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龙凤培训学校八年级物理下册 6.3 物质的密度教案 苏科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涉及物质的密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密度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密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密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密度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运用密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课件、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提问,带出密度的概念。
例如:教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看过很多关于金银岛的故事吧?那么,在寻宝的过程中,有没有听说过密度这个词呢?学生:没有听说过。
教师:那么,如果我告诉你密度是一种描述物质“浓稠程度”的量,你们能理解吗?学生:懂了。
所谓密度就是表示物体有多“胖”,多重的吧?教师:很好,是的。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 密度的定义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呢?学生: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很好。
那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密度,就是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
这个公式如何表示呢?学生:密度 = 质量 / 体积3. 密度的计算教师:接下来,我们以一个实例来演示如何计算密度。
假设有一块铁块,质量为200克,体积为50立方厘米,请问这块铁块的密度是多少?学生:密度 = 质量 / 体积,所以密度 = 200克 / 50立方厘米。
教师:对了。
把计算出来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密度 = 4克/立方厘米教师:很好。
通过这个例子,你们是不是对密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呢?4. 密度的影响因素教师:密度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你们知道是哪两个因素吗?学生:是质量和体积。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6.3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案(1)
要求学生根据水和油的密度大小,及密度的计算公式来思考解答此题。
(三)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了解微小差异引起的重大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自己的想法
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计算其体积,来探究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变的性质。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总结归纳结论。
二、新课教学
(一)活动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上节课“测回形针的质量”的实验中,我们注意到:回形针的数量增大一倍时,回形针的质量也增大一倍,据此我们可以猜想出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组成物体,质量和体积之间成正比。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6.3物体的密度》教学设计
课题
物质的密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及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物体质量与体积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板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
6.3物质的密度
1、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质量/体积
1)ρ=m / v 2)m=ρv3)v=m/ρ
3、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
kg/m3、g/cm3
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利用实验测量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来反映出物质的密度,实验测量中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测量结果与标准值非常接近,两次实验比较成功,利用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三、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三、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1. 引言本次教学设计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三、物质的密度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次教学设计适用于八年级物理教学。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通过实验测量密度的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量筒、天平、容器等)、实验材料(不同物质的样品)、小组分组。
•学生准备:学生自备实验记录本和书写工具。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简要介绍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和重要性。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课件对物质的密度的定义进行详细讲解,并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步骤三:实验操作(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每组分配一份实验材料。
2.学生依次进行实验操作,在量筒中倒入一定的液体,记录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利用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计算液体的密度,并填写在实验记录本上。
4.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并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以及计算密度的方法。
步骤五:课堂练习与展示(1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课堂练习,并将解题思路和结果进行展示与讨论。
步骤六: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课上的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习题。
5.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和实际的学习体验。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物质的密度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6.3第一课时物质的密度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3 第一课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体积或密度,也可以根据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在数值上,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
4. 密度表:密度表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可以查阅各种物质的密度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掌握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 会查阅密度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的理解。
3. 密度表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肿、腌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什么关系。
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解释密度公式及其含义。
3. 公式应用: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
例如,给定一个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求解物体的质量。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5.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6. 密度表的使用:教师讲解密度表的结构和查阅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密度表。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4. 密度表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体积为200cm³,密度为1.0g/cm³的物体的质量。
答案:质量为200g。
2. 题目: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100g,密度为0.8g/cm³,求解物体的体积。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6.3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6.3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学会计算物质的密度,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天平、毛细管、滴管、小试管等。
2.实验材料:水、盐、沙子、铁钉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不同质量和体积的物体(如铁钉、水杯、棉花等),让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了解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为引入物质的密度做铺垫。
2. 密度的讲解•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3)。
3. 密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教授密度的计算方法。
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引导学生计算物质的密度,然后逐渐增加难度。
•示例一:计算铁钉的密度–铁钉的质量:10克–铁钉的体积:5立方厘米–密度 = 10克 / 5立方厘米 = 2克/立方厘米•示例二:计算水的密度–水的质量:500克–水的体积:500立方厘米–密度 = 500克 / 500立方厘米 = 1克/立方厘米4. 密度的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密度。
实验一:不同物质的密度比较•实验材料:水、盐、沙子•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盐和沙子,分别记录它们的质量。
2.将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滴管中,并用毛细管固定。
3.将两个滴管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位置变化。
•实验结果:–沙子的密度大于水,所以沙子下沉;–盐的密度小于水,所以盐上浮。
实验二: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材料:水、糖•实验步骤:1.在两个等大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糖水。
2.观察并记录两种溶液的状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以及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通过对密度公式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实验器材。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不同密度的液体分层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密度是什么,以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介绍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讲解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分析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3. 例题讲解:利用例题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密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密度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增强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以及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密度公式计算一个体积为100cm³的铁块的质量,并解释计算过程。
答案:质量 = 密度× 体积= 7.9g/cm³ × 100cm³ = 790g。
2. 请分析下列现象,并解释原因:将100g的水和100g的酒精混合后,混合物的质量为200g,体积小于200cm³。
答案:由于水和酒精的密度不同,混合后体积减小,但质量不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3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3 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6.3 物质的密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ρ = m/V)3. 密度公式的应用:(1)已知质量和体积,求密度;(2)已知密度和体积,求质量;(3)已知密度和质量,求体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密度单位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密度的液体、量筒、烧杯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液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的液体浮在水面,有的液体沉到水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密度。
2. 讲解密度定义:解释密度的定义,强调单位体积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含义。
3. 讲解密度公式: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含义,让学生记住密度公式并理解其应用。
4. 应用密度公式: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密度公式的应用。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检查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程度。
6.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写出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7. 作业设计: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还存在哪些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拓展密度相关知识。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六章6.3物质的密度 教案
6.3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
记住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会查密度表。
(3)会使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会测一些固体或液体的密度。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与习惯。
(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3)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通过创设“辨别物质”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发现问题:由于体积不相等,通过比质量的方法来鉴别铁块和塑料块不可行。
使学生领悟到“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通过学生亲身探究,为密度概念的建立铺平了道路,这种安排自然而亲切,有利于思维的跳跃与过渡,并且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通过小石块密度的测定和几个密度知识的运用实例,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并使学生明确物理是有用的,物理就在身边。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实施策略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以及密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实施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学生亲身探究,为密度概念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最终得出密度是反映物质属性的物理量。
四、教学资源学生每组配天平(砝码)一台,体积不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塑料块各三块,直尺一把,量筒一只,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大小能放入量筒并用细线系牢),一烧杯水。
演示用:天平(砝码)一台,铁块和塑料块各一(铁块的质量略小于塑料块),体积不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塑料块各三块,直尺一把,量筒一只,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大小能放入量筒并用细线系牢),一烧杯水。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6.3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案:苏科初中物理八下《6.3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如下:1. 密度概念的引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密度概念,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公式的讲解:讲解密度公式ρ= m/V,让学生理解密度、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3. 密度公式的应用:介绍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并进行实际例题讲解。
4. 密度的测量:讲解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5.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并进行实际测量。
3. 认识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应用。
难点: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量筒、天平、砝码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际情景,如冰块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块浮在水面上?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密度有什么关系?2. 讲解密度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讲解密度公式:详细讲解密度公式ρ= m/V,让学生理解密度、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实际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5. 密度测量:讲解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密度,并进行实验演示。
6.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7.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密度概念2. 密度公式:ρ= m/V3. 密度公式的应用4. 密度测量5.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200g和10cm³。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6.3物质的密度》word教案 (2)
三、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②认识目标:知道通过对物体颜色、硬度、状态等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
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你能想出几种区分开来的方法?①②③(二)自学与互帮1.P8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讨论: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吗?(释疑)2.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写出你的猜想:3.P8-9实验与测量(1)每组利用两种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各选三个体积不等的物体,分别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各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将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测量对象质量/g 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2)交流与讨论 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①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大小是否相等或相近?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②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大小是否相等?(3)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 ;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一般是 的。
(三)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1.密度表示 ,它的计算公式是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 。
2.一只开口的瓶中装满水,水的密度是 kg/m 3,也等于 g/cm 3,它表示的意思是 。
将它倒掉一半后,则剩余水的密度将 。
3.常说“油比水轻”,实际上是说( )A .油比水体积大B .油比水质量大C .油比水体积小D .油比水密度小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由V m=ρ,有ρ与m 成正比 B .由m =ρV ,有m 与V 成正比 C .由Vm=ρ,有ρ与V 成反比 D .ρ是物质的特性,ρ与m 、V 无关☆5.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选用了三种不同材料制成的长方体样品,他用实验中测得和经过计算的数据见下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以及密度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掌握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能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习密度的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难点:密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天平、量筒、水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段关于密度的日常生活实例,如:为什么冰块能漂浮在水面上?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沉浮?引发学生对密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密度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密度是定值,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铜块,质量为150g,求铜的密度。
引导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巩固知识。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如:一个体积为100cm³的铝块,质量为200g,求铝的密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密度测量方法学习:(1)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物体的密度。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常见物体的密度,如水、盐水、木块等。
(3)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了解不同物体的密度差异。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密度的测量方法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4. 密度的测量: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密度计算。
3. 了解密度的特性,理解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密度的特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的理解,密度的计算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白板、粉笔。
2.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物理课本,一本笔记本,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漂浮的冰块,引导学生思考冰块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通过示例解释密度的计算公式,讲解密度的特性。
3. 练习: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例题,自己计算密度,巩固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测量物体的密度,分享各自的方法和经验。
5. 练习: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练习题,自己计算密度,加深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
3. 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课本上的一道密度计算题。
2. 答案:根据题目中给出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否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密度计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三、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三、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公式的应用: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4.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在数值上,密度是质量除以体积;质量、体积的变化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
5. 密度的测量:利用密度公式,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应用。
2. 能够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3. 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4. 学会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测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情景:将一块冰块放入一杯水中,冰块慢慢融化。
提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冰块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密度的概念,解释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3. 公式讲解:教师讲解密度公式ρ= m/V,解释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4. 公式应用:教师举例讲解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5. 关系讲解:教师讲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强调在数值上,密度是质量除以体积;质量、体积的变化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
6. 测量方法讲解:教师讲解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测量,强调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物体的密度。
7.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2. 密度公式:ρ= m/V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利用密度公式计算下列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八年级物理下册6.3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苏科版
物质的密度课题三、物质的密度执教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实验、归纳三维目标1、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属性;2、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3、了解密度单位,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重点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难点理解密度的概念教学用具天平、刻度尺、铜铁铝块、塑料块等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讨论与交流1、这里有铜块、铁块、铝块、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学生回答:……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
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2、我手里拿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用同样大小和颜色的纸包裹,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学生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小明: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铁小华:难道一大块塑料一定比一小块铁的质量小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二)活动 6.4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1、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2、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引入新课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猜想分组实验,每组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
(1) 用天平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并用直尺分别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2)用天平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块的质量;并用直尺分别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测量对象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 铁块 1铁块 2铁块 3塑料块 1塑料块 2塑料块 33、交流与讨论(1)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大小是否相等或相近?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2)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大小是否相等?4、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 6.3 物质的密度学案 苏科版
6.3物质的密度导学目标:1.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2.了解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问题导入】如何鉴别颜色相似、体积不同的铜块和金块?光凭质量大小或体积大小(能/不能)鉴别。
【合作探究】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一、生活经验:水的体积成倍增加时,水的质量。
二、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和体积可能成。
三、实验探究四、分析论证1、分析序号为1、2、3的数据得出的结论: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即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
2、在下图中标出坐标名,大致画出铁的m-v图像交流与评估:这样得出的结论可靠么?理由:。
3、分析序号为4、5、6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即。
4、在上图中大致画出塑料的m-v图像五、实验思考: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应了什么?1、比较1、2、3或4、5、6得出的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比较1、2、3和4、5、6得出的结论:不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特有的。
比如:比值为7.7,那就是这种物质特有的,比值为1.2,那就是这种物质特有的,其他物质,也都有一个的比值. 【自主学习】密度一、定义:由某种物质制成的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
理解1:把一个铁块的质量/体积,求到的值就是特有的密度,把一个塑料块的质量/体积,求到的值就是特有的。
所以说,反映了某种物质特有的性质:同种物质的物体,密度;不同种物质的物体,密度一般。
理解2:分析表中数据发现:密度的大小是由决定的,与质量和体积。
所以说,密度是 的一种 。
二、质量/体积的物理意义以表中第6组数据为例:物理学中把1cm 3、1dm 3、 1m 3叫做 。
那么, 表示的是物质 ;三、公式及其单位1、写出中文公式: ,符号公式: 变形公式:2、密度的住单位: 常用单位: 换算关系:3、物理意义:2.7g/cm 3:2.7×103kg/m 3: 四、密度表根据密度表得到的信息:; ; ; 【精讲点拔】1、大致画出铁和塑料的ρ-m 图像和ρ-v 图像2、两种方法比较密度大小10.1压强导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物理:6.3《物质的密度》教案1(苏科版八年级下).doc
物质的密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通过探究自行建构密度概念;会测一些固体或液体的密度;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物体质量与体积关系”的探究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
二、设计思路:
1、本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以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重视实验探究,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变知识传承为实验探究,变被动接受为自行建构,变教师演示为学生独立操作,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
2、结合本节内容的实际,采用“边实验、边自学、边讨论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科学探究→建构概念→实验操作→实际应用的主要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
三、教学资源:
本节所需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校内实验室资源。
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所配实验器材为:一架天平(砝码),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塑料块(或木块)和铁块(塑料块和铁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一只量筒,盛水的烧杯,系了细线的小石块。
教师所需器材为:投影仪(投影片)、三只分别装有水、酒精和醋的相同的小瓶、表面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各一只。
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
课。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63物质的密度教案苏科版
【关键字】教案6.3 物质的密度课题 6.3 物质的密度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1. 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
2、知道量筒和量杯的用法。
3、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具刻度尺、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铁块和铝块、托盘天平、量筒、牙膏皮、烧杯、适量的水和细线能力1、能根据物质的这一属性来鉴定物质的种类。
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会用量筒和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情感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
重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难点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活动量筒(或量杯)的使用体积单位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
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的使用方法。
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
学生对照事物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教学目标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活动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查密度表,比较并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的物理意义密度知识的应用(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
)(3)教师提问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教师提问:怎样测各种固体(如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悬锤法”或“针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教学目标1. 体检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 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
3. 了解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1. 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用公式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 理解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与其它因素无关。
教法
学法
讲授、实验、讨论、教具托盘天平、铁块、铝块、铜块
物质的密度
情境导学
汽油与煤油如何区分?淡水和盐水如何区分?你能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铜块和铁块吗?
讨论与交流
用气味、颜色、淡与咸、硬度等可以区分它们,还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
质量大的一定是铜块!难道一大块铁料一定比一小块铜的质量小吗?
自主探究观察与提问
看演示(用天平称同体积的铜块与铁块的质量)。
请学生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大家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与测量
分组实验,每组选择两种不同的物质(如铁和塑料,或铜和铝等),每种物质各选三个体积不等的长方体。
分别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每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测量对
象
质量
m/g
体积
V/cm3
质量÷体积/
(g·cm-3)
交流与讨论
1 .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________比,其
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大小是
________(相/不)等。
2 .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
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大小是
______(相/不相)等。
3 . 请学生总结一下上述的实
验步骤。
4 . 请大家将实验数据画成m —V图象。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V/cm3
m/g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与物体的形状、大小、质量多少无关,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可见,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反映了这种物质特有的性质。
精讲释疑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 = 质量/ 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V
m
=
ρ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
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
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水的密度为 1.0×103kg/m3,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ρ=1.0×103kg/m3=___________g/cm3=__________kg/dm3=__________t/m3. 看书上的密度表并回答
1.表中密度最大的金属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有/无)液体的密度大于固体的密度;
3.__________(有/无)密度相同的物质;
4.气体的密度是液体和固体密度的_______倍;
5.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密度________;
6.一般物质的温度上升,其密度_________;
7.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变小,气压增大时,气体的密度_________;
8.1t水与1kg水的密度是________的;水变成水蒸气时的密度会_________。
9.如何解决“铁与棉花相比,谁的质量大”这一问题?
请学生回答
1.怎样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
2.为了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
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的体积时的质量。
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物质实验次数体积
(cm3) 质量
(g)
质量/体积
(g/cm3)
甲
1 10 18 1.8
2 20 36 1.8
3 30 5
4 1.8
乙
4 10 8 0.8
5 20 1
6 0.8
6 30 24 0.8
(1)分析上表中第1与2(2与3、1与3)次实验或第4与5(5与6、4与6)次实验中质量及体积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表中第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实验,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3.小明在测量正方体金属块密度时,(1)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的处。
若发现天平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侧调节(填“左”或“右”)。
调节天平平衡后,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右盘内所加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被测金属块的质量为 ____ g。
(2)用刻度尺测量金属块边长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金属块边长为 ________ mm,体积为 ____ cm3。
(3)根据密度公式____ ,代入数据计算,可知此金属块的密度为 _____ kg/m3。
4、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松木做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所示。
实验序号蜡块干松木
体积
V/cm3
质量m
/g
体积V/cm3质量m
/g
①10 9 10 5
②20 18 20 10
图6-3-2
③ 30 27 30 15 ④
40
36
40
20
(1)请你用图线分别把蜡块和干松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在图6-3-3 中表示出来。
(2)通过对以上图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三、课堂小结
知识的由来: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所以引入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V
m
=
ρ 公式变形:m=ρV ;
ρ
m
V =
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kg/m 3
)
记住:水的密度为1.0×103 kg/m 3=1.0 g/cm 3=1.0 kg/dm 3
=1.0 t/m
3
计算时注意:1.单位要统一;2.三个物理量要对于同一个物体而言。
例题1.金属饿的密度为22.6×103kg/m 3,1m 3
白矮星物质的质
量达1×107t ,1cm 3每中子星物质的质量达1×108
t,而超巨星物质的密度只有水的密度的千分之一,上述物质中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
例题 2.铁块体10cm 3
,质量为79g ,则该铁块的密度为多少?若将该铁块等分成三块,则密度又为多少?
(看来密度不随质量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
例题3.有一件标称纯金工艺品,其质量为100g ,体积为6cm 3
,请你用三种方法判断它是否是用纯金制成的?(ρ金=19.3×1O 3kg/m 3
)
例题4.最多能装载lt 水的运水车,能装载lt 汽油吗?为什么?
四、课堂反馈(题可在下面的课后布置中选取)
图6-3-3
盘点提升1、密谋的概念和单位
2、密度公式
3.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