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反思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向学生渗透假设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

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遇到了两点困惑:一、课件的制作。

以前上课的时候,总可以找到课件资源,然后稍加修改即可。

这次因为是暑期最新改版的教材,课件资源找不到,对我来说,这就是个难度。

我是利用周末的时候在家里瞎鼓捣,最后总算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出课件,后来上课用的效果还好。

鼓捣课件时,最大感触是:原来是这样搞的呀!二、内容的删减。

教材在例1出现后,安排了多种方法,旨在发散学生解题思路,从而优化出最佳方法。

在假设法教学之后还让学生谈体会,谈回忆,旨在让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价值和运用的广泛性。

我看到这些,心里就觉得没底了,能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就不错了,哪有时间搞这些?我在心里想方程的方法既有明显的假设意识,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这节课就把方程拿出来讲讲。

其他的,省略不谈。

后来上过课后,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纸上谈兵还可以,到战场上实战就不行的人。

假如再让我上一次,我觉得有些地方可以改动如下:一、教学例1时,在引导学生运用假设转化两个未知量的时候,及时根据假设的思路指名板演,这样可以趁热打铁,强化了算式的依据。

算术方法讲完之后再提到方程,让学生在口答中感受一下方程思想也是一种假设。

至于方程的写法,在本节课中不涉及。

而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用方程写一写,再用算术方法写一写,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感受算术方法的简洁性,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在方程那里给卡住了,导致后来算术方法板书时间不够。

二、在教学改动过后的例1时,应指名板演,然后统计一下有多少人是把大杯换成小杯的,又有多少人是把小杯换成大杯的。

再对比说明根据题目条件选择合理的假设有利于快捷计算。

三、板书设计要慎重。

本节课真实地反映了我平时上课的毛病:板书凌乱。

有的时候我真的不能怪学生作业时字写得不好看,有我这个随手就画的老师影响,他们怎么可能写得工整?这个毛病坚决要改掉。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一」为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建立起这类问题解题策略的模型,并能正确解决问题,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读懂文字—会画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

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

因此,有以下几点需注意:1.学生对找单位“1”的量基本掌握,但抓住重点句说出数量关系不够熟练。

2.多数学生对线段图不理解,画不出来。

3.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准确抓住数量的等量关系。

当教学例4后,有的学生对我说,她分不清到底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决。

为了帮助学生分清乘法问题和除法问题,我决定加强训练学生找等量关系。

为了提高学生解题准确率,我引导学生总结做题的步骤,平时要按照解题步骤去做题。

步骤如下:1、读题,找出题中有哪些量;2、哪个量是单位“1”;3、最关键的句子是哪句?4、根据关键句子画出线段图得出等量关系。

5、单位“1”是已知的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式计算;单位“1”是未知的,就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把单位“1”设为x,列方程解或用除法。

因本班学生的接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很好,解题能力比较强,能正确的画出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并正确解答。

可还有好多个学生无法正确解题,只有加强辅导了。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二」今天上午,终于把自己准备多时的课上完了,心里是一阵无比轻松的感觉,近几天以来,经历了试讲、调整,对学生的训练,让我感受到一种洗礼,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都很出色卖力,的确,现如今的课堂——生本课堂,看重的是学生,不是教师,我们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否能充分地展示自己,他们是否能拥有真正地话语权是我们生本课的关键。

整节课,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又充满活力的气氛,孩子们认真地交流,为展示做好了充分地准备,比平日里的交流时间节省了不少。

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上完这一节课本节课,我趁热打铁,立刻进行反思。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解决问题这类课型,老师应该坚持做哪些工作,我个人思考不管是新课程理念还是老课程,也不管是什么版本,数学应该有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会思考,促进学生去悟懂里面的道理。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思考,所以在课中我用了四个注重:1、注重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替换”的意义。

能清楚的发现大杯果汁替换成小杯果汁的过程。

把一个抽象的“替换”概念形象的演示出来。

即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轻了这节课的难点。

2、注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我等着学生慢慢领悟其中的道理,课堂上照顾全体同学,决不是看到有同学举手,就像看见了一个救星一样,马上请这位同学回答,他回答对了,就代表都会了,这样做就以个体代替了整体,会造成课堂上个别学生的表演。

3、注重审题,我感觉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对于能否解决问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新授部分,我注意让学生多次读题,并且把重要的信息让学生重读,并且说说自己的理解,之所这样就是想培养孩子仔细审题、全面审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学生正确全面的审题以后,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4、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的讨论交流,课堂上我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进行交流,而不是抛出一个问题后就直接让学生讨论交流,我感觉那样的讨论交流一般是比较流于形式的,是浅层次的交流,是没有深度的。

因为每个同学还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张口就说,看上去很热闹,往往是: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

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来反思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1、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紧张的,平时胆小的学生这节课没敢举手回答,高年级有可能是担心回答错误后难为情。

课前也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

2、课堂的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趣味性不高,所以感觉课堂上后面的练习学生积极性不够高,显得沉闷和呆板。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篇一这节课,我围绕小猴摘桃设计了5个复习题,旨在通过前四道题目,复习加法、减法、乘法,以及两步计算问题,最后一道题目通过学生补充条件不同,提问求出的都是“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为什么结果不同?强调在解题过程中条件的重要性,引出今天的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另外补充的条件:第三天摘40个,从而引出条件中数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补充的条件和什么有关?在上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部分有些重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补充条件中找加、减、乘及两步计算问题可能会更好些。

这节课大致上我自己还算满意,还有些细节地方需要改善,今后我会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篇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三年级下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二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二次接触“策略”。

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对“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

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

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心理,事先准备领孩子们购物,并说这是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奖品,在孩子们都选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他们发现问题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理解问题的基本成分,掌握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学会用画图、列表等策略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理解问题的基本成分,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够丰富。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用画图、列表等策略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问题的基本成分,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画图、列表等策略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问题的基本成分,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画图、列表等策略分析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策略有效地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问题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问题的基本成分,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4.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用画图、列表等策略分析问题。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归纳问题解决的方法。

7.巩固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二讲解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呢?学生:替换。

教师:对,我们可以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讲解替换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和练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练教师出示练十一的第1~3、第9~14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在完成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四总结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我们通过例题和练掌握了用等量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正确把握了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学会了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师:不错,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掌握了新的解题方法,并且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希望你们能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与同学交换笔,说明“替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提出“XXX称象”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替换”解决问题的例子。

本节课旨在探讨如何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实施:1.教学例11)出示例题,让学生回答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小组讨论,教师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替换的依据、替换方法和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用课件演示不同的替换方法。

4)学生列式,教师让两名学生板演,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5)检验,学生互相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2.小结教师提问在解决问题时使用了什么策略,学生回答是“替换”策略。

通过替换,将两个量转化为一个量,方便计算。

有时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

3.练1)完成教材第69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

2)独立完成教材第72页的练十一的第1题,先画图再解答。

四。

课堂作业新设计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含钙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含钙量。

如果小明早餐喝了1杯牛奶,含钙量共计500毫克,那么每块饼干的含钙量大约是多少毫克?1杯牛奶的含钙量是多少毫克?五。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后反思1、课前沟通不到位。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在一个生疏的环境,又有一些老师听课,小孩们本来就紧张,课前不仅没有做到及时与小孩们沟通,关心他们减压,还用录播开始无形中又增加了压力,以至于原先在教室里积极活跃的小孩们,一个个下的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到前面板演时腿发抖。

作为教师课前一定要关注小孩的状态,及时做出调整。

2、课堂预设不到位。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在让两个小孩板演运算过程环节用时过长,以至于尽管完成了研究、总结、提炼出了解决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能够用假设策略,然而没有时刻做一些相应练习去加深印象。

假如在学生选择方法书写环节意识到这一点,调整成投影展现,不仅能够完成强调步骤的完整条理,也能够空出时刻加大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策略,并能够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和总结假设的策略,并能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但是,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候就需要引导他们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策略,并能够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假设的策略。

2.能够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假设的策略。

2.实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发现和总结假设的策略。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

3.准备教室环境,创设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假设的策略。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通用5篇)

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通用5篇)

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通用5篇)“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难点。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再来教学竖式的计算。

在突破难点时,学生还是能够根据一年级学的知识不够减可以拆开一捆小棒,拆开一捆就是10根。

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学的还是可以的。

不过在练习中,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个位借了十位的"一捆也就是10根,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最后个位是多少了,只记得借了十根来,如51-36,以为个位算10-6。

应该是个位本来有1,借来10就是11,所以是11-6.这是有些学生容易错误的地方。

第二、十位借给个位1个以后,学生也打了退位点,但是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还是容易漏掉减去1。

如51-36,十位是本来是5-3,实际上5已经借掉了一个应该是4-3,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计算是个难点,应该让学生多说算理,多练习,只有真正理解意思才能正确计算。

讲述该课时,重点以在ppt上演示摆小棒的方法来理解“从十位退一当作十”的算理。

同学们基本掌握的还好。

在此基础上,讲解了笔算竖式。

在笔算的教学时,学生对于列竖式计算都没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基本理解从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用。

但在竖式计算中经常忘记打退位点。

对于这部分学生,经常提醒是有必要的。

但在教学中,我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教学时间没控制好,致使学生当堂练习的时间太少,以至于不能立马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次数太少,以至于讲到重点时没有把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掌握。

三、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没有抑扬顿挫之感,不能吸引学生。

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可能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

面对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借鉴她们的优点;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去改变这些问题。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这些问题。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退位减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这节课是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基本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画图策略、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列表策略和猜想-归纳-验证策略等。

这些策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高。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画图、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列表和猜想-归纳-验证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策略。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策略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2.准备教学课件,辅助展示问题和策略。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策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尝试解决。

例如:某商店举行优惠活动,购买一个商品原价100元,如果购买两个及以上,每个商品的价格将打9折。

解决问题的策略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滁州市凤阳县红心镇中心小学万金锋对于新教材中“假设”的策略我是这样理解的:“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换”是为了实现“假设”的一种手段。

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

本课,我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 比较式渗透,自然过渡导入课始我由易渐难,让学生抢答:(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紧接着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继续抢答,当学生迟迟不举手、面露为难之色时,我忙上前关切地问:“怎么了?”生道:“有点儿难?”我顺势同时出示这3道题,说:“这题和前两题比,难在何处?”有了比较,学生立即反映出:“这题有两种杯子,两个未知量,而前两题只有一个杯子,一个未知量。

”我顺势利导,装作恍然大悟:“噢,是呀,如果这一题也能像前两题一样只有……学生接过话茬说:“要是也只有一种杯子就简单了。

”我开玩笑地说:“你们想得可真美!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抓住学生这一迫切地心理需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

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

2.步步逼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未知量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分析逐步逼近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近的思想。

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根据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假设,是通过“换”来“找”出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020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020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反思

1.引导学生掌握用“替换”(或置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例1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借助示意图,思考怎样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成大杯。

教学例2时,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通过画示意图帮助自己思考。

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打开教材,看一看“西红柿”“青椒”“萝卜”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替换”“假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4.重视检验过程,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后,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对求出的结果进行检验,看答案是不是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1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第68、第6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第9~14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并进一步发展推理和转化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1.用等量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课件。

谈话:我们每天写作业都要用到钢笔,请拿出你最喜欢的钢笔,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教师选择一支钢笔,问:你这支钢笔多少钱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问:老师这支铅笔值()钱。

老师想用这支铅笔换你这支钢笔,你愿意吗?(不愿意)为什么?(不公平)提问:请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怎样才能公平地换到这支钢笔?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第一课时市级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第一课时市级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第一课时市级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初步研究如何使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假设的思路,理解假设的解题过程,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经历使用假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1.口算列式,并解释数量关系。

例如,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杯子里,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指名学生口算,并板书数量关系式。

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题还能用刚才那个数量关系解决吗?能用720/7计算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预设:刚才是把720毫升倒入同一种杯子,而现在是倒入两种不同的杯子。

有的学生肯定在想,要是还是倒入同一种杯子该多好啊!二、解决问题,探索策略。

1.出示例1,理解数量关系。

1)老师补充一个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师:大家再仔细读题,你能找出哪些数量关系呢?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互相讨论。

2)汇报:6个小杯容量+1个大杯容量=720毫升;小杯容量×3=大杯容量(贴出来)2.思考交流,探究策略。

1)引导: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对题目意思的理解,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自己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教材。

2)指名不同解法的学生上黑板板书。

(事先下去收集)预设四种做法(两个算术方法,两个方程)3)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时候,老师电脑演示转化的方法。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_苏教版-word文档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_苏教版-word文档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本课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素材服务于策略。

诚然,在解决本课所呈现的数学问题时,替换并不是唯一的策略,学生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列方程的方法等等。

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理解替换的策略?这就需要教者树立“素材服务于策略”的意识。

因此,本课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依据教材提供的题材并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与整合,旨在不把解决某一些问题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这一类素材让学生体验替换这一策略是有用的。

例如教材中例题主要教学倍数关系的替换,“试一试”教学相差关系的替换。

教者以“素材服务于策略”为出发点,将例题做了丰富性处理,即教学倍数关系替换后,通过不断改变替换依据(即条件②),自然过渡到相差关系替换,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

2.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

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课始的天平图推理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回顾反思—-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尤其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刍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白: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不变,而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相差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

3.体验策略的价值。

替换作为策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例题教学时,教者没有任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列方程、假设法等)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提出“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列式计算、检验结果之后,教者也并没有结束例题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反思和比较,使学生初步归纳出替换策略的好处一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

2022年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2022年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在保证满足总量的前提下,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分别是多少进行推理。

【素材积累】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有关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选6篇)

有关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选6篇)

有关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选6篇)有关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篇1《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个一个脚印地带领着学生领悟按步骤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一切是如此的顺理成章,又是那样的扎实平稳。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新知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这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两种策略是解决实际问题最基本的策略,也是本课按步骤解决问题的一个重点,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用已有的策略来分析实际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为今天策略的学习做好复习准备工作,在接下来例题的整理条件、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时,学生的思维就显得更为顺畅。

2.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设计。

如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交流读题的感受,学生在读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条件多而凌乱,自然引发学生整理条件的需要。

又如条件的整理和摘录环节,由于在此之前,学生没有这样的经验,如果直接整理和摘录条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整理和摘录,给学生一个方向。

虽然有了一个方向,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整理,再通过几份作业的对比,哪个整理的有序、简洁一目了然。

再如检验环节,虽然在本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将“得数代入原题”这种检验方法,但由于练习的比较少,这里又是三步计算的检验,老师用在条件上问号的方法给学生作了适当的指导。

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有这些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才得以顺利展开。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精选20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精选20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精选20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篇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苹果换梨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梨和苹果的关系?然后指出:两个苹果可以用四个梨来代替,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比较生动的实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

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

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

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4、多种策略综合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在保证满足总量的前提下,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分别是多少进行推理。

【素材积累】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摘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摘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摘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导学生掌握用“替换”(或置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例1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借助示意图,思考怎样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成大杯。

教学例2时,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通过画示意图帮助自己思考。

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打开教材,看一看“西红柿”“青椒”“萝卜”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替换”“假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4.重视检验过程,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后,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对求出的结果进行检验,看答案是不是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1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第68、第6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第9~14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并进一步发展推理和转化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1.用等量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课件。

谈话:我们每天写作业都要用到钢笔,请拿出你最喜欢的钢笔,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教师选择一支钢笔,问:你这支钢笔多少钱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问:老师这支铅笔值()钱。

老师想用这支铅笔换你这支钢笔,你愿意吗?(不愿意)为什么?(不公平)提问:请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怎样才能公平地换到这支钢笔?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我们用数学语言说1支钢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支铅笔的价格,或者说()支铅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1支钢笔的价格。

教师:刚才老师与这位同学换笔,说明“替换”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替换现象?指出:我们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一个用“替换”来解决问题的典型事例。

既然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板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1大杯果汁可以替换成3小杯果汁,或者3小杯果汁可以替换成1大杯果汁。

(2)小组合作。

提问:这里的960毫升不仅装了2大杯,还装了6小杯,要求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呢?小组讨论,教师出示思考题:①替换的依据是什么?②画一画,将什么替换成什么?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③说一说,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汇报时,教师用课件演示。

提问:有不同的替换方法吗?(4)学生列式。

教师:会列式吗?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替换方法列式。

教师让两名学生板演。

学生板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1个大杯可以换成3个小杯。

小杯:960÷(6+2×3)=960÷12=80(毫升)大杯:80×3=240(毫升)方法二:6个小杯可以换成2个大杯。

6÷3=2(个)大杯:960÷(2+2)=960÷4=240(毫升)小杯:240÷3=80(毫升)(5)检验。

提问:怎样检验他们做得对不对?学生检验,教师巡视,集体交流。

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答案才正确。

2.小结。

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策略?小结:替换的策略。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计算。

有时也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3.练习。

(1)完成教材第69页的“练一练”。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与例题比,有什么不同?互相交流,汇报替换的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

(2)独立完成教材第72页的练习十一的第1题。

提问:你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吗?先画一画,再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8块某种饼干的含钙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含钙量。

小明早餐吃了12块这样的饼干,喝了1杯牛奶,含钙量共计500毫克。

你知道每块饼干的含钙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一的第1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饼干:25毫克牛奶:200毫克思维训练花圃:35平方米苗圃:25平方米教材习题教材第69页练一练桌子每张1500元,椅子每把300元。

练习十一1. (1)6(2)202. (1)2(2)10大货车的载重量是6.6吨,小货车的载重量是3.3吨。

3. 大纸箱:40双小纸箱:20双9. 大瓶:216毫升小瓶:108毫升10. 钢笔:7.2元铅笔:1.2元11. 师傅:(120+16)÷(1+1)=68(个)徒弟:68-16=52(个)12.海芙蓉:(405+20+49)÷3=158(元)雀梅:158-20=138(元)榕树:158-49=109(元)13. (画图表示数量关系略)张宇:108÷2+18=72(张)王晓星:108÷2-18=36(张)14. 花圃:(180+10×3)÷(3+3)=35(平方米)苗圃:35-10=25(平方米)思考题16÷[(12-8)÷2]=8(元/千克)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①提出替换——发现矛盾②作出调整:方法一:1个大杯可以换成3个小杯。

小杯:960÷(6+2×3)=960÷12=80(毫升)大杯:80×3=240(毫升)方法二:6个小杯可以换成2个大杯。

6÷3=2(个)大杯:960÷(2+2)=960÷4=240(毫升)小杯:240÷3=80(毫升)1.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

2.在进行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总量是怎样变化的。

化成简单的问题。

教学的任务是使隐含的替换思想变清晰。

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

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材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1.重温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替换策略。

曹冲称象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自主探索,内化替换策略。

研究数学问题的方式要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

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起来,思维才会活起来。

本节课旨在唤醒学生生活中“换”的经验,让学生借助画一画、算一算,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替换策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

3.强调检验。

虽然检验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强调写检验有两层意义:一是先经过检验确认结果,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否可行要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和培养的。

考虑到本节课要检验的有两个等量关系,在此多花一点时间和学生共同完成检验是非常必要的。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70~71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十一的第4~8题。

1.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以及步骤。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1.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2.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

课件。

师: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生:替换。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揭题)1.课件出示教学例2。

2.理解题意。

师:请自己把题目读一读,说说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并说说题目的意思: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共装有100个球,每个大盒子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问题是求每个大盒和每个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师:仔细反复读题,你能发现题中隐含着哪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生:2个大盒里球的数量+5个小盒里球的数量=100生:每个大盒里球的数量-每个小盒里球的数量=8生:每个小盒里球的数量+8=每个大盒里球的数量(课件演示上面的数量关系)3.尝试解答。

师:请你先自己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并动笔试一试你的策略是否有效。

(鼓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4.交流方法(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

生:假设7个盒子都是小盒(也就是把2个大盒也看成小盒),这样球的总数要比100少,因为1个小盒里比1个大盒里少装8个球,所以2个小盒要比2个大盒少8×2=16(个)球,这样7个小盒里球的总数就是100-16=84(个),即每个小盒里装84÷7=12(个)球,每个大盒子装12+8=20(个)球。

列式为:8×2=16(个)100-16=84(个)84÷7=12(个)12+8=20(个)答:每个大盒装20个球,每个小盒装12个球。

5.内化深化。

师:你还有其他的假设方法吗?(提示:能把上面的盒子都假设成大盒吗?)生:可以假设全是大盒,这样把5个小盒都看成大盒就会比实际多8×5=40(个)球,同样可以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回顾整理。

师:根据上面的解答方法,你能说说怎样用假设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吗?(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球的总个数与实际数量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

(2)突破难点回顾:在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

7.拓展提升,感受文化。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古人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

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

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你能算出这道题中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吗?1.同学们乘船去旅游,大船每船坐5人,小船每船坐3人,42人租了10条船,问几条大船几条小船?2.大卡车6个轮子,小卡车4个轮子,一共有10辆车,共56个轮子,几辆大卡车几辆小卡车?3.有100张2元和5元的钱,一共365元,问2元的和5元的各几张?100个和尚10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3人分1个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