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af7b9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e.png)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我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我会继续努力,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比的基本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它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如何用比来表示?通过这个案例,展示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本节课将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比的意义及其表示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比关系,增强数感和符号意识,提升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建模素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探索比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的表示方法掌握得较好,但在比的性质的运用上,仍有待提高。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的性质,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参与度。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他们不仅加深了对比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展开。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77b13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7.png)
【导语】《⽐的意义》是在学⽣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题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理解⽐的意义,学会⽐的读写法,掌握⽐的各部分名称及求⽐值的⽅法。
2、弄清⽐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较、分析、抽象、概括和⾃主学习的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红粉笔、五⽀⽩粉笔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1⽇是祖国⼏周岁的⽣⽇吗?56年前的10⽉1⽇,五星红旗第⼀次在天安门⼴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位中国⼈为之⾃豪。
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出⼀⾯国旗: 3、判断:⼩强⾝⾼1⽶,他的爸爸⾝⾼173厘⽶,⼩强和爸爸⾝⾼⽐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排在⾸场⽐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排风采。
这⾥的3∶0表⽰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的3∶0是表⽰两个队各赢了⼏局,不是相除关系,⽽今天学的⽐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何⽐——黄⾦分割,它的⽐值⼤约是0.618,⽐⼤约为2∶3。
介绍:黄⾦割应⽤⾮常⼴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是2⽐3,接近黄⾦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活中还有很多地⽅⽤到黄⾦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长与腿长的⽐符合黄⾦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分割运⽤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篇⼆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数学课本第⼗⼀册“⽐的意义”。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学教案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学教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de7f9c4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12.png)
教学教案一: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及其意义;2、掌握比的读法、表示方法及基本应用;3、能够正确运用“比”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概念、简单应用;难点:读懂比的分号表示,理解复合比和百分比的概念及其互相转化。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谈论视频:“撑起一片天”通过视频表现人们的勤劳和辛勤工作,让学生了解辛勤劳动的重要性。
(2)引导讨论:你是如何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如何进行事物之间的比较?2、概念讲解(1)比的概念:以一定的单位和基准,用数的比较方法来反映两个数之间的量的大小关系,固定两个比较对象之间的比例,表示出两者数量的相对关系的方法叫做比。
(2)比的表示方法:1):用冒号(:)表示,3:4表示“3比4”。
2):用分号(/)表示,用同一个单位标准来表示两者的大小比较关系,如3/4表示“3与4的比值”。
3、例题解答例如:“小红的书包比小明的重3/5,小明的书包重12千克,问小红的书包重多少?”即可利用比的框架容易推导出答案。
4、方案设计利用多种情境、材料,把分数的比及其意义巩固。
可以自编题目,收集材料和图片或拍摄现场视频等。
5、师生互动通过多种配合在态度、内容、方法、效益等方面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互动。
6、总结检查(1)列举已学知识点(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3)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四、教学重点难点解析1、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明确比的读法、表示方法及基本应用;2、难点:理解复合比的概念及其应用、百分比与复合比、比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五、教学建议1、对于不同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采用条理清晰的讲解方法。
2、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掌握比的概念和应用。
3、让学生多做例题,巩固掌握所学知识,拓宽掌握比的应用能力。
4、开展自学或小组研究,自主探究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养成自学能力,发挥个人差异化。
4.1.1《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
![4.1.1《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33bda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3.png)
4.1.1《比的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意义2.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3. 比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比的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的意义。
例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2.新课导入通过讲解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比的定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叫做比。
3.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讲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
1)比与除法的关系比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除法运算,比的两个数相除,就是它们的比。
例如:a:b = a÷b2)比与分数的关系比可以表示为分数的形式,比的两个数分别作为分子和分母。
例如:a:b = a/b4. 比的应用通过讲解比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
1)比的性质比的两个数相乘或相除,比的大小不变。
例如:a:b = (a×c):(b×c) = (a÷c):(b÷c)2)比的应用比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比的概念的理解。
6.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清楚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同时,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的意义》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的意义》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cadc9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8.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大小的判断和比值对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练、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团结合作的宝贵品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比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概念和比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比的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分享日常生活中的比的例子,引出比的概念,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比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2. 理论学习1.给出几组比的示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并找出规律。
2.介绍比的符号表示方法和比的大小判断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方法做几道练习题,巩固理论知识。
3. 拓展应用1.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比的概念来解决。
2.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比的应用,分享解题思路。
4.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比的知识和方法,强化记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要激发学生对比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达到真正掌握比的意义和应用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2.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新例子,应用比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3.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知识的复习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对比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比大小的判断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优秀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b1aa4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4.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优秀教案第【1】篇〗《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P48-P49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
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预设情况:(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一)同类量的比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
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的意义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的意义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a88b9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d.png)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的概念和意义。
•比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掌握比的意义及其运用。
•能够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比的概念、例题和练习题的PPT。
2.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比的意义》相关内容。
3.教具:白板、彩色粉笔、教学小板书、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比的概念和意义1.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概念:什么是比?2.讲解比的意义:比是用来表示两个量的大小关系的量的关系。
比的大小关系可以用数、图形或字母表示。
3.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比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
第二节比大小的方法和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比大小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比较法、找出相等量法和四边形法。
2.带领学生练习不同方法比较大小,并讨论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3.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比的技巧。
五、课堂练习1.比较练习:比较以下分数的大小:2/3和3/4。
2.应用练习:小明和小红身高分别是1.25米和1.3米,比较他们的身高并用比表示大小关系。
六、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复习。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深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大小的方法和技巧,为数学知识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3452d7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f.png)
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比的计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树立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4.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计算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比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注重评价与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根据课堂所学,自己设计一道与比有关的实际问题,并列出解题步骤。
2.提高题:
(1)课本第45页第4题,分析问题,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解释解题思路。
(2)尝试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家庭成员的身高比较、水果的重量比较等,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3.拓展题:
(1)查阅资料,了解比在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并整理成一篇短文,与同学分享。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f0ae64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1.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比的定义: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形式为a:b或a/b。
其中,a叫做比的前项,b叫做比的后项。
2. 比的读法:比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相似,先读前项,再读比号(比号读作“比”),读后项。
3. 比的大小:两个比相比较,可以通过将它们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它们的前项相同,然后比较后项的大小。
如果后项相同,则前项越大,比就越大。
4. 比的化简:比可以进行化简,化简后的比与原比相等。
化简比的方法是先将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后项为1,然后读出化简后的比。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学会化简比,并能正确地进行比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的化简方法,比的读法。
教学重点:比的定义,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比的概念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苹果的重量是那个苹果的两倍。
”这里的“两倍”就是一个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2. 知识讲解:我们来学习比的定义。
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形式为a:b或a/b。
其中,a叫做比的前项,b叫做比的后项。
比如,3:4就表示3除以4的关系。
3. 比的读法:比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相似,先读前项,再读比号(比号读作“比”),读后项。
比如,3:4读作“三比四”。
4. 比的大小:两个比相比较,可以通过将它们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它们的前项相同,然后比较后项的大小。
如果后项相同,则前项越大,比就越大。
5. 比的化简:比可以进行化简,化简后的比与原比相等。
化简比的方法是先将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得后项为1,然后读出化简后的比。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87010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4.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这样两个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二)探索新知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
出示教材情境图: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国旗提问:这面国旗就是杨利伟叔叔展示的国旗,长15 cm,宽10 cm。
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预设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cm)预设2:长是宽的几倍15÷10预设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追问1: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请同学们想一想,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怎么说追问2: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能随便调换两个数字的顺序吗介绍“神州”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用比来表示。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预设: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
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5c3c5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f.png)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对于比的意义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比的意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指出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的作用,接着通过两个实例引出百分数的概念。
教材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数量的比,并联系比的概念说明,百分数也可以看作是以100为后项的一种比,所以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较后教学百分数的写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教学难点:分数与百分数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具准备课前查阅百分数的资料小黑板或投影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准备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或小黑板)(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2、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你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了解什么?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这节课就来研究。
活动(二)探究新课1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六年级三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17/100、3/20分别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倍数关系)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bbb1c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b.png)
六年级数学《比》教案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精选19篇)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1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12课时内容课时数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练习三机动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2学材分析已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应该用比,体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较困难。
应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学习目标1、理解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导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引入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比较方法,比。
二、讲授新课(一)教学补充例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32==23=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3.小结4.练习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求红球是白球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求白球是红球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二)教学例2例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求的是什么?谁除以谁?也就是谁和谁进行比较?2.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表示什么?3.思考: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4.小结通过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三)归纳总结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538d8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4.png)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比的读写:比的读法与除法算式相同,比的写法比的前项写在左边,比的后项写在右边,两者之间用比号(∶)隔开。
3. 比的意义: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它反映了两个数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
2. 教学难点:比的读写方法,以及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比的概念。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赛跑、比赛等,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比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3. 例题解析: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比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比的读写方法和运用比的熟练程度。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如家庭作业、购物等场景。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调整后续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比的知识。
九、课堂活动:1. 比的大小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2. 比的应用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比的应用比赛,提高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4《比的意义》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4《比的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13517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f.png)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4《比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这一章节在教材中的位置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百分数等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比的读写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比的读写方法的掌握。
2.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如比赛速度,引出比的概念。
提问: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呈现比的读写方法。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读写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如填写比的读写表格,找出生活中的比等。
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思考。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比的读写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10分钟)讲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除法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和复习。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
比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比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206b03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1.png)
比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我在本节课中选择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教授第107页至第109页的“比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比的概念、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并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比的读写方法,难点是让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作为教具,以及练习题作为学具,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我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比的概念,例如,我拿出两杯果汁,一杯是3个单位的苹果汁,另一杯是4个单位的橙汁,然后让学生比较两杯果汁的多少。
接着,我讲解比的读写方法,例如,3个单位的苹果汁比4个单位的橙汁可以写作3:4。
然后,我通过一些示例让学生理解并应用比的基本性质,例如,如果比的两个数都乘以同一个数,比的值不变。
我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些示例和练习题,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的概念和性质。
七、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比较两瓶饮料的多少,并写出比较的结果。
答案是:如果一瓶饮料是5个单位的苹果汁,另一瓶饮料是6个单位的橙汁,那么可以写作5:6。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性质,但在应用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给出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应用比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我也会给予学生一些拓展延伸的机会,例如,让学生探索比的其他性质,以便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教学比的意义的引入环节,我选择了通过实际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比的概念的直观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7bded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5.png)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分数等基础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对比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含义和用途。
2.让学生掌握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
2.教学难点:求比和化简比的应用,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练习巩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涵盖比的概念、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的PPT。
2.实例: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讲解和练习。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甲车和乙车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问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讲解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含义和用途。
讲解求比和化简比的方法,并用实例进行演示。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比的概念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引导他们发现三者之间的联系。
举例说明如何将比、除法、分数相互转化。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案范本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案范本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38e12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5.png)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课设计范本三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课设计范本一一、教材及学生状况剖析:“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课要点之一。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经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单能够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对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率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固的基础。
“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琐,学生缺少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
针对知识内容特色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课过程中,我采纳组织学生环绕“比”的问题,自主、研究、合作沟通、剖析、归纳、比较、总结的教课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课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课过程中,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课目的:“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
记着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经过主动发现的议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可以为零的道理。
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培育学生比较、剖析、抽象、归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育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识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课要点难点: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课方法的设计1、用创建情境法,激发学生对照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平时生活中,培育学生能够发现数学识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沟通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稳固,当堂反应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纳激励、评论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舞学生多比较、多思虑,擅长研究与协作沟通,培育学生养成优秀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课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 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利用一则信息惹起学生对照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信息进行议论、沟通时,不只能够遇到思想教育获取感情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育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案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0c6f9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9.png)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即前项、后项和比值。
3.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比的各部分名称: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3. 比的意义: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
2. 教学难点:比的意义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概念。
2.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比的概念,演示比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体会比的意义。
4.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巩固比的概念。
5.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比的意义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重量等,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比较商品的价格。
八、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比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比的存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比的概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4e3b6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0.png)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0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例1、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
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例1)和不同类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
在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中,教材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尝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并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练习十三中的5个练习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的意义、比值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合理操练,且形式多样,目的明确。
可见,教材的有序排列和呈现,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较的意义,在比较、除法、分数之间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比较级的含义,掌握比较级的读写方法,知道比较级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比的知识。
(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发:对,生活中也有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自己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题目简明扼要,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相关讨论,导入学生对理解比和认知比的心理需求,为本课程的学习对象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5)](https://img.taocdn.com/s3/m/ce5c8e2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b.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
人教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的意义,能够正确使用“比”的概念进行比较。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比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总结。
三、教学准备
1.教材准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教材内容。
2.教具准备:比例尺、卡片、数字卡片、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数字卡片展示一些数字,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大小。
•引导学生讨论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 学习
•讲解“比”的意义,示范使用比较大小。
•给学生发放卡片,让他们配对练习比较大小。
3. 拓展
•回顾上节课内容,加深对比的理解。
•分组进行数学游戏,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比的意义及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积极互动。
六、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比相关的题目。
•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比”的概念,写一篇小结。
本文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比的概念及应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希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所收获,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中涉及的比的应用,主要是按比分配。所谓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殊情况。例如,把12张画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如果按1:1分,就是平均分。如果按2:1分,实际上就把总量平均分成(2+1)份。
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把比的前、后项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出每一份;二是求出前、后项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较早的算术课本通常采用第三种方法,因此,习惯上也经常“按比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现在的小学教师教材,一般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会利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个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使学生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和分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请学生汇报并说出列式的依据:算式为42252÷90,依据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路程和时间的比来表示,如在这个例子中,“神舟”五号运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路程和时间是同类的量吗?(不是)
那么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什么含义?(“路程比时间”表示速度。)
(3)小结: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如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表示长是宽的几倍;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比时间”表示速度。
【新课讲授】
1.比的意义。
(1)两个同类量的比。
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数学上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8页,从中学习怎样用比来表示这样的两数关系。学生阅读课本后汇报:
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用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提醒: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时,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两个数量组成比时,谁在前,谁在后,可以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小结: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交换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的运行数据: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怎么计算“神舟”五号的运行速度?请同学们列出算式。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主题图: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 cm,宽10 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长和宽倍数的关系?
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境,自由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名称
相互关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a∶b=a÷b= (b≠0)
【课堂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
【课后作业】
教材第52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1.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①比的一般形式。
如:3比4记作3∶4
教师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
②比的分数形式。
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汇报: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汇报后让学生举例找出比的各部分。)
学情分析
整个年级对数学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优秀等级,这与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孩子们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不过从期末时老师们提供的试卷分析和抽样情况来看,孩子的计算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有部分孩子应用题的读题解题方面还得加强,还有在操作题上孩子也时常出现遗漏,这些方面平时在教学时需要强调。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适当做出调整,在能确保孩子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应向学生倾斜,摒弃满堂灌,让学生多参与多交流,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家长满意的,高效的。当然,为了能够让学生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启发学生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接着,应用这个性质,通过例1学习化简比。化简整数比常用的方法是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最大的公因数;化简分数、小数比常用方法是把分数比、小数比先转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把分数比、小数比转化为整数比的方法,思路比较统一,易于理解和掌握。但化简方法也可以灵活多样,只要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都是允许的。
(4)揭示概念
以上例子都是通过两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阅读自学。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的意义,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比,在下面的学习中请你们通过自学课本弄清以下问题。(出示问题)
(1)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
(3)怎样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整数或小数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对这一问题,学生们在汇报时很可能说不到要点,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引导并帮助学生。
小结:两者的联系在于,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比值是一个数,有时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不能用一个小数或一个整数表示。
②举例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比”的认识。
8∶3= , 既可看作比,又可看作比值。
8∶4=2,2是比值。
8∶4= , 是比。
4.比、分数和除法的联系。
(1)思考课本第49页中“数学小精灵”的问题。
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同桌互相讨论
(2)汇报。(将学生们的汇报整理成表格。)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怎样求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先自行阅读,然后小组内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
3.自学汇报。
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和小组交流后进行。
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全体学生在课本中找出相应的知识点。
(1)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让学生以举例的形式汇报比的读写法。)
2.比的读写法:
15比10记作15∶10
3∶2读作3比2
3.比的各部分名称:
15 : 10=15÷10=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4.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名称
相互关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5.比的后项不能为0
教学反思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认识比的意义。
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载体引入比,通过这一富有时代的现实内容,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概括比的意义,介绍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二是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长比宽多多少?
②长是宽的几倍?
③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教师归纳: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差,像上面①中的长比宽多多少;另一种是比倍,如长是宽的 倍,宽是长的 。比差的问题都用减法,而比倍的问题都用除法。
师:像上面的例子,是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比。那么比是什么意思?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