闷和舌苔白腻都是湿郁之象,其或为素体湿盛,或为阳气伤而水湿停聚,脉沉主里,细为津气虚,弦为湿邪阻滞,气机不舒。
至夜则恶寒为表证仍在,虽有神疲、面黄等虚象,但尚且不至于“脉微细,但欲寐”的阴证,仍属表里合病的阳证夹湿,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为大青龙加苍术汤方证。
发表清里,兼予化湿。
临床应用大青龙汤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注意,就是煎服法问题,主要是足量煎、适量服。
因证而设,不要拘泥某些“定论”如时令、性别、年龄等。
又如,一般都强调,汗后不再予麻黄剂,而本例反予大青龙汤,一煎得微汗,病得去而停后服,中病即止,好自将息。
案二:莫以小儿惧青龙——感冒咳嗽之大青龙汤加白术苡仁败酱草桔梗方证案【总第36期】冯世纶教授医案;陶有强医师解析徐某,男,5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1日患者母亲代诉:发热37.5℃,鼻塞,昨日咽痛,今日已不明显,咳嗽,咽痒,饮水少,无汗,纳可,大便两日未行,舌淡润苔白,脉弦数,右寸微浮,右关稍有力。
伤寒杂病论—大青龙汤的医案

伤寒杂病论—大青龙汤的医案余无言的医案是个夏天感冒变成大青龙汤证,那当然余无言后来有一些说法是,可能就是因为夏天,所以才特别容易变成大青龙汤证。
后面会有连续好几个医案,他的大青龙汤证也是发生在夏天。
一般来讲,纯粹受寒的麻黄汤证其实多半是冬天多一些,就是冬天比较会有麻黄汤证,可大青龙汤证就不一定在冬天了。
大青龙汤证是表面寒的,包在里面的热证。
因为是夏天,所以这个人可能津液比较不足,容易有里热的现象,这样就比较容易构成大青龙汤证,所以他是夏天感冒受凉后就开始烦躁不安。
大部分都是一开始天气太热,后来着凉了,然后里边热加上外边的寒。
余无言这个医案,一开始也是时方的医生给荆芥、豆豉、薄荷、藿香这种,然后都没有用,来这里后就开大青龙汤。
他开大青龙汤是用麻黄四钱,石膏四两,而且他的做法是先煎石膏。
其实我们在做仲景方里面有石膏的汤剂的时候,石膏只要锤得够碎就好了,不一定需要先煎的,只要煎煮的时间差不多就没关系。
以为石膏要煎久是我们一般的想当然,因为觉得它是矿物药,又不溶于水,所以会觉得要煎很久,其实我们一般煎石膏不用先煎效果也是可以的。
接下来俞长荣的医案,乍看之下是像少阴证,后来发现他的脉是浮的,然后摸他两个小腿是有点热的,他觉得如果是少阴证的话,小腿应该不会比较热,会觉得比较冷才对,所以他就断定是大青龙汤证。
这个医案其实是很难得的,并不是说医案写得有多漂亮,而是张仲景关于大青龙汤的条文有两条,一条是完整的麻黄汤证再加一个烦躁,一条是身重乍有轻,就是身体沉重,然后偶尔轻一下,但是又不是少阴证,这一条历代都没有什么记载,所以俞长荣这个医案,勉强算是有遇到这一条的内容,证明这一条的写的东西是可能存在的。
那再来高鼓峰的医案,这个医案我觉得可能没有什么好学的,因为他的医理架构比较不在《伤寒论》这本书里面。
因为他是说这个人得的是疟病,然后出汗不止,然后用了大青龙汤反而汗就止了,当然这是比较特殊的案例,所以同学参考一下就好,学不会没有关系,因为他基本上不是《伤寒论》里面的辩证系统。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
(江苏中医1959;(5>:16)’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大青龙汤方歌方解,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方歌方解,大青龙汤医案经方论治【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方解】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为发汗利水的峻剂,用于太阳阳明合病证。
从药物组合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甘草、大枣皆辛温发汗,生石膏《神农本草经》谓:“味辛,微寒”,配于众辛温发汗药中,全方当显辛凉解表作用。
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
【仲景原文解读】《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解读】这里的太阳中风,是对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而言。
越婢汤证原有“续自汗出”,患者又兼见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湿不能祛除、内热不能外越的缘故,故患者既有麻黄汤证又有越婢汤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之证,慎不可误给服本方,如果误给服本方,则会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读】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疼但重。
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细审确无少阴证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发汗行水。
按语:本条所述当系溢饮证治。
溢饮有属于阳热实证者,宜用大青龙汤治之;有属于阴虚寒证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治之。
细审无少阴证,即排除阴寒表证。
治疗各种瘟疫—大青龙汤(倪海厦)

治疗各种瘟疫—大青龙汤(倪海厦)大青龙汤2021-11-06【方剂出处】大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
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
疗程3日。
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
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
疗程为6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
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方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
经方学习——大青龙汤

经方学习——大青龙汤
古代伤寒病的发汗峻方,适用于以发热、无汗、烦躁为特征的发热性疾病以及皮肤病等。
【经典配方】生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生石膏。
【经典方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38)
【体质要求】大多是体格强健的中青年,
肌肉发达,面部有轻度浮肿貌。
发热恶寒,身疼痛,皮肤发热发烫,而按之往往干燥而无汗;烦躁;脉轻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较好。
【适用疾病】病毒性感冒、肺炎、皮肤病、汗腺闭塞症、白癜风、空调病等。
【加减法】便秘腹胀,加大黄;咽喉疼痛充血,加连翘。
【注意事项】《伤寒论》提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潤,此为逆也。
”(38)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失眠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肺结核低热者,均不宜使用。
误服大青龙汤导致的心悸、多汗、虚脱等,可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玉屏风散救治,或饮用甘草红枣生姜红糖浓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竣剂,畏之而不敢用。
因而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鲜为人们所了解。
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还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当作一大主方,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
最多不过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於麻黄汤条后。
关於仲景书中对於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三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
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在这里我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
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
对于外感病来说,从第38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则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一项未备。
对此不少医家作了许多揣测。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认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一定都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叙述,或举出药方名则主证可知而略去的。
因此,认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山田氏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而多口渴一证。
读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龙汤管见》,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叙述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六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须具备主要症状的说法。
从其所举六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有热还是无热、有汗还是无汗、恶寒还是不恶寒或反恶热等等,没有一种症状是每一例中都有的。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今日看来,条中所云,正是投用大青龙汤的的证,文中不载第38条的所谓主证,并非出於省文。
只有一项须辨别清楚,即“无少阴证者”,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少阴病,像第39条那种情况是可以投用大青龙的。
医家认为病轻药重,不得应用大青汤险竣之剂,此为不懂大青龙汤临床应用而发的议论,是不足取的。
通观《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诸书,各家学说,无不望文生训,而缺乏临床经验,令人难以卒读。
按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方所治病症甚广,但终不能为医家所接受,而通行於世。
唐代药王孙思邈氏在暮年所编《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叹云:“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
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鑽仰。
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
……夫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
术数未深,而天下名贤止而不学,诚可悲夫!”且以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在临床有多少伤寒和温病,皆能应手而愈,在世上却难以通行,所以孙氏有不学不用之叹!自明、清时代以来,温病学家几乎将时病皆视为温病,又大倡仲景方不能治温病之说。
明代王肯堂氏《证治准绳》中早就有“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不死於病,而死於医药矣!”王氏这种愤世嫉俗之言,虽则过之,但温病学家时用贵重药品,耗民资财,则不少见。
清代吴鞠通氏所著《温病条辨》,吴氏自诩与仲景《伤寒论》有“一纵一横之妙”,在其辛凉轻剂桑菊饮方下注云:“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
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线。
”我们大家知道,服仲景方药在症状中如带有喘息,服药后未有不能祛者。
但如上述服吴氏药,“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意即反而增加喘息,而转为必须用贵重药物犀角3g之证。
仲景书中万万没有如此教人者,怎么含有一纵一横之妙,令人失望。
在《温病条辨》中除此一方用犀角,不计其他贵重药物,尚有化斑汤、清宫汤、清营汤、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之类,皆含有犀角。
在大村光明氏发表《大青龙汤管见》之前,我恪守投用大青龙汤的五大主证: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以致在临床上应用不多。
遇到不恶寒或反恶热的患者具此一项,则不敢迳用大青龙汤,按《伤寒论》中的第6条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按吴鞠通氏的《温病条辨》中所论温病治法,则用桑菊饮和银翘散之类,多是两方的合方,而且多加药味,有时亦能一剂而愈,但不把握。
另外厌其药味庞杂,和仲景方不能相伍,我深以为憾。
由于大村光明氏治验的启发,引起了我对大青龙汤在临床上进行研究应用的兴趣,所以首先以笔者自身的感冒进行实验。
笔者以往每年患一两次温病,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虽用大剂辛凉解表药,如桑菊饮合银翘散再加味等,服几剂后,自感已愈。
可是别人感觉说话仍未愈,得再迁延十几日前后共二十几日方能痊愈。
笔者每次发病,先自咽干开始,大多由饮水不足引起。
咽干历害,则以后发病亦历害;咽干轻,则以后发病亦轻。
咽干的时间很短一日多即愈。
接着而来的便是鼻流清涕,四肢倦怠,日渐严重,以至於鼻涕、眼泪大量流出,令人难以忍受。
只有用绵纸塞住,稍觉好些,但不久即湿透,须再更换。
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不口渴、亦不烦躁,食欲正常,二便正常。
一次又发此病,咽干甚为剧烈,自服大青龙汤以观其效。
谁能料到竟一剂而愈,未见再发。
此事发生在1988年冬,当时所用大青龙汤的剂量为:麻黄8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20g甘草6g大枣3枚切生姜6片。
以后每年发病,皆服此方,无不效如浮鼓。
近二年来,不知为何,亦不再发此病。
笔者认识到《伤寒论》是能治温病的,那种认为《伤寒论》中的治温病部分已经丢失的见解,是何等的荒谬。
自此以后,遇上不恶寒、或反恶热、自汗与不自汗的外感病,皆与大青龙以治之,效速者一剂而愈,迟者需要六、七剂而愈,但人数甚少。
大青龙汤自1989年至1993年医案记录於下:1、患者丛×萍,女,三十岁,在自来水站工作,与笔者曾住过同楼隔壁。
1989年阴历除夕,忽敲笔者之门,自言发热39℃,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员愿意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加班,可得到优厚补助)。
诊之,舌红苔白,脉大而数,不恶寒,不自汗,无食欲,四肢无力,与大青龙汤,以后听说一剂而愈。
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发。
2、患者张×田之妻王××,50岁,患感冒,1989年11月25日经吕姓友人介绍求治。
患者发热38 .5℃,平素身体健康,舌红苔微黄,脉浮数,不恶寒,不自汗,恶心,无食欲。
与大青龙汤三剂。
后知一剂热退,二剂食欲出,三剂痊愈。
3、xx,男,四岁,患感冒。
1993年12月21日由其母亲带来为其诊治,其父母皆为我校教师。
其母亲言:今日下午发热38.2℃。
诊之,舌红苔薄白,脉浮数,不恶寒,反恶热,口不渴,身上无汗。
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晚八时,开始服药,服后睡下,出汗,热稍退。
无汗后,热又上升。
晚十时,又命其服药,服后如前,汗出热稍退,无汗热又上升。
夜十二时,发热时达39.4℃。
又命其服药,次日晨八时,体温为38.7℃,第一剂服完。
第二日晚间开始服第二剂(按应在次日早晨服第二剂,这是误会中药必在晚间服用。
其实应从早服到晚)。
夜间体温在38.5℃之间,一直无食欲,喜冷,恶热。
第三日晨为38.5℃,饮米汤少许,食半个鸡蛋,直至下午体温降至37.5℃。
精神恢复,食欲出,晚间转至平热而愈。
4、笔者之女儿,24岁,患感冒,1992年初诊。
不恶寒,不自汗,食欲稍差,舌红苔薄白,脉数。
发热38.3℃,笔者令其服大青龙汤,家中已备有此药,令其两剂合煎,一日可分三次,服之而愈。
5、张×敏,男,33岁,我校教师。
1993年3月31日初诊。
自诉从昨日半夜发热39.6℃,吃了家中现有的退热药和SMZ,体温稍有下降。
今日上午9时,又发热到39.4℃,到学校医院曾肌肉注射安痛定、静脉点滴青霉素及庆大霉素之后,亦不退热。
晚9点方来求治。
诊之,舌薄淡红苔少,脉数,不恶寒,不自汗,亦不口渴。
与大青龙汤,每日早晚各服一剂。
后知,服一剂后,体温降至37.3℃,两日后痊愈。
6、任×亭,女,46岁,在本校总务处工作,1993年4月6日求治。
自言患感冒,发热37.5℃,咽喉痛。
诊之,脉微数,舌红苔少,不恶寒,不自汗。
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后知一剂后热退,咽喉痛减轻,二剂痊愈。
7、xx×旺,男,49岁,学校汽车司机。
1993年4月6日求治。
自诉鼻塞不通,流清涕,咽干,时感头痛,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好像是感冒,不舒服,但也不耽误工作,照常上班。
如此情况,已有好长时间,医生给打针、吃药均不见效。
诊之,脉和缓,舌红苔白。
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1993年4月9日复诊,自言服药三剂后,鼻塞已通,清涕已无,咽干减轻,但仍未痊愈。
笔者令其再服大青龙汤五剂以观其效。
以后自言取药6剂(公费),服完4剂,已恢复正常。
8、xx×xx,男,19岁,xx,1993年4月14日求治。
自言,患感冒,发热38.5℃,不恶寒,不自汗。
诊之,脉微数,舌淡红苔少。
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后知服一剂后,体温下降到37℃,服二剂痊愈,未耽误上学。
9、朱×云,女,61岁,为学校某工作人员之亲戚,1993年4月15日求治,自诉患感冒后,咽喉疼得历害。
疼时好像要咳嗽,但又不咳。
诊之,脉和缓,舌红而大,苔白而少,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
与大青龙汤三剂。
当时我校人员告知,患者要回南京。
后知服一剂后咽喉作疼已愈大半,服二剂而愈,极言中药之妙。
以上所述九例中,有六例是1993年又大多在三、四月感染,由引可见,此为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无疑。
又,关于大青龙汤,同意大村光明氏的意见,内热重者可加大石膏用量,汗难出者可加大麻黄用量。
日本书中,麻黄为桂枝的二倍,《伤寒论》中,麻黄为桂枝的三倍,笔者前述剂量,为麻黄略少于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