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一、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新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主要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这一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就是指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新生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下降了。
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分化和流动的机制变化了,社会流动普遍加快。
各个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做了总结分析,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把当今中国的社会群体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并对每个阶层的地位、特征和数量作了界定;对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做了初步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正在向现代社会结构变化,但还只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
该报告提出的“十大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做好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性工作
第26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 l .262006年6月 Jou rnal of So ut h 2C en t ral U n iver sity fo r N at i o nalit ies (Hum an it i es and So ci al Science ) Ju n .2006α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做好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性工作陆生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一处,宁夏银川750001)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握好五种关系: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二是区域统筹发展的关系,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四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五是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这五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性工作;五种关系中图分类号:F 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6)20056202 社会的和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和谐后,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不断认识问题、解决矛盾的奋斗过程。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人均GDP 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临界点”,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新阶段。
总体来说,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发展的全面推进,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利益结构不断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和高发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从实际情况看,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有组织、有规模、有政治倾向、持续上升的特点;矛盾主体日益多元化,相互交错,涉及到各行业、各方面;群众高度关注的一些难点、热点和敏感问题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大量社会矛盾特别是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已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制造社会动乱的突破口。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协调利益关系
赵士红
(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 郑州 H?:::9)
[摘% 要] % % 利益过度分化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努力协 调各种 利益关 系。妥善协 调各方 面的利 益关 系, 必须坚 持科学的原则和正确的道路。 [关键词] % % 和谐社会; 利益关系; 原则; 道路 [中图分类号] LB$B% % [ 文献标识码] M% % [ 文章编号]$::@—H:?; ( 9::B ) :I —::KB —:; % % 利益关系是社 会关 系的集 中体 现, 解决社 会关 系和谐, 关键要协调好利 益关 系。当前, 在 社会转 型过 程中, 我国 社 会利益关系发生了 重大调 整, 呈现 出利益 主体 多元 化、 利益 取向多极化、 利益差 别显 性化、 利益 矛盾 尖锐化 的特 征。构 建和谐社会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课 题, 而 其中一个最 迫切 的任务就是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 使大多 数人共同分 享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各种利益关系的和 谐来维持社 会的 稳定和秩序。建立和谐社会, 说 到底就是调 整好社会利 益关 系。所以, 利益整 合是构 建和 谐社 会的基 础性 工作, 是构 建 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 协调 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 到了大幅度 的提 高。$IK@—9::; 年, 农村居民 实际纯 收入 增长 了 ?1 ? 倍, 城 市居民收入增长 了 ?1 $ 倍。实现 了从温 饱到 小康的 历史 性 跨越。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在经济快速 发展的同时, 由于忽 视经济和社会的协 调发 展, 中国居 民收 入差距 明显 扩大了。 和谐社会是一个 利益大 体均 衡的社 会。利益 过度 分化 与构 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悖的。因此, 必须加 快社会利 益的整 合速度, 协调好 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这是是 协调与缓 和利益 矛盾的客观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 协调利益关系是保持社会稳 定的客观 需要。社会 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 社会 发展和 保证 人们 正常生 活的 必要 条件。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 面的, 但其中一 个重要 的因素是利益关 系方面 的冲 突。当前 我国 正处于 一个 不稳 定期。国际上有一种观点, 既人均 NLO 在 $::: 美元左右 时, 社会处于最不稳定的时期。如果社会 利益处理 的好, 国家就 可能顺利地进入一 个新的 发展 阶段; 相 反, 如 果社 会利 益矛 盾处理不好, 社会 利益格局严重失衡, 社会矛盾 不断增加, 会 造成社会的不稳 定。这个 观点是 总结 经验后 得出 的实 证判 断。而我国目前人均 NLO 正好 处于 $::: 美 元的发 展阶 段,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大量 的研究结 果证明, 居民 收入分配差 距的 扩大 与 社会 秩序 之 间有 相当 高 的相 关 性。 美国学者亨廷顿就曾考察了 ;: 多个国家收 入不平等 与政治 动乱之间的关系。他发现, 在 $@ 个国家 中, 税 前收入不 平等
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千差万别求相宜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果没有丹青妙手的尽情挥洒,赤、橙、黄、绿、青、蓝、紫排列起来就只是简单的色谱,而无法描绘出美丽的画卷;如果没有音乐大师的精彩演绎,哆、来、咪、发、唆、拉、希排列起来就只是单调的音阶,而无法演奏出动听的乐章。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既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统筹协调,对各种矛盾进行妥善处理,人们才能各得其所、和睦共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实现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顺利地向前推进。
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利益关系有哪些新特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比较单一,干部、工人的工资按级别来定,农民按“工分”分配,收入差距不大且比较固定,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定量购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相对比较简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等等。
这些方面的变化引起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从而使新时期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重要特点。
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一是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
以工人群体为例,从分布情况看,除传统国有、集体企业外,私营、外资企业职工大量增加。
据统计,1991年年底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为2491.5万人,到2006年年底达7474.1万人,而同期国有企业就业人员则从10664万人下降至7409万人。
又如农民群体,除了一部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利益协调
作 者 简 介 : 16 一) 湖北 恩 施 人 , 中 师 范 大 学博 士研 究 生 , 北 民族 学 院 副教 授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邓 小平 理 论 。 (9 5 , 华 湖 主
构建 社 会主 义和 谐社 会就 是要 协调 好各 方 面的 利 益关 系 , 化解 各种 利 益 矛 盾 , 护 社 会 稳 定 , 动 维 调
城 乡二 元户籍 制 度 的存 在 , 市 对 农 村 的部 分 开放 城
并 未根本 上 改变 原 有 的城 乡二 元社 会 结 构 , 且 呈 而 现 出一种 双 重二 元社会 结构 并存 状 态 :一是 显性 城
城 乡差 距 的扩 大是 所有 国家 走 向现代 化 的必 经 阶段 , 只有 发展 到 一 定 的 程 度 , 过 国 家调 控 , 距 通 差
等 方面 , 城市 人 口和农村 人 口分 割开 来 , 其是 城 把 尤 乡二元 户 籍 制 度 的 管 理 限制 着 农 村 人 口 向城 市 流
动 。改 革开 放 以来 , 国家 政 策 上 允许 农 民工 进 城 从 事 建 筑 、 业及 其他 服务 业 , 允许 城 市 中的某些 国 商 并 营企业 从农 民中招 收部 分临 时工 、 同工 , 合 其他 所有 制企 业和 个体 户从 农 村 中雇 工 也 不 再受 到 限制 , 农 村人 口由此 获得 了一个 较 为 自由的 空间 。但是 由于
收 稿 日期 : 0 5 1 1 2 0 — 卜O
・
5 ・ 8
维普资讯
乡二 元结 构 , 即户 籍 制 度 仍 然作 为一 条 体 制 鸿 沟 把
市 民与农 民分 开 , 者 从 出 生 到死 亡分 别 享 受 着 不 二 同 的境遇 ; 是 隐性城 乡二 元 结构 , 二 即农 民工在 务工 经商 的城 市并 不 真 正 享受 与市 民 同等 的机 会 , 们 他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往往牵 一发而 动全身 , 极易形 成连锁 反应 . 更增加 了
处 置 的难 度 。
3 分 配 不公 现象 成 为人 民 内部 矛 盾 的 焦 点 在分 . 配关系上 , 利益 多 元 的 社 会 趋 势 打破 了 旧体 制 下 平 均 主 义 的分 配模 式 ,强调 按 照 贡 献 而 获 得 应 得 的 利 益 。
了平 均 主义 的 大 锅 饭 。 发 了各 种 利 益 主 体 的 竞 争 活 激
力 。 们 在 收 入 分 配 方 面 逐 步 抽 开 了距 离 . 得 物 质 人 使
利 益 矛 盾 突 出并 日益 增 多 。 种 物 质 利 益矛 盾 冲突 集 这
中体 现 在 城 乡 之 间 、 业 部 门之 间 、 同 收 入 阶 层 之 行 不 间以 及 T人 与农 民之 间 2 群 体 性 事件 增 多 。新 时 期 人 民 内部 矛 盾 的另 一 .
一
容 和表 现 形 式 也 发 生 了新 的变 化 。 种 新 变 化 呈 现 出 这
下述 特 点 :
个 进 步 。但 在 当 前 利 益 格 局 的转 型期 , 由于 新 的 利
益 协 调 和整 合 机 制 尚不 健 全 , 而 出 现 _分 配 不 公 的 因 『
1 物质利益矛盾突m。在计划经济时期 . 人 利 . 个
理 人 民 内部 矛 盾 。” 此 . 刻 分 析 现 阶 段 人 民 内部 … 深 矛 盾 产 生 的原 因 特别 是 深 层 次 的原 因 , 确 把 握 人 民 正
职 职 、 岗职 工 、 体 业 主 、 转 军 人 、 术 人 员 、 下 个 复 技 干
部等 ; 二是经 济利益 矛盾 日趋 突l ; 是行为趋 向激 叶 互 I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关系协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关系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倡导构建和谐的社会,是因为目前社会还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六个方面的深刻内涵,都要靠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实现。
只有实现利益关系的协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动荡和冲突的根源,才能真正进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状态。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摩擦,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关系协调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利益协调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力,从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方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前提的,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做支撑,和谐社会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改革的深化,面临的问题在增多,难度也将增大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
改革深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利益关系、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
二、协调利益主体关系,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条件,从化解现实社会矛盾方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出自公平,和谐有赖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只有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正义,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利益关系融洽、和谐,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建立健全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化解矛盾的根本保证。
建立一套有效的利益关系协调工作机制是处理我国现阶段社会利益矛盾的根本举措。
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容有哪些
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容有哪些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容有哪些呢?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相关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什么是和谐社会(基本内涵)
什么是和谐社会(基本内涵)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
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
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
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
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在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1)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2)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标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稳定;效率;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我们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遵从和谐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开展保持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在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任务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一、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发展。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证。
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对和谐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促进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证。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物质文明发展和政治文明发展、精神文明发展等多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
利益协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利益协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者简介]黄志芳(1967—),女,黑龙江克山人。
社科部副教授,硕士,从事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构建和谐社会,达到公平正义的目的,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公平正义的社会要达到的标准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合理的实现。
因此,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要在协调和整合各种利益关系中构建和谐社会。
标签:利益;利益协调;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化解矛盾与冲突的社会,在协调和整合各种利益关系中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政通人和,社会和谐,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期盼和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向全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表明了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的深化。
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最重要的是通过利益协调,化解利益矛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一、协调利益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利益协调是社会和谐的核心。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动因,利益问题是关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18世纪法国启蒙学思想家霍尔巴赫说:“利益是人的行为的唯一动力。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人的利益。
”人对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直接需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人们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必然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具有本原性,它是各类社会矛盾产生根源。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利益的和谐。
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利益关系的协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协调各方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协调各方利益&n构建和谐社会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特征。
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的社会利益关系上许多方面尚未理顺,分配制度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因此,加强社会利益的整合既是协调与缓和利益矛盾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今天,利益表达问题,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利益表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建立健全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公正合理地整合社会利益关系的前提。
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沟通失灵必然导致民意堵塞,影响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的利益表达机制建设滞后于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封闭的单向维度的利益表达机制,而代之以现代的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向维度的利益表达机制。
要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利益表达功能,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要建立人民代表大会、专家委员会与社会组织三者共同参与利益表达的公众参与模式,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同时,要为各社会阶层提供利益表达的制度性平台。
第二,要建立健全利益协调的政策形成机制。
在利益整合过程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利益整合中的作用,就是调解各利益集团(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
要善于把不同利益和意见整合为公共政策,通过利益整合,使各个利益主体公正合理地分享社会利益,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负担。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
当前,公共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和政策效益的落脚点要以社会的困难群众为中心。
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强收入分配中的宏观调控,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如救济性再分配、补偿性再分配、保险性再分配等,对那些利益受到损害者进行补偿要建立科学反映社会利益格局的信息指标体系,科学、及时地反映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合理地把握利益调控的时间和力度,增强社会政策对利益格局变动的反应敏感度要明确社会政策的受益对象,建立政策执行机构的责任制,保证政策执行效率,提高政策的效能。
协调多元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协调多元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推进。
笔者认为,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协调多元利益关系的要求1、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中,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
利益整合是在承认各种利益前提下,充分发挥公共权力的调控职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所有阶层能共同分享改革的成果。
整合的目标,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2、化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我们国家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
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
在这样一个时期,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化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的原则,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体的利益。
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
3、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现阶段,尤其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从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收入和福利的增进。
4、推进社会公平。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
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确实还存在某些不公平的方面和不公平的现象。
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和谐与矛盾的关系【范本模板】
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和谐与矛盾的关系为什么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有诸多社会矛盾特别是错综复杂的人民内矛盾需要处理,需要协调。
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正因为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现实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是充满辩证法的,矛盾和辩证法是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的本来客观面貌。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来面貌。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解决矛盾,是科学的方法论.面对今天错综复杂的矛盾局面,一定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诸多社会矛盾。
一定要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现阶段人际关系上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反经验表明,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题,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就和谐,一、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利益和利益矛盾是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利益分析是观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人民内部矛盾,说到底,就是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有五个特点:第一是根源性.利益矛盾也是一切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总根源。
第二是主导性.利益矛盾制约、影响着人民内部其他各类矛盾,是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第三是群体性。
人民内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往往是以群体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是非对抗性.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第五是转化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内部非对抗性利益矛盾可能转化成对抗性。
二、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始终保持领导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领导和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所在.刘少奇认为:“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一切没有办好的事情,领导上都有责任,人民会来责问我们国家、党、政府、经济机关的领导人,而我们对这些问题应该负责任。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Harmonize Interests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 徐崇温[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95
出版物刊名: 北京社会科学
主题词: 和谐社会;利益关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而提出的战略思想。
面对着战略机遇和凸显的矛盾,如果举措得当将促使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平稳进步;如应对失误,则将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社会长期动荡。
要促使社会和谐发展,就要妥善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一是要统筹兼顾,缩小城乡、地区发展的差距;二是要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当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由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采取的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举措,始终贯穿着促进公平正义与激发社会活力的统一,因而贯彻这样的战略思想和具体部署,就能有力地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浅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协调利益矛盾
浅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协调利益矛盾"论文关键词:利益利益矛盾和谐社会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利益关系历来是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
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追寻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继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后,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不断提供社会和谐的法制保障,不断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更要切实协调好各利益群体间关系,不断凝聚人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分别从政治、法律、道德、经济、社会和生态指标,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内涵。
它们互相区别,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体系。
利益关系历来是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
历史经验证明,利益关系失调之日,就是社会不和谐之时。
利益关系和谐,就是人们在利益需要和获得上的均衡,或者说是社会成员都能够相互认可彼此获取利益的方式以及彼此所获取的利益的质和量。
整合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促使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一、促进利益矛盾和谐与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国际社会经验的警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现状的综合背景下提出来的,除了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之外,社会稳定、利益矛盾等因素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得以提出的关键性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十六大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党在新时期重要的战略任务。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指出了当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和谐社会;分配制度;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七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写入党章,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
人民群众极大的享受到发展的实惠。
但是我们也为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改变,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1];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们应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更好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打好基础。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和谐社会,顾名思义,是对人类美好、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
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念,强调和谐是不同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是多样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处于相互协调的状况。
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协调统一。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2]。
(一)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的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的落实。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发扬民主、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和谐。
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是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
现代社会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
目前,我国存的比较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区域差距拉大。
(三)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诚信,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
(四)充满活力。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劳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出来,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3]。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也就是说人在发展经济和向自然索取过程中,不能过度,要注意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既要做到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充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社会中不和谐的社会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凸显,社会矛盾进入频发和高发期。
几类重要社会关系尚未理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不和谐的音符。
主要表现在:(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要协调。
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长期以来,我国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3]。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妨害和谐社会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为1.82:1,到2009年扩大到3.33:1。
2009年东西部人均国民收入相差2万余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占94.1%。
此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资源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的农村仅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
广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1]。
(三)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城市化进程、国企改革、乡村体制改革加快,城市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利益受到相当的损害,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也有所增加,社会犯罪现象大量增加[3]。
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形成。
(四)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
目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不管是邻里之间还是同事之间,关系淡泊、人情冷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交换的原则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理念越来越为一些人处世待人的原则,并逐渐污染了世风。
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欺诈行为、犯罪行为横行[2]。
(五)人与自然关系失衡。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
我国经济增长仍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4]。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多管齐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关系(一)经济与社会并重,克服发展”短腿”现象。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腿”现象[4]。
要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着力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要加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公益事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二)理顺分配关系,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近年来,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应做到三管齐下: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整二次分配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的原则,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3.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4]。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托底”机制。
社会保障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一张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应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逐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引导和帮助低保对象、学生、儿童等居民参加城市居民医疗统筹,继续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期生计;探索和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和规范农村特困群体生活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4]。
(四)坚持诚信友爱原则,加强全民道德建设。
诚信友爱,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诚信是友爱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出发点,也是和谐社会的落脚点。
实现诚信友爱,必须努力提高全民道德素质[2]。
和谐社会首先是道德社会。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让尊重、理解、关怀成为社会风尚,是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2]。
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切实构筑起牢固的社会道德防线。
(五)科学调控宏观经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主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
与粗放型增长方式密切相关的乱征土地、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诱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
在处理经济构建与环境保护关系上,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之路,切实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资源环境。
(六)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针对目前社会矛盾频发的现状,各级党政部门在工作中要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重视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是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群体,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
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及时全面了解社情民意,提前预测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建立健全影响稳定问题的排查治理制度,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建立起”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能够及时妥善处置[4]。
总之,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
我们要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