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创作真相

合集下载

论歌剧《白毛女》杨白劳唱段的情感表现与演唱技巧

论歌剧《白毛女》杨白劳唱段的情感表现与演唱技巧

论歌剧《白毛女》杨白劳唱段的情感表现与演唱技巧论歌剧《白毛女》杨白劳唱段的情感表现与演唱技巧摘要:歌剧《白毛女》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歌剧作品,它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

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的杨白劳唱段也是非常经典的男中音唱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歌剧《白毛女》杨白劳唱段情感表现与演唱技巧的分析,探讨怎样更好的表现这篇经典唱段。

一、歌剧《白毛女》介绍(一)《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歌剧《白毛女》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他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

至今仍然受到观众的喜爱,主题剧本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坚持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二)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特色:《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第一,歌剧的语言保留了中国戏曲中的唱与白的传统。

第二,表演场地变得灵活多样,在歌剧情节上采用了戏曲分场的方法。

第三,歌剧的音乐方面,把北方的音乐与戏曲的音乐做为基础,并且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有着不同的民族特色。

第四,表达方面,延用了中过戏曲的传统表达,非常注重演唱中的表形式,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不但显得自然得体,同时与百姓的生活相贴近。

(三)歌剧《白毛女》重要意义:《白毛女》是中歌剧史上成功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成熟。

他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基础。

它的成功在中国歌剧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国的歌剧作品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部歌剧不但对当代的歌剧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将来的歌剧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试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试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173音乐论坛SONG OF YELLOW RIVER / 122020歌剧《白毛女》的创作题材是根据1938年左右开始传播的《白毛仙姑》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

1945年歌剧《白毛女》首次公演在延安,是由鲁迅艺术学院老师与学生集体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60多年来,这部中国的新歌剧已经成为了红色经典。

一、政治层面在政治上,1942年5月2日,在陕西延安毛泽东曾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并不是超阶级的,文艺是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一起的。

同时,延安的共产党同志们还发起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使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认识到要在生产劳动中创作出一个崭新的,并且反映中国共产党思想念的新型艺术作品。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那时苏联红军已经从欧洲返兵打日本,日本败退,很明显我们的抗战就要胜利了,胜利曙光已经慢慢来临。

在院长周扬的领导下,决定实行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文艺座谈会精神,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根据1938年开始流传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加工并改编出了民族歌剧《白毛女》,同时这部新歌剧作为对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献礼的节目。

民族歌剧《白毛女》由鲁迅艺术学院的戏剧音乐系主任吕骥和副主任张庚负责,编剧是文学系的邵子南,导演是王滨、王滨、舒强、王大化,作曲部分由张鲁、马可、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等人完成。

邵子南在《白毛仙姑》传说的根基上,不久就创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脚本。

在排练了几场戏之后,院长周扬和其他领导们觉得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修改期间发生了些争执,邵子南主动退出了创作队伍,张庚同志立即将编剧换成了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的丁毅、贺敬之。

接到《白毛女》的创作后,贺敬之等人执笔的创作修改中,很快有了新的剧本,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思想和强烈的新生活新面貌的感情相结合在一起,反映新的局面来临,迎接战争胜利,体现出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二、经济层面在经济上,当时处于抗战时期,由于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闭和军事包围,再加上根据地连续几年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严峻的经济困难情况。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

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歌剧《白毛女》诞生的历史意义与创作成就

歌剧《白毛女》诞生的历史意义与创作成就

歌剧《白毛女》诞生的历史意义与创作成就歌剧《白毛女》诞生的历史意义与创作成就“鲁艺”——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

由“鲁艺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可以称作解放区的文艺标志物,它唱红了延安、陕北、解放区甚至全中国。

1944年4月,“西北战地服务团”(西战区)由周巍峙同志带队,奉调回到延安。

1944年5月27日,“鲁艺”为此召开欢迎会。

作为“鲁艺”的院长,周扬在演出结束后很自然地会见了“西战团”的编辑邵子南,很自然地问了一句“最近在忙点啥?”邵子南告诉他:“搞了一个戏曲剧本,想请周扬同志指教。

”周扬说:“好呀,拿来看看呀!” 创作班子很快搭了起来。

周扬决定《白毛仙姑》由戏剧系主任张庚总负责,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至于作曲则几乎汇集了音乐系所有的精兵强将: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

邵子南在他原先的戏曲剧本的基础上,很快就写出了剧本的演出本,主题当然已经不是民间传说中的行侠仗义,而是反映阶级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

曲作者们按照剧本赋予的戏曲形式,以秦腔为基调为剧本配了曲。

试排几场之后,周扬很不满意。

他认为无论从立意、艺术形式还是从表演格调,《白毛仙姑》都没有走出旧剧的窠臼。

张庚根据周扬的意见,果断地调整了创作班子。

编剧换成了从文学系调来的贺敬之、丁毅,其他人马一律不动。

接受《白毛女》的创作任务后,贺敬之很快完成了新的剧本(丁毅创作了最后一场)。

新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新的主题,而这恰恰正是创作之初周扬看到但是没有明确说出来的那个“新的东西”。

周扬热情地肯定了贺敬之、丁毅创作的《白毛女》新剧本。

接下来的难题就是作曲了。

《白毛女》的定位是歌剧。

《白毛女》的五位曲作者,对于“歌剧”却完全是陌生的。

一个多月下来,五个人写了一大堆曲子,试唱的结果,没有一首能够采用。

张庚绞尽了脑汁。

一段思索之后,他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关键:《白毛女》创作开始以来,反复强调了这是一部歌剧,而没有强调这是一部写给中国老百姓看的民族歌剧。

歌剧《白毛女》研究

歌剧《白毛女》研究

歌剧《白毛女》研究歌剧《白毛女》研究导言歌剧《白毛女》是中国近代歌剧黄埔时期的经典之作。

它以大家重要的话剧《白毛女》为基础,通过音乐与歌唱,将这个感人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本文将对《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剧情与歌曲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中国歌剧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创作背景1.1 黄埔时期的歌剧20世纪40年代,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的阶段,国家面临巨大的困境。

在黄埔时期,文艺工作者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传递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民为国家的独立与自由而奋斗。

歌剧《白毛女》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它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农村姑娘为家庭、为国家付出一切的故事。

1.2 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白毛女》的故事背景设在上世纪30年代的湖南农村。

故事讲述了年幼的白秀珠,在丈夫因冤假错案而被迫离开家乡后,独自面对战争、贫穷与饥荒的艰难生活。

为了生活,白秀珠被迫卖掉自己的头发,改变成一个卖火柴的姑娘,并在祖国面临危难时奋不顾身地进行抗日斗争。

《白毛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民对家庭和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剧情分析2.1 第一幕:幸福的家庭第一幕讲述了白秀珠与丈夫、父母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农村里,拥有自己的田地与家园。

白秀珠年幼时嫁给了从城里回乡的克文,夫妻恩爱,家庭温馨。

2.2 第二幕:饥荒与迫害第二幕描述了白秀珠与家人遭遇的饥荒与迫害。

由于地主陈传喜的陷害,克文被迫离开家乡,白秀珠和父母被迫流离失所。

他们在城市附近挨饿,生活十分困苦。

2.3 第三幕:奋斗与自我牺牲第三幕以白秀珠卖掉头发并改变形象的决心为转折点,她改头换面成为卖火柴的姑娘,坚定地投入了抗日斗争。

她与其他革命战友一同勇敢抵抗日本的侵略,最终牺牲自己保护革命情报。

2.4 第四幕:胜利与希望第四幕展示了战争胜利、白秀珠战友们族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克文也通过正义的力量回到白秀珠身边。

他们以一颗无私的心和感恩的心对待家庭与祖国。

结尾处,白秀珠塑像矗立在百姓中,成为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1. 引言1.1 歌剧《白毛女》的背景《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由康芳创作,根据郁达夫的小说《白毛女》改编而成。

该歌剧于1945年在延安首演,迅速在全国流行,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歌剧《白毛女》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危急的时刻,人民生活困苦,民族矛盾尖锐,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康芳创作了这部歌剧。

《白毛女》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遭遇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的生活、斗争和希望,在传达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使得歌剧《白毛女》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推崇。

【内容达到2000字要求,结束】。

1.2 《白毛女》的创作背景《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民族歌剧,由冼星海作曲,成衣编剧,刘淑英词作。

该歌剧于194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在沈阳、上海、北京等地上演,广受好评。

《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冼星海看到了由成衣改编的以陕北故事为题材的话剧《白毛女》后,受到了深刻触动。

随后,他决定将这个感人故事改编成歌剧,以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

在那个充满战火硝烟的年代,《白毛女》成为了一座精神堡垒,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可以说《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是战争年代的特殊历史背景,是民族矛盾和个人命运的交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冼星海等艺术家们创作出了这部具有强烈现实主题的歌剧,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2. 正文2.1 《白毛女》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白毛女》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边陲小村的悲欢离合展开。

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农村为背景,描绘了白毛女杨乃武和儿子小妹与阎王爷典当所得赎回的牛相守相依,感人至深。

白毛女是一个勇敢、顽强、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为了保护儿子和家庭与敌人顽强抗争,最终不幸丧生。

而杨家父子之间的深情也贯穿整个故事,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凝聚力。

白毛女的真实故事惊人真相

白毛女的真实故事惊人真相

白毛女的真实故事惊人真相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白毛女的真实故事惊人真相,供大家阅读!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白毛仙姑”的故事。

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一带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

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

也有说法说白毛仙姑在山西。

后来还有人说四川的罗昌秀是现实中的“白毛女”。

罗是1956年才被民兵从深山野林里救出来,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

还有一种说法说白毛女的故事出于贺敬之的故乡山东台儿庄,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周扬最早指定《白毛女》的编剧的作品不合意,周扬临时指派贺敬之进行编剧。

《白毛女》的想法在贺敬之加入之前就有了。

白毛女的出处说法甚多。

我是台儿庄人,黄氏地主之后。

我们这边的说法是:贺敬之与我们黄家一样,都是地主。

贺敬之写的是他们家的事,后被他亲戚看到了,就让他将贺家改成了黄家。

还好,通常说法都是河北的,否则我们这贺敬之故乡的黄氏地主定要被当场黄世仁原型被大批特批了。

大型歌舞剧《白毛女》中女主角喜儿的命运半个世纪来曾感动过无数中国人。

2002年12月31日,喜儿的原型、80岁高龄的“白毛女”罗昌秀在家乡四川宜宾因心肌梗塞去世。

据《北京晨报》报道,“白毛女”的原型名叫罗昌秀(左图),1923年出生在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先后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6岁的罗昌秀被迫躲进四川云南交界处的深山老林,过了17年野人般的生活。

1956年,罗昌秀被救下山,年仅33岁的她“重返人间”时已经是满头白发。

与世隔绝17年的罗昌秀曾被选为宜宾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四川省人大代表。

罗昌秀婚后生下一儿一女。

“白毛女”儿子:曾当乡党委副书记1958年,被政府救下山的白毛女与小河社联合生产队队长文树云结婚,第二年就生了儿子。

“白毛女”原型

“白毛女”原型

“白毛女”原型史实02-21 10:43一剧《白毛女》,让黄世仁遗臭了万年。

但经过记者对黄世仁的家乡河北省平山县进行详细调查,从群众那里得知了历史上那一段传说的真实面目。

黄世仁的爷爷黄运全,本是一个老实贫农,经过一辈子的省吃俭用艰苦创业在四十岁的时候买下了十五亩薄田,然后辛勤劳动惨淡经营最终将105亩地传给了他的独生子黄起龙。

黄起龙念过私塾知书达理,聆听祖训秉承父业,低调做人,几十年来,将黄世仁的爷爷黄运全留下的100亩地扩大成千亩良田。

并且有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儿子。

黄世仁是长子,自然接了父亲的班儿。

黄世仁自幼好学,学历至相当于现在的高中。

黄家五兄弟在当地名声颇好。

黄家仁人善心,经常赒济邻里,行善积德。

在当地是有名的黄大善人。

黄世仁有一妻七妾,儿女成群,家庭和睦。

(当时的法律允许有一夫多妻,黄世仁的婚姻状况不属于违法也在当时的道德规范之内)杨白劳,黄世仁的发小儿(结拜),杨白劳的父亲杨洪业是当地有名的豆腐大王人称杨豆腐。

杨家豆腐以质好价廉著称。

杨洪业将他的豆腐事业传给他的独生子杨白劳之后,于41岁英年早逝。

杨白劳承接父业之后,辛劳程度超出了他当公子时候的想像。

又染上了赌瘾毒瘾,豆腐事业从此一路向南。

当地百姓都很看不起他。

大春,贫农,一个小痞子,无赖。

喜儿,杨白劳的独生女儿,一个喜欢吃豆腐的胖懒妞。

《白毛女》把黄世仁描述成为富不仁横祸乡里的恶霸,强抢民女强奸喜儿最后在人民群众的吼声中被镇压了。

杨白劳因欠黄家巨款无力偿还喝卤水自尽,喜儿据说在大山里呆了若干年须发皆白最后被大春救出。

大春参加革命结束无赖生活。

事实:黄世仁在杨白劳欠下巨额赌债无力偿还又遭债主追讨的时候立字据借给杨白劳大洋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10万人民币)然后又收留未成年的喜儿。

杨白劳欠钱躲债吃喝嫖赌无脸见人最终误喝卤水不治身亡。

黄世仁念在同杨白劳多年的情份上厚葬杨白劳并且收养喜儿。

看看“白毛女”创造者杨润身自己的回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情节上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再创作建议。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戏曲作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部优秀文艺作品。

该剧以农民起义和土地革命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白毛女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和坚毅,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农村。

白毛女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女儿,她的父亲被恶霸地主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因贫困而去世。

母亲为了生计不得不把白毛女嫁给了恶霸地主的儿子。

然而,白毛女的丈夫却是一个残暴无情的人,对待她非常凶恶。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白毛女逃离了婚姻的牢笼,独自一人逃到了革命根据地。

在革命根据地,白毛女得到了党和军队的保护,她也开始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在这里,她结识了革命战士刘巧珍,并与之相恋。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她再次遭受了不幸,她被敌人抓获,面临生死考验。

在这一过程中,白毛女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得到了解救。

白毛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命运,更是中国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集体命运。

她代表了无数贫苦农民妇女的形象,她的遭遇和奋斗,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现实。

她的坚韧和勇敢,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她的故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一部分历史,她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希望。

白毛女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和坚毅,展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她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这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思想上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毛女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一个缩影。

她的形象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人们为了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戏曲作品,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部分历史,是中国农民阶级的一部分历史,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历史。

白毛女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

革命的虚构:歌剧《白毛女》幕后

革命的虚构:歌剧《白毛女》幕后

革命的虚构:歌剧《白毛女》幕后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因为父亲还不起债而被卖给地主,父亲在除夕夜羞愤自尽,女孩在大年初一从未婚夫身边、从父亲的遗体旁被拖走履约。

她在债主家成为一个受尽欺凌的丫头并被强奸,在即将被卖给人贩子的前夜侥幸逃走,跑到山里变成了白毛女。

这就是“白毛女喜儿”的故事——它对仇恨的利用和艺术处理,在任何时代都会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愤慨。

歌剧《白毛女》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是中共革命文艺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革命作品讲究“现实主义”,很多人物和故事都讲求有原型和现实蓝本。

《白毛女》的创作者们后来也经常说,这个故事取材于华北的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

但是很少有人具体谈到,当年的这个传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直到201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而重排此剧,才有人讲了点细节。

白毛仙姑的故事有好多版本,大多没有革命内容。

有说地主一直无子,喜儿作为三姨太被娶进门后还是生了个女儿,结果母女被一起赶出门;有说一家父子都看上喜儿,打了起来,出了人命,喜儿被嫁祸;还有的说小夫妻打架闹分手,女的一气之下出走……结果都是她逃到深山,几年后头发、皮肤变白,视觉类鬼。

当时延安文艺领域的领导人之一周扬却慧眼识材,看到了这个故事的潜力,并极力推动再创作。

在贺敬之等革命诗人的如椽大笔之下,这些五花八门的版本统一成了一个阶级矛盾的故事。

这出剧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的一个重要成果。

作为纪念这个讲话发表70周年的活动的一部分, 新版的《白毛女》2012年5月底在人民大会堂又一次上演。

主旋律歌手谭晶演喜儿,京剧名花脸孟广禄演杨白劳,话剧影视演员雷恪生演黄世仁。

幕后创作者包括了导演胡玫、为张艺谋多部电影作曲的赵季平以及总体艺术指导、第一代喜儿的扮演者王昆。

在歌剧演出中,不管中外,掌声最多的地方往往是在名唱段之后,但是最新一版《白毛女》,最响亮的两次掌声却是跟着情节走的:一次是喜儿在深山变成白毛女后,在奶奶庙偶遇黄世仁,喜儿尖叫着追打他;还有一次是最后“区长”宣布黄要被法办。

艺术经典《白毛女》及其原型考证

艺术经典《白毛女》及其原型考证

艺术经典《白毛女》及其原型考证艺术经典《白毛女》及其原型考证《白毛女》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不仅被誉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话剧,也被广大观众称为“中国奇迹”。

该剧不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演时创造了中国话剧的奇迹,也在后来的多次改编中保持了其经典地位。

然而,对于《白毛女》的原型考证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从历史考证、创作动机和作品主题等方面来探讨《白毛女》的原型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毛女》中的历史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该剧的原型出自一位名叫黄富村的农民。

黄富村生活在1941年的陕北,他是一位在团结抗日根据地中担任军事职务的农民。

然而,也有人指出黄富村只是该剧的部分参考对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剧中的白毛女。

因此,在历史考证方面,对于《白毛女》的原型到底是谁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白毛女》的创作动机。

该剧的创作时间正值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白毛女》在这个时期的创作动机主要是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现实问题,激励人民团结奋斗。

因此,剧中不仅通过白毛女这个形象展现了农民妇女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展现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白毛女》的作品主题。

虽然《白毛女》的原型存在争议,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该剧通过展现农村家庭的破裂、农民妇女的奋斗,揭示了当时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的阶级差距和农村问题。

剧中主要人物白凤英在家庭和社会的逆境中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身的转变。

这一主题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倡导妇女解放、追求家庭和谐有着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艺术经典《白毛女》及其原型考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确认白毛女的原型是谁,但通过历史考证、创作动机和作品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剧的深意和推广价值。

无论是谁成为了白毛女的原型,这个形象都代表了那个时代农民妇女的悲欢离合,是对历史的一次有力的回应和呼吁。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是陈毅同志根据全国各地陈百祥的民间传说而创作的。

本文将对《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其传播状况进行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

当时,陈百祥的真实故事在湘鄂西山区广为流传,引起了陈毅同志的关注。

陈毅同志是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者之一,他通过采访陈百祥和村民,了解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和遭遇。

在创作《白毛女》时,陈毅同志秉承着以人民为中心、真实反映农民生活的原则,他致力于将陈百祥的故事转化为一部具有艺术性、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戏剧作品。

陈毅同志亲自完成了《白毛女》的剧本。

他以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展现了陈百祥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与白毛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戏曲表演艺术家傅全福。

傅全福是当时中国著名的戏曲演员,他接受了陈毅同志的邀请,出演了白毛女一角。

傅全福的精湛表演,不仅使白毛女这个角色栩栩如生,更使整部戏剧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和戏剧张力。

《白毛女》于1952年在北京首演,取得了巨大成功。

观众们纷纷表示,他们被白毛女的悲惨遭遇所触动,同时也被她的坚强和顽强所感动。

这部戏剧在全国巡演后,被广泛演出和传播。

《白毛女》之后,还有许多版本的表演和改编。

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1977年推出的歌剧版《白毛女》。

这个版本以音乐和舞蹈形式来表现故事,更加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达形式。

还有许多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对《白毛女》进行了改编和演出。

这些改编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将白毛女的故事传达给了更多的观众。

这些作品也吸引了许多国外观众的关注,使《白毛女》走出了国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通过对《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其传播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戏剧作品的伟大和影响力。

它不仅以真实的故事和人物为基础,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而感动了观众。

它的传播也推动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国内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是由丁玲所著的小说改编而成的。

该剧在中国戏曲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在创作过程中备受瞩目,而且在传播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和传播研究,探讨这部经典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一、《白毛女》的创作过程《白毛女》是由丁玲根据一则真实的农村故事所创作的,该故事发生在中国陕北农村,讲述了一个农村姑娘白毛女被地主迫害,最终与革命者杨白劳联手,奋起反抗的故事。

丁玲借助了这个故事,展现了农民的疾苦和对解放的渴望,进而揭示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她以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苦难与坚强。

在创作过程中,丁玲注重真实性和生活性,力求照见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

她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深入与农民群众交流,从而深刻领悟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

这些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为她塑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二、《白毛女》的传播研究《白毛女》在创作完成后,就迅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它首先以小说形式在报刊上连载发表,受到了读者的热烈关注和好评。

随后,该作品被改编成了京剧、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到了不同的群体中。

《白毛女》的传播研究,既可以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探讨,也可以从艺术传播的角度来探讨。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白毛女》的小说版本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阅读。

它以其真实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共情,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热点话题。

其后,《白毛女》被引进到了国外,通过翻译和出版的形式,使得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了中国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对于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艺术传播的角度来看,《白毛女》在京剧、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得到了精彩的演绎和传播。

特别是京剧《白毛女》的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白毛女》是一部以农村题材为主的话剧作品,由龙套两互市张作霖文艺团创作并于1945年首演。

该剧以揭露白毛女革命前后生活的悲惨状况和她由于文化落后而受尽压迫的命运为主线,以向农村中的艰苦生活和边区人民的困境致敬。

因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突出表现,该剧迅速在传统话剧领域和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话剧文化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张作霖文艺团对于真实历史事件和当地人民生活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

剧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是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相关的历史传记资料,以及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生活的观察和了解而得来的。

创作团队对于剧本的设计也十分认真,他们通过精心构思剧情、深入人物性格刻画、多层次的结构和鲜明的主题,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白毛女》的传播过程中,先是在边区进行了试演,并在当地产生了热烈反响。

1945年正式首演后,该剧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誉。

它通过巡回演出、报纸报道、电台播放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了广泛传播。

电影《白毛女》的推出也使得该剧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得到了展示和传播。

电影《白毛女》是根据该剧改编而成,于1950年上映,这部电影的推出进一步推广了该剧的知名度,并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到了《白毛女》这个故事。

《白毛女》的传播研究中,有研究者着重从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该剧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塑造,传达出了对农村地区人民生活的关怀和思考,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和对抗外来侵略的坚定意志。

剧中的艺术手法和表演形式非常具有创新性。

通过使用旋转舞台、投影等技术手段,剧中描写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压迫环境,使得观众对农村现实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该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剧以其鼓舞人心的主题和情节,符合了当时社会的需求,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种文化象征和革命精神的代表。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白毛女》是一部中国现实主义舞台剧,通过一个农村女青年白娘子的命运,展现了解放区土地改革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和社会变革的历程。

本文将探究《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其传播,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始于1945年,由杨洪基执笔剧本,赵世炎、陈宝琛等人担任戏曲改编的工作。

在创作的初期,杨洪基以西北战场为背景,以故事的方式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后来,毛泽东主席对该作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将故事背景转移到晋察冀解放区,并通过一个普通农民女孩的命运,展示土地改革的成功。

创作过程中,剧组对农村生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深入到农户中去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

剧中的主要角色白娘子就是在这样的调研基础上塑造的。

白娘子作为农村女青年的代表,她在剧中经历了家庭破产、婚姻不幸和被剥削等一系列的磨难,最终在农民革命的影响下,觉醒并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白娘子的经历,剧中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和他们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

《白毛女》于1947年首演,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剧中的情节和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刻画,让观众深受感动。

尤其是白娘子的坚韧不拔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了广大观众积极参与农村的社会运动。

剧中的主题歌曲《白羊谷的姑娘》更是在全国范围内传唱开来,成为了一种民间歌曲。

这种幅员辽阔、别具一格的舞台艺术形式,使白娘子这个角色迅速走进人们的心中,在各种媒体的报道和评述中成为了一个名人。

《白毛女》的传播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它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在全国各地上演。

电影版《白毛女》于1950年上映,成为当年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

该电影以其鲜明的主题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此后,《白毛女》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白毛女》对观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白毛女》揭示了农村革命的现实意义,鼓励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地改革中来。

查找有关“白毛女”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查找有关“白毛女”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查找有关“白毛女”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话剧,讲述了一个农村女孩白娘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悲壮故事。

该剧于1945年首演,由沈雁冰创作,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讲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辽宁省多伦县(后并入喀喇沁旗),时间跨越了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涉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改革时期的斗争和改革。

剧中的主要情节和角色大体上都取材于当地的真实事迹。

故事的主线是白娘子一家因贫困饥荒而被逼卖儿卖女,她的弟弟后娶了新妇,但新妇是富家公子的情人,白娘子因此失去一切支持和帮助。

在荒年中,白娘子面对重重困难,艰苦奋斗,与困境抗争,并逐渐成为群众的精神领袖。

在白娘子的带领下,农民们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同时与剥削者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该剧以白娘子的艰难生活和奋斗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农村贫困农民在革命中的觉醒和团结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对剥削制度和封建势力的憎恶。

它通过悲壮的故事和饱满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共鸣和拥趸,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家白朗杰于194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农村妇女白毛女的形象为主线,深入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山区白区的革命斗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困境。

本文将介绍《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其在传播中的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始于白朗杰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在一个农村看到一位幸存的白毛女,听她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白朗杰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决心将其写成一部小说。

为了搜集更多的素材和了解当地的生活情况,白朗杰在中国革命结束后返回农村,并广泛采访了许多农民和革命老区的人民。

他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农村生活画面。

在创作过程中,白朗杰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的文学作品,吸取了俄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经验,同时也借鉴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反讽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在情节上设置了许多悬念,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白毛女》于1945年首次在《中华读书报》连载,很快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读者对作品中写实的生活画面和深情的人物形象感到震撼。

此后,《白毛女》不断重新出版,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等形式,在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白毛女》在传播过程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作品的文学性进行研究。

研究者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等方面,探讨白朗杰的创作风格和思想主张。

第二是对作品对社会的影响进行研究。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分析,考察《白毛女》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情况,以及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

他们发现,《白毛女》通过真实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唤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公正和人民利益的关注。

《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让人们看到了农村妇女的艰辛和英勇,唤起了人们的思考和改变。

它在创作过程中汲取了各种文学经验和传统,并通过不断的传播和研究,使得这个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白毛女》故事原型和第一作者究竟是谁?[组图]

《白毛女》故事原型和第一作者究竟是谁?[组图]

《白毛女》故事原型和第一作者究竟是谁?[组图]《白毛女》故事原型和第一作者究竟是谁?[组图]享誉中外的歌剧、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一部妇孺皆知的经典剧作,其精彩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剧情以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生动主题曾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人们似乎也总是把创作者与贺敬之连在一起。

然而,《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位创作者却不是贺敬之,而是甘肃临洮籍著名作家李满天。

李满天原名李春芳,笔名林漫,1914年出生在陇上文化名城临洮县城一个书香之家。

早年在家乡临洮及省城兰州读书,1935年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期间,参加了一·二九示威游行的组织工作。

1938年8月奔赴延安,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系,二期文学班班长,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深入敌后,任晋察冀边区教育科长、《晋察冀日报》、《冀晋日报》编辑、记者、中共应县、浑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通讯社湖北分社总编辑。

1942年在河北省平山西部山区天桂山采访时,听到了有关白毛女的故事。

一户佃农聪明美丽的女儿被地主看上,便借讨债为名抢走,强奸后预谋将她害死。

女孩在老妈子的帮助下,连夜逃进深山,躲在山腰一个洞里,后来生下一个女婴。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吃不上盐,头发和全身都变白了。

直到8年后,八路军打到太行山区,镇压了恶霸地主,姑娘才被八路军从山洞里救回村里,得以重见天日,重新过上人的生活,头发也由白再次变黑,……李满天深受这个题材感动,多方搜集资料,采访了几十人,反复修改,写成一篇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后又创作成小说《白毛女人》。

1944年中秋节,李满天任应县县委宣传部长时,托到延安的交通员亲手将小说《白毛女人》交给周扬。

周扬看后爱不释手,认为这个故事既富有宣传作用,又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深刻教育意义,很适合改写为歌剧,为党的“七大”献礼。

便把它交给鲁艺音乐系主任张庚,加紧投入改编。

一稿由诗人邵子南执笔,彩排几场,大家认为诗的风格较重,不适宜舞台演出。

《白毛女》的幕后故事

《白毛女》的幕后故事

《白毛女》的幕后故事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5周年。

1942年5月,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涌现出一大批来源于人民大众、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新歌剧《白毛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时,曾发生过几件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喜儿就是你了!”众所周知,歌剧表演艺术家王昆成功地塑造了“白毛女”这个艺术形象,成为饰演喜儿的第一代演员,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不过,在鲁迅艺术学院排演《白毛女》之初,饰演喜儿的第一人选却不是王昆,而是延安当时著名的演员林白。

1938年,年仅15岁的林白从河南洛阳女子中学毕业,来到了黄河之滨的延安,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先后在戏剧系、戏剧音乐系学习4年。

1939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林白还曾应延安剧协之邀,在《日出》中扮演小东西。

1944年,作为已在延安小有名气的戏剧演员,林白成为鲁艺实验剧团的演员。

鲁艺筹备排演《白毛女》时,林白是扮演喜儿的首选演员,凌子风扮演杨白劳,陈强扮演黄世仁。

可是在排演过程中,林白突然病倒了。

党的七大召开在即,献礼剧《白毛女》的排演迫在眉睫,主管《白毛女》创作的鲁艺戏剧系主任张庚急得团团转。

这时,一个小姑娘闯进了他的眼帘———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演员王昆,那年她只有19岁。

王昆自幼就有一副金嗓子,1939年,14岁的她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此开始了她多彩的艺术人生。

“西战团”奉调回延安时,王昆已经是个拥有两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了,“西战团”撤销后,王昆也就成了鲁艺工作团一个年轻的团员。

1944年,19岁的王昆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女娃子。

当时,延安的秧歌运动如火如荼,王昆被陕北高原那高亢、具有独特韵味的民歌吸引住了,她跟着民间艺人唱秦腔、唱信天游,感到既新奇又兴奋。

每天天不亮,王昆就来到室外练嗓子,在山坡上、小河边和杨树林里,总是不时地响着她那银铃一般的歌声。

后来,王昆发现就在自己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歌唱的时候,总有一个男人在不远处站着“偷听”。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白毛女》是中国著名作家白毛女的作品之一,以其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问题和革命斗争的题材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其传播研究。

《白毛女》是根据揭阳电影制片厂根据白毛女真实的事迹改编的。

白毛女杨青六是一个穷苦农村妇女,在与丈夫禹贵生活困顿之际,被迫卖身给了豪门地主陈辉生。

她在陈家受辱后身心俱疲,而且儿子也被迫害致死。

她最终站起来反抗,成为革命斗争的旗帜,带领贫苦农民争取解放。

整个故事以真实的反映农民妇女的遭遇和反抗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批判性。

在创作过程中,白毛女通过调研、采访和文献查阅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创作。

她亲自去了解贫苦农村妇女的生活状况,深入了解了她们的遭遇和困难。

白毛女还广泛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献和研究,例如《湘西农民问题调查报告》和《湖南的土地革命》等。

这些材料为白毛女提供了深入了解和创作的基础。

在创作的过程中,白毛女充分表现了她对贫苦农村妇女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平待遇的痛恨。

她用鲜明的画面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杨青六的遭遇和斗争过程,让人们对于她的遭遇和困境产生强烈的共鸣。

白毛女的创作风格简练明快,直指现实,令人难忘。

《白毛女》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作品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在全国各地演出,向观众传达了革命斗争的意义和价值。

该作品还通过电影、电视剧等方式传播,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这个故事和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在文学研究中,《白毛女》也成为了研究的对象,很多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和传播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表现了当时农村妇女的遭遇和斗争,也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

通过它的传播,人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压迫,进一步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变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该作品也成为了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为学者们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毛女》创作真相作者:黄仁柯来源:华夏快递来源日期:2004-7-27本站发布时间:2004-7-27阅读量:545次“鲁艺”——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

1938年春创建,1938年4月10日举行成立典礼,设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专业系。

抗日战争时期,奔向“鲁艺”成为中国优秀青年最时尚的一种选择,成为一种滚滚向前的文化潮流。

这里培养了诸如“艾青、丁玲、贺绿汀、贺敬之、王昆、于蓝、孙铮”等一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

由“鲁艺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可以称作解放区的文艺标志物,它唱红了延安、陕北、解放区甚至全中国。

一部戏能那样深入那样普及那样脍炙人口对历史发展产生那样大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白毛女》堪称首屈一指。

黄仁柯在其新作《鲁艺人——红色艺术家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中描述了《白毛女》创作演出中的传奇故事。

下文是该书节选。

延安整风后期,或者说,终止“抢救运动”那段时期,中共领袖们——尤其是作为第一号人物的毛泽东——所做的那些坦诚的自我批评,在中国文化人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他的讲话使延安文化人又一次获得了精神的解放,解放区文艺的春天不可避免地到来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改变了“鲁艺”文化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窘态,触摸到了劳动者情感中最本质的那些东西;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也使得“鲁艺”文化人明确了文学艺术的“两为”方向,摆脱了“抢救运动”强加于人的精神枷锁。

作为文化生产力最重要标志的艺术想像力被彻底激活了,中国解放区文化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飞跃。

作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的,是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

《白毛女》的创作演出很有一点传奇色彩。

1944年4月,“西北战地服务团”(西战区)由周巍峙同志带队,奉调回到延安。

“西战团”成立于1937年7月,成立后不久即由丁玲率领开赴抗日前线。

以后一直坚持在华北。

“西战团”回延安的任务是学习总结,差不多有点整风补课的味道。

不过这时候“抢救运动”已经得到有效的制止,因此,在返回延安的途中,“西战团”团员们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把那出反映敌后人民生活与斗争的话题《把眼光放远一点》搞得更好一些。

凌子风、陈强、岳慎、郎中敏、李百万、郝汝惠等都参加了演出,他们得让延安的朋友看看:晋察冀的高粱米,也是很养人的呢!1944年5月27日,“鲁艺”召开的欢迎会上,“西战团”演出的《把眼光放远一点》和其他一些节目,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鲁艺”的院长,周扬在演出结束后很自然地会见了“西战团”的编剧邵子南,很自然地问了一句“最近在忙点啥?”周扬身为解放区最有权威的文艺机构“鲁艺”的院长,这种问话自然也就有点例行公事的味道。

因此,当邵子南告诉他:“搞了一个戏曲剧本,想请周扬同志指教”时,他也就很随意地说了一声:“好呀,拿来看看呀!”其实,周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白毛仙姑的故事了。

在此之前的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在给周扬的信中,就已经谈到了这个故事。

故事情节很简单,说在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

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

至于这仙姑到底身居何方则说法不一,山西人说在河北,河北人说在山西,反正就在晋察冀的一个洞里。

可以说,民间流传的有关白毛仙姑的版本,还没有超出侠义话本的范畴,而且传说中还有不少封建迷信的成分。

但是,周扬却从李满天描述的民间故事中,从邵子南还没有定稿的戏曲剧本中,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

尽管他还一下子说不准确这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艺术家的直觉却告诉他,这种新的东西肯定值得探求。

周扬立即决定由“鲁艺”创作并演出一部大型舞台剧,就以“白毛仙姑”为题材。

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法西斯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在地平线上升起;党的七大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

因此,虽然周扬没有提出“向七大献礼”之类的话题,但他心里明白:搞这个大戏的目的,就是要向七大献礼!创作班子很快搭了起来。

当时鲁艺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系,由于新秧歌运动,戏剧、音乐两系经常联手,所以周扬便决定《白毛仙姑》由戏剧系主任张庚总负责,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至于作曲则几乎汇集了音乐系所有的精兵强将: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

邵子南在他原先的戏曲剧本的基础上,很快就写出了剧本的演出本,主题当然已经不是民间传说中的行侠仗义,而是反映阶级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

曲作者们按照剧本赋予的戏曲形式,以秦腔为基调为剧本配了曲。

试排几场之后,周扬很不满意。

他认为无论从立意还是从艺术形式还是从表演格调,《白毛仙姑》都没有走出旧剧的窠臼,也就是说,没有新意。

为此,他明确地提出:“鲁艺”要在党的七大召开之前,创作演出一部大型的新歌剧《白毛女》;要赋予新歌剧以新的主题,体现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张庚根据周扬的意见,果断地调整了创作班子。

编剧换成了从文学系调来的贺敬之、丁毅,其他人马一律不动。

接受《白毛女》的创作任务后,贺敬之很快就以诗人的情怀和戏剧家的表述力,完成了新的剧本(丁毅创作了最后一场)。

新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新的主题,而这恰恰正是创作之初周扬看到但是没有明确说出来的那个“新的东西”。

周扬热情地肯定了贺敬之、丁毅创作的《白毛女》新剧本。

接下来的难题就是作曲了。

《白毛女》的定位是歌剧。

对于歌剧艺术来说,最能表现它本色的是音乐。

可是,《白毛女》的五位曲作者,对于“歌剧”却完全是陌生的。

他们谁也没有看过《茶花女》、《蝴蝶夫人》这样的歌剧经典。

在五位作曲者中,只有在“鲁艺”音乐系任教的李焕之、向隅、瞿维三人对西洋歌剧略有所知,而且还完全是书本上的那点皮毛。

然而,五个年轻人却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创作。

钉子没少碰。

一个多月下来,五个人写了一大堆曲子,试唱的结果,没有一首能够采用。

百分之百的废品。

这个比例对于作曲家,应该是够沉重的了。

他们深感歌剧知识的缺乏严重地禁锢了自己的想像力。

最急的当然是作为总负责的张庚。

张庚知道马可、李焕之、向隅、瞿维、张鲁是边区一流的音乐人才,他们的音乐才华不容置疑。

他们一时的失败只是陷入了一个误区而已。

那么,这个误区到底又在哪里呢?张庚绞尽了脑汁。

一段思索之后,他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关键:《白毛女》创作开始以来,反复强调了这是一部歌剧,而没有强调这是一部写给中国老百姓看的民族歌剧。

几个从来没有搞过洋歌剧的作曲家拼命往洋歌剧身上靠,哪有不碰钉子的道理?张庚立即把五个年轻人召集起来,要求作曲家们别的都别考虑了,集中精力先把开场曲“北风吹”谱出来。

他并且明确告诉作曲家:《白毛女》是演给中国老百姓看的,“北风吹”一开口就应该抓住中国老百姓的心。

“别的你们啥也不用想,你们就想着要中国老百姓爱听爱唱爱看!”张庚一席话说得五个年轻人茅塞顿开。

苦熬三天三夜之后,他们又写出了二十几首“北风吹”,但是一试唱,又让张庚否了。

这回张庚是真急了。

七大就要召开了,连个开场曲还定不下来!心一急,脸上的颜色就不大好看,说:明天一定要把“北风吹”写出来,演员还等着排戏呢!五个年轻人怏怏而归。

怏怏而归的年轻人中,马可、向隅、瞿维、李焕之是教员,有自己的窑洞。

张鲁是学生,与同学们住一个大窑洞。

窑洞中挤着十几个人,呼噜打得人心烦。

他不想回到这个嘈杂的环境,于是朝着窑洞侧畔一条宁静的小河走去。

20世纪末采访过张鲁老人的刘静,在一篇文章中曾经绘声绘色地记述了张鲁这夜的心情:……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辽远的天幕上密密地镶缀着无数颗小星星,一片片浮云使一弯新月时隐时现,一股股野花的幽香直透心脾。

张鲁深深地吸了几口带着湿润和芳香的空气,顿觉心旷神怡,连夜作战的疲劳似乎消失了大半。

他顾不得欣赏夜色,又全身心地投入了“北风吹”的构思。

他想起两年前曾听从丁玲同志的劝告到民众剧社向老艺人李卜学习“眉户调”的情景,又想起给冼星海同志当秘书时,星海教他作曲的情景,他不由自主地一首接一首地哼起了“眉户调”和星海作的曲子,唱着唱着,突然一股灵感和激情在胸中涌荡,他似乎觉得“北风吹”就在不远的某个地方,他和他之间就隔着薄薄的一层窗户纸,只需轻轻一捅就会豁然开朗!他急于寻找一个安静的、可以放下一张纸的地方,让他把刚刚寻找到的一丝灵感变成实实在在的音符。

他忽然想起同班同学孟于有一间房子(孟于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他急切地向孟于的家走去,全然没有想到天不亮就去敲开一个女同志的房门会不会有什么不方便,他只想赶紧把“北风吹”写出来。

孟于在睡梦中被敲醒自然十分吃惊,但一听张鲁说明来意,二话不说就收拾桌子摆开了纸笔。

张鲁就在这张摇摇欲坠的桌子上陷入了沉思。

他顺着刚才的思路前进。

他想起了张庚一再强调的:“北风吹”一定要让观众一听就喜欢,关注人物的命运。

按照剧本的描述,喜儿出场时是个十七岁的农家少女,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多像河北民歌里的“小白菜”呀!想到这里,他心里猛地一动,又想起了贺敬之曾提醒过大家:喜儿的唱段可以用民歌“小白菜”作基调。

顺着这个思路,在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否定之后,他终于揣摸到了喜儿在等待爹爹回家时那种又急又喜的感觉,一串串音符像一股山泉般在他的手上奔涌而出,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他就写完了整首“北风吹”。

……张鲁拿着“北风吹”走进张庚办公室时,他的四位老师已经在那里试唱,显然,老师们也整熬了一夜。

但是,张庚和作为导演的舒强听了试唱之后,仍然不满意。

张鲁的心跳得更快了,他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命运。

他唱了一遍。

张庚没表态,只是说,再唱一遍。

第二遍唱过,张庚仍然没有表态,过了一会儿才冲舒强说:我看先用张鲁的这首吧,以后有更好的再换!张鲁你去教西战团那个小王,让她唱唱看!小王就是王昆。

当王昆把“北风吹”演唱一遍之后,张庚拍案而起,好,就是她(它)了!现在得说说王昆了。

前文已经说过,王昆是孙铮最敬重的一个朋友。

在20世纪末最后几年与笔者几近百次的交谈中,孙铮老人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除了莫朴,大概就是王昆了。

孙铮对于王昆的评价是侠肝义胆,一身正气,对同志对朋友一片真情,不掺一点水;孙铮对王昆的又一评价是:她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杰出的艺术家。

应该说,孙铮对王昆的评价是公允的。

王昆所塑造的“白毛女”等艺术形象,肯定会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不过,1925年,当这个杰出艺术家出生的时候,却连一根头发也没有,像个“肉疙瘩”。

这尊容让她的父亲王德寿沮丧无比。

河北唐县人风俗,生了孩子要给外婆家送一包“芝麻盐”。

生了这么一个“肉疙瘩”,王德寿连送“芝麻盐”的勇气也提不起来了。

无奈之下,王昆的祖父只好把这任务交给王昆的三叔,也就是后来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鹤寿了。

所幸的是“肉疙瘩”不到5岁就出落成“眉是眉眼是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