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 公开课用
《海陆的变迁》教案
2.模拟探究
用地理课课本和教材模拟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对比发现
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描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特点。
1.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并回答相应问题。
2.在小组内用地理课本和地理图册进行板块模拟运动,填写好表格。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策略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处理策略:设计穿越时空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模拟探究活动,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处理策略: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
2.学生只对板块构造学说作基本了解即可(即只要知道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且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名称,而且还要能说出这些山系是由哪些板块的何种运动造就的: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还要能说出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要能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或推测某地火山地震频发或者少发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观看视频思考:“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还原真实科学发展史,树立正确科学观。
环节四
完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1.初始板块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
(1)哪个板块几乎都是海洋?
印度洋板块,除了印度洋大部分外,还包括什么大陆和半岛?
3.请各小组在组内研究魏格纳搜集到的证据,尝试论证该假说。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篇1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XX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过渡: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现象,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工具,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变迁的概念:介绍海陆变迁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现象。
2. 海陆变迁的原因: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3. 海陆变迁的实例:以我国为例,介绍海南岛、台湾岛的形成过程,以及黄河改道等历史事件。
4. 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海岸线变迁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5. 人类与海陆变迁:强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围海造陆、填海工程等,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实例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分析,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实例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兴趣。
2. 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实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以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为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实例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学生通过地图和实地观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利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观察地图,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实例资料。
2. 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准备好教学PPT,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实例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引出本课主题——海陆的变迁。
2. 讲授新课:1. 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2. 分析地图,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 结合实例,讲解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4.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5.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七(上)海陆变迁教案(公开课)
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 学生能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我国海陆变迁的特点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 海陆变迁的原因。
2. 我国海陆变迁的特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
2. 我国海陆变迁实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特点和意义。
3.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兴趣。
2. 讲授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 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以黄河改道、天津沿海地区为例,讲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我国海陆变迁的特点和意义。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现象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课后收集其他国家的海陆变迁实例,进行分析。
附:板书设计一、海陆变迁的原因1. 地壳运动2. 海平面升降3. 气候、灾害4. 人类活动二、我国海陆变迁的特点和意义1. 实例:黄河改道、天津沿海地区2. 特点:频繁、影响广泛3. 意义: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六、教学延伸:1. 结合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海岸线的变化对沿海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探讨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启示,如在城市规划、港口建设等方面应考虑海陆变迁的因素。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回答:同学们可以结合实例,如荷兰的围海造陆、中国的沿海开发等,进行分析。
八、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地质学家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解释了海陆变迁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认识的重要阶段,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地理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但关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逐步探究海陆变迁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能够分析实际例子,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解释。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例子,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好课件,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质学家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内在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如: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例,尝试自己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海陆的变迁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进行,对上节课的温习巩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世界海陆变化的模拟演示视频导入海陆变迁主题,非常震憾。
在大陆漂移假说的教学上,以角色扮演方式由学生来说出魏格纳寻找的证据,学生很配合,演示效果不错。
以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且指导学生读“板块构造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去完成活动题,即学以致用,过程中能体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这一又大又无法想像的地理过程,借助于演示视频很好地解决,给学生予直观的视觉刺激,效果很好。
及时总结,当堂练习巩固。
课堂上提问方式多样,不断鼓励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关注大部分学生,学习氛围愉悦。
2024年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精选
2024年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海陆的变迁》。
具体内容包括: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与证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理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以及海陆变迁的证据与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现象,增强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海陆分布,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会发生变化?”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讲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证据,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背景和原因。
(2)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大陆漂移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陆漂移的过程。
(2)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海陆变迁的实例,探讨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地震、火山喷发等地理现象。
(2)结合地图,分析板块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主要板块和板块边界。
(2)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地震、火山喷发等事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魏格纳证据:古生物化石、地形地貌等2.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原理:地壳分裂、碰撞、俯冲等地震、火山喷发与板块运动关系3. 海陆变迁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证据。
《海陆的变迁》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4)
海陆的变迁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二次备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外表根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开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管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海陆的变迁》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6)
2.2 海陆的变迁【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陆的变迁。
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目标达成: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2、小组板答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1〕七大洲名称〔按面积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大洋名称〔按面积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洲的分界线〔1〕亚欧洲分界线:_________山脉、_________河、_________山脉、_________海峡。
〔2〕亚洲、非洲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运河〔3〕南美、北美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运河。
3、小组抢答1、. 地球上海陆面积之比约是〔〕A. 3:7B. 6:4C. 4:6D. 7:3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A. 亚洲B. 北美洲C. 南极洲D. 非洲【创境激趣】听故事?沧海桑田?【自学导航】1.实地考察:人们在哪发现了什么?2.猜测: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3.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4.活动:让我们来搜寻证据?5.板块的构造【合作探究】板块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学生用道具做演示。
【展示提升】用实例说明板块的运动造成了哪些现象【典例分析知识迁移】人人都当个预言家?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以下现象【强化训练】好课堂堂练上的检测提升【归纳总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9.2 巴西【教学目标】1、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2、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3、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海陆的变迁》名师优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
【展示】地震、火山喷发相关图片。
【学生活动】探究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观察教材图3.27与教材图3.26,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阅读“最近一个月全球地震分布区域图”,分析近期发生的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承转】站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时间尺度上看,海洋是否也同地球上的生命一样具有“生老病死”呢?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图3.26,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组讨论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东非大裂谷是胎儿期的海洋,红海是婴儿期的海洋,大西洋是青年期的海洋,太平洋是壮年期的海洋,地中海是老年期的海洋,喜马拉雅山脉是海洋的坟墓。
【板块的运动】
1.教材在讲述此部分内容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结论,而非强调其认识过程,这样简化了学生的认知,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强调了全球板块的划分和板块交界地带的特点,并使用教材图3.26和教材图3.27直观展示。在教材图3.26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材未列出纳斯卡板块,而是将其合并到南极洲板块。
2.教材图3.28旁边的随图思考,可以引导学生从板块碰撞导致地壳抬升的角度进行分析。当两个板块碰撞时,它们互相推挤,通常会发生上升运动,从而形成山脉。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板块运动和山脉分布的关系,加深对板块运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3.本节的“活动”栏目,要求学生在更高、更深的认知层次上,运用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相比而言,此“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也是对板块运动观点的综合运用。
【提问】观察教材图3.26,哪个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印度洋板块包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地球表层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他板块都包括海洋和陆地。
《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并能够分析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和实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学习重点:1.教学内容:《海陆的变迁》2.学习重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过程;(2)探究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呈现一张世界地图上不同年代的海陆分布图,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地球表面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知识讲解(25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陆上的高山地带、平原和海洋中的陆坡、大陆架、海山等地貌特征,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3.实例分析(3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讲解不同因素和过程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1)教师以冰川作用为例,介绍冰川对地表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冰川变迁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2)教师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比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4.学习总结(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形成小结报告。
(2)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变迁如何影响生物分布、资源分布等。
5.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索更多关于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比如观察陆地侵蚀过程、模拟地壳运动等。
四、教学资源:1.投影仪和电脑2.世界地图3.相关教学PPT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质量: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评估。
2.小组报告:根据小组报告的内容和形式评估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3.课后拓展作业: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深度评估学生对海陆变迁的进一步探索和理解。
海陆的变迁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思辨和探究能力,增强对环境变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迁关系;b.了解海陆变迁的常见原因和模式;c.掌握描述海陆变迁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b.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辨能力;c.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a.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关系;b.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模式。
2.教学难点:a.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b.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模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入海陆变迁的主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海洋和陆地的认识。
2.概念讲解(10分钟)a.通过示范和解释,向学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定义。
3.案例分析(15分钟)a.选择一个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例如大陆漂泊、冰川退缩等,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
4.探究活动(3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海陆变迁案例,并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和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5.讨论与总结(15分钟)a.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全员讨论,总结海陆变迁的常见原因和模式。
6.展示与评价(15分钟)a.鼓励学生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五、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小组的探究活动和展示,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终结性评价:设计一份试卷,选择性填空、问答和简答题目,以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和模式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海滩、河流、冰川等地,观察地貌变迁和海陆互动的现象。
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海陆变迁的更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情感与态度
(1)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
(3)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过程与方法
利用新课的导入、设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江西有一座麻姑山,传说有一个叫麻姑的仙女曾在此修炼了9000年,在此期间她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虽然这是个神话故事,但是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一)、沧海桑田
通过“沧海桑田”的故事。
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自主学习课本37页,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思考:请同学们看课本图2.13,图上两个人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动手:(投影世界地图)大家看世界地图,在大西洋东西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是否十分吻合?同学们拿出地球仪和描图纸,在地球仪上描出南美洲和非洲的大陆轮廓,然后用剪刀把轮廓剪出来,再把两个大陆的轮廓拼合在一起,是否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思考:从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活动中,可以看出这两块大陆是能拼合成一个整体的,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完整的大陆。
)
1、魏格纳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1的材料后,简单介绍魏格纳的故事。
(2)请同学们认真看大陆的分离,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1)请同学们看课本40页的活动回答问题。
(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生物的相似性作为证据,说明这两块大陆原来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只是后来才分离的)(2)布置思考题: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课堂延伸:人人都来当个预言家
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请你预言一下,几千万年甚至是几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大势将是怎样的?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同学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大胆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作业布置
完成名师测控1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